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一):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并不能觉出这本书的好,也只当做普通的散文在读,但读下来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
文的第一篇是《窗》,不得不说,窗的定义让我感触很深,门与窗这对搭档倒像是在定义我们的人生,先生在这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窗能够算房屋的眼睛,以窗来窥心境,这样的认知我实在是佩服不已。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的默想。每一句话都让我豁然开朗。
而在《说笑》中,先生仿佛就坐在我的面前和对我讲诉幽默这个话题,从真假幽默到把幽默分人兽,对于笑,对于幽默,我都不可否认,我们平时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看得太过简单了,而现实中笑的本意,逐渐丧失;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变成了幽默贫乏的遮盖。由此提到的幽默文学,也让我倒吸一口凉气,此刻的幽默文学,又有几人是真的理解了幽默的定义呢?先生在文中这样说到:幽默至多是一种脾气,绝不能标为主张,更不能当作职业,所以我想问那些哗众取宠只为博君一笑的人们,你们真的明白幽默的意义吗?
伊索寓言想必陪我们大多数人度过了童年,但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中经过具体的例子告诉我们,《伊索寓言》是不适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是的,我也觉得如此,寓言本身没有错误,可是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愈幼稚了,而这对小孩子日后的成长并不见得有多大的好处。这或许是我的偏见吧!
先生说偏见能够说是思想的放假。先生讲理会经过具体事例来讲,先生在《一个偏见》中就用这种方法帮我正确定义了偏见这个词。对于天籁,对于人籁,或许我们觉得这都是极完美的声音,但先生眼中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却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这怕是在许多人看来,只是文人矫揉造作的一些观点罢了,但若细思下来,又是不能说否的。
说到文人,我们不妨来《论文人》,有人觉得文人迂腐,有人觉得文人柔弱,可是文人是真正可嘉奖的呀,够谦虚,懂是非,也称得上是“用人”了,文中有这样两句话:用人瞧不起文人,自古已然,并非今日朝报的新闻。第二句是文学必须毁灭,而文人却不妨奖励——奖励他们不要作文人。其实在我眼中,这是对文人的偏见啊,雪莱说文人是“人类的立法者”,卡莱尔也说文人算得上“英雄”。先生在这一文中的论述实在让我觉得困惑,须得再思考。
这样的先生实在让我困惑,许多地方实在剖析不来,哪怕是按自我的想法来,也解不开思绪的困惑。这也许是《魔鬼夜访谈钱钟书先生》的原因吧,魔鬼的直率和他极其独树一帜的处事风格让我忍不住拨开思绪的浓雾,渐渐靠近那个貌似的真相,但这样的处事方法又好像是我厌弃的呀,我不愿意在不一样的人面前伪装,为了他人而改变自我,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处事方法,这并不是我所喜欢的,我只愿意做那个欢乐的自我呀,心口一致的欢乐的自我。
可是欢乐却是不能永恒的,先生在《论欢乐》中讲到“永远欢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每个人对欢乐的定义不一样,但倘若有人将欢乐分为肉体的和精神的,在先生看来这是最糊涂的分析。欢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先生在《吃饭》中写到:吃饭有时候就像结婚,名义上是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我从未想过吃饭的作用竟那么大,吃饭与政治,社交及人生,看上去似乎丝毫没有关系,但在先生笔下,人生都因吃饭而复杂了,但我却找不到语言来反驳。
这或许是给我自傲的一个教训吧,先生《谈教训》时讲到“洁身自好”那句成语,颇包含深刻的心理观察。这是对所谓洁癖的一点看法。先生看来没有道德也能以道德教人,这才是真的本领,这或许也是给了所谓的有道德的人一个教训,这与假道学能够说是真道学的学习时期是一个道理。
先生说没有学问而偏能教书,好比无本钱的生意,那就是艺术了。没有学问的人是否能够称作文盲呢?先生在《释文盲》中说偏是把文学当作职业的人,文盲的程度似乎愈加厉害。先生说文盲是价值盲的一种,而价值盲的一种象征是欠缺美感,那里我就甚觉疑惑,对于文艺作品,全无欣赏本事的价值盲患者们,在对待文学作品时,是如何将各种大名词拼凑在一齐来表示所谓的作风的豪爽的?
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头这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先生在序中如是说。是的,人生是部大书,且让我们慢慢读来。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二):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共收入《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论文人》《读伊索寓言》《释文盲》等十篇作品。看到这些题目就打动了我的心,我自我何尝不是站在了人生的边上,自我心里的阴霾不能释怀,生活永远无法活的简便自由,为了解开心中的谜团我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捧读此书心中无限感慨,在人生边上看人生的钱钟书,把人生看得更真切、更清晰,给人的感觉----风趣、幽默、又富有哲理。
《写在人生边上》众多资料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论欢乐》。钱先生的观点透彻、达观,让我明白欢乐的本质。“永远欢乐”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愿望,但在先生眼中,这四个字是渺茫得不能实现,荒谬的不能成立的,就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自相矛盾。
欢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我们往往为短暂的欢乐,要忍受许多痛苦,甚至用一生的时间来盼望和等待。
我们期望它来,期望它留,期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人类礼貌的提高发现了欢乐是由精神来决定的,精神上的欢乐才是真正的欢乐,在我们当今时代,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了满足,甚至有些人能够说是吃穿不愁,还有大把的钱能够挥霍,但他们就真的欢乐吗?
