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公众号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是一本由(美)丹尼尔?克莱恩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读后感(一):岁月增长,阅历沉淀,开始思考人生

这是一本启发式的书,也是一本哲学的入门书。作者用通俗易懂诙谐的语言和形象的案例,把人类历史以来主要的一些哲学门派做了简介。让人脑洞大开。从小到大,都觉得哲学是无聊透顶的东西,学哲学的人不是装13就是loser。看完此书,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对哲学太过于无知。这一方面是中国教育本身导致。从小就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的主流意识下长大,加上小时候实在太穷(本人70后),才刚刚把温饱解决,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面对各种物质的诱惑忙忙碌碌,几乎没有顾及到心灵层面的东西。另外一个方面,在学校层面(甚至于社会层面),中国只有一种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他都可以说是异端。

在如此的大环境中,在将要奔四的不惑之年,能够有缘碰到此书,真可以说是幸运。或许是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沉淀,才会静下心来思索一下人生的意义!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读后感(二):多变的欲望 不变的渴望

最初看见这本书的简介,哲学、思考,39个哲学金句……正准备默默的点个叉,鼠标上移时,有一句话撞进我眼里:.“莫因渴望你没有的,而错过你已拥有的;要知道,你现在拥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伊壁鸠鲁)。可能是因为最近被办公室的矮胖旗袍女整的人生低沉灰暗,这句话就一道披着金色的阳光,瞬间照进我心灵的窗,阳光暖了整个心房,光线里飞舞的尘也变得生动起来。

多年前,还是学生的我,对未来的憧憬不过是有份稳定的收入、有个有爱的家、有充实的生活。时光兜转,多年前的渴望现已实现,却又新添许多欲望。朱光潜先生写到:慢慢走,欣赏啊。这样的话,在千年以前,也曾被伊壁鸠鲁说过。

伊壁鸠鲁是一位谨慎的享乐主义者,他的这句话含有两个显著观点:一是目光放在别处太多,就会忽略已拥有的;二是追逐渴望的目标之后,必然会开始下一段渴望,从而进入无休止的渴望——追逐——实现——渴望的循环。是不是很容易让人想起转笼里的天竺鼠?每一天、或者说这一生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的追逐,甚至可能在追逐的漫长岁月中,忘记是为了什么而追逐。伊壁鸠鲁认为的快乐是无忧无虑、知晓感恩的,只有我们摈弃人类的恶习--欲壑难填,不停的阻挡心中的欲望,才可以追寻生活的乐趣,享受当下,莫待来日。

另一个享乐主义者亚里斯提卜,比起伊壁鸠鲁的小心翼翼,显然更像我们所理解的享乐主义者,他崇尚极致的享乐,只要是让自己感觉到快乐的,就去追求,以这种原始的、动物般的方式去追寻。“生活的艺术在于及时行乐,而最强烈的快乐不是智识上的,也并不总是道德的。”亚里斯提卜和伊壁鸠鲁让我们了解到哲学领域,纵使是同一学派,在继承和流传中,也都充斥着许多不同的声调。哲学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辩和证中,启发人类的智慧。

早年间的享乐主义者们在为快乐的真谛争论不休,后世的哲学家们提出靠科技来终结人类的痛苦感知。人的肉体接上各类电极,思维却在虚拟世界里恣意生活,这不是科幻电影,我们聪明勤思的哲学家们早就争论过这些问题,然而这种人为的阻挠人身感知的事件真的有其进步意义吗?这事儿至今仍争论不休,也许等到真的诞生了这种科技,才有强而有力的论据吧。

享乐主义者们忙着在生命中体验快乐,悲观主义者们却诉说着痛苦与绝望,“大自然以其惯常的善意,注定了人直到完全失去了活着的理由之时,才懂得该如何生活;直到无力再享受鲜活的快乐之时,才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贾科莫·莱奥帕尔迪)在我看来,这句话与享乐主义者们的金句都揭示了人类一个不可忽视的共性:不断对未曾拥有的东西产生渴望。如同这本书的名字: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人类,可不就是这么矛盾?即便再珍惜已拥有的,仍难免渴望未得到的。有的渴望毁灭了一个王朝,比如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有的渴望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比如第一盏灯的发明者汉弗莱·戴维。

