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集份额向着高地攀升,在让中国老百姓构建理财观念,将储蓄资金转化为直接投资,分享理财收益的冠冕背后,是急待新血注入的中国股市,而新募基金无疑将担当撬动股指的有限、亦是有力支点之一。
然而,中国基金业短短七年路,却是漫漫艰辛史。基金规模的变动无外乎追涨杀跌,随着股指的一路阴霾,基金发行极度深寒。
市场呼唤破冰者
从2004年初提出银行发起设立基金公司构想,到2004年6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4年在华外资银行会议上公开表态正在酝酿和研究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准入,再到其后沸沸扬扬的可行性分析,再到2005年2月《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出台,银行系基金只听雷声,不见雨点,喊了一路的“狼来了。
而于今年4月底正式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以及市场上对于平准基金的千呼万唤,陡然间成了银行号的催产剂,工银瑞信从获准筹建到发行产品不过两个月,交银施罗德从成立到产品获批不到1周,新颁的《关于进一步完善证券投资基金募集申请审核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于新基金公司上报产品须经专家委员会审核的条款银行号可以超然绕过,不做货币债券专长,转做股票投资。论资金来源,论网络,哪个基金公司抵得过银行号,既然有破冰使命,监管就理应开道?
特权一旦开了头,就不知何时见尾。
银行号“超基金公司待遇的闸门愈开愈大:产品设计可以找外援;投资管理人员先前的同业隔离期未满也上岗;基金先发行,系统后测试;母公司倒贴1.5%的奖励资金,再加上银行大品牌的平行移植,基金营销潜力得以充分释放。
对于新生的银行号基金,市场理应抱一个欢迎接纳的。但是这一呱呱坠地的新,带来的却是几年来为国内监管和基金业界所摒弃的非市场、不规范。受制于银行行销网络的其他基金公司,恐怕有能力抗拒的尚在少数。
行销至此,对于其投资管理的规范我们又能抱多少期待?
如何做个理智的投资者?
对于新生的基金公司,无论是不是银行号,都应该抱一个观望跟怀疑的。目前已在运作的开放式基金有上百只,要投资,不妨参考这些基金的运作业绩,从中选择投资。待新基金过渡到老基金,再把它加入自己的备选库也不迟。
即使银行号基金在股市启动的时点发行,之后1个月的发行期再加6个月的建仓期,假定其间股市持续上扬,银行号会因仓位过轻,无法充分享受股市上涨带来的收益。就建仓成本而言,亦会高出老基金许多,它何以跑赢老基金?
倘若迷信银行品牌,我国早在1993年即实行分业的原则,银行业即使有理财专长,也是体现在货币市场投资与债券投资之上,股票投资非其强项。
有鉴于此,投资者投资银行号基金应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