物质上不够富裕的人,却往往能够从普通的小事中体会到精神上的欢乐。真正的欢乐是内在的,它仅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我认为,钱钟书先生还有一句话说得异常地对,那就是“人生虽不欢乐,但仍能乐观”。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我们能够选择乐观地应对生活,对生活采取进取的态度,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欢乐,去享受欢乐----即使欢乐是转瞬即逝的,乐观地过一生人便会变得豁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合理与完美;悲观地看世界,人生的苦痛就会变得越来越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就会被放大。即使人生注定是不欢乐的,可是我们仍然能够凭借自我的智慧乐观地过一生。
书中许多章节像《说笑》《吃饭》《窗》《谈教训》我都反复阅读。异常是“写在人生边上”的注释填补了我许多时间上和心灵上的空白。我能从文中细品出很多生活的哲理,给了我众多的人生启示。异常是钱先生的观点是“人生虽不欢乐,但仍能乐观”。
所以我不得不说,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真是在人生边上看人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三):
幻想有一台时间倒走的机器:人一出生便是老年,然后才是中年、青年、少年、婴儿期,这样至少在人生的尽头,还能在享受上一回放肆的欢乐。人总是太晚明白,明白后就没有时间后悔,只剩下遗憾和痛惜。人生,本就是属于自我的旅程,只能靠自我开拓,也只能由自我评论,酸甜苦辣,荣辱成败,仅有自我的心明白答案,外人是无法插上一句的。
《写在人生边上》与其称之为书,倒不如说这是钱钟书先生一生的感悟,写出来唤回一些执着于身外之物的人,引他们去寻找自我的价值罢了。如先生所言,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异常欢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可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啊,谁的人生能辉煌一世呢?大起大落,只可是换来些浮名,何必苦了自我。倒不如抓点实在的,欢乐、童趣、健康……每个都能在死前换回一丝快慰,却被主人早早放弃。人生,绝不是一段回忆,等着死后供后人凭吊,它就像一根蜡烛,烧尽了便没了,不留一丝痕迹,仅有燃烧时的痛苦与满足才能成为它最本质的欢乐。也仅有蜡烛本身,才明白它照明了黑暗,又温暖了多少空气。
钱先生的文字有些晦涩,有时看得我云里雾里迷迷糊糊摸不到头脑,但一旦看懂了,那些文字便如同宝剑的锋芒一般,出了鞘,明晃晃让人胆寒,一下划开云雾,把我从里面揪出来,眼前一片清明。灵魂像被针扎了一下,痛得我不禁直起背来。[由www.geyan123.cn整理]
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我一步一步靠近他的世界,走得艰难却踏实。
将欢乐与黑暗应对立起来的《论欢乐》与《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实际上描述了他的一种思想,即欢乐是相对而短暂的,而那些失望苦闷虚伪才是贯穿人生的真正主题,而这种颓废美,正是钱先生在他所有作品都暗暗透漏的思想。
《伊索寓言》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但作者却认为,寓言将孩子教得更简单,灌输完美社会的假象,可事实上成人的世界中,却并非如此黑白分明,进而批评社会中的虚伪行为。
《谈教训》中写道“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这许多人,自告奋勇来做人类的义务导师,天天发表文章,教训人类。”反映了先生对于假道学的一贯鄙视,也证明了他性格中确实看不起为人师者,就如同当年在清华之狂语“清华园中,无人配做我钱某人的教师。”
一篇一篇,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融化了,如养料一般灌溉在我的心田,却不急着与那里的土壤融为一体,一点点渗进去,滋润中夹杂着痛苦,让我慢慢的看清了眼前,看清了自我,有些被剖析的慌乱,却是最真实的与心灵在对话。读书的过程,有些迷茫,渐渐的清晰了,又有些胆怯,逐渐的变得勇敢起来,手捧着书页就像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脚上越来越重,心却渐渐充实起来,一点一点被从未见过的东西填满,无限满足。
作为学生,我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我正行走在人生路上,漫长痛苦,却不乏一些转瞬即逝的欢乐。也许,我就这样过完一生,平淡、肤浅。也许,我会经过许多的大风浪,都没有关系。人生没有幻想,仅有梦想,而梦想的价值在于过程,而非结果。我只期望,我的人生边上不会只是空白,只要有些简单欢乐的批注,能化作笑容一向陪伴我,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四):
如果让我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钱钟书,当是:帅;思辨;幽默;谦逊。
认识钱钟书大概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去一个同学家,她大概也是爱书之人,藏书不少。而在“浩繁卷帙”中我一眼相中的是那本包着白色封皮的《围城》,恍若少女一见钟情,对着它居然还有点脸红心跳。也许“初恋”太过暴风骤雨,也许当时阅历尚浅并未能体会书中旨趣,借来的《围城》并没有仔细地阅读,兴奋劲儿过后书就被搁置了,以致于此刻让我回溯书中资料,除了主角“方鸿渐”和那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外,我一概都不记得了。
喜爱上钱钟书时已经是高中了。当时不明白在哪儿看见一张钟书先生年轻时候的照片,英伦风,书卷气息扑面而来,帅得简直人神共愤。我想,大抵女生也是视觉性动物,看到完美的人或事,荷尔蒙、多巴胺都会胡乱分泌,至少彼时彼境的某高中女生的确如此。
如果没记错,《读《伊索寓言》》一篇被当时的高中教材收录,文章就儿童是否该读寓言展开论述,而喜爱钟书先生的主要原因也是源于该文吧,其中的一些哲思至今我还在时常咀嚼。钟书先生写到“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育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以为人事里的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事有凑巧,大学时候,教师给我解读《道德经》,他说,“因为没有标点,所以读者有了更大的解读空间,我们此刻普遍认为老子开篇第一句是‘道可道,十分道’,而我认为是‘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按照古人们“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朴素哲学观来看,我倒觉得教师给我的解读似乎更贴合当下现实社会的逻辑。人是社会性、情景性动物,没有纯粹的好坏之分。如今,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再不敢简单地以“是非”“善恶”来妄断了,没有情境没有证据,求知真相的过程会被太多内外在的主观情绪干涉和影响(可能来自媒体刻意宣传,可能基于自我日常生活经验),正如胡适先生所说,我只敢“大胆假设,细心求证”。这或许就是钱钟书先生给我种下的一枚思辨种子吧,当它再从外界环境和周边人物中汲取阳光雨露时,便会生根发芽逐渐长成。
钟书先生有三本大书——《围城》、《谈艺录》、《管锥编》,可惜我由于心存敬意与怯意,一向没敢翻阅,只断断续续地读了一点钱钟书的散文和关于他的生平趣事,期许自我能够“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其中,《写在人生边上》应当算是比较认真阅读的了。所以,别的书籍我都不敢妄加评判,唯独看过思考过的《写在人生边上》感觉自我还稍稍有些发言权。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五):
喜欢看钱钟书先生的文字,因为在他的风趣与幽默之间,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昂然,细品出生活的哲理。