科学家渴望征服世界,哲学家渴望诠释人生。哲,义哲,知也,中国人用来形容善于思辨,学问精深。与希腊语philosophia(热爱智慧、追求真理)语义一致。哲学是烧脑的学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披荆斩棘,哲学史上的哲学大家们,则是聪明又可爱的人。丹尼尔(本书作者)把伊壁鸠鲁称为“稀有哲学家”,评论亚里斯提卜背弃导师苏格拉底的行为,需要极大的勇气,这种生活化的评论鲜活了纸页上的名字,立体了站在智慧金句后面的人。

丹尼尔和我们分享了他整理的三十九则哲学金句,用辩证的顺序(作者本人则称之为随意)来排列这些句子,让整本书的结构如行云流水,章节之间不会有强硬衔接的违和感。作者用口语化的解读和许多富有哲理的趣事让我们了解到:哲学虽然烧脑,但一点也不无趣,天马行空是激励人去思索求证的重要动力之一。这本书的译者李鹏程也将内容翻译的十分顺口,还经常蹦出“人艰不拆”、“颤抖吧”、“金句小王子”之类诙谐的词语,读者在乐呵的同时更容易理解。这本充满哲学辩思的书不能帮你成为一个哲学家,但是却可以助你思考人生,弄懂那些不停更迭的欲望和持续的渴望。

文/团团花哚 2015.09.28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读后感(三):谁此刻活着,就永远活着

正在看的这本书有一个好长的名字——《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这句话是一个名叫莱茵霍尔德 *尼布尔的美国神学家说的。但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哲学家丹尼尔克莱恩写的,这句话既被用作了书名,也是他在书中探讨的哲学家们关于如何生活的 39条“金句”的最后一句。

我年轻的时候,文学青年们都流行手头备一个本子,用来随时摘抄各种“名言警句”。现在看来,这是个世界性的流行病。

丹尼尔克莱恩决定去大学读哲学系的时候,也有这么个习惯。他想从那些伟大哲学家身上寻找一些启迪,弄清楚如何才能活出最好的人生。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本子记到三十多岁,写下莱茵霍尔德的这句后,被他扔进了旧物箱。他在句子下面批注道:“你怎么才说!”

我自己那个本子,早已不知所踪。而丹尼尔克莱恩的本子,在四十年后整理旧书时突然出现了。他翻开破旧的纸页,看年轻时的笔迹和思考,观照自己已经过去大半的人生,就有了这本书。

我看的丹尼尔的第一本书不是这本,是小说《黑色的我的花朵》,讲述一个叫“格兰德维尔”的小镇上祖孙三代人如何生活的故事。我最喜欢其中温德尔的情节,他是父亲和外公,是小镇上的电影放映员,一生都守在“凤凰电影院”——以前叫“凤凰剧院”。

书中说,“ 要使温德尔德弗里斯离开格兰德维尔的土地,哪怕就一天,也是很困难的。当然,温德尔并非畏惧新环境,也不像那些心怀偏见的老古董,反对一切自己不习惯的事物。实际上,每当在电影中看到或在书本上读到关于大千世界的五彩斑斓,他的内心总是充满喜悦。温德尔安于现状,是因为他坚信眼前有太多的变化和繁复。他是‘此处’的一名学生,他现在也找不到任何有理由前往‘彼处’——无论那是什么地方。”

这本小说扉页上题着路德维希 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如果我们不再把永恒看作时间上的无穷无尽,而是看作一个超越时间的状态,那么,永恒的生命属于那些活在当下的人。”

这句话是丹尼尔布莱恩在“金句”书中记下的第 34条,完整版是这样——“死不是生活里的一件事情:人是没有经历过死的。如果我们不把永恒性理解为时间的无限延续,而是理解为无时间性,那么此刻活着的人,也就永恒地活着。人生之为无穷,正如视域之为无限。”

这个观点,既是小说的主题,也贯穿于《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全书中。

我很小就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别笑,我说的是真的。

法国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说:“每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它被以前与以后的永恒吞噬,想到我占据的甚至是能看到的逼仄空间会被无限浩瀚的空间吞没,而我却对它一无所知,也从未被它知道,我便惊恐不已,同时又惊异于我是在此处而非彼处。因为并没有什么理由解释为什么是在此处而不是彼处,为什么是此时而不是彼时。谁把我放到了此处?又是谁下的命令和指示,将这个此时与此地分配给了我?”

