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蛀空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蛀空》是一本由月下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蛀空》读后感(一):画皮画骨画灵魂

《蛀空》是月下的短篇小说集,与很多80后作家不同,月下摆脱了单纯的哀叹抒情,而是精心构筑故事,画皮画骨画灵魂,深入剖析人性,娴熟中透着老道。

全书集结了十个小故事,透过虚构的情爱,影射现实社会人心的空虚、阴暗甚至残酷。月下十分注重气氛渲染,精准的表达、细腻的感受有很强的带入感。

“若木眼睛里的熠熠光辉终于黯淡下去了,恶毒地说。。。‘都是一样的人尽可妻’。。。”短短几句话,将主人公的愤怒与不甘表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月下在叙述顺序与节奏的把控上也很用心,一点点勾起读者的好奇,使之思索着剧情的发展与结局。

再比如《第三支玫瑰》中,垃圾筐旁边的车票暗示着妻子与出轨情人确实是同一天来到了岛上。那为什么情人的卧室枕头中会发现妻子床头的照片,雨伞又是谁用了,琼到底死没死?月下将一切推断都交给读者,引导他们一步步掉进自己设的陷阱。

书中的语言也是极美的, 月下 将一个个散落的文字音符,重新排列组合,演奏出动人的曲子(虽然有时略显啰嗦)。

《蛀空》集推理、美与批判于一体,虽不如文学大家们那样游刃有余,但已感觉惊喜。

:排版设计让人读的很舒服,还有月下的签名哦(⊙o⊙)【文/凡悦颜】

《蛀空》读后感(二):色即是空

80后美女作家月下新著短篇小说集《蛀空》,可以看作是她上一部书《那些叫爱情的伤,我们总会痊愈的》的姊妹篇,延续着她对当代都市青年女性的情感世界和爱情问题的刻画和探讨,但也依然和上一部一样,由中并不能看到真正的爱情,看到的只是彻头彻尾的无望的空虚。

空虚,不知词源为何,单从通常的字面意思,好像不是一个好词儿,代表着一种不好的让人难堪的状态。但如果较深入地推敲玩味,就会悟到“空虚”起码是个客观中性的词,它所代表的状态其实是人生的常态,甚至是本质,对它的认识具有类似于“生命意义的有无”这样的终极价值。这样的认识与把握恐怕也可看作佛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蕴含的无穷内涵中的一维。以这样的认识为基础,像接受“生命本无意义”那样去接受空虚,进而善待空虚,调适好本我与空虚的关系,最终反而能获至内心和生活真正的充实,并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赋予生命以意义。

然而,现在的人们实在是太繁忙了,繁忙得没有功夫去探究更深一层的意义;现在的社会实在是太刺激了,那么多诱惑那么多欲望,刺激得麻木不仁没有意识去分辨真伪美丑。于是,任由自己囿于表面的浮光掠影里。那么繁忙那么刺激,人们容不得自己空虚,尤其不能让别人认为自己空虚,要想方设法努力拼命把自己填满。但是空虚是“常”,是一种“实在”,特性宛如漫漶的沼泽,越挣扎陷得越深。比如,土豪们挥金如土变着花样炫富,贪官们暗度陈仓包养众多情妇,都是想要克服空虚填补空虚,但让人看到的是更形膨胀的空虚。 恰如月下书中《深绿色的毛线裤袜》一篇里的一句:他拥有很多,真正属于他的又太少,所以贪婪,为着他的空虚。

对于这种通常的字面意思的空虚,据心理学的分析,主要发生在两种情形之中:一种是物质条件优越,无需为生活烦恼和忙碌,习惯并满足于享受,看不到也不愿看到人生的真实意义,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譬如上面提到的土豪和贪官;另一种是心比天高,对人们通常的目标不屑追求,而自己向往的目标又无法达到而难以追求,结果心灵虚无空荡,精神无从着落。对于旨在观察并展现当代中国都市人群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的青年女作家月下来说,她的系列作品便精准地捕捉、定位并剖析了这一种更普遍更悲哀的空虚。

书中小说里的女主人公们独自生活在某个城市,远离家人,经济独立,正值青春妙龄,相貌娇好,身材轻盈,具有一定艺术气质和才华,如《在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里的思那样写作,如《寂寞梧桐》里的清梧那样弹琴或者如《故事的终结之处》里的思睿那样写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乏常见这样的女孩子。她们沉静的表面之下有着正常的青春骚动和欲望,工作学习之外也难免有多余的精力和闲情,却难得能好好谈一场朴素踏实的恋爱,因为身边的人和生活都显得那么凡俗,即便有条件不错人也可靠的追求者,类似《深绿色的毛线裤袜》里的李岩、《故事里的终结之处》里的宇清,却总无法满足关于爱情和爱情对象的缥缈想象,一腔春情无处安放,空落落地形成一种自我消耗的空虚,而那些不愿割舍不着边际的向往,又形成了一种郁结的情执,加重了空虚。

网络的出现与普及,便利我们生活的同时,它无限的丰富似乎也恰好安放消解了人们的空虚,但虚拟的本质又决定了它实质上是空虚的催化剂和放大器。就像人们空虚时上网,而网聊等又让人更加得空虚。小说里的女主人公那些女孩子也便如此,在空虚中寄托网络排解空虚,却不料正落入另一类人精心编织的网中。他们或如《人和猫一样寂寞》里的“恶魔”与梧桐、《深绿色的毛线裤袜》里的一峰那样的以猎艳为乐的浮浪子,或如《第三支玫瑰》里的“我”、《故事的终结之处》里的“朽木”那样的倦怠于婚姻的已婚男,出于自己的空虚以及情欲、色欲的驱使,网络成为他们的渔猎之地。他们多少都有几分才情,不足以成就造福社会,适足于济奸伪装自己,让她们以为遇见了“懂得”,找到了“感觉”,就此得以解脱于空虚,而结果却如月下写道的“往往,爱情是一首浪漫的诗,而现实却是一部悲剧小说”,“那些人,却像醉生梦死的白白胖胖的蛹虫一样蚕食着她的生命”,她们为此浪费了光阴,耗损了健康,透支了感情,甚至如《第三支玫瑰》里的虞琼那样牺牲了生命。她们看似那么爱惜自己,却让自己在最虚无的纠葛里伤痕累累;她们看似那样玉洁冰清,却坠入最龌龊的污沼中和光同尘,最终只落得如《故事的终结之处》里的诗人思睿那样悔恨却无用的嚎啕“……毁坏了我的清白……洗不掉的肮脏痕迹啊”,没有了一丁点儿诗意。

