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又到了该总结和展望的时候。这一年收获了什么?大概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明年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是寻找一种次优解的过程。
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去桂林开年度策略会。一个人坐在阳朔街头的咖啡店里,闲极无聊,注册了个微博账号,自此以后,再没有写过一篇日志。每天无数不足140字的微博填满了生活的空隙,白天黑夜,慢慢膨胀,最后将生活本身挤压得支离破碎,破碎的文字,破碎的阅读、破碎的思想……点击、转发、最多再打两个表情,几秒钟的时间就完成了一次信息的吸收和再传播,懒得评论,甚至懒得去分辨真伪。一切慢慢退化为一种形式,内容,在脑海里留不下一点的痕迹。
还记得刚回国的时候,虽然工作找得灰头土脸,但依旧还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赶去六教上课的路上,站在非洲街打印店门口等老板装订论文的片刻,甚至偶尔运气好、走出陆家嘴的某栋大楼抬头可以看到蓝天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想起巴黎——或者更准确地说,想起那时的状态——然后在阳光底下无意识地放空,疏忽间不知身在何处。
但这一年来,基本没再这么矫情过。每个礼拜有意义的就20个小时,盯着满屏幕的红红绿绿,肾上腺素如打了鸡血似的飙升,心情坐过山车般大起大落,跟个红了眼的赌徒比好不了多少。所谓研究,也慢慢沦为信息的搜集和再加工,越做越细却越做越没有想法,见山是山的阶段,最容易一叶障目。记得刚入行的时候还绞尽脑汁地为一篇报告搭建分析框架,为做一张图表找上半天的数据,无论结论对错,至少能得出明确的观点。现在呢?写报告跟填表申请户口差不多,写完了也不知道是该买还是不该买,反正也没人在乎。但凭什么别人不在乎自己就也可以不在乎?都26了难道还指望谁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个时代似乎谁都过得不怎么自在,总有这样那样的约。 束,金钱、事业、房子、婚姻、家庭、甚至子孙后代,等等等等……好像凡事都没的选择,永远有犯愁的时候,每每聊起来也只是感慨:世道如此,徒呼奈何。诚然,眼下的社会浮躁、势利、公德缺失、道义沦丧,所以大家一边羡慕着外国追忆着往昔,一边理直气壮地采取着不合作的态度博弈。负天下人者为豪杰,为天下人负者为傻×,却唯独不问问自己内心的想法:我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究竟是因为想明白了也改变不了什么,所以不如不想,还是因为根本就想不明白,所以想了也是白想?其实大概谁都没有逼我们,因为大多数时候路还是我们自己选的。如果真的不爽,大可以一了百了爱谁谁,只是那样代价太大,我们舍不得付。所以所谓社会残酷,听着多少都有点栽赃嫁祸的味道。
过去,老百姓穷,三十能吃上顿饺子可以幸福到十五落灯。现在,兜里有钱了,对于物质的依赖却越发地变本加厉。“假日经济”最初大概是诞生于西方某商学院的点子,传进了中国,却被我辈彻底给发扬光大了。所谓“有节过节、没节造节”,每年圣诞新年,各大商场都是狼烟四起,不管是来花钱的还是来赚钱的,一个个都跟在战场上杀红了眼似的,放眼望去,满目的丧心病狂。当年只身流窜各国,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每个城市都有的“节日集市”。这种类似赶集的活动只在复活节或者圣诞节等重大的节日里才会组织,地点往往是各个城市中心广场一类的地方,卖的东西以手工制品为主,一般都很便宜,少有超过20欧的。好像所有人都很淡定,老板不会扯着嗓门吆喝,顾客也不会为了几块钱喋喋不休地讨价还价,合则来不合则去,一切都轻松自如。金发碧眼的男孩儿女孩儿骑在爸爸的脖子上,笑得天真无邪,扛着儿子女儿的男人则是一脸的温情和满足。感觉上节日就应该像这样简单温馨才对,咱们自己过节,总觉得是越来越缺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