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不曾爱过,怎会懂得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不曾爱过,怎会懂得》是一本由沈熹微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曾爱过,怎会懂得》读后感(一):红尘俗世,勇敢一些又何妨

初识沈熹微的文字,是在她好友艾小羊的公号上,艾小羊选了一篇她在病中写的文章。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不曾爱过,怎会懂得》,毫不犹豫就借来了。

在阳春三月灿烂的阳光里,一口气读完,胸中诸多感慨,有许多想说的,又什么都说不出来。如果是年少时看这本书,一定非常不可理解,但现在,也算看过一些世事,知道命运翻云覆雨,而人总是容易踌躇,也就对书中的人物多了一丝包容。大概沈熹微久居病中,心情寡欢,看待常事,哪怕是欢喜,也透着一层冷色调。书中的人物,再美丽再高傲再才华横溢,却如同作者本人,始终像个夜游者,游离在尘世之外。

她笔下的男女,都有一个通病,就是逃避。遇到问题,给自己一大堆理由,逃得无影无踪,以为去一个新的地方,过几年再回来,就可以当做一切都没有发生过,重新来过。这当然只能存在在小说里,因为虚构,才觉得这样的痛没有负重。我们会鄙视这样的人生观,却不得不在他们身上某个瞬间,看到自己的影子。

曾经听一个同事讲过她的故事。

她在深圳工作时,有段时间,她每天上下班,都会遇到一个男孩子。遇到的时候多了,视线交叉时,会相互微笑,算是打个招呼,却从未交谈。后来,她搬家了,和原来上下班的路线刚好相反。隔了一段时间,她在回家的车上,意外地又看到了他。她和他都特别意外,男孩比她早两站下车,他们上车时,会相互一笑,下车时也会用眼神告别。她相信他的眼神里有别的东西,自己对他也并非没有好感,却不愿意主动开口。再后来,她去别的地方兜兜转转,再返回深圳,又像上天安排好的一样,和男孩同路。她想着:下次我一定要主动和他说话。她鼓励自己良久,却在再次偶遇时,看到他身边并排走着一个女孩,两人分外亲热。她不禁黯然。

我笑话她,这不是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么?如果你勇敢一点,是不是就能像张曼玉和黎明的《甜蜜蜜》,波折不断,结局美满。

书上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缺了一块的圆,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寻找缺失的那一部分。有的人很幸运,一开始就找到了。而有的人,因为种种,看着适合自己的那部分,近在眼前,却不敢拥有。

这不是命运,只是人的怯懦。

《不曾爱过,怎会懂得》读后感(二):愿下一次再见,我们都有成长

前几天,一个民间组织发起了一次爱心捐助活动,为一位爱心人士捐款,这位爱心人士曾经倾尽所能去帮助别人,没想到自己得了绝症,为了治疗,本不富裕的家庭几乎倾家荡产,他实在不忍,想放弃治疗,当大家知道这个信息后,纷纷解囊相助,可能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众多爱心人士凝聚起来的力量就是强大的。

沈熹微著的《不曾爱过,怎会懂得》,从书的名字就能看出这本书依然是治愈系丛书。当然读过之后你还能想到作者应该是一位成熟女人,至少世间感悟颇深,文字中透着丝丝愁绪,即便写的都是关于希望和美好的故事,读起来却总有一种伤感。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其实沈熹微年纪并不大,才30岁,之所以有这些感悟,是因为她得过一次重病,有一段时间她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与外界隔绝,按照她的话来说,每天读书,品咖啡就是她的生活,她没有新朋友,老朋友也在一个个消失,但她完全没有感受到寂寞。有人说她是“新小资文学”的代表人物,我看没错,从她的文章中,你不能把她定位为一个宅女。我总觉得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写出的文章都是带着一种理想色彩,严重与社会脱节,这样的故事只会让人觉得怜惜,就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悲悲戚戚惨惨,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即便两个人都是相爱的,可是结局却是悲惨的。

