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但有许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日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我认为任何人都该读一读《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叙说中感受这本畅销20余年的心理书的真正魅力。
一、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
“自律”被作者分为几大类,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个实例引发的思考。一个女财务分析师因经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医生求助,但他们始终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无意当中的一个问题解开谜底“你喜欢吃蛋糕吗”因为这位分析师喜欢将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样,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难的事,导致她整体速度极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先苦后甜固然比先甜后苦更有利,但人们止不住先尝甜头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这种习惯如果不在童年时养成,长大便无法改善。所以导致拖拉,中国的许多学生会产生这种行为,往往是因为贪图一时安逸而造成的。
二、家庭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们至关重要,家是人们的第一所学习,也几乎决定了孩子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有许多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上教育,而是发泄怨气和不满。这样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少年。所以,父母应当学会关爱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对症下药地解决孩子的疑惑。让孩子得以健康欢乐地成长。当然忙于工作无心照顾孩子的家长也会使孩子不懂自律,无法无天。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仅有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才会拥有安全感。
三、必不可少第认真倾听
在我们六年级之前,常会拉着父母不断地说话,没完没了,滔滔不绝,往往父母会不理睬或假装倾听,实际忙自我的事以及有选择性第倾听。但应对青春期的孩子,这些方法明显不适宜。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个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为,能从孩子口齿不清,语句不通中品味更伟大的不一样,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发掘不平凡之处,将个人想法放在一旁,尽可能低体会说话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为什么人人都爱逃避问题是因为我们心智还未成熟,本书作者点明了一个人们从来不敢说的,也不愿承认的话:几乎人们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样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时间不一样而已。但我们不能逃避它们,而应当勇敢滴应对自我的问题,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二):
《少有人走的路》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一部关于揭示人心智的心理学著作。
大多数人都存在心理健康缺陷,因为他们都有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总是不去应对问题和痛苦,抱怨上天的不公、自我的不幸,甚至用各种极端的方式去麻醉自我,让自我不去想,营造一个与现实脱节的完美的虚幻空间,这无异于作茧自缚。“惟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应对问题我们不能因害怕痛苦而选取逃避,而是就应迎难而上,直至将其战胜为止。
书中第一篇谈到了“自律”,人生苦难重重,我们的人生就是不断的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唯有自律才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案。所谓自律,就是以用心的主动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现实、持续平衡。对于推迟满足感,我们不要贪图暂时的安逸和一时成绩的满足,要时刻持续清醒的头脑,工作时要先难后易,彻底克制自我拖沓的工作毛病,延长自我的满足感;而对于承担职责,我们对待问题要有承担职责的勇气,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自我的信心;对于尊重事实,2015对于各个行业都是一个严冬,我们要认清这个事实,结合我们自我的特点,找到2015年属于我们的机会;最终就是持续平衡,一味的自律,就会变成压抑和束缚,我们要用一种平衡的自律方式去应对问题,张弛有度,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方式。
2015作为公司的“变革年”,我们更要加强自身的“自律”意识。2015年的航运市场好比一座独木桥,我们没有退路,唯有奋起跨过。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2015要亮出我们的中谷精神。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三):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忙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能够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能够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所以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所以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可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样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时间不一样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用心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持续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欢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应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欢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并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此刻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可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应对现实,放下搞笑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可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简单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简单,当我写完之后,感到情绪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用心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并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用心应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够。可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能够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可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应对糖的诱一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潜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欢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仅是付出,不仅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我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我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我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职责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潜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就应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我的观点,所以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并且作品中不乏一精一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灵务必持续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个性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
