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感悟

奴性哲学10句话_人生感悟

2020-12-28 23:46:52

人生感悟

  前言:这10句话,生活里很常见。然而,背后的负能量也是满满……

  01

  你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

  适用人群:这句话对有一种人是管用的,那就是一天到晚只会嫌别人做的不好,似乎全天下都欠了他,从来不反思自己是不是有问题的人。

  特别是那种试图让全世界都按照他们的方式运转的人。

  只可惜,越是这种人,喊“改变自己”喊得越响,他们是在要求别人改变来适应他们的固执。

  奴性潜台词:改变有很多种,但是一大部分喜欢用这句话给别人洗脑的人,强调的总是让人变得柔顺的那一面。

  遇到了矛盾,要求你先理解体谅,先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且是“只能”这样做,他们会反复地强调你“只能”这样做,甚至把某些不该你承担的责任,推到你的头上。

  破解:凭什么不能改变别人,就要改变自己?需要改变的是对付别人的方式,而不是自己的原则。

  改变有很多种,比如有人天天抽你,你改变不了这个人,但是你可以选择:

  1,抽他;

  2,离他远点,他要是继续缠着不放,抽他;

  3,调整心态继续忍耐。

  如果抽的够狠,未必不能改变别人。

  02

  社会就是这样,你又不能改变社会,只能适应

  适用人群:只埋怨社会不公平,世界不公平,没有好机遇而自己完全不努力的人。把自己的loser全部归于社会的不公平,全部归于“没赶上好时候”,成天怀念所谓的“从前人们多么多么有道德”。

  奴性潜台词:这句话听得最多的是在上学的时候——

  “现在中国就是应试教育,你又当不了教育部长,不能改变,你就只能适应”,毕业了,他们会用这句话来扼杀梦想,“你想的多好多好,但现实是这样,你只能适应”。

  用这句话洗脑的用意在于——我们可以承认有些事情是不合理的,但是你们能怎么样,你们没有力量挑战社会大趋势的权威,就不要指责社会大趋势的不合理了。

  社会让你干啥,你就干啥。所以这句话经常被用来堵嘴,凡是对某些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对社会弊端有自己的批评,往往会遭到这句话的堵嘴攻击。

  破解:先不讨论人能不能改变社会,这没啥可论的,就先承认如我等草民是没有能力移山填海,这句话仍然浑身破绽。

  社会就是“这样”,就是哪样呢?你只能适应?适应哪种趋势呢?洗脑者口中的社会现实是否就是真正的社会现状?

  例如最常见的“公务员至上”的择业观,即使是目前这确实是一种趋势,但也不是唯一的出路。

  再比如现在的婚恋观,在某些人那里变成了完全的物质交换。

  这些所谓的趋势,并非不可改变的洪流,它们看似气势汹汹,其实其中包含很多被放大的焦虑。如这类现象,你或无法改变,也不必非要“适应”。

  再退一步,适应,是否就等于随波逐流?

  无奈的事,不合理的事有很多,就像国家的教育,我们不是教育部长,是不是就应该对不合理之处避之不谈?甚至认为那就是合理的?或者是不是把自己弄成一个只会学习的书呆子,这才叫适应?

  即使不能改变社会,我们总有保持清醒的权利,在这个神奇的年代,茫茫然随大流,怎么死的可能都不知道。

  03

  不要抱怨,抱怨又解决不了问题

  适用人群:极端消极,除了抱怨什么都不做的一少部分人。为了抱怨而抱怨的人。

  奴性潜台词:与这句话类似的还有“有抱怨的时间不如去做blabla……”“有抱怨的时间你早就巴拉巴拉……”“有本事不要在这里抱怨,去巴拉巴拉……”

  事实上,说这些话的人有意无意忽略了一点,抱怨和抱怨是不一样的,“抱怨”对每个人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被他们称作“抱怨”的情绪,细分起来能够分成很多种。

  他们会把对某些事物的攻击、求责、不满、批评全部划分进“抱怨”的行列,然后一棍子打死,这样能够化解很多指责和批评,当你批评的时候,说你是抱怨,一下子就可以把责任推到你的心态上。

