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父亲南怀瑾》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父亲南怀瑾》是一本由南一鹏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8.00,页数: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亲南怀瑾》读后感(一):一个渐渐远去的时代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常常听到南怀瑾大师的盛名,被誉为国学大师,其实究竟是研究什么的大师一直不胜了了。但近几年由了解中医开始,慢慢接触传统文化乃至佛教,终于有一天机缘巧合看了一段南师在厦门的南禪七日的录像,感觉讲得非常通俗通透,但自己基础太差便没有听完。希望等以后有机会学多一点基础知识再来细听,希望不至于浪费了这精彩的开释。再后来有机会看到这本书,终于详细了解南师的经历成就造诣,也才终于了解何为国学大师,禪学大师。 从小被科学教洗脑的我,到最近几年才慢慢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和智慧,也慢慢理解当年张之洞所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才是真正符合中国文化需要的发展。可惜,在西风铺面而来的一百多年,中学早已被抛在脑后,踩在脚下了。 一向觉得民国前后的学者才是学贯中西的大家,现今的人,莫说难以领会前人的思想与智慧,大部分人像我一样从小被科学教洗脑,恐怕连一两篇古文都读不下来了,更不必说什么文化根基。南师一生学贯中西,融通三教,却没有真正的学生和传人,且不说个人根器如何,光是古文基础合格的就找不出几个,想来南师对此也是极其失望与无奈。更可叹的是,从今以后,莫说找不到传人,便连真正的大师恐怕也越来越难见了。 本书的作者是南师的儿子,行文难免多用溢美之词。尽管如此,仍是一本介绍南师的思想为人的好书。

《父亲南怀瑾》读后感(二):令人欢喜,令人遗憾

期盼南老师的传记很久了,以前的也读过许多,包扩王国平先生写的,还有南一鹏先生写的,但部头不厚,不够过瘾。现在由南一鹏先生来做这件事,虽然有一些内容是编辑自其他人的著作,但是毕竟由作者来汇总,较为合适,那是无可厚非的。

书读完了,在感谢作者的同时,不禁让人心中有些话,不吐不快。

如果说,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尊敬和怀念,那么首先第一执笔就要慎重,重要的事情要审问周详,再见诸文字,即使是作者没有那么多精力独立创作,而由写作班子协作完成,也应认真审阅后再行付梓,以防疏漏。文中有关某法师的话语,似与本书主旨无干,这样的文字应早予处理。其次,出书之时,尤应认真校对稿件,尽量避免出现低级的文字性错误。这个问题,我早在《与天下人同亲》一书的评论中指出了。没有想到,这一本仍然错误频频,尤其是出现在一些重要的段落,实在令人痛惜。

现将我阅读时发现的问题列举如下,希望能在第二版时予以留意。

上册

112 第7行 拜释普明——后疑缺一”为“字

115 倒数第4行 出主人奴——疑为“出主入奴”

116 第5行 “不趋己入”——疑为“不趋已入”

第6行 秽上。——秽土

常寂光上——常寂光土

第15行 人从何入——入从何入

倒数第1行 汝眼:——汝眼;

117 第1行 我也:——我也;

135 倒数第5行 余力斥之,累日乃平言未卒。——余力斥之,累日乃平。言未卒,(不应另起一段)虚老曰

倒数第3行 大法未明多取证,一分神通即多障蔽本分上一分光明,——大法未明,多取证一分神通,即多障蔽本分上一分光明,

倒数第2行 但得本愁末也——但得本不愁末也

136 第8行 诳也、诳也,起退——诳也、诳也。起退。

第13行 虚老手之今起曰——虚老手之令起曰

倒数第8行 颌之——颔之

井南华小志一册——并南华小志一册

210 倒数第6行第2字 伯——柏

214 第14行第22字 一般——一斑

252 倒数第8行第14字 师字后缺一利字

下册

355 倒数第4行第21字 根气——根器

427 第12行第14字 乃所明——似乎应为乃能明(这里要认真请教)

