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咖喱香肠的诞生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咖喱香肠的诞生》是一本由[德] 乌韦?提姆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咖喱香肠的诞生》读后感(一):恶劣环境熄不灭热爱生活的心

《咖喱香肠的诞生》是一本“热气腾腾”的书,通篇都洋溢着食物的味道,像书中一直追寻发明史的“咖啡香肠”一样,有辛辣的、潮湿的、水果味的感觉。也象所有热爱生活的人,永远有种蓬勃的生命力。

咖喱香肠的诞生过程要追述到一九四五年四月,德国海军一名叫布雷默的年轻军官在休假结束回部队的路上,遇到了餐厅职员莲娜布绿克太太。他们因为在一起看电影,遇到突袭警报,一起躲警报,从而产生了奇妙的感情。布绿克太太把布雷默带回家,原本以为只是一夕之欢,可是布雷默因为要被派上前线,对回部队产生恐惧,于是开了小差,当了逃兵,留在布绿克家没有走。

其时英军已经渡过了易北河,一周后德国就投降了。而布绿克太太因为贪恋布雷默带来的快乐,三个星期之后才在情急之下说出德军已经投降的消息。之后,布雷默悄然离开。

布绿克太太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女人,能把全是蔬菜的汤做出龙虾味。在将布雷默藏起来期间,整个德国物资已经非常短缺,她还是能变着法给他做各种美食,偷偷带回香烟。与其说,这是四十岁的布绿克太太对二十四岁的布雷默的爱情,不如说,这是热爱生活的布绿克太太对生活的态度。

我们一向不太关心二战战败国民众——他们是跟希特勒一样的战争狂人吧,是把数以百万的犹太人送进毒气室的帮凶吧,是造成人类历史上最大浩劫的赞同者吧。但其实不是的。作者乌韦?提姆从布绿克太太这个普通的德国女性入手,写普通德国民众在二战中及战后遭遇,以及他们对这场战争的看法。

他们也是不赞成战争的,他们只以为犹太人被送进毒气室是传言,他们也希望纳粹尽快失败,他们也因为战争没有饭吃,也会因为邻居告发而被纳粹投进监狱。餐厅大厨会在食物里做手脚,让纳粹在关键时刻倒下;希特勒的死忠虽然宁可自杀也不投降,却从不告密。战争到一九四五年的时候,在德国街头连年轻男性也见不到了,他们要不然是在前线,要不然是在去前线的路上。布雷默这样的军官,是不愿意上战场的,甚至因为要被派上前线,而开小差。

战争挡不住人们热爱生活的激情,布绿克太太们能用橡树籽做伪咖啡,能变着法做出美味的食物,能将家里料理的整齐干净,把衣服浆洗得干干净净,在物资极度缺乏时还给自己营造一种穿着丝袜的形象。

同样,“失去”布雷默以后,布绿克太太也没有消沉,或者说,布雷默打开了布绿克太太看待生活的另一种方式,她赶走了懦弱却一直让自己伤心的丈夫;面对物资极度缺乏的生活,想方设法找来食材,开设小吃摊,甚至发明了“咖喱香肠”这种后来风靡欧洲的食物。

晚年的布绿克太太,坐在养老院的轮椅上,依然在织毛衣,自己煮咖啡,吃香甜的蛋糕,给人讲亦真亦假的故事,充满狡黠。

这明显是一个任何苦难都摧不垮的女人。她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或者说,是任何恶劣环境都阻挡不了人们热爱的心。

整本书都洋溢着这样生活的热情,四十岁的“老女人”没有止步于当二十四岁“小鲜肉”的长辈,她和他享受了爱情。中间或许也有猜忌,但始终充满着生活的气息,食物的清香,他们把床垫搬到厨房,像住在救生艇里。即使没有他,她也凭一己之力,在物资贫乏时成了拥有几百条香肠的“富婆”。

很多人认为结尾残酷,展现的不过是男人的绝情。在我看来,那时候爱情有没有已经不重要了。布绿克太太递给布雷默一碟咖喱香肠,白发隐在金发里,在风中微微颤动。他因为那一碟香肠恢复的味觉,心中腾起暖意。这是那段感情最好的收梢。

《咖喱香肠的诞生》读后感(二):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乌韦·提姆(Uwe Timm,1940—),德国当代著名作家,出版于1993年的这本《咖喱香肠的诞生》是他的第三本小说,出版后极受好评,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这本书也是他在中国唯一一本被译介的小说。

如书名所言,这是一个关于咖喱香肠诞生由来的故事。这部小说并没有采用直接讲述的叙事手法,而是通过描写“我”听布绿克太太讲述、并将其所述内容加以整理的方式展开。这样,对咖喱香肠之诞生的好奇也让小说中的“我”与现实中的读者在一些时候达到某种心理上的同一。

钟立风在随笔集《像艳遇一样忧伤》中说:“你可以让故事从任何地方开始。”然而对于布绿克太太来说,她发明咖喱香肠的故事,却有一个遥远但很明确的开端,那便是她和布雷默的相遇。

那是1945年,德国面临战败,汉堡这座城市处在最后坚守时期,广播里放着类似“汉堡是要塞、决不弃守”之类的鼓舞士气的话,而生活在废墟之中的人们却早已知晓战争其实已经输了,最后的殊死抵抗毫无用处,他们只盼望着战争早点结束。