  同时,“解决问题”的说法,完全忽视世上有“心理问题”,只集中于“现实问题”,忽视人是有情感有悲喜的,完全把人看做一种木偶般的存在。

  破解:抱怨其实是一种不太受周围人欢迎的行为,特别是不能感同身受的人,他们会本能地逃避负面情绪,并且阻止他人愤怒情绪的表达。

  对于统治者来说,被统治者的抱怨,是一种危险的信号,代表内心有怨气,有怨气就可能会有反抗。

  甚至很多本意是善良的人,他们会简单认为,满脸笑容满口乐观语言的人,就一定是比正在抱怨的人快乐,从而站出来阻止抱怨,鼓励乐观。

  事实上,抱怨的积极意义比想象中大得多,通过适当的抱怨发泄情绪,直面真实,明确责任,其意义有时甚至大于所谓的“解决问题”。

  至于对付某些圣母,我会直接告诉他——我这可不是在抱怨,我是在骂你。

  04

  少抱怨,多感恩

  适用人群:天天在喊这些话的人,最需要这句话。

  奴性潜台词:又是一句生生被毁了的曾经有道理的话,毁掉这句话的,就是最推崇它的那一批人。

  它越来越变成了强势对弱势的一种要求,这使它成为这十句话的奴性之首。

  对领导,少抱怨多感恩;对社会,少抱怨多感恩;对国家,少抱怨多感恩;对老师,少抱怨多感恩;对父母,少抱怨多感恩。

  上对下的要求,强对弱的要求。对别人提这样的要求,自己就可以少一点承担责任,少一点付出。

  然后,弱势和弱势之间竟然也在互相说着——“咱们要少抱怨多感恩呀,这样才能活得快乐呀!”

  甚至,把该怨的事说成恩,让你去感恩戴德,这样的事还少吗?

  破解:就事论事,怨恨该怨恨的,感激该感激的。锻炼自己区别这二者的能力,子曰过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05

  比起谁谁谁,你已经很幸福了

  适用人群:无,我从不认为幸福不幸福是比出来的。

  奴性潜台词:他们总会找到比你更惨的人。来证明你“其实已经很幸福了”。

  目的是让你知足。知足,就不会提更多的要求;知足,就不会有太多的对他们的指责。

  甚至,通过找一个比你过的惨的人,让你感觉产生误差,以为他们给你吃的苦还都是甜的。这是那些洗脑者的逻辑。

  有比你惨的人,你就觉得自己幸福了,某种程度上不是一种好的心态。

  你嚼着窝头,回头一看还有吃不上饭的,你就觉得窝头啃着挺香,你不去想想怎么能让自己吃上白面?

  你买不起鞋,回头一看还有人没有脚,你就满足了?你不去努力挣钱给自己买鞋?

  这几年,劝人要知足的越来越多,鼓励人有追求的却越来越少。

  破解: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幸福还是痛苦只有自己知道,不能因为世上断腿的人多,就不允许崴了脚的人哼哼。

  谢绝比较谁更惨,谢绝“你这样已经算是很幸福”。人幸福不幸福的标准是自己的,不是比较出来的。

  尤其是不要在我郁闷的时候,再跑过来和我说你当年多惨多惨,你现在这个算什么。

  对他人的伤痛表示轻视,是一件残忍的事情。

  再有人这样对你,抽他丫的!

  06

  凡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适用人群:建议那些总是以此要求别人的人试试。

  奴性潜台词:用“凡事”取代就事论事,以偏概全,用一个“多”“少”的界定,直接混淆了黑白。

  要求你凡事对内归因,就像是这十句话的共同特点那样,是对对方错误的有意迁就和回避。

  矛盾的起因,该谁的就是谁的,如果要“多”找自己的,“少”找别人的,方式就只能是把别人的错误压在自己头上。

  这一点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很多父母尤其喜欢把矛盾的责任全部推给孩子,把自己情绪的起因全部推给孩子。

  一个人畏惧强权,不敢把原因归于真正的责任人,而是归结到自己身上,善良且可悲。

  破解:凡事向内归因,对心理产生的压力是巨大的,承担太多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过错。如果形成了对内归因的习惯,外界的伤害会有翻倍加在你身上的后果。

