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离开拉斯维加斯》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离开拉斯维加斯》是一本由[美] 约翰·奥布莱恩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3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离开拉斯维加斯》读后感(一):开在荆棘里的花

——读《离开拉斯维加斯》

文/塞北1573

“虚空的虚空,凡是都是虚空。”这是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历史的车轮碾压而过又再次循环,人类面对宇宙和万象时如此微不足道,像是浩浩尘世里的渺渺余烟,喜怒和绝望淹没在人群里,散在岁月的冷风里,了无痕迹后,像不曾经历和发生过一样。

爱恨同是。

《离开拉斯维加斯》是以两个淹没在角落的男女为主角进行的故事,这是作者约翰奥布莱恩的第一本小说,也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被称为他的“绝命书”,绝望的气氛萦绕在整本书中。

妓女莎拉每天接待不同的男人,随时处于一种“工作”的最好状态,可以坦然地跟人讨价还价,可以接受被邻居赶出房子,可以接受艾尔残暴的对待,她已经可以从最艰辛的生活里自我寻找短暂的愉悦,而让日子过的不致太过难看。她是看破人心却仍抱期望的女孩。酒鬼本却是彻底的放弃,妻子离开,丢掉工作,昏昏沉沉,以酒度日,期待死亡,他是内心单纯却不愿清醒的孩子。

在这个充满了欲望和金钱,沉迷和伪装的拉斯维加斯,他们都是被上帝遗弃的人,在角落里孑孓而活——如果不曾遇见,或许也就这样各自寂静孤独地死去,无人知晓。

在最绝望里的相逢,是上帝赐予他们的一抹明亮。于是他们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聊天,生活,开玩笑,默契而单纯的相处,触摸着彼此孤独的灵魂,得到些许温暖。却又彼此独立疏离,莎拉依旧在外面接客,本也依旧离不开酒。或许于他们而言都没有奢望过一场太过遥远的陪伴,仅仅是两颗心的短暂安慰,却让人感动的想要流泪。

小说分为四个章节:《樱桃》和《酒吧》分别介绍了莎拉和本之前的各自生活,第三章《柠檬》里加入了莎拉和前男友艾尔的相处状态,稍显抽离的情节,丰满了故事,也让“绝望”之的韵味更深入骨髓。直到第四章节的《梅子》,莎拉和本才终于遇见。

小说中不少蒙太奇的架构和支离破碎的句子,增加了读者阅读时的真实感。沉浸在这样一种低沉的气氛中无法脱离,应也有作者自身注入的原因。单看电影时并未明白的感情,看完小说后突然变得清晰,再重新想起尼古拉斯凯奇在电影里的眼神,恍然收到那种静待死亡的哀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或许这场遇见只是生命里一场虚无的路过,爱都不甚明显,却像是一株开在荆棘里的花,明艳了本最后那段荒唐的时日,也照耀了莎拉在黑暗里回首漫漫余生时有些许欣慰。

2016.3.1

作品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豆油或留言授权。未经授权,不可转发,谢谢。

《离开拉斯维加斯》读后感(二):一个关于绝望的故事

本书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失意的编剧离婚之后又被公司开除,整天靠喝酒以维持生命。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选择来到拉斯维加斯(因为可以肆无忌惮的喝酒)将自己溺死在酒海中。孤独而绝望的他在赌城遇见了同样遭受生活摧残的妓女,于是在生命的尽头,编剧“本”和妓女“莎拉”开始了一段美好的旅程。

如果说这本书有一个主题的话,那么一定是“绝望”。书中的两个主人公 本和莎拉还有那个皮条客艾尔都是心怀绝望的人。艾尔的绝望有两个原因,一是生活越来越艰难,兜里的钱越来越少,以至于不得不靠当掉身上的配饰来维持生活;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移民,他从小到大都没有在这片土地上获得他所努力追寻的东西“尊敬”。莎拉的绝望则是她不得不面对的妓女生活和无依无靠的孤独处境,就连她喜欢的并且认为可以信任和依靠的邻居都在得知她是个妓女的真相后将她出卖;而本的绝望则是他对自己的厌倦,他不想成为嗜酒如命的酒鬼但却深深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他没曾想过会失去妻子但却因为嗜酒和好色而和妻子离婚,他自己搞砸了一切,他恨自己。

“孤独”同样也是这三个人的特征,艾尔来到赌城找莎拉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钱,而在绝大多数程度上是因为他孤独。莎拉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孤独的人,在被曾经唯一相信过的邻居背叛过之后她就再也无法相信任何人,也不再有任何朋友了。而本的孤独是别人无法理解他的自我毁灭,在别人眼中他只是千千万万酒鬼中的一个。

