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书评_读后感作文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公众号

《巨人的陨落》是一部由英国作家肯·福莱特创作的小说,利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让人感受真切的20世纪。小编这里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书评

01

牛逼。这并非易事,但终会如愿以偿

经历过战场的洗礼,你就很难认真对待人们在和平时期操心的那些琐碎事情

能倾听聪明人的不同见解是种罕有的才能

末黛讨厌有人如此苛刻地谈论德国人。这就好像他们失败的事实让他们成了野兽。

"我当然都记得,但大多数人都忘了"

有的女人动不动就哭,她从来就不是那样。但现在她止不住自己的眼泪。她为失去的岁月而哭,为数百万战死的男孩而哭,为这一切毫无意义又愚蠢的浪费而哭。

在倒下的躯体周围,鲜血渐渐浸染了雪地,那颜色与上面飘扬的旗帜相互映衬,令人毛骨悚然。

以上是正文百分之八十五之后突然想起来摘抄的

对各种党派很模糊

故事由比利所在的英国开始,艾瑟尔是比利的姐姐,在菲茨家里做女管家,菲茨的妻子是俄国公主。故事开始艾瑟尔爱上菲茨并且怀孕,但由于阶级差异和个人性格分开。艾瑟尔的爸爸不接受她这件事,艾瑟尔只身前往伦敦。菲茨的妹妹末黛,这是文中点缀的爱情之一。和艾瑟尔关系不错,在末黛与所爱的德国外交官沃尔特幽会时有一次带了艾瑟尔。菲茨的妻子,弟弟是俄国安德烈王子,在碧公主和安德烈王子年轻时,俄国有一次土地方面的起义,杀死了三个农民作为惩戒,其中之一是格雷戈尔和列夫的爸爸,当时分别十一岁,六岁。格雷一直想去美国,结果弟弟抢走了他的机会。他留下来,后来去打仗,再后来跟随列宁。有一次他问美国来的格斯关于美国的事。格斯还见过他为了卡捷琳娜打平斯基,平斯基真是阴魂不散。列夫去了美国,中途被骗,到了英国,比利所在的煤矿,后来逃走,认识比利。在美国强了老板的女儿奥加尔,而奥加尔是格斯当时心爱的女人。格斯曾经为沃尔特和末黛传信,而且沃尔特受的伤应该是格斯手下打的。德国和英国打的时候,沃尔特碰见过菲茨。德国和俄国打,沃尔特碰见过比利。

风太大了,收了个衣服,记不清了。

走向战争的每一小步,通过大人物小人物的参与,每一个小小的精妙的巧合The Fall of Giants。其实感觉是大国陨落,巨人感觉是个非常褒义的词,啊,也可能是旧时代过去那种感觉。

格斯和赫尔曼,末黛和沃尔特,伯尼和艾瑟尔,比利和米。。。最喜欢的是比利还有格斯这两对。平等,独立,发自内心。

02

时隔好几个月我终于把这一套书看完了[捂脸] 主要是人名真的太长了!!看着看着就困了……虽说是每页都有新故事,一点小小的火星就会引起大的变革,但是!!!在已经知道一战确实爆发了,德国战败了的前提下,好像就没有那么吊人胃口了……(小声bb)

不过对比起干巴巴的史诗,随着人物一起生活一起见证时代变迁,带给读者的体会更加深刻吧。尤其是第一部最一开始比利还是一个第一次下井的十三岁矿工,第三部的最后他已经成为了经历过战争、竞选成为工会议员、拥有了两个儿子的中年男人。除了国家政客之间的博弈,像比利一样的小人物同样参与了战争、改变了战争、也被战争改变,他是平民阶层、工人阶级的缩影,他的姐姐也代表了妇女权利意识的觉醒。他们生来一无所有,靠自己的努力热烈生长,最终成为了时代的主人。而相对应的,生活在保守秩序中的“贵族”、“富商”,曾经的巨人们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分崩离析。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已然陨落,拥有平等人格的个人正在崛起。是小人物的悲欢,更是大时代的更迭。帝国陨落,封建制度被摧毁,迎面而来的是民主、自由。(虽然你知道还有二战……)

不过最后最打动人的就是战争中的爱情了!!茉黛和沃尔特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身份的阻碍,甚至最后经济上的打击,坚守到了最后。跨越时间地域和生死的爱情啊,太难得了。感觉也就是小说了吧,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不变心呢。

最后我一定要摘抄一下茉黛引用的那一段话:你往哪里去, 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 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哪里。

03

“他们活该士气低落!欧洲的领导者们做出那些邪恶和愚蠢的事情,千万人因此而丧命。至少该让人们明白这一点,才永远不会让历史重演!”