倒数第一字 乃能——似乎应为乃所(这里要认真请教)

514 第7行第10字 珣弘景——陶弘景

521 第3行第17字 本人身——人字应删除

567 倒数第9行 建议删除《弟子规》

671 第10行第11字 俯身拜榻——疑为拜谒之误

672 第5行第11字 路口——疑为炉口之误

最后摘取南老师书中一段话,共勉吧。

阿难尊者还在世时,佛的弟子中有一位法师,也跟佛学过,是再传弟子。他教弟子佛法,一传再传,有的便说:佛是这样说的。“阿难尊者一日入竹林,闻此颂偈曰:

人生百岁,

不见水老鹤,

不如生一日,

而能得见之。

徒弟们都这么念。阿难尊者一听,糟了,这是哪个师父教的?徒弟们说是师父教的。

阿难告诉他们:佛的意思是:

“若人生百岁,

不解生灭法,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

口音不对,就变成“不见水老鹤”了。阿难纠正这班弟子后,弟子们就回去跟师父讲。师父说:“你们不要听阿难的话,他老了,昏愦,还是我的对。”

这一下阿难尊者搞得没有办法,好在当时有一位圣宿大士,说了一首偈子:彼者念讽偈,实非诸佛意。今遇欢喜尊,而可依了之。这首偈子是说:阿难说的对,另一个说法说的不对,才把他纠正了。

佛涅槃还没多久,佛法就变质到这个程度。佛灭后一百年,因对戒律和教法,各有不同见解,而分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二派;佛灭后四百年左右,已演化成二十部了。所以现在人闹些意见算什么,佛所亲自教授的弟子尚且如此,何况我们。

《父亲南怀瑾》读后感(三):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是因为遗世独立不弃世 | 读南一鹏笔下的《父亲南怀瑾》

谁是南怀瑾?一如某些抽象的充满意识形态气质的名词一样,只觉得他好厉害,却不知道他厉害在哪里。对哦,就是不明觉厉嘛。

幸好心智未老,才会有突如其来的好奇心,想要从字里行间,去读一读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是如何撰写出末代大师的某些情怀和执着。

可是,开卷初初,却有些不可名状的恍惚。南一鹏笔下的父亲往事,大多琐碎而且任性,甚至有些地方和我的价值观相悖。于是乎,便在心里发起了牢骚,嗯,果然没有一个人,是有机会被全世界喜欢的喏。可是读到了后面,却觉得这个眉目很是好看的学者大家,颇有几分濡湿苍生的广阔。是的,上善若水的那种。所以,被教导不要走上和自己一样的路的孩子,才会字里行间都透射出来自父亲的影响,言传身教之功,实在是值得天下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效仿学习。

说起来南怀瑾也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股清流。那个时候,无数受到西方思想的文化界或教育界领军人物,太多追捧所谓民主共和,然后贬低释儒道,是为全盘西化。在此大背景下,南怀瑾居然无端端的成为了“旧文化”的信徒。

而他的成才路,却显得有点那么特立独行的味道。

怎么说来着……

立地成才,全靠悟性,吗

当然,南怀瑾并不是独处孤室,坐拥古籍,一个人在静夜思之中,忽然成长为鸿儒大家的。这样说,不过是因为他小学肄业,又跟不上新式教育,早早的放飞自我,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求知求识而已。

所以,他十几岁就离开家,先是杭州,后来又随着抗日战争的难民洪流到了蜀中。沿途谒见各路释儒道之学有成者,不惜为之奉茶敲钟,然后在漫谈里如饥似渴的吸收知识。

南一鹏笔下的父亲,时时有困顿迷惑的时候。怎么能例外呢?那个时候的中国,是何其的张皇失措,就连执政者都对将来心存惶恐,何况他一个游学书生呢。难为他如此乱世,还是能够静下心来,想要去谋一些救国救民的办法。搞一个团练也好,在山里头闭关也好,只要能够找到出路,并不应该被方法拘泥。就是在这样的自我咀嚼中,在和入世或者出世高人的机锋中,南怀瑾从小学肄业,变成了鸿儒大家。