月下把这部小说集定名为《蛀空》,诠释为“爱情是虫,我的灵魂已被蛀空”,但如以上分析的那样,小说中并没有朴素踏实的爱情,那如“白白胖胖的蛹虫”般的“爱情”,来自一方为填补自己空虚而泛滥无归的情欲和另一方导致自己空虚的缥缈无依的情执,空虚与空虚的遇合显然无法造就充实,只能叠加出更大的空虚,倒象是“色即是空”表面字义的实景展现。这愈加弥散庞大的空虚吞噬蛀空了裹挟其中的芸芸众生,他们如《人和猫一样寂寞》里的清秋觉悟到的那样,“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在寄食的城市,在雾霾与空虚交织的混沌中,拖着空空的皮囊踽踽徘徊,没有目标,了无生气,连灵魂也早已消散了。

如空虚是人生的常在,这样的“色即是空”,这样的“行尸走肉”也是我们生活的城市、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一种普遍普适的现实。月下的小说观察并书写了以上的现实。虽然她的文笔清丽、淡雅甚至唯美,但却准确传神地刻画了真实。这组小说是时代人心的浮世绘,是一面镜子,现世的男女都可以从中照见自己情感和欲念的幽微与空虚处。

《蛀空》读后感(三):做一个懂得珍惜爱情的人

做一个懂得珍惜爱情的人

——读月下的小说集《蛀空》

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收到了月下的小说集《蛀空》。期间因为出差,一直未能好好地读完这本小说集,在我从深圳出差回武汉的高铁上,一口气读完小说集,回武汉后,收到作者的QQ留言“HI,书评写了没”。赶紧提笔草就此文。不知道他人写没有写过,如果我写读后感,我就写《做一个懂得珍惜爱情的人》。

《蛀空》收录了月下的十篇小说,部分是短篇小说,例如《人和猫一样寂寞》、《第三支玫瑰》等。读这些小说,我仿佛是在读一片新鲜而充满激情的文字。或许因为我多年未读小说了,读着这些文字倍感亲切。

不过,在《蛀空》里,我最喜欢的是月下写的《第三支玫瑰》、《人和猫一样寂寞》等。这些小说平铺直叙,不讲技巧。但是,就这些不讲技巧的小说,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读着读着,就被小说中的人物所感染。

月下在《第三支玫瑰》里说,因为很喜欢一句台词,女主角问:“你在哪里?”男主角回答:“我在你隔壁。”,我就想起了在很多电视剧中这句台词后的故事。合上《蛀空》,我有时想,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就算没有我,琼也一样会死去,这样一个神经质的女子——我安慰着自己。”那种男人想获得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的“妄想”在这里可以找到答案。

《蛀空》中的唯一中篇《故事的终结之处》读后让我难忘。为这篇小说中网络语言、经典对话、诗歌的描写叫好。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叫好。“他说写作是欲望的满足;在我,写作是一个自残的过程。一大片一大片的回忆,把我拉离此一刻的生活,放逐到阴暗、缠绕,野兽随时出没的情绪森林里去。 “35岁的男人会把X生活当成一件严肃的事。我很奇怪这些年你是如何拒绝这种美妙的?”你却一边享受着自己妻女的天伦之乐,一边让别的女子日夜等待着你的垂怜。”“情人”这个美好的词汇在中国已经变得相当恶心,她觉得恶心,就去了洗手间。“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每个人手中都握有一把匕首,有形的、无形的,有意无意地刺戳着别人,利己主义是最初的人性。让读者从里面读懂了人性。

一句“即使是顾城和海子,也还得看市场,这样的诗只合你们两个私下里相互吹嘘自我欣赏去,你不也这个水平嘛。”说明了当前日益拜金的世风,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自身创造诗歌的自信。

月下出版过长篇小说《你是笙歌我是夜》,短篇小说集《那些爱情的伤,我们总会痊愈的》;文化随笔《爱恨不如期:遗世独立张爱玲》《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张国荣的影梦人生》;人物传记《三毛:浪漫是一种病》《此生注定爱就是痛:萧红别传》。月下可以为她的小说集取个吸引读者眼球的名字,但是,她没有这样做。她为她的小说集选择了《蛀空》这个很难引起读者注意的名字做书名。她这样做,我想,是因为她的质朴与真实。

对于本书,可以看出,作者赋予小说中的人物,或是执着,或是淡然,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生处事态度,导致了各自不同的命运,人生幸运是一样的,可是不幸却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同,其实也就是一场《蛀空》。

这些关于婚姻爱情的言论,通过小说中的人物以网路对话的语言,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人生和爱情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做一个懂得珍惜爱情的人,我们能够做到,也一定要做到。

最后,我想说,本书要是有一些作者写的述或者跋就更完美了。

《蛀空》读后感(四):像手术刀一样锋利——关于《蛀空》

那天,已经是深夜,我躺在床上刚刚读完月下的新小说集《蛀空》,此时,床头台灯散发出安静的光芒,手机提示微信朋友群里有一条新信息,我读完这位朋友发表的一段话后,叹了口气,给她留言:给你推荐一本书,《蛀空》。

她的话是这样的:“何为爱?就是喜欢到不行。无关贫富,无关贵贱,无关任何条件。是否爱?心会告诉你真相。对于你们,彼此的笑容就是五月的风、晴朗的阳光,分分钟让你心动。在身边会喜悦,分开会心痛。就算容颜老去,你不在乎他的皱纹、白发、驼背,他也不在乎你的色斑、松弛、臃肿,“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对于这样一个对爱情充满憧憬和幸福向往的女子来说,我向她推荐月下的《蛀空》,似乎有点残酷。然而我在潜意识里,又带着某种快感,因为我迫切想让她通过月下的《蛀空》,了解到所谓爱情的真面貌,从而减少那些肤浅而空洞的浪漫非分之想,由此回归到生活的本真,寻找到平稳而世俗的情感归宿。

