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是一本由杨奇函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读后感(一):请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题目想了很久,或许说自欺欺人不对,毕竟有些事只是我们没察觉到,但想了想,还是想标题党一下。有时候,一些看似我们没察觉的观念,只不过是我们欺骗了自己。

【你还要瞎扯,给自己找借口?】

前段时间,记录了一件事,大概是说之前在西餐厅吃饭时,听着隔壁桌一对相亲男女在餐桌上的对话,饭后,相亲男诚邀相亲女一块来个饭后散步。相亲女则以时间太晚为由拒绝,然后那时才晚上八点。小部分人看完后评论道:是嫌那个男的没钱吧。

顿时郁闷不已。

虽然,周边的一切可能很多时候都会让我们有这样的错觉。成了,是因为钱;不成,也是因为钱。那些说这话的人,有没有想过,自己也是在找这么一个借口?钱,并不是全部。

书中有这么一番话:你说你学习不用心,工作不伤心,业余时间看球不读书,上学时候泡论坛,下班之后喷大V,人家女里的时候你在玩,人家健身的时候你在肥,结果骑着雅迪送外卖的你看见搂着长腿女神的他是却大骂“女人太现实”,你确定你的智商能数明白零钱吗?

相亲的过程中,不单单是介绍你自己,认识对方,还有双方的互动。如果从头到尾只是你一个人自嗨,不看看对方对你这些话有什么反应,且不论不断炫耀自己有多牛B,这样的聊天,一点都不体贴。难道这时还要说句“嫌那个男的没钱”?

【不是别人爱炫,只是我们太low】

前几年,在图书馆偶遇到一本书,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装帧有点意思,也美感十足。书翻下来意外觉得欢喜——文笔不错,这是本好书。书看完后上豆瓣点了个五星,写了几句短评。然后翻评论,当看到讨论区某人发出的一条讨论,才得知这本书评分不高的原因(如今那些偏激书评已不在)。

简单而言,那些给书评一星、两星,甚至说想不评星的人说,他们看不惯这样的作者,写自己国外的生活在炫,写自己喜欢奢饰品可耻,反正就各种讨厌她,还有人特意开几个小号来拉低这书的评分。

了解到是这样的情况后,我也只是心里了然。简单来说,这就是一群不怎么思考然后又心里不平衡的人人罢了,但直到看这本书,我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作者是有点毒舌,但毒舌,不得不说戳中中心——不是那位作者爱炫,只不过那些喷作者的人太low。

其实像作者那样反过来思考就真的是这么回事,我们的评价都是基于我们本身的认知的,认知水平的高低当然就会影响到我们对别的事物的评价了。别人真炫假炫是一回事,自己水平低太low又是另一回事。而那些人这样做只不过为了为了自己心里平衡一点,不过又是在欺骗自己罢了。

与其说这书是“刺穿了32个让你更强大的残酷事实”,还不如说这书让我们识别了自己种下的骗术。别再自欺欺人了!

《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读后感(二):伪毒舌比真鸡汤好喝

熊是我初中同学,当时的班长,家境不错。她并不合群,因为太努力了,哪怕连地理这样的课,她都力争第一,体育就更不用说,我们矫情的说砸铅球好累的时候,她已经把球砸了最远的距离。当时的我们,觉得她装x,虽然当时并没有这个词,站在她旁边都显得自己懒惰和愚笨。所以没人愿意跟她玩,现在看,我们就是本书作者描述的先天智力不足,后天毅力不够,还要对努力的人瞎BB,并认为自己不屑于在地理和体育这类课程上努力,好像我们努力就一定会超过熊同学一样,每个人都是带着“知足常乐”心态的loser。

虽然当时觉得她装,但是内心还是非常佩服,所以偶尔在放学的路上会一起走,有一天她忽然对我说,你玩保龄球么?如果每一局我都是满分,你都差我几分,积累起来,我们的差距就不是这几分的。我似懂非懂,因为我没玩过保龄球,但我理解她的意思。

