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堂》是一部由雷蒙德·卡佛著作的小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最早接触卡佛是在高一,那时候在实体书店逛,看到了他的那本《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于是买下。里面的短篇大多比较晦涩、隐秘,故事情节的走向犹如一条幽暗莫测的林间小道,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虽然读的迷迷糊糊,但是却非常喜欢这种神秘气息和极简的语言特点。直到前段时间,从学校图书馆借回来这本书,断断续续,花了一个多月才读完。
这本书比上一本好读一点,隐晦的程度减少了很多,“能见度”提高了。对于选录进去了的所有篇章,都可以说是“有感觉”,而更加难得可贵的是,称得上是“喜欢”的竟然多达四篇。这让我起了收藏本书的念头。
我喜欢卡佛的那种恰到好处的隐忍。受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他只能写美国蓝领工人的那种被平静的绝望充满了的生活,“我承认我非常羡慕那些以经典模式展开的小说,有冲突,有解决,有高潮。但即使我很尊敬那些小说,有时甚至有点儿嫉妒,我还是写不出来。”这种针对性的写作,集中地展现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被村上春树称为“美国平民的话语”。在他的笔下,是各种小人物在生活泥潭中的摸爬滚打,是漫漫生活的平静绝望。在这些面前,所有华丽的词藻都失去了光泽,反而是卡佛这种“瘦骨嶙峋”的文字能够深入人心,把那种无奈和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没有丝毫的变形。
小说写得越好,说明卡佛对这般生活的体验越是熟悉、深刻。正如译者所言,“卡佛是真正的蓝领作家,是写失败者的失败者,写酒鬼的酒鬼”。在早期作品,卡佛只是平静地展现这个群体的走投无路,用一种悠长的凝视面对这种无望,目光冷峻无情。而在这本小说,有了明显的转折,他轻轻推开了黑屋子的那扇沉重的窗户,让些许光亮照了进来——读读《好事一小件》和《大教堂》,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而我之所以喜欢卡佛的小说,是因为喜欢这样的真实,这些小人物的微妙心情、时常产生的冷漠邪恶的念头,这些用如此精简的文字透露出来的处于平静光滑表面下面的“风景”——尽管这风景并不好看,总让人不由得感慨,要得多用力,才能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活着。除此之外,我还喜欢卡佛的隐忍和深刻,以及他转变风格之后的那一点点柔情。
阅读体验非常好,犹如一只温柔的手,抚平我生活的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