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
[唐] 杜甫
乱后嗟吾在,羁栖见汝难。草黄骐骥病,沙晚鶺鴒寒。
楚设关城险,吴吞水府宽。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
闻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风尘淹别日,江汉失清秋。
影盖啼猿树,魂飘结蜃楼。明年下春水,东尽白云求。 【鹤注】诗云“十年朝夕泪”,自天宝十五载避乱与诸弟相别,至大历元年,为十年,当是其时作。
乱后嗟吾在,羁栖见汝难。草黄骐骥病①,沙晚鶺鸰寒。楚设关城险②吴吞水府宽③。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
(此章,兄弟别离,而致相思之(,) 意。草黄句,承乱后,自怜贫老。沙晚句,承羇栖,伤弟飘零。关城险,己不能往。水府宽,弟不可知。故久别悲哀而涕泪常流也。【顾注】诗云十年,而题曰三四载,盖相别者十年,无消息者三四载耳。夔峡最险,如设关城。三江震泽,水府甚宽。)
①孔融论:“马之骏者,名曰骐骥。”②《枚乘传》:深壁高垒,副以关城。《史记》:蜀伐楚,楚为扞关以距之。《后汉·郡国志》:巴郡鱼复县,有扞关。③《海赋》:“尔其水府之内,极深之庭。”
其二
闻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①。风尘淹别日,江汉失清秋②。影著啼猿树③魂飘结蜃楼④。明年下春水,东尽白云求。
(次章,念弟远离,而致欲访之(,) 意。首联,弟在江左。次联,身在夔州。五六,客夔而想江左。七八,去夔而寻江左也。【邵注】定越州,言不在杭州,定在越州。风尘,指兵戈。《杜臆》:失清秋,谓淹别之久,又蹉过一秋矣。【赵汸注】尽字正应定字,惟传闻莫定,故须尽历云水以求之。【顾注】古人望白云而思亲,公于手足之谊亦然。)
①《唐书》:杭州余杭郡,越州会稽郡,俱属江南西道。【邵注】杭州,即今浙江省治。越州,今为绍兴府,在杭州东二百里。②何逊诗:“凄清江汉秋。”③卢照邻《巫山高》诗:“莫辨啼猿树。”④《史·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陈藏器《本草》:车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气为楼台,海中春夏间,依约岛溆,常有此气。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楚设关城险,吴吞水府宽。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
闻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风尘淹别日,江汉失清秋。
影盖啼猿树,魂飘结蜃楼。明年下春水,东尽白云求。 【鹤注】诗云“十年朝夕泪”,自天宝十五载避乱与诸弟相别,至大历元年,为十年,当是其时作。
乱后嗟吾在,羁栖见汝难。草黄骐骥病①,沙晚鶺鸰寒。楚设关城险②吴吞水府宽③。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
(此章,兄弟别离,而致相思之(,) 意。草黄句,承乱后,自怜贫老。沙晚句,承羇栖,伤弟飘零。关城险,己不能往。水府宽,弟不可知。故久别悲哀而涕泪常流也。【顾注】诗云十年,而题曰三四载,盖相别者十年,无消息者三四载耳。夔峡最险,如设关城。三江震泽,水府甚宽。)
①孔融论:“马之骏者,名曰骐骥。”②《枚乘传》:深壁高垒,副以关城。《史记》:蜀伐楚,楚为扞关以距之。《后汉·郡国志》:巴郡鱼复县,有扞关。③《海赋》:“尔其水府之内,极深之庭。”
其二
闻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①。风尘淹别日,江汉失清秋②。影著啼猿树③魂飘结蜃楼④。明年下春水,东尽白云求。
(次章,念弟远离,而致欲访之(,) 意。首联,弟在江左。次联,身在夔州。五六,客夔而想江左。七八,去夔而寻江左也。【邵注】定越州,言不在杭州,定在越州。风尘,指兵戈。《杜臆》:失清秋,谓淹别之久,又蹉过一秋矣。【赵汸注】尽字正应定字,惟传闻莫定,故须尽历云水以求之。【顾注】古人望白云而思亲,公于手足之谊亦然。)
①《唐书》:杭州余杭郡,越州会稽郡,俱属江南西道。【邵注】杭州,即今浙江省治。越州,今为绍兴府,在杭州东二百里。②何逊诗:“凄清江汉秋。”③卢照邻《巫山高》诗:“莫辨啼猿树。”④《史·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陈藏器《本草》:车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气为楼台,海中春夏间,依约岛溆,常有此气。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