二十四岁的贺曼·布雷默本是一名海军水手长,却因战争需要被调到了反坦克作战部队,他在汉堡偶遇了莲娜·布绿克。因为对参加战争的必死无疑感到绝望,同时也因为在布绿克家过夜后她的一句的挽留,布雷默决定当一个逃兵。这之后他又害怕自己的逃兵身份暴露而遭到处决,于是只能终日躲在布绿克家里。

布绿克已经四十岁,她的丈夫应召出征已六年了,两个孩子也不在身边。她之前和丈夫之间几乎没什么爱情可言了。布绿克说,她从第一眼见到布雷默便喜欢上了他。和布雷默两人在屋内聊天或者做爱让她“沉默暗哑”了六年的身体年轻了起来,她希望这种状态能够一直持续下去,他们能够一直在一起。这份爱是一个女人在绝望的战争期间燃起的小小希望。

然而,汉堡不久便投降,战争结束了。她知道这意味着才刚刚开始的隐秘的美好生活也将结束。于是,她选择了用假消息留住布雷默。她为他设置了一个陷阱,在某种意义上算是把他囚禁了起来。她沉浸在每次打开家门时看到家里的布雷默坐在桌前的幸福中。和布雷默在一起的日子让她忘了自己的年龄,只“活在那一刻里”。她说:“不管眼前的时代有多灰暗,总会有些许时刻是光明的。越黑暗的时代里,那光明的时刻就显得更珍贵。”

不难发现,这其实是布绿克一个人的爱情,布雷默并不爱她——不是他不想爱她,而是他在布绿克构筑的那个虚假的世界中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极度的不安和恐惧,他无暇去爱布绿克。因而他在从布绿克口中知道真相之后便一走了之,丢下了布绿克一人。

读到这里,我仿佛看见了那个在厨房的桌前哭泣的女人。她为了将那份小小的幸福稍微延长一些而选择去隐瞒,然而当她把真相说出的时候,一切突然就结束了,持续了二十七天的幸福便那样结束了。她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她只能无言地接受这命运。

而关于咖喱香肠的发明过程,要从188页才开始(这本书共198页)——这不免让读者有些觉得莫名其妙。但读完最后十页,你反而会被它猝不及防的诞生感到震撼。这个过程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尤其是布绿克太太召集了一些人进行物品交换的那段描写。咖喱香肠的诞生和她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不是为了纪念什么,而是完全出于偶然,用布绿克太太的话说,只是摔了一跤,她就发明出了咖喱香肠。但这个偶然的发生却和他们的爱情故事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骆以军说:“这个女人用一段糅合了拘禁、谎言意象的爱情记忆,意外地兑换成了如今德国民间梦幻小吃咖喱香肠之发明。”而咖喱香肠的味道,也像他们的爱情故事,辛辣中夹杂着酸甜,在废墟中挑起你味觉上的某种浓烈的梦幻与欢愉。

并且,在这最后的十页里,那些不动声色的字句下面,却包含着巨大的让人震撼的文字的力量——我称之为“小说的魔力”的东西:小说家在结尾处对精心构筑的故事的点睛之笔,让读者在虚(小说)实(现实)之间有一种畅然。如果你去读这部小说,你大概就会知道我指的是什么。

《咖喱香肠的诞生》读后感(三):美味人生

如果明天你将死去,上帝准许你选择过去的一段时光重新来过,你会选择哪一段经历?我想布绿克太太一定会选择与布雷默一起在公寓中度过的那27天,似乎比一个梦还要短暂,又好像又比一个世纪还要漫长,但确确实实存在在这时间洪流之中的27天,却谱写出一个女人的美味人生

之前看到这本小说的简介,立刻出现在脑海中的四个字就是“禁室培欲”,一个风韵犹存的中年女人将一位年轻帅气的逃兵带回家,在只有两个人的公寓内,害怕被发现的焦躁不安的逃兵,一直照顾安慰着逃兵的已婚女人,读起来,仿佛置身于蒸汽缭绕的高温浴室里,一切描述都带着暧昧的情欲的颜色。爱情降临得总是如此突然,一次偶然普通的相遇,却导演出这样一出不可思议的爱情记忆,就和基努里维斯主演的《云中漫步》一般,完完完全全轨迹之外的发展,但是相比电影的浪漫,书中充满拘禁爱欲的发展更撩拨心绪。

布绿克太太一定是深爱着布雷默,我想没有女人会抵御住在如此情景之下的情欲爆发,可以说,这样的发展也点燃了布绿克太太心底那熄灭已久的爱火,只属于两个人的秘密,一个需要着自己的男人,一个只有自己能给予安慰的男人,在只属于两个人的狭窄空间里,女人的母性与感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像照料孩子一样照顾着男人,又像男女一样在床上互相索求,不知这种幻想是不是每个女人都曾经怀揣过。布雷默爱布绿克太太吗?我想,相比爱,依赖更多一些。他依赖着女人提供的避难所,他依赖着女人带给他的心理上的安慰,他依赖着与女人的肉体欢愉忘掉自身的处境,每天每天都是如此,而这种依赖,正是布绿克太太所需要所满足的,正因为如此,这段关系才会延续27天,令布绿克太太深深沉沦其中。