小说从在国王乔治举行加冕礼讲起,到工党成为执政党结束。地方还是那个地方,一切却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说的确是精彩,可自己也是拖拖拉拉的读了一个星期才把这本书看完。书名《巨人的陨落》,那究竟是谁在陨落?又是谁在崛起?豆友们的分析都很精辟有力,趁着周末得闲,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记一记,第一次在豆瓣上写东西,写的也很不成熟。

小说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出发,对一战始末进行了气势恢宏的描绘,虚构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彼此缠绕,读来的确酣畅淋漓。故事的主要人物来自六个不同的家族,分别是英国贵族菲茨赫伯特家、德国普鲁士乌尔里希家、美国政治精英杜瓦家和俄裔商人维亚洛夫家、威尔士威廉姆斯家、俄国别斯科夫家。

书中前面关于阿伯罗温矿场罢工事件,以及艾瑟尔与菲茨之间的故事感觉有些提不起兴趣,直到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狂热民族主义者刺杀,即著名的萨拉热窝发生后事件,情节才变得紧张了起来。

小说真实的再现了这个被称为一战导火索的历史事件。奥匈帝国以惩罚罪犯的名义向塞尔维亚政府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并以军事力量相威胁。塞尔维亚几乎接受了所有的条件,除了一条,即奥匈帝国到塞尔维亚调查此案。一心要挑起战争奥匈帝国因此断绝了外交关系,并随即对塞尔维亚宣战。而在19世纪席卷欧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中,在1878年俄国帮助塞尔维亚从奥斯曼帝国中独立出来,俄国也就成了塞尔维亚的保护国。因此当奥对塞宣战后,俄国便开始在国内发起战争动员,陈兵德奥边境。而作为奥匈帝国的盟友,德国很快对俄宣战。几乎与此同时,俄国的协约国盟友英国和法国从西线开始对德宣战,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战在欧洲全面爆发。

虽然对这段历史在历史书中就有些了解,然而书中所描写的各方势力在战前的作为才真正让人既激动又遗憾。善良的莱黛对战争的发生充满绝望,她看到每个国家的都是那些反对战争的人被否决,就像沃尔特说的“我的命运掌握在两位君主手里,沙皇和奥皇,一个愚蠢无能,另一个老迈昏庸,但他们控制着莱黛和我,以及数百万欧洲人。”整个欧洲都被一种疯狂刺激了起来,希望能在战场上给对方一个教训,借此宣扬自己的地位与利益。然而殊不知,战争过后哪有赢家?正如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所言“整个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在我们有生之年不会看到他们被重新点燃”。

机枪火炮、流血牺牲,战争就这样惨烈而真实的发生了。无数人的生活因此而改变。相爱的莱黛和沃尔特不得不因此分离,枪林弹雨的战场成了他们未来最大的变数。威尔士的少年矿工比利、汤米,俄国的铸造工格雷戈里,数百万的年轻人走向战场,战争何其残酷,16岁的少年因为恐惧而后退,被审判枪决;一颗炮弹在身边炸开,他去寻找战友,却只发现了一只胳膊;比利的伙伴被机枪射穿头颅,身上还穿着母亲亲手编制的毛衣,孤独的母亲该怎样承受丧子之痛……炮火中的生命是这样的脆弱而没有意义,“这不是牺牲,而是浪费”。相比于攻占与杀伐,战场上的温情更让人感动。“战壕里一个人也没有,眼前的一切让菲茨大吃一惊,士兵们都站在无人区那片弹坑累累的荒地上。但他们并非在交战,而是围成几个小圈子,热络的和敌人在交谈。”圣诞节的当天,对垒的敌人坐在一起,交互地传看照片,或是恋人,或是孩子。周遭一片凄冷,身后暮色茫茫。这种冷暖的对比,让人心神颤栗。这样星星点点的灯火并不能点亮残酷的现实。真实史实中,在这场索姆河战役中,英法联军损失79万人,夺占德军240平方公里的阵地;德军损失53万余人,被迫收缩防线。

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战争在造成巨大破坏的同时带来了进步,即所谓陨落与崛起。战争中,由于男人大多在前线作战,大量妇女走入制造行业,为战争提供后勤物资上的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女权意识的觉醒,她们开始联合起来,抗议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积极呼吁同工同酬、女性与男性一样获得投票权。士兵们更真切的看到了指挥官的无能和暴虐,面对无理的命令,以比利为代表的下层士兵开始反抗,当军官要求他们射杀被逼无奈后撤的同伴时“格雷戈里拿定了主意,既然他必须朝自己人开枪,那他宁愿射杀一个军官,也不愿去杀普通士兵”。战争造成的物资缺乏和战时等级森严的军官制度激化了俄国内部的社会矛盾,布尔什维克主义发展了起来,最终爆发了以“十月革命”为标志的俄国革命,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和国家理念就此诞生。旧式贵族没落,工人阶级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1924年工党成为英国第二大党派,与自由党首次组建内阁。