就这样三个孤独而绝望的人带着不同的目的来到拉斯维加斯。艾尔来是为了找到莎拉,并计划着大干一单以赎回当掉的黄金配饰,在他眼中,那些被当掉的配饰就如同他失去的尊严,他必须赢回来,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其实尊严这种东西他并没有真正拥有过。莎拉来拉斯维加斯只是为了多拉一点活以维持生活,在这里,她每天的生活就是接客,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去赌场玩一玩,她每天麻木的生活着,早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生活对她来说就和接客一样,只不过是每天都在做的事情而已。本来到拉斯维加斯只有一个目的,喝死在这儿,他搞砸了一切,自己的婚姻,工作还有自己的身体。他来这里要用令他安逸和麻醉的方式终结自己。

本书的高潮是本和莎拉的相遇,本来只是一次简简单单的性交易,却因为本的真诚和直率而发生变化。本与莎拉产生了感情,两颗绝望的心相互抚慰。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美好的结局,这段短暂的爱情也并没有使本回心转意。如果说本的一生在自我毁灭,那么,他的最后一次毁灭就是他背着莎拉召妓,也许他并不是喜欢那个妓女,事实上他的确不喜欢她,他找那个妓女只是为了毁灭他和莎拉的感情,就像毁灭他自己的人生一样。自己就快死了,何必让莎拉为自己伤心呢。

这本书处处充满着悲剧和绝望的色彩,但我觉得这并不是小说的真正灵魂。相反,爱和希望就在小说的结尾表现出来。将死的本在宾馆里和莎拉最后的性爱将他们两人的爱意表达的淋漓尽致,在绝望之中充满着温暖。也许本的确是个混蛋,是个酒鬼,而莎拉也的确是个下贱的妓女,但在这段短暂的时光里他们的爱是纯洁的,是充满希望的。

《离开拉斯维加斯》读后感(三):不散场的黑

本死了,离开了拉斯维加斯,逃离了他眷恋和不眷恋的一切,莎拉在黑夜里,睁大双眼,也许余生都只会是这种没有光亮的黑陪伴她。故事结束以后的后来呢,莎拉是会继续用她的工作来证明自己还活着,直到最后死在垃圾桶、凯迪拉克的后备箱或是别的什么地方,还是干脆提前让最后一刻到来?

没有后来,故事在那一刻戛然而止,《离开拉斯维加斯》把尼古拉斯·凯奇带上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位置,也把最繁华都市中最低层的两个人——酒鬼和妓女的生活和爱情带入无数读者心中。重颜色的人看到躯体,爱感悟的人看到内心,重社交的人看到真实人情,爱浪漫的人看到溢满绝望的爱情。虽然讲的是两颗绝望之心的爱情,双方却是在全书的最后一个篇章才相遇,前面三章分开陈述了莎拉和本的生活,一小部分生活,在他们相遇前一段时间内各自的生活。艾尔咒语般的呢喃“莎拉,你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曾经是莎拉的心中所爱,那种带着被虐快感的自卑的爱,毫无自我的爱,透着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式的扭曲。直到莎拉在一次站街中和本有了交集,这种轻松、平等、可信任的人际关系才把她从被奴役的情结中释放出来。

遇到本之前,莎拉在社会底层那种肮脏、混乱、悲哀又麻木的生活,被详细直白的文字记录出来,她的活动几乎都在黑夜里,夜幕后的街面上、赌场里、旅馆中……生活安稳岁月静好的人带着一丝优越感投以怜悯的目光翻看下去,满足自己隐隐兴奋的窥探欲;自暴自弃、陷入酒瘾的酒鬼本给自己做了个无节制的慢性自杀计划,就像真人秀一样引人好奇,本的生活更加混乱,没有白昼黑夜的概念,周围的颜色混沌一片。这两个人产生交集是上帝临时起意的恶作剧吗,天知道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爱情,但确实有什么改变了,此后我们才发现莎拉也有白天,她会把自己的房间布置的整洁舒适,她也会买许多可爱的陶瓷装饰品,她原来也是一个——姑娘。而和莎拉相遇的本,不再只是混沌等死,他挣扎着做出许多改变,仍是卡不住命运的齿轮,他给了莎拉丁点儿的微光,自己滑往终点的制动阀却一直没有拉上。

