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采摘幻想的女孩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采摘幻想的女孩》是一本由[美]伊莎多拉·邓肯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采摘幻想的女孩》读后感(一):为舞而生,为爱而活

为舞而生,为爱而活-评《采摘幻想的女孩——邓肯自传》

文/信实的精灵

在我看来,伊莎多拉就像一个纯洁无辜的孩子,在早晨的阳光中跳着舞穿过花园,采摘着幻想中的美丽花朵。

——美国总统罗斯福

人生的真谛在哪里?谁又能找到它呢?上帝本人都会困惑。虽然她跟随着妈妈的信仰,成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然而,她貌似学会用另外一种方式诠释着自己生命的信仰。在痛苦和欢乐的交织中,伊莎贝拉用舞蹈和爱情找到了自己生命的真谛。

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 Duncan,1878—1927)是美国的舞蹈家,然而她更主要的是在欧洲受欢迎更多。她是现代舞的创始人,是世界上第一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她创立了一种基于古希腊艺术的自由舞蹈而在欧洲扬名。其后在德、俄、美等国开设舞蹈学校。邓肯毕生从事舞蹈改革与创新,她的实践和理论对当时和后来的舞蹈艺术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很难有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传记,可以真实而又清晰地直面自己的内心,哪个人内心里面能没有点黑暗和不想为人所知的部分。正如她自己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所说,“最知名的女性的传记,也只不过是记录了有关这个肉体一系列微不足道的细节和轶事罢了,根本没有触及她们真正的人生。对于生命中那么多欢乐或者忧伤的重要时刻,她们总是出奇地保持沉默。”

然而伊莎多拉她做到了,她小时候就渴望自由,在大人和老师们眼中有着所谓的“叛逆”的性格(其实是因为她崇尚自由,崇尚没有芥蒂的发言,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从小爸爸妈妈就离婚,她缺少父爱,生活留给她的是对于父爱的渴望感,所以她穷其这一生,都在努力在男人身上寻找这份她渴望的爱。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她过于矫情,明明就是性生活淫乱吗?非要为自己贴一个贞节烈女的标签。她则不然,她在每一段爱情中投入的都是自己真正的爱情,即使她爱上的那个人可能在别人眼里面纯粹就是花花公子一个,她依然愿意选择去相信一个人。她的爱情理念就是,既然爱,就用力去爱,用心去爱,用真心去对待。即使最后有如飞蛾扑火一般,在爱情中自取灭亡,起码她老年时候可以骄傲地说,我无悔于自己的这段感情,因为我来过,我经历过。

关于她的舞蹈,当然也有天分的因素,她在未出母腹时就开始在妈妈的肚子里面翩翩起舞。在从小因为父母离婚,妈妈需要整日为别人打工教学生们音乐课程,没有保姆和阿姨处处跟着对她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前提下,她开始了自己自由、无忧无虑的童年。她以后舞蹈中的自由思想也从这个时候开始扎根,或许说她从几岁开始就开始了自己的舞蹈梦想。最开始,人们觉得她仅仅是玩一玩而已,直到有一天,她竟然跳出名了。“我终于从高高的树上采摘下这个“可笑幻想”的果实,人们这才由衷地感叹:多伟大的创意,多了不起的女性!”

对于舞蹈,当她年幼时,很多人对她不屑一顾。“但在孩提时,当我向人提及它,却只得到了敷衍:哦,多美的梦,多单纯的女孩。” 等长大一点时,我依然坚定着这个目标,而敷衍已成了讪笑:多可笑的幻想,多叛逆的姑娘。最后,梦想实现,瓜熟蒂落,人们默默无语。

龙应台在她的作品《不相信》里面写道,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转述会带有自己鲜明的观点,或者是褒或者是贬。所以伊莎多拉宁愿自己来书写自己的人生传记,因为她即使不完全了解自己,起码她不愿意看到别人对她的评价。这本书里面伊莎多拉坦诚、直白地描写自己的人生经历,正如她自己所言,“我不再阅读人们对我的任何评论。我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称赞我,但那些诋毁人的话语真的太令人沮丧,深深地刺伤了我!”这个让我想起来中国的演员袁姗姗,网络上面,微博上面到处都充斥着不喜欢她的粉丝的谩骂和恶搞,然而她始终可以做到,不管别人在背后怎么说,她觉得她就是喜欢演戏,她要努力去诠释和演绎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色,无悔于自己的心就对了,至于别人背后的中伤,她总是以微笑对待。

伊莎多拉的这本自传书,着实可以看到她对于自己人生的理解,还有文化作品、音乐方面的理解,以及她自己在文学修养方面的积淀,译者王燕优美流畅的语言也为这本书添色不少。正因为对于舞蹈她始终饱含激情,她终于采摘到自己梦想的果实。

伊莎多拉这个从小就喜欢追梦的女孩,在追求梦想,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颠沛流离,然而自始至终她对生活都是满怀热情,她相信,只要她坚持,梦想一定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最后,生活还是败给了她。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email protected]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采摘幻想的女孩》读后感(二):滚滚红尘终误我

