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是一本由小鹏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读后感(一):追寻平静?梦想?家?

12年末还是13年初才认识的小鹏,那是因为那本书《背包十年》。当时为了去西藏,把基本上自己能找到的有关旅行的书都看了,像《不去会死》、《迟到的间隔年》、《文化苦旅》、《旅行的艺术》、《走吧,张小砚》等等等,包括小鹏的另外两本《我把欧洲塞进背包》《莲花之上》,那时羡慕那样的人生,羡慕那样的生活,觉得那才是青春,那才有意义,后来出去玩了一个多月,也明白,那样的生活不能一辈子过,只能在朝九晚五的正常生活里偶尔体会一次,也知道在路上那是一种状态,需要自己去寻找,可是内心的平静,对于我们二十多岁的是否该过早的追寻?仍然是一个问号。

我也喜欢旅行,喜欢看花花世界,看它的美,看它的惆。有时低落,想想世界这么美好,我还没看呢,抬起头,努力奋斗,好让自己能有能力看这个世界,那似乎是一个动力,也激励着我锻炼身体,为了能尽可能的踏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小鹏的这本书,表面上记录着他追寻《摩托日记》里格瓦拉的脚步,实际上却是追寻内心平静的过程。每个人似乎都想要追寻内心的平静,也许对他那个年纪应该,可有时候我会想,对于我是否该如此?可是,回头一想,没几年也要步入三十,难道那是三十岁之后才要追寻的?我不知道。

回家?什么时候能够理解?什么时候才能够感悟?

梦想?别人总是告诉你要有梦想,可是却不知道该如何有梦想;别人总是说要做自己喜欢的做的事,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事;别人总是说要坚持,可是连走哪里都不知道,谈何坚持。生活告诉你,要自己摸索,你才能体会别人说的,不急,是你所能安慰自己的。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读后感(二):每一次远行都是为了回家

每一次远行都是为了回家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每一次远行,我们都被家所牵扯着,如同风筝,飞的再高再远最后还是会回到线轴的那一方。

从23岁到35岁,背包客小鹏12年的行走,在各个大陆上留下了诸多足迹。旅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旅行的意义到底什么呢?我想这大概是需要在行走中寻找答案。

35岁,踏上南美大陆,重走格瓦拉的《摩托日记》之路。一开始并不顺利,44小时的飞机之旅,然后的36小时不是在领事馆便是在去领事馆的路上。极为重要的秘鲁签证迟迟无法办下来。秘鲁大使馆人员倒是亲切和蔼,可惜的是中国同胞冷漠而不肯帮忙。如同歌剧《小丑出场》,人生嘛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希望总是悄然来临,本来放弃《摩托日记》之路的小鹏,终于在好友帮助下,拿到了签证,才终于踏上了计划中的旅程。

旅途中总是有着各种意外,也能巧遇各种美好,无论是美景或是美好的事情。亲临球场的,虽然被警告拿在手中的东西可能都有失去的危险,但依然不影响观看赛事的疯狂与激动。如与市长合影,却上了报纸,与格瓦拉曾经的经历意外重合。这场旅行追逐着梦想与自由,追寻着旅行的终极状态,追逐着内心的平静。当一场旅行,不再是为了某个漂亮的风景,不再是为了仅仅走过,不再是为了跟风的我就是想出去走走。这场旅行被赋予了另外的意义,这是一场文化的盛宴,对世界不同文化与内涵的了解,让思想世界更为广阔,更多元,有更多选择;这是一场精神的盛宴,心灵的洗礼,内心的平静,丢掉对自己的愤怒,丢掉生活中颓废,重拾梦想;在旅行中重拾对生活的激情,世界那么广阔,那么多的可能,那么多的变化与选择,为什么却甘于堕落,甘于平凡,还不曾冒险便让让自己输在起点。

最重要的是回家,人年轻的时候就要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而一次远行都是在回家的路上。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读后感(三):走在回家的路上

刚拿到书时就被封面中的小鹏(也就是作者)所吸引,背着旅包勇敢坚定地朝着前方的阳光出发。小鹏是名资深的背包旅者,从书中的前两页就可以看到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地球(除了南极洲),那些个你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地方密密麻麻排满了书页,他自嘲自己因为名为“鹏”,注定了要去飞翔。开始我觉得如果资金够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名背包旅行者,但读了小鹏的故事后,我为自己的浅显论断感到惭愧,比起我那些简单的赏景尝俗,小鹏是在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体验去感受,一边读着会不自然的被他的热情所感染,也被他的勇气与信念所折服。《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不是一本简单的旅游攻略,或者旅游游记,它是一部生命的体验历程,作者在旅途中感悟,读者在文字间被他所感悟。

