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3000字5篇

2023-03-21 17:51:49

读后感

公众号   矛盾论读后感3000字(一):

  《矛盾论》是对矛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提出了认识和把握矛盾的正确方法,提出并解决了抗日民族运动的理论问题,指导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同时,《矛盾论》也为认识之后的社会发展供给了有力的哲学武器。

  《矛盾论》的第四部分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文中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文章在这一部分,准确地分析了1840年到本文创作时的1937年,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国内革命战争阶段,再到当时抗日战争的社会矛盾发展变化情景,抓住了各阶段的主要矛盾。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新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跨入了新的世纪。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应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如何正确分析把握当前的矛盾问题,是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的关键前提。

  在党和国家做出新的战略抉择前,胡锦涛同志于今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一次重要的战前动员。在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可是,我注意到,通篇讲话中没有异常指出矛盾之所在。胡锦涛同志虽然没有在讲话中说到这些,可是我们能够经过他提出的治国方略相对应的看出党中央对当前社会矛盾的分析和把握。

  胡锦涛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提高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团体,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在不断的发展创新,此刻它的目标已经发展到建设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据这一论断,中国的社会矛盾应当是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对应方面,说明在这些方面,我们的社会还存在诸多矛盾,需要树立这样的目标以解决相应的矛盾,并且解决这些矛盾应当是深刻而艰巨的任务。

  所以就能够认为,党中央把这四方面矛盾看作是当前社会的重要矛盾,并且这四方面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方面。根据《矛盾论》,主要矛盾仅有一个。那么,哪一个是主要矛盾呢?或者这是否说明应当有一个更本质的矛盾隐藏在它们之后,把它们联系在一齐呢?

  建国以后,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当时对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确定是这样的已经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确定能否在今日仍然不变呢?

  新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经历了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历并还处在邓小平时代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规模已排行世界第四,经济体制已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治民主不断发展完善,文化思想不断丰富开放,社会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复杂进程中。异常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提高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这说明我们对于社会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于社会个体的需求进一步关注,而社会个体的需求也进一步丰富。这种需求不仅仅停留在吃饭穿衣上,随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个体对于自身利益的要求不断增多,物质生活条件、思想文化自由、政治民主参与、法律地位平等,还有很多方面都成为了个体需求的要素。

  于是,就有很多人提出,社会矛盾不能再以原先的眼光来看待,也要解放思想,发展新认识新观点。比如,有学者提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既不是官方普遍认为的社会生产落后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也不是近来某些学者提出的公共品供给落后与公共品需求之间的矛盾,而是权力的代表性落后于人民日益增长的权利意识。他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经济指数总体已经到达小康水平,而社会政治指数却仍基本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不少地方和单位公仆们(官员)权力代表性落后于主人们(民众)日益增长的权利意识,构成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认识。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我们打破了很多旧的束缚,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可是还存在很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不配套、不完善、不相适应的事物。比如上头这位学者提出的,就是政治体制改革领域的问题。根据经济学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体制改革是与经济体制改革一齐,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而经济发展是要为全体人民服务的。不搞清这些存在的相互联系,突出权利意识矛盾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一叶障目、管中窥豹的。

  《管晏列传》中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精神、文化、政治、民主都以衣食冷暖为基础,这也是人的根本权利生存权,是一切其他权利的基础和前提。那么我们先来看,生存权解决了没有。由于中国幅员辽阔,社会发展极端不平衡,地理上的东低西高,在经济上却呈现出东高西低,尽管社会总体进入了小康社会,可是我们的小康还是初级的,还要以全面的小康社会为目标。截至2006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148万人,城市、农村还存在很多的低收入人口。几年来,国家加快建设全民社保体系。为什么社保体系的建立这么迫切?就是因为广大的社会群体缺乏保障,生存权受到了较严重的威胁。