这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在内心困惑的指引下,孜孜以求终身不殆。或许是因为身处乱世之中,所以内心充满了各种空洞和迷惘,所以才想从信仰和心灵的方向,去寻求让自己得以安宁的方法。也或许是战火纷飞,但觉并没有什么有用的,所以才剑走偏锋,想要以史为鉴洞悉兴替。还或许是颠沛流离,见多了人间惨况,所以才寄望敬畏功德的性向,大约可能无心插柳造就一片荫绿。

可是,南怀瑾找到了吗?不好说啊。

在我看来,他或许找到了绵延中华数千年文明史的精神内核。可是这精神内核到底可以挽救江山人民的颓势吗?或者说,真的可以做到,从故纸堆里,发现那些穿梭千年的智慧,可以作为现代的应用科学?

不知道呢。

但南怀瑾却认为,要挽救古国之命运,要寻求属于这片热土的新时代,必须先拥有强大的精神内核才可以呢!

只爱上课,不做老师的怪咖

峥嵘岁月初露锋芒,那种贯通释儒道三家经籍的名声,自然会有人趋之若鹜,南怀瑾也不吝布道。这道,不只是释儒道的道,还有如何正视自己心灵的道,如何谋求前程的道……

我记得书里好像提到,以出世的法子去找入世的辙,本是不对的。入世的心情,柴米油盐酱醋茶,无所求,但口舌之欲既在,欲望终究是占上风的。出世的淡然,天地万物风雨露气,和它们融为一体了,随便让自然的节律来控制自己的身体,才是真的四大皆空。

不过南怀瑾倒也不以入世的羁绊,作为自己求知的羁绊。最有趣的莫过于一碗饭难到英雄汉的家教——这原是来自于他父亲的教导,而南怀瑾的父亲,是一个个体户小商家来着。而最智慧的莫过于为一个学生指定的道学入门,是货殖列传——这个人,后来则成为了极富商业敏锐度的厉害角色。

可是,他却不承认有弟子。南一鹏说,他的父亲之所以不承认有弟子,关键还是看不到一个靠谱的人,可以继承自己的全部衣钵并使之发扬光大。是的,不是不够聪明就是不够刻苦,不是不够通透就是不够有悟性。与其勉强找一个入门弟子,事后因为达不到期许两看生厌,还不如一开始就把门户扎紧——所以他是处女座吗?显然不是,他是双鱼座,唉,果然是活在自己幻想里的神人。

幸好,他喜欢上课,也对主持佛家的禅七十分的眷念。所以,无论是来求真知的,还是来凑热闹的,多多少少都能在其中得到提点。不得不说,南怀瑾的那种耐性和慈悲,真的不是盖的。一方面,有教无类更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还要照顾不同情况学生的心情面子。这种人性的高度,或许只有到了南怀瑾那种慈度众生的悲悯,才可以信手拈来吧。

既然是和《南渡北归》那一代大师同时代的人,自然也无法避免大半生的离乡背井、骨肉分离。南怀瑾当时是想要说服家人和自己一起离开的,可是老一代人的故土情结却深入基因无法割舍。最终的结果,便是四海为家的南怀瑾,孤身赴台,由此和自己的父母妻儿,相隔半世。

让我觉得有些意外的是,他的妻子曾经辗转去找他,并且在台湾某地找到了他。但是后来又因为不可详述的缘由,带着孩子返回了老家。南一鹏是继室的儿子,提到“大娘”,虽然对起坚韧持家赞不绝口,但有些事终究还是不便于细谈,偏偏我这个读者就爱纠结这些细枝末节,做些无谓的猜想了。

不论如何,南怀瑾还是没能逃脱那一代大师共有的命运。内战之后,共产党政权上台。大家都前途只有渺渺不可知的惶恐,只能懵懵无知的散落天涯。其实,留在大陆的人日子不好过,渡过台海的人日子也不好过,远渡重洋的人日子还是不好过。