“爱情是虫,我的灵魂已被蛀空。”月下用孤绝的姿态,表达出对爱情的失望和绝望。而当我们浸没于小说里那些疏离、清冷、孤独、纠缠、卑鄙、冷酷的故事里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被手术刀解剖般的残忍。在这本书里,月下对那些耽溺于爱情里的人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剖析,她用其文字、其结构,其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其精湛的文学技法为手术刀,一点点切割,解析那些饮食男女的骨骼、灵魂,让她(他)们露出其真面孔,让那些带着假面具的人生,显现出真实而残酷的丑陋来。

《诗经》里,那位被薄幸之人伤害的女子发出千古的哀叹和劝告:“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而月下的《蛀空》里,几乎每一位动情的女子都毫无例外地重复着诗经《氓》里的故事。爱上不该爱的人,被不爱的人爱上,爱上的人滥情滥心滥交,爱的人伤痕累累却又挣扎成孤傲执拗的姿态。譬如《故事终结之处》里的思睿,《寂寞梧桐》里的叶青梧、《像猫一样寂寞》里的清秋,等等。她们都是一些清绝的女子,既想用爱情填充空虚和寂寞,却又精明地意识到真爱的匮乏,乃至于她们本身都失去爱的感觉。

“爱情,不像村上说的那么浪漫,人,一直被它欺骗。爱情只是一种错觉,像雨像雾又像风。”(《寂寞梧桐》)

“不再喜欢他没关系,问题是她渐渐地发现这个世界上在没有一个人能让她喜欢,再没有什么疼痛能够刺戳她的神经。”(《像猫一样寂寞》)

“我所计较的并不是我想计较的,我所爱的也不是我喜欢的,我所厌倦的却是摆脱不掉的。”(《故事的终结之处》)

爱情里充满欺骗,几乎所有的男人都不干不净,他们游戏在爱情场里,以所谓的“我爱你”,掩饰着自己内心的空虚和不堪。《第三枝玫瑰》里的男人,作为有妇之夫,以“爱”的名义俘获了虞琼,然而面对虞琼莫名其妙的溺亡和妻子的突然出现,他甚至连去探看和追究的勇气都没有,却又虚伪地自我安慰:“一滴眼泪滑下来,我决定在她的墓碑上写:我最心爱的人,琼。”,然而实际上,他怯懦地一个字都没有写,也不敢写。

当然,女人也不见得都完美。月下在用手术刀解剖男人的同时也在解剖着女人。女人的清高,聪明,冷漠,怀疑,也同样预示着她们最终也难以得到那种世俗的爱情幸福。爱上的人都不纯粹,或者是有妇之夫,或者是偏执之徒,或者是薄凉之人;冷静理智聪明最终导致的是“水至清则无鱼”的爱情荒凉结果。

不要指望从月下那里得到“从此之后,公主和王子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大团圆,熟知月下风格的人都会明白,这不可能。大家不会忘记,就在此前,她发表了《那些叫爱情的伤,我们总会痊愈的》这部短篇小说集,其基调同样是绝望的,爱情一地鸡毛。这是不是非常让读者失望?因为对俗世的男女来说,完美浪漫的爱情结局才会让我们内心安慰。人生已经无聊,生活如此悲苦,现实又是如此残酷,读者更希望有小说虚构的完美爱情来给孤独的人生开一剂精神的鸦片,让人觉得“爱情真的回来过”。月下却偏偏打破了读者的幻想,她用手术刀一样的锋利,剖析着人性,审察着人心,正是这种无情让月下的小说卓然不群,故事是灰色的,然而你一旦读进去,你会不自觉地被《蛀空》珠玉一样简练而优美的文字和语言吸引。读月下的小说,你有一种审美的高度愉悦感,华语丽句形似编贝,精言警语处处可见,你会被月下的语言张力以及其精妙的构思牵引着,不知不觉地陷进去,与小说里的人物一起悲欢离合。

米兰.昆德拉在《关于结构艺术的谈话》里说:“要抓住在现代世界存在的复杂性,在我看来需要有一种简洁凝练的技巧。不然的话,您就会陷入没完没了的冗长的陷阱。”

毫无疑问,月下做到了。她的小说里,交叉、复沓运用顺叙,倒叙,插叙、心理活动描写以及独白 等手法和技巧,使小说的展现变得层面丰富,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有时,仿佛不经意的几笔就埋伏下一个大的想象空间,从而使短小的故事充满了更大的外延。譬如《月白》里,整个故事所有的叙述和结局其实都吸附于扶疏扶桑之母若木和月白之父的上一代爱恨情仇,然而月下只用若有似无的交代就让整个故事产生了巨大的张力感和沧桑感。杀死月白母亲的鲤鱼腐肉里的甘草,导致月白父亲自杀的监狱里的谈话,这些交代都是淡淡的,却又充满着凝重的力量,使有限的故事内核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必须承认,《蛀空》具有手术刀一样的锋利,它将世人眼里爱情美丽的肥皂泡毫不留情地刺破,把灵魂深处的种种不堪揭示出来。虽然未免让人沮丧无望,但又何尝不是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和一剂良药,喊醒和救治那些为爱情飞蛾投火奋身不顾伤痕累累的人们:“爱情只是一种错觉,就像眼前的月亮,看着很近,其实很远。”(《寂寞梧桐》)

《蛀空》读后感(五):一抹被放逐的风

最近几天一直在读月下的短篇小说集《蛀空》,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来自夜色深处的苍凉,这是一种放逐。