初中毕业之后去了不同的高中,断了联系,只是从旁人听说,她依旧生猛,高考去了魔都,本科毕业之后,考入了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读硕士,专业法律,目前在美国做律师。

世界不公平,但很合理,作者说得一点都没错,初中毕业至今13年,我和她的差距,每一局差2分的话,现在真的差很远了,她一直在努力奔跑,赢取她想要的1%生活。

1%的生活,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但一定不是轻易能达到的,不论事业或者感情。世界太乱,道阻且长,鸡汤太多,迷人双眼,一不小心,二不注意,就会偏离目标,本书的目的很纯粹,就是打醒那些深陷泥沼而不自知的人。什么叫不自知的人?那些迷恋微信鸡汤深信不疑的;那些起步低却不肯努力还要大肆抱怨不公的;那些能力不足却自认为知足常乐的……太多太多。

作者很多地方堪比毒舌,但就是这些犀利得一针见血的话才是事实的真相,才能让你认清现状,朝着1%的方向走去,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的话。

《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读后感(三):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跟更强更牛的人在一起,你会变得更强更牛。因为有些东西潜移默化会影响到你,他们的想法,习惯,生活和工作模式,以及交际圈。你跟你们在一起,交集越多,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多,想弱都弱不下去了。这就是强者的磁场力。可是这个道理我很明白,但是没有用。你挤不进强者的生活和工作圈,你交不到这样的强朋友。理论上的那些东西,仍然停留在理论上,走不到实践中来。就像那首歌唱的一样: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人脉这种东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好操作,也不好周旋。古话说人以群分,想脱群,想摆脱出来,是需要脱胎换骨的。

一如《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中所说:听过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看过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站在地摊前看的盗版。只是看过之后,书还是书,我还是我,改变远远没有那么容易。现在想想,真不如看〈童话大王〉了,至少我看的时候会有欣赏,看后还有许多记忆点,记得一些童话故事,记得一些人物。总比我记一些人性的弱点强,更何况压根儿没记住。《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这本书,说的真是狠话,它把一切都刺穿了说穿了,你不用幻想从一些口号书中找到人生的突破口,一切还是要凭实力说话,奋斗的时候要靠自己总结,成功人士现身说法的事情千万别完全相信,因为他们总在关键点上有所保留,他不会告诉你,有一些关键时间上的硬关系提升过他,不会告诉你自己的成功受了那些背后的助力。

我不说我这一辈子,因为还没到时间。但是我却说我这半辈子……想想半辈子差多已经交待了,人生的梦想都散了,生活是一片空话。存在,又像不存在。活着,又像不活着。有时候刻意想忘记背后劣迹斑斑的人生,又或者多少错失过的良机,又或者一起分道的兄弟现在如何如何,大有悔不当初的感觉。过去有时候是鞭子,偶尔抽我几下,久了也不麻PI了,也不会觉得痛了。“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所以你自己也很难叫醒麻PI太久的灵魂。

感谢《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这本书,它让我认识到我自己太LOW,所以不在傻B的停留在固定的思想层面上,会分析分对比了。五十元再好看,也不如一百元招人喜欢。现实是冰冷的残酷,实力是残酷的冰冷,只有把自己打造成铜墙铁壁,所向无敌的时候,才能对全世界说,我就是那1%,我就跟你不一样,我就是这样牛B!

《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读后感(四):请接受当头一棒

《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这个书名,就是极诱惑的,也许只为这书名,就可以让人浮想联翩,痛快淋漓地畅想未来1%的生活,豪华?奢靡?自由?如果读者因此而误会书的内容,就太可惜了,封面一个注解: “一本成长路上的有刺之书,刺穿32个让你更强大的残酷事实。1%的生活不是奢华和虚弱的强大,而是敢于放弃99%的平庸。 ”32篇论述,足以让读者吃棒子吃到爽歪歪。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就请接受这顿棒子餐吧!

