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一二三四舞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一二三四舞》是一本由姬中宪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二三四舞》读后感(一):我不相信,中国没有三千人读我的小说

千辛万苦,我的2本新书终于出来了。

小说集《一二三四舞》前后跨度12年;

长篇小说《我不爱你》写了3年;

单是后期封面、内文设计就花去一年时间,期间否定了无数方案,换了六七家设计方,逼疯了好几个美编……最终,一个完美主义者的新书,诞生了。

在我的微店“费马书店”,我为《一二三四舞》精心准备了三个版本的简介:

官方高深版简介:

《一二三四舞》中的六篇小说,仿佛魔方的六个面,从形式到内容,有着复杂而清晰的关联。姬中宪以最日常的情境开场,用他的魔术之手,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无人之境,似乎只有如此诡计多端的叙事,才配得上这高潮迭起的时代,和这时代中每一个命途叵测的人生

通俗版简介:

《一二三四舞》是一部社会题材的系列小说集,由“舞”系列与“单人舞”三部曲组成,以黑色、悬疑的故事,带出一个复杂庞大的隐秘地下世界,表现了当代都市人的困境与救赎。

影视娱乐版简介:

《一二三四舞》中的“单人舞”三部曲,堪比韩国电影中著名的“复仇”三部曲,其中《单人舞》冷酷如《我要复仇》,《紧急刹车》凌厉似《老男孩》,《红井园的最后一夜》则是女性版的《亲切的金子》。其中代表作《紧急刹车》更被称为“中国版的《死神来了》”。

好吧,剧透到此结束,从现在起,我拒绝回答任何关于“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或者“是爱情小说还是武侠小说?”一类的问题。文学没有类型和标准答案,想知道就自己去看。

如果是新朋友,对我和我的文字不太了解,可以翻看“姬中宪写的”公众号历史消息。

两本书均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于晨。感谢出版社,在纯文学市场如此低靡的情况下,敢一口气推出我的两本小说。两本各印3000册,共计6000册。据说,这是保本的底限。

但是,正如本文标题所言,我不相信在1400000000中国人中找不到我的3000位读者,不相信这6000册书会一直积压在仓库,让出版社不但赔上信任,还要赔钱。

从9月下旬起,我开始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预售两本书,出版社会根据预售情况决定今后是否加印。我把双方商定的预售政策罗列如下,请做好准备,有些条款可能会很任性:

1、不打折。

为什么一定要打折?跟国外的书相比,甚至跟港台地区相比,我们的书已经便宜太多,中国什么都比国外贵,独独书比人家便宜,文字和思想已经廉价到快要被人鄙视,为什么还要打折?

而且,为了维护大家长期养成的网购不愿付运费的优良传统,我们还要额外支付运输成本,单是快递费就差不多能抵得上一本书的价格了,所以,不是不想打折,实在打不起。

2、不送书。

为什么一定要我赠送书?为什么越贵的东西越掏钱不眨眼,越便宜的东西越想白捡?明明举手之劳就能买到,非要作者送,合适吗?从搬出印刷厂那一刻起,这两本书就是两件商品,倾注了我和出版社真金白银的成本,所以,我们不做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事。

3、两本起卖,捆绑销售。

为什么一定要捆绑销售?一是市场原因,毫不避讳,是想促进销量,也节省物流成本;二是我个人原因:在我眼里,两本一样完美,如果你想买其中一本,我想不出有什么理由不买另一本,还是那句话: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谁写的。

《我不爱你》29元,《一二三四舞》33元,都是根据成本精确核算出来的价钱,两本一套,共计62元。

其实,也不过62元,一张电影票的价格,你就能把两本书摆到书架上,还可以借给你的朋友看,或是传给你的孙子看。但是如果看电影,价钱可要翻番,因为你得买两张票,并且只能你们两个看。

4、谁说不打折?

如果你买的多,物流成本被均摊了,当然也可以打折,比如:

一套两本,不打折,62元;

两套四本,九五折,118元;

三套六本,打九折,167元;

四套八本,也九折,223元;

五套十本,打八折,248元。

(最多五套,再多就不卖了)

5、谁说不送书?

