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整个巴黎属于我》读后感

2021-06-24 10:48:40

读后感

公众号 《整个巴黎属于我》读后感

  看这本书之前,我只明白海明威是个美国作家,上过战场,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写过《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老人与海》以及《太阳照常升起》。是的,《太阳照常升起》排在最终,似乎因为她不像其他几部小说有名。

  这本书讲的就是《太阳照常升起》这本海明威的首部长篇小说、成名作、代表作之一的成书过程。总结起来就是,海明威有天赋,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有当伟大作家的雄心壮志,有当记者练就的敏锐观察力以及精准的表达和写作本事,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再加上各路“贵人”相助,为他供给生活所需,为他供给打入巴黎文艺界社交圈的“敲门砖”,为他供给文学文字方面的教诲,为他供给丰富的素材(虽然是被动的),为他的作品提出中肯意见,为他的书出版尽心尽力….看完书你会觉得,谁的成功都不是白来的,即使是天赋异禀且得到各路“豪杰”相助的人,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会有辉煌的成功。

  我没有到过巴黎,更不明白左岸是个什么所在(除了在房地产广告中见过这个词)。读了这本书,对1920年代的巴黎,尤其是左岸文艺圈有了大概了解。那是文艺老中青们云集之地,各种先锋思想、实验文字、艺术创想,大概都能够在此找到共鸣。除此之外,还有厌倦了家庭生活的男富二代,急着相亲结婚的女富二代,急等离婚的贵族妇女,靠家庭汇钱过日子的假富二代….自此我突然明白《月亮与六便士》里那个男主为何突然抛妻弃子,从伦敦来到巴黎追寻自我的画家梦。大概当时巴黎的氛围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无数天涯游子与浪子。

  这本书里既有“文人相轻”,也有少数“文人相亲”–相互提携,为其他作家当伯乐,比如作为海明威初到巴黎时的导师之一埃兹拉.庞德;再比如更加大名鼎鼎的司各特.杰茨菲拉德,没错,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书里有许多海明威和这些人的互动,有的八卦味十足,很有意思。

  这本书还从侧面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通胀高企,但对美国人来说物价显得十分便宜(书中提到奥地利也如此),1美元能够换到12法郎甚至更多。海明威刚到巴黎时,租的公寓每月只要18美元(虽然条件比较简陋)。据说当时每周都有有数千美国人来到巴黎,许多人多年侨居在此,只要不被同胞发现,尽能够充大款充大拿。然而到了1929年,随着股市暴跌,大萧条开始,巴黎盛宴也逐渐风流云散。这些侨居者成为海明威(担任《多伦多星报》驻巴黎记者)瞄准的人群。

  这本书还让我们了解了作品的真实与虚构问题。《太阳照常升起》里,每个人物都有原型,并且都是当时海明威身边的人。我没看过这本小说,不明白具体情节,但从《巴黎人人属于我》这本书来看,海明威似乎没有异常努力去掩饰人物原型的背景等,导致这些人在小说出版后生活大受影响,甚至他们的人生自此分成两半:《太阳照常升起》出版前和出版后,尤其是作为女主的人物原型,当时是多么风流倜傥(她善于穿男装、戴男帽,足能够用‘风流倜傥’来形容),周围总是聚满了仰慕者和追求者。然而当年追随她的男人们纷纷离开,她跟一个落魄艺人在美国生活了几年,年纪轻轻就死于肺结核,死亡证明书上的身份是“家庭主妇”,令人唏嘘。这本书对所有涉及到的故事原型人物的命运都做了介绍,不至于让读者的好奇心无处安放。

  本书是关于作家的,文字很有特色,让我印象深刻的句子随处可见,比如“在笛卡尔路冰冷的阁楼里,海明威手拿铅笔,在一笔一画中,平静地把斯泰因从他的女神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先行者。”作家们自我的话就更不要说了,比如:

  (他妻子在火车上丢失手稿后)海明威回忆道:“她告诉我东西丢了,除了丧亲者和苦难深重的人,我还从来未见过有谁悲痛成这个样貌。”(p64)

  施泰因回忆说:“大约上午10点,他来了,留下来吃了午饭。他留下来待了一午时,他留下来吃了晚饭。他留下来,一向待到了大约晚上10点,然后他突然宣布妻子怀孕了。”(p67)-尽显施泰因的文风。

  这本书人物众多,不好的一点是人名比较混乱,有时候全名,有时候仅有姓或仅有名,或者仅有夫家的姓,有的人物名字比较相近,容易搞混,前看后忘,对中文读者不太友好。另外,在134页有句话“结婚那天她拉着在场一个最好的男人要求私奔…"原文应当是"bestman",伴郎的意思。

  总之,对于文学、作家感兴趣的人,甚至对出版商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妨读读此书。

    

上一篇: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20篇     

下一篇:《幻夜》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