在书中我读到了久违的真实,在面对签证难题的时候,被中国驻外使馆拒绝指责帮助的时候那种懊恼愤恨;在面对武器广场的各种商贩时,各种现实的场景、人性的流露;在面对自己决策失误的时候,一位实实在在的背包旅行者形象让人觉得真切亲和。

这本书是作者在南美洲的旅行足迹,一边用自己的全身感受着每一寸异国的气息,一边幽默打趣的记录着所想所感。别具意义的马黛茶,有点惊悚又好奇的烤豚鼠,形形色色的商贩,帅气诙谐的亚马逊导游“牙签儿”,未曾听说过的印加神鹰,善良传奇的哈瓦那姑娘的礼物,与小红狐的静静注视一缘,足球现场上对于自己能错过那些疯狂球迷的庆幸,还有那些遇见的来自不同文化的朋友们。

说是旅程,我读着却有着感觉身心在回家的路上的感动。我们人用一辈子在去追问自己是谁,探寻我们的方向和归宿。直到我们看尽了世间的悲欢离合,感受到了五味陈杂的处境,有些人敢于追随自己内心不放弃梦想,有些人为了眼前的现状而妥协了,不管我们是隐于朝九晚五的柴米油盐中,还是奔跑在风雨花香的追梦路上,每个人的心底都未曾忘了回家的路,小鹏用旅行去看、去思考、去发现内心的归属,我们也在以种种方式自觉或不自觉的走在回家路上。

这本书适合在茶余饭后,自己静静的慢慢的去阅读,读到每一文字的深处,回味是无穷无尽的旷达之感。

都说中国人最恋根,其实恋家是人类的通性。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我们又何曾忘记过回家的路,心一直走在回家的路上。

(感谢大家阅读,欢迎点评^_^)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读后感(四):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2015年8月底,种种原因促成了一次西北背包旅行,和一群小伙伴一起游玩了青海和甘肃,回来之后对纯粹感情念念不忘,经常联系,一天,一个姐把我拉进一个青海旅游群,那个时候小鹏的这本书刚出版,正在卖力宣传,提说小鹏要做客和网友交流,因为看过背包十年的缘故便翘首以待,具体细节就不详诉了,最后在抽奖环节,幸运女神眷顾,得到了小鹏签名的《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

生活中的琐事太多,有时想静静读书也做不到,直到今天才读完了这本书,读过之后却让我想起了大冰的一句话,要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大鹏做的事情是很多很多人想做的事,许多人把它叫做梦想,世界那么大,谁不想出去转转。小鹏作为国内背包客第一人,为很多背包客做出了榜样,给了想做背包客的人大大的希望和勇气,也为向我这样做着同样的梦却龟缩在世界一个角落被无数藤蔓缠绕的人一份精神慰藉。完整的人生就是活的真实完整,就是若干年后回忆往昔不会后悔没趁年轻去圆梦,就是听从——且只听从自己的内心,做到好难呀,所以我们才羡慕小鹏,羡慕梦实现了的人。

也许回家是所有旅行的终点,叶落归根,倦鸟恋巢,小鹏要带着满满的自豪和美好回忆在云南丽江生根了,不知道之后会不会有再出山的时候,我想之后应该会以一般游客而不是职业背包客的身份去旅行吧,希望有机会去背包十年青年旅社转转,希望去大冰的小屋,我对三十岁生日当天的愿望没有实现,以后应该会有机会弥补上的。

近几年,国内旅游市场十分火爆,无论是背包客还是团游,每个人都想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去圆自己的梦。2013年元旦,我第一次体验一人一包旅行的滋味,是不是也算当了回背包客,在哈尔滨刺骨的寒冷中感觉到自由、轻松,和弥漫全身的喜悦,当一个人走在陌生的街头,全世界都与自己无关,自己就是全世界,就像飞在空中,有风,有云,有蓝天,就只有这些。一直想再做一次背包客,体验那时候的快乐,我所崇拜的快乐,想个布道者去追随自己的信仰,也许将来会有时间,也许在也不会,未来的事情交给未来,希望现在会为未来多些选择做的更多。旅游是很美的,背包旅游更美了,不过国内的旅游市场确实混乱无序,旅游团黑心,商家无利不起早,景区规划大同小异,毫无特色,等待国内旅游市场的规范不知道要等多久。

