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
[唐] 杜甫
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
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
合欢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
把烛成桥夜,回舟坐客时。
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
衰谢多扶病,招邀屡有期。
异方乘此兴,乐罢不无悲。 原题: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题短作,简李公二首
合欢:一作合观
----------------------
【鹤注】此当上元二年冬在蜀州作。《元和郡县志》:江,一名皂江,经蜀州唐兴县东三里。任慥《渠堰志》:九■口堰,其源出于皂江,至郫之栅头,别流为温江口。曰九口者,实两江之汇也。晏公《类要》;江,一名皂里水,今在新津。,音躬。
伐竹为桥结构同①,褰裳不涉往来通②。天寒白鹤归华表③,日落青龙见水中④。顾我老非题柱客⑤,知君才是济川功⑥。合欢却笑千年事⑦,驱石何时到海东⑧。
(上四观竹桥,下四简李公。结构同,等于木桥。往来通,驾竹而渡。鹤归华表,柱可栖鹤。龙见水中,桥影若龙也。题柱客,公自谦。济川功,颂司马。赵次公曰:合欢,桥落成而聚客欢饮。笑者,笑前人之劳而无成。)
①雷次宗《豫章记》:“伐竹为筏。”《鲁灵光殿赋》:“观其结构。”②《诗》:“褰裳涉洧。”“褰裳涉溱。”任昉诗:“江湖忽往来。”③刘叔敬《异苑》:晋太康二年冬,大雪,南州人见二白鹤语于桥下曰:“今兹寒不减尧崩年也。”于是飞去。白鹤事当主《异苑》,奋引丁令威化鹤归集城门华表柱者,误。此华表,指桥柱。李义山诗“灞水桥边倚华表,”亦可证。又梁昭明太子启:“虹入汉而藏形,鹤临桥而送语。”④《朝野佥载》:赵州石桥甚工,望之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天后时,默啜欲南过桥,马跪地不进,但见青龙卧桥上,奋迅而怒,贼乃遁去。今按:青龙,用费长房竹杖事,切竹桥也。《楚辞》:“麾蚊龙以津梁。知桥可称龙。”⑤顾,念也。《华阳国志》:蜀城北八十里,有升仙桥、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柱曰:“大丈夫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⑥《说命》:“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⑦《乐记》:“酒食者,所以合欢也。”《淮南·诠言》:“今有美酒合欢以相飨,卑礼婉辞以接之。”⑧《齐地记》:秦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辄鞭之,石皆流血。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
合欢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
把烛成桥夜,回舟坐客时。
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
衰谢多扶病,招邀屡有期。
异方乘此兴,乐罢不无悲。 原题: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题短作,简李公二首
合欢:一作合观
----------------------
【鹤注】此当上元二年冬在蜀州作。《元和郡县志》:江,一名皂江,经蜀州唐兴县东三里。任慥《渠堰志》:九■口堰,其源出于皂江,至郫之栅头,别流为温江口。曰九口者,实两江之汇也。晏公《类要》;江,一名皂里水,今在新津。,音躬。
伐竹为桥结构同①,褰裳不涉往来通②。天寒白鹤归华表③,日落青龙见水中④。顾我老非题柱客⑤,知君才是济川功⑥。合欢却笑千年事⑦,驱石何时到海东⑧。
(上四观竹桥,下四简李公。结构同,等于木桥。往来通,驾竹而渡。鹤归华表,柱可栖鹤。龙见水中,桥影若龙也。题柱客,公自谦。济川功,颂司马。赵次公曰:合欢,桥落成而聚客欢饮。笑者,笑前人之劳而无成。)
①雷次宗《豫章记》:“伐竹为筏。”《鲁灵光殿赋》:“观其结构。”②《诗》:“褰裳涉洧。”“褰裳涉溱。”任昉诗:“江湖忽往来。”③刘叔敬《异苑》:晋太康二年冬,大雪,南州人见二白鹤语于桥下曰:“今兹寒不减尧崩年也。”于是飞去。白鹤事当主《异苑》,奋引丁令威化鹤归集城门华表柱者,误。此华表,指桥柱。李义山诗“灞水桥边倚华表,”亦可证。又梁昭明太子启:“虹入汉而藏形,鹤临桥而送语。”④《朝野佥载》:赵州石桥甚工,望之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天后时,默啜欲南过桥,马跪地不进,但见青龙卧桥上,奋迅而怒,贼乃遁去。今按:青龙,用费长房竹杖事,切竹桥也。《楚辞》:“麾蚊龙以津梁。知桥可称龙。”⑤顾,念也。《华阳国志》:蜀城北八十里,有升仙桥、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柱曰:“大丈夫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⑥《说命》:“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⑦《乐记》:“酒食者,所以合欢也。”《淮南·诠言》:“今有美酒合欢以相飨,卑礼婉辞以接之。”⑧《齐地记》:秦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辄鞭之,石皆流血。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