乔伊斯说,放逐是我的美学。作者笔下的人物,大抵都处于放逐中,既有现实的迷失,也有灵魂的放逐。他们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每一扇门后,拥有普通人所拥有的一切特征,却追求非凡。只有非凡之人,才配得上放逐;否则,不过是迷失。追求非凡,意味着向凡庸挑战,挑战的结果也许仍旧是被现实的强大力量裹挟而去,但他们身上纯粹的气质,使人想到一些和青春有关的东西。这世界上有一种人,终身都与青春为伴,离经叛道,只为自由而顾,不为框框条条所役。然而,这是有代价的,非凡意味着一种危险,它可能随时与周围的一切发生冲撞,而庸常则安全的多,不但“大象无形”,而且便于在现实中轻松取利。故而,相较于非凡,大多数人选择庸常。《寂寞梧桐》中的叶青梧,《深绿色的毛线裤袜》中的一峰,都呈现出某种“非凡”气质,在与现实的冲撞中满地找牙,一个用卡夫卡式的严肃抵御现实的诱惑,一个用萨特式的外壳包裹起自己的劣根性。

月下擅长心理和对话描写,由内而外的塑造人物形象。一环一环铺开的叙事模式,仿佛是大海喷涌的层层浪涛,推进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她的笔下没有所谓“理想”或者“完美”的人物,作品中的大部分人物生活在主流社会的边缘,彷徨而且焦灼,颓废而又敏锐,充满了梦境般的不真实,索漠,不着边际。在放逐与迷失之间,究竟有否一条明确的线?其实未必。放逐的人会丧失初心的清醒,迷失的梦里人会拥有智慧。没有真正完美或无暇的人,但却有人在泥沼里也保持自己的纯粹。

现实本身是无序的,植根于现实的文学,其无序性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求真”,这种“真”同时又是超越于现实的,这就颇有几分庄蝶不辨的意味了。《深绿色的毛线裤袜》中的一峰,多少令我想到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中的天悟,他们都不遵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不以买房,买车,娶妻,生二胎为目的,而是把“做自己”做为生活的唯一目的。他们切断与社会之间的深层联系,就像长在地表的热带植物,随时准备连根拔起逃跑。囿于篇幅,为了不使话题过于分散,笔者暂且以《深绿色的毛线裤袜》这一篇为代表来谈谈。

小说中的主人公一峰是一位诗人,长发,帅气,甚至可以称得上漂亮。一峰早年到处流浪,写诗,毫无积蓄,一无所有,并且一事无成,然而却住在进电梯需刷卡的高档小区里。当然,这不是他的,而属于当律师的女友。一张帅气的脸固然不能当卡刷,但也算是一种资本。毕竟这个世界上帅气的男人并不多,何况是漂亮的,所以他拥有一个有钱的,被称之为“恩人”的女友。古今中外,除了兼职在大学里当教授,诗人恐怕很难养活自己,才大如李白尚且需要当翰林,不羁如雪莱,还要依靠遗产度日,一峰自然也不例外,写诗养活不了自己。所以,写诗之外,一峰的工作是在咖啡馆里给人算命——也就是摆塔罗盘,他以此给咖啡馆招揽生意,同时赚几个小钱。算命和写诗一样,除了其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另外一项功能,那就是勾引姑娘。一峰认识的姑娘很多,简直可以用“五湖四海”来形容,当然不限于隔空调情,免不了鱼水之欢。实际上,这源于一峰与女友之间的一项奇特约定,在不分手的前提下,他与女友各自拥有找情人的自由。因着诗名和帅气,总有女孩不远千里的来“看望”一峰,重庆的妹子,香港的俏妞,乃至网吧里卖烟的小姑娘……都是他的情人,这是一个被女人宠坏了的大男孩。

照主流价值观,一峰有“贤内助”之资,不必为生存而奔波,大可专心写诗,或者从事与他的才华相匹敌的创作,就算不如此,也不该写诗约炮,算命勾女。在这里,作者用她娴熟的对话将一个自我放逐的灵魂描摹出来,笔者不妨节录部分对话。

栀子:你看了几千部的电影,那来的时间?

一峰:我是最近才到咖啡馆看星盘的,以前天天呆在家里,不是看电影,就是看书。

栀子:这么悠闲啊。

一峰:如果不是她(指女友),我哪里有现在这么安逸的生活。许多男人在我这个年龄,都在为房子车子孩子奔忙,耗去半生的精力……

栀子:可是你这半生的精力用来做了什么或者即将准备做什么呢?

一峰:我什么都不想做,我发现我只要认真做一件事情就会陷进去,我怕最终导致疯狂。

栀子:呵呵,无所事事,你不觉得这样活着很无聊吗?

一峰:有时候也会,所以就找情人啊。

栀子:你不想干点正事吗?

一峰:我现在不就在做塔罗盘占卜吗?

……

谈话最终以一部和萨特有关的电影而提升到道德评价的争论,争论的内容且不论,我们真正要探究的还是一峰行为逻辑背后的意义。表面上看,一峰的生活是哲学式的实践,实际上却是对现实生活的拒斥。一切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不相符的生活方式,都是抗拒。就像《1Q84》中的天悟(天悟是补习学校的老师,学生是长期流动的,他与同行交往较少,单身住在僻静的公寓,除了一个编辑朋友,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简直像隐修士)一样,尽可能少的介入到现实社会中,实在不能避免,就只建立单项的联系。什么是单项的联系呢?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与他人建立联系,但却很少他人的反馈。一峰的职业特点,显然具备这种特征。算命术士尽管会接触很多人,但大多是一面之缘,这和一夜情有极大的相似性,都是后会无期。主流社会是以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稳定的夫妻关系,多年的商业伙伴,几十年的老朋友,由血缘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总之,每一步都像植物扎入大地的根系,一旦扎下就不可撼动。而一峰与现实的关系,就像是一阵风,刮到那里是那里,这是一种满世界流浪的态度。由此可以说,一峰与女友的约定,首先是对稳定的夫妻关系中性伴侣的专一性的挑战,至于这究竟是放逐,还是迷失,从作者设置的关于电影《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的争论中可以看出端倪。为了更透彻的讨论一峰这个人物,不妨再节录一段对话。

一峰:有些人是过程主义者,有些人是目的主义者,萨特追求的是自由,是当下,是此在。

栀子:他不过是用才华给自己的劣根性涂上一层神圣的油,把贪婪包装成自由。果然是彼此的垫背。我玩累了的时候还有你,你玩累了的时候还有我。

一峰:因为责任被死死地绑在一起的两个人就是高尚的吗?道德不过是道学家们为了自己的乐趣实施的泯灭人性的游戏——也罢,人生就是一场游戏。

栀子:在这场游戏里,一定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吗?