  不回避自己的责任,但“原因”该谁的就是谁的,我们没有“多”找自己原因的义务。

  07

  快乐也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过的快乐一点

  适用人群:……我也不知道对哪些人才适用这一句……

  奴性潜台词:这是极端麻木的一句话,很多人只是机械地重复它,自己却做不到,足以说明这是句脑残废话。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多数时候,快乐还是不快乐,是有原因的。闲着没事一直傻乐的和闲着没事一直不快乐的,都很少。

  说这话的人,把人活着的每一天,描述成驴拉磨一样的僵化,“快乐也是拉一天磨,不快乐也是拉一天磨,为什么不快乐地拉磨呢”他们宣扬乐观,可他们本身对待生活的态度,却不是积极的,既然不能去死,那就混一天算一天。

  回避不快乐的根源,这不是乐观,是麻木。把这话变一下,就可以看出它的荒谬性。

  “生病也是一天,不生病也是一天,你干嘛非生病呢?”

  用这话洗脑的人,正是强化你对人生的无能为力感,同时宣扬快乐至上,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一句快乐最重要,统统抹杀。

  破解:有病别傻乐了,吃药去吧!

  08

  父母都是为了你好,只是方式不对

  适用人群:如果有人不分情况地对你说这个,揍他,然后把这句话送给他。

  奴性潜台词:只要目的是“为了你好”,任何方式你都要接受,甚至还要感恩。

  但是,“为了你好”这件事是不能证明的,因为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做出的伤害,全部会用“方式不对”来掩饰。

  这是流氓逻辑。

  用这句话可以隔绝一切讲道理的可能性。

  所有的父母都是为了你好——所以你的父母肯定是为了你好。

  父母在所有事上都是为了你好——所以在这件事上父母是为了你好。

  因为是为了你好——所以你要接受。

  推论完成,结果是你要无条件接受父母的一切。

  破解:一个人,强调自己的父母是对自己好的,强调自己爱自己的父母,完全没有问题,值得支持。但他没有资格判断别人的父母是不是这样的。更没有资格在一件他不了解的事情上,断言谁对谁错。

  因为有部分父母,在很多事上是在“为孩子好”,就以此断言所有的父母都是如此,是很脑残的。

  即使是属于“真的好”的一部分,此言也不可取。父母所追求的,是他们所认为的好,不一定是孩子认为的好。方式不对,也应该为这份不对负责。方式不对,子女也有权反抗。

  以上都是废话,最想说的是——圣母退散。

  09

  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

  这一句在逻辑上脆弱不堪的话,却是十句话中的大BOSS。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要推翻这条假设,仅需要一个反证即可。事实上,反证绝对不仅一个,只是多数圣母,对这些反证会选择无视,或者干脆在“爱”的定义上做文章,把伤害说成是爱,是表达方式错了的爱。

  所谓“表达”,需要有“内在”,没有“里”何来“表”,内心无爱,如何能表达出爱?甚至当有的父母自己说出不爱自己的孩子时,圣母们也会选择性无视。

  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支持这个观点,不仅仅是因为长期的洗脑,也因为这是一个能够给人以好处的前提。

  推理1: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我是你的父母,我必然爱你。然后可以在“爱”的旗号下为所欲为。

  推理2:所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我是他们的孩子,他们必然爱我;

  然后可以暂时忽视伤害,取得内心平衡。

  破解:还是那句话,你父母爱不爱你,你爱不爱父母,你自己感觉是就可以是。但是你没有资格判断另外两个人之间有没有那种爱。人心是复杂的,父母也分很多种。

  圣母退散。

  10

  再过几年你就不这样想了

  奴性潜台词:再过几年你就会像我们这样想。

  随着年龄阅历的变化,想法改变会很正常。但是,没有人能够断言自己将来会怎么想。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对事物的看法是唯一的,世上所有的人都会“这样想”,没有“这样想”的人,仅仅是因为时间还不到。

  用这句话给你洗脑,是在告诉你,你早晚会像我们一样思考的,还不如现在就听我们的,以此打击你对自己判断的信心。

  如果你真的对自己的判断完全失去信心,认为自己的未来必然会按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世界上又成功地多了一个复制品,然后这个复制品会继续去劝说别人。

  破解:(是不是有点恶毒?)再过几年人还会死呢。

    

上一篇:8个字,绝了_人生感悟     

下一篇: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_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