尤其是像南怀瑾这种,传递形而上理学的人,既没有应用科学的经济实用,也不能填饱悲哀的饥肠辘辘,难免让人觉得是欺世盗名、哗众取宠的。说来也是,这种抽象哲学,本来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去判断对错,有人觉得他不过仰赖读过些经史子集,所以借此坑蒙拐骗,也是正常。

帝王将相趋之若鹜,是祸躲不过

蒋经国时代,无数政商名流都在南怀瑾的寓所学校受教,难免在课余聊聊世界大势。这种情况下,南怀瑾再坚持“只买票不入场”,也无法避免惹来一身腥气。这便是他远走美利坚的缘由。

不是不想留,乃是留不得。

政治干涉民生,其实哪里都是一样的。

声望过甚而遭到猜忌,其实哪里也都是一样的。

不过,也难为他入世修炼的强大灵魂,才能让他传播中国经典文化的心,始终是一样的。

不过在我看来更难得的是,他那种心系祖国的执着,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传道解惑,而且还真的希望并去做了实质的努力,想要改变某些惰性和不足。

譬如对中国大陆首条合资铁路建造的奔走呼号,譬如对两岸会晤的牵线搭桥。

原来,佛家信徒也非真的四大皆空

前文里不断提及,南怀瑾对生死荣辱之淡然。他若预见一个人难以病愈,便会呼喝“何不离去”。而对于其他人的毁谤或者编排,也只是若无其事由他们去。整个鲜明至极的四大皆空模样。

但是到了后面,应该是越到后面越是觉得,他内心的有些执念。其实这种执念应该就是那些民族蒙难岁月的影响,正是因为耳濡目染的那些年的艰辛,才更加期盼民族的复兴。

救心救知是一条路,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福荫后世。造路修桥也是一条路,功业实在,可是操持起来却是千难万阻。

南一鹏以极长的篇幅记叙了南怀瑾参与金温铁路的事情,从一开始的洽谈,到等待国务院批文,从一开始说好和浙江省政府签合同,到后来变成了一家公司,从一心一意想要越快越好,到曲折拖沓数年之久。

大约南一鹏是想以此论证,对于造福大众回馈乡里的事情,南怀瑾是非常认真和在乎的。可是从另一面却赤裸裸的责备着,国家公器的各种低效率和不上心。不过无论如何,字里行间透出的对父亲的心疼,还真是实实在在的让人感动,孝者,是把父亲的康健安乐放在心上,顺者,是最大程度支持父亲认定了要做的事情,这是南一鹏的孝顺之道,也是南怀瑾的成功教育。

书的最后,行文则显得更加琐碎。

也证明了在那些年月里,南怀瑾所操持的事务之多,所影响的人物之多,让人,还有所牵绊的俗务之多。有些事,是南怀瑾主观愿景想要去做的,成绩斐然,他当然是会沾沾自喜并希望推而广之。有些人,是南怀瑾主动自觉想要去见的,点滴教化,他当然是会引以为傲并教诲持之以恒。

但是他既然是入世修行,就无法避免和一些让人憋屈的人事物打交道,这就是俗务。真真是推不掉、甩不开、挥不去。亏得大师好脾气,亏得大师慈悲心,亏得大师是大师。

所以才有耐心,看得了小人胡闹

金温铁路的诈捐门,故里乡民同乐会的建造,还有太湖会馆,等等等等。

反正每想做一件好事,总归有人见不得尽善尽美,要做些龌龊事情。

南一鹏和他视为兄弟姐妹的那些人,当然是恨得牙痒痒的咽不下这口气。也只有南怀瑾笑着宽慰,千万不要因为这些小事,耽误了好事。

所以,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即便毁誉参半,即便你喜欢或者无感甚至讨厌。他总有人品高洁的细节,让你心悦诚服。

对我来说,南怀瑾那种宠辱不惊的淡定,那种细水长流的修行,那种到老不懈的用功,都是让人敬佩的。所以他才能从新文化的围剿里,重新梳理出释儒道的经典和伟大,并且用入世的情怀传播出世的胸怀。这种承前启后的伟大,必定是会影响无数代人的。