虽然我刚才反对送书,但是有两类人,我会送书:

一是微信“姬中宪小说漂流群”的书友们,他们是我的“原始粉”,我在微信公号上答应过要送书给他们,说到做到,每人都有。

二是对我个人有特殊意义的人,我会送书。这种人不多,可以说很少。

所以,如果你不属于上述两种人,就趁早买吧……

毫无疑问,这是一则广告,但广告又如何?谁说作家不可以为自己的作品打广告?重要的是,即使广告,这也是一则作家写的广告,其中充满了立场与观点,也不乏玩闹与挑衅。尤其是,组成这篇广告文案的,仍然是纯正、有趣的,姬中宪式的文字。

原计划预售100册的,一星期已超过500册,预售福利如签名、写赠言、送作者手绘图书签等,也都被无原则地延长和放大。

但是,预售总有结束的那一天。我选在了10月1日,举国欢庆的日子,那一天预售结束,同一天,微店“费马书店”开张。

店面首页有这样一句简介:费马书店,只卖姬中宪的书。

瑞鸿老师评价:这应该是我见过的最自信、或确切地说最自恋的书店了:)本想把我的书拿过去占个地方,唉,可惜了……看这架势,作者将来不止著作等身,而是著作满店了:))

“费马书店”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店,它不提供大而全的书种,只有点对点的精确阅读。我开这样一家微店,主要是为了省去之前微信卖书的诸多不便,为我和读者的交流增加一个新的据点,也方便大家转发推广。所以,“只卖姬中宪的书”,是我考虑再三后的本能选择,毕竟我主要是一个写书的人,而不是卖书的人。而且,谁又能说这不是未来的书店模式呢?

心底里,我盼望着真有“著作满店”的那一天。

在回复朋友的一个微信中,我是这样解释我近期的一系列行为的:半是主动,半是被逼。

所谓“主动”,是因为我看到了互联网传播的现实与趋势,相信自媒体自有力量,相信读者口耳相传,所以摩拳擦掌,频频出击;所谓“被逼”,则是基于传统出版发行的没落与文学阅读的濒死现状,企图破釜沉舟,绝地反击。

而且,这过程并非只有旗帜与口号,或惨烈与无奈,还很好玩。好玩,永远是我做事情的首选标准,不好玩的事,多半也没意义。

在微店头像中你会发现,我特别用心地把系统默认的“店”字做成了“惦”字。

这不是一家普通的书店,这是一家心字旁的书店,我把这个字放在最后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心里时时惦记着读者的作家,开一家能让读者时时惦记的书店。

预售结束,销售才刚开始。作为一个销售界的门外汉,我能做的差不多都做了,剩下的就拜托各位了。500多册预售书里或许有冲动消费,有前期攒人品和文品的回报,有我的“原始粉”们的奔走相告。剩下的2750套书仍然任重道远,我仍然不相信,中国没有2750个人读我的小说,但要把这2750人精确地找出来,不是一件容易事。

我不着急,但我怕这2750位潜在读者们着急。所以,如果你读了我的书,并且确实读出了好,请帮我宣传推广。你在微信、微店、微博、豆瓣、火车飞机大炮、以及你们单位食堂里的每一次转发和推荐,对我都特别重要。

谢谢。

姬中宪和费马

“费马书店”网址: http://weidian.com/s/728192189?wfr=c

《一二三四舞》读后感(二):沉浸琐碎就理顺了一切

我们在读一本书时,经常会想所得,我们并没有太多耐心,特别是处于这样一个速食时代。可阅读实在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只能“小火慢慢熬”,熬啊熬,就慢慢咂摸出滋味。这滋味可能仅仅是让你和人聊天时,有着更多耐心去倾听。看小说有时也要耐心,耐心地了解各种琐碎和灰色。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就实在太可怕了,我不想了解你背后的故事,你定格在我脑海里永远就是一个暴发户印象。《双人舞》——姬中宪小说集《一二三四舞》中的一篇短篇小说,情节不复杂,两个人物,大学青教和暴发户各一,在火车上进行了一场读书有用论,或者成功定义的对话。教师不想知道创业者的背后,暴发户也走不进教师的内心世界。很荣幸在刚看完这篇小说一天后,笔者就在火车上进行了这样一场鸡同鸭讲。只是所遇并非暴发户之高端,只有酒鬼之絮叨。

“兄弟,你知道不?外面社会和里面社会都是有规矩的,到哪都要有规矩?”“嗯,嗯”“小哥,就是好使,你到某地就提我,肯定没问题”“嗯,肯定的”

“最多一次,咱和5个人喝酒,我一个人喝趴下三个,你相信不?”“嗯,相信”