人常说,世界很复杂,人心很难测。人生在世几十年,每个人都有自己面对世界,面对生活的方法和策略。然而,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如井底之蛙般,陷入自我的小眼光里无法解脱出来。无论是对于安于平淡生活的人,还是憧憬激情迸发度过每一天的人,我都挺推荐读读此书的,作者从世界、自我、周围人、爱情,4个部分,挑了几个貌似残酷,实际却又是很实在的话题,读完下来,我想很多读者也许会跟我一样,经历几个有意思的情绪的变化。

【好奇】我读书时习惯先把目录浏览一遍,这简单的印象就会让我对此书感觉到好奇,“世界不公平,但很合理”,“你未必是人好,只是没机会放荡”……直接的标题,不由得好奇内容是要说些什么呢。

【诧异】开始阅读后,第一个故事就会有点被它的真实性刺到,身价超十亿的煤老板们,面对某身家过亿的超市连锁企业老板提出的一起玩牌的想法,面面相觑:“我们哥几个一起玩,是因为我们都有产业,你一个开小卖店的跟着我们凑什么热闹?”且不论这故事的粗糙,简单的真实,倒是让人觉得不适应了。

【愤怒】“大神跌倒叫坎坷,loser跌倒叫欧耶”,也许各路神仙,都会对小时候被老师分级别对待印象深刻吧,反正我看这篇时是一下子就被带动起情绪的,觉得不公平?但是这就是真相,很多时候你挨骂不是因为你做得不对,而是因为你太弱。在规则模糊的环境下,也许只有具备了对规则说话的实力,才能得到规则的保护。在情绪被激起的时候,也许更应该退一步看看自己。

【接受】越往后读,读者也许会更适应作者的思路,题目也许刺痛了你,例子也许直指你的伤口处,但是生活在这世上,抱怨有用吗?就如同“你真正想要的不是公平,而是分一杯羹”中崛田逆袭和松本淡定的对话,别说不公平,换个角度,也许你正期待这不公平。

【改变】这也许不是所有读者的最终情绪。其实通篇下来,我体会的一点,就是再多的道理,也不如自己多做一点事,多为自己攒些资本和力量。

读完此书,很多书中的论述其实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是最初读的目录却越发清晰起来,不管是不是能过上那1%的生活,敢于碾破幼稚的梦,认清世界的真相,不受人生假象的欺骗和伤害,也算得上是此书的意义所在了。

《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读后感(五):生活是无情的,而你是有情的

生活是无情的,而你是有情的

最近我总是在想什么时候我能找到一份自己的真正想要的,也许是有点贪心吧?

生活中,总有人感叹一个人生活在这世上总有许多不如意,而在不如意的时候你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呢?我不知道,我总是那么迷茫,迷茫这世事,当有人刺穿你的面具,刺穿你的态度,刺穿的生活,你会感到委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呢,这是你的选择,你的每个想法,每个动作,都关系到了结局,也就是蝴蝶效应。

就像书中的一段话:

社会很残酷,啥都备不信。大家不会因为你的天真和善良而包容你的过错和罪恶,但是会因为你的非凡和出众而忍受你的肆意和不屑;大家不会因为你的无能和平庸而毛病你的谦逊和内敛,但是会因为你的聪颖和贡献而神化你的瑕疵和怪癖。你朋友圈的占先数,与其说决定于你的内容,毋宁说决定于你的身份。

这话说得一点不错,当你成名了,比如最近黄晓明结婚了,点赞的很多,参加婚礼的很多;如果是普通人,又会如何,不用想。

有人总在抱怨,抱怨生活,可是你现在在做什么你以前付出了多少,别人在你玩的时候他们在忙着准备将来,而不是忙着玩,有些后悔,这话像在说我。记得放假的时候,我总是先玩而不是先做作业,而且屡教不改,最后几天只能跟作业奋战,想到这个真是辛酸,为什么呢?唉,后悔药难吃,可是第二次又会如此。我总在给自己找借口,明天吧,明天吧,有种说法是:明日得明日明日何其多。

