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锦水居止二首
[唐] 杜甫
军旅西征僻,风尘战伐多。犹闻蜀父老,不忘舜讴歌。
天险终难立,柴门岂重过。朝朝巫峡水,远逗锦江波。
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
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 【鹤注】当是永泰元年在云安作。陶潜诗:“居止次城邑。”
军旅西征僻,风尘战伐多①。犹闻蜀父老②,不忘舜沤歌③。天险终难立④,柴门岂重过,朝朝巫峡水,远逗锦江波。
(首章,避乱而去锦水也。在四句分截。西征僻,王师未到。战伐多,共讨崔旰。舜讴歌,玄宗曾幸蜀也。兵礼如是,故夭险难以立身,而草堂不复经过矣。惟看巫峡之水,遥连锦水而已,逗,引也。《杜臆》:天险,即所谓“西蜀地形天下险”,曰“终难立”,已知蜀乱难平矣。)
①《唐书》:永泰元年冬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乂为兵马使崔旰所杀,邛州牙将柏茂琳,沪州牙将杨子琳、剑州牙将李昌夔等,共起兵讨之。②《汉书》:相如著书,假蜀父老为辞。③舜讴歌,出《孟子》。④天险,剑门也。《易》:“天险不可升也。”
其二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层轩皆面水①,老树饱经霜。雪岭界天白②锦城曛日黄,惜哉形胜地③,回首一茫茫。
(次章,怀恩锦水胜境也。亦四(,) 句分段。首二居止所在,三四近景,五六远景,此即形胜也。回首句,应前“岂重过”,仍结到怀字。《杜臆》:万里桥六句,乃草堂记也。公之神情钟此,故百世而后,复为所有。)
①宋玉《招魂》:“高堂邃宇槛层轩。”②史万岁诗:“界天自岭胜金汤。”③《剑阁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葛常之《韵语阳秋》曰:公作草堂,经营上元之始,断手宝应之年,有此草堂者始终只得四载,而其间往梓、阆三年,公诗所谓“三年奔走空皮骨”也。永泰元年四月,严武卒,是秋,公寓菱州云安县,则居草堂仅阅岁而已。其起居寝处之兴,不足以偿其经营往来之劳,可谓一世之羁人也。然自唐至今已数百载,而草堂之名,与其山川草木,皆因公诗以为不朽之传,盖公之不幸,而山川草木之幸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天险终难立,柴门岂重过。朝朝巫峡水,远逗锦江波。
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
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 【鹤注】当是永泰元年在云安作。陶潜诗:“居止次城邑。”
军旅西征僻,风尘战伐多①。犹闻蜀父老②,不忘舜沤歌③。天险终难立④,柴门岂重过,朝朝巫峡水,远逗锦江波。
(首章,避乱而去锦水也。在四句分截。西征僻,王师未到。战伐多,共讨崔旰。舜讴歌,玄宗曾幸蜀也。兵礼如是,故夭险难以立身,而草堂不复经过矣。惟看巫峡之水,遥连锦水而已,逗,引也。《杜臆》:天险,即所谓“西蜀地形天下险”,曰“终难立”,已知蜀乱难平矣。)
①《唐书》:永泰元年冬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乂为兵马使崔旰所杀,邛州牙将柏茂琳,沪州牙将杨子琳、剑州牙将李昌夔等,共起兵讨之。②《汉书》:相如著书,假蜀父老为辞。③舜讴歌,出《孟子》。④天险,剑门也。《易》:“天险不可升也。”
其二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层轩皆面水①,老树饱经霜。雪岭界天白②锦城曛日黄,惜哉形胜地③,回首一茫茫。
(次章,怀恩锦水胜境也。亦四(,) 句分段。首二居止所在,三四近景,五六远景,此即形胜也。回首句,应前“岂重过”,仍结到怀字。《杜臆》:万里桥六句,乃草堂记也。公之神情钟此,故百世而后,复为所有。)
①宋玉《招魂》:“高堂邃宇槛层轩。”②史万岁诗:“界天自岭胜金汤。”③《剑阁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葛常之《韵语阳秋》曰:公作草堂,经营上元之始,断手宝应之年,有此草堂者始终只得四载,而其间往梓、阆三年,公诗所谓“三年奔走空皮骨”也。永泰元年四月,严武卒,是秋,公寓菱州云安县,则居草堂仅阅岁而已。其起居寝处之兴,不足以偿其经营往来之劳,可谓一世之羁人也。然自唐至今已数百载,而草堂之名,与其山川草木,皆因公诗以为不朽之传,盖公之不幸,而山川草木之幸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