拉斯维加斯,一个纸醉金迷的销魂窟,金钱和欲望、放纵和沉沦才是它的打开方式。浮华背后的阴暗里,滋生罪恶和死亡的腐殖上,开出一朵纯净的爱情花,残旧破败的肉体被刻意忽略,两个灵魂拼命想要抓住对方的那一点微光,以此慰藉自己黑暗无望的生命,你可以说这是对爱和未来的渴望,也可以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欲望。本和沙拉的生活压抑的看不见明天,爱情卑微如尘埃,真正的无路可走,无计可施,才有了撼动人心的能量。一开就知道爱情走在死路上,清楚自己的结局又刻意忘却,如蜉蝣贪图一天的美好,极致的矛盾融合起来展现出纯粹的人性,洁净与肮脏混合在一起,是在矛盾中煎熬挣扎的所有人性的真实写照,让读者痴狂。

简爱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人的躯壳、地位、身份和他的灵魂并没有固定的匹配方式,灰姑娘和王子的性事并不比莎拉高贵,莎拉和本的爱恋也并不比谁卑微,即使微光易逝,她的生活是一场永不散场的黑。

文/团团花哚 2016.02.22

《离开拉斯维加斯》读后感(四):逝如虚无 也是新生

对我来说人生本已再无任何意义,但与你的相遇却是我在这个冰冷世上擦出的最后一丝火花。虽然我已无力阻止自己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但终究我们还是相遇相爱直至死神来到我的身边。熙熙攘攘的浮华盛世中你我曾经那么孤独绝望,虽然相爱只是转瞬即逝短暂的美好,但我已然死而无憾。死亡之门已经朝我打开,那耀眼的光芒让我神摇意夺,心神向往。对你来说爱是万物,让你不顾一切,不惜粉身碎骨,但对我来说爱只是虚无,是我最终的灵魂归宿,最后的理想王国。死亡是结束,也是开始;是混沌黑暗,也是光明希望。死亡让我终将得以冲破这浑浊乱世的束缚,破茧化蝶,去到光明彼岸。那纸醉金迷、华丽炫目的拉斯维加斯,正是我能选择的最为豪华绚丽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希望自己在你眼里依旧风度翩翩,潇洒优雅。逝如虚无,也是新生。

《离开拉斯维加斯》读后感(五):无间地狱

这是一本充满悲伤和绝望的书,没有欢乐更没有希望。尼古拉斯凯奇凭借这本书改编的电影终获奥斯卡影帝,作者约翰?奥布莱恩却在出售小说改编权后两周开枪自杀。

小说是关于两个(如果算上莎拉的皮条客的话,是三个)迷失在社会边缘的孤独之人的故事。穷困潦倒的编剧本在看不到希望后选择酗酒来慢性自杀。妓女莎拉想要过正常的生活,融入城市,却屡屡被皮条客拉回深渊,痛苦不堪。这两个孤独而破碎的灵魂,最终在拉斯维加斯这个纸醉金迷的赌博天堂相遇。

两颗孤寂的心靠在一起会更炽热么?看看作者本人,约翰?奥布莱恩,终日酗酒,LLV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里面的本就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所以说LLV算是他的自传小说吧。在小说取得改编成电影这一巨大成功后,他却结束了自己短短三十几年的生命。

所以书中的本和莎拉的相遇注定只能是一段短暂的邂逅,如徐志摩诗中一样: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虽然共通的境遇让他们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但是之后又能怎样呢。皮条客的纠缠、心如死灰的本的颓废,葬送了原本可以美好的结局。

在整个故事中只有莎拉是最不幸的,她对生活有着自己都未察觉的信心,虽然屡次被命运折磨,却依然不曾放弃。和本的相遇让她恍然有了一种归宿感,人生终于开始变成暖色调。

然而本“不是归人,只是个过客”。莎拉只不过是他自杀之旅中的一处驿站,绝不会久留。死亡才是他想要的终点。虽然在最后,本有所悔悟,但旧梦已然无法重温。

孤独遇见孤独或许会更孤独,不幸和不幸的碰撞也不一定擦出幸福的火花。这就是生活。没有电视剧里的浮华和圆满的结局。城市的温情和仁慈,似有意似无意地对他们关闭了大门。只能自生自灭。

书中的第三人皮条客应该是隐喻,象征着社会里看不见的那只手,无时不刻在监视着莎拉,窥视她的隐私。当莎拉开始一件一件穿上她曾经脱掉的衣服后,那只手粗暴地再次将她扒光,扔在了大庭广众之下。