总有人说梦想总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小鹏说梦想一定要有,而且不是小概率事件,他已经实现了,起码目前为止实现了两个,而我们的梦想,还有吗,还想实现吗,还在为实现而努力吗,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多年之后还会这样说嘛,不如现在多努努力,试着去实现吧,不留遗憾,不后悔!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读后感(五):再不旅行就老了

最近几年,在欧美和日本背包旅行的浪潮影响下,中国的旅游家也越来越多,相关的作品也就如过江之鲫,再加上一些专业作家的游记,像是毕淑敏的《藏在这世间的美好》等,以及诸多的旅游指导类书籍,比如大名鼎鼎的LONELY PLANET系列,旅游类书籍开始从小众走向大众。

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书籍虽多,但良莠不齐。除了专业作家的游记外,很多作品文笔都比较差,更像是一本个人的旅行流水账,与文学作品相去甚远。本书的作者是小鹏,一个曾经的专职旅游家,出版过两本游记《背包十年》和《我们为什么旅行》。小鹏可以算是中国较早一批的背包客了,20几岁已经环游了世界,完成了人生的一大理想,着实令人羡慕。但是他的前两本书写的却比较一般,尤其是第一本《背包十年》,文笔一般,思路也比较混乱。经过两本书的历练,写作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还无法和作家相比,但俨然已经是一部文学作品了。

本书中,作者先从自己的南美之行开始讲起,一路旅行下去,重走格瓦拉当年之路。单反、手机、信用卡,基本就是作者的全部装备。就是这些简单的装备支持着作者的环游世界之旅,无论是欧洲、北美还是东南亚,都留下作者的足迹,无不令人感叹年轻真好。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本书最大的意义就是这种旅行的精神与勇气吧。在他的上一本书中,就阐述过“我们为什么旅行”。其实旅行更多的时候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不是为了开拓眼界,也不是为了放松心情。就是想要去旅行罢了。就像那个登山家对登山目的的回答,“因为山在那。”

旅行就是这样一种态度。在年轻之时,说走就走。可以没有多少钱,可以不会几门外语,甚至连要去哪都不知道。这就是旅行,想到就去做,毕竟有些事情,年轻时不去做,以后就更不会了。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读后感(六):亲爱的,感谢你远行,欢迎你回家!

花四个晚上看完小鹏的新书《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本来想发个微博,或写条朋友圈。后来发现很多情绪和表达,140个字无法概括。而严格说来这也不算一个书评,只是想用这些简单的文字——欢迎彼得潘回家!

在《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最后部分,小鹏给父母和自己分别写了长信。前者像兑现承诺以心安,后者则是回望来路,与内心的“彼得潘”对话。

他说:

“23岁。毕业旅行选择了阳朔,那是人生中第一次当背包客;

24岁。那天买好一张南下的火车票……新的旅程即将展开;

25岁,躺在留学生公寓的单人床上,手捧最新版的欧洲LP,想象着卢浮宫、比萨斜塔、新天鹅堡,彻夜难眠;

26岁,留学回国后来到北京,生活动荡穷困到舍不得吃肯德基,攒下的钱都用在路上,借住在大学同学的宿舍;

27岁,在一档旅游节目当实习生,因为和旅行沾边,想,这差事真好。然后节目组缩减编制,不得不离开;

28岁,一个人去西藏。和驴友包车走青藏线,夜宿海拔5000米,呕吐、高反,想到死亡;

29岁,去印度旅行一个月。春节前夕,倍感孤独,发现原来孤独是自由的另一个名字;

30岁,在黑暗中摸石头过河,看不清未来的方向;

31岁,花开结果。世界以最实际的方式敞开怀抱,迎接一个中国年轻旅人的视角,这是个好时代;

32岁,写了《背包十年》。紧张的双手攥拳,对自己说:加油!加油!加油!

