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库

《解读〈三十六计〉,揭开古代兵家智慧的神秘面纱》

2024-12-11 15:13:45

知识库

公众号 《三十六计》是一部中国古代兵书,包含六套计策,每套各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这些计谋不仅用于军事,在政治、商业等诸多领域也被广泛运用,是帮助人们应对复杂局面、以智取胜的宝贵智慧结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外。太阳,太阴。
释义:当防备十分周密的时候,就容易产生麻痹松懈的情绪;平时看惯了的事物,就不容易引起怀疑。秘密的谋划常常隐藏在公开的事物里面,而不是在公开事物的外面。公开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形成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案例:隋代,贺若弼奉命统领江防,要进攻陈国。他经常组织沿江守备的军队换防,每次换防都大张旗鼓。一开始陈国以为隋朝要进攻,就集结军队准备迎战,结果隋朝军队并没有进攻,时间长了陈国就习以为常,不再戒备。后来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进攻陈国时,陈国没有察觉,隋军顺利过江并攻占了陈国。这就是典型的通过制造常态化的假象,让对方放松警惕,从而实现自己真实目的的 “瞒天过海” 策略。
第二计:围魏救赵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释义: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先打击气势低落的敌人。
案例: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军师孙膑建议齐军不直接去邯郸与魏军交战,而是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得知大梁受攻,急忙回师救援,齐军在桂陵设伏,大败魏军,赵国之围也随之解除。此计是通过迂回的方式,避开敌人的锋芒,攻击其要害,迫使敌人回援,从而解救人质或消除威胁。
第三计借刀杀人
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释义:敌人已经很明确,而盟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盟友去消灭敌人,自己不用出力,这是根据《损》卦的原理推演出来的。
案例:三国时期,周瑜看到诸葛亮才能出众,担心其成为东吴的威胁,便想借曹操之手除掉诸葛亮。于是,他让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并故意不给足造箭的材料。诸葛亮却利用草船向曹操 “借” 箭,既完成了任务,又巧妙地化解了周瑜的陷害,同时还让曹操损失了大量的箭支。周瑜的这一计谋就是想借助曹操之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四计:以逸待劳
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释义:要使敌人处于困境,不一定非要直接出兵攻打;可以采用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方法,使敌人由强变弱。
案例:在楚汉相争时期,刘邦派韩信攻打赵国。赵王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率领二十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韩信率领汉军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半夜派出两千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第二天,韩信率领汉军向赵军挑战,赵军倾巢而出,追杀汉军至河边。原以为胜利在望,不料汉军见后退无路,反而个个以一当十,奋勇拼杀。而此时,埋伏在赵营后方的汉军轻骑兵乘虚而入,冲进赵营,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旗。赵军久战不胜,正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以为汉军已经攻占了大营,顿时大乱,纷纷落荒而逃。韩信通过巧妙的布局,让赵军疲惫奔波,自己则以逸待劳,最终取得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
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释义:当敌方遭遇危机或内乱时,我方应果断抓住时机,出兵攻击,以获取最大利益。这是一种乘人之危、获取利益的策略,体现了在敌人处于劣势时果断出击的理念。
案例: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袁绍的谋士许攸因不受重用而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偷袭袁绍的粮草大营乌巢。曹操果断采纳了许攸的建议,趁袁绍军内部人心惶惶、粮草被烧的混乱之际,率军出击,大破袁绍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袁绍内部出现危机时,果断采取行动,获取了巨大的战略优势。
第六计:声东击西
原文: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释义:敌人的意志混乱,像丛生的杂草一样,摸不着头脑,不能预料事情的发展方向。这就像《易经》中坤下兑上的萃卦所表现的那种混乱的景象。我方要利用敌人不能自主地把握前进方向的时机去夺取胜利。
案例:楚汉相争时,汉军在彭城之战中被楚军击败,刘邦率领残军退至荥阳。为了打破楚军的包围,刘邦采用了声东击西的计策。他先派使者向项羽求和,表示愿意割让荥阳以西的土地给项羽。项羽本想答应,但范增却劝项羽不要中了刘邦的缓兵之计,应加紧进攻荥阳。刘邦见项羽不肯议和,便故意在荥阳东门派出大量士兵,擂鼓呐喊,装作要从东门突围的样子。项羽果然中计,将主要兵力集中到东门。而刘邦则在西门悄悄地安排精锐部队,趁夜打开西门,成功突围。这一计策通过制造假象,迷惑敌人,使敌人在错误的方向上投入力量,从而使自己在真正的攻击方向上取得突破。
