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范文10篇_读后感作文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作为我国伟大领袖,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范文10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范文10篇

【一】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章中,常常用讲故事的方式传达深意、感染他人,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这些故事承载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深刻思考,深蕴中国智慧、体现中国道路。

《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是从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精选出体现他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故事,加以完整呈现和解读。它用109个小故事,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囊括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更让我觉得受益匪浅的是,每个小故事都配有“延伸阅读”,还原故事语境,古今对比、中外相较,教人体悟故事背后的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工作为人之道

通览全书,我的突出感受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文章既有强大的思想说服力,又有强烈的感染力,娓娓道来,令人意犹未尽,如沐春风。

全书开篇便讲廉政。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和学习中反复强调廉政的重要性。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向来为儒家思想所提倡,新时代新形势下,廉政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下乡视察贫困村镇时引用一副对联“廉不言贫,勤不道苦”,呼吁我们各级干部,要永远植根于群众之中,要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做官勤廉不怕贫苦。这副对联源自河南内乡县衙,上联是:廉不言贫、勤不言苦,下联为:尊其所闻、行其所知,整副对联表达的意思是君子善言践行、勤劳廉洁不辞辛苦。想来我国古代便有除迷信治民风的西门豹,孑然一身的海瑞,一心为民的郑板桥等官吏典范。封建官吏尚能如此,共产党人何言不能?为官不廉,就会为利益所惑、为金钱所动,突破底线、超越法治;为政不勤,就会政怠宦成、无所作为。如果说贪污腐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罪行,那么温水煮青蛙的懒政思维则更具有长远危害。既然如此,怎样才能既做到廉洁,又实现勤政?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句话就是答案:不言贫而能廉,不怕苦而后勤,说到底还是要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而不是特权的主人。

书中的励志故事同样发人深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点明90年代以来,知识三到五年便翻一番,近五十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这提醒我们,一定要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紧紧跟上时代的潮流。重视学习是我党建党以来的优秀传统,毛主席便是学而不倦的典范。早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就指出过学习好比“开铺子”,本来东西就不多,一卖完就空空如也,再开就一定要进货,进货就是学习本领。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时代不同了,几代领导人倡导学习的精神却一以贯之,足以说明时时补充知识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掀开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序幕,这正是我们开拓新境界,把握新潮流,指导新实践的重要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些故事,有的从文化经典中来,有的从现实生活中来,更多的是从人民群众中来,从工作实践中来。通过这些故事,可以看出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涉猎广泛,繁重的日常工作之余,仍然挤出时间读书、思考。榜样的力量总是巨大的,国家领导人尚能如此,我们就更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读《习近平讲故事》,我了解了更多中国历史、近代伟绩、现代故事,也了解了民族的中国、世界的中国。这本书让我相信,有治国有方的领导集体,中国人民会更加团结,中国会更有力量。

【二】

《吕氏春秋·自知》有云: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党是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把有纪律放在最前面”,周恩来报告中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不重视纪律,不仅留下了丰富的论述,而且身体力行维护纪律权威。1927年秋天,在上井冈山途中,有些战士拔了百姓地里的红薯,引发了毛泽东的思考。不久,他向部队宣布了三项纪律,其中一项就是“不拿农民一个红薯”,“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就是由这个红薯引发而来的。周恩来同样也以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人。延安整风时期,南方局机关每周安排一天作为党日,某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老党员,开会听报告时总爱跷二郎腿。周恩来看到,语重心长地说:“你这是遵守学习纪律吗?”“党龄越长越要遵守纪律啊!”

习近平同志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上曾提到“毛泽东同志特别把有纪律放在最前面,这不是偶然的。因为这是决定党能否坚持革命、战胜敌人、争取胜利的首要条件。干部出问题,都是因为纪律的突破。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党的各项纪律都要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习近平同志讲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都是为了强调“纪律”的极端重要性。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党内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习近平同志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基点,围绕领导干部“如何讲规矩、守纪律”这一主题,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发表重要论述,强调领导干部要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