现在看到这段话,让我回想起十几岁的时候,看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和文字版《星球大战》,有一瞬间,不知怎的,突然感知了宇宙的浩渺无垠,然后感到了自己的渺小无助——这么渺小的存在对于这么浩大的宇宙到底有什么意义?就如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所说:“对宇宙而言,人的生命并不比一只牡蛎更重要。”每当想到此处,就好像浸身于冰水之中,既寒冷,又窒息。

那时我很怕自己那么想,又常常忍不住去想。

直到二十多岁以后,工作谈恋爱占据了大部分生活,头脑中才渐渐没有了这些抽象问题的位置。

但在此后的人生中,一直是那些悲观的哲学吸引着我。

比如萨特说:“当你生活时,什么事也不会发生。环境在变化,人们进进出出,如此而已。从来不会有开始,日子一天接着一天,无缘无故地。这是一种没有止境的、单调乏味的加法。”

比如叔本华说:“生活摇荡如钟摆,于痛苦与无聊间徘徊。”

后来罗素说叔本华是个骗子加伪君子,教别人悲观,不要期望开心什么的,自己却过着放荡享乐的生活。

丹尼尔写这本书时,已经过上了颐养天年的幸福生活。说起人生经验的话,还真是对第一条“金句”感触颇深:

“莫因渴望你没有的,而错过你已拥有的;要知道,你现在拥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他说,“虽然我一般不会因为渴望更多而忽略当下,但却会因为经常幻想接下来要发生什么而远离现实。我现在才意识到,自己这一生有太多时间都花在了思考‘接下来干什么’的问题上。……事实上,我的人生主旨一直就是‘接下来干什么’。小时候,我老是想着长大以后生活会是什么样;再后来,又会幻想大学毕业之后我要怎么生活。凡此种种,就这样,我把自己的生活稀释到了寡淡无味,就如爱默生曾写到的:‘我们总在为活着做准备,却没有真正生活过。’”

看到这一段时,又有了那种冰凉的感觉,怎么他好像是在说我!

所以,丹尼尔得出的结论就是:活在当下。

这话的意思大多数人都知道,不是什么新鲜观点,我大天朝就有“花开堪折直须折”的古语。

正是所谓知易行难。也不能因此就做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享乐主义者,像希腊哲学家亚里斯提卜所说:“生活的艺术在于及时行乐,而最强烈的快乐不是知识上的,也并不总是道德的。”

丹尼尔在后记中写道:我现在越来越深信不疑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有意识地选择自己为什么而生活。……我还相信,比起仅仅随波逐流地生活,深思熟虑去选择并勇敢地担当起自己想要的人生意义,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盈。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下来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哲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说的更好:“要活得好像你是在活第二次一样,好像你第一次活的时候做错了什么。”

我就是看到了这句话,才买了这本书的。

虽然我也不大相信了解一些观点和思想就能改变或指导自己的人生,但是,看到那些哲学家只用那么几行字就说出你心中所思所想,真是一种莫大的快乐,这也是一种活在当下。

谁此刻活着,就永远活着。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读后感(四):鸡和蛋 ——读《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鸡和蛋

——读《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我们都不陌生这样的一个问题:鸡生蛋,蛋生鸡,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可以说,这是一个困惑了人类数百年的问题,最终还没有确切的回答。当然,你先不用紧张,这与本书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书中也没有鸡与蛋的观点,更不会让你去证实这个问题。诚然,这个世界里有太多的问题,太多的疑点,太多的之乎者也,然而一般人也就想想,只要不影响继续生活也就转过去了,只有我们伟大的哲学家们在不断论证并试图找出事实的真相。大家也许只认为哲学家就是望着天空思索人生的智者,其实不然,可以说哲学家在我们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革命理论家、记者、历史学家、革命社会主义者,他所创造的马克思主义,是作为近代最著名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哲学理论之一,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和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其国家或政党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而其他哲学家也有大家熟知的柏拉图和他的“柏拉图理念”,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形式逻辑理论”,罗素和他的“新实在论”等等。谈到这,你应该就很清楚了,这就是一本有关哲学的书籍。