我大概是励志小说儿看多了,到如今很反感励志二字,觉得除了瞎忽悠就是鬼扯,那儿那么多的功成名就,那么多的成功等你去?都成功了谁当普通人!大概是很早之前的文章了,说我在路边儿(台下)鼓掌,好像对我影响不算小,或者说当我对于成功欲望不大之后这点儿记忆又回来了,或者说在不知不觉里让我对于功名利禄之类没啥兴致。

向来我读书只认可一件事儿,只有小说儿和专业书籍,以及诗歌,之外大概啥也没有了。在我眼里小说儿又分两大类,小说儿和真小说儿,后者大概就是大众谓之小说儿的了,至于前者就是专业书籍之外的。在我眼里小说儿这类就是根据现实依托,肆意加工一番,让你拿来打发时间的,或可你对于这类东西感慨一番,领悟一道真理乃至于大彻大悟成仙了道,却是你自己的本事了。这书只是你的基石,全看你怎么摆弄一番,成个样子。

而我大概是懒散惯了的,本来书很早就看过了,却要是纠结纠结之后码字儿几百一千的,然后其实啥也不是的东西出来,大概水平也就那样了,但是总不满意,想要像个样儿最后还是不像样儿!也许我不该悲观的,要像书中或者励志人物那样,坚持自己然后最后早晚会像那么回事儿的,可是我又就得其实看起来我很有智慧,其实只不过是自我欺瞒的假象罢了。最后即使那天老的快死了,还不放弃那就是自欺一世了。

人生最难的大概算自知了,知道自己要干啥不要做什么,自始至终不忘初心。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知易行难。大概人生就这样浑噩的过去了,而我依旧过着不咸不淡的日子,一直到死,偶尔栉风沐雨。人呐总要有点儿什么,信仰也好,追求也罢,又或者是什么不知名的东西,或者被蛊惑又未可知,然而原则底线是要有的,也许叫良心?可是走的久了这东西都不知道扔 那儿去了,便是肆意妄为无法无天了。轻则进监狱重则反误了卿卿性命,于是乎性命是小失节是大,泼污水的洗白白的,终是一番折腾之后青史留名也好,遗臭万年也罢。而我早已不知道去往何方了,那儿有时间顾这身后事。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东拉西扯一通,在此瞎忽悠。

溪川上

2017.04.12 正午

《采摘幻想的女孩》读后感(三):被幻想看中的女孩

伊莎多拉?邓肯是一位为舞蹈而生,被幻想看中的人,跳的不是芭蕾舞或其他什么刻板的舞蹈,而是世界上第一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表演的舞者。那些刻薄的艺术家、音乐家、诗人、雕刻家都能被打动的舞蹈,因他们艺术的灵魂是相通的。

邓肯(1878年5月26日——1927年9月14日),美国舞蹈家,创立了一种基于古希腊艺术的自由舞蹈而首先在欧洲扬名。其后在德、俄、美等国开设舞蹈学校,成为现代舞的创始人。《采摘幻想的女孩》是一本邓肯从儿时对艺术的萌芽到幻想创造一种独特舞蹈并传世的过程,期间经历着感情、战争带给她的艺术纷扰。

作者叙述了她在追求舞蹈上的独特个性,厌恶芭蕾舞的教条与压制,自己的舞蹈不被认可,众人的冷漠,都没有浇灭她那自由自在舞者的灵魂。她是诗人所颂扬的的林间万物之灵,是音乐家钢琴上跳动的音符,是雕塑家手中的静物之美,邓肯是被幻想看中的女孩,她实现了别人幻想所做不到的事情。

在婚姻制度上的看法搁在现代社会也会大受争议,不结婚享有孩子的权利,任何女人不应该为年龄放弃爱与被爱的权利,她是一个对世俗与旧的婚姻制度抗衡的人。作为艺术家,她把艺术与生活交织在一起让她投入又不能自拔。她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她,要爱就爱的纯粹热烈,就像她追求的赤足舞蹈,完完全全、彻头彻尾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展现在爱她的人面前。

这位被幻想看中的女孩,一度被上帝所嫉妒,收走了她的几个孩子,是舞蹈拯救邓肯,她虽然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却拯救了更多他人的孩子,就像他兄弟说的“整个国家都需要帮助,村民们备受蹂躏,儿童处于饥饿中。你怎么能陷在自己的伤悲中呢”,她希望建立自己的舞蹈学校,让更多的孩子在舞蹈中释放痛苦,表达渴望还有爱。这样的过程是漫长的,几个篇幅是不足以全面表达邓肯所经历的那些波折、战争、失去亲人和爱情的不顺。

肯邓说自己不是一位专业作家,不能用更好的词句深刻表达她的经历与感受,但对于读者来说,她那传奇的经历与不媚俗的思想,也许用再多的溢美之词都是多余又累赘的。只因她被幻想看中,并展现于世人面前。