就说这本书《写在人生边上》吧,单是这书名就起的既有诗意,又有深意。先看看钱先生写的序吧:“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头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也会觉醒: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每个人又能参透多少?能在它的边上看到怎样的风景,又能在它的边上写下怎样的理解呢?
书中的许多章节我都爱不释手,像《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说笑》、《吃饭》、《论欢乐》,都曾反复阅读,这些“写在人生边上”的注释也填补了我许多时间上和心灵上的空白。
在《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一节中,钱先生的诙谐发挥的淋漓尽致,魔鬼先生也被塑造的彬彬有礼,像极了绅士。在你感悟道理的同时,又会忍俊不止。在《论欢乐》中,钱先生的观点透彻、达观,让我明白欢乐的本质。“永远欢乐”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愿望,但在先生眼中,这四个字是渺茫得不能实现,荒谬的不能成立的,就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自相矛盾。“欢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我们往往为短暂的欢乐,要忍受用一生的时间来盼望和等待。可是,好在人类礼貌的提高发现了欢乐是由精神来决定的,所以钱先生的观点是“人生虽不欢乐,但仍能乐观”。的确是这样,不一样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生,而我们应当像钱先生那样,乐观地对待人生,苦中作乐也好,把忍受变为享受也好,那么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哪!
是啊,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的漫长,我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欢乐,去享受欢乐——即使欢乐是转瞬即逝的。乐观地过一生,人便会变得豁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合理与完美;悲观地看世界,人生的苦痛会就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放大,所以,人生即使注定是不欢乐的,可是我们仍然能够凭籍自我的智慧,乐观地过一生。
清晨,当我轻揉双眼,端详双手,触摸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会问自我:今日会欢乐吗?今生我幸福吗?不一样的时期,不一样的人生状态,或许答案不一样,可是,崭新的一天,总是能够带着乐观去期望,当我把人生边上的事做完,把人生边上的事写下,也许,那就是我幸福欢乐的一生吧。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六):
一向想读钱钟书的《写在人上边上》,起因是读了他的《围城》,被他诙谐幽默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所吸引;遂想多读他的作品,首选就是这本《写在人生边上》了。事实证明,没有选错;里面很多观点让我豁然。此刻写着书评只是些许自我的见解,至于大师原意我就不多揣摩了,当然也不是我能够轻易揣摩出来的。
书里主要的文章有《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欢乐》、《说笑》、《吃饭》、《谈伊索寓言》、《谈教训》、《一个偏见》、《释文盲》、《论文人》等十篇。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中,作者天马行空般将神话、中外名著糅合一齐,用一个想象出的魔鬼的口吻说出自我心中所想。而丰富的资料也体现出作者的博闻。《窗》一文,也是多引用。讨论门与窗的关系更是妙,用趣味的例子举出门窗的区别,让人读来不禁失笑。门进来的是客人,光明正大的进来;而窗进来的,却是不顾及你的感受,并且会暂时成为屋子的主人。现实生活也是如此,你表面上的工作不必须是你所喜欢的,可是你下班后却孜孜不倦投入其中的工作却会是你的所爱。《吃饭》一文更是说出很多日常常见道理。如:“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自我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我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我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把吃饭和交际这种国内常见的现象说得如此透彻。吃饭本是一件简单的事,可是和交际混在一齐,就变得复杂了,种种微不可言的关系。可是作者用一个简单例子就把这事说得清晰透彻。
一本《伊索寓言》,我们读大多会说出和教科书上给的道理,可是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了自我的见解,就如凡事都是两面的,想多一步,或许好事就变成坏事了。如:“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当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所以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不会相安无事。”这是一个扬长避短的做法,但大多数却总是忽略自我的长处,用自我的短处去和人比,结果只会是自我吃苦头。当然还有很多有新颖的想法,篇幅所限就不多说。
我们总是说那些抨击别人的人,说他们自我没做好却去抨击别人,说他们这样不好,可是钱先生却给了我们另一个说法,应当让这些人去抨击其他人。“所以不配教训人的人最宜教训人;愈是假道学愈该攻击假道学。假道学的特征能够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依照莎士比亚戏里王子汉姆雷德(Hamlet)骂他未婚妻的话,女子化妆打扮,也是爱面子而不要脸。假道学也就是美容的艺术。”就如最厉害的敌人应是最了解自我的人,这样攻击起来,招招致命。里面也有关于道德的说法,听起来让人茅塞顿开。“没有道德的人犯罪,自我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还觉得是道德应有的代价。”就如同懂法律的人犯起法来,总会觉得自我是在做正义的事一样。
书中还有很多经典的例子,它们生动趣味,而又将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这就是一本好书所该有的。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七):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读完杨绛先生的大作《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感触良多。此书是杨先生在96岁高龄写完的,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奋。此书虽然不算太厚,才四万多字,可是凝结着一代学人在人生暮年对真理、对生与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和思考。
众所周知,杨先生是大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前些年,杨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洗澡》和回忆录《我们仨》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去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这本《走在人生的边上》后,立刻在读者中引起阅读旋风,我就此书印象最深的方面谈谈感受。