  在社会总体迈入了小康社会后,我们的发展质量却还存在很多问题。就拿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食品质量问题来说,远有假酒致命案,近有安徽阜阳奶粉事件;教育费用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负担,尽管国家在教育上已经投入很大,可是离解决问题还相距甚远;还有医疗质量、价格问题,房价高企问题等等。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复杂的转型期,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带来的剧烈变动更加重了这些矛盾。如果我们无视这些社会问题,把权力意识的矛盾作为主要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厦就会在缺乏基础和支撑的情景下倒塌。前苏联和东欧的剧变已经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尽管权利意识也是人民群众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可是在化解类似以上基本矛盾前,权利矛盾还不能上升为主要矛盾。并且,社会主要矛盾的传统观点并没有出现社会环境上的本质差别。我们一向坚持的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研究了物质礼貌和精神礼貌的社会需求,与邓小平同志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一致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点的,所以也仍然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而这个矛盾就是隐藏在富强民主礼貌和谐对应方面背后的主要矛盾。

  实际上,党中央对这个问题是有回答的。200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不是攻击一点,不计其余的,是和稳定与发展并存的。我们不仅仅要把握主要矛盾,还要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才能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才能在复杂的形势面前坚持清醒,为努力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矛盾论读后感3000字(二):

  读完毛泽东的《矛盾论》,很有回到高中时期整天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觉,熟悉的理论,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观点。但或许是在大学中浸淫了2年,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猛然觉得那些关于矛盾的理论,能够很自然的解释一些问题,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关于矛盾,《矛盾论》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与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换言之,没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发展了,那么这个世界也将不存在。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当一个物体停止运动和发展了,那么它也就没有绝对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有时候经常会看到,我们去怪罪政府很多事情没做好,甚至都没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于是我们在网络上、在现实中去揭露一些政府的丑陋与罪恶。这能够看成是政府与人民群众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站在了互相对立的面上,虽然本来不应当是这个情景的。但换个角度想,仅有经过这样的矛盾,政府才会将执政于民的理念贯彻的更加完善,而人民群众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政治素质,更好的维护自我的权益。所以,《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使本来看上去不存在矛盾的两方,其实也是存在矛盾的,因为他们都在发展,而有发展就必定有矛盾的推动。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理论的精髓所在,即便你总想找个例子出来去推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原理,但最终还是会无功而返。而这件事本身何尝不是一中矛盾呢你始终想找,却始终找不到。所以,矛盾的世界是奇妙的。

  聊完了矛盾的普遍性,再来看看矛盾的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在我看来,毛泽东对于矛盾特殊性的解释是很到位的。既然矛盾的普遍性推动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那么与之对应的矛盾特殊性必然也存在与所有事物中。若没有特殊性,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同一的,而同一的世界又怎样会有发展的源动力

  这就好比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有不一样的国情,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情景都不一样,这才构成了五湖四海,各色皮肤、千姿百态的大世界。如果这个世界被一个国家统一了,那么结果会怎样样整个人类也许就丧失了竞争意识,整个社会也许就会停滞不前。讲述这个例子,其实能够更好的理解为,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等重要的。可能这一点毛泽东在文章中没有细说,但我在那里指出来,是觉得矛盾的特殊性既是对于矛盾普遍性存在的证明,也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至此,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它们的关系便陈述完了,这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和理论,缩在这草草千字的文章中着实也难讲述清楚。

  那么,既然矛盾有着特殊性,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也要从这个理论中引申出来,这便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在文章中说“不一样质的矛盾,仅有用不一样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或许很多人根本没有学过矛盾论,也不明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理论,但所有人都明白一把钥匙只能配一把锁。这说明在人大脑的深处,对于矛盾问题的解决是有一个天生的潜意识的,那就是所有问题都要经过分析,仅有正确的锁才能打开正确的钥匙。然而在历史中,我们也看到,即使是《矛盾论》的创作者毛泽东本人,也犯下过很大的错误,比如文化大革命便是典型的不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去操作,最终酿成杯具的例子。那里再插一句,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人其实也是矛盾的,拿毛泽东来说,他很好的诠释了矛盾论,很好的诠释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自我却也因为没有按照理论去做而犯下过错误,所以矛盾真的是无处不在。

