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是一部由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的书籍,曾被改编为电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01
生而为人,你带着怎样的面纱,在人世间游走。
毛姆是个会讲故事的作家,用冷静、克制的言语将人性暴露在外面,用他带有讥讽、幽默的言语将表情、感觉、直觉这种意识注射在小说人物肉体的行为中,阅读的过程中也就不自觉引发了强烈的代入感。你能感受到那一个个面纱背后的灵魂像杂货铺子里的商品逐一摆在你的面前,大的,小的,美的,丑的,奇形怪状的......阅后也不禁带着毛姆式讥讽对号入座一番,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和众生百态一样也不过是扭扭曲曲,只是弯曲的形态、方式不同而已。
《面纱》一文部分植入中国本土思想背景,讲述了在传统思想禁锢背景下的婚外情以及丈夫蓄意报复未果的故事。凯蒂是个面容姣好,爱慕虚荣,有幻想欲的女子,迫于催婚、年龄等因素造成的外部环境压力,挑无可挑,最终和相较自己活泼性格而显得呆板木讷、无趣极了的瓦尔特结婚。唐生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凯蒂心灵深处的虚荣和幻想,“红杏出墙”自然而然。然而事情败露后,机敏、洞察力强的瓦尔特察觉自己的妻子爱上了一个“二流货色”——他粉饰面纱背后贪婪、冷漠、圆滑虚伪、自私自利的一面。瓦尔特作为一个细菌学家,也不愿丑闻伸张,他对凯蒂的爱被喻作了小说中的忠狗,在互相折磨的陷阱里,瓦尔特的精神洁癖让他心生复仇的想法。他欲借着控制瘟疫散播的工作,让凯蒂深处险境,然而造化弄人,瓦尔特自己却死于瘟疫实验之中,正像小说所言“疯狗咬了好人,好人没事,疯狗死了”。在去往瘟疫区的期间,凯蒂途径修道院,她能觉察到修女平静的内心,她也慢慢觉察到了骗子唐生的卑鄙人性,然而面对着善良、自持、内敛、敏感的唐生她由衷佩服他高尚的人格,凯蒂带着这样一种愧疚,希望得到丈夫的原谅,最后瓦尔特也没能原谅凯蒂。凯蒂每次看到“贞洁牌坊”都能感到它深深地嘲讽,但凯蒂也依旧回报以“牌坊”的嘲讽。
故事的尾声,怀孕的凯蒂见着唐生,再一次沦落,深知他是一个“二流货色”也依旧爱着,一边感慨自己的愚蠢,正像瓦尔特对她的感觉。同时,用瓦尔特母亲的死加深了人性的刻画,她在父亲的眼中读出了释然,一种她对瓦尔特死时悲伤外的情绪。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拥有自己欠缺的独立与自由,行于世间。
茫茫人海,谁都带着面纱前行,你能看见各色各样的面纱包裹着各种形状的灵魂。爱情是不能用理智解释的,婚姻是围城也必然有其人性深枷锁的一面,同样没了婚姻,爱情也容易暴尸街头。文末就以经典句子作结“我从来都无法得知,人们是究竟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我猜也许我们心上都有一个缺口,呼呼往灵魂里灌着寒风,我们急求需要一个正好形状的心来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阳一样完美的正圆形,可是我心里的缺口,或许恰恰是个歪歪扭扭的锯齿形,你填不了。"
02
谈起外国文学名著的女性,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她和《面纱》中的凯蒂一样,不满当下,没有办法接受平凡的日子如流水般逝去,于是做了一系列挣扎,总是有意无意地去伤害那些爱我们的人,斯嘉丽是我在所有小说、影视当中最喜欢的一个女性角色,她自私、任性、庸俗,她有着我们普通人拥有的一切缺点,但是又那么独立、勇敢、向往自由。影片中有一幕镜头让我非常动容,父亲对斯嘉丽说:“终有一天你会感受到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斯嘉丽仰着头,眼神中充满不解,此时电影的氛围已经非常寂静,四周的黯淡将影片切换到了下一个镜头,但是背影却让我久久不能遗忘。
凯蒂和斯嘉丽的共同之处,在于不管她们的人格有多恶劣,内心有多丑陋,总会有那么个人去欣赏她们的一切。
