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报道白手起家创业故事3则
故事1
经过我们设计的汽车脚垫能卖出原来近五倍的价格。”杭州未末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褚志华笑着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几年萧山传统经济发展一个热词,为此萧山发布了《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作为传统工业强区,萧山经济基数庞大,但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也碰到了产能过剩,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势在必行。“设计+”也给萧山经济增添了新的动力。萧山80后创业者的“工匠精神”得到认可
当传统产品遇上“设计+”能创造出非常大价值,工业设计又称工业产品设计学,工业设计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美学、人机工程学、机械构造、摄影、色彩学等。通过工业设计的增加了产品价值。
“一块普通的脚垫在零售店和电商平台上的销售价格普遍在500元以下,而经过未末设计设计的这款脚垫市场价达到了2000—3000元”褚志华说道。这样大幅度的价值增长不仅让记者感到意外,同时印证了褚志华在文章开头的那句话,体现了工业设计在提高产品附加值上的巨大价值。
杭州未末工业设计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成立于2012年的“年轻”的工业设计公司,在专业领域的表现可一点儿也不“青涩”。记者在公司的展区,看到了满满的获奖证书和设计产品,2014年公司案例获得杭州市工业设计经典案例,2015年褚志华获得杭州市工业设计精英人物,2016年荣获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青年百人榜,同年公司被评为年度十大最佳设计公司,2017年拿下设计界的“奥斯卡”德国红点奖……
德国红点奖以“促进环境和人类和谐的设计”为理念,其评选的标准极为苛刻,评选会严格按照“通过筛选和展示认定资格”的标准进行,只有上市不到两年的产品才具备参选资格。同时,形成参选产品于同类产品的区别,为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红点奖被公认为国际性创意和设计的认可标志,获得该奖意味着产品外观及质感获得了最具权威的“品质保证”。获奖作品还将得到最大范围的推广和认知。所以,赢得红点奖成为每位设计师引以为豪的殊荣。褚志华说,能拿下“德国红点奖”这个国际级的大奖,说明我们的产品获得了全球的认证,更说明萧山创业者的“工匠精神”得到了世界认可。
依托专业所学学生时代创业
正是因为在汽车后市场这个专业细分领域的“惊艳”表现,汽车坐垫生产领头企业尼罗河主动找上未末设计,与未末设计签订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杭州尼罗河设计中心,希望未末设计能在其传统线下品牌的转型升级上助“一臂之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还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褚志华,就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项工业设计比赛,积累了深厚的实践经验,获得无数奖项的同时还取得了不少产品设计的专利。因为对汽车的喜爱,在工业设计领域深耕已久的褚志华,瞄准了汽车后市场行业,专门为汽车用品做深度设计。
脚垫、座椅垫、方向盘套、挂坠、汽车电子产品、汽保美容策划……如今未末设计服务范围已经涵盖了整个汽车后市场。参与策划设计的重磅产品“3W全TPE健康汽车脚垫”,在2016年获得中国好设计大奖,并在2017年成功获得德国红点奖,成为汽车后市场行业内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产品。
褚志华说,这块脚垫的“秘密武器”在于其采用了世界顶级的环保健康TPE材料,解决了汽车脚垫引发车内污染及行车安全等问题。这块产品还采用了全方位扫描定制的制作工艺,让脚垫与汽车“严丝合缝”。为了研制该产品,褚志华和他的团队潜心专研了好几个月,终于找到TPE材料作为产品的原料,解决了传统汽车脚垫的顽疾。