  话题在回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来,我们在现实中能够举出很多很多的例子,甚至包括一些自古就有的成语,如“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也揭示了这个道理。法院判决每一个案子,都要根据案情的不一样来定罪。比如同样是杀人,最近最热的两名杀人犯——药家鑫与夏俊峰,一个是撞伤人之后拿刀继续捅死伤者的学生,一个是因为城管执法暴力,为了维持生计而被逼杀人的小摊贩。在网络上,我们看到的意见几乎是一边倒的。对于药家鑫,人民群众发出了“此人不死,王法不在”、“杀人偿命”、“十恶不赦”的声音,而对于夏俊峰,更多的人则是同情这样一个小贩子,同时还怒斥城管暴力执法是罪有应得。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同样的杀人犯,他们有不一样对待方式,可是法院最终的判决结果却是一样的——死刑。这其中首先牵扯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他们因为不一样的原因杀了人;再之后,人民群众与法院都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群众对于两人有着截然不一样的看法,法院对于这样重大的案件更是分别采取了慎密的调查与仔细的取证;最终,我们也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他们的二审终审判决都是死刑,因为他们的行为无论出自何种原因,都触犯到了人类道德的底线,他们夺走了别人的生命

  。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道:“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我们在之前讲述的两件事情中,能够看到不止一对矛盾的存在——杀人犯与被害者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法院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被害者家属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当然,我们说杀人犯与被害者之间的矛盾是所有矛盾中最重要的,因为这对矛盾直接导致了案情的发生以及后面所有的矛盾,这便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所以,我们能够理解法院在判决的时候,是以基本事实为准绳、以主要矛盾为重点来进行的,在两人杀人的既定事实成立的基础上,做出了死刑的判决。但同时我们也相信,法院的判决绝对不仅仅只是光看案情的本身,案情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人民群众对于案情的看法以及案情之外的一些联系都是法院在判决时候所要研究在内的因素,这也就是对待次要矛盾时的一种统筹兼顾的方法。

  拿我自我来讲,在整个大学四年里,会有一个终极的目标,而我这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就会为这个目标而奋斗,那么这个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便是主要矛盾,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决这一个主要矛盾并最终到达目的。当然,在整个大学四年中,你不会只为了那一个目标而做事,期间我们会碰到很多有意思、很精彩的事情,拿我自我来讲便是像参加广告比赛、参加实习这样的机会。而你在萌生去做一件与终极目标无关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去衡量这件事对完成终极目标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如果参加一个比赛会耗费我很多精力与时间,那么在计算这件事的性价比的时候,我会研究放弃它并继续走回正常的轨道。这便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仅有牢牢抓住重点,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

  《矛盾论》中的理论是具有极强现实指导意义的。正如毛泽东自我在原文中所述:“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我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其实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还提到了很多其他关于矛盾方面的理论,但我认为已经将自我深有感悟或者体会的几点陈述在了上文中。

  《矛盾论》是一篇关于矛盾的总论,作为一个涉世并不深的大学生,想要参透其中的道理、原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拿他另一篇《实践论》中的观点来说,有些理论纸上谈兵不行,必须要在实践中去认识它,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体会到这个理论的真谛,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矛盾论读后感3000字(三):

  斗争哲学产生于延安时代,我们不明白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影响了艾思奇和陈伯达,还是艾思奇和陈伯达的哲学思想左右了毛泽东,总之,艾思奇等人三十年代来到延安后,与延安的哲学家一齐创立了了斗争哲学,《矛盾论》就是斗争哲学产生的标志。从《矛盾论》中我们明显地能够看到,毛泽东并非是要建立一种自我的哲学,而是在于阐述马列主义的哲学。将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这一斗争哲学的理论原则说成是唯物辩证法,是强加给马克思和列宁的。从《矛盾论》引述的列宁的话就能够看出斗争哲学的基本原则首先是来自于对列宁的误解。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决不是列宁的意见。此刻我们就来看一看人们是怎样误解列宁的。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引用了列宁的一句话,以证明斗争性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里说:

  “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①①转引自《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173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列宁的这句话就成了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这一斗争哲学基本原则的理论根据。令人不解的是,毛泽东《矛盾论》里引述列宁上述话的同时见,还引用了列宁的另外一句话,这句话却有着与上述的说法有着极为相反的意见: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看作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重点号是引者加的)”列宁《哲学笔记》第116――11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列宁在那里明显地表达出“对立面”是“有条件”的意思,与上头的引述将对立面的斗争说成是无条件的,似乎是自相矛盾。但读者如果稍微仔细认真一点,就不难看出列宁的上述两段话表达的是两种不一样的意见:第一句话列宁说的是对立面的斗争是无条件;列宁的第而句话说的是对立面是有条件的。如果我们将对立面的斗争和对立面看成是同一个意思,我们就会看到列宁两种矛盾的说法;如果我们看到对立面的斗争和对立面表达的是两个问题,我们也就不会怀疑列宁自相矛盾了。《矛盾论》的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列宁两句具有相反的意思的话,但却没有发现那里的矛盾。毛泽东是第一个这样引用列宁话的人,从1937《矛盾论》发表到今日,几乎斗争哲学家们都在自我的著作和文章里,模仿《矛盾论》的做法同时抄用列宁的这两段话,令人奇怪的是竟没有一个人看到或指出这两句话的矛盾。

  既然列宁说矛盾对立面的斗争是无条件的,那么列宁自然的成了这种斗争哲学的发明人,因为斗争哲学家们除了引用列宁的话外,并没有做更多的考察以证明同一性的相对性有条件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无条件性。如果列宁能重生的话,必须也会说这即给了他过多的荣誉也给了他过多的毁誉。如果哲学家们稍微仔细一点的话,不难看出列宁的这两句话中的有无条件性指得是两种情景:

  列宁在第一句话中说的是:对立面的斗争是无条件的。

  列宁在第二句话中说的是:对立面是有条件的。

  如果囫囵吞枣地引用和理解上述的两种说法,很容易造成误解和混淆,将对立面和对立面的斗争误解成同一个含东西。

  此刻我们关键是要搞清楚:对立面的统一和同一性是否是同一个东西,对立面和对立面的斗争的区别何在,然后才能说谁是绝对的谁是相对的,谁是有条件的谁是无条件的。

  常识就告诉我们:同一性是指事物自身的同一,是事物本身的差别所共同具有的东西,即事物的共性,共性的东西是一般的、抽象的或绝对的和无规定性的东西,所以他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它仅仅是事物存在的一个方面;而对立面的同一即包含了同一性也包含了对立性,这时的同一性已经不是抽象的无差别的同一,而是相对于具体差别而存在的同一,如地球(同一性)包含南北极(差别)的对立统一,又如生命(同一)包含了生死(差别)的对立统一,所以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那么本来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对立统一,为什么在斗争哲学家那里却忽然演变成了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呢那里关键是要搞清楚对立面的统一和同一性是否是同一个东西,如果能够将对立面的统一和同一性区别开来,明白同一性仅是对立统一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是对立面),就能够明白列宁所说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东西是指对立面的统一,而不是同一性本身,将有条件的相对的对立面的统一说成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显然是由于对对立面的统一和同一性两个概念的混淆而而构成的对列宁的误解造成的。

  常识还告诉我们:对立性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一样的东西,是事物的个性。任何对立面都是相对的,如大小、上下、好坏等等,对立面的两个方面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无大也就无所谓小,无上、下也就不存在了,对立面和相对性简直就能够说是同一个东西,而在斗争哲学家那里对立面却变成了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在那里对列宁的误解与上述在同一性上的误解一样,关键是混淆了对立面和对立面的斗争这两个范畴。下头我们就简述以一下同一性、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和对立面的斗争这几个辩证法范畴之间的对立同一关系。为了下头简述方便,我们先要明晰三概念:斗争、绝对和条件。