前阵子看到一种说法,别人家的喵是最乖的。想到自己的童年就是在别人家的小孩子的阴影下成长起来的,突然想到一种极端,金星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别人的嫉妒而被打了,只因为他们的老师老拿他的优秀来说事,唉,可怜的孩子,老是在比较中成长,可怜啊,在比较中成长,这是种善意的伤害,当善意变成伤害,这是何其可悲,感叹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哪怕他是善意,也要考虑下比者的心态吧,他会开心吗,特别赞同某种教育理念,孩子也是需要鼓励的,可是我从来没听到过这样的鼓励,这是我的个人感叹。好像我每次被人鼓励下,我的成绩就下降了,我差不多都习惯了,唉,伤感中。

我感觉我小时候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就是被我爸冤枉说是弄坏了他的bb 机,没把我吓死。为此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尽量不动他人的东西。这是个好习惯。可是这却是在某种伤害下成长起来的。我很不喜欢这样的事情,相信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当伤害形成,这算是种反思形成的结果吗。

有人说一辈子很长,一辈子很短。小学时我有个闺蜜我们有时会争吵,现在想来好像都是我引起的,每次我都说一辈子不理你了,现在成真了,我们不联系了。那时候的我真真有点蛮不讲理,我很是后悔,人都有幼稚的一面,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我,是不是我们的关系就会更好一些呢,我总是在如果,可是世事不能重来。我们只能一个人走下去,人生总会有不少过客。

最近有种静心文学,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个出家人,他有一天下山去沉迷于红尘之中,突然有一天他顿悟了,他想念山上的日子,于是回到山上请师傅收留他,可是他失望了,师傅没有原谅他,就在他下山之后,师傅后悔了,却晚了,他的徒弟又回到了红尘之中。

人生之中总有磨砺,而磨砺之后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失败,而不是随他去,这样你所经历的就都失去意义了。

明天,我要做自己能做的事,做可以更好的改变自己的事,为了明天,加油吧。

《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读后感(六):给一个迷途者以当头棒喝

最近在健身,没去健身房,练的不专业,效果一般般。然而执拗的坚持着。

健身过程中经常被质疑必要性和实用性:“你这个身材不差,人也不能太瘦吧,健身何必呢?”“健身有什么用,肌肉能吃么?”诸如此类。我只能说,我做这件事只是因为不满足于此时此刻的我而已。

同样的是读书,闲下来的时候我可以这么形容自己,手不释卷。那也有人要质疑:“你看的这些书有什么用?”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经济读物,总有人喷。习惯性的呵呵一笑:“也许吧。”引用一本书上的话,出自《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大师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悦有涯之生。”我不知道他是从哪找来的这句经典,用在此处正合适。

其实当我读他的文字时,触动很大,每一句都如同警钟敲响在心上,产生久久不绝的回声,像一个一个的耳光不停的掠过:“现在的你就是个煞笔,是个煞笔,个煞笔,煞笔……”使我不停的内省,不停的自责,不停的道歉,不停的努力。“你未必是人好,只是没机会放荡”,“五十元再好看也不如一百元招人喜欢”,“世界不是不容正直,而是不容傻X”“跟贱人和烂事折腾,还不就是因为你太渣”,“你知道的越少,越容易固执己见”……

曾几何时,面对如此质问,我都会平心静气的讲一堆他根本听不进去的道理,早的时候更直接:“关你什么事。”而后双方尴尬或者争执起来,从而无声无息的失去了十分钟半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生命这么有限,且行且珍惜才对,花在无聊的事情上对自己的生命毫无建树。

所以不参与扯皮或者迅速结束话题,然后专心致力于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行为方式及准则。可以形容为自私、不沟通、藐视他人,是的,如果你说的内容有营养,是有交谈必要的,不然就恕我无礼了,诚挚的表示抱歉。

《给自己的歌》不是这样唱吗:“当你发现时间是贼了,他早已偷光你的选择。”我只能说,在能选择的时候积极向上,在不能选择时抱有自知之明而非“知足常乐”。不好意思我最不愿意听到的两个词就是“稳定”和“知足常乐”。请让我不管不顾的信马由缰,等我自己倦鸟归林。前两年有点蠢了,跑偏了人生轨道,选错了终点坐标,我想试试,能不能改回来。