不曾爱过,怎会懂得。这是很多女人都曾发出过的慨叹。女人经常说男人都不靠谱,可是没有多少女人选择独身。都说是女人是感性的,而男人是理性的。我其实不赞同,女人有感性,不过理性的女人更多,比如那个“宁可躲在宝马里哭”的女人,比如那些注重物质生活大于精神生活的女人,她们所选择的只是生活,而非爱情,你能说她们感性,其实她们很理智的。还有被女人说比较理性,缺乏烂漫的男人,也太过片面,很多男人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什么都不顾,什么都舍得,做出的浪漫事也不少,但是有多少能够“坐着摇椅慢慢聊”。

沈熹微说,情怀不再,这样的小说以后不会再写了,她要选择成长。其实读她的文字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安妮宝贝的《八月未央》、张小娴的《你终将爱我》、夏七夕的《后来我们都哭了》等等,从她们的书中我觉得女人真的很感性,她们想象着世界的美好,甚至为了这份纯净的美好,宁可将自己封闭起来,以为这样就是真实了。虽然她们也知道现实并不是这样的,她们也在抗争,就如《夜盲症》中的倪海洋,《白月光》中的关心……

年轻的时候一直琢磨不透女孩子的心思,这一点在我儿子身上就找到了答案,他与我说:“为何女孩子总是生气,我没惹她啊?”其实我想说:“傻小子,因为爱情。”男孩子对于爱情的理解总要比女孩子晚一些,所以说女孩子成熟的早,她们自然要擦亮眼睛选择自己的另一半,而男孩子此时多是被动的。我的一个同事很开心地聊她的往事,她就是在高中阶段成功拿下她的丈夫的,为何那时都是女孩子主动,而男孩子被动呢?我分析主要那时男孩子更关注玩乐,而女孩子更关注美。玩的筋疲力尽自然不会想入非非,而那些爱臭美的女生,自然一直想入非非,这就是青春的美好。

过了这段时间,一切都改变了。所以该爱的时候就爱吧,有爱才会有懂得,才会珍惜。这又让我想起了《致青春》,如果年轻时你没有爱过,那真是一种遗憾。爱过,或许还伴有伤害,那又如何,我们都需要成长,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它会弥补你的创伤。

《不曾爱过,怎会懂得》读后感(三):因为失去才知道珍惜

好的,我借助书上的一句话开头吧!世人看不到有缘无份的熙攘,总以为机会无限,所以不珍惜眼前人。我们总是这样,悲伤时要一个肩膀,而开心时拥抱全世界。时光偷走的,永远是你眼皮底下看不见的珍贵。爱过,离散,生活继续。也许爱情是真的失去后才知道珍惜的最美好的东西吧!

每一个爱情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做不到惊天动地,但是分手的时候总会刻骨铭心。不论谁背叛谁,结局就是悲伤的无言的结局。曾经的海誓山盟在那一刻,突然变的好无力度,灰飞烟灭的不仅仅是这份爱情,同时也是眼前的一切,有一种冲动想要把所有的过往都忘记,但是越是想忘记越是做不到,转而把所有过去的物品全部销毁或者掩埋,试图忘记那个令你伤心的人。到最后这些做法你会发现也是徒劳的,因为在你再一次看见他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又出现在你的眼前。

《不曾爱过,怎会懂得》有句话是这样写的:“我愿意相信,在平行宇宙的那边,一定有另一个他们。就让他留在那个不常开启的房间,就让她保持昨日清澈的容颜。就让我们老去的老去,他们年轻的永远年轻。”这本书一开始作者准备了20个故事,但是最后经过作者自己的挑拣留下了15个故事,而且这些故事以后不会再版。有人说这15个故事有相逢和别离,沉默或欣喜,描写了天堂的样子,但是天堂也不完美。得不到的与已经失去的,都是我们所拥有的,不曾爱过,怎会懂得,懂了以后,庆幸自己还有余生可以追忆。

一本书,15个悲伤离别的故事,可能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但是对于悲伤的结局都抱有遗憾,每个人都再努力一点点,结局就可能是美好的。对于每一个失恋的人来说,这个是刻骨铭心的,知道珍惜了但是已经有结果了,期待下一场美好的恋爱吧!