一峰:痛苦?

栀子:你没看见,波伏瓦一生都在赌气。

一峰:我们是自愿的,这是约定,甚至是她的约定。

栀子:那么,那些被你们玩弄过的人呢?有没有女孩子因你而痛苦?

一峰:我从来不欺骗她们,都是一开始讲好的,我有女友,我不会离开她。她们一开始都说不在乎,只是后来……女人嘛——

栀子:你们是强者?

一峰:我并不想伤害别人——

栀子:你爱她(指一峰女友)吗?

一峰:我们不谈爱情,再说时间长了感觉已经疲沓,其实婚姻就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老了有个伴儿。

栀子:你会为了爱情离开她吗?

一峰:爱情是什么,一刹那间的感觉而已。当然,如果她有了所爱的人,要离开我,我不会成为阻碍的,这里什么都是她的——除了这两架书,我搬出去好了。

栀子:你这样的态度永远不能和任何人保持长久的感情关系——我是说你那些“小情人”。

一峰:我也想啊,但是人家要离开——到后来她们就会有要求,无法满足的时候就离开了。

如果说,在前一段对话中当一峰谈及自己不愿陷入主流社会所认定的正当工作的虚无性当中是为了抗拒,是主动的自我放逐。那么,在后一段对话中,他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冲突乃至虚无,一方面他认为被责任和道德所限定的情感关系和爱情无关,另一方面拥有众多情人的他和女友并不谈爱情,恒定的女友只是为了老了或暂时无人安慰时有个伴儿,最终还是落在了工具性上。说穿了,他们只是结伴各自玩儿,当没有别人可玩的时候,便彼此玩儿,仅此而已。

就像一个为着某种崇高事业而被放逐的人,悲情且坚定,但越往前走越发现那所谓的崇高事业实际上是一个玩笑,这时候他究竟何去何从?实际上,这本小说中到处都是这种背反,无论精神还是生活都是二元性,是放逐和迷失之间的挣扎。

《蛀空》读后感(六):如果说寂寞,我是那棵黑色的树

大抵是因为喜欢文学,所以人们常常谈及文章。我也谈文章,但我谈不出学派与成就。我只谈文章里的故事与感悟。

每每想起故事与感悟,我总会想到自己;每每想到自己,我总会想起爱情;每每想起爱情,我总会起故事与感悟。这些东西自然构成了一个圆,我可以站在任何一个地方。可是,如果这个圆是“时间”,我就不能为所欲为了。比如,我想回到初次与爱情说“你好”的那一刻,已经不可能了。

月下的这篇文艺小说集,我读来读去,却觉得昏天暗地。这里面哪有什么爱情?分明是一个个寂寞的人,各自挣扎又彼此慰藉的关系。

我捧起这本书,若有所思地看起,一个个故事看下去,我却忽然分不清,这些故事倒像是精灵,迅速地重新排列,把我自己的故事召唤出来。脑海中嘈杂声不断,就好像大脑未经我允许,擅自开启了“穿越模式”非要带我回到他的面前,重新来过一样。我坐在铺满阳光的沙发上,看似静若止水。

《在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中描述了这样一段话:“夜风轻轻地吹着,黑色的树在天空茂盛地荫蔽着。街上行人正多,忽明忽暗的广告牌在空中机械地招徕着倦怠的目光,霓虹灯魑魅的眼睛般闪烁于繁华又冷漠的街市。”我被“黑色的树”所吸引,陷入寂寞孤独的漩涡。

月下作为一位情感作家,她的从容、智慧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她是如此贴于人间,感受着人情冷暖,寂寞悲伤;可她又仿若离于地面,活在精神的境界之中。她的小说迎面扑来的,自然也是这样一股浮游在人间的仙气。正是如此,我才甘心在茫茫书作中捧起她的小说,奉她一句“作家”。

如果说,要我从这几篇故事中挑选几篇印象深刻的,亦或者是一篇最经典的,我是拒绝的。因为,我把这些故事看做一个原型,那个人就是我。故事本身讲述的是一个个看似寂寞,充满无奈的爱情小说,却也是月下灵魂深处对感情的思考。她的思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智慧,才让我恍然间以为那是在写我的故事。这便是作家的巧妙之处,精准之处。

《人和猫一样寂寞》中,清秋的爱意不是不存在,相反,多数人在爱情里,恰是一只寂寞,苦苦追求的猫。因此,当我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便是那只猫,便是那个清秋。

《在我的开始便是我的结束》中,她终于醒悟地想要开始一段感情,却被残忍的命运拒绝,她面对结果,毫无抵抗的能力,又或者说,她都不知道该要往什么地方用力。因此,当我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便是她,亦错过以为不屑的爱情。

《故事的终结之处》中,我看不到结尾,却已经结束。就像作者写道:“我看着罗的头像,自言自语地问了一句:为什么今夜你不失眠?那天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晚了又来上网?他答:失眠。那是十年前的事了,我再也没见过他,罗的离开让我彻底陷入孤独。”

我被这样一段简单的对话打动,不是因为它有多美,不是因为它有多讨巧,不是因为它有多精确,而是因为我与故事同样寂寞。“为什么今夜你不失眠”,我像文中一样,坐在沙发上,端着手机,问道。

可是,没有人打来,这就是我所有的寂寞与渴望。我如一棵隐在黑夜的树,净是黑色,没人看得见。所以,我想,与他而言,此时的我就变成了那“黑色的树”,寂寞如我,白天被忽略,夜晚则隐去。因此,月下是懂我的,故事也是懂我的。我这颗“黑色的树”如此被爱情“蛀空”却只有她知道。

《蛀空》读后感(七):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被蛀空的地方/QueenBSS

《蛀空》,作者的解释是,爱情是虫,她的灵魂已被蛀空。

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封面排版一如以往的精美。打 开扉页很惊喜,月下两字的签名让我连翻页都小心翼翼起来。