……

如此,我自然也没兴趣了解酗酒背后的故事,所以《双人舞》的故事只能各舞各的。这种悲哀写实。

这本小说集是偏于形式创造的。小说有很多种写法,可以不要故事,特别是在一个不愿多事的年代,或许我们太愿意知道,我们对现象倾心,却不愿了解人的内心。每个人脸上都印着一个字“寒”,从心里氤氲,再由脸上袅袅地飘出来。每个人都寒,所以大家都在挠痒痒,祝福、加油、安慰,隔靴搔痒。我们关心哭泣,却不欣赏微笑;我们爱慕美丽,却不正视丑陋。这本小说集一定程度上是摒弃情节的,情节有,但无比“繁杂和纷乱”,当你期待着前因、后果,作者早已切歌,岂止话讲三分,这是作者有意布局。《紧急刹车》最明显不过,从传统来说,一般花开两朵,已算叙事技巧。这篇从高速公路上车祸的线头一路牵出来,当真枝枝蔓蔓,我也无力理个头绪,但格外觉察这种不厌其烦地象征——琐碎、无趣,每个人都忙,都忙得不知所措,纷纷乱乱,各种社会现象穿插其中,老龄化的社会问题、富二代的心灵创伤乃至孩子教育问题,这些情节全都一缸酱腻乎着。作者讲故事黑色、冷峻、细屑,足够写实,然后让人有那么一点点“透心凉”。《单人舞》象征意味就更明显些,找不到钥匙,寻不到出路,各种不可能后,无端出现了一个“我”,就那么解了“他”的困,简直就是我常念叨的“无心插柳”。希望这不是我的过度解读。既然是象征,就由得作者去扭曲,也有得读者任意解闷儿。

相对讲《红井园的最后一夜》这篇是很有情节的,但一定程度上,正因为有了始末和因果,这篇就显得不够从容,似乎作者有意在保持这种短峭,总觉得这篇原本应该是长篇构架。女主人公夏鱼的前半生,活得拧劲,又急促,就像这小说的篇幅,青春只点了下火。以前火热青春这类形容,个人通常理解为热闹和活力,看了这篇后,倒觉得青春仿佛燃一下就灭的微光,可怜得很。

作为沈汪一派忠实读者,不避讳地说,姬中宪这本小说集语言风格,笔者并不会喜欢,小说笔墨时刻露着锋芒,看得出受钱钟书影响很深,文字上短峭可喜,比喻好看又热闹,可惜时有喧宾夺主,机巧一多,就未免不够从容,稍显油滑。举几个例子:“……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世界上只有社会地位最高的―种叫2B的铅笔,有权利做选择题。”“吴芮杉是个头发茂密的女孩,她觉得自己浑身空空的,没啥内涵,她的胸脯即使不是班上倒数第一,也是倒数前三,唯独这头发疯长茂盛得像一场接一场的噩梦。”“何敏记得她上小学的时候,班里男生从不崇湃汽车,只崇拜汽车人,这有本质的区别。”这些只关乎个人阅读口味,也不能说一定是劣处,现代阅读越来越吸睛,这是趋势,网络上段子手受欢迎,让你时刻怀疑你的品味和大众审美,可能这实在是当下写作者的不得已为之。

与我心有戚戚的,是那些自己经历过的生活,话语简单,朴实,没有修饰。“她从网上扒了食谱,学做红烧肉,排骨炖土豆做一次,吃三天。”抓心的共鸣,仅需“三天”二字而已,“如果有人在我二十三岁时告诉我:你要在这小窝里窝到三十岁才能离开,你离开时将和你到来时一样两手空空,那我肯定不相信——这不过是又一句不自量力的威胁。”“文字总是迟于生活,要等到几年之后,她才有心情写到离家这一段。” ……不再一一摘抄,总之《红井园的最后一夜》里的这些话让我很感动,因为这也是我曾经的生活。

还是本文开头的话,读一本集子,不能就想着毕其功于一役解决问题,任何现象都应该给我们兴趣,有勇气再拿起另一本书。当不想太清醒时就是清醒的,当明白什么还不懂时就又懂了很多,当沉浸琐碎中也就理顺了一切。

2016年1月19日夜

《一二三四舞》读后感(三):生活,到底可以困窘成什么样子?

这是一本我从书堆里又找出来的书。

这也是我第一次读到的姬中宪老师的小说。作者简介上说:教书为业,写作为生。

愿意为生的,似乎都会对此有一种热情在。这样说来,姬中宪老师是极爱写小说的。如果不是热爱,又怎么会把自己关在图书馆一直写下去呢?生活中的欢乐那么多,写小说毕竟只是其中很微小的一种哇。

姬中宪老师喜欢在每篇小说之前放上一段话。许多名著会放其他作家或者诗人的一句名言。而姬中宪所放的是那些民谣歌手的歌词。其中有万能青年旅店、宋冬野、吴吞等。可见,姬中宪是喜欢民谣的。如此,具有诗意,但又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果然,他的小说也是这个味道。