当谎言再也不足以维系这段关系,当布雷默不辞而别,之后的故事就像是上足了发条,充满着魔幻的色彩,布绿克太太就像是一只欢脱的陀螺,不停旋转,这27天所发生的事成了她接下来人生的全部意义,咖喱香肠也在这之后的一次意外中诞生。像在看《罗拉快跑》,罗拉在奔跑途中,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都导致了不同的结局,布绿克太太也在不停“奔跑”,不过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这满怀回忆的咖喱香肠的诞生。

很喜欢布雷默和布绿克太太最后在小吃摊的相遇,最初的相遇带有偶然性,最后的相遇却充满着仪式感,一个女人的美味人生,对爱情的追念,在这里画上了句点,可又有充满着重新开始的意味。

在战争与杀戮之外,布绿克太太能拥有这样一段爱情记忆,我想,也是幸福的。咖喱香肠究竟是怎么诞生的,或许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回答,可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最浪漫的回答。

《咖喱香肠的诞生》读后感(四):黑暗中的光

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一年中读过的作品中,出现了不少涉及二战题材的佳作,譬如《分离的幻象》([英]西蒙·范·布伊)、《永不言弃》([英]乔乔·莫伊斯)、《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白俄罗斯]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包括法国最畅销的空战系列漫画《银翼夜枭》。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作品用风格迥异的视角展现了二战年代中的人和故事,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有机会去“经历”和“体味”历史的苦难与人类的坚韧。

如果只看书名,谁能想到《咖喱香肠的诞生》也是一部和二战有关的作品?又有谁能猜到这种食物的诞生背后有一个怎样令人慨叹的爱情故事?作者乌韦·提姆巧妙地将战争与和平、男人与女人、生存与生活融入了对咖喱香肠这种德国民间美食诞生过程的追溯之中,从布绿克太太的回忆中牵引出一段隐秘而生动的德国二战史。

德国视角是《咖喱香肠的诞生》最不同于之前提到几部作品的地方。故事发生在德国的汉堡,在一九四五年四月德国战败前夕,人们生活在战争造成的废墟之中,食品匮乏,精神紧张,长期忍受着与亲人、爱人的分离。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布绿克太太遇到了接到调令正要去参战的年轻水手长布雷默,并对他一见钟情。她把他藏在家中,一起度过了二十七个日夜。

布绿克太太与布雷默的命运因为战争而产生了交集,但也因为战争而发生了分歧。她靠着在粮食局的餐厅工作的便利想方设法为他制作食物,却只字不提德国战败的消息,希望多留他在身边一些时候。而他作为一名军人(逃兵)却时刻关心战局,即使布绿克太太冒着生命的代价窝藏他、为他烹饪食物、给他带来香烟,让他享受到不曾有过的“温暖”,最终还是无法令他感动。在大吵一架之后,布雷默离开了布绿克太太消失了,而此时战争结束,布绿克太太的先生又回到了她的生活中。

与战争阴影笼罩的现实相反的是,在那个年代,人们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布绿克太太对美的渴望、因爱情而燃起烹饪的热情,与布雷默在如同救生筏一般的床垫上度过的美好时光,这些都是带给她希望与安慰的真实的生活。而那个曾经让她物质富足的丈夫,却不知所踪,回家后依旧劣习不改,最后被她赶出家门。

男人和女人在战争与和平年代中的不同境遇,影响着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就如同《永不言弃》中德国指挥官对苏菲的爱,与国籍无关,但却又囿于国籍与战争而成为了终生无法实现的渴望。布绿克太太的爱情给了布雷默,却又不可避免要承受失去的结局。但是这份爱带给了她重生的勇气,她毅然地抛弃了旧生活,靠着自己对烹饪的热爱用一物换一物的方式最终赢得了属于自己的一片立足之地。

故事中的“我”七次造访布绿克太太所在的养老院,想要知道咖喱香肠是怎样诞生的故事,但直到最后,她才揭晓,不是男人也不是爱情让她发明了如此美食,而是在黑暗的楼梯上,当她以为自己失去一切却换不到想要的食材时,在破碎的番茄酱和咖喱粉之中,她才找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人生味道。乌韦·提姆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在于将战争元素编织进了一个女人的生活爱情故事里,更在于在这样的讲述中,能将本该让人痛苦、绝望、充满悲伤的回忆变得生动、温暖、明亮。

“不管眼前的时代有多灰暗,总会有些许时刻是光明的。越是黑暗的时代里,那光明的时刻就显得更珍贵。”布绿克太太是光,布雷默也是光,咖喱,这种能驱除沮丧的香料,让身上的血液重新流动起来,同样也是光。

故事的结尾,布绿克太太与布雷默重遇,但是他们再没有机会一起聊聊过去,聊聊那些来不及解释的误会,聊聊战争与人生。毕竟时过境迁,人生聚散,命运无常。谁也不会料想到德国汉堡新市广场上那个毫不起眼的小吃摊背后有着如此令人甜蜜与心酸的故事,所有的语言和感情都早已化于无形,被深深地埋藏进了那滋味美妙犹如花园一样的咖喱香肠之中……

《咖喱香肠的诞生》读后感(五):如咖喱香肠般,温暖而辛辣

咖喱香肠作为一种街头小吃在二战后的德国风靡一时,它的诞生却和一个爱情故事有关。

那是一个很小很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厨房,短短二十七天。1945年二战的尾声,德国战败的前夕,年近不惑的汉堡妇人布绿克和即将去前线报到的海军青年布雷默在电影院门口不期而遇。一场家常便饭的空袭将两个陌生人困在一处,警报解除后,他们紧紧依靠着撑起同一片防水布,在雨中走向布绿克太太的公寓。