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堪称经典。若干年后,杨先生写《走在人生的边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读性极强的书。两本书像双子座,在中国读书界风光无限。钱钟书杨绛夫妇在专业追求、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谓志同道合。他们从牵手结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风风雨雨走过,实为不易。此书的副标题是“自问自答”,很谦虚,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势,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杨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此书中,注释部分将近占去全书一半的篇幅,这在当代出版的图书中是不多见的。一般书(古籍除外)注释部分都是书的附属部分,而此书每篇注释都一段尘封的往事,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每篇注释可单独成篇。比如:阿菊闯祸、劳神父、三叔叔的恋爱等篇幅,本身可当作都好散文拿来读。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对神鬼、人性、灵魂、天命、礼貌等问题进行深思,杨先生也不例外。对于这些问题,杨先生都有自我的见解。在书的前言部分,杨先生的开篇就直指“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杨先生在九十多岁的高龄,能洒脱地应对将来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种超我的人生境界。
自从我们社会的思想意识全部被唯物论一统江湖后,关于神鬼问题讨论就很少见到了。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我们的难题,已经成为大家普遍的思维模式。人到了必须的年龄,不思考这些问题好像不太可能,何况像杨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她在“神和鬼的问题”一文中,谈到了“唯心”和迷信并不能划上等号。比如人们都讲信念,信念是一个心中抽象的概念,人们看得着吗?毫无疑问,信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我们还是需要信念,不能没有信念。还有,我们经常说大自然有规律,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发现了许多规律。但之后证实一些规律是错误的,务必推翻。这样看来,规律可能是不全面的,能够突破,能够补充。在文中,杨先生还回忆自我小时候找算命先生算命的事。她已经走在人生的边上,70多年前,算命先生准确测算家中之遭遇的事情,她还记忆犹新。算命先生可能不明白什么现代科学真理,就是根据《易经》《周易》能推算命运的起伏。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到此刻她还想不通。
书中,杨先生谈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体需要锻炼,人的品德需要修炼。她说:人的躯体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烧。可是人的灵性良心,愈炼愈强。孔子强调修身,并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灵性良心锻炼肉体,得有适宜的方法,肉体需要的“饮食男女”,不得满足,人就会病死;强烈的感情不得发泄,人就会发疯。灵性良心在管制自我的时候,的宽容,许可身心和谐。克制自我,当恰如其分。所谓“齐之以礼,和之以乐”,就是用礼乐来调节、克制、并疏导。这番话很有道理,要想成为堂堂君子,务必经过磨练,同时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没有这两点,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个高的层次。
《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晚年的人生诸多问题的集中思考,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人们务必思考和应对的问题,不可回避。像这样的智慧之书,也不是我一两天就能够全能读懂,以后要常常翻阅,不断寻找人生的秘密。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八):
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可是又很富有哲理。
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头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学生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所以只能在钱钟书先生这本《写在人生边上》的大作中选上这么一小段,叫做《论欢乐》的议论的边上,写上一小段随感,也算是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吧。
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所以,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异常欢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可是,平平淡淡的人生能够是一种事实,但决不能够是一种观点。并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欢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可是,人生虽不欢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欢乐,甚至说永远欢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是属于物质范畴的,而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应,当然,不一样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钱钟书先生将人生是不欢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称之为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我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去理解这句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既然人生注定是不欢乐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呢?至少精神上的欢乐能够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欢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欢乐。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欢乐,去感受欢乐即使欢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完美;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所以,虽然人生注定是不欢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经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我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所以,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当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职责。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能够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可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明白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我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缺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九):
