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书评欣赏_读后感作文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公众号

《带一本书去巴黎》是一部由林达著作的书籍,本书主要讲述了两位作者对革命的理解。小编这里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书评欣赏

01

在妈妈的朋友家遇见这本书。我原本想着这本书就是游记,随意翻阅一下,涨点对巴黎的见识。结果发现,这对夫妇果然有趣,从开篇讲九三年,聊到中国早年的书荒,再到细聊巴黎人物,法国历史,中间对时代的分析还对比了一些中国国情,让我感受到一种旅行的广度。

印象让我比较深刻的是诗人维永那一章,在聊中世纪的司法状况(酷刑与地窖)时,作者写道:“因此,作为诗人的维永,有可能会被一个爱好诗歌艺术的国王赦免,而这个地牢本身,却丝毫不被质疑。”作者想说的是当时人权的不普及,中世纪的监狱系统是违反人权的。虽然一些人被赦免了,而并非是对整个人权的唤醒。一个我们喜爱的人会被格外宽容,而大部分人还在系统下,我们是否更应该站在普世人权的角度下考虑一个系统?作者在结尾聊到,屠杀的对象是否罪大恶极并不是关键,关键是他们必须得到公正的审判。

然而这句话我真的思考了很久。其中一个思维的扩散点(可能与这句话本身关系不大)是人和系统的关系是可以分开的。(汉娜阿伦特的the banality of evil - 一个集权系统的成功并非必须依赖一些非平庸之辈,反而是一个系统本身)

对法国大革命的进程与分析也写得很好。最基本的人权,公民社会,必定是时代的进步方向啊。贵族阶层能舍弃个人阶级的利益(虽然仍有局限性),大谈理想社会,是让人尊敬但又是可预期的。然而当革命爆发,压抑太久的底层人民希望的是对旧制度的彻底推翻,而不是温和的退让。

本书对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司法立法分析也更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这两个权力需要分立。“政府运行和制宪分开。这样,制宪就可以是一个工作,一个会议。可是,夺权提前,制宪会议就从“会议”,转化成一个以革命的名义建立的新的专制机构(又立法,又执法)”。 正是因为法国大革命当年这两个权力没有分开,代表会有“代表者”的压力-当很多人那么激烈的支持你,让步就显得极为困难。而人民群众的暴怒更是让三级代表的立法显得“有理”而失去理智。

作者聊到了卢梭笔下的主权在民。这样一个社会下,人如何能实现自由与幸福?他的自由就是服从公意。当他和公众的意愿一致了,就自然进入了真正的自由状态,获得了幸福。所以为了帮助一个公民幸福,就必须强迫他先自由,也就是先服从公意。然后作者聊到了接下来一点:假如我不服从这个被强迫的自由呢?有没有选择不幸福的自由?答案是:将会被自由幸福的公众送上断头台。

所以这样的主权在民,以至于到最后的底层群众民愤,即所谓公意,将那些不愿意强迫改革,甚至温和改革者全都判为反革命而送上断头台 - 这样失去理性的荒谬更是让人觉得革命时的狂热也是需要反思过度的权利。在我们被灌输“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阶级兄弟的残忍”的时候,大部分人想法也许并不是贵族所想的自由,平等,而是作为底层人民的为所欲为(即公意)

“因此,一个健康而公正的社会,它所必须关注和保护的,应该是当下社会的每一个最弱者,而不是赋予任何一个特定阶级以血缘性的暴虐的特权。不论这样的阶层是贵族,还是平民。当底层平民是弱者,社会的关注点应该是底层平民;当旧日贵族的身份成为虐杀的对象,社会应该保护的就是这些贵族。”

革命的确尚未成功,拿破仑式地倒退似乎并不陌生呀。

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书评欣赏

02

非常适合像我这样的历史小白,作者打着游记的幌子谈历史感觉很棒!开篇以法国作家雨果的《九三年》为楔子,连串了法国各地的名胜景点,文风明快,字字珠玑。在不长阅读的时间里,伴随着建筑延伸的一个个故事让我了解到了法国大革命的疯狂,伏尔泰的伟大,卢梭的浪漫等。