沃特·费恩 对凯蒂说:“ 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的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瑞德也对斯嘉丽说:“ 我爱你即使你是魔鬼,我爱你愿意和你一起下地狱,但我希望你也有那么点爱我 。”我想,爱在开始是喜欢,是单纯地想对对方好,想把自己拥有的都给你,而到后来,爱变成了猜忌,爱不再纯碎,爱掺杂了太多不甘,于是变成了计较与不值,但是越过种种矛盾 之后,才明白爱是不受控制的,即便控制得了感情也控制不了思念。人和人的相处总有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从开始到后来也免不了内心的挣扎,以前上课的时候,文学老师乐此不疲地给我们介绍红楼梦,他对我们分析黛玉与宝玉的情感变化,大意是这样的:“人类情感的发展在于矛盾的一步步冲击。”确实,我们常常抱怨对方,抱怨带来了矛盾,但是越过矛盾之后,总会对自我更加清晰。
《面纱》和《乱世佳人》的结局如出一辙,沃特·费恩的离去让凯蒂真真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在霍乱中,总有一些伟大而温暖的人,他们放弃了一切在凯蒂看来难以割舍的东西,而让他们为之投入的是什么?生活像一个他们情愿背负的十字架,在他们心里始终期待最终的死亡将他们引向永恒。唯一能使他们从这个嫌恶的世界中解脱出来的就是纵使世事纷乱,人们依旧不断创造出来美的事物,其中最为丰饶的美,就是人们美丽的生活。所以,《面纱》表面上是沃特·费恩与凯蒂的情感线,实际上是凯蒂的自我救赎。
而《乱世佳人》的结尾,德瑞下定决心离开斯嘉丽,斯嘉丽苦苦挽留,但还是改变不了既定的事实。爱斯嘉丽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他爱斯嘉丽,可是却在斯嘉丽身上得不到任何的回应,所以他后来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女儿身上,在女儿死后,德瑞的精神支柱也倒塌了。离开成了必然,斯嘉丽的觉悟来得太晚,在德瑞决定离开后斯嘉丽才对他表达自己的爱意。影片的最后一个画面定格在斯嘉丽身上,她失去了一切,但她还没有放弃,她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小说虽然高于生活却源于生活,不管是《面纱》还是《乱世佳人》,女性对情感的追求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所以,保持自我,勇敢去爱值得我们爱的人。
03
毛姆先生串了一根线,月亮和六便士,刀锋,一本书接着一本书,让我们去解读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终于在“面纱”里,将面纱揭开,看到了他真正想表达的东西的面目。
说起内心奔涌而出的力量,说起身体里的声音,总觉得模模糊糊是一个本质相似的东西,但又说不出来具体是什么。这本书确确实实的表露出这东西是“道”,每个人追寻不同的道,每个人因自己的道而感到存在。有感于中国“道生一,一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有些中国文化的元素并不是了解就能写出的,对中国现世的讽刺和美都写得恰到好处。
“最后死掉的却是狗”引用得真是非常讽刺了,这个关于出轨的小故事,这句话就是灵魂,看得是冷笑连连。一个愚蠢至极的女人,即使最后勉强找到内心的安宁,她也是愚蠢的。
其实我不太理解瓦格特一面把自己赤裸的内心给完全不爱自己的人,一面又是聪明洞悉一切,是为何。毛姆先生大概是为了体现人类对真实波动的情绪出的难以抵抗,但我觉得聪明人不会将自己陷于如此困顿和难以控制的局面。
另一个就是毛姆先生对家庭以及子女的观察是颠覆性的,一些家庭夫妻过得并不愉快,但却没有选择离开各自过,像是被一根锁链栓死,这辈子都绑在一起同生共死。在伴侣死去后,一边如释重负一边还要遮掩如释重负的心情。伴侣死去后如释重负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共同生活已成为负担还一辈子一起生活,婚姻稍有不慎便成为禁锢,抑住我们的咽喉,逼迫我们放弃抵抗。至今我对爱情甚至婚姻的看法是极其负面的,别找我谈论这些,不觉得有远景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