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
[唐] 杜甫
司徒天宝末,北收晋阳甲。胡骑攻吾城,愁寂意不惬。
人安若泰山,蓟北断右胁。朔方气乃苏,黎首见帝业。
二宫泣西郊,九庙起颓压。未散河阳卒,思明伪臣妾。
复自碣石来,火焚乾坤猎。高视笑禄山,公又大献捷。
异王册崇勋,小敌信所怯。拥兵镇河汴,千里初妥帖。
青蝇纷营营,风雨秋一叶。内省未入朝,死泪终映睫。
大屋去高栋,长城扫遗堞。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龙匣。
雅望与英姿,恻怆槐里接。三军晦光彩,烈士痛稠叠。
直笔在史臣,将来洗箱箧。吾思哭孤冢,南纪阻归楫。
扶颠永萧条,未济失利涉。疲苶竟何人,洒涕巴东峡。 【卢注】哀司徒者,哀其匡复大功,受谤未明而没也。《唐书》:光弼,营州人。【朱注】司徒已封王,赠太保。止称司徒者,其功名著于司徒时,盖从时人所称耳。
司徒天宝末,北收晋阳甲①。胡骑攻吾城,愁寂意不惬。人安若泰山②,..蓟北断右胁③。朔方气乃苏,黎首见帝业④。
(首记守太原之事。当时安史称乱,禄山从河北而向潼关,思明从山右以瞰秦陇。自光弼西扼贼冲,故朔方无虞,而肃宗得起业灵武。此至德元年事也。城,指太原。意不惬,贼失意也。)
①《旧唐书》:太原,汉晋阳县,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公羊传》: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君侧之恶人也。②《枚乘传》:“安于太山,易于反掌。”③《国语》:断赵之右臂。《西域传》:开玉门关,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朱注】太原在幽蓟之西,故曰右胁。④《旧书》:郭子仪为朔方节度,荐光弼为云中太守,充河东节度副使。潼关失守,授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至德二年,史思明等四伪帅率众十余万攻太原,拒守五十余日,伺其怠,出击,大破之,斩首七万余级。加校检司徒,寻迁司空。《汉·高帝纪》:五年而成帝业。
二宫泣西郊①,九庙起颓压②。未散河阳卒,思明伪臣妾。复自碣石来,火焚乾坤猎③。高视笑禄山④,公又大献捷⑤。
(次记破思明之功。两京克复,思明伪降,既而贼势复炽,公又献俘奏捷,此至德二年事也。二宫泣,玄、肃还京。河阳卒,子仪旧营。碣石来,思明再叛。乾坤猎,如纵火大猎。笑禄山,思明自矜其勇。)
①沈约《安陆昭王碑》:“二宫升降,令绩斯俟。”西郊,自蜀至京之郊。②周制:后稷为太祖,庙百世不迁,左为文世室,右为武世室,居三昭三穆之上,共为九庙。《史记》:勾践身称为臣,妻称为妾。③《诗·叔于田》章:“叔在薮,火烈具举。”前汉长沙定王以猎纵火坐罪。此火猎所自出也。④《卢思道集》:“抵掌扬眉,高视阔步。”⑤《左传》:“凡诸侯有四夷之事,则献捷于王。”又:“击之必大捷焉。”《唐书》:思明来援庆绪,光弼拒战尤力。思明即伪位,纵兵河南,光弼代子仪为朔方节度、天下兵马副元帅,与思明战中潭西,大破之。又收怀州,擒安太清,献俘太庙。
异王册崇勋①,小敌信所怯②。拥兵镇汴河③,千里初妥贴④。青蝇纷营营⑤,风雨秋一叶。内省未入朝,死泪终映睫⑥。
(此伤其封王未久,忧谗以卒也。光弼出镇临淮,在肃宗之末;其封临淮郡王,在代宗初年,越二岁,而竟忧愤陨身矣。怯小敌,虽指北邙之败,亦见其勇于大敌也。青蝇,指中官之谗。秋一叶,李薨在七月也。当日畏祸,不敢入朝,内省惭恨,故临死而泪犹在睫。)
