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之美,借代生辉。“桑梓” 寄寓家乡情思,“丝竹” 奏响音乐旋律,“桃李” 芬芳学生天地。短短二字,承载深厚文化。一同穿越古今,领略这妙趣横生的借代词世界!
1. 桑梓—家乡
出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们要表示敬意,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2. 桑麻—农事
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以及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诗中以“桑麻”代指农事活动。
3. 伉俪—夫妻
出自《左传·成公十一年》:“已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将何以终?”后来用“伉俪”指夫妻。
4. 手足—兄弟
出自《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以“手足”比喻兄弟之间关系亲密。
5. 巾帼—妇女
“巾帼”原是古时妇女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三国时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比如在《晋书·宣帝纪》中就有相关记载。
6. 须眉—男子
出自《汉书·张良传》:“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须眉”代指男子。
7. 桃李—学生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是说狄仁杰门生众多,像桃李一样遍布天下,后来就用“桃李”代指学生。
8. 汗青—史册
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使这个词更为人熟知。
9. 庙堂—朝廷
出自《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本指太庙的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后用来指代朝廷。
10. 垂髫—小孩
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11. 南冠—囚犯
出自《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代指囚犯。
12. 同窗—同学
出自《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与史馆韩侍郎书》:“仆与侍郎,俱出郄公之门,同升王庭,接武儒馆,其为旧故,可谓深矣;同为学,同为文,同为官,同为游,四同之契,自古罕有。”这里的“同为学”后来逐渐演变成“同窗”,指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的人。
13. 三尺—法律
古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为“三尺法”,简称“三尺”。《史记·酷吏列传》中有“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14. 青鸟—信使
出自《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在古诗文中,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用“青鸟”指代传递信息的信使。
15. 丝竹—音乐
出自《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后以“丝竹”泛指音乐。
16. 社稷—国家
出自《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17. 烽烟—战争
出自《东周列国志》:“虢石父献计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强盛,恐彼入寇,乃于骊山之下,置烟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数十架。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侯,发兵相救,又鸣起大鼓,催趱前来。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启齿,必须同后游玩骊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烽烟是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升起的烟,后用来指代战争。
18. 伛偻/黄发:老人
“伛偻”出自《醉翁亭记》:“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形容老人弯腰驼背的样子。“黄发”出自《诗经·鲁颂·閟宫》:“黄发台背。”指老人头发由白转黄,后以“黄发”代指老人。
19. 婵娟/嫦娥:月亮
“婵娟”出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嫦娥”出自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后人常以“嫦娥”借指月亮,比如在一些诗词中会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描写,以嫦娥来暗示月亮。
20. 白丁/布衣:百姓
“白丁”出自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即平民百姓。“布衣”出自《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古时平民穿麻布衣,故以“布衣”指代百姓。
1. 桑梓—家乡
出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们要表示敬意,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2. 桑麻—农事
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以及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诗中以“桑麻”代指农事活动。
3. 伉俪—夫妻
出自《左传·成公十一年》:“已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将何以终?”后来用“伉俪”指夫妻。
4. 手足—兄弟
出自《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以“手足”比喻兄弟之间关系亲密。
5. 巾帼—妇女
“巾帼”原是古时妇女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三国时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比如在《晋书·宣帝纪》中就有相关记载。
6. 须眉—男子
出自《汉书·张良传》:“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须眉”代指男子。
7. 桃李—学生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是说狄仁杰门生众多,像桃李一样遍布天下,后来就用“桃李”代指学生。
8. 汗青—史册
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使这个词更为人熟知。
9. 庙堂—朝廷
出自《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本指太庙的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后用来指代朝廷。
10. 垂髫—小孩
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11. 南冠—囚犯
出自《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代指囚犯。
12. 同窗—同学
出自《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与史馆韩侍郎书》:“仆与侍郎,俱出郄公之门,同升王庭,接武儒馆,其为旧故,可谓深矣;同为学,同为文,同为官,同为游,四同之契,自古罕有。”这里的“同为学”后来逐渐演变成“同窗”,指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的人。
13. 三尺—法律
古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为“三尺法”,简称“三尺”。《史记·酷吏列传》中有“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14. 青鸟—信使
出自《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在古诗文中,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用“青鸟”指代传递信息的信使。
15. 丝竹—音乐
出自《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后以“丝竹”泛指音乐。
16. 社稷—国家
出自《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17. 烽烟—战争
出自《东周列国志》:“虢石父献计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强盛,恐彼入寇,乃于骊山之下,置烟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数十架。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侯,发兵相救,又鸣起大鼓,催趱前来。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启齿,必须同后游玩骊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烽烟是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升起的烟,后用来指代战争。
18. 伛偻/黄发:老人
“伛偻”出自《醉翁亭记》:“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形容老人弯腰驼背的样子。“黄发”出自《诗经·鲁颂·閟宫》:“黄发台背。”指老人头发由白转黄,后以“黄发”代指老人。
19. 婵娟/嫦娥:月亮
“婵娟”出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嫦娥”出自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后人常以“嫦娥”借指月亮,比如在一些诗词中会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描写,以嫦娥来暗示月亮。
20. 白丁/布衣:百姓
“白丁”出自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即平民百姓。“布衣”出自《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古时平民穿麻布衣,故以“布衣”指代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