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其意义是主流之外的特别类群。例如“另类音乐 、“ 另类文化、“另类新闻、“另类网络、“另类电影、“另类手机、“另类趣味 、“另类时尚、“另类空间、“另类罗曼史等等。如同生有“另类生,艺术家有“另类艺术家一样,中产阶级也有另类。
让我们来看看中产者另类的面目吧。
“小资:最有希望成为中产者的人
在所有制意义上的阶级中,与“中产阶级相近的是“小资产阶级。
在过去的教科书中,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根据经济状况又分左中右三类。但无论他 们对革命的如何,这一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最终同情和参加了革命的阵营,甚至成为革 命者。 尽管如此,然而作为一个政治意义上的“小资产阶级,在几十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的 却几乎是悲剧性的。在急风骤雨的阶级斗争岁月里,“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 级存在,虽然不是国家的主人公,他们仍然可以平静地生活,并没有失去什么,但是一旦被 命名为“小资产阶级,把其明确地归入其类,事实上就成了一个“异类 ,就是可疑的、不洁的甚至是危险的。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小资产阶级这个 概念在我国经济意义不大,而更具有政治符号学的意义。但是,随着“文革的结束,改革 开放后在这一意义上的“小资阶级也销声匿迹了,代之而起的“小资名词也已经完全是 另一意义的概念了。
如同“中产阶级一样,今天小资的概念只是一种时尚话语而不是政治话语。
(1)“小资是怎样的一群人。
“小资们是怎样的一群人?“小资情调又是个什么东西?什么人被称为“小资?什么 人又自称为“小资?事实上,在这个“小资情调像春天的绿色一样日益蔓延和日益扩张的时代,并不是什么人 都可以称之为“小资的,所谓的“小资,有一些硬件水准。
首先,大部分“小资是有文化有修养的人。
他们一般都受过高等,受过一些欧美文化的熏染,英文未必很棒,但口头禅里一定时常 夹带几句。
其次,“小资的经济基础在中产阶级边缘,高于普通民众。
大部分“小资是一般工薪阶层,有比较稳定的和收入来源,但是经济收入没超过中产 阶层的上限,他们未必都有车有房,但是也有的是住公寓,打出租车的。 这是“小资的硬件水准,当然仅仅有了这两个硬件还是不能算“小资,“小资最重要 的软件就是“小资所特有的品位、情趣、格调,也就是被称之为“小资情调的东西。对 此,我国久负盛名的青年刊物《中国青年》杂志有精彩的描述,我们引摘如下:
①“小资们是喜欢穿休闲服的,在非工作状态和非正式场合,总是要穿品牌服装,但很少 有人会穿Adidas和NIKE那样招摇的大众名牌。
正像《格调》那本书里所说的,“小资们认为,只有贫民才喜欢那样标榜自己,“小资 们是有格调的,“小资不是城市贫民,所以“小资不选大众名牌,他们选择的是一流品 牌的二线产品,这不仅是他们的服饰标准,也是他们选择一切生活用品的通用标准。既要跃 升于大众之上,又俨然与暴富分子划清界限,限于经济基础,又无力追逐超一流品牌。这正 是是典型的“小资情调之一。 ②“小资们一般都会有些固定的喜好与习惯。“小资有的喜欢咖啡,有的喜欢鸡尾酒。 无论是哪一种,他们的喜好通常固执而与众不同,“我只喝那种放冰块的苦咖啡,“这种 Pisa我只在一家店里才吃,这是小资常用的句式。典型的小资要么对星巴克、三里 屯酒吧街喜爱到依恋与沉溺,要么厌恶到不屑与不齿,并且 表现出一种对自己喜好有习惯的固执与狂热的。
③“小资们比较钟情于艺术。他们喜欢珍藏的DVD,喜欢看美片,而且只看英文原声 的,绝不看中文配音的。资深的“小资则只愿意谈谈黑泽明,说说《红》《蓝》《黑》三 部曲,讨论一下法国意大利的艺术片 ,而不屑谈好莱坞;畅销书和大众艺术,他们不屑一顾,只谈村上春树,怀旧的会翻出梅里 美和玛雅文化;他们未必懂歌剧,但他们总爱说起《公主彻夜无眠》,总是站在主流与大众 的边缘和角落里。 ④“小资不屑与流行为伍,在流行到来的前夜,他们是着力追捧者,在流行的巅峰到来之 时,他们又成为流行的唾弃者。
⑤“小资们也要为生计奔波的,但绝不会把这些挂在嘴边,所以小资们大多是忧郁和含蓄的,他们本质上向往稳定的生活,但又经常把自己装扮成漂泊者和流浪者。
概括起来,所谓的“小资情调,其实,就是一种固执与狂热,边缘与非主流,忧郁与含蓄,并以此来标榜他们的与众不同。
这就是“小资,他可能是月光下一个忧郁的诗人,可能是酒吧里一个狂放的歌者,也可能是写字楼里一边品咖啡一边整理文件的。 21世纪是一个“小资盛行的时代。“大海,美酒,,拼命工作是新时代中国“小资 的生活写照。总之,我国的“小资应该是一些这样的人群——他们讲究的是中产的生活水准,但经济实力不够,然而他们还是“打肿脸也要充胖子;他们尽力追求时尚和优质生活水准,如果达不到也会偶尔一试,并引以为傲而鄙视他人;他们鄙夷着中产的古板,但自身的创意也不够,只好跟人家一样每天按部就班去公司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