《单人舞》里写人的一种困窘。房钥匙留在了车里,车钥匙留在了房里。妻子乘飞机去了远方。于是,一系列的无奈和困窘就出现了。这些困窘像连环画一样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有时又像闹剧,却让人哭笑不得。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姬中宪老师甚至写得过于极致,过于巧合。比如男主人公用一个新手机给他最好的朋友打电话,好朋友在对面骂,说他是骗子。但在现实中,好朋友肯定是能听出来他的声音的,他也是可以告诉好朋友自己的名字的。

姬中宪老师为什么这么写呢?我觉得可能是他所认为的生活就是如此。生活让人忧烦的,就是那些细细碎碎,那些车房、柴米油烟等等不得不处理的事情。那些事情折磨着人,让生活日渐失去了诗意。姬中宪老师或许是想用这样的极致去把生活中可能的困窘都集于一处,让人明白生活可以把人折磨成怎样,人在生活面前是如何的无能为力。

姬中宪老师还有更大的野心。他在这本书的小说表面上各自独立,但内在又有着各种联系。你可以单篇去读,也可以作为一个长篇系列去读。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每个中短篇,都是这个计划中的一环。

因为计划的庞大,小说里面人物多。姬中宪老师说“要对他们负责”。对人物负责,是要给每一个人物以形象,以任务,以生命力。在某种层面上来说,他做到了。这些人都在生活里,不可逃脱,又努力挣扎。就像生活中的你我一样。

而姬中宪,就那样冷静地客观地写着这一切。这是他的生活态度,也是他的写作态度。

《一二三四舞》读后感(四):解救都市中的孤独症患者

解救都市中的孤独症患者

评《一二三四舞》

文/小鱼儿

不断发展的都市里,高楼迭起。一幢幢高楼大厦给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无形中也在人与人之间修筑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心墙。每天回到家中,关上房门,自成一世界。都市中,越来越多的人正患上一种叫“孤独”的疾病。

不久前,报纸电视争相报道一则留守儿童自杀的新闻:虽然得到了老师,当地政府官员的关心,但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倍感孤独的贵阳毕节留守儿童四兄妹还是选择喝农药自尽。其实,相比父母每月寄来的生活费,留守儿童更期望呆在父母身边。长年累月的孤独让孩子们感到绝望,最后走上不归路。孤独不是病,发作起来真要命。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小说《一二三四舞》中,作家姬中宪笔下的那些人物:虽身处闹市,甚至子孙满堂,心里却是如此孤单的“老公安”,最后选择在高速公路上通过吊瓶向体内注入水溶炸药成为人弹,造成33人死亡的重大事件(《紧急刹车》); “他”不慎将家门钥匙和手机遗忘在私家车内,车钥匙遗忘在家里,四处找人借手机无果,最后智障儿童和收破烂老婆婆帮了忙(宛如一幕诉说世间冷暖的话剧《单人舞》);……

小说《一二三四舞》是作家姬中宪的最新力作,讲述了发生在都市的或荒诞,或心酸,或引人深思的六则故事。作者仍然延续了另一部小说佳作《我不爱你》的写作方式,通过平凡生活的细节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逐步丰满人物形象,让读者深刻体会到都市繁华盛景下,故事人物内心的孤独。“他所有的朋友都得预约,都要提前几天打电话过去,东拉西扯地叙叙旧情……这些人无不身经百战,懂得如何漂亮周旋,如何不失体面地拒绝”(《单人舞》)。寥寥几句,一位看似朋友众多,关键时刻个个推诿,生活中其实极其孤单的一个男人形象跃然纸上。

男人的经历何尝不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一个缩影呢?很多人手机通讯录中都存有几十上百个电话号码,除去同事、朋友、家人的,不乏聚会、饭局等社交场合认识的朋友的号码。理所当然,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人脉广,办事很方便,事实却并非如此。相信不少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需要帮忙甚至希望找个倾诉对象时,手机通讯录翻了好几遍,却很难找出几个能够伸出援手的人。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无疑让很多人感觉亚历山大。因此,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是当务之急,他们秉承的处事原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除非彼此关系非常好或有利益往来才可能帮忙。当大部分人都这样做的时候,整个社会已经笼罩在孤独的氛围之中。

无论是章节《单人舞》,《双人舞》,还是《紧急刹车》,《红井园的最后一夜》,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希望传递的信念:解救都市里的孤独症患者任重道远。哪怕仅仅给予他们一点帮助,一两句关心的话语,就像故事里的智障儿童和卖破烂老太给“他”提供手机一样,也会让他们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温暖,可能因此就能挽救一条生命。如果开篇四兄妹的父母能常给孩子打打电话,甚至将他们接到身边,哪怕日子过得苦一些,也许这场让人唏嘘不已的人间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愿这世间少一些孤独,多一些关爱。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所有书评均为原创,如有转载,需经授权。请豆邮联系笔者或dingding [email protected]。