我想,所谓巨人的陨落即使旧的思想体制的瓦解,以奥托、菲茨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式微,他们妄自尊大,固执傲慢,骨子里是一种置人于死地的残酷;与之对应的是新的思想观念的发扬,以莱黛、艾瑟尔、沃尔特为代表,崇尚自由和平,对一切具有理性清醒的认识,对国家对爱情都充满赤忱、敢爱敢恨。陨落的还有等级森严的制度,与之对应的是独立人格意识的觉醒,书的最后艾瑟尔再也不是那个每当菲茨经过都要站在一旁垂下眼睛的仆人,而成为了一名不卑不亢的独立女性;在军队中的比利在审判中据理力争,指出军官的丑恶,揭露事实的真相。他们亲眼见到也创造了这个改变后的世界,这是底层群众的胜利。

然而,巨人陨落,帝国主义间的平衡被打破,战败的德国遭到了苛刻的制裁,“德国正在一场变革之中,祖国因战败而蒙羞,他的同胞正在挨饿”,法德之仇未减,英德又生新怨,一场更大的灾难正在悄悄酝酿。文末1923年,希特勒试图利用魏玛共和国的危机发动政变,建立民族主义的独裁统治,最终政变失败。不安的因素就这样滋长,最终将造成一场人类历史上更恐怖的浩劫。国家民族之间的势力角逐的确让人难以捉摸,豆瓣上的一段话也许可以给出一些解释和答案:

“假如人们可以互相谅解,假如一些人肯于把过多的东西让给别人,另一人则虽然贫乏而知足,那么人们就会非常幸福,历次的革命,就会在和睦友好的氛围内进行,历史学家也就没有什么过激行为和不幸事件可以回顾,只能说人类比以前更自由、更明智、更富足了。但事实是,迄今为止,各民族的编年史中还没有这样的先例。应当做出牺牲的人总是不肯牺牲,要别人做出牺牲的人总是强迫别人牺牲,好事和坏事一样,总是要通过篡夺和暴力的方式才能完成,除了暴力之外,还未曾有过其他方式。——《法国革命史》”

04

这周刷完了《巨人的陨落》。故事结束后所有的主人公都面对着一个更为复杂的世界。它充满希望又暗涌潮动。

故事结束的场景是艾瑟尔与菲茨伯爵在威斯敏斯特宫上下议院交界的楼梯上相遇。艾瑟尔带着儿子上楼,碰巧菲茨与儿子下楼。这两个同父的九岁孩子大概对父母曾在过的世界一无所知,但他们的父母应该不会忘记,在故事开始时,伯爵还能在酒窖里轻浮地问他的女管家艾瑟尔“有没有听过初夜权的事。”对伯爵来说,那是他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他一以贯之的立场与使命就是维护那个世界运行下去:国王、贵族、商人、农民,子子孙孙稳定在这样的秩序中。他娶了俄国公主碧,幻想着子孙靠着继承,能统治起英国和俄国的大片土地,世代高贵荣华。但那已经是1914年了。五年后,他不得不迎着艾瑟尔蔑视的目光往下走,他的孩子不可能再有俄国的土地,他也不能再奢望任何来自平民的仰望。战争愚蠢又残酷,夺走了超过850万士兵和150万平民的生命,没有人宣称自己有责任。但旧世界就这样一点点分崩离析了,工人们战前靠罢工来主张自己的权力,战后他们靠政治来博弈。女人有了选举权。在人格上,再也没有贵族和平民的高下之分。

小说可读性很强,史实据说比较严谨。作者架空了几个角色参与了一战前后的大多数历史事件,又展现了这些人在历史洪流中难以预料的个人境遇。艾瑟尔的觉醒与奋斗、茉黛对爱情的坚守、独眼女记者罗莎的独立自信,作者描绘的女性全都勇敢而有魅力。大概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现代女性样板。因为过于样板化,感觉人物形象没那么丰满。而碧公主、奥尔加因为戏份不多,更显的有点苍白。男人们作为大事件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在每一个历史现场维护着自己所相信的东西。菲茨、比利、沃尔特、格斯和格雷戈里,他们用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在乱糟糟的战争中求生存,同时捍卫着自己阶层的信仰。时势比人强,风云激荡间沉渣泛起,作者太爱他的主人公,光环之下没一个牺牲的。倒是列夫,这个处处投机取巧的俄国人,成为书中比较有性格的人物。虽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这本书不是那么出色,但由于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设置,人物命运还是够跌宕起伏的,叫人读的停不下来。

德国战败后,大贵族也要在自己的院子里种土豆了,茉黛女勋爵靠着每晚在夜总会弹琴赚上四个面包的钱,希特勒的民族社会主义党已经席卷年轻人。俄国的布尔什维克新政权让格雷戈里住进了克林姆林宫,过着一种他从来没想过的生活。书中关于战前战后世界的描写大概算是比较真实的,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描绘的就是那样的世界。这部小说的人物基本上没涉及知识分子和中产者,看完再翻翻茨威格,应该能勾勒出当时大概的社会图景。20世纪刚刚过去,但我们看起来它是那么遥远。今天当现代女性、现代生活已经不是一个个概念而是生活现实时,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昨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但无论如何,世界要和平??  推荐这本书给大家

    

上一篇:《恰同学少年》读后感范文800字1     

下一篇:世界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