文/巧克力糖豆

《采摘幻想的女孩》读后感(四):也许上帝想看她的舞蹈

读了《邓肯自传》,我不知为什么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也许因为她们都是爱的纯粹,爱的率性而为。不同的是,三毛为荷西的爱,乐于将自己投身与婚姻。邓肯则对婚姻拒绝的很彻底,仅有的一次短暂婚姻也禁锢不住她那颗向往自由的心。对于爱,在不停的寻找,不停的失败中,升华了她对舞蹈的不断追求,对艺术的终生痴迷。

这是一本传记,记录了一位舞者的一生,而这位舞者就叫伊莎朵拉?邓肯,现代舞的鼻祖。在19世纪初期,高雅艺术仅限于戏剧和芭蕾的欧洲,对于那种对音乐,对诗歌,对自然,自由伸展全身的舞蹈,丝毫不能理解。这不亚于我们听惯了邓丽君,就不屑于周杰伦的状态。

而伊莎朵拉?邓肯,这位天生的舞者,在六岁时就可以带领孩童在舞蹈中寻求美感,在10岁时就扎起辫子,冒充成年人办起舞蹈班的女孩儿,在以后的不停颠簸中,以其超绝的自信,像一个天使一样,把她的优美舞蹈带到人间。她的舞蹈融合了希腊诸神的传承,融合了欧洲著名雕塑和绘画的唯美,在四肢柔软的挥舞中,带给人一种无法言语的陶醉。

但是,在那样一个年代,人们的守旧,嘲讽,鄙弃,不停地压迫着一个舞蹈天才,穷困在早期伴随着伊莎朵拉?邓肯,她不停地辗转英国与法国,像一个流浪艺人一样,在富人和权贵的晚宴中,挣来微薄的房租和食物。

但是自信的伊莎朵拉?邓肯,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当她在为生活不得不在哑剧,戏剧中扮演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而不能完全展示她的舞蹈时,她愤怒了,决心再也不参加这样毫无个性和自我的演出,当一家并不重视她舞蹈的剧场老板以高薪邀请她时,面对她的拒绝,瞠目结舌,拂袖而去。而在数年后,这位老板在她专舞演出后,手捧鲜花感慨万千,理解了她当时的态度。这就是伊莎朵拉?邓肯,这位自信的舞者带给世界的一份坚持。

这样的事例在伊莎朵拉?邓肯的一生中很多次出现,一个钢琴家听闻自己的曲子被她编成舞蹈,十分愤怒,找上门来理论,他认为没有人能理解他的艺术,而邓肯在他面前立即翩翩起舞,立时吸引了钢琴家的目光,惊讶地说:这就是我幻想中的感觉。

在邓肯的一生,诗人,画家,音乐家,甚至是费地南德国王都曾为她的舞蹈着过迷。在她的一生也有无数个爱人闪过,在没有婚姻的情况下,她拥有的两个孩子,没能伴随她成长起来,一次意外,塞纳河夺走了他们,一年以后,一次万众疯狂的演出后,她的围巾滑进车轮,也夺走了这位著名的,一生都在舞蹈与爱中徜徉的天使。

也许上帝觉得是时候了,她留给凡间的已经够多了,上帝也想看看她的舞蹈,所以召回了他的天使,只留下人间最美的舞姿。

《采摘幻想的女孩》读后感(五):探索艺术的生命

伊莎多拉·邓肯说,“我不再阅读人们对我的任何评论。我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称赞我,但那些诋毁人的话语真的太令人沮丧,深深地刺伤了我!”她亦有着警醒,再优美的笔调也很难写出准确的一本自传。然而作为习惯舞台的人,她最终还是愿意通过书本这个舞台,演绎了她自己的人生剧本。正是这样,我们才有幸看到了一本如此优美的自传。遗憾的是,在写完这本自传没多久,她也悲剧性的意外身亡。

在书中,伊莎多拉回忆了她在此之前的生活轨迹。涵盖着小时候跟母亲住在海边的自由生活,与家人共度的欢快时光,对舞蹈的热爱对艺术的追寻。从美国到伦敦,再到巴黎,到柏林,到俄国,到雅典,到希腊……她自述着每到一站的生活与感受。她在美国时的失落,到欧洲受到的狂热欢迎。她的许多次恋爱,她并不受欢迎的演出、她引起轰动的表演,还有那些招待过的客人,参加过的聚会。形形色色的人物,各式各样的艺术与思想的碰撞,这一切都从她的自传里缓缓诉说着。

每次聊到艺术的时候,伊莎多拉都是狂热的。古希腊艺术带给她的感动,她所遇到每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带给她的感动。她写着这些作品给她的感动,就像一个老师在讲解艺术作品,是一堂关于艺术鉴赏的精彩课程。