“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应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一习一,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选取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到达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并且值得一精一读的书。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四):
同事推荐我读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当第一次听到这个标题时,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我做自我的心理医生,解决自我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务必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务必透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宗教,只是也许自我不明白而已。当你坦然应对自身的问题并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我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我是可能到达“神”的境界的。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好处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务必如此。此刻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提高。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此刻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我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五):
在素质班的要求下,我翻开了一本以前从未听说的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此刻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这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共分为四个部分:自律、爱、承载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忙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性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作者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可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样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时间不一样而已。规避问题和逃避问题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视问题开始。可是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难的旅程。
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法就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进取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坚持平衡。时间这些原则,关键在于你的态度,你要勇敢应对痛苦而非逃避。
人生是一个应对问题病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欢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应对困难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并享受更大的欢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突然想起我的一个习惯,比如说在吃一碗鸡蛋面的时候,最期待的往往是我最爱的鸡蛋,可是面我也得吃完。每次的选择都是把蛋留到最终,即使吃面的时候有点勉强,可是有蛋在后面等着我,所以最终的感觉大多还是满足。这不也是一个推迟满足感的过程吗呵呵……
很幸运有机会了解这本书,否则将会是我心智走向成熟的一个遗憾。我会慢慢学会自律,学会爱,学会独立,找到真正的自我,做自我的主宰,用进取平和的心态迎接生活!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六):
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荐给朋友们,给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觉期望改变心理现状的人。其实这本书很浅显,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边的一些小纠结的学术解读而已,你我都懂。刚开始看我也就睡前随便翻翻,但此刻看完整本书,却起了期望再认真看一遍的念头。回头想想,其实很诧异,原先这本书真有种魔力,让你不自觉在看的时候跟着内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学知识,似乎真有那么点被治疗了一番的感觉。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治愈心理的书籍,不如说它是一本能够引发你自我与自我对话的向导书。
书中的一个理论是,几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这是作者的观点,我保留看法,因为是否就应将常人所经历的七情六欲、内心痛苦挣扎看做是一种病,是我比较疑问的。但在看的过程中,我确实将自我的一些问题根据作者的理论进行了一番分析,也把自我当做一名心理疾病患者进行自我治愈,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过程。若是你平日读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书,比如此刻市面上畅销的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你能够在阅读的时候体验一种用心的指导情绪,但整个过程不会有一种体验类似望闻问切的治疗的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者,并且是一位从事一线医疗的心理治疗师。他透过超多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分析,给我们呈现出神经官能症、人格失调症患者的症状以及治理方法。我自认自我没有十分严重的心理疾病,至少我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消极对待偶尔自身存在的内疚、不信任或不负职责的'问题。但仍然在这个看的过程中,我觉得自我在跟随着作者做了一次对自我心理的大体检,虽然没有X光、没有超声波,但这种自检的效果并不比医生检测得出的结果差,至少我自我是这么认为的。作者认为人都有病,而我们需要的是承认自我内心有某些方面的麻烦,应对这些纠结与痛苦,自觉地思考,经历痛苦的自律,去选取自由、选
取尊重事实、选取重新学习爱的潜力······
书的第二部分花了超多篇幅论述“爱”,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较快的,也是觉得可能多多少少这部分与中国的大多数人需要思考的成长环境有所不一样吧。但第二部分的“爱”这一章是值得再认真看的。大多数人不懂得什么是爱,那里的爱当然不是只男女情长的爱,而是自律的原动力,按作者的定义,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帮忙他人提高,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续的过程。
同时,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时候父母错误的爱或忽视的爱而导致的。家庭环境的成长对个人的心里影响极大,父母对子女正确的爱是保证其健康心理的关键。而父母如何学会爱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总之,推荐给期望成熟、期望提高和提高的童鞋们~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七):
让人觉得“孤寂”的书名,是当初吸引我去翻阅这本书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个原因就是这本书据说曾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还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停驻了近二十年。一翻作者简介,发现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难道这是一本心理学书吗?随手翻阅一下,却发现语言很平实,还有一些真实的事例,于是,我开始了此次阅读之旅。
一向以来,作为特教教师的我,当被其他人问起职业时,他们都会追问两句:是小学还是中学教师啊?是教什么的?当了解真相后,大都会“夸”上一句:很有爱心的工作啊!“爱”这个字眼似乎总会在我耳边响起。固然,在他人,甚至是自我看来,做教师的都要有一颗爱心,而做特教教师的,这颗“爱心”的分量应当还要重!所以,我也曾单纯地认为,只要抱着对学生的爱,就能胜任这份工作了。但当我读完《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分“爱”时,顿时哑然失笑,我对于“爱”的理解看来是有失偏颇的。
诚如书的作者说道:“爱是自律的原动力”、“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我,也是爱他人”。看来,爱不仅仅是为了促进他人心智成熟,还是为了促进自我心智成熟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像这样,对于“爱”的一系列的阐述,顿时让我觉得心域宽阔了许多。这又让我突然记起导师在我们新教师带教会上提及的“爱”的意义:“用爱打开心灵”!是啊,要走上心智成熟的旅途,要让自我的心灵更充实丰腴,就必须要怀有“爱”意。
要爱我们的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要爱我们的家人,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
要爱我们的工作,这样才会找到自我的人生价值!