“你的眼睛夜一样黑,

我在这黑夜里迷失……”

美丽的文字,就像一个打破了的华丽花瓶,跌跌荡荡撒落在我面前。

刚开始以为这无非就是一本无病呻吟的短篇小说集,但是读了几篇,觉得这位作者透过文字很想表达一些内心深处的东西,她在寻找,寻找一个能和她撞出思想火花的人。

就拿第一篇来说吧,人和猫一样寂寞。

猫在里面甚至连个配角都算不上,但是作者就是透过女主和猫的几次对视,让人感同身受地理解了那种孤独。

总共10篇短篇,题材不一,最喜欢的是古言小说《风住尘香花已尽》,这是一个设计精巧的故事,作者浓墨重彩勾勒了一个宏大的故事架构,她仿佛敞开了怀抱,对着我说:欢迎来到我的世界。

月下作品里的人物,都有善良和丑陋的两面性,她也许不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而是剥开人类的一层层伪装,把真实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以上,是为评。

《蛀空》读后感(八):爱情是条虫

爱情是条虫,我的灵魂已被蛀空......

看到这本《蛀空》,我听到了一条虫子的声音,在某个地方细细咀嚼,然后一点一点的蛀空,仿佛月亮之下的某个轻盈透气的灵魂里生长出了一个洞,那个洞,唤作寂寞。

有时候,这条虫子会干扰你的心智,令你思念起某个人,然后不甘心的宣泄寂寞,无奈的找人靠近,希望就此能获得温暖和爱,可是靠近之后才发现自己更加寂寞,仿佛浸在长河水底下的人,无论去哪,都只有冰冷刺骨的流水灌进嘴里,令人更加窒息,而不是温暖的怀抱与另一个人的牵挂在身边。

那条虫子,在我的灵魂里蠢蠢欲动,一次次期待着谁的安慰或热情能令它陷入冬眠,不再困扰主人的灵魂,然而,被蛀空的灵魂是否能找到别的东西填补寂寞?亦或是越来越空虚无眠?

清秋、虞琼、天碧、栀子、月白,这一个个陷入爱情的女子,又一个个寂寞的人,她们在爱人眼中的黑夜里迷失,灵魂被爱情蛀空,心被石头割破,整个心灵伴着不具形体的忧伤,缓缓地将爱情的真面目一一揭露:狰狞却带着孩子气的微笑,令人心生恐惧,令人倍感悲凉,却有令人沉醉其中不得不为之向往。

月下的文字优美,带有某种忧伤又具有诗意的魔力,故事里面的人被爱情的那张网束缚其中,却又不得不找到貌合神离的人作伴,一个个寂寞的人挣扎却又不得不彼此相互慰藉的关系。

只是,当她们找到相伴的人,却又不得不逃离,被伤害,又继续寻找人去慰藉,陷入名为寂寞的更大的一张网中,无法逃离,也无法丢弃,只能挣扎着越来越寂寞,身上心中的伤也越来越深,直到鲜血淋漓的灵魂遍体鳞伤。

爱情,是否真的迟迟不能寻觅得到?《在我的开始便是我的结束中》她终于开始认真的对待起一段感情,只是却被拒绝了,心中的无力如打在棉花上的拳头使不上力,这让我想起了一段错过的感情,女孩老是不以为然地在他面前要么是炫耀自己的感情要么是痛诉另一个人的冷漠残酷,而那般静静听着的并给予建议的,只有他。终于有一天,女孩发现了他的心意,只是她并不当一回事,甚至开了一个玩笑,说只要他说他爱她,他们便开始交往,于是他当着众目睽睽之下说了那句话,得到的却是残忍的拒绝与冷漠的答复,她开玩笑似的话语像一把锋刃的刀割伤了他的心,他便再也没有理会她。直到某一天,那个女孩才在另一个人身上明白他的冷酷无情,而自己已经离不开那个温柔善良的他,于是她去找他,得到的只有拒绝和如她般的冷漠无情,此后她唯有在酒精的作用宣泄着自己的寂寞和思念。

是否在我们真正明了爱情的珍贵,完全了解了那个人的心意,才会变得真正懂得和珍惜?

这我不懂,但我懂的是,每一个人都是寂寞的,在这个钢筋铁骨的城市里。

而每个人的灵魂早已被一条虫所蛀空,带着些许的寂寞与不甘,还有鲜血淋漓的伤害,它的名字,唤作爱情。

《蛀空》读后感(九):林少华序:用文字搭建心灵的迷宫

对一个作家而言,保持敏锐的神经尤其重要。敏锐的神经之于心灵,犹如根系枝梢之于参天大树,在上可以触摸到清风玉露月色星辉,往下能够探寻黑暗土壤的秘密和小生命的私语——哪怕是世间最细微的变化,也像一场风暴。读月下的文字,仿佛是在破解心灵的迷宫。曲折,幽暗,繁复,充满知识和智慧,但又不是纯粹理性主义的机械,而是每一个语句都带着温度和质感。或是灼热的,或是冰冷的,或是温软的有气息的,仿佛来自神经末梢的体验或幻觉。总之,她不是靠知识来写作,也不满足于文字游戏,而是企图搭建心灵的迷宫,以超验和审美来对抗庸常的生活。

博尔赫斯说,一条大河是水的迷宫,丛林是树木的迷宫,城市是街道的迷宫,图书馆是人类思想的迷宫。月下则以敏锐的内心构建了月下的文字迷宫。也许人类的心灵本身就是一个迷宫,月下只是将那些从神经末梢滚落的语句排布在了纸上。就像一位骄傲的公主把珍珠宝石肆意抛洒出去,任其弹跳出一片又一片华美的光芒。读惯了故事情节呈线形发展的读者,大概会对月下的写作技巧感到惊异。毕竟热爱迷宫的人,大多都有相当高的智商和审美水准。她打破故事的时序,不断插入内心的独白和对往事的回忆,使正在推进的故事和已经过去的故事交叉在同一感觉层面上,让作品处于一种亦梦亦幻的氛围中,仿佛时间凝固成了一帧一帧的电影胶片,往复播映。