作者丹尼尔?克莱恩,美国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曾与托马斯?卡斯卡特(Thomas Cathcart)合作出版超级畅销书《柏拉图与鸭嘴兽一块儿上酒吧》(Plato and a Platypus Walk into a Bar)。想来也挺有趣的,这本书的源头只是源于丹尼尔在十九、二十岁对未来的一种迷茫而希望从先哲中找到答案的偶然之作,当五十年过后,经历了生活,见证了时光之后的丹尼尔再次对先哲言论进行自己的沉思和见解,这使我们读者得以轻易的接纳了这位哲者用几十年精心收集的“金句”和相关得出的结论。但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是该先享乐还是先实在,是该不顾一切过自己的生活还是遵循道德安于当前,我想任何事都是有两面性的,哲者只能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质如何,选择还是让自己去考虑的,因为很多东西就是“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所以丹尼尔在后记的第一句话就让我们不禁莞尔:“搞清人生的意义?我是在开玩笑吧?我以为自己是谁啊?”

但是无论如何,你都需要认真回顾一下过去,把握当下。约翰?列侬说:“你左顾右盼做着各种打算,却不知道生活已然过去大半”。本书共有39个金句,每位先哲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一致,所处的时代不一致,接收的社会信息不一致,所以相应他们的观点也不一致,这些观点中,有些经久存在,适应任何时代,而有些观点背景则对于当代是不适应的,但不妨碍我们去学习了解。当然,丹尼尔也不提倡我们去纠结太多,“若以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有关美好生活的想法来衡量,我这一生合格吗”?作者最期盼表达的是:“毫无保留地活在当下”,这才是最真实的,不是吗?哲学的观点使得我们更理智的去看待问题,更自然的面对人生,并以最好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一生,那么这本书的意义也就足够了。

“莫因渴望你没有的,而错过你已拥有的;要知道,你现在拥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伊壁鸠鲁

“对宇宙而言,人的生命并不比一只牡蛎更重要。”——大卫?休谟

“我认为,对世界的状态唉声叹气没什么意义,除非你能想到什么方式来改进它。否则,别劳神写书了,去找个热带海岛,躺着晒太阳吧。”——彼得?辛格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读后感(五):个人评分:71.就宇宙而言,人的一生如此不值一提,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书评:

戳了很多点,但每个点都戳的不够深。

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不值得自杀,因为大部分人都拥有很多痛苦,但依然活着。

就宇宙而言,人的一生如此不值一提,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本书结构:

共37章,基本算37个点

这本书讲了什么:

1人需要认真审视目前所拥有的,然后在认真决定如何进行下去。

2人的快乐与否、程度,其实最终是由你的思维所决定的

3没有痛苦可能并不会让人更快乐。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感觉,和痛苦,平常所不同的思维结果。

4人生绝非充满悲剧,是一种双面的体验

5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不值得自杀,因为大部分人都拥有很多痛苦,但依然活着。

6关于自由意志,没有太多认同,对于决定论和自由意志依然持中立态度

7创造个体特质并非人的专利,动物甚至植物都可以

8作者赞同人应该把内心最深处的自己搜刮出来,但这样又会陷入另一种平庸。所以要多多反省

9人生充满失望,平常心

10客观地观察自己,考虑下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记录下思维过程,经常自省

11友谊的本质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易,人需要这种交易,当然你完全可以和任何人进行这种交易

12对待孤单的态度会改变。

13探究爱情是什么?个人觉得一定与三观有关,没有统一化的模板

14所谓好坏,都是主观概念,所以有意义与否还是在于你的想法

15就宇宙而言,人的一生如此不值一提,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16高尔吉亚的一切都不存在

17对于未知,每个人都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态度。

19大部分选择并不能绝对地区分好坏,那也就没必要太过选择困难

22行善本身也是一种获得幸福的方式,在不痛苦的情况下,何乐而不为呢?

23关于道德,关于抉择,更多地还是遵从个人意愿

24对人而言,唯一性来自于思维

28对于未知的终极因,宗教可以直接给出答案,哲学则很困难

29濒死体验让怀疑态度的认识论者艾耶尔投入了宗教的怀抱。可否自己模拟进行一次思维上的濒死呢?