厨房是这间小公寓里最温暖的地方。一开始,他们只是喝着咖啡寻常地聊天。聊战争,聊男人的部队,他的幸运物马术银勋章,聊女人的家庭,她在餐厅的工作。然后他们铺上桌布点起蜡烛,吃了黑麦吐司和代用蟹汤,喝了葡萄酒和私酿的梨子白兰地。晚餐过后,她对他说:“你可以留下来。”于是,布雷默成了一位逃兵。

是朝不保夕的及时行乐,是相互取暖的拥抱慰藉,是禁忌背德的放肆激情。那么是爱情吗?

——当然!就算爱情披上了各式各样的外衣,它的内里就是那么简单的样子。布绿克太太说:

我打从第一眼就喜欢上他了。为什么我们会喜欢上一个人?我的意思是说,在他开口说话前就喜欢上他。当下立刻就喜欢他了。哪还会有什么‘我们彼此可以先互相认识一下’那类的东西。听起来简直让我不寒而栗!什么由相识到相爱。乱讲。而且无聊透了。我对布雷默才不是那样的。

布绿克太太那张可怜的弹簧床不堪重负快要塌掉,楼下邻居愤怒地敲天花板抗议。他们将床垫拖到厨房,后者是这间屋子的核心,故事总发生在这里。

厨房内很暖,不必再把被子盖到鼻头上。“不睡在一起,那还有什么爱情可言。”智慧老人布绿克太太说。“我说的是我们睡在一起的那块地。睡在那里的感觉完全不同。在那里,当你躺在你伴侣的下面时,你再也听不到那弹簧的嘈杂声。”一块用床垫堆起来的孤岛。对,就是那样。如果你的动作太大,它们会一块块地漂散开。你得要小心才不会让这孤岛碎裂。他们想了好些办法。他们先在地板上铺了张毯子,然后才把床垫压上,把它们卡在厨房的橱柜和另一面墙之间,用扫帚和拖把柄撑住墙壁,用沙发顶住床头,最后再用两张椅子卡紧,这样那床垫就不会再有任何的移动了。 布雷默用水兵的口吻说:“这床垫简直像只救生艇。” “那我们就坐上去漂流,直到战争结束吧。”她说。“来吧,我的英雄。”她拉着他的手,一起坐上这张床垫做的救生艇。

床垫是孤岛,是救生艇,他们手拉手漂流至战争结束。啧,浪漫得一塌糊涂。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这样看来,爱情发生在厨房再自然不过。爱他就想给他做各种好吃的。在餐厅工作的布绿克太太是个能干的女人,总能弄来稀罕的货色。特别当德国投降,英国军队接管了汉堡之后,她的门路越来越宽广。她怀着爱投喂她的逃兵,他在这个缺食短粮的年头竟还长胖了。但她抓住了他的胃,却抓不住他的舌头。

布雷默身为逃兵无处可去,他日夜躲在布绿克太太的公寓里。在她上班的时候,他无所事事,只能来回踱步、翻箱倒柜、填字谜、做家务。他强迫症般地将厨房打扫得闪闪动人,锅子和碗按大小排列整齐,菜刀磨得反光,炉面一尘不染。他躲在窗子后,看街角每天有什么人走过,听行人的步伐和车辆的声音,数防空警报和轰炸机飞过市区。他没有报纸和收音机,只能盼着布绿克太太下班回家告诉他英国人进入城市、德军的前线推进到何处、他们何时和英军一起去打苏联。他日渐焦虑,坐立难安,他的吻越来越潦草,一点小火苗就能点燃他这个爆竹。他暴怒自残,他们争吵扭打,他道歉,他们再和好。她为了弥补他,使出浑身解数做了丰盛的大餐,他却告诉她,他失去了味觉,他尝不出味道了。

失去味觉——是不是喻示他对这段感情已然乏味?其实布雷默的反应再正常不过,禁室或许能滋生情欲,但真正的爱情却只能在自由的天空中飞翔。总有些伤痕,美食不能治愈,爱情也不能。但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布绿克太太没有对他说出实话:战争已经结束,德国已经投降,法西斯已经倒台,更重要的是——你自由了,再没有人逮捕你、处决你,你可以离开这里,可以回家了。

多少次欲言又止,多少次几乎脱口而出,她在心中不断给自己划着死线:再过两个星期,我就告诉他实情。但越是拖沓越是难以启齿,她要如何向他解释她的隐瞒?她一点也不想伤害他,可她已经伤害了他!她只是想让这样的日子再长一点,再久一天,不多不少,在一起就好了。她只是还没想好如何与他道别,但这样的重要时刻似乎总在猝不及防中到来。

那天布绿克太太看到了德国集中营杀害犹太人的照片,回到家向他说起这些新闻。布雷默斩钉截铁地说这是谣言,是敌人的文宣,他那么盲目自信,还幻想着收复失地。她再也忍受不住,冲他大吼大叫、恶言相向:

收复个鬼!那个城市早就完了!很久以前就完了。被夷平了。你听懂了吗?什么都不剩了。地方长官汉德克乘了架小飞机逃走了。他是个人渣,跟那个弗利奇博士一样,都是混蛋。穿制服的人都是混蛋。你还有你脑袋里面那个愚蠢的战争。战争结束了,懂了吗?结束了。很早以前就结束了。完了。没了。德国输了,全输了。真是谢天谢地。

首先不能面对这个时刻的是布绿克太太。她扭头跑出了房子。等她回来时,布雷默已经离开。他穿走了她丈夫的西装,留下了他的海军制服和马术勋章,没有留下只字片语。

她再也没有机会向他解释。她坐在厨房的桌前,哭了。不告而别——最坏的告别方式。但或许对他们二人来说,这样才是最好的。

战后,丈夫和孩子回到布绿克太太的身边。生活再无激情,她失去工作,这次换成她整日待在家里。丈夫出轨成癖,她忍无可忍将他赶走,不得不挑起生计的重担。

她毕竟是个能干的女人,坚韧的本性从未褪色。战后的马克贬得一文不值,人们只能以物换物。布绿克太太的小吃摊的经历堪称传奇:她用木材去换氯仿,用氯仿去换毛皮,用毛皮做成的大衣去换香烟、威士忌、番茄酱和植物油,再用威士忌换来香肠……而获取木材的启动资金,是布雷默留下的银质马术勋章。

如果一切顺利,她将做起煎香肠的生意,那么咖喱香肠将不复存在。可是交易的那天,布绿克太太得知一个噩耗:对方没有植物油了,作为替代,他可以给她一公斤咖喱粉。

咖喱粉?那是什么鬼?她从未尝过,毫无概念。只有布雷默曾经吃过咖喱鸡饭,他说:

那尝起来的感觉像花园一样。另一个世界的味道。印度的风、会咬人的毒蛇、会飞的鸟,充满爱欲的夜。简直像是在梦里一样。也许是我们前世还是株植物时的回忆。那天晚上布雷默做梦,还真的梦到自己变成了棵树呢。 咖喱:这让她想起布雷默,那个他们一起躺在床垫堆成的救生艇上的夜里,他告诉她,咖喱对忧郁症是如何地有效,他的梦又是如何让他笑到肋骨发痛,而且,毕竟她是用他的那只幸运物,那只银制的马术勋章,才换来今天这所有的东西的。所以,她背叛了一切的商业常理,她说:“我要咖喱粉。”

回家的路上,她已然在后悔这次交易。爬楼梯的途中,她摔了一跤,跌破了番茄酱和咖喱粉,叫它们混成一团。她怎么会摔跤呢?是因为她想着布雷默吗?男人已经离开,女人却总是想:他会如何看待我?他会如何回忆我?她在黑暗中,流过泪,抽完烟,回到厨房,正要把摔破的混合物扔掉,却鬼使神差般舔了下手指——于是,我们终于回到了标题。

她的舌尖感到一股麻刺,她的上颚好像张开了,对,但那感觉实在很难用苦或甜这样的词来形容,却又不是辛辣,不不,上颚的感觉就好像要弯了似的,你开始察觉到这件事,开始察觉到你舌头的存在,一种惊喜,一种将专注力放在自身上、一种味觉的艺术。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伊斯坦堡的玫瑰,天堂!

第二天,布绿克太太的小摊开张了。人们尝到了咖喱香肠的味道,它能够对抗灰色的天空,冷冽的西风,“这东西就好像会唱歌一样!”她获得了成功。

终于有一天,布雷默出现在她的摊子前。他认出她,认出小吃摊顶上盖着他们曾一起在雨中撑过的防水布;她也认出他,认出他还穿着她丈夫的西装。没有超过一次交易范围的对话,天堂却降临到他的舌头上——他尝得出味道了。

故事或许早已结束,但这个插曲却如咖喱香肠般,温暖而辛辣,叫人一边露出微笑,一边眼眶发酸。

这当然不只是个爱情故事。事实上,他们在爱情中一直戴着各自的滤镜。于布雷默,布绿克太太是他的避难所。于布绿克太太,布雷默如夫如子。她的儿子投身战争,她将保护欲倾注于这个年轻人身上。丈夫对她没有忠诚,战争破坏了她的生活,她通过爱布雷默来表达她的叛逆。布绿克太太说:

这和喜不喜欢无关。我愿意帮助任何逃兵,任何想要逃离那疯狂体制的人。那是种小小的反抗。虽然那看起来只是一两个人的单薄力量,但单薄的力量汇集起来,谁知道呢?就是因为当年有这么多单薄的力量,纳粹才终于垮掉的。

这还是一个反战故事。我想到从前读到一个二战时集中营中的片段。一群少女日以继夜地做着包装弹夹的工作。她们穿得少,满手冻疮,工作时没有水喝,口干舌燥。但每当看守背过身去,她们抓住一切机会往弹夹中吐口水。工作结束时,每个人都口唇干裂甚至迸出血来,相视之间却满是骄傲的神色。前线传来哑弹的消息,人人都以为是子弹质量的问题,没人注意到她们这些不起眼的角色。也可能子弹的生产线上也有像她们一样的人,每个人都在用自己单薄的力量在反抗。