《一二三四舞》读后感(五):我比前一秒更爱你

最近一周连续看了姬中宪的两本小说《我不爱你》《一二三四舞》,因为喜爱姬中宪笔下的文字,作为一个爱阅读的人,自然对文字的运用独到而会记忆深刻的,从文字里面可以了解一个作者的世界,尤其是内心世界。然而,《一二三四舞》,让我觉得了解更多的是他本人的生活。当然这小说写的好像就是他的日常生活。也许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测。书中的一个人物,费马,是作者的化身笔名。这应该不用质疑的事实了。因为作者姬中宪就是开了自己的微店“费马书店”,那里值售姬中宪写的所有书。

《一二三四舞》和《我不爱你》都是2015年出版的书,然而两本书之间却没有相同的印痕。各有各的特色,即使都是从现代生活发掘的故事,又从生活中细分。故事中的人物总有一个属于你的角色,或许过去,或许现在,暂缺不说将来的你。在这个行色匆匆,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都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感慨,无知,麻木,愤怒。本书中的六个故事都是从日常的生活场景开场,却以让人意料不到的结果收场。情节和内容总能找到诙谐幽默,比之前的小说更多的是所写内容更黑色。六个故事无论从内容和情节上来说,似乎毫无关联,其实都是有着一定的关联,人生的多变也都是这样的。

读书不是教你去适应这个社会的规则,而是教你怀疑、挑战甚至改变这个社会的规则。很喜欢《双人舞》里面的对话,正面直白地把社会中存在个人偏见和个人意愿的现象展现给了读者。人都不是圣贤,都只是浩瀚缥缈的宇宙中的一粟,都是两个脚站在尺寸之处,看到的也是方圆之地,所悟的也只是片面之理,所能表达也只是短见小巫。没错,我们都是生活在宇宙中“井底之蛙”,所能阐述都是单一的标准。我们可以做就是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定夺每一个事情。不要总以为你会观察别人,其实顶多是你在揣摩别人而已。

爱情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办法拥有对方,有时只需要心有所感,就感觉到很幸福。只要对方在心里,对方在哪里,就有点无所谓了。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位置,都是各安所在,都会各得其所。不管怎样,反正爱情都是与生活无关。我们也总被远方莫名吸引,却总困在原处。

我在,在你熟悉的地方,我怕,怕你找不到我。总有人错过了你我,然而又满世界寻找你我,却没有一个人敢在深夜上门给你我一个结实的,真实的拥抱。我会让你知道,一秒钟之前,你还不知道我又多更爱你,一秒钟之后你会知道,我比前一秒更爱你。

——转载须经本人授权,转载请豆油本人。谢谢

《一二三四舞》读后感(六):短评《一二三四舞》

姬中宪的《一二三四舞》写得精彩绝伦,读的我酣畅淋漓。第一个故事《单人舞》玩黑色幽默,主人公倒霉蛋让我想到了《城市英雄》中的迈克尔道格拉斯。只是这里的剧情没有把他推向极端。作者在文字上抖了些小机灵。我最喜欢第二个故事《紧急刹车》,以一个闯入高速公路造成堵车及灾难的步行老人为引子,又节外生枝的讲述了经过事发现场的不同车辆多个人物的生活中的故事,以及马上要来临的死亡。每个故事都是值得反思的社会热点,它们和交通事故交叉进行多线发展,却丝毫不显得生硬。这回文字没有再抖机灵,精炼且幽默,我笑出声好几次。第三个故事《红井园的最后一夜》前后部分风格迥异,夏鱼少年部分篇幅略长。有惊艳的句子,如说到自己不是父亲得来的那条鱼而是他丢掉的半截小手指。后半部有格非小说的气质,情节的不确定性牵着读者鼻子走。第四个故事《双人舞》又是精彩,特别精彩!故事使用了第二人称叙述。两个对人生、价值、世界完全持不同观点的人却在一节车厢里相遇了,于是开始了较量,他们永远不会在这个旅程中、在这个世界上达成和解。《三人舞》没给我留下特别的印象。我倒是觉得作者要把最后一段艳遇明确成是发生在男主角女友回乡时发生的事,让读者原以为的女主出轨翻转成男主出轨,那样戏剧冲突性会更强。最后的《四人舞》说实话,我到底也没弄明白他们是四个不同楼层的独居户,还是一个屋檐下生活的一家人。如果是不同的家庭,那作者明确了他们有身体上的接触,解释不通。如果是一家人,那故事就变得诡异起来,我仿佛闻到了穆赫兰道里飘过来的栀子花香。或许姬中宪本来就不想对这个问题给出明确的阐述。

姬中宪关注社会事件和他多年的社工工作息息相关。这本新作比起他几年前的《阑尾》,从故事角度说进步不少,我心里由衷觉得精彩,推荐给大家。

《一二三四舞》读后感(七):生活中真正的乐趣在哪?