36个人认为没什么错失存在,时间无法倒退,我们的任何一个决定都会有蝴蝶效应,懊悔没有意义,学习才有

37大部分的不幸只是庸人自扰

读这本书的动机:

人生的意义感兴趣

读这本书的目的:

想看看别人如何理解人生的意义

作者:

(美)丹尼尔?克莱恩

书中的感兴趣点:

人生的意义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2-3小时通读

对我的影响:

评分:

71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读后感(六):生命意义事变化的,我心应依旧

生命意义事变化的,我心应依旧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的确是一本脍炙人口的好书,笔者着实有些爱不释手,还有些相识恨晚的感觉。翻开此书,我们将会获悉,《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一书的作者是丹尼尔?克莱恩(Daniel Klein),美国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曾与托马斯?卡斯卡特(Thomas Cathcart)合作出版超级畅销书《柏拉图与鸭嘴兽一块儿上酒吧》(Plato and a Platypus Walk into a Bar),还是其他25本图书的作者或合著者。现和妻子生活在马萨诸塞州西部。看来,作者也是蛮牛得,真得是大牛级别的高手啊!

这是一本哲学方面的书,初读起来,举得有些生涩。一开始,笔者读着觉得有些不对胃口,有些理论的确挺难懂。笔者也有些略感阅读的难度与顺畅,说实话,真有些打退堂鼓的意思了。

后来,我心想,勇敢地读下去,或许读着读着,后面就会迎刃而解了。于是乎,就这样坚持了下去。到后来,我发现这本书的确很有哲理。其实,核心的一点就是,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变化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变数,而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看待周围事物、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不变的看法。

文中有个段落非常迷人,值得我与网友们分享,在决定要把这些“金句”分享给大家后,我曾试着为它们排一个合适的顺序。按照我抄记的时间先后?感觉有点儿过于主观了。按照类别?比如,幸福和快乐的人生,有意义或无意义的人生,追求灵性的人生,美好与公正的人生?但分类的问题在于,那些哲学家有太多太多的观点没法被归到某个单一的类别里。所以最后,我选择了按照个人化的关联方式来分类,即某个观点是如何出其不意地把我引向另一个观点的——换句话说,基本上是非常随意武断的一种方式。

整本书,作者把那些有用的、理性的名言金句统统一网打尽,进而进行了理性、辩证地辨析,作者的确很有才能,分析得很到位。有很多思想,简直是给读者在补课,在给读者注入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思想。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读后感(七):警句爱好者——苗炜

警句爱好者

——苗炜(转载自苗师傅微信号)

我原来做杂志的时候,曾经编过一个叫“声音”的栏目,就是到处搜集一些有意思的名言,这个栏目我编了17年,有时候囫囵吞枣,看到什么有意思的话就抄录下来,没查找出处,也没去核实。我当然明白,一些有意思的话,得放在上下文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思。但也不可否认,名言或警句有自己的生命力,它会从浩瀚的文本中脱颖而出,到处流传。如今这个世界,把许多事情都压缩在140个字或者70个字母中表达,警句似乎焕发出勃勃生机。

今天我要推荐的这本书叫《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题目本身就是句俏皮话。作者丹尼尔?克莱恩,哈佛大学哲学系毕业。他说他年轻的时候,就爱搜集警句,拿了一个小本子,抄了不少。多年后他再次翻阅这个小本子,觉得有必要将这些句子拿出来跟读者分享,于是就有了这本书。全书一共列出39个句子,每个句子都附有一段说明性的文字,这种文体也适合碎片化阅读,坐在地铁上就能看两段。克莱恩的哲学素养,都体现这些句子的选择和阐述上。比如题目中的那句话,来自一位美国的神学家,他的意思是,人可以苦心孤诣地思考神圣,但他无法摆脱有限的大脑思维,不可能全然领悟超然的价值观念。我们有能力去沉思人的必然死亡、善与恶、生命的意义这些大问题,却也总会陷入当事者迷的境地。