正如布绿克太太和布雷默,故事中还有一位党员先生,也是一个平凡人。他忠于希特勒,抱怨人们的麻木和漠不关心,认为就是这种“你们尽管打你们的仗,我在后方继续过我的生活”半吊子的态度,才使德国不断地挫败。邻居们畏惧他,孤立他,认为他铁定是个告密者。布绿克太太也曾为了掩饰布雷默的存在同他斗智斗勇。德国战败,党员先生上吊自尽。但是多年以后,在政府公开的当时盖世太保对每一户居民的操守监控记录中,对他却有以下描述:“忠贞的纳粹党员,可是拒绝向盖世太保报告邻居的一举一动。”

他在这个故事中单薄的影子顿时变得厚重——但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咖喱香肠的诞生》读后感(六):生活、勇气、智慧

读这本书是偶然,单向空间推出的“瞎买瞎卖节”,我也买了一个盲选书袋,果然没有一本是畅销书,也没有一本是我想读的。

在这五本书中,这本是个意外的惊喜。一开始极其不看好它,名字听起来让人极其无感,封面也设计的让人不明所以,我之所以翻开它,真的是不想自己的书架上有自己没有读过的书而已。

让我真正动心的不是什么“密室幽恋”,而是大家在困难时期的生活智慧。

物资匮乏的年代,主厨有什么食材就用什么食材,经他的手一料理,都会变成美味。尤其是他默默对抗纳粹的手段,鬼知道,他对食材做了什么,这种沉默机智的反抗方式,让人觉得开心又解气。

女主角,在幽藏了一个逃跑军官后,调动各种智慧,淘出各种食材,养胖了这个情人。她找食材、交换物品的小伎俩、小谎话,比她们之前的恋情更精彩。很久不做饭的她,换着花样做出各种美食,并且从餐具到桌布到摆盘,仪式感满满。

尤其是到最后,情人悄悄的消失,老公、儿子、女儿都回来,大家一起失业,她赶走了老公,想靠着小买卖养活一家子。

战后,马克失去了货币的作用,德国人都在以物易物,她想得到的香肠、食物油,经历了用银币换木材、用木材换大衣、用大衣换食材的折腾,这其中的曲折,任何一个节点上,如果稍微一泄气便会前功尽弃。她一个被生活打磨过不再年轻的女人,她用年轻情人留下来的军装改成裙装,穿着它去和形形色色的人谈判、交易,她快达成愿望时,回来的车上漏尿,她最终完成了这个复杂的交易链条,但是却没有获得计划中的食材,意外的得到了曾经让年轻情人念念不忘的咖喱,而在计划中,咖喱几乎对她毫无用处,她却脱口而出的选择了咖喱。

她抱着看似再也不能做出来小吃的食材,精神恍惚的回家,她觉得生活完蛋了,在自己完成了一系列一环扣一环、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的交易后,她败在了最后的节点上。可是生活总会给人希望,她意外的发明了“咖喱香肠”,这个日后风靡一时的小吃,只是因为意外。

再见到情人,她抑制着激动,平静地给爱人做了咖喱香肠——她早就希望让他再吃一次咖喱,至此,人生得以圆满。

读这本书时,我几乎也处在人生的一个小低谷,我问自己:如果有一天真的无路可走,我是否能具有她的智慧,让一家人生存下去?我是否具备这种生存的能力,或者头脑?

人生不可测,唯有适应与努力!

《咖喱香肠的诞生》读后感(七):我爱你,只是跌了一跤

谁说只有男人的爱情连着胃?女人的味觉不也连系着爱情吗?《咖喱香肠的诞生》的男女主人公就这样纠缠在了一起,只不过,在别人眼中,也许只是一个中年女人拐带了一个小伙子。

故事有关一种美食、一个味道的诞生——咖喱香肠。但读到最后,却让人读出了爱情的味道。尽管,这样的爱情更像是一个女人辛辣浓重的眼泪,就像咖喱。

我爱你,与你无关。用在这里显得有些矫情,事实上,女主人公布绿克太太的境界似乎远不及此,她也没有这样义无反顾的勇气,说起来只不过是在一九四五年的战争中的一次邂逅。一个归家看望妻儿之后又要返回战场的年轻海军士官,一个在粮食局上班,丈夫和儿子女儿都应征上了战场的中年妇人,因为一场电影进入了同一家电影院,又同样遭遇了一场空袭。于是,她把他带回了自己的家。于是,海军水手长贺曼?布雷默成了一位逃兵。

跨越二十多年的年龄差异,两个人的一段传奇从一九四五年的四月二十九日开始。正是希特勒与爱娃宣布结婚的那一天,正是海军上将邓尼茨被任命为希特勒接班人的那一天,波澜壮阔的战局中,大时代中的两个人小人物逃离了现场。确切地说,只有贺曼?布雷默逃掉了,而布绿克太太则从此藏匿和负担了这个人。为此,她不得不用尽一切手段瞒过众人耳目,并且从工作的餐厅想方设法冒着风险偷回食物养活这个男人。

贺曼?布雷默在提心吊胆中与世隔绝,家中的收音机有根真空管坏掉了,布绿克始终没有更换。希特勒死了,汉堡投降了,贺曼?布雷默并不知道,在布绿克太太精心烹制的美食面前,布雷默竟然彻底丧失了味觉。隐瞒与被隐瞒的游戏就这么一直玩了下去。当然,终有真相揭破的那一刻。