①《汉书》赞: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旧书》:宝应元年五月,光弼进封临淮郡王。杜笃诔吴汉:“勋业既崇。”②《光武纪》:刘将军生平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③《通鉴》:上元二年五月,复以光弼为河南副元帅,统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④王逸《楚辞序》:“事不妥贴。”张逊《上隋文帝表》:“幅员暂宁,千里妥贴。”⑤《诗》:“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⑥唐书》:北邙之败,鱼朝恩羞其策谬,深忌光弼,程元振尤嫉之。及来瑱为元振谗死,光弼愈恐。吐蕃寇京师,代宗诏入援,光弼畏祸,迁延不敢行。广德二年七月,薨于徐州,年五十七,赠太保,谥武穆。【朱注】《谭宾录》:光弼惧朝恩之害,不敢入朝。田神功等不受其制,愧耻成疾,薨。《淮南子》:“一叶落而知秋。”王浚表:“内省渐惧。”张率诗,“独向长夜泪承睫。”桓谭《新论》:孟尝君喟然叹息,泪下承睫。
大屋去高栋①,长城扫遗堞②。平生白羽扇③,零落蛟龙匣④。雅望与英姿⑤,凄怆槐里接⑥。三军晦光彩⑦,烈士痛稠叠⑧。
(此志其身殁之后,人心追悼也。去栋扫堞,朝无倚毗。槐里相接,死犹近君。烈士增痛,同怀忠愤也。初,光弼至河阳,壁垒旌旗,精彩皆变,今则光彩已晦矣。当时朔方军士,乐郭之宽,畏李之严,今则稠叠悲痛矣。此皆实事也。)
①去高栋,即梁木其坏意。《史记·孟轲传》:高门大屋。朱超诗:“高栋响行雷。”②《宋书》:檀道济被收,脱帻投地曰:“坏汝万里长城。”沈佺期诗:“遗堞尚云屯,堞城上箭垛。”③裴启《语林》:诸葛武侯以白羽扇指麾三军。《杜臆》:羽扇零落,惜不尽其用也。④《西京杂记》,汉帝及诸王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为铠甲,连以金缕,皆镂为蛟龙、鸷凤,龟麟之象,世谓蛟龙玉匣。【朱注】《霍光传》:赐壁珠玑玉衣,梓宫。则人巨亦可称蛟龙匣也。⑤《世说》:崔琰代操见匈奴使。曰,“魏主何如?”使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后汉·二十八将论》:“英姿茂绩,委而不用。”⑥曹植诗,“凄怆内伤心。”《长安志》:槐里故城,即犬戎城,在兴平县东南一十里。【钱笺】《神道碑》:窆公于富平县先茔之东,铭曰:渭水川上,檀山路旁。檀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本非槐里,昔汉武帝葬槐里之茂陵。卫青、霍去病墓,去茂陵不三里。光弼葬在冯翊,犹卫霍之接近槐里,故曰“恻怆槐里接”。朱注云:《旧书》本传:光弼葬于三原,诏百官袒送延平门外。碑又云:窆于富平县考三原,与富平接壤,在京师东北。槐里,则《汉志》属右扶风,非光弼葬地也。《唐书》:高祖献陵在三原,中宗定陵在富平,故以槐里比之。旧注直云光弼葬槐里,则失实矣。⑦《西京杂记》:开匣拔鞘,光彩射人。曹植诗:“光彩晔若神。”⑧曹操乐府:“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直笔在史臣①,将来洗筐箧②。吾思哭孤冢,南纪阻归楫。扶颠永萧条③,..未济失利涉④。疲茶竟何人⑤?洒泪巴东峡⑥。
(末为司徒表心,而深致哀思也。李公扶帝业,奏大捷,此功烈之昭著天壤者。若其死泪承睫,而烈士痛心,将来直笔史臣必能为之洗雪。特恨身滞峡中,不能临冢悲哭,为可叹耳。此章五段,各八句分截。)
①《晋纪·总论》:长虞数直笔而不能纠。庾信诗:“唯当一史臣。”②《史记·甘茂传》:文侯示之谤书一箧。《杜臆》:筐箧,似用乐羊谤书盈箧事。《贾谊传》:“俗吏所务,在于刀笔筐箧。”③汉章帝《赐东平王书》:可以持危扶颠。④《易》:“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又:“利涉大川。”⑤《庄子》:“茶然疲役而不知所归。”⑥曹植诗:“洒泪满祎抱。”刘克庄曰:此诗“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龙匣”,语极悲壮。又云:“青蝇纷营营,风雨秋一叶。内省未入朝,死泪终映睫。”其形容临淮忧谗畏议,不敢入朝之意,独见分晓。今按:当时李、郭,功存社稷,而被谗中官。子仪闻命即赴,不顾其身,终以至诚感物;光弼怵于祸患,畏缩不行,竞至悔恨而亡。诗云“直笔在史臣”,此微显阐幽,欲为纯臣表心也,一语有关大节。《唐书》本传:史官力为暴白。皆公诗有以发之矣。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人安若泰山,蓟北断右胁。朔方气乃苏,黎首见帝业。