据褚志华介绍,汽车用品产业是台州市天台县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未末设计也成了那里的“香饽饽”。在2014年天台县科技局引进未末设计成立天台汽车用品行业产品创新设计中心,让未末设计驻点在当地为汽车用品企业服务。如今,未末设计已经为当地的十多家企业做了产品设计,产品销售产值超过1亿元。
故事2
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与一座城市发展历程相同步,并与这座城市深深的结成了一个文化整体。
那么,这座城市既是他生命的巢,也是灵魂的居。
2003年的圣诞节,当他顶着来自家里巨大的压力,带着朋友的鼓励,毅然选择来到晋城创业,他的人生旅程注定与晋城有着一场浪漫约会……
“我和晋城有个约会”系列主题月活动
柯耿亮安徽商会副会长、菲林格尔美步楼梯晋城总代理
三十岁出头的柯耿亮有着一张娃娃脸,初见他,很难把他与晋城安徽商会副会长、晋城菲林格尔美步楼梯总代理的身份联系起来。坐在茶台前,柯耿亮熟练地为我们泡了几种绿茶,他说这些都是来自家乡安徽的绿茶。小时候,柯耿亮在外婆家住过一段时间。外婆家有制茶的一套工具,喝茶对他而言,是一种与生俱来、耳濡目染、深入骨髓的天性。在幽幽的茶香中,他一边用“主席说我帅”的小瓷杯喝茶,一边向我们讲起了他的故事……
柯耿亮来自安徽安庆。安庆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是中国"黄梅戏乡"。
柯耿亮笑称自己是最早一批留守儿童,父母在他6岁的时候,就进城做生意了,把他放在了爷爷奶奶家寄养。柯耿亮说,从小他们就被植入两种观念,要么好好念书,将来考个好大学;要么趁早走上社会。绝不允许你在家放牛、种地。
17岁左右,柯耿亮随家人到了太原。在这里,他开始步入社会,因为家里是做建材生意的,他从最初的学徒工开始做起。
学徒生活,特别劳累。师傅们是有技术,观念比较落后的一些人,他们认为收徒弟就是要把自己的技术教给你,徒弟一得听话,二得多出力,否则师傅没有回报。那时脏活、累活、苦活都是徒弟干。
现在干建筑行业,基本用机器完成,上东西到楼上有吊车,钜子是电动的,钉个钉子都有气泵。那时还基本属于人工时代,电梯都非常少,基本都是靠苦力、靠人工去搬运材料,钜子都是手工钜。每天千篇一律地重复着简单却劳累的工作。很多跟他同龄的学徒工,渐渐坚持不了都离开了。他坚持了三年多,感觉到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也觉得这个未来没有出路。
师傅的不满,加之一些大事都不让他参与,他觉得自己被忽略,没有存在的价值。他心里更多想的不是要挣多少钱,娶妻生子,而是如何通过一种方法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来体现自己是能行的,可以的。
在工作的过程中,柯耿亮结识了菲林格尔地板山西总代理,这位被柯耿亮称为大哥哥的人得知了他的想法,鼓励他,年轻人应该出去闯闯,并表示愿意无偿提供给他产品,让他去经销。尽管家里觉得他年龄小,又没有经验,不支持他创业,但他还是顶着家里的压力,毅然决定出去做些事情。当时,菲林格尔全省经销商目录表里,除了晋城、朔州和原平三个城市还空缺,其它城市都有了。柯耿亮第一站就选择了晋城。
柯耿亮清晰地记得,自己是在2003年圣诞节那天来到了晋城。热闹的节日氛围与他初到陌生城市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巧合的是,那时中原建材城刚刚建好,在对外招租,他在这里租下一间店面,开始了创业。从此,柯耿亮在晋城一呆就是15年。
想起当初的创业,柯耿亮觉得还是挺苦的,一方面人生地不熟,对晋城的各方面都不太了解。另一方面也没有相关的销售方面经验。只有傻傻的冲劲和不怕吃苦的劲头,还有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心理。因为有做工人的经历,在跑业务的过程中,他秉承吃亏是福的心理,总是能站在客户的立场上,自己多付出一点。那个时候,他没有什么交通工具,除了去矿务局坐公交,市内跑客户基本都是靠走路。从中原建材城一直走到凤台西街。跑客户的过程,虽然很苦,但也很充实。每每遇到挫折,柯耿亮就会想起以前做学徒的日子。还有什么比扛几千斤货上六楼上七楼更累的吗?没有。所以每每受到客户或同行的刁难,没有销售业绩,又要投资花钱的时候,虽然心里也会有些失落,但是潜意识里还是想着,一定要多拜访几个客户,一定要把客户服务好,要让客户认可这个产品,他的信念很坚定。