33岁,旅行清单上的项目已经被勾掉七七八八,旅行变得可以说走就走;

34岁,顺风顺水,却心高气傲。自我反省后,决定重新上路。

35岁,来到向往已久的南美大陆,伴随思考,重走了格瓦拉《摩托日记》中的道路,从青年时代,直至他的一生。告别南美时,发现已经没有什么目的地,能激发出曾经的冲动,这条长路到了终点。

回望来路,最值得骄傲的并不是去过多少国家,见过多少风景,而是当每次面对人生难题,需要作出抉择的时刻,都听从——且只听从——内心深处的声音。虽然并没有活成父母期望的样子,没有活成社会规定的样子,而只是活出一个真实而完整的自己,即使磕磕绊绊,即使错误百出,即使头破血流,都可以无怨无悔。”

23岁到35岁,12年间,小鹏这个现实世界的“彼得潘”,揣着对世界与生活的好奇,在自己设定的“永无岛”上历险,阅青葱美好、看星辰大海,观落寞繁华、望太阳之光,把旅行的路走到极致。这12年时间,彼得潘却好像在不知不觉中也有了温蒂式的温暖结局。他把脚下的千山万水,途径的大山大河,从南美归来的仆仆风尘,最终走成了一条回家的路。远行与冒险的绚烂,被他撰写成《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这本书里温暖。彼得潘令人羡慕,但现在我真的更喜欢温蒂。真的为彼得潘能飞翔也能回家暗自高兴。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说我自私,可我真的就是这么想,我希望彼得潘是有家的孩子。

初识小鹏是在很久以前,峨眉山脚下匆匆邂逅。我们一起吃饭时,他说要再回山上的寺院吃斋小住,并问起什么样的玉佛适合女性,要给妈妈求一个。那次之后,又有过几次短暂相遇,却也谈不上太熟识。他顺遂耀眼,散发光芒,身边总聚拢着许多人。而我并不是善于追逐的人,更多是站在远处,看他不停飞来飞去,仿佛践行与这世界早有的无数约定,忙碌又快乐。我想,果然是彼得潘,无拘无束、热爱 自由,热爱飞,热爱未知新奇的冒险。

后来,觉察到他的脚步逐渐放慢。在束河过起半定居生活,又有一天,看到他几乎倾尽全力盖起个叫“背包十年青年公园”的“窝”。好几次看到他发微博和朋友圈,那个“窝”成为许多年轻人的乌托邦,他们在里面肆意笑着闹着、也一言不发躺着、大家在一起唱歌喝酒摇晃着。我想,可真好啊,在这里提梦想大概是不会被嘲笑的,你说你想去月球,也会有人真诚击掌,并预祝成功吧!那些年轻人举着酒杯,拿着烤肉,笑脸晃得人睁不开眼。不禁联想到自己,20岁时是不敢随便和陌生人奢谈理想的,什么要去南极看冰川,骑车去珠峰转转,徒步环游中国……好多想法要么直接去做,要么就烂在心里,否则别人一定会说,你吹牛逼吧你!所以,你能理解我看到小鹏分享那一切时,在心里小小的羡慕,小小的激动吗?!

我受邀去过一次小鹏在北京的家,是一个都市里普通的单元房,看上去他并不热爱那里。作为从他那里汲取过勇气与养分的人,我也偶尔会用庸俗的心态,替他担心。童话里,彼得潘一直在飞,现实中,人终归会累。温蒂累了可以回家,彼得潘累了呢,小鹏,你累了呢?!或许是真的——心安之处便是家,小鹏最后把家安在丽江束河,那个植入了他梦想的地方想必令他心安,令他笃定地写下“漫漫长途,终有归期”的句子 。所以,你也能理解我看到小鹏在束河安家后的小小的心安吗?!

少年时的阳光明媚总会结束,生活与梦想的碰撞剧烈而激荡。十二年的过往一定会在他身上留下痕迹,无所谓好坏高下,那是不同的风景与心情。花四个晚上看完《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有碎碎念,有思考与反省,有旅途中的彷徨与狗屎运,也透露出许多为人儿女的感恩……而我大概是老了,看书时情绪和感动常常持续不褪,而故事与经历很快就模糊。最后一晚,合上书的一刻,书里提及的旅途故事、人名、地名已经不复确凿,但摩托车上张开双臂的切,在尘嚣长路上身后腾起的黄土,拉丁风情的乐音与吉他,还有书里花白头发的奥兰多谈及的那些小细节……电影书籍 ,新的旧的,动态静态,在脑海不由自主混搭叠加,大概是想忘也难忘了。

感谢小鹏吧,感谢他愿意书写这些现实生活外的世界,它们曾给予我些许能量,让我知道还有诗和远方,让我存有一丁点梦和想象,也让我努力成为自己目前的模样。最后,如果有幸,这些散碎的文字能被他看到,我还希望告诉他:“亲爱的,感谢你远行,欢迎你回家!”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读后感(七):毕业生