【三】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到了苏东坡贬谪南下,范仲淹登楼愿望,毛泽东诗情飞涌,沈从文驻足倾听,进而展现了文学尤其是诗词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传统诗词穿越时代而仍有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需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更好对接。中国诗词是我们独有的文化瑰宝,是沉淀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能唤醒每个人心底最温暖的记忆。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成为一场现象级的文化盛宴,像一道清流直入人心、浸润心灵。尤其是其中的飞花令这一环节,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文人迁客站在山巅,饮酒作诗,酣畅淋漓。习近平同志曾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诗词大会》所引发的古典诗歌的热潮并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有效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诗歌让我们或浮躁纷扰、或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份心中的恬淡、宁静,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汲取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苏东坡被贬至海南儋州时,已经60余岁。他刚到时暂租公房蔽身,而公房年久失修,下雨时一夜三迁。在当时的南蛮荒岛,苏东坡不仅用“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记录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涵养着物我两忘的豁达心胸,可见诗词的力量多么巨大。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谈及生态文明建设时,习近平同志引述千古流传的美丽篇章,正是为了从这些隽永的文字中钩沉一个记忆中的“美丽中国”,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四】

近期,研读《习近平讲故事》一书,很受启发。该书汇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旁征博引,以讲故事的方式论述了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通俗易懂,极富感染力。无论是对内改革发展,还是对外大国外交,习近平总书记立意鲜明,论据翔实,明理服人。

总书记讲故事,蕴含着深厚的哲学辩证思维,体现了高超的沟通明理艺术,对我们工作生活很有指导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流日益频繁,碰撞与激荡也日益增多,善于沟通交流便尤为重要。

善于沟通是一项技巧,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通读《习近平讲故事》一书,我们不难发现,习总书记对话题有着全面、深入、细致的把握,站位高、寓意深,尤其是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恰当。培育沟通能力,要深刻领会学习习近平讲故事的方式方法。一是全面分析沟通背景。一项沟通需求的产生必定是有规律的,要全面分析沟通事件的背景,需求产生的原因、处于的阶段、交织的矛盾等等。只有把握了这些要素,才能对沟通事件有深入的了解,也才能注意到方方面面的细节,避免出现纰漏或差错。二是准确把握沟通主题。把握沟通主题,就是要明确需要通过沟通解决的难题或症结,达到思想的统一、认识的一致,更好地凝聚共识、推进工作。把握主题,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主题弄偏了,工作方向也就歪了,就好像火车引擎很有力,但没有朝着终点站发动,所有的努力也都将付诸东流。三是深入了解沟通对象。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深入了解沟通对象,解决问题也就事半功倍。谈判专家也是如此,进行谈判前揣摩谈判对象的性格、特点、爱好、忌讳甚至是成长规律,等等。沟通也是如此,坚持立场、明确主题,多换位思考,想想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是每一个细节会给沟通对象有什么样的影响,引导着沟通朝着事先设计的轨道上进行。四是科学采取沟通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不少是采取引用故事佐证或强调的,也很注重因人制宜,因受众不同而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因此更容易感染人、引起更多共鸣。我们具体进行沟通时,要在分析事件性质、分析沟通对象的基础上,科学采取沟通方式方法,或柔和、或强硬,或以理服人、或以情动人,或摆事实、或讲道理,把沟通需求科学、高效的解决。

高超的沟通能力体现一个人的洞察力、辩证力、执行力。培育善于沟通的能力也绝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在工作生活实践中锻炼、积累、提高。

【五】

拿到何部长推荐的《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后,我被书中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吸引着,很快就读完了。这些故事讲述生动,内涵深刻,为我们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109个故事篇篇精彩,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则,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分享。

第一,“为政先修身”的故事(第53页)。文中讲述了邹忌、诸葛亮、范仲淹、文天祥等我国历史名人修身的故事,他们都因崇高品格而被后世代代传颂,构成了前后相续而又一以贯之的价值图谱,为我们树起了锻造品格的标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于修其身、治其心、养其德,只有修炼内心、锻造品格,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

做人是做官的前提。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干部的道德修养,“三严三实”摆在首位的就是“严以修身”,习总书记也多次引用“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来强调干部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具体到全市组工干部的修身立德,何伟部长也非常重视,先后提出了“为政做人八要”、“ 践行三公二十二正

做优秀组工干部”、“青年干部健康成长六要”、“同事相处六要六不要”等要求。7月6日,何部长在全市组织系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暨学习交流会上,又围绕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讲奉献、讲团结、讲纪律、讲道德等七个方面对组工干部修身立德作了进一步阐释。何部长的要求涵盖了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等多个方面的内涵,为组工干部修身立德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何部长关于组工干部修身立德的一系列要求,将其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摆自身不足,明确前进方向,努力做一名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组工干部。

第二,“不贪一时之功”的故事(第56页)。故事讲述了右玉县委一张蓝图、一个目标,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率领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干,经过60多年的努力,最终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干事创业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要有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耐力。