  斗争

  ZUI早用斗争一词作为辩证法范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曾把斗争称为“万物之父”,但辩证法在古希腊还不是成熟的理论,黑格尔是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的。”人,可黑格尔很少用斗争一词作为辩证法的范畴使用,马克思、恩格斯也是如此,列宁是比较多地用斗争一词用来表示矛盾的对立面,但他明确地告诉我们不能将日常用语的斗争与辩证法的斗争混为一谈,所以有时他特意把斗争一词加上引号。我想这些辩证法的大师们可能谁也没有想到后人会把斗争一词提到辩证法的原则的程度,甚至能够用斗争一词来代替对立统一的地位。在日常用语里斗争一词往往与矛盾、对立统一的内涵量相等,所以用斗争一词表示辩证法是很方便的。讲这么多是想证明斗争一词在斗争哲学里有着特殊的地位,斗争能够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成了事物存在的原则,斗争成了ZUI终的目的,甚至成了生活的乐趣。但无论人们怎样理解和误解斗争一词,在辩证法里(包括斗争哲学)斗争一词仅应当是用来表示矛盾的一个方面即对立面的。

  这样我们完全能够说对立面的斗争就是对立面的对立。就像具体同一的同一是抽象的同一一样,具体的对立的对立也是一种抽象的对立。

  绝对

  在辩证法中绝对一词是有着明确的含义的,他与抽象是一个东西。黑格尔曾明确地表示;

  “绝对一词除了常指抽象外而言外,没有别的意义。譬如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其实可是指抽象空间,抽象时间。”②②黑格尔《小逻辑》第248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所以当我们说绝对对立时,实际是指抽象对立,凡是抽象的都不是具体的,都是无规定的,无条件的,列宁讲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是指这种抽象的对立或对立面的对立。

  条件毛泽东把事物存在的外因称之为条件,而把内因称之为根据。那么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中的条件

  是指什么呢如果把条件当内因看,根据就成了条件,根据本身是同一性和对立性的统一,把同一性做同一性的条件是同意循环,没有意义。如果把条件作为外因看,外因就成了矛盾或对立统一本身的条件,即外因既是同一的条件也是对立的条件,这样的条件怎样会是矛盾的一个方面同一性或斗争性的条件呢!所以单就矛盾的一个方面讲什么有无条件是没有意义的。

  在明晰了上述概念以后,此刻就来简述一下同一性、对立面的统一、斗争和对立面的斗争的辨证关系。

  首先同一性和对立面的统一是辩证法两种同一概念,同一性一般的是表示抽象的或绝对同一,而对立面的同一则表示相对的具体的同一即对立统一。划分抽象同一和具体同一,是黑格尔与形而上学的知性同一及谢林的绝对抽象同一分歧的一个关键,黑格尔认为凡是存在的同一都是具体的同一,抽象同一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抽象同一与具体同一的区别在于:具体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而抽象同一是抽掉了事物差别的同一。这种抽象同一对我们的分析十分重要,但他决不会独立存在。如果我们没有规定的只是讲同一,这就是抽象的同一,抽象的同一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具体同一是这种抽象同一的具体化,这时的同一已是某一对立面的同一,已不是泛泛的同一,这种同一已经有了具体资料,如生与死的对立同一,这时的同一已经有了具体资料即生命,同一性是生命,对立面是生死。凡对立面的统一,同一性和对立面都是有具体资料的,如上头的同一性是生命,对立面是生死。这就是为什么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是无条件的原因。当我们只是讲同一性时,这时的同一性还没有具体的资料,仅是抽象的同一,所以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具体的)对立面的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抽象的)同一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此乃辩证法的基本常识,列宁说的

  是:对立面的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斗争哲学说家则将其扭曲成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此刻我们再来看对立面和对立面的对立(斗争)是绝对的。这个问题与同一性的问题具有同样的性质。