初识钱钟书,自然是《围城》,行文真是“弹眼落睛”,八宝楼台,句句惊艳。又一年秋初,偶得钱老先生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全书文风睿智幽默,语言诙谐趣味,在字里行间回归到一种朴素、自然、宁静,举重若轻间不乏深度。依稀间,仿佛望见一位智者,登临如风凛冽的山顶,从容俯瞰着这个庸庸碌碌的世界。捧读此书,心中无限感慨。
看过钱先生的生平,其父为其取表字“默存”,意在挫其锐气,避其锋芒。一如此书,幽默之中暗含讽刺,不仅仅作为一种形式与技巧,更内化为一种钱氏精神,如食芥末,清新过后伴随的辛辣更让人畅快与回味,体现出创作主体的超凡心境和博大胸怀,具有一种所向披靡的力量。
春华秋实敲开思想的大门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第一本散文集,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共收入《论文人》等十篇文章,全书可是三万余字,却字字珠玑,行文一气呵成,闪烁智慧光芒。我曾是一个看书很快的人,或是年轻,总是追随故事的精彩、文字的华美与否,在快读中忽略了作品背后的潜在深意和作者的独特人格。钱钟书的文章,须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细细品尝,才能读的通透、看的深远,这又何尝不是阅读的终极享受——在反复咀嚼中领悟作品的思想,体会作品的价值,欣赏作者那独一无二的精妙之处,涤荡心灵,弥散芬芳。我读到了谦虚、严谨、幽默,亦看到了豁达、灵动、博学,《写在人生边上》的魅力,来自于钱老先生天才般的语言驾驭功底和宇宙般浩瀚无垠的学识基础,引领我进入一个广阔无垠的人生天地,给予我缤纷多彩的深刻启迪。他侃侃而谈,淡泊从容,奇思妙想与真知灼见俯拾皆是。如果说一本好书能阅见写者的生命轨迹与生活底色,让人惊叹,那《写在人生边上》正像一把开启思想大门的钥匙,倾泻意识的洪流,一字一言仿佛水中投石,击中心灵深处,泛出层层涟漪,久久回荡不绝。
岁月沉淀心安即是归处
你想当“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欢乐的猪”?这实在是个矛盾的命题。十分喜欢这篇《论欢乐》,作者从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层面反复阐说了对欢乐的种种理解,文无华彩之处,却偏得人心,他在文中写到,“人生虽不欢乐,但仍能乐观”,在我看来这个“欢乐”更侧重于物质的享受,“乐观”则代表了精神意义上的大彻大悟,也是作者认为真正的欢乐。向前的道路布满荆棘,但也不能阻挡我的脚步,哪怕行走的双腿流血,也比不上抵达终点的问心无愧,我欣赏这曼妙的风景,而下一站,又将启程……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进入央行,我走过夏日、秋月,看过春花、冬雪,心怀感激、收获欢乐。进入中支这个温馨而又催人奋进的家,在深切感召下逐步掌握工作技能,在蓄势拼搏中敢于发现自身不足,在携手共进里学会应对成长烦恼,当年岁渐长、经历渐多,才懂得这才是世间幸福的深意,也是《论欢乐》所教给我的。心安即是归处,奋斗的艰辛无人能超脱,重要是坚守自我的一抹淡然、一席大度、一份心安。
文字是亘古不变的东西,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过气,《写在人生边上》历经匆匆数十载,内涵丝毫未减,依旧耐人寻味。身为作者,钱钟书曾谦虚地表示,此书可是是如同中国旧书上的眉批,补的是人生这部大书的空白。而实际上,当悠然漫步在人生边上的钱钟书,潇洒地步出了书页边缘之际,他的名字则永远留在了人生这部大书的书底留白处。钱老先生对待生活的这份乐观与豁达常人难以企及,使我备受感染,也让我懂得,洞悉生活的细微之处,才能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出人生百态。致意未来,坦然理解与应对人生的起起伏伏,用心雕琢人生这本大书。送给未来的自我,渐渐学会欣赏,去欣赏前行的亢奋,也欣赏驻足的淡然,欣赏身边的城市,欣赏真正的自我。人生边上看人生,看得更真切,更清晰。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十):
不一样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人生是不欢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既然人生注定是不欢乐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呢至少精神上的欢乐能够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欢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欢乐。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欢乐,去感受欢乐——即使欢乐是转瞬即逝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豁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完美;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所以,虽然人生注定是不欢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十一):
拜大语课所赐,有幸读到了《一个偏见》这篇杂文,深深为钱钟书先生丰富渊博的学识与幽默含蓄的谈吐所折服,于是去网上下载了《写在人生边上》的txt文档。刚一读,立刻“眼不释卷”,花了三个多小时,总算是粗读了一遍,有些小的看法不吐不快,就算是后辈对钱老先生的一种致敬吧。
“文如其人”,这句话用在钱先生身上实在适宜可是了,看过钱先生的生平,其父为其取表字“默存”,意在挫其锐气,避其锋芒。可是钱先生的文采就如同宝剑的锋芒一般,一旦出鞘,便是明晃晃让人胆寒。
读钱先生的作品很费脑神经,不下苦功夫不行,奇怪的是,有时候你很认真去阅读,却发现作者不知所云,不是人家的功夫不到家,而是自我的天资太差,正如他的夫人杨绛先生所说的,钱先生的作品有些很晦涩,读者很少,有些通俗一些,可是仍然不是畅销作品。乍一听,觉得似乎有些在故弄玄虚,实际上就是自我的水平不到家,看书如同牛听琴一般无用。
私以为,钱先生更多是为了抒发才气而进行创作,至于读者是否能够全盘理解,就要看自我的脑子是不是能够跟上他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以及他取之即用而又不留画工的学识了。
知识是死的,是僵化的,可是到了钱先生笔下,就成了活灵活现的桥段,每一个引用都让人觉得身临其境,然后赞叹巧妙。可是这种对于细节的过度关注和描述,往往成为后人诟病钱先生的一个理由,认为他“掉书袋”,并且小题大做。可是这正是钱氏风格,即“于细微处见真章”,而这种风格,不是将知识变成积木般熟练的把玩,而是将它们化成了血与灵魂,融在了人生里;若不是大家,怎有如此的智慧呢
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读者透过思考来理解他的思想。《写在人生边上》,这个名字,确实也取得巧妙。作者将人生比喻为一本书,将一部分人比喻作书评家或批评家,而另一些人则为消遣者。这样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贴切。
将欢乐与黑暗应对立起来的《论欢乐》与《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实际上描述了他的一种思想,即欢乐是相对而短暂的,而那些失望苦闷虚伪才是贯穿人生的真正主题,而这种颓废美,正是钱先生在他所有作品都暗暗透漏的思想。
《伊索寓言》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但作者却认为,寓言将孩子教得更简单,灌输完美社会的假象,可事实上成人的世界中,却并非如此黑白分明,进而批评社会中的虚伪行为。
《谈教训》中写道“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这许多人,自告奋勇来做人类的义务导师,天天发表文章,教训人类。”反映了先生对于假道学的一贯鄙视,也证明了他性格中确实看不起为人师者,就如同当年在清华之狂语“清华园中,无人配做我钱某人的教师。”
私以为钱先生是个敏感而仔细观察的人,他的生活中充斥着智慧的火花,他却很少从大处着手,反而愿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出人生百态。有谁能说人生不是一本大书呢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十二):
寒假抽出时间读了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幽默,但却富有哲理。