而讲到爱情,她有着激情,却也有着某些隐忍。她努力用坦诚的态度跟我们讲述爱情里,她的每一次心动,每一次心碎。还有那些不被人理解的爱的观念。她不接受婚礼,她说自己能赚钱,她不需要男人帮助她养孩子。讲到舞蹈,她有着无比的自信。她不愿妥协去跳芭蕾,她也知道自己的舞蹈有许多伟大人物的热爱。她喜欢打破束缚,她能仰首带领大家进入新的舞蹈时代。她可以彻夜跳舞不知疲倦。

她是热爱生命的,她孕育舞蹈生命,也孕育自己的孩子。而孩子成了她永远的痛。她从写到莫斯科清晨的葬礼队伍开始,预示着将要失去孩子的黑夜就已经开始在笔下倾泻而出。一切就像那个天还没亮的清晨一样,笼罩上了悲哀的薄纱,渐渐变浓。

她说自己需要钱,需要一个“百万富翁”,然而追求物质金钱却从不是她的目的。对于那些模仿她的演出,她一笑置之,她只愿意按着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去舞去感受。她感受过最富有的人是如何生活的,最后却说仅有金钱那只会是空虚。她也不愿意为了金钱而停下舞步。

伊莎多拉跟那个时代许多伟大的艺术家都有过交集,然而书里面却没有那些刻意去攀附的用来吸引人眼球的八卦。这是一本很纯粹的自传,关于艺术关于爱。

《采摘幻想的女孩》读后感(六):自由的舞者,不羁的灵魂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采摘幻想的女孩:邓肯自传》,以为是本童书,封面上的女孩穿着蓝色的短裙,红色的舞鞋,伸手采摘一朵鲜艳的花。这画的应该是邓肯吧。最早知道邓肯是读《罗丹传记》,里面提到罗丹跟邓肯的短暂邂逅。两个为艺术而生的灵魂,曾惺惺相惜过。读这本邓肯自己写的传记,我竟一口气读完了,没想到她的文字同她的舞蹈一样迷人,像施了神奇的魔法。

邓肯说:“无论怎样,我认真的生活过了,我来了,也品尝了那杯酒。至于是什么滋味?你们自己品尝吧!”这杯酒用火热的激情和自由的思想酿成,有兴奋,热诚,沮丧,悲哀,苦笑,血泪。

书中随处可见邓肯对于舞蹈艺术的独特见解。很难想象那些闪着耀眼光芒的思想,那些睿智的真知灼见,来自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女孩之口。其实,这跟她的成长环境和后天不懈的努力分不开。她的母亲和兄弟姐妹都热爱音乐、文学,喜欢艺术,崇尚自由。她充满激情地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她的舞蹈动作来自于大自然的运动,她用灵魂感知着每一种运动的本质,将这些神秘的赠予通过身体展现出来。早年她和家人长期浸泡在博物馆里,像一块海绵,从中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后来她交往的圈子大都是艺术家、作家、音乐家等才华横溢,对她有所助益的人。

就是这样内心始终燃烧着一团火的一个人,一生却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她像迁徙的鸟儿一样,满怀希望,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巡回演出,从一家旅馆辗转到另一家旅馆,挣的钱都用于实现自己的梦想。她在希腊科帕诺斯山盖大殿,创办舞蹈学校。但是她太不会理财了,总是要不了多久,就又囊中羞涩,饱受贫穷的折磨。

这个为爱而生的精灵,太阳的女儿,渴望爱,认真对待每段爱情,却无法逃脱多舛的命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是个不幸的女人。她极力反对结婚,她在这本自传中叙述的几段恋情,都不长久,每离开一个怀抱,都让她伤痕累累,憔悴不堪。就是在这些她付出真诚的爱情中,竟让她生育了一双儿女,小天使们美丽健康、活泼可爱。她深情地爱着他们。然而,他们幼小的生命却在一瞬间随着翻滚的汽车坠河身亡。这个可怜的人儿,在50岁时,离奇地被一条卷入汽车车轮的围巾勒死。这难道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吗?

美国罗斯福总统在看了邓肯的表演后,对她大加赞赏道:“在我看来,她就像一个纯洁无辜的孩子,在早晨的阳光中跳着舞穿过花园,采摘着幻想中的美丽花朵。”而她,真的从高高的树上采摘下了这个幻想中的果实。

: 原创书评,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

《采摘幻想的女孩》读后感(七):诗之舞或你的另一个名字叫萨福

诗之舞或你的另一个名字叫萨福

——读邓肯自传《采摘幻想的女孩》

文/Stockhausen

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的自传有很多不同的中文译本,如《生命之舞》、《我的生活》、《我的一生》、《我的爱,我的自由》、《舞者之歌》、《邓肯自传》等,而我此刻拿在手中的这本邓肯自传叫《采摘幻想的女孩》,书名或许来自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观看邓肯演出后对她的赞扬:“在我看来,她就像一个纯洁无辜的孩子,在早晨的阳光中跳着舞穿过花园,采摘着幻想中的美丽的花朵。”这部感情充沛的自传是研究邓肯生平与舞蹈艺术最好的资料之一,说之一是因为,它还需要与《邓肯的最后岁月》、《邓肯论舞蹈艺术》等书互为补充,才能呈现一个全部而完整的伊莎多拉?邓肯。

