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透过镜头看历史 001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公众号

《透过镜头看历史 001》是一本由指文烽火工作室著作,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透过镜头看历史 001》读后感(一):《透过镜头看历史001》:镜像与真相

毫无疑问,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怀疑的年代。一切怀疑的起源,是关于那些我们“被告知的事情”——历史想必属于其中。它描述了曾经发生过的事,却也同样见证着此刻——往往,当下的我们愿意接纳怎样的历史,也将会成为后来者书写历史的素材,继续完备历史作为一个文本,或是镜像的呈现。

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电影作为一种文本,日渐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方式。由此,历史可以被写出来,也可以被“拍出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接纳。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曾对我们说,《红楼梦》是一定要读的,但如果没法阅读原著,那么看看87版的电视剧就可以。的确,对于大众,得到关于某个文本的一个观点,并不需要追本溯源。但基于历史的映像呈现,总不能“扭曲过度”——这大概就是我的老师推荐“87版红楼”,而非其他版本的用心所在了。

指文烽火工作室制作的《透过镜头看历史》,是一种很不错的大众历史读物。由“镜头”作为切入来谈论历史,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兴趣,而读物本身的制作精良,所选取的文章也尽可能做到了客观严谨,也可称得上十分难得了。

《透过镜头看历史》第一辑有四篇文章,第一篇《杨贵妃——盛唐之乱的红颜》,以引发话题的电影《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作为背景,首先便指明了对于这样一部作品,不过是“除了人物名字一样外,一个发生在平行宇宙里的另一个故事”。接下来作者便由杨贵妃的身世起笔,仔细地为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拨乱反正”,并且对这样的一段历史传奇提供了自己的评点。所谓“王朝的女人”,不过是一个时代悲剧下,无力驾驭自身命运的人物。人们愿意相信夸饰与极致,便尽可以粉饰这样出那样一个故事——但其实真实,要比想象更值得玩味。

第二篇文章《1683维也纳之战——奥斯曼帝国的拐点》则是一篇很扎实的文本。作为电影《维也纳战役》的背景,历史上的维也纳之战最终以奥斯曼帝国进攻维也纳失败而告终,从而也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的开始。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重要事件却鲜少有人提及。其实就算是质量上乘的《维也纳战役》,其主创仍然难以摆脱由于民族情结而造成的立场上的束缚。但在这篇文本里,作者却尽可能地实现了严谨与公正。战争初期,攻守博弈,对于奥斯曼人而言,他们引以为傲的攻城战术与器械让他们一度占据了绝对的上风,从而一路所向披靡。但战事总是瞬息万变,倘若不能一招毙敌则一定会给对手见招拆招的机会。当战事一旦陷入僵局,战争中人的力量便越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训练有素加上合理的防御战术,让欧洲联军逆转了战事,最终粉碎了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的野心。

但防守者的决心,并不能在每一次交锋中都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便是一次悲怆而壮烈的防御战。影片《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延续了苏联/俄罗斯战争影片的大场面震撼,讴歌了战士的英勇与伟大的献身精神。而真实的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则是一场用人力与过时的防御工事来抵御拥有先进装备与优势兵力,“鸡蛋碰石头”式的战役。结果可想而知,但作为一场战役在整场战争中的意义,却不能仅仅用结果来衡量。所谓虽败犹荣,败者拥有的,当然也不光是空洞的光荣。

战争是历史题材电影最喜欢使用的素材,因为它的震撼与直接,刚好与电影受众的诉求不谋而合。更重要的,是在被震撼之余,人更愿意接受他看到的所谓真相。电影《血战台儿庄》在当下众多的抗战题材作品里,算得上是十分难得的作品——它对细节的把握与宏观的叙述基本禁得起推敲,实属少见。最后一篇文章《血战台儿庄——抗日御辱的雄浑篇章》结合这部影片,对台儿庄大捷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在文后还附上了一篇“图说抗日战场细节知识”,对于“军迷”或是“历史迷”而言,也算是不错的参考资料。

一本面向大众的历史读物,可读性显然是重中之重。而如果不哗众取宠,则是它的“良心”所在。由此,《透过镜头看历史》是一本得关注的历史读物。它基本可以诠释如封面宣传语所说的,“其实历史本身比影视更精彩”——尤其是较之那些粗制滥造的“历史镜像”而言。纵然我们不必凡事究根问底,但起码的真实,总有必要被尊重与了解。

《透过镜头看历史 001》读后感(二):影像的是与非

大概一个月前,与朋友见面,无意间聊到他的书出版,正巧他手头有一本,便赠予我。当时跟他说,我看完去豆瓣给你写书评。不知他是否留意我的这句话,昨日读完,今日来这里践言。

