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叹
[唐] 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分类标签: 描写雨 长安布衣谁比数①,反锁衡门守环堵②。老夫不出长蓬蒿③,稚子无忧走风雨④。雨声飕飕催早寒⑤,胡雁翅湿高飞难⑥。秋来未曾见白日⑦,泥污后土何时干⑧。
(末章,自叹久雨之困。上四言雨中寥落,下则触景而增愁也。农夫田父,概指长安之人。老夫稚子,自述旅居情事。日者君象,土者臣象,日暗土污,君臣俱失其道矣。)
①《前汉·邹阳传》:“布衣穷居之士。”司马迁《答任安书》:“刑余之人,无所比数。”②杜笃《论都赋》:“俱关门之反拒。”庾信诗:“惊妻倒闭门。”即所谓反锁也。《诗》:“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注:“横木为门。”《记》:“儒有环堵之室。”注:“环,周围也,方丈为堵。”③《诗》:“老夫灌灌。”《庄子·庚桑》篇:“凿垣墙而植蓬蒿。”赵岐《三辅决录注》:张仲蔚隐身不仕,所居蓬蒿没人。④《归去来辞》:“稚子候门。”⑤卢僎诗:“风雨暗飕飕。”颜延之诗:“秋至恒早寒。”⑥鲍照诗:“胡雁已矫翼。”庾信诗:“雁湿断行来。”古诗:“奋翅起高飞。”⑦魏文帝《秋霖赋》:“悲白日之不旸。”⑧《九辩》:“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此感秋雨而赋诗,三章各有讽刺。房琯上言水灾,国忠使御史按之,故曰“恐汝后时难独立”。国忠恶言灾异,而四方匿不以闻,故曰“农夫田父无消息”。帝以国事付宰相,而国忠每事务为蒙蔽,故曰“秋来未尝见白日”。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非泛然作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分类标签: 描写雨 长安布衣谁比数①,反锁衡门守环堵②。老夫不出长蓬蒿③,稚子无忧走风雨④。雨声飕飕催早寒⑤,胡雁翅湿高飞难⑥。秋来未曾见白日⑦,泥污后土何时干⑧。
(末章,自叹久雨之困。上四言雨中寥落,下则触景而增愁也。农夫田父,概指长安之人。老夫稚子,自述旅居情事。日者君象,土者臣象,日暗土污,君臣俱失其道矣。)
①《前汉·邹阳传》:“布衣穷居之士。”司马迁《答任安书》:“刑余之人,无所比数。”②杜笃《论都赋》:“俱关门之反拒。”庾信诗:“惊妻倒闭门。”即所谓反锁也。《诗》:“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注:“横木为门。”《记》:“儒有环堵之室。”注:“环,周围也,方丈为堵。”③《诗》:“老夫灌灌。”《庄子·庚桑》篇:“凿垣墙而植蓬蒿。”赵岐《三辅决录注》:张仲蔚隐身不仕,所居蓬蒿没人。④《归去来辞》:“稚子候门。”⑤卢僎诗:“风雨暗飕飕。”颜延之诗:“秋至恒早寒。”⑥鲍照诗:“胡雁已矫翼。”庾信诗:“雁湿断行来。”古诗:“奋翅起高飞。”⑦魏文帝《秋霖赋》:“悲白日之不旸。”⑧《九辩》:“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此感秋雨而赋诗,三章各有讽刺。房琯上言水灾,国忠使御史按之,故曰“恐汝后时难独立”。国忠恶言灾异,而四方匿不以闻,故曰“农夫田父无消息”。帝以国事付宰相,而国忠每事务为蒙蔽,故曰“秋来未尝见白日”。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非泛然作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