对于采摘幻想的邓肯来说,她在这本书中所带来的文学幻想其实要远远大于自传的意义,“拜伦从火葬堆的余烬中取出了雪莱的心”或“我是华尔特?惠特曼灵魂的女儿”,剔除那些真真假假的世俗的情欲,回到内心的澄澈,这样的句子无疑会让你来到诗歌的边缘,它甚至可以直接激发诗人们的无尽想象,一个小小的例证是:第二十四章的某个充满趣味的段落,遥遥地呼应着中国诗人欧阳江河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诗作《邓南遮的金鱼》。邓肯的生命中并不缺少诗人,其中最著名的、也是她在自传中没有写到的是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他们于1922年5月在莫斯科登记结婚,1923年分手。1925年12月28日,叶赛宁在圣彼得堡自缢而亡,两年后的9月14日,49岁的邓肯死于自己的红色长围巾——在法国尼斯,她在试驾一辆汽车时,脖子上的长围巾飘出窗外,被绞进车轮。邓肯与叶赛宁的故事,可参见德国女作家卡罗拉?施德朗的同名传记,这里不作赘述,但叶赛宁的一首诗被认为闪烁着强烈的谶语气息:“我拉起手风琴歌唱那双蓝色的眼睛/闪动在湖中的缕缕波纹不是霞光/那是山坡后你那绣花的围巾。”

欧阳江河另有一首关于邓肯之死的诗,据我所知好像没有多少人读到过:“黑暗的浓度在她的血液中变化/她亮透的身体像光一样四散/她的皮肤一件飘走的石榴裙/她的腰一段风信子的天气/她的动作一片飞鸟落影纷纷/她的腹部充足如一个鼓吹/她的头颅在黑压压人群的肩上——”这首诗的名字是《邓肯和她的塑像》,讲述的是邓肯之死以及死亡被赋予的种种诗意:“她隐遁于人群并在其中死去……她死因为她想分开舞蹈和舞者/像静止和流逝分开水。”我至今也不知道邓肯的塑像到底耸立于何处,但我确信在那个时期的舞蹈家中,邓肯无疑是最具有诗人气质的一个,或者说,她是唯一一个用舞蹈的姿态和动作来诠释诗歌的人,她旋舞于寂静中心,天空和孤独无边无际,不朽的希腊的合唱时刻都在簇拥着她。

说到希腊,那是邓肯的灵魂栖息之地,那里的建筑、雕塑和绘画经常会让她泪流满面。她很喜欢希腊教堂的“拜占庭音乐”,并在当地组建了原始的希腊合唱班,但由于后来出现的财政危机,这个重现希腊合唱队的想法没有实现。邓肯认为古希腊人是自然法则最好的学生,只有向他们学习,才会进入真正的人类的自然境界。欧洲的评论家说她“是一个具有古希腊荣誉的人,是具有各时代一切伟大艺术荣誉的人,是菲狄亚斯、波提切利和米开朗琪罗的媲美者,是伟大的贝多芬以及格鲁克、肖邦和瓦格纳的妹妹”。诗人西川有一个著名的断言:邓肯就是萨福。她弹奏舞蹈的竖琴。当邓肯在她的希腊朝圣之旅中,在一艘小邮轮上眺望萨福当年的投海之地古伊萨卡时,她的脑海里只有萨福,只有拜伦的诗句:“希腊群岛呵!希腊群岛!这就是希腊群岛!热情的萨福在这里唱过恋歌……”

在欧美文学传统里,生活在大约公元前七到六世纪之间的古希腊女诗人萨福,是一个永久的谜一样的象征,相传她曾开办音乐学校,教授女弟子。萨福的诗是能够歌唱的,她的歌声热情奔放,绰约闪烁,穿过两千六百年的黑暗,像火一样燃烧,如大理石一样清凉。但萨福真的存在吗?她的回声来自被我们不断重写的呼唤,还是我们凝视的目光改变了她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面容?有一张邓肯和她的女学生们身着希腊服饰的合影:邓肯斜倚在一张长桌前,她的年轻、可爱的女学生们环绕在四周,或站,或坐,或半卧。这张照片怎么看都充满了古希腊的味道。按照西川在诗歌玄学意义上的说法,这就是萨福和她的学生,萨福通过邓肯,一直生活到二十世纪初。

在自传的第十二章,邓肯记录了她们全家在希腊的朝圣之旅,她们在雅典附近的科帕诺斯山上建筑了一座科帕诺斯山之殿,她们打算在希腊永久定居,并制订了一份自己的生活起居表:“我们的计划就像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写的一样,严格规定日出时起床,用快乐的歌声和舞蹈来迎接朝阳。然后,我们每人喝一小碗山羊奶来让自己精神焕发。上午的时间用来教这里的居民跳舞、唱歌,他们必须学会庆祝希腊诸神……我们的午饭很简单,是些绿色蔬菜……下午我们做冥想。晚上的时光献给配着合适音乐的异教徒的礼仪。”