二宫泣西郊,九庙起颓压。未散河阳卒,思明伪臣妾。
复自碣石来,火焚乾坤猎。高视笑禄山,公又大献捷。
异王册崇勋,小敌信所怯。拥兵镇河汴,千里初妥帖。
青蝇纷营营,风雨秋一叶。内省未入朝,死泪终映睫。
大屋去高栋,长城扫遗堞。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龙匣。
雅望与英姿,恻怆槐里接。三军晦光彩,烈士痛稠叠。
直笔在史臣,将来洗箱箧。吾思哭孤冢,南纪阻归楫。
扶颠永萧条,未济失利涉。疲苶竟何人,洒涕巴东峡。 【卢注】哀司徒者,哀其匡复大功,受谤未明而没也。《唐书》:光弼,营州人。【朱注】司徒已封王,赠太保。止称司徒者,其功名著于司徒时,盖从时人所称耳。
司徒天宝末,北收晋阳甲①。胡骑攻吾城,愁寂意不惬。人安若泰山②,..蓟北断右胁③。朔方气乃苏,黎首见帝业④。
(首记守太原之事。当时安史称乱,禄山从河北而向潼关,思明从山右以瞰秦陇。自光弼西扼贼冲,故朔方无虞,而肃宗得起业灵武。此至德元年事也。城,指太原。意不惬,贼失意也。)
①《旧唐书》:太原,汉晋阳县,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公羊传》: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君侧之恶人也。②《枚乘传》:“安于太山,易于反掌。”③《国语》:断赵之右臂。《西域传》:开玉门关,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朱注】太原在幽蓟之西,故曰右胁。④《旧书》:郭子仪为朔方节度,荐光弼为云中太守,充河东节度副使。潼关失守,授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至德二年,史思明等四伪帅率众十余万攻太原,拒守五十余日,伺其怠,出击,大破之,斩首七万余级。加校检司徒,寻迁司空。《汉·高帝纪》:五年而成帝业。
二宫泣西郊①,九庙起颓压②。未散河阳卒,思明伪臣妾。复自碣石来,火焚乾坤猎③。高视笑禄山④,公又大献捷⑤。
(次记破思明之功。两京克复,思明伪降,既而贼势复炽,公又献俘奏捷,此至德二年事也。二宫泣,玄、肃还京。河阳卒,子仪旧营。碣石来,思明再叛。乾坤猎,如纵火大猎。笑禄山,思明自矜其勇。)
①沈约《安陆昭王碑》:“二宫升降,令绩斯俟。”西郊,自蜀至京之郊。②周制:后稷为太祖,庙百世不迁,左为文世室,右为武世室,居三昭三穆之上,共为九庙。《史记》:勾践身称为臣,妻称为妾。③《诗·叔于田》章:“叔在薮,火烈具举。”前汉长沙定王以猎纵火坐罪。此火猎所自出也。④《卢思道集》:“抵掌扬眉,高视阔步。”⑤《左传》:“凡诸侯有四夷之事,则献捷于王。”又:“击之必大捷焉。”《唐书》:思明来援庆绪,光弼拒战尤力。思明即伪位,纵兵河南,光弼代子仪为朔方节度、天下兵马副元帅,与思明战中潭西,大破之。又收怀州,擒安太清,献俘太庙。
异王册崇勋①,小敌信所怯②。拥兵镇汴河③,千里初妥贴④。青蝇纷营营⑤,风雨秋一叶。内省未入朝,死泪终映睫⑥。
(此伤其封王未久,忧谗以卒也。光弼出镇临淮,在肃宗之末;其封临淮郡王,在代宗初年,越二岁,而竟忧愤陨身矣。怯小敌,虽指北邙之败,亦见其勇于大敌也。青蝇,指中官之谗。秋一叶,李薨在七月也。当日畏祸,不敢入朝,内省惭恨,故临死而泪犹在睫。)
①《汉书》赞: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旧书》:宝应元年五月,光弼进封临淮郡王。杜笃诔吴汉:“勋业既崇。”②《光武纪》:刘将军生平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③《通鉴》:上元二年五月,复以光弼为河南副元帅,统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④王逸《楚辞序》:“事不妥贴。”张逊《上隋文帝表》:“幅员暂宁,千里妥贴。”⑤《诗》:“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⑥唐书》:北邙之败,鱼朝恩羞其策谬,深忌光弼,程元振尤嫉之。及来瑱为元振谗死,光弼愈恐。吐蕃寇京师,代宗诏入援,光弼畏祸,迁延不敢行。广德二年七月,薨于徐州,年五十七,赠太保,谥武穆。【朱注】《谭宾录》:光弼惧朝恩之害,不敢入朝。田神功等不受其制,愧耻成疾,薨。《淮南子》:“一叶落而知秋。”王浚表:“内省渐惧。”张率诗,“独向长夜泪承睫。”桓谭《新论》:孟尝君喟然叹息,泪下承睫。
