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读《湘江之战》读后感范文3000字_读后感作文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湘江之战》这本书讲述了我党革命战争时期的辉煌历史,让人充满自豪的同时热血沸腾。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读《湘江之战》读后感范文3000字,大家可以进来看看!

读《湘江之战》读后感范文3000字

小时候看过一部叫《长征》的电视剧,里面有一场十分惨烈的湘江战役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说过34师师长陈树湘率领34师全力掩护大部队撤退,弹尽被俘后,愤然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自己的肠子英勇就义,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感人故事。后来高中历史课本告诉我,发生在1934年底的湘江战役是我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在广西全州一带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的一次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虽然在与国民党军鏖战5昼夜后最终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赢得了胜利,但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多人。

闲暇之余,偶然阅读了《湘江之战》的电子书,它让我进一步了解这个发生在附近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进一步了解我党我军的光辉历史,也使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充实。我作为一名当代广西青年,为了表达对革命前辈尤其是红军先烈的敬意,为了这些不能忘却的纪念,写下拙作一篇。

本书的作者是黎汝清老先生,也许由于是编剧出身,他的写作风格脱离了一般的纪实文学的枯燥乏味,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细致的描写手法及大胆的想象,形成了强烈的画面感,读起来像看小说一样,让人沉迷其中。本该阴森、血腥的战争场面,在黎老先生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引人入胜的"血色浪漫".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人物个性方面的描写,对此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当时的红军由周恩来、博古和来自德国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组成的"最高三人团"进行指挥。论文韬武略,这三人都具备极高的水准,但蒋军的第五次"围剿"却让中央红军一时间束手无策,以致落到离开艰苦创立的苏区,向西进行"战略转移"的地步。失败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但3名指挥者的性格对事情结果的影响必须是不容忽视的。

李德,德国人,本名奥托·布劳恩,早年在德国就已开始革命活动,20出头便是德共中央的重要成员,指挥工人们同反革命浴血奋战表现特别优秀,拥有大量的军事知识,熟读各种名人传记,是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高材生,还获得过斯大林的高度评价。然而"他唯一的缺陷是蔑视东方:日本、朝鲜、印度、伊朗、蒙古的军事家的传略和记述,他不屑一读。即使到中国来作军事顾问,他仍然对中国的历代将领近于无知,对孙子兵法,他也嗤之以鼻!他不懂中国的历史,不懂中国的农民,不懂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历代农民战争,许多农民起义取得政权,靠的并不是马列主义。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政治的偏隘、日尔曼民族的优越感作祟。"他并不明白,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延续了几千年,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存在着最大、最根本的社会矛盾,虽然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于1911年推翻了帝制,但农民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依然显而易见。他也不知道,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靠完全复制之前的作战经验取胜的,如果说有,那就只有《孙子兵法》里那一条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战争甚至能够运用于生活的忠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虽然是外国人,但作为领导中国工农武装力量反抗本国反动政府的指挥者,带着民族歧视的心理来指挥作战,理应为无数将士、群众血染湘江的惨烈后果负责!

博古精通多门外语,曾就读于伏龙芝军事学院,不到30岁就进入"最高三人团",可谓年轻有为。他对中国应该说是了解的,为何也没能阻止血流成河的惨剧发生?他在与李德的对话中说道"一切挫折,几乎都是客观给我们造成的!中国有句古话:自古兴亡不由人。谁也没有办法,谁来领导也不会出现比我们更好的局面。也许会更糟。我们完全是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行动的!"把过失归咎于客观因素,固执迷信权威,却从没想过自己生搬硬套的想法,不舍得放弃辎重的拖拉,才是失误的关键。或许是他太年轻,把打仗的过程想得过于简单;也许是他觉得忠诚的布尔什维克,必须百分之百地服从命令。而我认为,他是盲目自信,不愿意吸收好的建议,不愿意结合实际,不愿意承担责任。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少年得志的人物,项羽不听范曾的劝告被刘邦所灭,周瑜因嫉妒孔明而死,这些都是值得年轻人反思的。2018年7月3日至4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建设一支忠实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忠诚干净担当、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优秀年轻干部要有足够本领来接班,加强学习;累积经验、增长才干,自觉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这才是新时代青年干部必须坚持的方向。

周恩来我们都不陌生了,他的人品、才华和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是有口皆碑的,一直深受国内外人民的爱戴。他是个温情的人,把中国的革命和中国的人民当做自己的上帝,所以他"对红军的每一个挫折,都感到自己负有直接和间接的责任,这种不贪功,不诿过的性格给他带来比别人更多的自责和痛苦","他深感自己是不自由的:上下左右的制约,使他的才智无法发挥,使他的主张无法推行。他必须执行上峰的指示,他必须代人受过,一种无力回天的宿命感在他的潜意识中漫漶开来。"自古以来有句话: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上级的出发点是好的,肯定经过了谨慎的考虑,但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身为指挥者,必须有不受外界干扰的理性思维。仁爱是我国推崇的优传统美德,可是过于仁爱,容易让真正犯了错误的人减轻了责任,也容易让有私心的人钻了空子,从某些角度来说,确实是不公平的。相比之下林彪就是另一个极端:他不关心谁死谁伤,他关心的是战场,关心战斗胜利,在他的军事辞典里"只有随机应变、百倍的胜利信心、准确的判断和斩钉截铁的决策,不存在‘民主’二字".因此,周恩来对此次红军面对的艰难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只是不像他自己认为的那么多。

毛泽东一代伟人的形象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他超乎常人的情怀和胸襟在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就是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他是农民家庭出身,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也不懂外语,面对身边许多留过洋的"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们,他就显得比较"土"了。长征初期,他相继被解除了党政军中的职务,得不到重用,部分同志因为担心犯错误有意疏远他。他面对惨不忍睹的战争局面、被排挤的境遇、自己虚弱的身体,不因一时的失意而颓丧,依旧能保持一颗强大的心脏,对红军取得最终的胜利保持着强烈的信心。他过人的能力和巨大的人格魅力打动了许多同志,使大家又重新重视了他的作战思路,红军按照他的主张改变了进军方向,历尽艰辛最终逃出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革命成功保留了可贵的火种。他在艰难时不唉声叹气,在被忽略时不妄自菲薄,在残酷中仍能保持清醒头脑和浪漫主义情怀的人生态度,在任何一个年代都值得称赞和学习。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懂得了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但不能靠完全复制前人的经验去取得成功,只有真实的体会过,才知道自己的计划是否行得通,而自己的这一段经历又会变成后人的参考;在采取集体行动时,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杜绝拖泥带水和内部斗争,每一份子都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将士们也有儿女情长,但即使是最普通的士兵也勇于担负使命,乐观地面对眼前的困境,相信正确的革命道路必定会成功……

书的最后写到:"那些参加气壮山河的长征,在湘江两岸浴血苦战的英雄们在哪里?"奔流不息的湘水早已冲淡了战时的血雨腥风,但烈士们一定是将身躯融入了湘桂的大地,把精神化为了民族的灵魂。经历了多年的磨难和艰辛,如今,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大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有了强大的国防和军队做后盾,我们就会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身在和平国度的我们一定要分外珍惜现在的生活,要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切都会变得更好!愿先烈安息、浩气长存;愿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上一篇:公司开业领导致辞精选10篇_读后感     

下一篇:关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作文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