沈熹微著名作家,享誉多年,被人称道的心灵故事写作者,十年幽居病中换来了一个文笔细腻的作家,她的故事,多少女性为主角,写的经过的悲欢离合女性,暗自抚慰受伤的伤口。没有人的离去是真的永远消失,每一段经历都会给生命留下痕迹,给自己的身心留下或深或浅的烙印,使我们成为最终的自己。

《不曾爱过,怎会懂得》读后感(四):谁不曾爱过

半卧床上读书,朋友凑过来: 你咋看起讲爱情的书了? 停了半秒: 哦对,是小沈同学写的书.

爱情,婚姻,没有经历过.爱情类文章几乎没有接触.旁观过几个同学或朋友的恋爱故事或婚姻纠葛,宁愿选择爱而不在一起,也无法容忍没有爱的婚姻.

确是因着小沈同学而读.但读着不腻烦.一篇篇,不同的爱恋形式,不同的选择与面对,有些关乎爱情,有些关乎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功课.

不禁觉着书名亦恰到好处.谁不曾爱过和被爱过呢.

朋友欣赏封面,青山绿水看着欢喜,缓行的大巴使她想起 千与千寻 中行驶在水面的列车.

《不曾爱过,怎会懂得》读后感(五):文字在说,你们在看

拿到才能确信是真的出来了,全凭运气,完全得感谢编辑崔悦,我是个迷糊的不靠谱的作者,整个过程给她添了不少乱。

对于出书这个事情我没什么期望值,写的时候不知道会出,出的时候不知道卖不卖得掉,卖掉了不知道有几个人能看得顺眼…如此,每本书的出版对我而言几乎都是意外。

朋友说,书名不是你的风格啊,你难道不该是高冷性冷淡范儿书名吗?

我笑,书名再好内容不好也是枉然,假如书名不那么抢眼,或许内容反倒能给人点惊喜。

说到底,它们谁也不能代表谁。

至少现在的名儿是一句实话,没爱过,不会懂。

先前确实很少想过。封面应该什么样子,该叫什么名字,该印多少册,该要求多少版税。

象征性地议过价,就像买菜时习惯杀杀价。杀不动,添不了,也无妨。没有真心想去争取什么。

后来忽然想做好一点,觉得自己应该有作文者的原则。于是又讨论了一下。

可意见给出,心已散淡下来。随便怎么都好,不能改变自己就是个散漫的人。因为不是多了不起的作品,也不是让自己不惭愧的文字,何必太当回事。随它去吧。

像对待某种意义上某个生命阶段的自己,除了零星的动容,没有别的感情。

这心态大概是不对的,不积极。

书稿交付之后是六月,进医院,被抢救,几番生死。

又有个朋友为我不平:“还是有点儿遗憾,你又不是高产作家,好不容易出一本书,可以说是拼了老命完成的,结果还不能随自己心意。”

蛮感动的。可事实上,我没有什么心意。心意这东西,也不可能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形式轻易表达出来。

文字在说。

故事情节很烂,情感却多,仿佛无中生有。恰似我的人生,并未领略太多崎岖风光,但感慨不请自来。

常感到自己进化得不够,没有足够高级就闯入这个世界。那些本来应该酿造的,没有能力酿造,本该编织的,缺乏耐心编织。就这样仓促地,生怕来不及似的,将它们抛出来。

我只是一个通道。向你们输送一些被来路不明的力量不断灌注进这个通道的内容。庆幸的是,这个过程里,得到过短暂却真实的喜悦。

文字在说。

收到的人会收到。

《不曾爱过,怎会懂得》读后感(六):你要在心上填土,从此懂得藏深

这世间所有的精彩离开了爱仿佛都是失色,而圆满的爱总不如残缺的爱揪住人心。大抵因为现实里悲与离远远超过欢与合。人人心中皆有一点残缺是无法弥补的。时间就是一种过往,有些东西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有些东西失去了便不再,有些东西从来得不到。曾经牢牢握住的,其实也会远走。曾经以为的天长地久,不过是短暂。曾经的信誓旦旦,不过说说而已。别以为,会有永恒的存在,别以为,会有值得的信赖。有些事,一旦开了口,终会决堤。暧昧就是一种癣,痒了时挠挠舒服一点,涂点药膏表象上好似治愈,这不过换取短暂的舒适,在适当的环境短时间内依然会复发,终究无法痊愈。