不知是否由于作者经常性酗酒的关系,小说的行文稍微有些混乱,过于频繁地采用蒙太奇手法,初看有些招架不住。了解了故事大概后才能流畅阅读。

《离开拉斯维加斯》读后感(六):给自由一个维度——评新版《离开拉斯维加斯》

《离开拉斯维加斯》是约翰*奥布莱恩唯一的作品,他离开了,虽然他曾想留在这个世界——题记。

约翰*奥布莱恩的《离开拉斯维加斯》曾被拍成电影,我之前只知其名,却未曾看过。

我对小说比较敏感,也可以说比较挑剔。在考虑是否看看这本书并为她写点什么之前,我很无意识地在网上搜了搜她的资料。我的最终决定可以由这篇小记看出个中缘由。

原以为作品的内容就是标题的展开,想必跟暴力或者庸俗有关吧!但却不是……

拉斯维加斯的标志是赌城,赌城的标志是酒吧、酒鬼和妓女。这三个标志倒是真的成了作品的主题寄托。然而,《离开拉斯维加斯》并非这么简单,否则约翰*奥布莱恩也不会因为电影改编权售出后开枪自杀,这部作品的改编电影更不会是尼古拉斯*凯奇登上奥斯卡影帝宝座的巨大动力。

说说本。本是一个酒鬼,他是那个应该被遗忘的世界的替身。他的人生是矛盾的,他的生活也充满了自我了断式的无助。然而,他却始终认为自己的方式是对的,他活在他的世界里,他喜欢属于他的那个自由的维度。他之所以叛逃,很大原因是他想摆脱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那么,酒精是最好的解药。正因此,他可以丢掉所有财产,甚至丢掉自己的灵魂。

赌城的另一个标志是妓女,一个受人唾弃的符号。沙拉是这个符号的一个缩影,但她却与妓女的标准不是很相符。很多人活着是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而有些人则如同行尸走肉。沙拉很努力的挣钱,很努力的把自己尊严的另一面伪装起来,这证明了她有着很高贵的追求。她努力靠自己的身体换得艾尔的辱骂和殴打,但只有如此,她才觉得自己是活着的,自己是被尊重的。我想,她是想靠这些在一个愿意正视它存在的男人身上触摸社会的冷暖,然而,至少在艾尔身上她并未如愿。实际上,艾尔的诡异行为只是沙拉想要摆脱命运的一个问号或脚注,遗憾的是这个问号永远只是问号。

不过,沙拉曾有机会把问号变成句号,或者感叹号。这个机会来自于本的出现与存在。沙拉为客人服务其实并非为了赢得一日三餐(或许是她的命运如此),但我们始终不知道为何。不过,她却能为将赚来的服务费花在自己认可的人身上而觉得命运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追求价值的权利)。此刻,如果说她想逃脱的是拉斯维加斯,不如说她真正想脱逃的是那个镜子里永远都显得陌生的自我。这也是她为何可以跟本产生共鸣的原因,虽然本用的是另一种方式。本想用酒精麻醉自己,让自己对这个世界产生幻觉,以此赢得内心的片刻宁静。沙拉之所以理解,是因为她也努力地想把令世人不齿的工作转换成生活,甚至是爱情。在某些片刻,本尝试着对这种线索做一些回应,但他已经注定没法控制自己的幻觉。他始终想离开拉斯维加斯,始终想离开自己的躯体,最后,他做到了。

此时,沙拉也成了一个代名词。她在控诉,控诉为何无助总是落在她的身上——虽然她总是显得那么从容面对。本的忧郁、犹豫以及决绝,加重了沙拉的无助感。因此,她最终不得不面对失去本的命运。

从本到沙拉,从沙拉到约翰*奥布莱恩,其实只是在诉说作者对生活困惑的逃离。从他自身而言,成功就是结束。在《离开拉斯维加斯》里,本的消极却成功赢得了莎拉的爱;在电影权售出这个事件中,作者再次赢得了世界的认可。然而,正如本一样,约翰*奥布莱恩注定是要离开的。这从本招妓的那一刻就埋下了伏笔,或者更早一些,从沙拉告诉她她不能接受本的“越轨”行为那一刻就埋下了伏笔。命运是如此的巧妙安排,作品成功赢得认可,也就是最能证明自己的事情了。那么,作者也是注定要离开拉斯维加斯的,他希望走在自己的路上,并留下一串串笑声——嘲笑我们这些活得那么艰苦的人。

换一个思路说,在生活中,我们又何必那么在意利益得失,何必那么计较生命的沉浮。追求自己的灵魂,才是最好的灵魂告慰,相信约翰*奥布莱恩也赞同这种观点吧!