《写在人生边上》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头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学生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所以只能在钱钟书先生这本《写在人生边上》的大作中选上这么一小段,叫做《论欢乐》的议论的边上,写上一小段随感,也算是“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吧。
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所以,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异常欢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可是,平平淡淡的人生能够是一种事实,但决不能够是一种观点。并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欢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可是,“人生虽不欢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欢乐,甚至说“永远欢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是属于物质范畴的,而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应,当然,不一样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钱钟书先生将人生是不欢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称之为“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我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去理解这句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既然人生注定是不欢乐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呢?至少精神上的欢乐能够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欢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欢乐。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欢乐,去感受欢乐——即使欢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完美;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所以,虽然人生注定是不欢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十三):
买这本书,本来是因为要看《写在人生边上》。书送到手里才发现,原先六分之五的篇幅都是《人生边上的边上》,喧宾夺主了。但也只觉得算是收录了一本钱先生的散文全集吧,并不觉得亏。其实《写在人生边上》中的大部分文章以前都读过或浏览过,单纯的想要收藏以便重温而已。
三联的钱钟书全集系列大约真的卖得很好。我拿到的已经是2007年第十次印刷。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封面配色和纸质都与手头的一本2003年第二次印刷的《七缀集》不大一样。更鲜亮而棱角分明,少了一些沉淀的味道。
注意到同一套书的精装版封面上方写的就不是“钱钟书集”,而是大大的“默存”二字。仿佛学费交得够多,便能够直呼先生字号了,三联真是颇得孔圣真传。而出版说明里又解释说简体字版《钱钟书集》由于钱先生不一样意将《谈艺录》与《管锥编》排简体字版而名不副实。我崇拜钱先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十四):
《人生边上的边上》第七部分都是书评,所评的书涵盖心理学,哲学,中国文学,传记,游记,散文,诗歌,考据甚至辞典,可见钱锺书兴趣之广,知识之渊。来自西文的词必会在后面括弧列出,方便理解,又可见作者极其咬文嚼字。资料极富文采,简直像是在看散文。说起散文,其实《写在人生边上》里还有一篇书评,聪明狡黠,那便是:《读《伊索寓言》》。
若要写一篇此书的书评,或许能够引用原书书评里的话“本书中名言隽语,络绎不绝”《《不够知己》》“感荡了无量数读者的心,跟随作者的心一同颤动,跳跃!”(《《落日颂》》)然后引用完毕,全文结束。
何也?其一,若是真正仔细地看过了钱的书评,那么再看书评的书评就会忍不住比较,最终兴趣索然,然后把手里的玩意儿挪到右上角,用手指去触摸未知数X。其二,本书不仅仅资料杂,并且风格不一,《写在人生边上》幽默中浸润着思索,而后面则愈加严肃(虽然作者一向会忍不住插上几句俏皮话),若是从前后两部分各抽出一篇文章,估计没人会以为是同一人所写。其三,文章极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别看《写在人生边上》看似在不停地掉书袋和卖笑,里面的东西深的很。最富代表性也是最简单的一篇就是上文所提的《读《伊索寓言》》。在此摘引一段: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老婆子养只母鸡,每一天下一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期望它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贪。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细心眼。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我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我说,因为现实终“不够梦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能够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事: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子踢伤逃去,所以叹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到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几篇散文都是幽默首当其冲,然后讽刺大军随之而至。欲修炼吐槽功底,可日观此书,夜观此书,饮食观此书,如厕观此书,如此苦练,必有所成。
必须要说明的是,在观看这些文章的时候,必须把做阅读理解走火入魔的恶习戒除,千万别妄想去找什么中心思想,这太幽默了。如此,观此书会有心境舒畅,神清气爽之感觉。
至此只能停笔,只能写这么多。我只能发发对于《写在人生边上》的小小的议论,再写下去恐怕不伦不类,难以阐尽。这并不是我的懒惰,而是“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十五):
假期有幸读到了《一个偏见》这篇杂文,深深为钱钟书先生丰富渊博的学识与幽默含蓄的谈吐所折服,于是又拜读了《写在人生边上》这本书。刚一读,立刻“眼不释卷”,花了三四个个小时,总算是粗读了一遍,有些小的看法不吐不快。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可是又很富有哲理。
“文如其人”,这句话用在钱先生身上实在适宜可是了,钱先生的文采就如同宝剑的锋芒一般,一旦出鞘,便是明晃晃让人胆寒。
读钱先生的作品很费脑神经,不下苦功夫不行,奇怪的是,有时候你很认真去阅读,却发现作者不知所云,不是人家的功夫不到家,而是自我的天资太差,正如他的夫人杨绛先生所说的,钱先生的作品有些很晦涩,读者很少,有些通俗一些,可是仍然不是畅销作品。乍一听,觉得似乎有些在故弄玄虚,实际上就是自我的水平不到家,看书如同牛听琴一般无用。本文由一齐去留学修改整理
我以为,钱先生更多是为了抒发才气而进行创作,至于读者是否能够全盘理解,就要看自我的脑子是不是能够跟上他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以及他取之即用而又不留画工的学识了。
知识是死的,是僵化的,可是到了钱先生笔下,就成了活灵活现的桥段,每一个引用都让人觉得身临其境,然后赞叹巧妙。可是这种对于细节的过度关注和描述,往往成为后人诟病钱先生的一个理由,认为他“掉书袋”,并且小题大做。可是这正是钱氏风格,即“于细微处见真章”,而这种风格,不是将知识变成积木般熟练的把玩,而是将它们化成了血与灵魂,融在了人生里;若不是大家,怎有如此的智慧呢?