上网百度了姬中宪老师,发现没有他的百度百科,点进博客一看,也没有什么介绍,翻开书的首页才知道他是上海人,教书为生,写字乐呵自己。这本书时间跨度12年,也不知道他写了多久,不过好的小说确实要耗费不少精力和时间,这点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先前看了姬老师的《我不爱你》,感觉不错,再来看他的《一二三四舞》,感觉从里面明白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明白,抱着这样莫名其妙的感觉我决定继续看下去。

紧急刹车中仿佛开了一场死亡聚会,二十七个人全部因为桥墩坏了的那场事故命丧当场,“死神在随机抽取姓名,他是按拼音首字母,还是按姓氏笔画,这么大的事,他是不是太随意了些?”主角幸运的活了下来,而在那之后他一直假装活着,每个人的脸或至少某个器官他都记住了,如果生命可以重来,我绝不要麻木琐碎的活着,我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按自己喜好的生活轨迹走上人生这条大道,不再虚度此生。

书中共有六个故事,里面的事物和人物都清晰而熟络的关联在一起,每个故事的结局都不能如愿美满,最后给予读者意料之外的结局,这种不受控制的感觉显得更刺激,而描写平凡生活的幽默的语言,显得更加生动,只是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假装活着,折腾时间。

在看双人舞这个故事时,有句话打动了我:读书不是教你去适应这个社会的规则,而是教你怀疑、挑战甚至改变这个社会的规则。里面通过两个男人在火车上的对话,告诉我们生活并不是有唯一的标准,生活是多元化的,拥有财富并不评判这个人是否有用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虽然现在社会上的确以男的有车有房女的有才有貌来评判,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我们辛辛苦苦地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进而改变这个社会,改变大多数随波逐流所遵守的规则,因为我们生活的乐趣并不是为了比别人厉害或者是比别人钱多,如果只是想着一味占有财富或是同他人比较,那未免太累太可悲了,就像里面“我”所说的一样:你太狭隘,你以为所有人都在你的标准里。

是的,为什么有时候我会找不到生活的乐趣所在?那是由于一颗急切想要成功的心以及辉煌腾达的幻想所给我带来的,只是痛苦和自我折磨。其实很多人都假装活着,折磨时间,折磨自己。

而读书虽然有时候会把脑子读坏,变成不谙世事的书呆子,但读书也有读书的好处,它让我们明白生活之中真正的乐趣,不去盲目的追求财富和所谓的成功,就像作者一样,教书育人,写字为乐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发现生活中真正的乐趣,听从内心真实的声音,做真正的自己。

生活的乐趣在哪?除了买车买房有孩子难道就不能干点别的事了吗?我们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缺少乐趣,只是缺少发现乐趣的心。且让我们仔细在别人口中的琐碎生活中细细品味,慢慢寻找,生活中真正的乐趣吧。

《一二三四舞》读后感(八):一个残酷又丢不掉温情的男人

这是我第一次看姬中宪的小说。《我不爱你》和《一二三四舞》同时入手,我先翻的是后者。正值国庆期间,我在火车的卧铺上翻了第一篇小说《单人舞》,然后一步步被作者带入情景中,跟随“他”的步伐,想尽各种办法,希望有一种合理的解决方式可以快速结束“他”的窘迫,最终在作者一点点带入下,直到结尾也没能如愿。我突然觉得叫姬中宪的男人有些残忍,他让你无处躲避,逼着你直面生活中种种意料之外的意料之中,最后不给你想要的结局。但,我喜欢这种不受掌控,让自己不舒适的阅读。

那夜,在火车与轨道不停地撞击,发出扰人的摩擦声下,我琢磨着那个死循环,车门和家门,互相锁住了对方的钥匙。似乎有一万种方法可以回到家,可偏偏出现了一万零一种阻碍把我逼到角落,毁掉所有希望和勇敢。而我还不能确定那群温情的“智障儿童”自己是否可以幸运的遇到,睡裤口袋万一连豆浆钱都没有呢。可,姬中宪还不够狠,突然冒出的“我”又是谁呢?反正“我”帮助了“他”。然后,我在反复的挣扎中睡到了天明。我想,这或许是作者心底留存的温情。