和西川一样,我乐于很抽象地将邓肯在希腊的所见所闻所行当作是萨福本人的经历,因为一个人被另一个人附体,或者一个人经过另一个人获得新生,作为文学上的最大迷信是可以打开那个我们看不见的智力空间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写过一首关于萨福的诗,“比阿佛洛狄忒更美——她蓝色的凝视”,这句诗曾经使我不止一次地冥想爱琴海,他的另一句诗或许预示了邓肯的到来:“她把肉体动作发展为灵魂的自然言语”,波德莱尔去世时,邓肯还没有出生。邓肯对于舞蹈的见解是哲学和文学意义上的,在她看来,天下最好的舞蹈家是让-雅克?卢梭、华尔特?惠特曼和尼采,因为他们达到了单纯。至于她自己,她只说“最自由的身体蕴藏最高的智慧”,她用舞蹈表现了许多诗人的诗歌意境,但她从不在萨福的诗中起舞,因为她知道她自己就是萨福,但她从不说。

(《采摘幻想的女孩——邓肯自传》,伊莎多拉?邓肯著,王燕译,南海出版公司,2016年1月第1版,定价:39.50元)

《采摘幻想的女孩》读后感(八):给天才的欢呼和致意

我百度了一下邓肯的生平,却遗憾没有找到视频。我脑补那应该是一种最自由最精彩最打动人心的舞蹈。没有经过任何专业的学习,自学成才,成为现代舞的创始人,我认为这样的人应该是天才,天才不仅表现在舞蹈上,还表现在写出了这样一本文采斐然的自传,很少有舞蹈家还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字,上帝对天才多少还是有些偏爱的。

艺术都是相通的,年轻的时候,邓肯从美国这个并没有多少历史和艺术沉淀的年轻国度到英国、法国游历,这为邓肯的舞蹈注入了历史的沉淀给予了他其他艺术的熏陶。当然,用邓肯自己的话说,她的舞蹈灵魂来自于开拓的美国,她的舞蹈的跟在爱尔兰祖母讲的故事里,在她祖父1849年驾着斗篷牛车穿过太平园的经历里。

战争和新生,歌声汇合成鼓舞人心的旋律,像落基山那样绵延和蜿蜒。不要任何技术、不要华丽、不要束缚。她跳着拓荒者的语言、英雄们的刚毅、国人的正义善良和纯洁、是母亲的温柔和鼓励人的爱。她的舞蹈是年轻的、步伐向上的、永远阳光的、催人奋进的,这是她舞蹈的核心:自由而又自然。

艰难、爱情、舞蹈、自由、梦想。

这些词语贯穿了邓肯的一生,早期生活的困顿不多说了,成名之后的她依然经历了不少缺钱的日子,这实在令人咋舌,除了不会理财之外,更因为骨子里的那份潇洒吧。

邓肯一生有过3个孩子,可惜的是没有一个长大成人,3个孩子是跟3个不同的男人生的。这标志着邓肯的私生活是比较混乱的。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越是成就大的人,在性上的需求越是大于普通人。但,与其说她需要男人,不如说她需要爱情,她在书里写的那些呐喊:需要爱,用爱重生。

可是爱情,男女欢爱,对于艺术家来说,只能满足当下的兴奋和激情,要在一个男人身上找到永恒的艺术激情,对艺术家来说不可能,对于男人来说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天才的私生活,让我们保持更多的宽容吧!

虽然有过很多的男人,但是邓肯终生未婚,并打心眼里逃避婚姻,很多男人曾经想过要和她结婚,可是她却拒绝安定,拒绝走入婚姻的殿堂,并认为婚姻是对女人的一种束缚,是阻碍追求自由的。

我羡慕并赞颂每一个天才,这样前卫的女性更是值得尊崇。写下此文,是对这位天才的欢呼和致意。

《采摘幻想的女孩》读后感(九):自然律动的身体感应

自然律动的身体感应

○ 戈多

这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子。1927年9月14日在法国尼斯,伊莎多拉?邓肯与朋友聚会后,因为发动的汽车,自己脖颈上的红色围巾被卷进汽车的轮胎里,当场不幸身亡。时年49岁。据说她围着的那条红围巾就是与诗人叶赛宁初见在莫斯科舞台上演出的那条。邓肯与叶赛宁的爱情曾让人唏嘘不已。而邓肯与其他男人的感情生活也曾一度居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早就注定其悲剧宿命的人物,通过邓肯的自传,我们就可以清晰地得知。那个处于舆论风口上的邓肯早已走进历史深处,化为一粒尘埃,而作为艺术家的邓肯形象却愈加清晰:这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舞蹈艺术的伟大革新者,现代舞蹈艺术的先驱。