以毕业生为题,是因为在我看这本书时,围绕我的都是毕业二字。这两个字儿代表的含义不仅仅是离开学校,更多的毕业大学生的迷茫与挫败。

小时候不知道梦想和方向是何物,因为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活得很开心。上初中时,懵懂的我们知道人生要有目标,那个时候我们最大的目标就是考上一个好的高中。上高中时,老师和父母告诉我们,只要考上大学,就什么都有了。高中的我,想要的很多,想象着自己将来会有一份多么让人羡慕的事业,金钱就是随手拈来,想什么有什么,可以尽情买买买,也可以随时随地环游世界。这是一份幻想,我知道。但是那时候的我坚信,只要上完大学,只要努力,一切都会成为现实。

可是当我大学毕业后,一切都不是我心里想的这般美好,实习工资少得可怜,连吃饭都成问题。而我一直坚持的原因只是因为没有方向,不敢轻易放弃一份工作。现实告诉我,什么金钱,什么旅行,一个月挣两三千都是多么不易的事儿。每次看着远方的美景,也只能默默地叹息。没办法实现梦,我想要的生活,我现在连一丁点儿都没有实现。

尽管如此,我身边还有没有找到工作的小伙伴正处于水深火热中。我的一个舍友,在我大一时因为想跟我学打乒乓球,所以一直叫我师傅。她是一个想做的很多,但行动很少的人。在毕业之际,每天都在感叹现在无解的生活,问自己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总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但又对任何事望而却步,没有真正的迈出脚步去行动。每天最多的就是无限的人生感叹,没有勇气去做任何决定。我想不仅仅是她,大多数处于毕业期的人都是这个状态吧。

我也曾有过这段时期,只是较早进入实习,现在已经慢慢开始接受现实,接受工作。是小鹏的书让我的心能在路上,给我平淡、无力的工作生活抹上一些理想的色彩。人活着还是需要一些念想。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读后感(八):寻觅内心的自我之旅

关于美洲大陆,首先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巴拿马运河和亚马逊丛林,这是从地理上来说,从历史上来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玛雅文明,为此我还特意买了本名叫《玛雅文明》的书来看。虽然从许多书或电视节目里了解了不少关于美洲大陆的知识,但是更系统、完整地知道了关于美洲大陆的人文地理状况,则是从《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这本书里获得的。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的作者小鹏是位职业旅行者,有十多年的旅行经验,出版了包括这本《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共计五本的旅行书籍,把他旅行十几年来所看、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给将要旅行的人提供自己的经验和见识,让不能去旅行的人从书上领略一番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这本《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是作者追寻他的偶像前古巴领导人格拉瓦所著的《摩托日记》里的路线所做的美洲之旅,虽然旅途中麻烦不断,状况频出,作者凭着自己内心的信念还是完成了这次寻找格拉瓦的旅行。作者在文中明确表示,虽然明面上这次美洲之旅是重走格拉瓦的摩托之旅,但更加是作者寻觅内心的自我、如何获得内心平静的过程。我对书中美洲各国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知识都很好奇,但更多思考的是作者在旅途中的一些关于旅行、读书和自我认识等等的自我反思。

作者在书中说他这次旅行真是把读书和行路都做到极致,陆地行程超过一万公里,而阅读文字也超百万,因此他想到了读书与行路孰轻孰重的问题。作者认为:“读书与行路就象助推我们前进的两枚火箭推进器,第一级目标是认识世界,第二级目标是认识自己。”通过此次旅行,作者体会出了:“自我认知程度越高的人,内心也越发平静,不过对任何人来说,自我认知永远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因为世界在变,人也在变,唯有变化才是永恒。因而读书永无止境,行路也永无止境。”由此可见,古人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形容开拓人们的眼界和增强对世界的认知程度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本书最后,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感悟,给了年轻人一个忠告:“我终于明白,旅行的终极状态不再是沸腾,而是平静,不再是远行,而是回家。人应该趁着年轻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有梦想的朋友,坚定地努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只要你信心足够,耐心足够,你的梦想就会实现,《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的作者已经用自身的行动给出了答案。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读后感(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之地,我很幸运,找到了它,希望你们也能找到