第二套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
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释义:运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真象。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象,即开始用小的假象,继而用大的假象,最后假象突然变成真相。
典故:飞将军李广带 100 多名骑兵单独行动,路上望见匈奴骑兵有几千人。匈奴看见李广等只有 100 多骑兵,以为是诱兵之计,都很惊疑,于是奔驰到山地摆好阵势。李广的部下毫无准备,遇见多于自己几十倍的敌人都很恐惧,想要驰马逃回。李广却命令所有骑兵向前进,行进到离匈奴阵地二里的地方才停下来,并命令解下马鞍,原地休息。匈奴骑兵未敢出击,这时胡人方面走出一个骑白马的将领,李广立即上马,与十几个骑兵驰马奔射,杀死了白马将,然后又回到原处解下马鞍,命令士兵都纵马而卧。等到天快黑了,胡兵始终感到很奇怪,不敢出击。半夜时分,匈奴人担心埋伏的军队要夜袭他们,于是全部撤离。
第八计:暗度陈仓
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释义:向敌人展示常规的行动,使对方轻视我方,镇定而不采取措施,自以为心中有把握,而我方则暗中进行真实的行动,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典故: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后来刘邦具备了一定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韩信出了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的计策。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这就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而刘邦的精锐部队则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第九计:隔岸观火
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释义:当敌方内部矛盾激化,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时,我方应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步的局面恶化。届时敌方内部反目成仇、自相残杀,必然会自取灭亡,我方就顺势而为,伺机而动,乘机从中取利。
典故: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苏代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而范雎的地位恐将位居其下。范雎听后,便面奏秦王,建议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白起被召班师。后来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因与范雎矛盾很深,便装病不答应挂帅出征。秦王大怒,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还赐剑令其自刎。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第十计:笑里藏刀
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释义:想方设法取信于敌人,使其松懈下来,从而失去戒备之心,而暗中则要策划计谋,做好充分准备,伺机采取行动,且千万不能让敌方有所察觉而采取应变的措施,此乃外表柔和,内中却刚毅之道。
典故:战国时期,秦国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直抵魏国吴城城下。公孙鞅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行,便修书一封,主动与公子行套近乎,建议两国罢兵,订立和约,并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公子行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公子行已钻入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行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十分融洽,然而公子行还未坐定,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行和三百随从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骗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原文: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释义:在军事谋略上,如果暂时要以某种损失、失利为代价才能最终取胜,指挥者应当机立断,作出某些局部、或暂时的牺牲,去保全或者争取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
典故:春秋时期,晋国的屠岸贾鼓动晋景公灭掉对晋国有大功的赵氏家族,屠岸贾率三千人把赵府团团围住,把赵家全家老小杀得一个不留。幸好赵朔之妻庄姬公主在事发之前已被秘密送进晋国王宫中。屠岸贾闻讯后,意欲赶尽杀绝,要晋景公杀掉公主。晋景公念在姑侄情分上,不肯杀庄姬公主。此时庄姬公主已身怀有孕,屠岸贾见晋景公不杀她,就设下斩草除根之计,准备杀掉婴儿。赵家忠实门客公孙杵臼与程婴商量救孤之计,程婴决定用亲子替代赵氏孤儿。他以大义说服妻子忍着悲痛把儿子让公孙杵臼带走,然后向屠岸贾告密。屠岸贾迅速带兵追到首阳山,搜出假赵氏遗孤并摔死。程婴则带着孤儿逃往外地,过了十五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在韩厥的帮助下,兵戈讨贼,杀了奸臣屠岸贾,报了大仇。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原文: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释义:我方要善于捕捉时机,伺隙捣虚,变敌方小的疏漏为我方小的利益,即对敌人的任何微小纰漏,必须及时加以利用;对敌人 “给予” 的极小利益,也要力求得到。