克莱恩似乎特别想提醒读者注意,人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所以他还选择了大卫?休谟的一句话——对宇宙而言,人的生命并不如一只牡蛎更重要。克莱恩说他年轻时抄下这句话,自己渐渐走到了生命的尾声,又在休谟的这句话中得到了慰籍。克莱恩讲述了“生命意识”,并没有什么哲学术语,而是用旅行和电影,他在希腊的小岛上看到了那些曾经统治小亚细亚的帝王的陵墓,一个伟大国王也会变得渺小,他还提到了瑞典电影《芬尼和亚历山大》,电影中的人物经历了生活重重打击,最后在一段祝酒词中赞颂了这个世界——“世界充满了屑小之辈,夜晚业已来袭。邪恶挣脱了枷锁,在这世上如疯狗一样打转,毒害着我们所有人,没人能逃离。那么,就且让我们在欢乐时尽兴吧。让我们仁慈一点儿,大方一点儿,深情一点儿,愉快一点儿。定要如此,何必羞愧于在这小小世界狂欢作乐呢。”

阅读克莱恩的书,总让我想到阿兰?德波顿的那本《哲学的慰籍》。德波顿在剑桥读书的时候,也喜欢做读书笔记,抄录警句。据说他毕业时读书笔记有二十多本。《哲学的慰籍》也算是一本高级的心灵鸡汤,书中题目都直接针对我们的问题——与世界不能和睦相处、担心缺少钱财、受到挫折、有缺陷、会伤心、处于困难中。德波顿说,正是由于我们的怯懦,我们才求助于哲学家。

相比较而言,克莱恩这本书带有一个老人更豁达的智慧,他围绕生命中一些本质问题来讨论,有哲学思辨,也有宗教意识。“一点点哲学会让人的思维倾向于无神论。但是对哲学的深究又会是人心转回到宗教上去。”世上所有人都忙忙碌碌,还有点儿亢奋,但如果你俯身上去,问问,“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吗?”,这还真是个容易让人崩溃的问题。据说,汉城的汉江大桥上总有人自杀,有好事者在大桥上涂抹了一些标语,“你最近过得怎么样?”,“你会让家人难过的”,“你找到生活的意义了吗?”标语涂上之后,自杀人数成倍增长。是啊,谁也经不起这些终极问题的拷问。

再列一个句子,来自这本书——“大自然以其惯常的善意,注定了人直到完全失去了活着的理由之时,才懂得该如何生活。直到无力再享受鲜活的快乐时,才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所在。”

再来一句——我们的语言精明地体悟到了独自一人所包含的两种意味,它创造了孤寂一词,来表达独自一人时的那种痛苦。它还创造了独处一词,来表达独自一人时的那种荣耀。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读后感(八):尤忆当年的读书笔记

在最烧脑的哲学生涯中,看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头脑如何思考。

——前言

读这本书的,就像是回到了高中时代,那时候老师布置我们每个周都要写读书笔记,一天找一句你喜欢的话,后面再加上自己的感悟,早自习的时候轮流上讲台朗读分享,没想到,我们那时候的形式在国外也有,不过大师终究是大师,人家把读书笔记写成了一本书,而且是一本好书。

推荐大家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要看一看前言,在这里,我看到了情怀,也看到了一本好书诞生的全过程,是那样不经意,又是那样耗费心血,我和作者的差距就在前言那里啊,如果我也像作者这样有心,把自己高中时整理的金句重新用自己如今的人生阅历润色整理,说不定我现在也是畅销作家了(笑)。

这里面的金句包罗万象,或许是多元并存的金句,或许是五光十色的金句,或许是豪情万丈的金句,或许是力擎千钧的金句,或许只是一个单纯的金句,可能在平时,读来这样一个句子,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感觉,没有大小,没有形状,没有厚薄,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句子,可是,在这本书中,在作者的解读与感悟中,因为被赋予了人的情感,所以每个句子都衍生出所有在梦想中浮现过的景象。至于那究竟是什么,就像是我曾经读过的《点》杂志里说的,已经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的话点燃了一种信念,点燃了一种生活的激情,与你我相随。

聆听先哲的话语,倾听作者的点滴感悟,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其实,我们也可以做到,放下手机,放下iPad,出门携带一支笔,一个本子,记下那些智慧的话语,书写自己的心情,哪怕只是只言片语,相信那也是电子产品不能带给你的感动。想起了自己厚厚的几本读书笔记,年少的回忆,读书的时候坚持了那么多年,可自从上网玩手机之后,就束之高阁,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始终是充实的,完全不似看手机刷微博微信之后的空虚,其实不仅仅是因为其中的那些道理,更因为作者为我找到了生活最日常最淳朴的美好,喜欢这种真实的东西。

怎样才能活出更好的人生,道理是一方面,自己的生活选择也是一方面,看着这些饶有趣味的句子,我想做出改变,各种意义上。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读后感(九):原本以为是本励志鸡汤读物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感觉真是深得我心。但是同时认为极有可能十本类似《活在当下》那种读起来很high,但实际上是能抚慰你心灵两周不到时间的貌似励志的书。

这本书里摘抄了39句哲学名言,第39句就是“每次我刚找到生命的意义,他们就把意思改了”,这章节最后一句是“买者自慎!”