这是他最后一次长途旅行,为了心中一个信仰、为了一种崇拜,去重走古巴革命者格瓦拉的《摩托日记》之路。

格瓦拉的这条路走完,找到了人生的信仰所在;小鹏的这条路走完,找到了回家的意义所在。

我能看出,这本书是一个已过而立之年的旅行者对自己十二年职业旅行的总结和回顾,也是一种告别,因为过去的梦想已实现,新梦想逐渐发芽长成,个人的成长也即将进入人生另一新阶段。

旅行并未停止,但梦想却有了更新更长远的变化。小鹏作为职业旅行者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时也告诉世人,成功并非只有一种可能,尽管他一定会低调地认为自己现在的状态也不是成功,但对于一个能够把兴趣、梦想和职业结合的很好的人来说,他做到了。

小鹏沿着格瓦拉的摩托日记之路,一路充满了历史性的巧合,无论是在瓦尔帕莱索阴差阳错地被市长接见,上了当地的报纸新闻;还是到后来见到了与格瓦拉当年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听他回忆格瓦拉当年种种事迹;这都好似冥冥之中,开启了一扇通往他们之间心灵的大门。

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之地,我很幸运,找到了它,希望你们也能找到。”

他的人生虽不可复制,但读完这本书,对于一个精神上有些追求的人来说,或许有一些正能量的作用。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读后感(十):曾经的岁月不曾辜负

初识小鹏,源于他的《背包十年》。当时疑惑于中国居然有“专职旅行”的背包客,长达十年的旅途也让小鹏蒙上一层耀眼光辉。随着了解,又发掘他同贝爷专业的赞助探险截然不同,并非为钱,而是兴趣与坚持。

本书,我阅读的是电子版,捏合放大的图片实在舒服,舒适的排版更是增强性价比。略微不足的是,虽然小鹏费了大力气把《摩托旅行》的地点标注地图上。明显地,他并未轻易分享。这样也挺好,我们才能更期待专属自己的旅行。

先来感叹小鹏在这些年强化出的五官:嘴巴简单训练便能用当地语言进行简单沟通,耳朵能凭声音就判断对方所说语种,眼睛能发现更多的绚烂色彩,与想帮助自己的陌生人接触便快速发觉对方善恶,以及,最羡慕的身体倒时差能力。看似用处不大,但透过文字,我更能从这些斑斓的词汇中描述出丰富又独特的异国之美。

关于格瓦拉:

这个无畏的斗士因为同名购票网站的宣传,想必影响力相当深远。可之前就崇拜他的人也绝对不少,部分人看过《摩托日记》的电影,更多人读过《摩托日记》的书。那种自由,那种肆意想必都在某一刻影响很多读者观众,但保持内心激情并坚定目标的实在不多。尤其书中谈到很多外国读者,甚至格瓦拉的同乡们都曾想旧路重游。但小鹏做到了,着实让本书多了份励志跟激情。伴随旅途中对格瓦拉生平的完善与熟悉,最初的光辉铁定暗淡许多,可在读书过程,我的注意力逐渐从格瓦拉转移到小鹏本身,毕竟他俩并不相同,毕竟历史无法复制。

那些绚丽:

小鹏的双眼善于发现并描述色彩,也许是旅途地的美好风景,太多的艺术品格外有魅力。但绚丽的城市也足以让旅途充满惊喜。利用船厂油漆泼绘的街道,少了孤高,多了草根。多彩的地摊,车辆,建筑也成为旅行记录的风景,实在有够奇特。

那些球赛:

今晚的微博还在讨论“在3-0零封河床队后,巴萨第三次捧起世俱杯冠军奖杯。”羡慕小鹏居然亲临球赛现场,虽然曾被警告,幸好有惊无险抵达场地。他遇到了亢奋的球迷,分别喜欢不同球队的情侣,激情的球迷与激烈球赛带来的刺激,简直感同身受。

那些意外: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虽然开篇就提到签证的困难,我始终相信 能成功!毕竟书还有大半没读,从不会一直写家里蹲的日子吧?但随着跟随小鹏了解世界,也发觉意外与惊喜都逐渐能被接受了。

关于阅读: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本次旅行的源头有很大程度源于图书,但收获却与书本里的大不相同,但经验可以参考。两者的辅助才让这次的旅行碰撞出火花吧。

不同之前的激情,感觉这本书更加沉淀,或许是小鹏完成青旅创建后的坦然吧,但他的成熟与收获在文中很好的表达出来了。既然经历,就无需后悔!

    

上一篇:《有一天,我把她的名字写在沙滩     

下一篇:《孤独的进化者》读后感10篇_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