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待严大夫
[唐] 杜甫
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
常怪偏裨终日待,不知旌节隔年回。
欲辞巴徼啼莺合,远下荆门去鹢催。
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襟抱向谁开。 【朱注】此诗。旧谱及诸家注并云广德二年作。据《通鉴》,是年正月严武得剑南之命也。黄鹤编在宝应元年,盖疑广德二年武已封郑国公,不得但称大夫,且迁黄门侍郎时,已罢兼御史大夫矣。按宝应元年春,公未尝去草堂,何以有“欲辞巴徼”、“远下荆门”之语,仍从旧编为是。唐人凡称节度使皆曰大夫,正不必以封郑公为疑。【钱笺】广德二年正月,武以黄门侍郎拜成都尹充剑南节度使,此云大夫,盖再镇时兼官也,以后称郑公。《杜诗博议》:《旧书·地志》合剑南东西川为一道,在广德元年,《唐会要》云二年正月八日。此武受命在元年冬之一证也。《杜臆》:公本欲辞巴下荆,闻严公将至,故留以待之。
殊方又喜故人来①,重镇还须济世才。常怪偏裨终日待②,不知旌节隔年回③。欲辞巴徼啼莺合④,远下荆门去鹢催⑤。身老时危思会面⑥,一生襟抱向谁开。
(上四喜严公再镇,下述奉待之意。故人来,喜在一己。济世才,喜在全蜀。偏裨待而旌节回,喜在三军。数语重叠叙出。啼莺合,仲春时也。去鹢催,停舟久也。身老则思敌人,时危则望济世,仍与首联相应。)
①《列子》:“殊方偏国。”②《汉书·冯奉世传》:韩昌为偏裨,到陇西。《后汉·袁绍传》:“偏裨列校,勤不见纪。”③《唐·职官志》:天宝中,缘边御戎之地,置八节度使,受命之日,赐之旌节。时武为剑南节度使也。《周礼》:“道路用旌节。”注:“析羽为旌,以彰其节。”终日待而隔年方回,怪其回之迟也。武入朝在宝应元年秋,其回成都在广德二年春,除前后相见时,中间止隔一年耳。唐凌敬诗:“已复长望隔年人。”④巴徼,巴在边徼也。⑤《子虚赋》:“浮文鹢。”赵曰:船首画鹢,以惊水怪。《淮南子》:“龙舟首。”《方言注》:“鹢,鸟名。今江东贵人船前作青雀,是其像。”⑥古诗:“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常怪偏裨终日待,不知旌节隔年回。
欲辞巴徼啼莺合,远下荆门去鹢催。
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襟抱向谁开。 【朱注】此诗。旧谱及诸家注并云广德二年作。据《通鉴》,是年正月严武得剑南之命也。黄鹤编在宝应元年,盖疑广德二年武已封郑国公,不得但称大夫,且迁黄门侍郎时,已罢兼御史大夫矣。按宝应元年春,公未尝去草堂,何以有“欲辞巴徼”、“远下荆门”之语,仍从旧编为是。唐人凡称节度使皆曰大夫,正不必以封郑公为疑。【钱笺】广德二年正月,武以黄门侍郎拜成都尹充剑南节度使,此云大夫,盖再镇时兼官也,以后称郑公。《杜诗博议》:《旧书·地志》合剑南东西川为一道,在广德元年,《唐会要》云二年正月八日。此武受命在元年冬之一证也。《杜臆》:公本欲辞巴下荆,闻严公将至,故留以待之。
殊方又喜故人来①,重镇还须济世才。常怪偏裨终日待②,不知旌节隔年回③。欲辞巴徼啼莺合④,远下荆门去鹢催⑤。身老时危思会面⑥,一生襟抱向谁开。
(上四喜严公再镇,下述奉待之意。故人来,喜在一己。济世才,喜在全蜀。偏裨待而旌节回,喜在三军。数语重叠叙出。啼莺合,仲春时也。去鹢催,停舟久也。身老则思敌人,时危则望济世,仍与首联相应。)
①《列子》:“殊方偏国。”②《汉书·冯奉世传》:韩昌为偏裨,到陇西。《后汉·袁绍传》:“偏裨列校,勤不见纪。”③《唐·职官志》:天宝中,缘边御戎之地,置八节度使,受命之日,赐之旌节。时武为剑南节度使也。《周礼》:“道路用旌节。”注:“析羽为旌,以彰其节。”终日待而隔年方回,怪其回之迟也。武入朝在宝应元年秋,其回成都在广德二年春,除前后相见时,中间止隔一年耳。唐凌敬诗:“已复长望隔年人。”④巴徼,巴在边徼也。⑤《子虚赋》:“浮文鹢。”赵曰:船首画鹢,以惊水怪。《淮南子》:“龙舟首。”《方言注》:“鹢,鸟名。今江东贵人船前作青雀,是其像。”⑥古诗:“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