书刚到手时,以为是散文随笔,打开才发现是短篇小说集。文字优美有着散文的情意,每一篇你看得到开头却决猜不到结局,这也是吸引我打动我的所在。从未写过书评,这些字只是我的感悟。

《不曾爱过,怎会懂得》读后感(七):永结无情游(跋)

近些日子外间总有燕子飞过,每觉黑影闪动,抬起头来,看见半边翅膀翩跹。一瞬就过去了。

燕子的影,鸟雀的鸣,半夜狂暴的雨,卫生间朝东开的窗口吹进来的风。上午十点过后,太阳照到屋子里,那风就是暖的。

故乡的四月。街道嘈杂喧嚣,小城脏乱如故。面包店里放着年轻的情歌,人群熙攘而过的水泥路面,这一头还没铺完,那一头已有裂痕。背书包的女孩经过身边,向晚空气中弥漫着洗发液的清香,路旁一棵一棵枝叶嫩绿的树。

有时出现霎时错觉,以为青春还没过去。

随之而来的一点点怅惘,不平静。

越来越多的时候,感觉无话可说。

整理这本书,本来准备了大概二十篇故事,挑挑拣拣,最后只留下十五篇。其中两篇原载于我的第一本小说集《浮夸》,它不会被再版。

像是从将消逝的水中徒劳地掬起一点泡沫。

直面这些稚嫩的文字很不容易,此次大多数都有改动,有的几乎全盘重写。因而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犹如为故人整理遗容,让其尽量体面地与我们道别。”

过程很累,会觉得羞愧,时不时停下来,问自己,是不是在做一件毫无价值的事。

可能所有的青春都是无价值的。它只是不停燃烧,燃烧,矫揉造作,却毫不自知。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今年三十岁了,已经在过六十岁的日子。不喜欢社交,没有新朋友,旧的联络,能删掉一个就删掉一个。清晨起得很早,在幽暗光线里循着熟悉的轨迹,喝水,洗一把脸,开书房的灯,煮了热咖啡窝在沙发里读书,八点以后才开始正式洗漱和早餐。

写东西很慢,有时画画玩,总之,是独自就可以完成的活动。

分散很好,寂静很好,我喜欢道别。郑重其事的道别,使我们知道自己如何相聚过。

情怀不再。这样的小说不会再写了,是最后的。因这直抵尽头的意义,我又变得有点珍惜。

曾经非常年轻,曾经一无所有但饱含痛苦的激情,曾经不怕丢脸地写字。呵。

谢谢为它付出努力的所有人。

谢谢过去的十年。

谢谢你们抱着巨大的宽容、耐心,阅读它。

2015年4月15日 夜

《不曾爱过,怎会懂得》读后感(八):爱过的青春,才会无遗

“谁又不曾支离破碎,而后依旧前行。”这可能是沈熹微的《不曾爱过,怎么懂得》这本书里通篇的主旨吧。作者沈熹微被称为心灵故事写作者,文风沉静,工笔细腻,诚如这本书里的十五个短篇故事,如花般静静绽放,散发出诱惑的味道,让人靠近让人逃离。作者以恬静干净的文笔为我们静静诉写这世间红尘男女各自的悲欢离合。十五个故事,自成一体,每个故事里的人物各有自己的命运,或悲或伤。

看完整本书,感慨作者思想成熟,经历世事,其实作者很年轻,只不过经历的人和事多了,所以才有这样深沉的感悟。其中的每一个故事,代入感都极强,让人不由自住地陷入进去,经历他们的平淡,他们的开心,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无奈以及最后的释然。每一个故事都是在教会我们成长,教会我们好好珍惜眼前的平淡幸福。