生活即是苦难,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工作了还想回到校园这个围城,当年自己在里面“痛不欲生”的时候是多么不想继续学下去,而如今,轮到我了。

真的很感激能遇到这本书,《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不能确定这是不是有毒的鸡汤,但是,它给我打了一剂正能量,让我有了这么一篇废话。

《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读后感(七):20几岁如何过好这一生--读《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

青少年时代看的书足以构成一个人一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我少年时开始看刘墉的书,还看了大量的《读者》,那个时代鸡汤文泛滥。现在的我吃伤了鸡汤,以至于一旦有人喂我鸡汤,我总是呸呸呸,不要不要,因为活了30年,我跌了好多跟头,感悟了好多事。再看看周边,满嘴喷鸡汤的人99%真的只会喷。更巧的是,一位70后的领导对鸡汤文也是非常排斥,他说那些都是骗人的。

我想为什么70后和80后都对鸡汤很反感,但是他们说出的话总是带着一种浓浓的鸡汤味。为什么80后和90后的做事风格会不一样,对世界的认知会不一样,80后会有纠结迟疑,90后就简单的多。其中一个原因是,90后读的是各种揭穿,揭穿人生,揭穿正能量……《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就是对成长路上32个残酷事实的揭穿。一本成长路上的有刺之书,成长本就不是容易的事,一本有刺的书扎痛你,让你彻悟,也比你跌了一个又一个跟头疼得轻。

拿到这本《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不禁感慨,如果我在少年时读到这本书该多好!这本书的大多数文章我都看过,多篇文章在朋友圈刷屏、豆瓣刷屏……在这个快速阅读的时代,很多文章疯转一阵,也就如过眼云烟,而这本书的每篇文章都是有分量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每段话都说到心坎里去了,一边读一边点头,有时还忍不住要大声读出来,还时不时感慨一下,为什么这道理我知道,就是做不到更写不出来。这本书里好多文章都是先以故事开头,这故事里有我们和身边很多人的影子。而我恰恰就在99%的生活里面,每篇文章都狠狠地敲打我,文笔犀利流畅,痛是痛的,因为作者敢讲真话实话,他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他告诉你生存的真相,一点不给你留情面,庆幸的是,他是用文字来告诉你,还能让你红着脸反思自己,如果他就站在你面前,告诉你,你的所作所为愚蠢透顶,那简直就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了。

其实现在读到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最近一位同事被领导介绍去了一家娱乐互联网公司,其实依照我的工作规划及性格爱好所限,我是不会去娱乐公司的,但是这位同事开始各种在朋友圈晒自己去参加了什么讲座,见到了什么大咖,如何快速融入新圈子,拿到多么高的薪酬。说心里话,我是非常不爽的,因为我的学历比她高,家境比她好,素养比她好,但是我就是没有她工资高,没有她目前的风光得意。所以一看到她的朋友圈,我就会愤愤不平。这种情绪已经笼罩了我快一个月了,这本书算是拯救了我。作者说“变强,只有变强。当我们足够强大的时候,我们是很难被冒犯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归根结底是自身禀赋和能力为基础。只有开拓自己的眼界和见识,才能更有可能的过上一种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从容,从来不是一种可以做出来的姿态,而是一种以实力为支撑的自然散发。“我被深深地撼动了,你能想到吗?当你在纠结于别人比你过得好,在纠结于对自身现状的愤愤不平,这时候一头棒喝,该醒醒了,除了变强,让自己更强,其他都是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你看,精力花在羡慕嫉妒恨上,除了郁闷啥都没有,精力花在提高自己上,才有可能赶超你羡慕嫉妒恨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过去浪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在无聊的人和事上而感到万分悔恨,对自己的现在有了重新的规划,完全接地气的规划,我想未来不会太差。这本书让人有太强的倾诉欲,因为回顾自己过去的20多年,真的太有感触,比如失恋最难熬的时候,一位姐姐说你要做事,于是走过了失恋的日子,这本书里也提到失恋后要做事,还有其他的好多事,我几乎每篇文章都有折角都用笔勾勾画画……在20几岁的时候,要反复读这本书,你会更有力量,更有姿态地生活着。