月下的小说的语言当然是母语,却又似乎带有某种非母语的特质。想必受过西方文学、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其语言的质地不但隐约折射出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的影子,而且多少映照出尼采、弗洛伊德、荣格和柏格森的神采,不妨说是文学、美学、哲学和心理学的混血儿。不过她并非西方文学的追随者,而仅仅从中汲取营养,力图创造出属于自家风格的作品。

与此相关,月下小说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偏重于心理感受。从心理而感觉,以感觉触及时空、山川、人物、动物,以此营造出近乎迷幻的艺术氛围。人性的扭曲、压抑都被抛掷在荒诞的现实中。

清秋有气无力地躺到床上去,等待黎明的一线曙光。路灯的光像一团团黄晕洇湿了窗帘,混沌且暧昧。风在盲的夜里呜咽,张牙舞爪的树枝在窗上影影绰绰,像兽的影子。她别过头去,不想做恶梦。远处一声火车的啸鸣。她睡着了。

《人和猫一样寂寞》

我的手从她的颈部向下摸,那薄如蝉翼的衫子像被吸铁石吸走了一样在她身上一件件剥落。我俯在她的身上,亲吻着她的身体,却有冰冷透明的液体在她的脸上渗出,我不是很清楚她为什么会流眼泪,眼泪与那样淡漠的脸很不相宜,然而她却真的哭泣起来,无声无息的,我的心也开始阵阵的绞痛,我想到了她会从我的生命中消失,想到了死亡。一大段一大段的哀吟像孤独的猫头鹰在深夜里哭泣,我从她悲哀的眼睛里觉察到那哭泣来自我的嘴里,不禁诧异了。为了不至于在这痛苦里窒息,我拼命的把自己嵌进她的皮肤里,用身体的疼痛来驱除心灵上的痛苦,遗忘明天,明天的明天,竭力地让自己专注到这一刻上来……

《第三支玫瑰》

又是深夜,天空落下霜来,像雪,一片一片的,滑翔在她的头顶和肩头。她站在缠绵悱恻的灌木丛中,手足无措。倏忽之间,那么诡异地,他的灵魂进入了她,她的灵魂进入了他。伴随着的疼痛带着无可言状的舒服和不可挽回的失落。她看着他哭泣,转过头去,把自己的眼泪吞下去,像水一样分散到血液里,肿胀,每一个毛孔都在抗议,发出声音:早晚都要分离的,何必呢?

然后是真的分离——

一根断木上,趴着一只青蛙。睁着眼睛熟睡。她要走,他轻笑着,也不挽留。

她就走了。

《在劫难逃》

类似的氛围营造方式的例子还有很多。将感觉嵌入现实,或将现实融入感觉,二者几乎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应该说,月下非常在意表达的精准度,精挑细选的语言,力求在华美之中呈现语言的力度。好比高明的将军,巧妙安排一兵一卒,推出风雨不透坚不可摧的阵列。

与此同时,作者对美的要求也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不时打破装满珍珠的翡翠瓶,让华美的语句滚落一地。

空气里氤氲着的饱满的水气,萋萋的春日也变得迟滞而凝重,满树的桃花沾露带雨,怯怯的花瓣儿像流离的粉蝶悠悠飘落,褐赭色的土地上铺了一层。风一吹,它们向了同一个方向,唰唰地滚动着,仿佛一件薄纱裙从晾衣绳上吹到这稀有人烟的地方来,零落成泥,而落在水中的桃瓣儿漂漂荡荡,渐远了。天碧立在桥上,望向远方。水中一船驶来,船头坐一白衣少年,天碧心中一沉。

《风住尘香花已尽》

夕阳已经沉落,天色灰暗的让人心里不舒服,仿佛这灰暗撺掇着石灰墙壁里的噪音变成了乌云,一团团地把他包围起来。他抬头望了一下天空,喃喃自语:《缠绵往事》将真成为往事了。火一样燃烧着的梧桐叶子次第落下来,在这个深秋的傍晚,梧桐树开始变得光秃了。

《寂寞梧桐》

此外,作者在浓墨重彩勾勒人物内心和荒诞变形的现实时,并未忽略故事架构,具有高超的故事设计技巧。她通常先在故事外部留出一个宏大的轮廓。轮廓有时候是若隐若现的,有时候干脆是一片空白。而后开始花大力气排布精密的故事内核,悬念迭起,出人意料,似乎要将一个有无限可能性的故事关进密不透风的小环境内。最典型的是《风住尘香花已尽》和《月白》这两篇,《风》将故事收紧在宫廷,《月》将故事集中于豪宅。

《月白》背景是两座大宅,一座宅子是荒草丛生形同废墟的苍家老宅,一座宅子是桃红柳绿宛若王府的若木之家。某日,一直大门紧闭的荒宅里忽然来了个女人。女人带着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月白——小说的男主角。男孩成年后,豪宅中的两姐妹都爱上了他,一个是天真活泼的扶桑,一个是聪明伶俐的扶疏。用她们母亲若木的话说,一个聪明得可厌,一个天真得可耻(事实证明她对自己的两个女儿都不了解)。月白喜欢的是扶疏,又不拒绝扶桑。未来的岳母为他牵的线是扶桑。遵从未来岳母的意愿,他不但能获得美眷,还能继承家产,从而恢复自己已经败落的家族。其实,若木对月白怀着刻骨的仇恨。准确说来恨的是月白已经去世的父亲,现在转嫁到了月白身上。她为月白和扶桑牵线,不过是为了证明她能控制这一切。然而,人也许可以通过手腕来掌控现实,却不能掌控自己的心。她万万想不到,她自己的女儿扶疏会杀了她,随后扶桑又枪杀了扶疏……而月白并没有为扶疏报仇,甚至对命运没做任何反抗,他接受既成事实娶了扶桑。多年以后,月白已经白发苍苍,儿孙满堂,苍氏家族也早已恢复了声望,而对门却成了废宅……作品设置了很多悬念,月白的父亲究竟因何入狱,他与对门豪宅内美丽的女主人若木有过怎样的恋情?月白的母亲究竟是因何而死,是被若木谋杀的吗?扶疏死后,月白是怎样接受扶桑的?没有讲述的故事太多了,这是一个浓缩了巨大外延的作品。