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读者透过思考来理解他的思想。《写在人生边上》,这个名字,确实也取得巧妙。作者将人生比喻为一本书,将一部分人比喻作书评家或批评家,而另一些人则为消遣者。这样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贴切。
将欢乐与黑暗应对立起来的《论欢乐》与《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实际上描述了他的一种思想,即欢乐是相对而短暂的,而那些失望苦闷虚伪才是贯穿人生的真正主题,而这种颓废美,正是钱先生在他所有作品都暗暗透漏的思想。
《伊索寓言》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但作者却认为,寓言将孩子教得更简单,灌输完美社会的假象,可事实上成人的世界中,却并非如此黑白分明,进而批评社会中的虚伪行为。
《谈教训》中写道“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这许多人,自告奋勇来做人类的义务导师,天天发表文章,教训人类。”反映了先生对于假道学的一贯鄙视,也证明了他性格中确实看不起为人师者,就如同当年在清华之狂语“清华园中,无人配做我钱某人的教师。”
我认为钱先生是个敏感而仔细观察的人,他的生活中充斥着智慧的火花,他却很少从大处着手,反而愿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出人生百态。有谁能说人生不是一本大书呢?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十六):
最终,应当说几句关于《写在人生边上》的话。
这是一本包括十篇散文的集子。前有小序,谓人生是一本大书,那里的文字可是是写在人生这本书旁边的空白上而已。每一篇文章都浓烈地带有西方小品的隽永风趣。主要的作法是将窄题宽作,或宽题窄说,或衍及旁义,或故作翻案。看去醒目,想来醒脾,却又有至理在内,并非故作惊人之笔。至于缺点,则嫌于西洋文献征引过于繁富,对不懂西文的人来说则近于卖弄,而看过原文的人又难免认为贻笑方家。然而大醇小疵,瑕不掩瑜。如《一个偏见》、《论欢乐》、《谈教训》三篇都极精辟。《谈《伊索寓言》》及《魔鬼夜访钱钟书》则纯系借题发挥。而《说笑》、《吃饭》等篇,又未免近于流俗。最好的一篇鄙意应推《窗》,明快清新,正如当窗小眺。而文锋虽似偏激,却含浑不露锋芒,且绵密精致。所谓风人之旨,殆近之焉。如以小品正格绳之,此其是矣。
最末两篇曰《释文盲》、《论文人》。因为笔者自我即是个一无足取的文人,故异常对它们认真阅读了一下。窃以为此刻的文人“盲”者甚多,而“一为文人便无足观”的废料又充斥社会。像这样的文章真嫌作者不多,读者无几。作者最终的一句话:“我们应当毁灭文学而奖励文人——奖励他们不做文人,不干文学。”看上去殆如态度虚矫偏激的人在大声疾呼,其实说这话的背后却正存在着多少无名的悲哀,和不知对谁倾吐才好的难言之隐。
于是使我这样忝列于文人之林的人,真要“掩卷而泣”了。
1946年五四节写讫。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十七):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那末,下头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摘自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序》
20xx年3月21日,爱读读书会第十五期,读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读书会上讨论先生生平,发现今年是先生逝世的20周年。在此缅怀先生,今时今日能读到先生的著作,于我于读书会的各位书友,都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少年的时候,《围城》风靡一时,看了电视剧,自我也寻来《围城》一知半解的看上了几遍,至于看完悟出了什么,至今回想起来,除了对几位主角情感纠葛记得一些,对作者趣味的语言感兴趣一些,年少不更事的我实在是没有什么其他的感觉,也是当作一本趣味的`故事书看完了罢了。
而二十多年后再读钱钟书先生的散文杂记《写在人生边上》,是抱着小学生谦卑、求知的心态,满怀着惊叹和敬仰的心境读着。读完要写后感,实不敢妄论,只敢说像小学生写读书后感一样,记录下自我的心得和感受。因在先生深广的学问面前,说我是个蓬头小儿,呀呀学语,也是毫不夸张的。
钱钟书先生是20世纪中国学界的一代宗师,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他的学问称之为:钱学。钱学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享誉海内外,为中华民族礼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所以有人说,钱老的书难懂,不容易读。确实如此,没有深厚功力的读者和学者是读不懂钱学的。可是难懂不代表着不能读。从一只贝壳里能够听见大海的歌唱,一朵雪莲也能够折射雪山的丰姿,管中窥豹也可见一斑。
就像钱老在他的《写在人生边上》的序里所说:世上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余光中也说:感性的纯读者,主观的喜欢,享受作品技巧的效果,知其然并不必须知其所以然,读书是一种精神上得到的新鲜的愉快。
于是乎,我们就安然的享受着读钱钟书先生的大作而带来的愉快感受,而不去强求自我必须要知其然,且又知其所以然了。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十八):
不一样的人对待任何事物总有不一样的看法。所以,有人乐观地看待人生;有人悲观地应对人生,而我们应当乐观地看待人生,应对人生的一切。