大屋去高栋①,长城扫遗堞②。平生白羽扇③,零落蛟龙匣④。雅望与英姿⑤,凄怆槐里接⑥。三军晦光彩⑦,烈士痛稠叠⑧。
(此志其身殁之后,人心追悼也。去栋扫堞,朝无倚毗。槐里相接,死犹近君。烈士增痛,同怀忠愤也。初,光弼至河阳,壁垒旌旗,精彩皆变,今则光彩已晦矣。当时朔方军士,乐郭之宽,畏李之严,今则稠叠悲痛矣。此皆实事也。)
①去高栋,即梁木其坏意。《史记·孟轲传》:高门大屋。朱超诗:“高栋响行雷。”②《宋书》:檀道济被收,脱帻投地曰:“坏汝万里长城。”沈佺期诗:“遗堞尚云屯,堞城上箭垛。”③裴启《语林》:诸葛武侯以白羽扇指麾三军。《杜臆》:羽扇零落,惜不尽其用也。④《西京杂记》,汉帝及诸王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为铠甲,连以金缕,皆镂为蛟龙、鸷凤,龟麟之象,世谓蛟龙玉匣。【朱注】《霍光传》:赐壁珠玑玉衣,梓宫。则人巨亦可称蛟龙匣也。⑤《世说》:崔琰代操见匈奴使。曰,“魏主何如?”使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后汉·二十八将论》:“英姿茂绩,委而不用。”⑥曹植诗,“凄怆内伤心。”《长安志》:槐里故城,即犬戎城,在兴平县东南一十里。【钱笺】《神道碑》:窆公于富平县先茔之东,铭曰:渭水川上,檀山路旁。檀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本非槐里,昔汉武帝葬槐里之茂陵。卫青、霍去病墓,去茂陵不三里。光弼葬在冯翊,犹卫霍之接近槐里,故曰“恻怆槐里接”。朱注云:《旧书》本传:光弼葬于三原,诏百官袒送延平门外。碑又云:窆于富平县考三原,与富平接壤,在京师东北。槐里,则《汉志》属右扶风,非光弼葬地也。《唐书》:高祖献陵在三原,中宗定陵在富平,故以槐里比之。旧注直云光弼葬槐里,则失实矣。⑦《西京杂记》:开匣拔鞘,光彩射人。曹植诗:“光彩晔若神。”⑧曹操乐府:“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直笔在史臣①,将来洗筐箧②。吾思哭孤冢,南纪阻归楫。扶颠永萧条③,..未济失利涉④。疲茶竟何人⑤?洒泪巴东峡⑥。
(末为司徒表心,而深致哀思也。李公扶帝业,奏大捷,此功烈之昭著天壤者。若其死泪承睫,而烈士痛心,将来直笔史臣必能为之洗雪。特恨身滞峡中,不能临冢悲哭,为可叹耳。此章五段,各八句分截。)
①《晋纪·总论》:长虞数直笔而不能纠。庾信诗:“唯当一史臣。”②《史记·甘茂传》:文侯示之谤书一箧。《杜臆》:筐箧,似用乐羊谤书盈箧事。《贾谊传》:“俗吏所务,在于刀笔筐箧。”③汉章帝《赐东平王书》:可以持危扶颠。④《易》:“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又:“利涉大川。”⑤《庄子》:“茶然疲役而不知所归。”⑥曹植诗:“洒泪满祎抱。”刘克庄曰:此诗“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龙匣”,语极悲壮。又云:“青蝇纷营营,风雨秋一叶。内省未入朝,死泪终映睫。”其形容临淮忧谗畏议,不敢入朝之意,独见分晓。今按:当时李、郭,功存社稷,而被谗中官。子仪闻命即赴,不顾其身,终以至诚感物;光弼怵于祸患,畏缩不行,竞至悔恨而亡。诗云“直笔在史臣”,此微显阐幽,欲为纯臣表心也,一语有关大节。《唐书》本传:史官力为暴白。皆公诗有以发之矣。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