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
[唐] 杜甫
中军待上客,令肃事有恒。前驱入宝地,祖帐飘金绳。
南陌既留欢,兹山亦深登。清闻树杪磬,远谒云端僧。
回策匪新岸,所攀仍旧藤。耳激洞门飙,目存寒谷冰。
出尘閟轨躅,毕景遗炎蒸。永愿坐长夏,将衰栖大乘。
羁旅惜宴会,艰难怀友朋。劳生共几何,离恨兼相仍。 【鹤注】惠义寺在梓州,此当是广德元年夏梓州作。章留后即章彝。
杜氏《通典》:节度使若朝觐,则置留后,择其人以任之。《唐书》:嘉州眉山郡属剑南东道。《旧书》:乾元元年剑南节度使卢元裕,请升嘉州为中都督,寻罢。
中军待上客①,令肃事有恒。前驱入宝地②,祖帐飘金绳③。
(首段叙饯送之事。中军指章,上客指崔。令严事定,就设席言。宝地金绳,切惠义寺。)
①《左传》:晋以郤縠将中军。孔融谓李膺为登龙之上客。②王洙曰:县令负弩前驱。《诗》:“为王前驱。”沈佺期诗:“长歌入宝地。”③《汉·疏广传》:“设祖道供账东都门外。”《观经》:“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法华经》:“国名离垢,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
南陌既留欢①,兹山亦深登。清闻树杪磬,远谒云端僧②。回策匪新岸,所攀仍旧藤③。耳激洞门飙,目存寒谷冰。
(此山上游览之景。上四登山,言境之高。下四下山,言气之凉。)
①【张远注】南陌乃寺前设祖处。②鲍照诗:“云端楚山见。”③《杜臆》:公登惠义寺,见于诗者两次矣,故云匪新、仍旧。《世说》:回策如萦。
出尘閟轨躅①,毕景遗炎蒸②。永愿坐长夏,将衰栖大乘③。羇旅惜宴会④,艰难怀友朋。劳生共几何,离恨兼相仍⑤。
(此寺前惜别之情。言此地清幽,可以销暑,无如席中客散,倍增怅恨耳。閟轨躅,无车辙人踪也。毕景,谓尽一日之影。此章四句起,下两段各八句。
①《班固传》:“伏周孔之轨躅。”孔鱼诗:“金门朱轨躅。”②鲍照诗:“侵星赴早路,毕景逐前俦。”庾信诗:“五月炎蒸气。”③《传灯录》:“若顿悟自心即佛,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李颙《大乘赋序》:“大乘者,如来之道场也。故缘觉声闻,谓之小乘。”④申涵光曰:羇旅惜宴会,一是惜情,一是惜物,非久客不知。⑤吴均诗:“故人宁知此,离恨煎人肠。”鲍照诗:“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南陌既留欢,兹山亦深登。清闻树杪磬,远谒云端僧。
回策匪新岸,所攀仍旧藤。耳激洞门飙,目存寒谷冰。
出尘閟轨躅,毕景遗炎蒸。永愿坐长夏,将衰栖大乘。
羁旅惜宴会,艰难怀友朋。劳生共几何,离恨兼相仍。 【鹤注】惠义寺在梓州,此当是广德元年夏梓州作。章留后即章彝。
杜氏《通典》:节度使若朝觐,则置留后,择其人以任之。《唐书》:嘉州眉山郡属剑南东道。《旧书》:乾元元年剑南节度使卢元裕,请升嘉州为中都督,寻罢。
中军待上客①,令肃事有恒。前驱入宝地②,祖帐飘金绳③。
(首段叙饯送之事。中军指章,上客指崔。令严事定,就设席言。宝地金绳,切惠义寺。)
①《左传》:晋以郤縠将中军。孔融谓李膺为登龙之上客。②王洙曰:县令负弩前驱。《诗》:“为王前驱。”沈佺期诗:“长歌入宝地。”③《汉·疏广传》:“设祖道供账东都门外。”《观经》:“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法华经》:“国名离垢,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
南陌既留欢①,兹山亦深登。清闻树杪磬,远谒云端僧②。回策匪新岸,所攀仍旧藤③。耳激洞门飙,目存寒谷冰。
(此山上游览之景。上四登山,言境之高。下四下山,言气之凉。)
①【张远注】南陌乃寺前设祖处。②鲍照诗:“云端楚山见。”③《杜臆》:公登惠义寺,见于诗者两次矣,故云匪新、仍旧。《世说》:回策如萦。
出尘閟轨躅①,毕景遗炎蒸②。永愿坐长夏,将衰栖大乘③。羇旅惜宴会④,艰难怀友朋。劳生共几何,离恨兼相仍⑤。
(此寺前惜别之情。言此地清幽,可以销暑,无如席中客散,倍增怅恨耳。閟轨躅,无车辙人踪也。毕景,谓尽一日之影。此章四句起,下两段各八句。
①《班固传》:“伏周孔之轨躅。”孔鱼诗:“金门朱轨躅。”②鲍照诗:“侵星赴早路,毕景逐前俦。”庾信诗:“五月炎蒸气。”③《传灯录》:“若顿悟自心即佛,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李颙《大乘赋序》:“大乘者,如来之道场也。故缘觉声闻,谓之小乘。”④申涵光曰:羇旅惜宴会,一是惜情,一是惜物,非久客不知。⑤吴均诗:“故人宁知此,离恨煎人肠。”鲍照诗:“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