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学生合作而不是对抗
现代教育论的观点认为:教育活动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共同的教育情境中,双方总是在共同的交往中沟通、教育和接受教育。这说明,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没有交往,教育关系便不能成立,教育活动便不能进行。不论是知识教育还是品格教育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由此看来,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的表现形式,还可以说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师生的交往处于重要的地位。在这种交往中师生共同学习了人类的宝贵经验,学生获得了直接的生活经验,并促进了学生经验的丰富。与教师交往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种交往中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有了基本的认识。因此,师生交往的关系本质上是教育关系。一方面,这种交往关系发生在教育情境中,因而包含着接受教育的希望和进行教育的意图;另一方面,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人格精神与学生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相遇,教师的人格精神必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在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双方在理解和沟通的过程中都获得新的经验。在交往中,师生相互接纳广泛交流,才能教学相长,教师才能真正地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在传统师生关系观念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只是制度的表现,让学生觉得老师是神圣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学生经常体验到的是被动、无助的,老师难以与之建立亲密的关系。因此当我怀着梦想,踏出学校走进小学校园的时候,我所期望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我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合作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以 “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点,尊重学生,承认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学生多样化天赋和才能,通过创造性教育活动,教师跟学生建立相互合作、信任、理解关系,使教育过程在双方或多方平等、信任、融洽的情感体验中成为儿童快乐的事情。
二、在与学生进行有效及时的对话、交流寻找教育时机
“对话教育”是上世纪80年代在西方许多国家开展的一种实验,在反思传统的 “灌输教育”及现代的“园丁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实践。 “对话教育”是一种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育。在对话中,参与对话的人之间没有任何对立,他们只是想搞清楚共同面对的问题。其基本观点:人的潜力不是现成的和早已存在的东西,而是一种通过对话不断相互作用激发出的创新力。人的潜力既不处于先天领域,也不处于后天领域,而是处于先天与后天的边缘领域。在对话中,不管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可以感受到自己是在接受教育,通过心灵碰撞得到新的东西。
合作需要交流,活动也需要交流,以交流的方式实现有效的合作。交流既需要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进行,同时交流又可以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对话教育认为,先天的潜力需要开发,只有在各种相互交流和相互对话中,这种潜力才能被捕捉到。当教师和学生认识到 “合作”在师生、生生相互交流过程中对学习、工作、生活、成长的重要意义,就可使合作变得更主动、更自觉、更有成效。
三、创造各种活动,让孩子孩子体验成功
活动教学的理论认为,活动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个体存在、社会生活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劳动、语言和思维是人活动的基础。人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在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基本特征是它的对象性,即对象独立存在,主体反映它的属性并对其加以能动的改造。活动区别于运动,它不是自发的,而是由主体心理成分参与的积极主动的运动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活动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是通过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人类活动具有主动、能动的特点。因此,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思想与行为上的统一;通过活动,促进师生、生生知识信息的交流。在师生共同参与活动中,实现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在互助、互议、互帮、互信的活动中,体现师生合作,完成教育目标。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 “教”是为了达到 “用不着教”。他主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通过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如操作性活动、表演性活动、游戏性活动、研讨性活动、搜集处理性活动、发展创造性活动、综合性活动、个体活动、双体活动、小组活动及全体活动等就小学生来讲,成功对他们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教学中经常激励学生并帮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能使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心态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坚定他们的创新意志,进而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教师要积极寻找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要采取宽容态度,不要过多指责;要容忍学生幼稚的或不成熟的想法,尊重并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能经常体验成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创造潜能。
人性之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就精神生活而言,每个幼小的生命都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来到人间,谁也不是为了挨骂而活着。 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作为教师,只有学会赏识,才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拥有自信、获得成功、超越自我;作为教师,只有学会赏识,才能变对立为对话,变批评为鼓励,让学生从恐惧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对学习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