既然如此,翻翻这部作品,何尝不是在寻找自我?我们都需要自由!

《离开拉斯维加斯》读后感(七):妓女颂

妓女颂

——献给《离开拉斯维加斯的日子》

妓女啊,我要赞美你。

你们情绪稳定,乐观向上。

你们是孤独的守夜人,在男人的胯下,仍守护一颗灵魂。

人分三六九等,你们阅人无数,上候王孙贵族,下伺布衣乞儿。

你是我们的精神寄托者,我们不管柏拉图,更不必说苏格拉底,他们只是会空谈道德的伪君子。

妓女啊,我要歌颂你。

你们服务周到,包罗万象。

你们是激进的无产者,在社会的底层,仍残留一缕暗香。

人有七情六欲,你们了如指掌,上可坐莲观音,下能直捣黄龙。

你是我们的心灵抚慰者,我们不管理想国,更不必说天下大同,那些只是欺骗我们的海市蜃楼。

妓女啊,为了你,

我愿成为一个酒鬼,

醉死在你双腿之间。

你温柔的抚摸,哼着老歌。

那感觉,像又回到了儿时的故乡。

你的面庞,像是家乡溪边的明月。

管什么爱恨情仇,管什么尔虞我诈。

我只看到花开花落,我只看到缘来缘去。

终有一日,你会枯萎,最终凋谢。

那时,我会仍然会默默的,

默默的爱你。

在天堂,

欣赏你的美。

《离开拉斯维加斯》读后感(八):男人是浊的,女人是清的

红楼梦中说,男人是浊的,女人是清的。也有书上说,男人是无,女人是有。妓女是一个标签,也是一个职业,没有人会真心来评论这个,尤其是男人。文化差异以及认知差异或自身的个性,都会影响我们对这方面的判断。

但是,透过妓女莎拉的眼睛,你来看看这个世界另一面的真实。

好残酷。人类从来就不缺少残酷。我们有时候只爱自己,只知道自己想要的,只知道自己重要……而不曾注意到自己对别人的伤害,对这个世界的伤害。

小说是关于两个(如果算上莎拉的皮条客的话,是三个)迷失在社会边缘的孤独之人的故事。穷困潦倒的编剧本在看不到希望后选择酗酒来慢性自杀。妓女莎拉想要过正常的生活,融入城市,却屡屡被皮条客拉回深渊,痛苦不堪。这两个孤独而破碎的灵魂,最终在拉斯维加斯这个纸醉金迷的赌博天堂相遇。

莎拉代表着社会的阴暗面,她活在黑暗中,被忽视,被人唾弃。你现在还好吗?我真的很牵扯。我们也许会对莎拉生出这样的情怀,但这情怀肯定只是片刻的,不会长留的。她过着底层社会肮脏、混乱、悲哀又麻木的生活,夜幕中的街面上、赌场里、旅馆中……但她足够真实,她的灵魂是看得见的,轻飘飘的。

然后她遇到了本。

本比她更真实。因为本与作者本人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甚至几乎就是他自己。约翰?奥布莱恩,终日酗酒,而这本书他的第一部小说,里面的本的生活状态就是他真实的状态,这是他的半自传小说。他跟故事里的男主角一样,自暴自弃、整日酒瘾,过着无节制的慢性自杀式的生活。他的灵魂已经在深渊之中了,然后他遇到了同样处在深渊中的另一个灵魂莎拉。

他们不是来表演真人秀的,可是他们的故事引起了广泛关注,改编成电影后受到热力追捧。在小说取得改编成电影这一巨大成功后,他却结束了自己短短三十几年的生命。

这本书是有生命的,是真的生命,是本的生命,也是约翰?奥布莱恩。一本书的生命,远远超过了作者有限的生命。在生命与灵魂的挣扎之中,他们的世界总是让人深思和沉痛。

赌城拉斯维加斯,成就了汪峰与章子怡的爱情故事。那里有时候是天堂,有时候是地狱。你看到一个纸醉金迷的喧嚣,也即将品尝浮华背后的黑暗与残忍、罪恶及死亡。这样的世界里,一道微光之下,开出了一朵爱情花,这就是书中最繁华最难忘的亮彩一笔。

本和沙拉相遇相爱了,但是如何去奉养这份爱情呢?

他们卑微如尘埃,他们无法健康的走下去。

整个世界都有洁净的一面,亦有肮脏的一面,甚至这两面就在一线之间,彼此接近。

只是结局总是那样令人心痛。

    

上一篇:《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10篇_读     

下一篇:《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