  对立面本身是相对的,用不着思辩的理解就能做到,凡是对立面必然是两方面,如上下、多少、生死等等;其存在也必然是有条件的和具体的,它的条件就是同一性,如生死的条件即同一性是生命,无生命存在也就无所谓生死。所以对立面这个范畴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和有条件的存在。

  我们再来看对立面的对立(斗争)。对立面的斗争明显的是指对立面的对立,这种对立的对立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对立(指对立面的斗争)已经由具体的、有条件的对立转化成了抽象的无条件的对立,斗争哲学家没有理解对立面的斗争指的不是具体的对立面,而是对立面的对立面即是抽象的对立。列宁此处讲的绝对的对立就是这种抽象的对立,但斗争哲学家却将这种抽象的对立误解成了具体的对立,并将绝对与对立面联在一块,得出了绝对的无条件的对立这一斗争哲学的基本原则。但这是对辩证法的践踏,是对列宁的曲解,是辩证法没有贯彻到底的表现。绝对中有相对,相对里有绝对,列宁此处就是论证这一辨证关系。抽象的同一性本是绝对的,但在具体的对立同一时却变成了相对的;对立面本身是相对的,但对立面的对立或抽象对立却是绝对的。由于斗争哲学家没有理解绝对相对的这一辨证关系,从列宁的话里得出了反列宁的结论使辩证法蜕化成了斗争哲学。其实列宁在讲了上述话以后,可能预见到有人要歪曲他的话,立刻就做了一个补充说明,如果人们在引用列宁这句容易被误解的话的时候,仔细看看列宁在说了上述话后的补充说明,并理解了说明的真实含义,斗争哲学可能就不会这么固执了。列宁是这样补充说明的:

  “注意:(列宁加了注意两字并没引起注意。引者。)顺便说一下(怀疑论和诡辩论等等)和辩证法的区别在于:在(客观的)辩证法中,绝对和相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的辩证法来说,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论说来,相对只是相对,是排斥绝对的。”①①列宁《哲学笔记》第398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

  列宁为什么讲完了被人们误解的那句话后立刻作此说明,实际就是怕被人误解(怕什么有什么这也是辩证法)。本来抽象的同一性是绝对的,但绝对的同一性却要经过具体的同一性相对地表现出来,本来是具体的对立性却能够在具体的对立统一中抽象出绝对的对立来。对列宁的误解实际是对绝对相对的辨证关系的不理解,说到底是对对立统一本身的不理解,为此我们还有必要对对立统一规律作一详细说明,作此分析以后才能彻底戳穿斗争哲学的辩证法假象。在本文的第二、三两部分分别分析同一性和对立性。

  矛盾论读后感3000字(四):

  毛泽东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并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毛泽东最重视哲学。他在哲学这个领域花了很多功夫,读了很多哲学著作,不仅仅有马列的,还有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些著作。毛泽东正是在很多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经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并写出《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著作。毛泽东和马克思一样,异常重视历史和哲学,在他的《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并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构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应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所以,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异常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指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自始至终存在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不一样过程中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过程中不一样发展阶段上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发展阶段上矛盾双方各有特殊性。

  经过对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论述,毛泽东系统阐明了关于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论,即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理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转化,使事物发生性质的变化;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转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别。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造性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更加完善,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毛泽东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他异常强调,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但不是矛盾斗争的唯一形式。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和绝对的,可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是斗争的形式,则应当根据矛盾性质的不一样而有所不一样。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景,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毛泽东在文章最终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论》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全面系统深刻论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矛盾论》从辩证法角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构成的重要标志。

  以从《矛盾论》为主要影响的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促使我世界观转变的催化剂。

  在以前,我的正义感使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到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只明白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作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矛盾论》,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升华了。我感到,要改造现实,不能光靠个人的努力,还要团结周围的人,所有的中国人一齐来努力。作为一名.....人,我必须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仅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身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以后,很多问题豁然开郎,让我深感茅塞顿开。读《矛盾论》让我认识到:哲学是帮忙你怎样去认识客观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帮忙你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去发展事业——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我的学问。每个人都有他的哲学。毛泽东号召哲学走出课堂,让每个人都受益无穷。