邓肯,舞蹈历史上现代自由舞的伟大开创者,把舞蹈从僵化的学院派教育中彻底解放出来,回归到人身体放松的自然状态,以及听命于心灵与灵魂的律动本能。“最自由的身体蕴藏最高的智慧”,这是邓肯的艺术目标和准则。她从小就反对传统的芭蕾舞,认为芭蕾舞不是真正的舞蹈,“那样很丑,是违反自然之美的”。在现代舞蹈教学中,她进一步阐释说:“芭蕾舞蹈学校教给学生们运动的中心源泉是在背上的脊椎下面;芭蕾舞大师们说,以脊椎为轴,胳膊、腿和身体就能自由地动。这会给人的感觉只能是形同一个人造的木偶,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动作只能是人机械的运动,这是和灵魂不相称的。”正因为如此,邓肯对于古希腊艺术才推崇备至,并且用舞蹈的形式复兴伟大的古希腊艺术,才显得那么顺理成章。基于邓肯的艺术主旨,艺术必须是听从于自然性的,相反地,背离自然性就是非艺术化的。而舞蹈者的身体就是自然的感应器,是酒神精神放纵形态下自由的节奏与自然状态下的形体语言,“我学会了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到一个中心,我发现当我倾听音乐时,音乐的光束和律动会如溪流般贯穿到我身体中这一光点。在那里,它们会把自己展现在心灵的视觉中,那不是大脑的影像,而是灵魂的影像。这种视觉可以让我用舞蹈表达出来……”邓肯曾经说,戏剧诞生于舞蹈,第一位戏剧演员就是第一位舞者,他舞着唱着,那就是悲剧的起源。回归到了古希腊艺术的源头,舞蹈是一种伟大又原始的艺术,也是一种会重新唤醒其他艺术种类的艺术,“我寻求的是表达心灵世界的源头,它可以遍及全身的每根血管,让它们充满了灵动之光,离心力所能反映心灵世界”。

她的舞蹈理论深受柏拉图、尼采、卢梭和惠特曼等哲人的美学思想影响,她开创的现代舞具有与传统芭蕾完全不同的豪放风格,这种风格更属于美国,符合美国人的精神气质。所以,邓肯才敢于说自己是惠特曼精神上的女儿,“在太平洋边,在内华达山脉摇动的松林里。我见过落基山顶上年轻的美国舞蹈的理想身影。我们国家伟大的诗人是惠特曼,我已经发现了与惠特曼的诗歌匹配的舞蹈。实际上,我是惠特曼精神上的女儿。作为一个美国孩子,我要创造出能够表达美国的全新舞蹈。”年轻的邓肯曾经这样信誓旦旦。如果说惠特曼给予了邓肯自由具有开拓性的原始生命张力的启迪,而基于此身体的自然律动,与外部的大自然构成一种相互呼应,因此构成一种和谐平衡状态,也就是古希腊酒神的迷醉状态。邓肯强调了自然先天的伟大道德力量,而舞蹈不过是这种大自然伟大道德力量下的一种自由律动的感应器,而在这种基础上的所有舞蹈动作都是自发的,发自于生命内心与灵魂的本能,而非出自于一种人为化的审美筛选过程,也就是雕琢化,那样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娇柔做作。我想这是邓肯始终排斥芭蕾舞的真正原因吧。幼年的邓肯出生于海边,“我的第一个舞蹈动作就源于波浪起伏的节奏”。成熟的邓肯其舞蹈理念必然深受大自然的启迪,“在阿尔巴利亚的那所别墅里,我的房间的窗前有一棵棕榈树。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在温带生长的棕榈树,我常常注视着它的叶子在清晨的微风中抖动的样子,就是从这叶子的颤抖中,我得到了一种舞蹈动作:手臂、手、手指的轻轻摆动。可这个动作被后来模仿我的人给玷污了。因为他们忘记了去追索动作的本源,去细致地观察一下棕榈树的律动,先在内心中吸收了这种律动,然后再外显出来”。

正是基于这种舞蹈理念,邓肯给予现代艺术一种最为本质的启迪。对于当代艺术家和每一个爱好现代艺术的人都可以重新获得深思:什么是现代艺术?现代艺术的源头在哪里?以及现代艺术的作用是什么?“用灵魂来倾听音乐。现在,你在倾听,你能感觉到自己体内深处的自我觉醒么?——就是凭借这种力量,你的胳膊才能抬升起来,你是在慢慢朝着光的方向走吗?”——她认为,这种觉醒是舞蹈的第一步。关于这点,每个当代人都可以受用终生,不断洗涤自己的灵魂,重新审视那个本我和原我。事实上,每个现代人都拥有心智上的力量和优雅的气质,都能坦然面对这个变幻莫则的世界,以及所有的悲伤、灾难,只有被物质世界文明所俘获的时候,我们才会失去这样的灵感以及向上的力量,而变得孤独无助。