其实,对这个男人的感情究竟有多么深,布绿克太太自己也不甚了了,可是,感情这个玩意儿就像发酵品,时日越久味道越浓。她终于明白,自己“根本逃不开那种感觉,即使是把眼睛闭起来也一样。”尽管时时回想共度的二十七天,但是她再也没有他的任何音讯,就在这一刻,她突然跌倒在黑漆漆的楼梯上。所有的一切都在瞬间打破。而就在这样的打破之后,绝世美味——咖喱香肠的味道诞生了。

布绿克太太开始笑,笑,笑,放声大笑出了所有的幸与不幸。

《咖喱香肠的诞生》就在这女人懵懵懂懂地跌了一跤之后,在对一个人、一种情愫、一段幻想的执着与迷失之后,在自己不敢面对又终于面对的真相之后。辛辣的、潮湿的、水果味的、滑润的、异国味的、难以形容的、让人觉得又恶心又棒极了的咖喱味道,所谓爱情的味道,也就是这样了罢。

一种味道,关乎一个女人自己制造的爱情。在爱情面前跌了一跤之后,她尝到了自己制造出的味道。

我爱你,只是我当时并不知道。

《咖喱香肠的诞生》读后感(八):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太太太喜欢这个故事了

人类的相遇总是伴随各种奇遇与难以忘怀的回忆。在那些暗淡无光,看起来毫无希望与生机的日子里,这样的相遇竟然成了支撑着你我走下去的全部理由。很难想象,战争节节退败最后彻底崩溃的德国,人们在物质短缺,并且每日都在炮火的惊恐中度日,特别是纳粹真正的面目公之于众,集中营里的惨剧终于赤裸裸曝光在德意志普通平民面前时,一个普通的德国人,将会是多么错愕,绝望与茫然。

生在那样一个时代的布吕克太太是不幸的,因为那个时代让她没有任何选择;生在那样一个时代的布吕克太太又是幸运的,因为正是那个时代才会让她有一段如此的奇遇,并成为在绝望中的希望,生之力量。

小说里有句话“在一片废墟中,当人们在桌上开始摆着花朵的时候,这个国家很快地又会绽放光芒了。”让人们摆上花朵的力量也就是爱的力量吧。

我们都知道,生命中有一些人从出现便注定了离开,可是谁也不能否认也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替代他们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与独特。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突然间理解了这句经典广告的含义

啊,我好像到以后的日子,下班了后赶着回家做一顿两个人的饭。

“一房,两人,三餐,四季”

(BTW小说最初描写的那些盟军与德军在欧洲大陆发生的战争场面时,真的满脑子都是《拯救大兵瑞恩》的场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特别是我最爱的狙击手丹尼尔杰克森,在钟楼被坦克对准的那一刻,他的最后一句话是“Parker get down ”几欲落泪。总是能想到,剧里的那些人物,如果没有战争,他们的生活会是怎样,丹尼尔一定是那种风流倜傥的小伙儿吧,舞会上迷倒一大片姑娘的那种,因为战争年轻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二十多岁,尸骨无存。还有他们在保卫那座桥,敌人来临之前,他们几个一边聊着战前的日子,一边留声机里放着玫瑰人生,阳光明媚。从此玫瑰人生对我来说的意义永远超越了一首的经典香颂或者有名情歌。愿世界和平)

《咖喱香肠的诞生》读后感(九):现代的爱情,总因旁人的评价踌躇不前

1

我基本不看电视。但总能从我妈口中得知,现在最流行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在我的印象中,2008年左右,电视相亲节目红火的一塌糊涂。我妈总是一边看电视一边评价某男或者某女“长得不好”、“一听故事就是假的”、“化妆太浓”。

如果仅仅是节目效果也就罢了。

但随着长大,我发现自己早就把儿时认为相爱才结婚的想法抛之脑后。

为什么要相亲?

为了结婚。

为什么要结婚?

答案开始五花八门的出现:为了生孩子、为了一个人不寂寞、一个人买不起房子和车子、不结婚父母不让出来住、父母逼婚、别人都说我该结婚了、大家都说我们门当户对啊……

只有极少数的人回答,因为我爱他(她)。

再回头看看这些结婚的理由,有一半是因为别人的评价——大家都说我该结婚了、我们两个人门当户对——这样的评价方式,并非中国人独有。

爱评价,特别是爱对别人的爱情进行评价,是人的共性。似乎通过这样的评价,我们都比被评价的人更有优越感。

布绿克太太也这样结婚了。

她还有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从她的孩子的年龄来看,布绿克太太介于40岁和50岁之间。

布绿克太太却忽然和在电影院里认识的年轻男人布雷默睡到了一起。

2

其实这也不怪布绿克太太。

人这一辈子的爱情,究竟在什么时候爆发出来,真是由不得自己的一件事。

没有谁规定过,爱情只能在24岁之前出现。过了这个年纪,出现的都叫做奸情。

布绿克太太自己压根就没觉得和布雷默睡到一起有什么不好。

那个时候二战接近尾声。布绿克太太的那位生性沾花惹草丈夫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战死,她的儿子也在前线。家里只有布绿克太太一个人撑着。

抛开这些客观因素不谈,布绿克太太安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她恋爱了。

可是,布绿克太太不能这么做。

纳粹的眼线人还在楼道里晃悠,楼下的女邻居还在边窥视边发牢骚。

最糟糕的是,布雷默为了和布绿克太太睡一觉,成了逃兵。

布绿克太太、布雷默,是《咖喱香肠的诞生》的两个主角。

《咖喱香肠的诞生》并没有描写布绿克太太的外貌,倒是提了几句布雷默帅气的外形。

我猜,布绿克太太一定是一位中年美人。

3

拿到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那天,我就顺便把自己诊断为“爱无能”。

(声明:这只是开玩笑。国家精神疾病里绝对没有“爱无能”。)

所以,我一直纳闷,布绿克太太和布雷默之间,到底是不是爱情。

首先,他们最可能在一起的原因就是寂寞。

世界大战,世界大乱。原有的规则统统濒临破亡。

活着的人们是不是也把生理需求摆在了首位?