典故:此计并无明确的经典典故,但在古今中外的诸多战役或事件中都有体现其思想的案例。比如在古代战争中,当敌军因疏忽而在某个营地的防守出现漏洞时,我方侦察到这一情况后,可趁机派出小股部队潜入,获取敌军的粮草、武器等物资,或者收集重要情报等,从而在不影响整体战局的情况下,获得一些小的利益和优势,为后续作战创造更好的条件 。
第三套攻敌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原文:疑为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释义:有怀疑的就要侦察实情,完全掌握了实情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重要手段。
典故:唐代王鲁为当涂县令时,搜刮民财,贪污受贿。有一次,县民控告他的部下主簿贪污,他见到状子,十分惊骇,情不自禁地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此外,在军事上,如在进军路旁遇到险要地势等复杂地形时,需谨慎搜索,以防有伏兵,否则可能因 “打草惊蛇” 而被敌军歼灭。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原文: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释义:世间许多看上去很有用处的东西,往往不容易驾驭而为己用;有些看上去无甚用途的东西,往往可以借助它发挥作用。不是我求助于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于我。
典故: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常有人推出亡国之君的后代,打着他们的旗号,来号召天下,达到夺取天下的目的,这便是借尸还魂之计。例如,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时,曾假托扶苏、项燕之名,以号召天下百姓响应,从而扩大了起义军的影响力。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原文: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释义: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用人为的假象去诱骗他,使他丧失优势,寸步难行。
典故:东汉末年,羌人首领率领数千人在陈崤谷拦截虞诩。虞诩便停军不进,扬言要上书请兵,等援兵到了再出发。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分散到附近各县去抢掠。虞诩趁羌人兵力分散,日夜兼程前进,并命令军士每天增加灶的数量。羌人误以为汉军的援兵到了,不敢逼近,虞诩于是大破羌人。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原文: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释义:逼得敌人无路可走,就会遭到坚决的反扑;让他逃走,就会削弱他的气势。所以要紧紧地跟踪敌人,但不要逼迫他,借以消耗他的体力,瓦解他的士气,等他的兵力分散了,再行捕捉。这样用兵可以避免流血,要有诚心和耐心,最终会取得胜利。
典故:诸葛亮七擒孟获便是欲擒故纵的典型例子。诸葛亮为了收服孟获,七次擒住他又七次放走他,让孟获心悦诚服,最终孟获归降蜀汉,为蜀汉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原文:类以诱之,击蒙也。
释义:用类似的东西去迷惑敌人,使敌人懵上当。
典故: 公元前 700 年,楚国的莫敖屈瑕率军攻打绞国,楚军驻扎在绞国都城的南门。莫敖屈瑕听从了部下的建议,派一些老弱残兵到绞国都城的北门去砍柴,故意让绞国的士兵俘虏。绞国士兵连续几天都能轻易地抓到楚军的砍柴士兵,于是开始轻敌。之后,楚国的伏兵在北门设下埋伏,等绞国士兵出城抓捕砍柴士兵时,楚军突然出击,大败绞国 。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原文: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释义:彻底地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领,借以粉碎他的战争机构,这是一场激烈的总决战。
典故: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奇率十万劲旅进攻睢阳。睢阳守将张巡在坚守数月后,采用擒贼擒王之计,派勇士在夜间缒城而下,潜入敌营,直取尹子奇首级。叛军大乱,睢阳之围遂解 。
第四套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原文: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释义:如果不能克服敌人刚强的力量,就可以削弱敌人力量的来源,以柔克刚,从而取胜。
典故: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与袁绍对峙,曹操兵力远少于袁绍。曹操探知袁绍在乌巢屯集了大量粮草,于是亲自率五千精兵夜袭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袁绍大军闻讯后,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曹操趁机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大败。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原文: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释义:趁敌方内部混乱,利用它虚弱而又没有主见的弱点,乘机夺取胜利,就像人们顺从天时而作息一样自然。