这本书是所以感觉还不错首先是因为,他不是本励志鸡汤书,虽然作者年轻时候摘抄哲学金句这件事情本身是有些鸡汤味道的,但是他还是在年老之后,通过一个哲学专业学着的角度再一次解读了这些话,感觉这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书的前半部分看的我有点郁闷,一是不太懂,二是好像都在说道人生本来就是没啥意义的。结合着《人类简史》那本书说到很多东西不过都是人类的想象这种论断,感觉自己真的是没有太多生活的意义,即使追求某种意义,那种意义也是没有意义的(好吧,有点绕)。当然,抑郁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真的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没有什么意义。

后半部分反而轻松了不少,通过各种句子,来论述人生各种意义的可能性。

如果说这本书有啥中心思想的话,大概就是作者经常强调的“活在当下”,而仅仅这四个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哲学流派也有自己的解释。所以“活在当下”意思不同,你所追寻的意义也就不同。

然而看完这本书,突然有了个想法。

我们所“追求”的人生意义,也许不过是在追寻某种别人(可能是身边的人,也可能是书中的人)灌输给你的概念,如果真的是要寻找“自己的”人生的话,貌似怎么找到“自己”才是第一条件,而自己是不是又是由自己的人生意义构建出来的呢?好像陷入了死循环。

作者给你了39金句,但是最后告诉你买者自慎。因为,任何被告诉的人生意义都可能被认为有意义,无论选择哪一条都有可能概括不了你的人生。很羡慕那些有自己坚定信念的人,相信有正确的事情和正确的人而从不因为观察到其他情形而选择放弃,这并不是讽刺那些人固执,就好像寻找真爱的人未必能得到幸福,听从父母之命的人也未必会惨淡收场一样。自己长久的乐在其中是最好的选择了。

最后用书里面的一句话总结下吧。“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不能成为别人”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读后感(十):名人名言娱乐效果更大

作者说,人之所以会堕入欲望的陷阱,是因为我们尊崇的完美主义在暗中作祟。这个说法是错的。作者是想用于解释伊壁鸠鲁的话“莫因渴望你没有的,而错过你已拥有的;要知道,你现在拥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实际上,人有一个习惯化的本能,这是进化在人身上留下的自然选择之一,即当一个人先设立一个小目标,并达到一个小目标(比如一个亿)之后,先是感到高兴,随后又恢复平常,就又去追求一个新的目标。正是通过这种适应性,鞭策人不要停留在一个成功上,要不断获得更多的成功。反之亦然,一个人失败了,一个人可能狠狠痛苦一番,然后消极感受也会慢慢消退,让人重新恢复正常。所以才有一个建议说,假如你失恋了,如果你痛苦得想自杀,告诉自己先坚持18个月,如果之后你还想自杀,你就去。一般就过去了。就跟中彩票一样,高兴一段时间就恢复正常了。通常就是说,人的幸福感或痛苦感都有一个anchor,大部分时候这个anchor都是随着你所经历的事情波动,但最终都会回到一个固定的值上。作者引用Stumbling on Happiness这本书说,我们在追求幸福方面的表现很差。实际上,这是因为,进化在人类身上留下的可不是追求幸福,而是生存繁殖成功率。要是痛苦有生存价值,自然机制就会让我们痛苦。这是拟人化的说法,其实只是算法。总之,虽然我们追求的是获得快感和消除不快感,但是这是进化在我们身上留下的诱饵,或说是一种程序,来促进我们提高生存繁衍率而已。

坦白说,纯哲学已经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是早晚要被淘汰掉的一门粗糙的学问。

    

上一篇:《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经典     

下一篇:《搞定I:无压工作的艺术(最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