这本《采摘幻想的女孩:邓肯自传》是了解其精神与心路历程的一把钥匙,帮助我们厘清许多迷雾,还原出来一个更加真实的伊莎多拉?邓肯的形象。她生动地记录下了与罗丹、邓南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艺术家相互交往、碰撞,以及在书籍中受到的康德、尼采、惠特曼、卢梭等人的影响,对于她完善现代舞蹈体系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因为如此,《邓肯自传》始终深邃、纯粹、自在,像一面洞悉其精神、心理的“魔镜”,那些磨难,那些努力,那些激荡的爱情,以及失去三个孩子后的痛苦与感悟,全都凝聚在邓肯澄澈、炙热、真挚的文字之中,而其敏锐、执着而超凡的才华跃然纸上,连同她所引用的那些美好的古典诗歌,一同静静流淌着,携带着她细腻、忧伤的心灵的温度,始终充盈与激荡着生命的活力与激情,以及理性与感性交织所焕发出来的迷人魅力……这股溪流所经历过山坡、平原、山川、树林,或旖旎,或激荡,全都融进邓肯那种炙热、从容、痛苦而不断变化的文字笔触之中。邓肯说:“我从事的艺术只是一种努力,努力用肢体动作去表现我存在的真实性。找寻到一个能表现真实性的动作都会消耗我多年的时间,而文字应该更有着不同的意义。在拥挤着观看我演出的观众面前,我从未犹豫过,我将自己灵魂中最秘密的冲动献给他们。在最初我只是舞着我的生命,孩提时舞着对生生不息的万物而萌发出的快乐,少年时我的舞蹈由这种快乐转向了体悟,体悟对于生命中悲伤的暗流的初识,体悟生活中粗暴残忍的无情及突如其来的变化。”不可否认,文字中的邓肯一如感情中的邓肯那样迷人,也如同那个舞蹈家的邓肯有着神秘而永恒的魔力。邓肯认为,爱情和艺术构成了她的人生的动力。也正是这两个因素,将她推向天堂,送至地狱,以至于亡身,莫不如此。对于邓肯,永远说不尽,而她的舞蹈以及艺术理念则抵达永恒,而她的心理与精神历程始终在她的文字中弥漫着时间的芳香……

2015年12月11日

《采摘幻想的女孩》读后感(十):邓肯眼中的自己

邓肯眼中的自己

——评《采摘幻想的女孩》/By Rene-summer

对于伊莎多拉?邓肯,我最初知道这个名字是在邓肯和萧伯纳的故事中,因为著名女舞蹈家邓肯写信给萧伯纳说:“我有第一美丽的身体,你有第一聪明的脑子,我们生一个孩子,再理想不过了。”萧伯纳回信说:“如果小孩儿生下来,身体像我,而脑子像你,那不就糟了吗?”当时看这个故事仅仅是一笑而过,并没有过多的去深入了解邓肯,只是单纯的觉得她有些肤浅。而当我看过《采摘幻想的女孩》这本书后,却刷新了我对邓肯的认知。

伊莎多拉?邓肯是美国舞蹈家,是现代舞的创始人,是世界上第一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采摘幻想的女孩》是伊莎多拉?邓肯的自传,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了邓肯为了自己的目标坚持奋斗,直至她达到人生最高成就,就如同封面上那个穿着红舞鞋的舞者,手中紧握一枝美丽的花,采摘到了属于自己的成果。

邓肯小时候父母就离异了,母亲一个人养育四个孩子,而且家庭不是很富有,但因为母亲是音乐家的身份,在母亲的熏陶下,四个孩子都从事了艺术行业。或许是因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邓肯还是个孩子,仅仅六岁的年龄,就召集十几个小小孩,教他们挥动胳膊,美其名曰这是她自己的舞蹈学校。随着更多小女孩的加入,邓肯也有了自己的收入,开始赚钱了。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的举动,这更加证明邓肯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正因为如此,邓肯对于婚姻的态度也受到了父母离异的影响,再加之她读过的一些小说,小说里的悲惨的女人以及父母的故事让她认为:“为了解除束缚妇女的桎梏,为了每个女人都有随心所欲地生育自己孩子的权利、能维护自己的权利和美德,我会和婚姻对抗一生。”这样的想法在现在看来都还比较超前,可以想象当时只有十二岁的邓肯是多么的早熟。也正因为她的这些观点,造就了她今后爱情观,对于每一段爱情都拼命的投入去爱,即使对方是花花公子。

为了生活,邓肯跳过热辣舞蹈,穿荷叶边的短裙踢腿的舞蹈,为了生活,她为贵妇人跳舞,但是贵妇并不理解她的舞蹈。而当邓肯身着透明舞裙时候,裸露着双腿,更是引起了哗然。当时的邓肯在别人眼里就是异类,因为她的坚持,一次次的征服了反对的人们。

这就是邓肯,这就是邓肯眼中的自己。

    

上一篇:做个光芒万丈的好姑娘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的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