再翻书时是两天后,因为严重感冒困在床上,被一群细菌绑架,多少让人觉得有些不快。《紧急刹车》在这种情况下进入我的视野,强化了那份无常之感。高速公路上,一群各怀故事的男男女女几十人,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一同奔赴一场盛大的死亡,可生命不就是如此吗?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自知的不自知的面对它,死前正为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算计着、郁闷着、愧疚着。推着自行车装有炸药的老爷爷可能就在我们转弯的下一个路口,即便我们努力去解救,最后却发现不过是徒劳罢了。而,更令我悲伤的是“再不会虚度此生”这样的承诺,倘若我见证了它,再活一次,我会彻底选择虚度此生。晒晒阳光,吹吹风,躺在小山坡上看看日出日落,管它时光为何物,管它价值有何用。

《红井园的最后一夜》里作者提出了“活着,但不存在”这个话题,个人觉得女主角夏鱼不是如此,用“存在,并不活着”来形容她更合适。类似这样的女孩子太多了,她们存在着,却总是在证明自己是否活着这件事上较真,不停的折腾,反复被伤害,一次次的疼痛,反而会给她们一些快感和存在感。之后,又是无止境的反复质疑,然后觉得一切都是虚无的,无意义的挣扎。“你的履历堪称这一代人的模板”,夏鱼的生活状态,确实是我们这一代很多人生活状态的写真。在这篇小说里,我第一次注意到费马,“姓费的费,姓马的马”,这是姬中宪的微信名,也是他微店“费马书店”的费马,我猜想,这个角色投射了他的心性。

之后,从《双人舞》里可以看到一位社会学老师费马的生活状态。这篇小说里提到的“姐夫在部队上”,与另一部长篇作品《我不爱你》里的人物关系设置非常契合,与其相信作者在写故事,不如想象成作者在填心中的沟壑。后记里,姬中宪说,“写得时候,我谨记一条原则:把事情搞大,然后袖手旁观”。但他的冷酷里,总有一丝温情,如同《三人舞》结尾的那句,“一只飞虫落在我的额头上,我放过了它”,他始终没有办法彻彻底底的无情。

看完姬中宪最新的两部作品之后,我决定保持对他作品的关注,毕竟这个残酷又丢不掉温情的男人写小说,挺有意思的。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一二三四舞》读后感(九):请对生活一笑而过

——《一二三四舞》

他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我一直觉得生活高于艺术,只是生活并没有被编排成为艺术。那些写完了的艺术,多数来自于生活的与原创。只是把不同人相似的生活汇聚成了一本艺术集。

姬老师的这本书已然看完,而一直不知道怎么去写。我总是在想还会发生什么?还可能发生什么?当车的钥匙被锁在家里,而家里的钥匙被锁在车里的时候,各种苦逼的细节阻止了他打开车门,也阻止了他回家。穿着睡衣没有电话的他隐隐约约求助了很多人,智障儿童,物管处的大哥,以及他能够想到的所有人,各种苦逼而现实的情节。开锁的工人也不愿意帮他打开家门,还遇上了拆迁的钉子户把他当做是拆迁商……

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呢?遇见的事儿已经很难以搞定,在办法还没有想尽之时,又出现无数的事儿让你措手不及,这样的辗转实在是生活现实的写照。

而高速公路上的那场车祸,看似不同的人的不同经历,实则都是我们生活中遇见过的现实情境。而我们反复看到的那个骑着自行车挂着炸药的老人呢?他们都在奔赴死亡,虽然都各怀故事,但是下一秒是什么都不知道,有人整刷着微博,有人正在车内吵架,有人正在赶往他心里的目的地,有人还在期望着美好的生活,而他们都不知道下一秒是一场死亡,一群人共同奔赴的死亡。如果知道人生的结局不过如此,如果知道人生的结局不过是在意外中身亡。那么我们还是选择将生活一笑而过吧,温暖的午后,遇见那些并不善待自己的人,望向他,一笑而过,何尝不是美好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请将生活一笑而过。每个人的周围总有些苦逼的奇葩,请对他们一笑而过。

火车上的两个邻座,一个是大学讲师,一个是自认为销售能力出群中专毕业的销售员。大学讲师以“嗯”,“啊”,“呵呵”来回应他的问话,他丝毫没有无趣感,而是不停地述说着自己的观点。他谈论读书无用,不能挣取高额的工资和适应社会,他谈论用苹果手机的人分为不同的等级,而读书不是教你去适应这个社会的规则,而是教你怀疑、挑战甚至改变这个社会的规则。自以为是的言论,却不知道旁边的大学讲师用的只是一个加了壳儿的ipod,但是却可以用来打电话。荒谬吧,那么侃侃而谈,那么自以为是,而那位大学讲述面对他的言论实在停不下去了,用自己读书的意义等观点来回击他,在离开的时候,何尝不是选择的一笑而过呢?

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残忍程度,不同的苦逼生活,都只是一个个故事而已,可能有的人一生都不会遇见。如若碰上了呢?请对生活一笑而过,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打开了车门和房门?那一场车祸发生还是不发生?还有那个喋喋不休的销售员呢?他还会自以为是的向别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吗?