典故:赤壁之战后,刘备和孙权都想争夺荆州。当时,荆州的归属并不明确,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刘备的谋士诸葛亮建议刘备,利用这种混乱局面,先以暂借荆州为名,占据荆州,然后再图发展。刘备依计行事,最终成功占据了荆州,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原文: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翼而止蛊。
释义:保留阵地的原形,维持其强大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方也不敢轻举妄动,而我方却可以在敌方极其迷惑之际,秘密地转移主力部队。
典故: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时,曾派姜维、马岱等人伪装成蜀军在魏军后方制造假象,吸引魏军的注意力,而诸葛亮则率领主力部队暗中向祁山方向转移,成功地实现了战略转移,为蜀军的下一步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原文: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释义:对于弱小的敌人应该包围起来加以歼灭,而不宜于穷追猛赶。
典故:战国后期,秦国攻打赵国,长平守将廉颇坚壁固守,秦军久攻不下。后来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用赵括换下廉颇。赵括到长平后,改变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主动出击。秦将白起故意让赵括尝到甜头,使其得意忘形,然后分兵几路,形成对赵括军的包围圈,将赵军四十万大军全部包围,最终赵括中箭身亡,赵军大乱,四十万大军被秦军杀戮。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原文: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释义:当军事发展势头受到阻碍,地形受到限制之时,攻取邻近的敌人对己有利,而攻打远处的敌人则对己有害。
典故:战国时期,秦国想要吞并六国,采用了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秦国与远方的齐国交好,集中力量攻打邻近的韩、赵、魏三国,逐步削弱了这三个国家的实力,为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原文: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释义:处在敌我两大强国中间的小国,当敌方以武力胁迫小国屈从时,我方应借机立即派兵前去救援,并乘机渗透自己的势力。
典故:春秋时期,晋国想要吞并虞和虢两个小国,但这两个国家相互依存。于是,晋国大夫荀息建议晋献公,先用良马和美璧贿赂虞国国君,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虢国灭亡后,虞国失去了屏障,也被晋国轻易地灭掉了。
第五套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原文: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释义:设法频繁地改变敌方的阵势,借机调开其主力,等其自行颓败之时,就乘机前去攻打。这就如同拖住了车轮,车子就无法运行一样。
典故: 秦始皇驾崩后,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赐死扶苏,立胡亥为帝,就是典型的偷梁换柱之计。赵高利用自己掌管玉玺和起草诏书的便利,扣压秦始皇欲立扶苏为太子的秘诏,然后与李斯密谋,制造假诏书,更换了皇位继承人,从而达到了掌控朝政的目的。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原文: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释义:实力强大者要想凌驾于实力弱小一方之上,要善于采用警戒的方法去诱导他。有时采取适当的强硬手段会得到应和,在险境中仍然顺利。
典故:春秋时期,孙武在训练吴王阖闾的宫女时,为了树立军威,严格军纪,对违反军令的两个吴王宠姬,依军令斩首。孙武此举,就是通过对个别违反军纪者的严惩,来警示其他宫女,从而使宫女们迅速学会了军事技能,达到了训练军队的目的 。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原文: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释义:宁肯装作痴者而不有所行动,也不自作聪明而轻举妄动。暗中谋划,深藏不露,就像云势压住雷动,且不露机巧一样,最后一旦爆发攻击,便出其不意而获胜。
典故:三国时期,司马懿在与曹爽的权力斗争中,佯装病重,卧床不起,使曹爽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后来,司马懿趁曹爽陪同皇帝外出祭祀之机,发动政变,控制了京城,最终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原文: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释义:故意给敌方一些 “方便”,诱使敌方向前深入,乘机切断它的前应和后援,使其陷入绝境,以达到彻底歼灭的目的。
典故:东汉末年,刘表的长子刘琦因害怕继母蔡氏的迫害,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诸葛亮起初不愿卷入刘表家族的内部纷争,便拒绝了刘琦。后来,刘琦请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暗中派人撤去楼梯,然后再次向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无奈,只好给刘琦出主意,让他请求刘表派自己去镇守江夏,从而避开了蔡氏的迫害 。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原文: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释义:利用别人的相关局面,布置有利于我方的阵势。虽然所用兵力不多,却能够发挥出很大的威慑力。这就像鸿雁在高空飞翔行进,全靠它那丰满的羽翼来助长气势。