要爱我们的生活,这样才会让热情和自信充满每一天!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八):
这是一本滋养心灵的书。
读完此书后,我并不试图转述此书的资料,只是提议每个人都去认认真真读它一遍,相信你必须会有所收获。
人生苦难重重。
在必须意义上,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程度的心理问题,出现问题,我们就要去勇敢的应对和解决,而不能逃避,因为越逃避,随着时间的积累,问题就会越大。
心理疾病实际上比身体的疾患更严重,它不但影响自我的生活质量,还严重的侵扰自我周围世界,让自我的亲人也因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我的命运,但每个人都要有改变自我命运的念力。念力越大,你能实现的可能越大。
我最喜爱本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是获得自身解放和成长的方法论。爱则让我重新认识真我,找到完善人生的原动力。
人生就是不断地寻找平衡的过程,我们永远不能放弃寻找认识真我的可能,我们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也在发展自我。不要轻易地向命运妥协,应当是在不断地抗争中去寻求心灵的解放。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作者给出爱一个与众不一样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爱是自我完善的需要。这让爱不再是狭隘的和自私的,这让爱不再以占有为目的,这让爱能够全然的去理解。
爱不是纵容,但也不是出于善意的约束和纠正。它一方面是自我完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经过改变自我去改善别人,是渴望滋润对方的心灵,让对方获得成长、因自我而逐渐完善。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九):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忙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能够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能够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所以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所以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可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样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时间不一样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进取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坚持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欢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应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欢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并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此刻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可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应对现实,放下趣味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可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简便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简便,当我写完之后,感到心境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进取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并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进取应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够。可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能够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可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应对糖的诱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本事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欢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付出,不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我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我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我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职责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本事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应当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我的观点,所以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并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灵必须坚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异常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
“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应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到达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并且值得精读的书。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十):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里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可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样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时间不一样而已。
在现今社会,很多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应对自我的问题?……人能够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能够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故步自封,逃避挑战,可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不管此刻如何变化,我们都有自我调节的本事。逃避挑战是人类的本能,但不意味着它是恰当的态度,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作出改变。我们必须超越自然。和原始人相比,现代人已经发生诸多的变化,这说明我们完全能够在必须程度上,违背与生俱来的本性,发展第二天性。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我们能够超越本性,乃至改变本性,尝试去做不合本性的事情吧?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应对自我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理解挑战,才能够爱来真正的安慰……我们只要勇敢地应对自我的问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十一):
一向都没有好好地看完这本书,总是觉得好像书里的文字认识我我却不认识他。可是看过之后有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一本书文字不在于能看多少,在于你理解了认识了多少!其实它里面所谓的各种心理问题我不是很理解,可是我唯一看懂了就是应对和勇气。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应对苦,应对饿,应对困境,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应对这么一个巨大的财富,我们当然要捡起来,人生就是积累的过程嘛。期盼成长就要应对所谓的生活烦恼,看过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应对,然后理解。
作者说过,放下人生的某些东西,必须会给心灵带来痛苦,而其剧烈的程度甚至如同应对死亡。任何的放下在必须高度上说都是放下自我--放下速度、放下情感、放下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甚至个人人生理念,这种痛苦可想而知;但若不经历这种痛苦,我们就无法超越自我、自我的灵魂。可为何要追求这种自我精神的发展呢作者坦言,“或许你能够找到答案,或许怎样努力,你都与最终的答案无缘。”应对放下,应对痛苦,其实人生重要的不是行为,重要的是态度。
我能理解的另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勇气,所谓勇者无敌,好多人都说年纪越大胆子越小啦。还是懵懂的小孩的时候,心怀大勇,好像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怕,都说青春期叛逆,可是仅有在青春期我们才能看到最完整的自我,一一光青春然后无畏。
作者首先让我们认识到问题,应对问题,并研究问题的根源,慢慢地教会我们爱的方式,鼓励我们坚定信仰,真正的爱,不是一味的追求,不是执着于痛苦,而是微笑,应对然后理解,树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生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教会我们让心灵成长,让心智成熟。并且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忙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一温一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一温一暖的名字,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读《少有人走的路》不知不觉就想起这样的诗文,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很简单,给我们的心涂上幸福的颜色,应对困境,把它融入海一样的胸怀,应对痛苦,把他留在春天一般一温一暖的一一光下。
书中反复强调真正的爱,我们每个人对爱的定义不一样,有过爱才能了解爱,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应对,才能够真正无畏。
少有人走的路并不必须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道路,而是一条充满幸福欢乐充满爱的指引人心灵的道路。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十二):
记得大概一年半前我就看过M斯科特派克的这本著作,然而,当时并没有看完。从此刻的角度看过去,我发现自我当时是“不明白自我不明白”的境界,所以当时并没有觉得此书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此刻,我明白自我不明白了,所以觉得此书真是句句金玉良言。如果按照这个说法的话,那么今日又有多少我自我不明白自我不明白的呢?恐怕不会比从前的更少,我又有什么理由满足于已经明白的道理呢?
