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贺兰铦
[唐] 杜甫
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时人。
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
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 诗云“国步初反正”、“远赴湘吴春”,盖在广德二年春代宗回京后作。
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棒。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时人。老骥倦骧首①苍鹰愁易驯。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②。
(此叹贺兰之困穷。士之寂寞,(,) 由于世未识贤。其甘守饥贫,宁为骥倦鹰驯,不为雀饱群飞,此可见其志节矣。黄雀,比趋势附利者。骥鹰,比抱才不遇者。)
①王僧孺诗:“日中驱上驷,骧首通京苑。”②婴,萦绕也。
国步初反正①,乾坤尚风尘。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我恋氓下芋②,..君思千里莼③。生离与死别④,自古鼻酸辛⑤。
(此叙送行之意。反正,代宗还京。风尘,吐著未靖。悲歌远赴,皆指銛言。岷下,公滞蜀。思药,钻往吴。彼此离别,故至伤心也。他注以湘吴为公欲往吴楚者,误。黄鹤谓铦欲东下,是也。此章二段,各八句。
①《汉书·高帝纪》:拨乱世反之正。②《翟方进传》:童谣云:“饭我豆食羹芋魁。”《货殖传》:“岷山之下,沃野千里,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注:“蹲鸱:芋也。”③《世说》: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斜羊酪,问机吴中何以敌此。机曰:“千里莼羹,但未下盐鼓耳。”《一统志》:千里湖溧阳县东南一十五里,至今产美莼,俗呼千里莼。【朱注】贺兰,当是吴人而游蜀者,故有君思千里之句。④《楚辞》:“悲莫悲兮生别离。”⑤《高唐赋》:“孤子寡妇,寒心酸鼻。”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
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 诗云“国步初反正”、“远赴湘吴春”,盖在广德二年春代宗回京后作。
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棒。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时人。老骥倦骧首①苍鹰愁易驯。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②。
(此叹贺兰之困穷。士之寂寞,(,) 由于世未识贤。其甘守饥贫,宁为骥倦鹰驯,不为雀饱群飞,此可见其志节矣。黄雀,比趋势附利者。骥鹰,比抱才不遇者。)
①王僧孺诗:“日中驱上驷,骧首通京苑。”②婴,萦绕也。
国步初反正①,乾坤尚风尘。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我恋氓下芋②,..君思千里莼③。生离与死别④,自古鼻酸辛⑤。
(此叙送行之意。反正,代宗还京。风尘,吐著未靖。悲歌远赴,皆指銛言。岷下,公滞蜀。思药,钻往吴。彼此离别,故至伤心也。他注以湘吴为公欲往吴楚者,误。黄鹤谓铦欲东下,是也。此章二段,各八句。
①《汉书·高帝纪》:拨乱世反之正。②《翟方进传》:童谣云:“饭我豆食羹芋魁。”《货殖传》:“岷山之下,沃野千里,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注:“蹲鸱:芋也。”③《世说》: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斜羊酪,问机吴中何以敌此。机曰:“千里莼羹,但未下盐鼓耳。”《一统志》:千里湖溧阳县东南一十五里,至今产美莼,俗呼千里莼。【朱注】贺兰,当是吴人而游蜀者,故有君思千里之句。④《楚辞》:“悲莫悲兮生别离。”⑤《高唐赋》:“孤子寡妇,寒心酸鼻。”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