典故:战国时期,田单在即墨之战中,面对强大的燕军,他先是让城中的百姓吃饭时都在庭院中祭祀祖先,引得飞鸟盘旋觅食,造成有神人相助的假象。然后又收集城中的千余头牛,给牛披上五彩龙纹的外衣,牛角上绑上锋利的尖刀,牛尾上系着浸过油脂的芦苇。在夜间,田单点燃牛尾上的芦苇,牛群受惊后冲向燕军营地,五千名勇士紧随其后。燕军以为是天兵天将降临,惊恐万分,大败而逃 。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原文: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释义:借助空隙插足进去,设法扼制其主力,控制其要害。循序渐进争取主动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典故:郭子仪单骑赴回纥营,说服回纥与唐朝联合,击败吐蕃,就是反客为主的经典战例。当时,回纥和吐蕃联军进犯中原,郭子仪深知回纥与唐朝曾有旧交,便利用仆固怀恩死后回纥与吐蕃之间的矛盾,亲自前往回纥营中,与回纥将领药葛罗叙旧情、讲道理,最终使回纥倒戈,与唐朝一起攻打吐蕃,从而扭转了战局。
第六套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释义:对兵力强大的敌人,要设法攻击其将帅;对足智多谋的将帅,要设法打击其情绪。将帅斗志衰退,士兵必然士气消沉,部队就失去了作战能力。利用敌人自身的弱点,顺势以对,就能够保全自己。
典故: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后,卧薪尝胆,图谋复国。他深知夫差好色,便挑选了美女西施和郑旦送给夫差。夫差沉迷于女色,逐渐放松了对越国的警惕,最终越国趁夫差北上会盟、国内空虚之机,出兵伐吴,一举消灭了吴国。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原文: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
释义:本来兵力空虚,却故意显示出更加空虚的样子,让敌方难以揣摩,疑惑更深。在敌众我寡的紧急关头,运用这种刚柔相交的奇妙策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典故: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 15 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 2500 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 20 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 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 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思虑再三,最终下令退兵。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原文: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释义:在敌方给我方布置的疑阵中再反设一重疑阵,利用在敌营内巧设的策应去争取胜利,我军必然不会遭受损失。
典故:楚汉相争时期,刘邦被困荥阳,项羽的谋士范增建议项羽急攻荥阳,刘邦十分忧虑。此时,刘邦的谋士陈平想出了反间计。他用重金收买了项羽的士兵,让他们在楚军中散布谣言,说范增与刘邦暗中勾结,想要背叛项羽。项羽听到这些谣言后,开始对范增产生怀疑,逐渐削弱了范增的权力。范增得知项羽对自己产生怀疑后,非常气愤,于是请求告老还乡,项羽批准了他的请求。范增在回乡途中,因悲愤交加而病死,项羽也因此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谋士,最终导致楚军在楚汉战争中逐渐走向失败 。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释义:常人都不会轻易伤害自己,一旦受到伤害必定会令人深信不疑;假的可以变成真的,真的也可以变成假的,真真假假并用时,离间的计谋就能够实现了。要善于像欺骗幼童那样迷惑敌人,这也是顺势而为的手段。
典故: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前,东吴的老将黄盖为了帮助周瑜实施火攻曹操的计划,向周瑜提出了苦肉计。周瑜与黄盖商议后,决定在众人面前故意发生冲突,周瑜以黄盖违抗军令为由,下令将黄盖斩首,众将求情后,改为笞刑,打得黄盖皮开肉绽。黄盖的好友阚泽前往曹营诈降,曹操起初不信,阚泽便以黄盖被周瑜打得皮开肉绽之事为证,说黄盖对周瑜恨之入骨,故而前来投降。曹操这才相信了阚泽,最终黄盖成功地在赤壁之战中实施了火攻,为孙刘联军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原文: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释义:敌方兵多将广、力量强大之时,我方万不可与之硬拼。应当施以计谋,使他们自我牵制,借以削弱其强势。将帅若能巧妙地运用计谋,克敌制胜就如有天神相助一般。
典故: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司徒王允为了除掉董卓,先将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着把貂蝉献给董卓。貂蝉周旋于董卓和吕布之间,巧妙地离间了二人的关系,使他们互相猜忌,最终吕布在王允的挑唆下,杀死了董卓,成功地铲除了董卓这一祸乱朝政的权臣。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原文: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释义:为了保全军事实力,全军后退,以避开强敌。退在左边扎营,既不会有危险,也没有违背行军常道。
典故:三国时期,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的大军追击,刘备见曹军势大,难以抵挡,便果断地率领军队撤退,保存了实力。在撤退过程中,张飞单枪匹马立于长坂坡当阳桥,喝退曹操追兵,为刘备的撤退争取了时间。后来,刘备得以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占据荆州,建立蜀汉政权,成就了一番霸业 。
 

    

上一篇:中国文化常识精选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