“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崇高的共产主义理念,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仁人志士明知眼前的付出不可能得到现实回报却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仍然是从政之人应当坚守的工作准则和职业道德。可以想象,如果右玉县换一任领导就换一个发展思路,就会使群众无所适从、干部无从抓起,从而造成人力和物力浪费,最终一事无成。党员干部要养成“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谋事创业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要像接力赛一样,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第三,“身影与声音”的故事(第68页)。故事讲述了云南怒江傈僳(lì sù)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德荣“用身影指挥人,而不是用声音指挥人”的从政体会。高德荣心系群众,崇尚实干,一天跑六个村、看十多个项目建设点、走上百里山路。为了高山雪线下的一条长隧道,上下奔忙,历时三年多终于打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领导干部要以实干为准绳,以群众为旨归,率先垂范,身先士卒,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

习总书记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担当是党的干部应有的政治品质和基本态度,折射出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境界,把全部心血付诸事业、奉献给人民,不张扬、不炫耀,勤奋工作,不计得失。这让我想起了习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在廖俊波的车上,常年放着一床被子,车里成了他办公、睡觉的地方,经常一天才睡4个小时,公务用车4年就行驶了36万公里,他曾经3天跑了4个省份、会见了6批客商,用69天拿下了别的城市1年多都没有拿下的项目。“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保持严谨细致、担当作为的工作作风,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不断创造经验、打造品牌,培树亮点、彰显作为。同时,还要充分发扬组工干部“人梯”精神,在工作中实现“忘我”境界,甘作“铺路石”、架“凌云梯”、当“孺子牛”,对别人的进步由衷高兴而不“眼红”,真心欣慰而不“心动”,以实际行动树立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

【六】

近日阅读了《习近平讲故事》一书中的一则廉政故事

“四知拒金”,这则故事是习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到的,故事讲的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学者杨震在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当有人深夜怀金相赠说:“幕夜无知者”时,杨震义正词严地驳斥道:“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当老朋友劝杨震为子孙购置产业时,杨振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这就是“四知拒金”典故的由来。

由这则故事联想到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一个个官员,他们就是丧失了作为人民公仆的的觉悟,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手中有了权力,便出卖手中的权力来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认为不享受白不享受,拿着公家的钱大肆挥霍,这样长期的舒适生活,使人形成了惰性,怕吃苦,怕受罪,要想获取享受所需的资金,就利用手中的权利来做交易,最终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渊,成了千古罪人。

通过阅读《习近平讲故事》中的廉政故事,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自重、自律、自醒,排除非份之想,常怀律已之心,常修为官之德,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讲觉悟,因为有觉悟方能养正气、去邪气,也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能巩固我党的执政之基。

【七】

《习近平讲故事》一书是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经典之作。习近平总书记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喜欢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尤其是从历史故事中寻找借鉴。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领导干部读点历史,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

该书从习近平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精选出体现他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109则故事,加以完整呈现和解读。这些故事高大上、接地气,既展现文化软实力,又具有实践指导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这些故事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打开了一扇窗口;这些故事涉及古今中外,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多,故事来源广,讲述语境丰富,真可以说是一部迷你版、袖珍版的中国故事。

该书分为对内篇和对外篇。对内篇包括廉政、品格、励志、治理等;对外篇侧重于人民友好、国家交往、文化融通、历史情感等。每则故事在引用原文之外,还配有“延伸阅读”,用以丰富故事细节,还原故事语境,让读者更好地体悟故事背后的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修身为人之道。

通览本书,我的突出感受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文章既有强大的思想说服力,又有强烈的文化感染力,娓娓道来,如沐春风,令人意犹未尽,回味深长,让人想听、爱听、听得过瘾,让人受益匪浅。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个故事都是经典……

例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廉政与勤政的楷模,我们各级干部一定要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努力做到“廉不言贫,勤不道苦”,这样,我们就能永远植根于群众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廉不言贫,勤不道苦”,源自河南内乡县衙东账房悬挂的一副楹联,上联是:廉不言贫,勤不言苦,下联为:尊其所闻,行其所知。这副楹联上联的意思是,真正廉洁的人,不会讲自己如何清贫,真正勤政的人,不会抱怨自己如何辛苦。下联的意思是,君子崇尚他所听到的善言,努力践行自己所认知的理念。

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向来为儒家思想所提倡,是历代为官从政者应具备的品德。真廉洁者,从不言贫,真勤政者,从不言苦。知行合一,行胜于言,才是为官之道。