嘿!我想过1%的生活。

《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读后感(八):一丝不挂

正如封面写得那般,作者语言犀利又深刻,常有金句妙言直击内心,让人一丝不挂,摘抄我最喜欢的几个句子,附上自己的一些小感触:

1.常常觉得公司里面那帮所谓很合群的人其实只是很虚伪而已。要不怎么老是笑脸嘻嘻,他们难道就没有负面的情绪吗?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就足以说明我是一个卢瑟。因为当我们还不足以强大到不需要任何人帮助时,势必要与人合作,与人合作就要努力做到共赢。以道德之名说其他人虚伪,其实只是自己情商低下罢了

2.顺风顺水就喜欢,一遇挫折就逃避,真爱一番事业,可以为了它忍受一切不如意

3.一切对生活的不如意,都可以归结为自己的懒和蠢——不愿意为了未来的甜蜜,品尝眼前的苦涩

4.大家不会因为你的天真和善良而包容你的过错和罪恶,但是会因为你的非凡和出众而忍受你的肆意和不屑;大家不会因为你的无能和平庸而赞美你的谦逊和内敛,但是会因为你的聪颖和贡献神化你的瑕疵和怪癖——说的太对,深有体会

5.当我们的能力不能匹配我们的野心,我们会很痛苦;当这种匹配被别人从容公开展示,我们就会更痛苦。痛苦,是因为我们太弱。——简直心声

6.公平不是分配给每个人相同的资源,而是平等地给予每个人应得的资源

7.在妥善保管“真”的前提下,让自己生活更好、让别人心情舒畅、让社会和谐欢快的一系列技巧总和称之为情商——共勉

8.为了low的事情来回折腾的人,只能说你没有更有价值的事情投入精力——正如最近每天忙着jd签到,抽奖,忙着看有没有更加便宜的打折商品,根据机会成本理论,我做其他事情的价值也就值几个打折钱了

9.如何识别装B,装B之人,不与你讨论事情本身,而大谈自己的人生经历,辉煌过去,一副教你做人的姿态令人厌恶——话说我最喜欢做这种事儿了

以上与大家共勉

虽然同为把平时的感想日记整理成书,但是本书的章节明显就比《拼了命,尽了兴》结构合理。每一章的主题和内容是比较有相关性的。前三部分读起来畅通无阻,甚至让人过瘾。最后一部分有些提不起兴趣。为这扣了一星。

最后更正一个小错误,本书一共33个故事,不是封面宣传的32个

《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读后感(九):你不需要安慰

一向都很喜欢这种锋芒毕露的文章。

大概大部分女生都是习惯性缺少“尖锐”,保存自身的圆和,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女生更“早熟”,更会做人。

不仅是学校的操场上,捡球,想着反正男生会去的,到职场上,提意见出头,也会想,反正有男生会提出来的,渐渐地自己成了一个“圆和”的人,而现在社会似乎也证明了“圆和”才是完整?

看的书追的剧,甚至现在热捧的男神,都在往着温柔的小鲜肉方向发展。

连那些心灵鸡汤都不再走大白话的形式,都要遣词酌句的找到好些个伤感而有力的句子慢慢地戳中着你,告诉你如何温柔地与这个世界相处,如何温柔的与自己相处,如何温柔且坚强。

听够了吧,那些敷衍的,装作好话的,从所有人嘴里都可以说出的句子。

当你被你的男神或女神拒绝,身边人的第一反应是想安慰你,因为他们是你的“身边”人,他们是告诉你,也许她只是不喜欢你,也许她眼光不行,你会碰到更好的,她才配不上你呢?

是真的吗?