可是我还是对他的某些固执,觉得,唉,怎么说呢,觉得有点过于拘泥。譬如他找学生这件事,纵然没有完全领悟了他立地成才的旷古烁今,好歹也把那些思想闪光点记录留存下来啊。徒弟不给力,或许徒孙就开天辟地了呢。

只能说,大师,或许真的有其完美主义的考量,无法忍受自己的心受到一点点的误读吧。

是的,南一鹏认真的提到南怀瑾说过——

佛教徒是释迦牟尼佛的罪人,道士是老庄的罪人,儒生是孔孟的罪人……

所以,这就是圣人和大师的寂寞。

所以,大约他们才是真正想要再活五百年的人吧。

《父亲南怀瑾》读后感(四):人生的行路指南

这本书完全抹平了我对传记书籍的偏见。感恩结缘此书,受益良多。

不仅南怀瑾大师的生平让人感动至深,作者南一鹏的文笔也让人赞叹不已。这两点必定让这本书成为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也成了我行路途中的一盏明灯。

这本书让我更加认清了“什么是人走的路呢?”“人的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呢?”“人的一生要追求什么?”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这样的路途中该有怎样的心态呢?“诸恶莫做,诸善奉行,自净其意” 要有空灵的头脑和剔透的心灵,用智慧用慈悲用最宽广的心胸面对周遭境遇。儒释道都是我们的行路指南,在这个旅程中需要我们自己努力修炼。

那么,该如何修炼呢?如何教育自己呢?“三个结合”:“1. 文武结合; 2. 古今合一; 3. 中外结合。” 这真是无比精要的总结。在这个文化贫乏的时代,身为中国人,我们要扛起弘扬中国文化精华的历史使命,为利益众生不懈努力。

总之,这本娓娓道来南师生平的书,却意外地回答了很多在我心中一直找不到满意答案的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感动至深,感人至深。

《父亲南怀瑾》读后感(五):【转】【南一鵬的新書】 說老人、說老師、說老話(一百三十四)

文:刘雨虹

2015-12-01

南一鵬的新書

十月九日下午二時,南師懷瑾先生的三公子南一鵬,由杭州專程前來,並以其新書《父親南懷瑾》相贈,令我等十分驚喜。蓋一鵬近兩年來,常在國內國外奔波,又忙於赴各地講演,故而難得與友好們相見。

而年老懶於行動如我者,無法前赴其盛會聆聽高見,只能心嚮往之。故當日相見之下,雀躍難免,更暢談三小時之久。回憶七○年禪學班時代,一鵬乃一高中的少年,而今已屆花甲,大家真是去日苦多啊。

一鵬於五時告別之後,因欲先睹為快,所以立即閱其新書,初看之下編排設計都不錯,接連一二日,繼續閱讀,漸生疑惑,繼之更生不平之氣。此不平非對一鵬,而是對出版安排編輯等之不妥,深感有陷一鵬於不義之現象。

按一鵬一九七八年赴美進修後,南師之工作、活動與教化,皆未參與,故而引用各方資料實為理之當然。但資料之收集顯為幕後捉刀所為,因錯誤甚多,口吻亦頗不妥,捉刀之痕隨處可見。

如188頁倒數第二行所言,袁保新欲出版《禪海蠡測》一書,此事乃我促成,但此書卻說是透過林中治,錯了。

又如,338頁第三段,引述周勳男所言,反對講永明壽的《宗鏡錄》,南師應講雍正之《御錄宗鏡大綱》二十卷即可。豈不知,那時南師尚未見過雍正所編之廿卷,雍正之書乃我在十年後才在北京意外得到(史平特殊因緣),曾問南師,則答以「沒有見過」,並囑我帶台灣印出。此事說明《父親南懷瑾》一書,資料時空錯亂,編輯謬誤,乃捉刀不解實情之故。