“廉”字打底、“勤”字当头,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的基本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三严三实”,“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廉政和勤政是题中应有之义,领导干部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官吏既廉又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要求自己做到“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政,不舍昼夜”的司马光,“于物淡然无所好”,“恶衣菲食以终其身”。封建官吏尚能如此,共产党人何言不能?为官不廉,就会为利益所惑、为金钱所动,那么所谓作为就会是乱作为,就会突破底线、超越法治、摆脱约束,就会产生负面效果。为政不勤,就会政怠宦成、无所作为。如果说贪污腐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罪行,那么这种懒政思维,则更加具有隐蔽性,更难以察觉,如同温水煮青蛙,从长远来看其危害不容小觑。不廉或者不勤,都与执政为民的要求背道而驰,更何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那么,领导干部怎样才能既做到廉政,又实现勤政?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句话就是答案,不言贫而能廉,不怕苦而后勤,说到底还是要加强内心修炼和党性修养。

2004年12月2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与瑞安市基层干部座谈时,讲述了子产治郑、子贱治单父、西门豹治邺这“三不欺”的故事。

习近平引用的故事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载:“传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循吏传记子产相郑,仁而且明,故人不能欺之也。子贱为政清净,唯弹琴,三年不下堂而化,是人见思,故不忍欺之。豹以威化御俗,故人不敢欺。”

子产相郑的故事在《史记·循吏列传》等多个文献中都有所记载。子产,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子产先后辅佐过郑简公、郑定公两位国君,长达20余年。子产治理郑国时,明察秋毫,亲力亲为。他整顿田制、作丘赋、铸刑书、改革用人制度等,励精图治,赢得百姓爱戴。子产去世时,百姓痛哭:“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子贱治理单父的故事出现在《吕氏春秋》和《说苑》等多部文献中。子贱,春秋末期鲁国人,为孔子的学生。曾被鲁国国君任命为单父宰。《吕氏春秋》中记载:“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子贱治理单父,为政清净,善于用人,从而赢得了“鸣琴而治”的美名。同样治理过单父的孔子学生巫马期问子贱,何以做到“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子贱回答:“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

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有详细的叙述。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政治家、水利家。他任邺县县令前,魏文侯找他谈话,告诫他“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的从政方法。西门豹就任后,遵循国君教导,首先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到邺地最大的问题是给河伯娶妇这一陋俗。他进而实行严格的法律,将散布谣言的巫婆扔进河中以儆效尤,之后又兴修水利,治理了邺地的水患。

子产、子贱、西门豹治理不同的地方采取的方法也不同。子产明察秋毫,百姓不能欺骗他;子贱清静无为,百姓不忍欺骗他;西门豹严刑酷法,百姓不敢欺骗他。

习近平讲述这个“三不欺”的故事,意在说明治国理政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法,“工作方法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当今世界高水平的足球赛,仅讲个人技术水平,单靠个人的脚下功夫,恐怕已经不合潮流了。破门主要靠队员们的有机结合,配合意识已经成为绿茵场上重要的战术意识。一位著名足球评论家评论阿根廷足球队痛失第12届世界杯冠军一战时说:“马拉多纳作为一名球星,在场上只注意个人而不注意集体,阿根廷球星个人主义的踢法,终于导致他们与本届世界杯冠军绝缘”。球迷常批评某个队员“盘带过多”,就是讨厌这个队员过分卖弄自己的个人技术,而破坏了有机配合,以至失去了破门机会。

一个地方的经济工作,上下左右要形成一个整体。各个部门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都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不能独立于整体之外,也不能和其他部门割断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以足球为喻,阐明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部分之间有机融合,整体的力量就会倍增;部分之间相互掣肘,整体的力量就会削弱。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治国理政过程要注重协调配合,“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始终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些故事,都是从历史传承中来,从文化经典中来,从现实生活中来,从人民群众中来,从工作实践中来,是最值得点赞的中国故事。通过讲述中国故事,让后代了解历史,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人民更加团结,让中国更有力量。

【八】

当下互联网时代,信息高速发展,已然没有走“30里”路的必要了,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插队时那种求知的精神我们人人都应当学习,现在人和书和知识的距离近了,惰性却强了,足不出户、唾手可得的书籍,很多人却没有拿起来的欲望。不是书本重了,而是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建设工程松懈了。

