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的创业故事(1)
新东方教育集团的巨大成功成就了俞敏洪神话。很多人称他为“留学教父”、“教师首富”。但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先生的一句话却颇有意味:“新东方的成长秘诀:三流文人+痞子精神。”特别是这个痞子精神,概括得尤为精到。俞敏洪对此也不讳言,他认为创业者要想成事,就要有一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痞子精神。
创业传奇
提起俞敏洪,相信当今大部分年轻人都知道。在一些国内大学生、留学人员和白领的心中,他的形象就像神一样,他们“崇拜”他。曾有人抱怨,俞敏洪的“粉丝”甚至不许别人用“中性的语言”来描述他。据估算,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里,有70%是新东方的学生。在国内,要是大学生没有听过俞敏洪的演讲,更被看成是落伍者。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下海”大潮中,俞敏洪有着标志性的意义。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上市,身为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的财富陡增,成了“中国最富有的老师”。在这个“神话”的背后,俞敏洪到底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一个真实的他是什么样的?他到底是一个不错的老师,还是一个偶然成功的商人?抑或是一个被逼无奈的“痞子”?
“北大是一个令我百感交集的地方。”俞敏洪对北大的情感可以用“五味杂陈,爱恨交织”来形容。北大给予了他什么?每当讲起北大,他似乎都是苦大仇深。讲他当年怎样被北大边缘化,怎样被忽视。他有一段精彩的自我控诉:“进了大学,没有一个女孩爱上过我,我是个Loser(失败者);在北大教了七年书没有什么成就,我还是个Loser;在北大十年没参加过任何活动、没加入过任何团体,我是个Loser??”当然,他也承认北大对自己的熏陶:“没有北大,就没有新东方。现在新东方的一些精神,或者是一些做事情的方法,坦率地说是融入了北大精神的。”大多时候,屈辱与压抑会让一个人爆发,俞敏洪的经历正是这样。据说,当年他经常一天背十几个小时的英语,因为英语老师曾经当众说他讲的英语“只有俞敏洪三个字能让人听懂”。
在北大教书四年后,俞敏洪终于分到了10平方米的房子,这让他决定要将一生献给北大。但是后来,看到同学和朋友相继出国,他忍不住了,也开始准备出国,成绩并不优异的他在努力了三年半以后,留学梦断。为了生计,也为了挣点钱继续他的出国梦,俞敏洪在校外办起了托福班,为自己的出国费用快乐地忙碌着。上帝也往往戏弄那些刚燃起希望的人。这一次,俞敏洪受到的打击可谓是毁灭性的。在1990年一个秋天的夜晚,细雨溅落在静谧的未名湖上,激起了阵阵涟漪,在夜色中蔓延开去。俞敏洪与朋友高兴地喝着小酒,聊着天,描绘着他逐渐清晰的出国梦。北大的高音喇叭,这时一如既往地播放着校园晚间广播。“你听你听。老俞,在说你呢!”朋友惊呼。原来,广播里正在播放对俞敏洪的处分决定。北大以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宣布了对英语系老师俞敏洪的处分,其中说了四五条处分的理由,最重要的就是打着北大的旗号在外面私自办学。这个处分决定被大喇叭连续播放了三天,北大有线电视台连续播放了半个月,处分布告在北大著名的三角地橱窗中锁了一个半月。处分的突然袭来,并且方式与程度如此激烈,说明了校方的震怒。北大的这种“礼遇”,让颜面扫地的俞敏洪只好选择离开。“北大踹了我一脚。当时我充满了怨恨,现在却充满了感激。”他这样解释:“如果一直混下去,我现在可能是北大英语系的一个副教授。”但是当时,这个被赶出家门的北大老师选择了做个“个体户”。
俞敏洪的同事、新东方的李杜讲得幽默而到位:“老俞被北大处分,作为三流文人,既想保留文人的体面,又缺乏一流文人的风骨,不敢自沉未名湖。于是退而求其次,惟有辞职,落草为寇。此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然而,正是这“落草为寇”激发出俞敏洪的痞子精神,被北大“逼上梁山”的他从此走上“不归路”。
俞敏洪离开北大以后,开始思考怎样营销自己和自己的培训班,学会和社会、政府的各色人等打交道。一介书生从此踏入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