全书第一句:“人生苦难重重”,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是啊,人生本就是苦难重重的,无论你怎样努力,你都无法永远摆脱苦难。不一样人生,人生的不一样阶段,都有各自的苦难,这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人十分的努力,而其努力的目标是摆脱苦难,那么他注定是备受挫折的,因为他会发现苦难如影随形。有些人可能被认为生来就不需要受任何苦难,可是饿汉又怎样会理解饱汉的苦恼呢?
如果能平静地理解“人生本就是艰难的”这个观点,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那么,为什么人生本来就要是苦难的呢?有些宗教归结为“原罪”,有些宗教归结为“来世”,我觉得原因是“仅有经历苦难才能取得提高,而人类本身就是天然地追求提高的。”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难题,应对它,你是哭哭啼啼,还是勇敢奋起?你是束手无策地哀叹,还是进取地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并慷慨地将方法传给后人呢?
Part1: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欢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应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欢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如果孩子童年的时候缺少父母的爱,孩子就会对未来充满恐惧。他们觉得世界不安全,甚至把世界看成是地狱,这种感觉会一向带到成年时期。他们不愿推迟满足感和安全感,更想选择当即透支欢乐和满足。他们觉得未来遥远而渺茫,让他们缺乏起码的信赖感,哪怕未来要比此刻好过许多倍,他们也宁可选择得过且过。
忽视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问题降临,必将带来程度不一样的痛苦体验。尽可能早地应对它们,意味着推迟满足感,放弃暂时的安逸和程度较轻的痛苦,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如此才会得到回报。此刻承受痛苦,将来就可得到更大的满足感;而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Part2:承担职责
我们必须应对属于自我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避之唯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显然一点好处也没有;指望别人解决,也不是聪明的做法。唯一的办法——我们应当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还是由我来解决!”相当多的人只想逃避,他们宁愿这样自我安慰:“出现这个问题,不是我而是别人的原因,是别人拖累了我,是我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应当由别人或者社会替我解决。我绝不是我个人的问题。”
我们请求别人为自我做决定,是力图把职责推给别人或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者、上司。为远离职责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Part3:尊重事实
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虚假、错觉和幻觉,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我的位置,明白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这个地图其实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我们出生时,并不是带着地图来到这个世界的。为在人生旅途上顺利行进,我们需要绘制地图,为此显然要付出努力。我们的努力越大,对事实的认识越清楚,地图的准确性就越高。相当多的人却对认识事实缺乏兴趣。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他们原有的地图窄小、模糊、粗略,对世界的认识狭隘而偏激。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咨询,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仅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我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是在于唯有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资料翔实和准确。
Part4:坚持平衡
自律,是艰苦而复杂的工作,你需要拥有足够的勇气和确定力。你以追求诚实为己任,也需要保留部分事实和真相。你既要承担职责,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职责。为使人生规范、高效、务实,必须学会推迟满足感,要把眼光放远。还要尽可能过好眼下的生活,要经过适当的努力,让人生的欢乐多于痛苦。换句话说,自律本身扔需要特殊的“约束”,称之为“坚持平衡”。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十三):
这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自我内心感觉彷徨无助的时候看的,我想这本书,它给予我最多的是勇气,它告诉我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人生悲喜参半,它告诉我应以勇气,以职责感,直面属于自我的职责,自我的人生问题,而不是逃避他。仅有直面自我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才能超越自我,自我的心智才有可能慢慢的变得越来越成熟。
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里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可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样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时间不一样而已。