一看《写在人生边上》这个书名就让人摸不着头脑,可是你只要看看这本书的序就能懂一点,家事人生是一本大书,那末,下头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我们每个人对待自我的人生又能读懂多少?能在边上写上一些,算是不错了。
人生不可能完全是欢乐的,也不可能完全是痛苦的。我们的人生都是有苦有乐,只是我们如何去看待?乐观的人对待一切事物都会感觉是欢乐的,而悲观的人对待一切事物都会觉得是痛苦的。即使我们不能完全乐观地对待一切,但我们能够在困难时苦中作乐。这样我们就能够感觉到自我的人生。
《写在人生边上》与其称之为书,倒不如说是钱钟书先生一生的感悟。如先生所言,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异常欢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对,平平淡淡才是真,有哪个人能够辉煌一世?又有哪个人能够暗淡一辈子?人生的大起大落,换来的只可是是若有若无的虚名罢了,何必让自我受苦。
钱先生的文字有些晦涩,有时看得我云里雾里迷迷糊糊摸不到头脑,但一旦看懂了,就像太阳赶走阴天,一下划开云雾,把我从里面揪出来,眼前一片清明。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我一步一步靠近他的世界。
一篇一篇,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融化了,如养料一般灌溉在我的心田,却不急着与那里的土壤融为一体,一点点渗进去,滋润中夹杂着痛苦,让我慢慢的看清了眼前,看清了自我。读书的过程,有些迷茫,渐渐的清晰了,又有些胆怯,逐渐的变得勇敢起来,手捧着书页就像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脚上越来越重,心却渐渐充实起来,一点一点被从未见过的东西填满,无限满足。
钱钟书先生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出人生百态。我只期望,我的人生边上不会只是空白,只要有些简单欢乐的批注就够了。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十九):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倚窗临画眉,既无人,又何必去为谁复添画上眉……
总习惯一个人独处,什么都能够想,什么都不能够不想,我就是我的,外面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镜花水月,早晚都成空。努力构织于诗意般的生活,总是那么多愁善感,不知不觉的恋旧,禁不住别离。长久以来都在包裹着自我,甚至不愿意破茧而出,去经历风雨,于是就习惯了用外表的沉默去掩盖内心的孤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或许就是最好的诠释吧。冥冥中的火,奈何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或许前世是水做的吧。那么喜欢雨雪天,一个人撑着油纸伞漫步,喜欢那种意境美,就好像走进了戴望舒的雨巷。或许是诗读的细腻的缘故吧,不知不觉的就陷入了感时伤春的境地。或许这又是我逃避的借口吧。
我试着努力的冲出去,用表面的玩世不恭来掩盖内心的自我。此时好像什么都能够不在乎,一些看似幽默诙谐的话语在我那里脱口而出,那游戏人生的态度越来越盖过本来的自我。“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我沉醉其中,不愿停下,更不愿醒来。我怕,怕自我再把自我锁起来。今时才知,我只是从消极出世走向了更深的消极颓废中,并没有冲出来,反而陷入了泥潭中。心中被太多物欲所掩盖,最终又失去了本我,看似入世,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我还是回去吧,所谓的由本我到超我,原先错啦,我并没能做到,反而失去了本我。我已经不认识此刻的自我啦。可是,虽如此,我也不知回去了,又能如何,只好一切随缘了。
好久没去梳理自我的生活,此刻似乎已经变的一团糟。转念想想,又何必要再去苦苦地挽救黄昏,还是回身挥杖迎接东方新升的旭阳吧!望尽青山故园路,竟是走不尽长路,你也好,我也好,自寻道,向前找,自有人间道。佛道都倡导:以出世之情怀,行入世之事业。人生何时不修行,自渡……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二十):
写在人生的边上,写完这一生,回头,我们会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我始终不愿意或是真的没有这个本事去细细的评价一本书,拆开来赏析。那样就不是它的本真。可是钱老先生深厚幽默的文字功底和旁征博引横跨古今中外各种文章的深刻阅历,都是你不得不潜心读完它的理由。
在他的文字里,看到了自我的很多劣根性,这种藏在文章里的棍子,突然的当头一棒,让自我清醒了许多。
钱老先生说“真有幽默感的人能笑,我们跟着他笑;假充幽默的小花脸可笑,我们对着他笑。”,而他就是一个真有幽默感的人,读他的文章,就犹如他自我在娓娓道来,在睿智的文字里和他一齐会心一笑,而不是哗众取宠。
文字是亘古不变的东西,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过气;钱老先生的文章就是如此。时过七十年,其中的幽默,其中的深意一点不减,适用在了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阶层。
闭上眼,我看到钱钟书这一本大书,满满的一生和各色的批注,这只是他人生这本大书边上的一瞥,却足见这一生是怎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