当下的年轻人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当摒弃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崇洋媚外的错误思想,通过不断地学习纠正自己的价值观,就像“岳母刺字” 一般,精忠报国刺在背上虽然看不见,却因为疼而铭记在心,永生难忘,总书记形象地比喻价值观的养成是“扣扣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同时,也要拒绝悲观与等待。总书记的家乡有个青年患有小儿麻痹症,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未来,也没有悲观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通过学习绘画、摄影,不断地辛勤付出,成为了人人羡慕的“万元户”,这就是习总书记的形象比喻“有些人往往一心想摘取远方的蔷薇,却反而把身边的玫瑰踩在脚下,忘记了一切大事都要先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这是对于青年的警醒,应当有远大的抱负却也不能忘记身边的玫瑰,脚踏实地地干好可望可及的事情,才会有机会摘取远方的蔷薇。他也提醒青年同志要保持奋斗精神、奉献精神,自古英雄出少年,切莫浪费了人生中的大好时光,真正利用好意气风发、头脑灵活、精力旺盛的时期,在他看来,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

全书涵盖范围过广,怕是用千字难以概况与总结,所以从中摘取深有感触的故事与细节,用自己的理解加以描述,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本书的奥秘仍旧在这一翻一合之间,人生哲理也存在于这字里行间,前人走过来我们一生也走不完的路,泥泞的土路、艰苦的长征路以及危机丛生的山路,才终于取得了真经,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来之不易的经典巨著,将共产党人凝结的心血融入自己的血脉。在理论学习上要有“望尽天涯路”这般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更要勤奋努力,舍得付出,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并且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却唾手可得的好书,早已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深思,希望这样的故事未完待续,每每翻开这本书都能做到开卷有益。

【九】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到了苏东坡贬谪南下,范仲淹登楼愿望,毛泽东诗情飞涌,沈从文驻足倾听,进而展现了文学尤其是诗词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传统诗词穿越时代而仍有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需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更好对接。中国诗词是我们独有的文化瑰宝,是沉淀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能唤醒每个人心底最温暖的记忆。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成为一场现象级的文化盛宴,像一道清流直入人心、浸润心灵。尤其是其中的飞花令这一环节,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文人迁客站在山巅,饮酒作诗,酣畅淋漓。习近平同志曾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诗词大会》所引发的古典诗歌的热潮并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有效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诗歌让我们或浮躁纷扰、或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份心中的恬淡、宁静,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汲取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苏东坡被贬至海南儋州时,已经60余岁。他刚到时暂租公房蔽身,而公房年久失修,下雨时一夜三迁。在当时的南蛮荒岛,苏东坡不仅用“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记录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涵养着物我两忘的豁达心胸,可见诗词的力量多么巨大。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谈及生态文明建设时,习近平同志引述千古流传的美丽篇章,正是为了从这些隽永的文字中钩沉一个记忆中的“美丽中国”,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十】

每天叫醒我们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在中国梦逐渐走近千家万户,走进人民心中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梦就并不遥远。而迈向成功的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康庄大道,总要经历风雨的洗礼。要经受住困难的考验,就必须戒骄戒躁,用一颗坚韧的平常心冲破磨难,迎接胜利。

戒骄戒躁要求广大基层干部发挥钢筋地基作用。《政治家的抱负》一篇中用王安石和冯梦龙截然不同的例子,告诉广大基层干部:位子不高但是责任很大。基层干部是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距离最贴近的,必须肩负起一名人民公仆的责任,踏实做好本职工作,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注重实干,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用形象化的故事阐述了一个主旨,就是希望将党的优良作风渗透到每一名基层干部心中,让他们牢记自己的使命,无论初出茅庐还是身处暮年,都发挥光和热温暖百姓。

戒骄戒躁要求党员干部有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正确看待权利,规范使用权力,这是所有党员干部心中必须扶好的一杆秤,当天平往金钱与利益,贪婪与自私倾斜,那一定违背了初心。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心一直漂浮在官场上使人越来越浮躁,生活在群众中才能过的更踏实。走下权力的高台,党员干部的本质还是一位群众,一名普普通通的百姓,权力带来的不是耀武扬威的资本,而是为民服务的责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像正考父一样“三命而俯”,工作上锐意进取,做人谦虚谨慎,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点,让群众的地位更高一些。

戒骄戒躁要求文学创作有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像牛一样劳动》一篇,从标题就体现出文艺巨制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孜孜以求,消除浮躁,静下心来专心踏实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流芳百世,为人赞颂。如今的网络媒体时代,信息流通的速度越来越快。文学逐渐在一些年轻一代心中犹如速食一般,只为“果腹”不求“美味”。文学恰恰是最“爱美”的事物,纸质传媒被多媒体传媒代替的同时,流失了创作者的匠心与阅读者的耐心。浮躁之气一旦成风,文学作品的质量就将急剧下滑。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领悟到“灯火阑珊处”所蕴藏的真谛,才能使文学创作“更上一层楼”。

    

上一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14篇_读     

下一篇:《了凡四训》读后感范文1000字_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