于是,布绿克太太和布雷默也没什么顾忌。

其次,他们可能会因为恐惧,对死亡的恐惧。

每天都有空袭。说不定哪一天,这炸弹就掉在自己家的楼顶上。

既然活着,就要按照内心的想法活着。

何况,布雷默还是个逃兵。他不想上战场,不能简单地说怕死,而应该说对自身意义的一种思考。

再次,他们可能因为缺少控制感。

生活的节奏已经不由自己控制。

布绿克太太在得知希特勒投降、汉堡解放之后,为了不让布雷默离开自己,居然还隐瞒消息,利用布雷默对逃兵处罚的恐惧,硬生生把他留在自己身边两周。

但是,如果基于以上因素,就判断布绿克太太和布雷默之间不是爱情的话,谁能告诉我,这样的感情是什么?

4

答案来了:

在二战结束后,布绿克太太的丈夫虽然回来了,却没有改变渣男本质。为了生存,布绿克太太让丈夫滚蛋,一个人和两个孩子一起生活。

在没有充足物质的情况下,布绿克太太以物易物的开启了煎香肠的小摊子。而且,在这个小摊子周围,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黑市,老百姓都在这里以物易物,勉强度日。

若干年后,布雷默忽然出现,买了一份咖喱香肠。

——故事在这里就结束了。

你说,布绿克太太和布雷默之间究竟是不是爱情?

5

写到这里,我已经不再纠结《咖喱香肠的诞生》里两位主人公之间是不是爱情了。

前几天读《富兰克林传》,我发现富兰克林最大的能力不是冒着大雨放风筝取电,也不是去当美国的总统,而是做和事佬。

做和事佬这个特长,让他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因为有了富兰克林在场,大家都可以开开心心地一起把某一件大事做完。

就像那句莫名其妙的台词,“做人嘛,开心最重要了。”

布绿克太太一定在内心觉得,活下去、活得开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那些大道理,以及别人的闲言碎语,就随他们去好了。

这真是一个好看的故事。

======================================

欢饮关注我们的公共微信号

ook-life

《咖喱香肠的诞生》读后感(十):爱你就是跟你一起吃很多顿饭

一开始,我就很好奇,以严谨出名的德国人会写小说吗?我狭隘的以为,那会是一篇怎样的文字,美食与虚构的故事,置于战争的背景下。

我只能说,这一本不算厚的200页的小说,确实打动了我。

主人公莲娜,也就是熟悉的咖喱香肠小摊主,布绿克太太,她是一个有点传奇的人物,她发明了咖喱香肠。这本来应该是一个讲述美食历史的故事,然而,随着布绿克太太有点冗长且不着边际的描述,我看到一个战争中的女人,无论她的背景,身份,她的花花公子一样的先生,她的儿子和女儿,这些身份之外,她首先是一个女人,一个坚韧乐观的女人,有着一双美腿的不甘老去的女人,在她40岁的时候遇到了,真爱吗?我简直不敢用真爱这个词汇来描述她的24岁的布雷默,一个在无尽无奈战争中,沉迷于她温柔胸部的年轻男子。

布绿克太太,在她的故事里,她一步步变回了莲娜。一个只有一点自私,一点留恋的女子。一个在战争中,那些看起来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人生的内里,就有那么一点点生活的妄想,27天,他们共处的这段时光,确实是她整个70年人生中,最女人的一段时光。

我特别喜欢这个故事,仿佛就看到了莲娜一个人,她身边的那些重要或者不重要的男子,作者,包括作者的老爸,那个英国的弗里德兰上尉,那个著名的大厨霍尔卿格,还有可恶又可怜的拉莫斯先生,她那不负责任的老公贾利,甚至那位被她变相软禁的布雷默,都仿佛是一个又一个模糊或者清晰的符号,是她生命中的过客,造就了她。

特别喜欢她把她老公从生活中清除并且犀利的准备经营咖喱香肠摊子的那段,一个为自己生活,为自己女儿和外孙,从40岁之后开始振作的女人,甚至在咖喱粉和番茄酱混合在一起产生奇异美味的时候,我都觉得是上天恩赐她的。老天一直都喜欢眷顾那些不为生活磨折灵魂的人们。

--------------------------------------------------------------------------------------

想想自己,我对于经历大灾难的人,有种莫可名状的崇拜感。我不期冀这些人在战争或者其他无法因为个人原因改变的大灾难中做出任何英雄主义的事情,而其中人性闪光的地方,哪怕只是一小点,才是最为可贵的。

莲娜的人生,因为她自己,变得值得了。

    

上一篇:《婆婆的镯子很值钱》读后感精选     

下一篇:超级快速阅读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