你真的这样确信吗?你就这样听信了周围人的话,而确定了一切都是别人的问题,之后安慰好了自己,收了心,再去追求下一个女孩,只在偶尔午夜梦回才会想一想自己曾经那么喜欢却被拒绝了的那个人。

没有找到好工作,是因为时机不对吗?就业环境不好吗?父母逼迫吗?

没有恋爱,真的是因为自己太挑了吗?周围的人自己都瞧不上吗?自己没有心吗?

我们总是习惯性欺骗自己,每天都在欺骗自己,甚至周围的人也习惯了帮助你欺骗自己,因为欺骗自己就能给自己编织一个安全的牢笼,好让自己一颗脆弱玻璃般的心能够晶莹剔透的躺在里面,不受风吹雨打。

人的心是人身上最重要最柔软的器官,所以不能受任何伤害?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谎言。

时常会觉得“心”根本就是一个虚伪的奢侈品。

为什么我们形容一件东西,不用好或不好来区分,要用喜欢或不喜欢来区分,为什么我们爱一个人要用心上人和非心上人区分,为什么我们形容一个人坚强是用“心”柔软或坚强来形容。,而不是用他的大脑是否逻辑清晰理智来区分?

这块变成到底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的哲学命题了。可是不管如何,我们并不只是活在一种感知中。

我们的心渴望安宁,甚至善于保护,可是大脑却一直在散发着SOS信号。

你这样下去不行的。

你会被淘汰的。

世界本质是个物质社会,资源有限,适者生存。

身为普通一种动物,你要住,你要吃,你要睡。

而且已经不像其他动物一样只要能吃能睡,我们不仅要吃得好,住得好,睡得好,还有很多很多很多想要的东西。

甚至除却物质,我们还想要获得爱情,尊严,荣耀,认同感,自身的满足感。

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然而你的心在害怕。

然而你的心在害怕。

不明所以的害怕,正因为想要的东西太多,反而产生了恐惧。正如追逐幸福与自由,在它们来临的那一刻却想临阵退缩一下。

你心的惯性阻止了你冲出去的渴望。

为什么你就没有那种你渴望的,决裂的,一气呵成的——持刀喝一声,我上场了!的那种精神。

为什么你会那么害怕?

不参战便没有失败,在后方维持着风调雨顺才是我的人生

你的心如此安慰着失败的自己,而且这么多人和你相同,于是你想这才是我们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殊途同归的路啊。

大脑却能理智的告诉你。

凭什么,凭什么你就不能是那1%之一,你到底比别人差在哪里,学历家世,一切都无法改变吗?

为什么你就不能是那1%呢?是什么决定了你不是那1%呢?

你的大脑告诉你答案了吗?

——是你的心下定了决心自己是99%的人你才真正的成为了那99%的人。

最后你若问我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很简单,七个字。

一切用实力说话。

否认吗?正因为作者有这么多头衔,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上过非你莫属,他才能出书,成为作者,而你是那99%的读者。

他说的话,你才觉得可信。

世界是残酷的,而你并不需要任何安慰。

《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读后感(十):代际差异

一针见血,毫不留情面的点醒我的颓废,做商务的2年里,看了太多虚伪、不公,以为这就是自己消沉、自怨自艾的理由。

出身平凡已经是既定的现实,只有努力再努力,完成从0到1的积累,才有可能弥补代际的差异,让下一代过上好日子,不再因为金钱而导致眼界的狭隘,或者容易受到金钱的引诱。

这本读完又读了《生命的意思》,两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告诉我们于平凡或痛苦之中寻找进化和选择的力量,而非一味的逃避。

其实自己很烦成功学或者励志心灵鸡汤,因为他们只是一种打鸡血似的鼓励和安慰,并没有找到问题的本源并加以解决。我们不能畅想世界永远美好,毕竟阴阳两面是互补的。但是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为了自己的目标和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而努力,不要去顾及太多别人的看法,真正为所爱的人而活一次。

    

上一篇:《幸得诸君慰平生》经典读后感10     

下一篇:《正义》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