在现今社会,很多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应对自我的问题?……人能够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能够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故步自封,逃避挑战,可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不管此刻如何变化,我们都有自我调节的本事。逃避挑战是人类的本能,但不意味着它是恰当的态度,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作出改变。我们必须超越自然。和原始人相比,现代人已经发生诸多的变化,这说明我们完全能够在必须程度上,违背与生俱来的本性,发展第二天性。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我们能够超越本性,乃至改变本性,尝试去做不合本性的事情吧?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应对自我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理解挑战,才能够爱来真正的安慰……我们只要勇敢地应对自我的问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人能够拒绝任何东西,但绝不能够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里疾病的根源。”
几乎人人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应对天性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然而让人觉得释怀的是,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大部分人都是如此,都应对着如此的命运。
然而想要成长为一个心灵健全的人,就绝对不能够去选择逃避,可是懒惰,抱怨,借口,却总是与我们如影随形。我们时不时的还要应对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所以我们总是在和我们的弱点抗争,并且时有输赢。
人生的问题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没有勇气去应对它,如果能以坚毅果敢的勇气应对它,百折不挠的精神去解决它,那么问题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将不在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笔十分难得的精神财富。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教给你的。你的问题仅有你自我能解决,除了你自我谁也帮不了你。
人生是一个应对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是要做到战胜恐惧,克服懒惰,就必须要学会自律,缺少了自律人生不可能会解决任何问题。
每一天都规划好自我要干什么,每一天把自我要学的东西,要完成的进度都记在本子上,每一天都按照自我安排好的计划来进行学习,生活,工作,运动。我想这就是自律,经过自律,培养出自我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应对麻烦时,能够以坚毅果敢的态度去选择,去应对。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十分睿智豁达,也十分平和包容。他所说的爱,并不是过去自我认为的狭义的男女之恋情。而是一种大爱。一种即包容自我,也包容他人的爱。自我越是爱自我,便越是爱他人。
内心没有爱的人,心灵里是必须没有能量的。
派克医生给爱下的定义是:爱是一种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能帮忙他人提高,也能帮忙自我更加成熟。
爱是什么呢?我觉得他使人有了信念,催发人生梦想,甘愿应对困难承担职责。
一个懂爱的人,一个有爱的人,他必须是一个自爱,自律,自立,自信,自强的人。
因为心里有爱,《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一次又一次的和鲨鱼展开殊死的搏斗。
因为心里有爱,《黑客帝国》中的尼奥,明知有死无生,应对着强大无法战胜的史密斯,说出那句“Mychoice”。
因为心里有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能够忍受长达两年被“姐妹帮”殴打,而不屈意志,坚持尊严,历经将近20年,在长度约有3个足球场那么长的臭气熏天的下水管道中,逃出升天。
因为心里有爱,红军长征二万五,等等,这样貌的例子不胜枚举。
然而这条心智成熟的道路又是多么艰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
我想如何做到,也仅有靠我们自我去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上也说了,没有任何一位先哲会拉着你的手向前走。一切或许只能靠自我。每个人都有自我应当经历的人生历程,都有自我应当应对的人生选择。
少有人走的路,期望越来越多的人会来走!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十四):
我们小学教师最容易见证的就是一个孩子的成长,可是有多少成人真正成长为心智成熟之人呢?在假期期间,我迟迟未动笔的原因来自于我整个假期期间读的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
在偶然上猫扑论坛,看到一个关乎自我成长的帖子,帖子中推荐了这本《少有人走的路》。上网搜索了下,这本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盛名不衰,好奇心的驱动下我辗转买上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忙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帮忙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归根结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书中对我们平时有感觉,但却神秘的情感做出了详尽深刻的剖析,不仅仅有说理还有案例,让人看了不禁反思自我的生活:为什么要自律?揭开爱的神秘性,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爱?成长与宗教有什么关联?