  矛盾论读后感3000字(五):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如列宁所说,是它的本质,核心。

  一两种宇宙观

  一是形而上学,一是辩证法。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和形而上学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我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他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因而,我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承认,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同志,异常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有两方面的意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每一事物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

  三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包括以下资料: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所以,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不一样质的矛盾,仅有用不一样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用不一样的方法解决不一样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景。”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另外两种情形。

  “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所以,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引刃而解了。……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坠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矛盾着的两方面,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变化的。研究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应当注意。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必须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必须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所以说,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相互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

  六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

  “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可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一样而不一样。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对抗性和非对抗性在必须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列宁说:‘对抗和矛盾断然不一样。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

  七结论

  “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

  懂得了矛盾的法则,“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整理自我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世界上万物都存在必须的惯性,在必须的惯性系统中运行。要想产生新事物,必须打破旧有惯性,产生新的惯性。要想打破旧有惯性,就必须有新的力量的出现,而旧有惯性又会抵抗新的力量,从而矛盾出现了。旧有惯性相对静止,建立新的惯性相对运动,静止与运动的交替便是矛盾的表现。新的惯性建立过程中又会由相对运动逐步变为相对静止,新的力量逐步融入新的惯性中,那么这个矛盾就逐步的消失了。

  矛盾刚出现的时候会逐步使事物分发展减缓变慢或停止不前甚至向后倒退,这是矛盾量化改变的阶段,对旧有的惯性产生影响但不足以改变惯性向着新的更高的层次发展。

  当矛盾的发展能够持续的不断的发展到质变的阶段,就会打破旧有的惯性,开始产生新的惯性,使事物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人类不论是大的社会、历史变革、生产力变革,无不体现出矛盾的存在。矛盾的产生都是缘由于人类对旧有的不满足而产生,进而发展处新的能够替代旧有的新事物的出现,这就是创新的出现。

  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变迁,都是人类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与生产力相匹配的的进化结果,也能够说是人类最伟大的创新产物。

  人类之本性是对旧有的世界存在熟悉之后,就会产生新的需求与渴望,可能是更安全、更好、更快、更强等等,但这都受制于人类生产力的本事,所以这是人类发展历史以来一向存在的矛盾,即存在与发展的矛盾,这也是人类不断改变、改善、创新的根源之所在。

  矛盾是客观存在与普遍性,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只要事物存在这着发展,就会存在着矛盾,没有发展也就没有矛盾,因为没有发展这个事物就已经死亡了,就从相对状态变成了绝对状态。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虽然无处不在,但任何事物间的矛盾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我的特殊性,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除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间的矛盾不是单一的,而是分复杂的多样的,会有多重矛盾存在。这样就存在着矛盾的主次之分,即主要的和次要的矛盾,矛盾主要的方面和矛盾次要的方面。这样就要求我们对事物分分析必须全面,完整,才能对矛盾建立正确的认识。

  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矛盾,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效的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因为事物间的矛盾虽然复杂,但既然定义为主要矛盾,说明其是最重要的,占到影响事物发展的大部分因素。我们解决了主要矛盾,也就能解决事物的发展问题了。

  矛盾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靠。虽然矛盾的不一样方面具有同一性,但其根本还是斗争性,即相互对抗。两者缺一不可,没有斗争性也就没有矛盾的存在,可是我们要注意的是斗争性存在着的问题,并不是一提到斗争性就是激烈的、猛烈的,斗争形势也能够是缓慢的渐变的过程。

【矛盾论读后感3000字5篇】相关文章:

师德读后感02-24

英语读后感02-22

《女巫》读后感02-22

蜗牛读后感02-20

《守株待兔》读后感02-14

《背影》读后感02-13

《目送》读后感02-12

《孝经》读后感02-09

丰碑读后感02-04

《孔乙己》读后感01-29

    

上一篇:目送读后感20篇     

下一篇:我的大学读后感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