看朋友写的文字最有趣的一点是,字里行间总能读出他说话的语气。文字都有了表情,很有意思。

整本书分四部分,每部分都是独立的,从一部电影出发,讲述电影故事背后的史实,告诉读者真正的历史是怎样的。

朋友写的是第三部分,我看这部分还是看的比较认真的。

我对战争不太了解,更别说还是外国的战争,那段历史于我是段空白。

对电影的介绍和评论不多说,这部分重点有四:布列斯特地区归属变迁的历史、布列斯特要塞的布防和保卫战的战况、保卫战中的军事实力、军队编制。其中后三者写的十分详实,条理清晰,对军事爱好者来说,极其对路。对于非军事爱好者来说,如果想要了解这段历史,这部分比较全面地呈现出布列斯特保卫战的情况,是不错的参考。这部分偏专业,还是可以看出朋友在军事方面的喜好已达到专业水准。

其他部分略略看过,不便多论。

《透过镜头看历史 001》读后感(三):《透过镜头看历史001》:镜头下的非真实历史

文/吴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读图时代,无法躲避,也无法逃离。我们一方面在享受着图像带给我们的视觉震撼与感动,另一方面,却很少意识到图像对真相有所掩盖,甚至百般篡改。我们如何对待图像,如何对待图像背后的真实历史,看似不甚重要,其实关切实多;历史从不曾远离,套用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过去到今天,时间排成一整条序列,事件纷纭,情绪和感觉萌生。也许是时候重新思考了,思考图像背后的真相。

当回顾往事,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与人类历史相伴而行的,是动辄数以千计的战争烽火。不严格说来的话,我们不妨认为历史喜欢战争,喜欢宏大叙事。同样,电影也偏爱战争题材。技术性爆炸伤亡场面。流血牺牲的蔓延。非理性与热血的张扬。以近些年涌现的作品为例,《王朝的女人·杨贵妃》、《维也纳战役》、《布列斯特要塞》等都涉及了对战争的现代书写,而且总体票房不错。不过,若要较真的话,这些影片依旧存在不少错漏,想以此为据认真了解历史,还需小心仔细。

《透过镜头看历史001》一书,以上面所提及的电影为起点,追溯历史的原貌,将历史真相与影片改编两相对照,既给人知识性补充,又给人思维上的启发。全书共有四个部分,依次讲述了杨贵妃与安史之乱、1683年维也纳战役、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和台儿庄战役,有理有据,娓娓道来。第一章主写杨贵妃,将君王妃子的爱恨情仇与战争联系起来,缠绵悱恻,激荡慷慨。影片为表现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缘分,硬是在开头生生臆造了一场不太庄重的舞蹈;寿王李瑁失去爱姬,本已不幸可怜,影片之中更是被诬为拿女人换江山的小人,令人瞠目。结尾一处,杨贵妃凄怆悲凉的“婉转娥眉马前死”更是被一种现代的“十八禁”方式取代,“恶趣味”十足。

第二章主讲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运的转折点。战役时间虽然不长,作者的考察点却广,前后共计数百年,哈布斯堡王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决,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宣战,前因后果彼此错结。从最初的兴起,再到帝国的顶峰,直至最后的衰落灭亡,显然是一曲帝国秋日的挽歌。不过,在影片《维也纳战役》中,尽管导演竭力客观直笔书写土耳其帝国灭亡的经过,却也“有着过分突出波兰功绩、贬低哈布斯堡王室的嫌疑”。

第三章写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作为苏联卫国战争中最早发生的一次战役,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规模并不大,也没有对整个战局产生过决定性影响。”就战果而言,还是一次失败的保卫战,但其“空前顽强、悲壮和激烈”不容置疑。历史上,这场战争是一次“仓促之下的各自为战”,“由一个个小规模战斗组成”,影片中叙事却有条不紊,少有原作的紧张和失序;就道具、服装和细节方面来说,存在着不少瑕疵和不足,但总体来说摹写了一场悲壮的要塞保卫战,虽非信史,却令人敬仰。

第四章主要写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台儿庄战役。在中国近现代史书中,这一战役的地位在于,它是“对日抗战爆发后国军首次取得胜利”的战役,重要性和意义自不待言。电影《台儿庄战役》虽为一部老电影,但经典内涵依旧。就历史观而言,它正视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贡献,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正面战场抗战的情形;在道具选用和演员表现上,该片也着实不群,可圈可点。当然,对这场战役的记录,中日双方各执一词,影片采用中方叙述也是必然。