从表面看,这是大概发生在清末民国年间的家庭故事。而就家庭伦理和人性而言,永远不存在过去与现代的问题。作为母亲,若木爱自己的两个女儿——扶疏和扶桑,但这个爱不过是出于一个天然的前提,即她生了她们。抛开爱的血缘属性,若木完全不了解自己的女儿,似乎也没打算了解她们。她对她们好,不过是想把她们当做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同样,承担恢复家族事业重任的月白,难道就没有利用爱情和婚姻达到现实目的的嫌疑吗?作者在这里把人性的虚伪、自私乃至扭曲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我们看到了女性文学作品并不多见的批判色彩。

无需说,文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很难解决现实问题。但它可以深入人的灵魂,把人性剥开,让人发现美与爱、善与恶,及其根源所在。月下作品中的人物,是栖居在一层层雾后面的,是不完美的,甚至是残酷的,丑恶的,但其中有文学的真实,一如文字迷宫中的米诺陶洛斯那个牛头人身的怪物,具有人(善良)和牛(扭曲)的二元性。

不再饶舌了,是为序。

林少华

二零一五年九月十九日灯下于窥海斋

时青岛风清月朗玉露生凉

《蛀空》读后感(十):(书评)《蛀空》:让孤寂的生命在指尖飞扬

(书评)《蛀空》:让孤寂的生命在指尖飞扬

文/王麟

与作家月下素未谋面,只透过对方优美的文字窗口,窥探到一个在松海清风中踽踽独行的身影。落英斜披肩头,飘零成诗歌脉脉;眉梢秋意绵绵,凭栏处雅韵轻吐。不同的作家,对于文字的把控和敏感度迥异,不同的生活境遇以及浸淫在某个名家思想海洋中的深浅,也会影响文字对于广博精神家园的描述与刻画。

文字的魔力就在于,它是思维体操的载体,是生命张扬的音符,是渡己到彼岸的扁舟。文字既是遮蔽严寒的锦衾,更是盛夏销暑的雨露。生命多情,路途坎坷,文字伴随身边,在青灯照壁之下,幻化成心灵投影,在洁白的幕布上展现出内心最复杂、最具魔幻的图景。或者欢欣,或者悲泣,或者挣扎,或者沉沦,看眼泪飞跃彩虹,爱别离时光停滞。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万般倾诉,碧水泠泉,文字所表达的内涵与感情也是千变万化的。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慷慨激昂,令人热血沸腾,需执牙板,捋虎须,擂战鼓,笑谈间樯橹灰飞烟灭;李易安凄凄惨惨戚戚,看华灯初上,红藕香残玉簟秋;辛稼轩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为一名情感作家,月下这部小说集《蛀空》,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极为讲究的文字,为读者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互相关联却又风格迥异的爱情独白。漫步在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温暖中隐含着冰冷,孤寂中张扬着青春的骄傲。女主人公不管采用多少化名,不管是否穿越古今,都像一团包裹在女性肉体中的火焰,穿梭于尘世之间,想要挣脱那张无形之网,但却难以改变那些冷冰冰的现实;她又像一个飘忽不定的精灵,在情感的风中摇曳不定,每当想要登陆坚实的陆地,却又被无望的爱情之痛击中心脏,倒在了咫尺岸边。

《蛀空》这部小说集撷取了月下十篇中短篇小说精品,“讲述一些人的情感世界,透视灵魂深处,细腻地捕捉起伏不定的情绪,展现一个个独特的人物个体世界。”每一篇都会让我们徜徉在淡淡的寂寞风中,捕捉稍逊即逝的情感风暴;每一段文字,都给我们美的享受和无言的迷醉。小说中重点刻画的“都是些执著于自我,执著于内心的人,收获的结果却各不相同,人生只是种种偶然性的相加,笼罩在宿命的影子下,却归入一个必然的悲剧结局。”因此,阅读这部小说集,读者要有所心理准备,那就是,当我们被一个又一个爱情蛛网所俘虏之际,能否很理性地跳出被捕食者的身份,去揭穿爱情假面之下的虚伪和肮脏,远离那惹人厌恶的直男癌。即使重归身心孤独,也不能随波逐流。

书中刻画的那个缥缈如烟的美丽女性,有很多个不同的名字。在《人和猫一样寂寞》中她叫“清秋”,与一只猫同病相怜,在被爱情伤害之后,她“长长的睡袍拖在后面,像猫追着自己的尾巴。”在《第三支玫瑰》里,她叫“虞琼”,因为爱情的梦幻支离破碎,为一个有家室的男人孤独自杀;在《风住尘香花已尽》,她叫“天碧”,孤寂痛苦的心灵,挣扎在两个青梅竹马的男孩之间,爱恨情仇,灭族之怨,终归假于她手而归于平静;在《当年的ABC》中,那个女孩没有名字,在南方的城市里,遇见了三个莫名其妙性格古怪的男孩,她游走于三者之间,身心俱疲,感受到了喧嚣背后的可怕孤独;在《深绿色的毛线裤袜》中,女孩变身“栀子”,在一座陌生的城市里遭遇了一段奇缘;《在劫难逃》中,面目模糊的女主人公“仿佛被困于天网之中,喘不过气来,却又逃不出。”除此之外,她可以叫“青桐”,也可以叫“月白”,既化名“月下潇湘”,又以“思睿”示人。然而无论如何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是萦绕在女孩身边无处不在的寂寞孤独。

可以这么说,这部小说集是一场关于咏叹生命“寂寞与孤独”的音乐剧,作家让女主角游走于不同的爱情舞台之中,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她用热情拥抱别人,拥抱生活,然而,激情与梦想却被爱情逐渐蛀空,只留下无尽的怅惘与绵绵孤寂。(2015-10-16)

    

上一篇:《观音在远远的山上》的读后感10     

下一篇:做个光芒万丈的好姑娘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