最最重要的是在我面前重现了大革命的真相,这场革命没有胜利者。苦的是底层的百姓和悲催而又想要开明进取的君王路易十六,就连领导大革命的三巨头也无一幸免。我不由的感受到这场时代的洪流中群体无意识是多么的可怕,首先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者革君王贵族的命,再后来是部分贵族代表平民者革资产阶级的命,最后的一切一切好像都和革命无关了,仿佛来到了杀人的游戏,一批批的人被送往断头台,不杀人者即被杀,只有疯狂才能活。作者提及的文字中,最有讽刺意义的是当象征王权黑暗的巴士底狱被攻陷后,关押在封建统治下的冤人只有七个,然而革命刮起的风暴中短短十几年中就有百万人丧生,不仅唏嘘代表所谓正义的革命人让封建势力流血的意义!(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觉得我大惊小怪的话,那我有必要说明一下在这里提到的数字,法国那时的人口只有二千多万,而且这是革命不是战争啊,天知道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死去,在我所知晓的战争中一个国家死掉百分之十的人口就已经很惨了,而这里提到一心向好的方向发展的革命运动就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如果只谈及伤害,那阶级的稳定此刻就凸显其重要的意义了。采邑制度的完善至少平民在被封建统治的时候即使会有不公,但在革命爆发的前夕它们只是处在一种被剥削的状态,难而接盘封建势力之后的资产阶级就没有了剥削了吗?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不是资产阶级的本职工作吗?历史在这点上是否进步很难自圆其说。但更幽默的是法国王权和贵族正是给予这些革命者发育的温床,象征着民主的三级会议的召开直接成了大革命的导火索,引爆了被压迫多年民主的这颗炸药。这段文字写到这里我的瘾也过足了,最后对作者林达重文轻武的口味略感不满,这本书末尾处,在没有任何公允论据的情况下,直接把雨果提到高于拿破仑的位置暴露出穷酸知识分子的恶趣味。鬼晓得那个征服欧洲数遍穿丝袜高跟鞋的男人该怎么埋汰你!

03

很多地方看到推荐这本书的,终于下了电子版在手机里,闲来就读读。最开始没觉得写的怎么样,但是越往后看越感慨作者高超的语言描述能力。

查了资料才知道,林达是一对夫妻合用的名字,他们还写了很多其他一个系列的作品,很多都是这种类似于游记类型的,希望以后有机会去到哪个国家都找来看看。

虽然是文科生,但是坦白说学到的有关法国历史的一点点东西基本还给老师了。所以其实对于这本书中很多深入介绍法国历史方面的内容印象不是很深刻,也算是重又好好的上了一节欧洲历史课。

读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写他们为了探访某个地方,宁愿多次去,即使一次找不到也会再花时间去,比如伏尔泰咖啡馆,所有这些描写不禁让人感叹:原来名人也和我们一般大众一样啊,也会为了某个经典不惜花时间花精力啊。

总之,不错的书,值得推荐。不过,很多东西看完了好像不记得了,有时间打算再看一遍。

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书评欣赏

04

开始看这本书是在去巴黎之前,看完却在去了之后。这当然不是一本游记,以这样的篇幅让人花这么长时间来读,是因为内容的厚重。一边读一边得查查资料,时不时会掩卷沉思,章节之间还得不时停下来靠时间来沉淀。这不仅不是本游记,不适合初去巴黎的人看,甚至不适合没有对政治历史做过独立思考的人看,要么嫌晦涩看不进去,要么太容易受影响照单全收,都太极端。

其实是在讲政治和历史,讲政论,讲见解。确实有引人深思的地方,但也并不能完全同意。法国大革命是个挂不过去的坎儿,读过《双城记》的大概都不再能尽信教科书,但该不该以纯批判的角度看我却不确定。我更倾向于那是无可奈何无可阻挡的历史的车轮。作者毫无疑问是不赞成这样的暴力革命的,但经过互相协商、妥协的社会逐渐改良只能在特定的政治文化经济条件下孕育,非人力、非少数理智的精英们能控制。

各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不一致,法国大革命没有发生在英国美国德国俄国,这有其历史必然性,而并不是法国人跟别国人相比就特别暴力特别极端。脱离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政治背景来指点江山,也不过是站在制高点上的自我感觉良好罢了。然而,所有不同的社会制度都是人类为了实现美好生活的一次又一次尝试,其中可发扬的必继承,需摒弃的必警惕,这是必须的。说值得看也是在这里,兼听则明的意思。

此书其实适合在去过巴黎一次、对巴黎大概有个印象、脑中有个构图之后再看,看过以后再去,感受当更深入。

    

上一篇:读《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有感初中     

下一篇:项链读后感书评欣赏_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