我是一名女性,毫无疑问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爱的话题。在此书中关于爱有这样一段论述:“古往今来,关于爱,有过各种荒谬的认识。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男女恋爱,尤其是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爱,或者说,坠入情网起码是爱的体现。”看到这句话,我不禁疑惑:难道不是吗?难道我误解了20多年?我想可能很多人都和我有相同的认知。看了后我才明白:每个人从孩提时代最初发育开始就会衍生出“自我界限”,这种自我界限能让自我产生安全感,并且有利于自身心理发展。可是永远活在“自我界限”中,只会给人带来孤寂,不欢乐。但大部分人还是渴望摆脱寂寞,冲出自我界限的牢笼。坠入情网,似乎能够使之实现“逃亡”,摆脱孤独和寂寞;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奔溃,是我们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自我界限,情感就像决堤的洪流,声势浩大地涌向所爱的人,于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
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是一种幻觉。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齐,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这种感觉就和一个两岁大的幼儿,自认为能称霸世界一样不可理喻。现实会击碎一切。
影片《泰坦尼克号》中,Rose和Jack因为阴差阳错相识,彼此吸引,Rose跟随Jack在下等舱尽情舞蹈,跨出甲板上在船头感受海风,并与之坠入爱河。Rose和Jack之所以互相吸引,是源于他们的不一样,生活背景、经历、环境,这些不一样让Rose看到了与众不一样的Jack,在她内心本身就隐含着冒险的因子,想要离经叛道,想要在她的那个生活圈子与众不一样。他们打破了自我界限,触角互相融合,被吸引,产生冲动,想把活力乃至生命献给对方。泰坦尼克号遭遇海难,这场海难让这份感情得到永恒。
试想一下,如果船没有遇到海难,他们的感情还能维持下去吗?可能彼此生活环境、成长背景、思考方式都会成为这段感情发展的桎梏,最终无疾而终。真正的爱,必须要痛苦地打破自我界限,让自我的触角不断延伸,延伸到必须程度就会归于消失,而我们的心智就会成熟。爱能不断释放,自我与世界的区别也越来越模糊,最终我们与外在世界融为一体。这种爱会更加稳定和持久,也使我们更为满足和惬意。
诚如对爱的认识,每一种人生体验都会在挫折、痛苦中得到升华,仅有承受这种种生命之痛,心智才会得以成长,找到真正的自我。静下心来,细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生命的厚重。最终以泰戈尔的一首诗作为结尾:
在山中
寂静涌起
以探测山峰自我的高度
在湖里
运动静止
以静观湖水自我的深度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十五):
与《撒下好运的种子》一样,《少有人走的路》同样属于心理辅导方面的书籍,出自美国杰出的心理医生作家斯科特·派克之手。斯科特的杰出不仅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诚恳和勇气。因为经过本书,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应对了人们从为不敢应对的问题。
今日竟然用整整一天的时间浸泡其中,绝不是心血来潮找书打发时间,只觉得,自我的心智还很不成熟,精神还过于肤浅,自身太需要这方面的滋养与润泽。
作者认为,人生苦难重重,唯有自律方能消除人生的痛苦,而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坚持平衡是实现自律的四大原则。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欢乐与痛苦的次序;承担职责,告诉我们敢于应对,主动选择和决定,付出更多的爱,才可拥有承担职责的勇气与本事;尊重事实,告之我们敢于理解外界的质疑和挑战,不让自我生活在封闭的系统里;坚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
如果将这四种原则持之以恒地实践,任何人都能够使精神、心理和灵魂到达更高的层次。
对此观点,本人感同身受,异常是“尊重事实”这一原则,好似让我看到了身边诸多没有尊重事实而被困扰或束缚的人和事。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我的位置,明白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是啊,任何人来到世界,没有伟大与卑微、高贵与贫贱之分,上帝也没有给谁绘制过地图,但我们在不一样的时期,必须给自我绘制不一样的地图,才会拥有准确的人生航向,愉快的人生旅程。为此,显然要付出代价。
很多人,因为得意于自我的经验与资历,从未有过绘制地图的意识与做法,纯凭感觉做事,遇到麻烦,不是进取应对,而是拒绝新的资讯,甚至指责新的资讯混淆是非,所以,常常埋怨人生的道路总是荆棘密布,障碍重重,好似上帝不公,时时被命运捉摸。
当然,有一部分人,曾有过蓝图,对自我成长有过规划,但时这境迁,也不更新。原有的地图日渐窄小、模糊、粗略,对世界观的认识狭隘而偏激。对于新的信息与资讯,不是难于对付,就是漠不关心,所以,生活中,常处于恐惧与无奈状态,碰壁也成了寻常之事。
极少数的幸运者,勤于努力,从未放弃过自我的追求与梦想,不断地更新和调整自我观察世界的角度,不断地修订自我的地图,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会漠然,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与惊喜。还会发出如此的感叹:我们贫穷时,世界是一种样貌,我们富有了,世界又是另一种样貌;社会在前进,我们唯有尊重事实,不停地修订地图,方可让心灵获得成长,让心智走向成熟。
我以为,给自我绘制前行的地图——是每个人必做的功课。
《自律》部分,只是《少有人走的路》的第一个篇章,就让我获得了如此厚重的馈赠,相信其它三部分同样精彩。过些时日,笔者定好好琢磨,再作分享。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5篇】相关文章:
梦见路很难走02-22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感悟6篇)08-07梦见有人给钱(解梦30条)09-04梦见有人追求(解梦30条)09-04走心11-06梦见有人给我钱(解梦60条)09-10梦见有人抬棺材(解梦20条)09-02梦见有人要杀我(解梦80条)08-31梦见有人要打我(解梦30条)08-28梦见有人追求自己(解梦50条)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