战争早已远去,但我们对战争记忆的追问和打捞,却从未结束。导演和编剧尚可发觉战争的其他面向,以技术性场面和人文关怀引人走进影院。作为普通市民的我们,却不得不深思,战争和历史的真相何在。镜头也是一种注视,而且依靠不甚可信的强制性凝望,它一方面希冀(部分)再现历史(当然也有其商业目的),另一方面在无意间塑造了影片和人群的记忆。它本身便是一种悖论:它虚构历史,自己也融为历史的一部分。总的说来,笔者还是希望,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不妨在史实上多下些工夫,在审美情趣上造势,尽管票房也很重要。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透过镜头看历史 001》读后感(四):电影·历史·杂志

三点成面,是数学上常用的理论。而如果将电影、历史、杂志这三个相对独立的点合起来,变成了本mook系列:透过镜头看历史。而这三个点的共同性又在哪里?私以为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三者都希望博人眼球。导演希望自己的电影引来观众到场观看,史官则希望自己的笔锋带给后世传承,而杂志当然在乎的是自己的销量。将这三者结合,这本书是否做到了吸引读者这一目的?我认为至少本书在选题和收文方面都做的很不错。

本书收文四篇并不算多,从国别上看,两篇中国历史,两篇欧洲历史。从时间上看,两篇古代历史,两篇二战故事。似乎一直在寻求一份平衡杆,以来照顾各种读者的喜好。从篇幅上看,第二篇维也纳战争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其他三篇则较为平均。

本书的行文规律,都是通过电影引出该段历史,然后以交代正史为主,穿插对应电影中的情节,所取材的电影并非全部都是时下最新最热门的,当然由于电影《王朝的女人》算这些中最近最有话题性的,所以其篇文章收录在全书最前面。

关于第一篇《杨贵妃——盛唐之乱的红颜》一文,其实着墨最多的并不是杨贵妃,而是李隆基。作为唐朝极具争议性的一位皇帝,全文并未为李隆基做什么开脱,而是很简单的介绍了这位当年的年少雄主,怎么堕落为一个骄奢淫逸的帝王的。可以说李隆基是个有着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皇帝,所以他在年少时希望励精图治打造盛唐王朝,而晚年希望寻求新的刺激,可以说活的精彩才是他一生最大的追求,这样的人做皇帝,就如汉武帝、乾隆一样,会有很多故事,却不能做到守成之君。可以说本文对于这段历史的总结是很到位的,至少比那部不同时间线上发生的王朝的女人要到位的多。

第二篇文章《1683维也纳战争》则面面俱到的为我们讲述奥斯曼帝国的穆斯林军队与欧洲联军的这一场史诗战役,可以说穆斯林与西方文化的对立和战争,长期贯穿于欧洲大陆,而本场战争也奠定了欧洲各国的基本领土,埋葬了奥斯曼帝国的吞并野心。本文从各个方面来讲述这场战役的各方行动,唯一的问题是我觉得应该加入一些战争地形图,这样对于了解战争的走向,更具调理性。

后面的两篇文章都为二战题材,一篇是苏联迎击德国的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一篇为大家较为熟悉的台儿庄大捷。两篇文章篇幅都不长,但叙述都很有条理,从当时双方的军队建制、武器装备、战争走向,都做了具体交代,都是比较正统的战役叙述文。但对于血战台儿庄一文,大量的罗列数据,我觉得在这种历史杂志mook从书中并不是特别恰当,会仔细看这些数据的读者,想来也不会太多。

本书的切入点很符合时下的潮流,也算是这种历史丛书走进mook这个新颖的出版形式的一次尝试,希望出版社能在收文和内容编排上面更加完善,将这种历史性mook做的更加成熟。

《透过镜头看历史 001》读后感(五):戏说,正说;是耶?非耶?

在我们国家,历史热风靡了好多年,有关历史的电影电视剧在其中起到了极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少人开始想去了解历史,渐渐喜欢上历史,可以说都是先通过观看相关影视剧作品后培养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套用一句高中政治课常用的提法,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探寻本国历史渊源的需求。

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影视剧毕竟不是历史纪录片,其只能部分起到传播历史真相、培育民众的有限作用。此外,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必不可少的虚构和夸张亦在所难免。当然,有一些影视剧则更是纯粹的娱乐至上,公然打着“戏说”的旗号,演绎虚幻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戏码。

正是有鉴于此,指文烽火工作室邀请多位拥有历史研究背景的作者,就相关电影电视剧中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情节入手,理清历史的脉络,匡正影视剧制作过程中被异化的历史,尽可能为读者还原一份逝去的真实。系列丛书《透过镜头看历史》便应运而生,为热爱历史影视剧的观众,也为一般的读者,讲述荧屏幕后的历史现实,精彩依旧。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电视荧屏上许多经典的抗战影片有一一展现,其中就有本书中提到的电影《血战台儿庄》。在《血战台儿庄——抗日御辱的雄浑篇章》一文中,作者还原了诸多被艺术化处理过的战争细节,让人耳目一新。比如战前那一段张自忠自述和庞炳勋之间的恩怨,则纯属由野史演绎而来。