自己沒有親身經過的事情,只能引用資料加括號,以免錯誤。但此書編者,不按正理,反而將他人所寫,編成一鵬自己的言語,徒惹識者訕笑。

這本書中,抄錄資料也有不少疏漏和謬誤,在老師生命確認的檢測時,共有五人在場,除二位醫生及先生的兩個兒子外,還有宏忍師,此書則漏寫。

另如364頁南師「主持」禪七,寫成「參加」禪七,226頁兩張東西精華協會會員的照片,其實他們只是企業界及政治人物,尹衍樑、葉曼、孫靜源、蘇志誠……等等。

至於有關禪宗佛法方面,如364頁對打嘴巴公案的評論,以及251頁對所謂空靈、心靈、開悟的說法,都與南師平日所教頗有差距,「馮京」與「馬涼」是驢是馬,令人迷惑。

由書中行文看來,捉刀者似有多人,當然都是「南粉」,對南師有關資料,多有研究,但捉刀雖有以「甩刀」代「用刀」之才,口吻卻難由「南粉」轉變成南家的兒子,此即大露馬腳之處。就像369頁第二段,讚美南師以「天下人之師」方式發揮作用,這是敬仰至極之頌,不是作兒子的口吻,更何況,南師絕不會有這樣的家教。

翻看此書,時時感覺在看《禪門內外》《兩岸密使50年》《南懷瑾與金溫鐵路》,以及《懷師――我們的南老師》中的文章。現在,在一鵬這本著作中,忽然都成為一鵬的文章了,這是編輯的疏忽嗎?還是故意作弄一鵬?讓他揹負一個抄襲的惡名。編輯人和操刀者,至少在書尾應該註明參考資料來源吧!

我自一九九○年,奉南師之命,來大陸交涉辦理出版簡體字版的事務,奔波了十年,編者、作者、出版者、銷售者,以及版稅問題,種種條文花樣,令人瞠目結舌。一鵬長居美國,那裡文化行業較為簡單、規範,但對祖國太多文化界的聰明智慧,所作所為,可能不知水有多深。如果個個是君子,人人皆正派,南師也不會來教化了。

南師嘗引古人之言,「文章千古事」,先生之教,牢記難忘,故下筆雖如履薄冰,仍難達無咎之願。一鵬此書,可能立意高尚,因倉促出版,於法律層面,文字層面,正誤層面,皆有瑕疵,如能重新編纂,將作者文字、引用文字、捉刀人評論文字,等等,加以釐清分際,誠實無欺,自重,而後自然被大眾尊重,自有流傳價值了。

再者,一鵬本有文才,書中自撰部分,亦親切感人,一鵬著作,非為名利,只為盡人子之道,書中既多有引用資料,應改為南一鵬「編著」較妥,以符合實際。

一鵬既專程送來其著作,閱後理應直言相告,坦誠說明,否則有愧南師教導之恩。私淑南師弟子甚多,願大家都在文化的正道上努力共勉吧。

* * * * * *

上面這篇博文,本擬十月十五日發表公佈的,寫成後並先傳給一鵬過目。一鵬閱後即於十五日偕其經紀人徐女士一同前來,表示願意設法收回發行這本書,安排重新編整,並寫公開信向讀者道歉,古人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是一個半月前的事了。

徐女士也就是《父親南懷瑾》這本書的總策劃,其下設有責任編輯四人,特約編輯三人,特別致謝一人,一共八人的大編輯團隊,可見當初也是很有計劃的。

從事文化工作的人,以及在文化領域中工作的人,所肩負的文化責任,和社會道德責任,可能較一般工作的人為重,實因文化、品行、道德,三者常密不可分,這一切都要靠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了。

=================================================================

博文原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b2f84fe00102w0bm.html

这篇博文是今天碰巧看到的,文章解释了我看书感存的疑惑。转帖和大家分享。

另,文末说的道歉文和改版内容没有找到,不知当前版本是否有改进。

    

上一篇:创新者的处方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     

下一篇:《南方有乔木》读后感10篇_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