柯耿亮对自己的第一个客户记忆犹新。那是2004年上半年,那时木地板还是比较新鲜的一种装修材料,顾客接受度并不高。凤凰山矿的一位女士家里装修,规划了一个很小的地台,原本预计花几百块钱就行了。她来市场买材料时,和柯耿亮相遇,通过聊天,柯耿亮把自己为什么来到晋城开店,品牌的优点等和盘托出。柯耿亮的真诚打动了这位女士,最终选择了他店里的地板。当时柯耿亮没敢跟人家说是他第一个客户,直到后来才告诉她。她鼓励柯耿亮,认真做吧,一定会做得很好。柯耿亮觉得,一路走来,客户的支持是对他最大的鼓励。
柯耿亮认为,能够在晋城成功掘得第一桶金,和晋城市的发展趋势、好的机遇有关。菲林格尔是一个德国的木地板品牌,当时在晋城做高端木地板品牌的并不多,本地的一些建材经销商都觉得一个小城市这么高端的品牌卖不出去,多数做的都是中低端的品牌。考察了市场以后,柯耿亮坚定了做高端木地板品牌的想法。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是准确的。另一方面,从2004到2008年,晋城的房地产行业势头迅猛,楼房越盖越多,城市不断扩张。建材行业是房地产行业的一个附属行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柯耿亮坦言,他赶上了晋城发展的好时候。
回想2003年初到晋城,柯耿亮对晋城的第一印象就是晋城发展相对滞后,更像是一个小县城。但是,又觉得这个城市将来发展潜力会很好。晋城建市时间虽然不长,却是一个勤劳的、奋进的城市,几乎几年就会有一个大变化。
2003年他初到晋城时,黄华街南段还未修通,那时太平洋大厦、人民广场是晋城最显著的地标;而现在,黄华街路段早已打通,兰花城、凤展新时代广场等城市新地标不断涌现。这些年城市发展、河道治理、环境卫生等等,大家有目共睹,发展非常快,是一个非常有生机的城市。
作为一个异乡人,柯耿亮从初到晋城时的小心谨慎,到现在身边90%以上都是晋城的朋友,晋城人的友善、朴实、不排外,对外地人的包容,给柯耿亮这样的外地人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环境,他对晋城人心存感恩。
说到家乡和晋城饮食习惯的不同,柯耿亮说,安庆是个江南城市,鱼米之乡。他从小吃大米长大,习惯炒几个菜,吃碗米饭,觉得才像是吃饭的感觉。刚来山西的时候,有时朋友叫着去吃饭,他不好意思拒绝就一起去了。去朋友家,或者到了饭店,端上来一碗面,山西的朋友一会就吃完了,但他只是吃几筷子,或者勉强吃一半,每次都吃不完。过了不久他就饿了,回家后只好再泡碗方便面、炒个米饭饱腹。后来才慢慢适应了这样的饮食,有时几天吃不上面,还会主动跟老婆说,咱中午吃面吧。有外地的朋友来了,也会带他们去吃吃晋城的饸饹面,现在觉得非常好吃
故事3
河南省信阳市双铺镇北面有一300亩左右的果园,是一对胡氏兄弟创建的,每年中秋国庆时都有大时当地和外地的人到这园来采摘,来有外商来这采购,收获满满。而且还为周围邻居提交供赚钱的机会。
说起建这个困园,胡氏兄弟可没有少吃苦。早些年,兄弟的俩都在南方打工,收入还可以,但就是没有自由,辛苦,远离家乡,照顾不了家,就老想着再打几年工,赞些钱加家干些什么。等手里有了一些钱后,两人就也不出去打工了,在家里考查找项目。经过一段时间认真仔细的考查后,发现老家附近几十公里内没有可供人们采摘的果园,而本村因年青人外出打工、留下来老的老小小的没有种,荒芜的大量的连片野地、山地,就决定创建采供人们采摘的果园。
为了创业,说干就干,兄弟二人就和周围邻居们签定了承包合同,先包了百十亩,先种那咱黄皮梨,买树苗,翻地,挖坑,栽种,浇水,施肥,修枝。没事就在园子里侍弄着,春秋还好点,夏天人晒的黑黑的,冬天再冷也到园子转转。个中经历无人能体会得到,确实忙不过来,就出钱请邻居们帮帮,钱用完了,兄弟二人再出去打工,赚了点钱再回业,就这样用了3年时间,果园面积不断的扩大,品种也在增加,四周拉起了铁丝肉拦,300亩的果园初俱规模。还在果园下面建了一个十几亩的池塘以方便浇灌果园。梨树挂果的那年,兄弟俩更是不敢大意,每棵树都用几根专用的绳索在四周固定,有机肥,农家肥,驱虫,打药,更是没日没夜了。秋收时节,梨树上挂满了大个的、黄登登的梨,而且那个正赶上中秋、国庆联假,兄弟二人就开园采摘,也不知那梨是什么品种,黄登登的,个大,皮溥,肉脆,核小,汁多,咬一口果汁顺着嘴往外趟。那梨个大的能长到2斤左右。居说有一年的梨王长到近6斤。
勤劳加汗水,如今兄弟二人也已创业成功、发家致富了,还有了自己的品牌,定制了包装,而且也在做线上,线下,加彩摘的模式,现在果园里其它品种的果树也挂机满了果实,秋收果熟时,来果园采摘的地当人,外地人,大人,小孩,人头孱支动,好不热闹。每天果园外,马路上都停满了大大小小,各牌的汽车,外地客商开着大卡车前来收购园子时水果。
兄弟二人现在也扩展的业务,稿起了多方经营。树下经济,开始在果树搞养殖,利用浇灌果园的水塘搞起了垂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