事实上,张、庞二将同属西北军冯玉祥麾下,一直是亲密无间的战友,这次合兵抗敌,理所应当。但反过来说,电影的处理更能突出戏剧性冲突,一对“冤家对头”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能一笑泯恩仇,尽释前嫌,同心戮力杀敌,正是民族大义的最好体现。因此,优秀的历史类影视作品多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实为基础,适当运用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人物,描述事件,能向民众传播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但又不能不承认,眼下为数不少的影视作品,有故意制造噱头,哗众取宠之嫌。本书中《杨贵妃——盛唐之乱的红颜》一文,对影片《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中存在的历史遗漏与错误做了全方面的批驳,可以说是此书最贴主题的一篇文章。对于这部“神剧”,作者以为只是借用了历史上真实的人名和大体事件,“但其实就是讲述的一个发生在平行空间里的爱情悲剧”,而想通过电影了解历史基本不可能。随后作者对其中的历史之误逐一修正,擦除了一些占据了观众的脑海的错误观念和印象。

所以说,对于那些在商品主义浪潮中,消费历史,掏空信仰的影视剧作品,观众要留个心眼,而历史工作者也要承担社会责任,让人们了解镜头背后被歪曲的历史真相,正如本书卷首语所言,“将真实和可靠的历史,以精彩故事为媒介,展现给每位读者”。

《透过镜头看历史 001》读后感(六):指正历史,还原史实

影视业的迅速发展促使制片人导演编剧等挖空心思去发掘新题材,历史作为其中一大类别,无疑已经成为了我们消遣的对象。各种各样的历史剧充斥着银幕。要是说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那在这个时代,历史却总是由影视人改写的,有的时候甚至会改得面目全非。但实际上历史不是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总会有人在观影的过程中指出改编之处及纠正过来。历史作为影视的一个题材无可厚非,但是历史也不应该被过度改编而成为另一个“历史”。

人们不止是在观影过程中指出历史剧错误之处,还将其写成了一篇篇的文章以此作为对比呈现给广大国民。由众多资深历史学家、战史作家组成的指文烽火工作室最近推出了一系列的MOOK读物《透过镜头看历史》。顾名思义,烽火工作室将其上升为自己的事业,力图透过让人疑惑的历史影视给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透过镜头看历史001》收集了四篇历史分析文章,同时也分析了四部历史影视作品。《杨贵妃——盛唐之乱的红颜》、《1683维也纳之战——奥斯曼帝国国运的拐点》、《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过时防御工事中的悲怆绝唱与英雄豪气》及《血战台儿庄——抗日御辱的雄浑篇章》。书中还收集了众多精美的图片、清晰的作战关系图、简明的大事表,不但提升了读者的阅读感受,还能让读者更加直观地去了解真实的历史。

《杨贵妃——盛唐之乱的红颜》对应的电影是前段时间大火的《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无论是主演,还是里面曝光的镜头都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可是究竟与真实历史差多远呢?书中并没有直接描述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恨情仇,反而从历史大背景上讲述电影与史实的差别,杨贵妃这一主角感觉忽然就成为了一朵浮萍,浮浮沉沉漂在历史长河中。

1863年维也纳之战一文洋洋洒洒几万字,从奥斯曼帝国盛极一时讲述到了衰败没落,而其中关键的战争之一就是1863年的维也纳之战。为了突出主题,影视剧总会偏向于单一的英雄主义,战争片《维也纳之战》也不例外。而实际上该战役涌现出众多璀璨之星,文中摈弃历史偏见最大程度地指出电影中不合史实及偏颇之处,还原那场战役的史实。

《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过时防御工事中的悲怆绝唱与英雄豪气》这篇文章不仅指出《布列斯特要塞》中稍有偏僻之处,还讲述了要塞从之前战争中必不可少到后来的发挥着不大作用的过程,而布雷斯特要塞刚好见证参与了这一过程。让人不禁感叹历史让一个事物诞生,到顶峰,再到退出历史舞台。

《血战台儿庄——抗日御辱的雄浑篇章》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那段历史,讲述了台儿庄之战的来龙去脉。从台儿庄大捷的序幕战临沂保卫战开始,到枣昌会战,再到台儿庄大捷。当在书中读到张自忠面对面厮杀,贴身肉搏,最后殉国的片段,电影演得再逼真也无法完完全全还原那段悲怆的历史。

我们无法阻止影视人改编我们的历史,但是我们也应该庆幸有这么一些有识之士指出不合史实之处,为我们保留了那真实的历史。

——日落之美

    

上一篇:总有人要赢,为什么不能是你经典     

下一篇:我不爱你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