不要“用很长的时间等待,然后用更长的时间,去学会不再等待”,就像贞瑜和一冬,一个逃,一个默默地等。兜兜转转几年过去,青春不再,只能向现实屈服,伤了自己又为难别人。不要爱的太极致,那样太累太苦。夏雨对林子的爱太深,太沉重,双方才会缺少相配的磁场,才有一丝丝的遗憾留存于各自心间。

很多人在爱情中落败,很多人在爱情中成熟,很多人通过爱情确立人生轨迹。爱情是美酒,爱情是毒药,爱情是这世间永恒的主题。多少为人它身心疲惫,多少人为它甘之如饴。

其实读到其中几个故事,真的有一种心灵煎熬的感觉,无形中的沉重压过来。世间怎么会有这么多无奈与痛苦,过一种平淡幸福的生活怎么那么难。这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戏,只要放下身段,谁都可以谋得一席之地。

世界太大,世事的变化太多。曾经多么相爱的人,因为病痛而分离,因为时间而分离,因为距离而分离。然后余下的人再继续前行,继续生活,地球少了谁,照样转动。但这不就是世界的精彩之处吗。千篇一律,统一而整齐的事物没有多少是经典的,往往是独特,留有遗憾的事物,能成为传说。

每一段经历都会给生命留下痕迹,不曾爱过,怎会懂得,懂了之后,庆幸还有余生可追忆。

这本书的文艺味很重,小资调很浓,有人爱它的文艺格调,有人不喜它的沉重无奈。无论哪一种,它的出现自有它的价值。

《不曾爱过,怎会懂得》读后感(九):晚风轻轻吹

十月末的北京,渐趋有了寒凉之感。适逢阴天,窗子只在正午时分打开一会儿,过后就关上了。就是在这样一个周末,断续读完了沈熹微的小说集《不曾爱过,怎会懂得》,霎时浮上一层暖意。十五篇青春小说,如一幕幕电影,此起彼伏地上演着相逢和别离,悲伤与欢喜,人物迥然不同,情节千差万别,但却有着同样温柔的收束,怅惘而温柔。这是熹微一以贯之的调子。这种写作基调,使得她在众多“80后”小说家中独树一帜,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是的,当大多数“80后”作家在他们的青春小说中展示“冷”时,熹微选择了“暖”,当大家都在争相描摹青春的疼痛与残酷时,熹微的文字却像岁月伸出的一双手,缓缓抚平了它们。《夜盲症》一篇里,末尾处,为生计疲于奔命的中年男子林晖,冬夜走在空荡的大街上,忆起某年某月同样寒冷的夜晚,为心爱的女孩在路边买了三双袜子。《明日天涯》里的陈岚,经历过欢爱和离散,某个阳光和煦的日子,同情敌一处喝下午茶,竟“认真地觉得,自己也好,他人也好,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原谅的。”《沸点》里的杜吕明尤甚,沉默地守护着方池,方池怀了别人的孩子,他端茶倒水侍奉左右,方池同别人私会出了意外,他披麻戴孝主持葬礼,而后平淡地和一个女子结了婚,过起柴米油盐的日子。如此种种,爱的宽悯与博大,拓展了小说的格局——使得它未囿于单纯的男女情爱,而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主题探讨,实为可贵。

谈及小说格局,可以说,集子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暗河》。《暗河》同样关涉男女情爱,但透过男女情爱,它更多地展现的,或者说所要探讨的是人性的善与恶,是生命的罪与罚。少年恋人在一次沉船事故中丧生,最终却连一个名字都没有,一桩葬礼都无法举行,目睹一切的少年,向前来调查的人默认了78人的说法,而这数字中并没有死去的恋人。长年累月地背负着这桩心事,从少年到中年,从中年即将步入老年的时候,他扛不住了,他倒下了,一如院子里倒下的紫薇树。多年后,两位幸存者的一通电话,一场肆意的哭泣,将小说推向了高潮。而结尾处,妻子一面在倒下的紫薇树旁填埋新的种子,一面露出温和的笑容——死去的人死了,活着的人终归要充满希望地活下去。如此设置,真可谓妙绝。