2015年12月10日

《一二三四舞》读后感(十):轻描淡写却重若千钧的悲喜浮世绘

“自杀者走在高速公路上,竟然遇上堵车,这好像是一个笑话的开头,真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倒霉。”如果要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这本小说集的基调,我想《紧急刹车》里的这句话再恰当不过。

一个个故事折射的明明是非常沉重的话题,却偏偏能让人在沉重的基调中莫名感受到一种喜感,甚至让人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感同身受。就像是一幕幕悲喜交加的流水剧,轻描淡写,又重若千钧,颇有点巴尔扎克的味道;而极致得有些不合生活常理的戏剧性冲突,又有点马尔克斯式的魔幻主义色彩。这种悲喜对比、轻重相较的冲突给人冲击之大,感同身受之深,让我忍不住在还未看完全书时,就提起笔来写些东西。

目前看完的故事,只有《单人舞》和《紧急刹车》。两个故事,都是通过朴实的语言,讲述戏剧冲突性极强的故事,来折射当前社会中司空见惯却又让人觉得可悲的现象。

比如第一个故事《单人舞》,通过一个忘带车钥匙、房钥匙进不了家门的人的系列遭遇,折射了世情冷漠、社会信任危机、拆迁钉子户、业主和物业不和谐关系等诸多社会现象。但最终指向的主旨,我个人倾向于解读为当下社会身份认同困难的问题。

主人公“他”是在大城市里艰难谋生的普通一员,在一家领导对员工信任缺失、小报告横行的公司工作,刚买了车但却租房居住。在妻子赴港旅行的情况下,“他”由于一时疏忽,没带手机钱包、穿着“睡裤”出门,却又将车钥匙忘在房间里、房间钥匙落在锁住的车里,面对这样的窘境,“他”开始了一整天四处求爷爷告奶奶的囧途。

最先向保安寻求帮助时,保安爱理不理——其实搭理也没用,因为物业公司防备保安私用电话,保安亭的电话只能接不能打。然后向小区周边过往人求借用手机,可换来的都是一个个白眼;好不容易有个受过自己恩惠的老婆婆借电话给自己,但老婆的电话打不通,房东电话又记不得,好不容易有个自己记得电话号码的朋友,却被当做骗子骂的狗血淋头。再是向邻居寻求帮助,企图从邻居阳台进入自己家阳台,可是邻居压根不认识自己……

不知道其他人看这些桥段时是何感想,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这就是最真实的我们,写的就是你和我的故事!

我们有多少人像“他”一样,在寻求帮助的时候被漠视;我们又有多少人像“他”一样,记得住领导的电话,却记不住父母的电话;我们又有多少人像“他”一样,朋友电话号码是存在手机通讯录而不是记在心里,一旦手机丢失或出故障,以往的痕迹都被抹去从头开始;又或者,一旦出了点事,往往发现无人可倾诉,无人可找,无人可帮,乃至无法证明自己是自己……

世情冷漠并非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脱离了手机、身份证、房产证、租赁协议这些附加的东西,我们反而证明不了自己的身份了。当“他”想请开锁师傅撬锁,却因为无法提供身份证明而被拒绝。物化社会的悲哀正在于此,不是由我们自己定义事物,而是由其他标签和附加物来定义我们自己。这样的窘境,读起来比《港囧》、《泰囧》之流,实在是囧的太多了。

而在第二个故事《紧急刹车》里,我们看着那个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老爷爷,打着“吊瓶”骑着“自行车”穿行在高速公路上,在沿途乃至网络上引发了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好像死神化身,所过之处,一应行人全都溃散。

而作者也由这条线,带出子女工作与陪伴父母的冲突,小孩子拼爹,小城市人在大城市的身份认同难,城市管理者推诿责任和办事流程冗长,人肉搜索及网络水军运行机制,婆媳关系、祖孙关系,网络社会信息爆炸等等诸多问题,悲喜况味,看后自知。

在这个故事里,身份认同虽然不是最终的主题,但却再一次被提及。作为多米诺骨牌上一环的女博士尤园,即使考上博士,“再怎么努力,都始终感觉自己是这个城市的小妾”,始终做不到像原配那样昂首挺胸。这种卑微感,和姬老师在《是什么迫使我们抛离父母背井离乡》等杂文中的思考如出一辙。

后面四个故事虽然还没来得及看,但毫无悬念,一定会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笔触下,隐藏深刻的现实隐喻,绝不会让人失望。

    

上一篇:《西尔斯亲密育儿全书》读后感10     

下一篇:《当这个世界多了一个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