此外,熹微的文字里有一种沉湎的气质,一种思省的气质,这气质冲淡自然,仿若无物。这种自然,甚至说天然,为小说营造了一股轻盈的质地。纵使是悲伤,亦似乎被阳光照耀过,被雨露滋润过,变得澄澈而透明。《多雨的夏天》开篇就是这样的叙述:“跟绕口令似的,前女友和她的现男友住在隔壁,每次陈晖迟从他们门口经过,都像是被刺一下,空气中像藏了匕首。”读来甚至有种莫名的俏皮。而《失焦》的结尾:“我茫然抬眼,前面车流如注,尾灯明灭,视线模糊,不知何时已黄昏。”则随性自然,一如写寻常日记。至于《白月光》的处理,就像极了一部无声电影:“这一次,关心终于看见了细细的月牙,嵌在深深的蓝色里面,像一丝宽宥的笑纹。她将信放在盆景旁,那月光笼罩着她,她站了一会儿,静静地走开了。”沉湎和思省的意味,尤为浓郁。

不曾爱过,怎会懂得?爱过,所以懂得。归根结底,熹微小说集里的“暖”和“轻”,都是因为这懂得。不知为何,字里行间流泻的那份圆润与通透,达观与澄明,每每令我恍惚,这些故事似乎出自一个迟暮的老人,在晚风里静静冥想,冥想着那少年事。

《不曾爱过,怎会懂得》读后感(十):不曾写过,怎会懂得

撇去情爱,先来谈谈写作。我认为写作实际上是一种抒发,内心里藏着什么,写作就会抒发出什么。

想要写好一本好的小说得先有故事,再来情节,最后再是感情润色。也就是说小说的故事性大于情节性,情节性大于感情性,哪怕是爱情小说,且三者缺一不可。故事是框架,是主心骨,情节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引路展铺,要让读者追着情节一步步沉入其中,而文中的情感、风格则是软配,为硬件添砖加瓦,锦上添花。三者搭配,才能干活不累,我是说,才是本好小说。因为只有故事那是新闻联播,只有情节那是侦探小说,只有感情那是马丽苏捧在掌心的霸道总裁爱上我。

《不曾爱过,怎会懂得》里有十五个故事,有的遵从了这个法则,有的没有。开篇《夜盲症》,男女主人翁之间爱的忽冷忽热,神神秘秘,最终如养了一条特别可爱的汪星人,突然间生病了,自己无法承受这种失去汪星人之痛而转而将其送走一样,将自己越爱越怕的爱情也断送掉,通篇就是这么一个越爱越怕的故事,也没什么情节能够铺垫出男主女主之间深爱的由来和去向,只有在情感上渲染的非常的、十分的爱,爱到不知缘起的感伤。感情大于情节,情节大于故事,所以只感到饱和的虚空。

第六篇《沸点》,女主怀上单位老领导的孩子并咬牙生子,一默默无闻的同事从她生孩子开始就对其无怨无悔照料不停,单位老领导始终不露声色。这篇的故事大于情节大于感情,遵从了法则,可读许多。

这十五个故事,由来自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节,和不同的情感构筑,藏在这里面的排列组合,结果有万万种。以爱情为主题:蕾丝边的爱情,备胎男的爱情,小三的爱情,两小无猜的爱情,父母爱情等等,虽看似简单但其实各个都是“脉络惊奇,练武奇才”,因为有情节和故事练就的好体魄。

回到抒发的问题上,窥完通篇作者的才气和慧智兰心自是不用说的,但也发觉到其实还负有些不可名状的忧伤和暗暗柔柔的不自信。

套用杜拉斯写爱情的一句话将其改为写作也为偿不可:“写作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上一篇:恍惚的人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     

下一篇:人长大了,开心都想哭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