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柚》是一本由[日] 小野洋子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5-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葡萄柚》读后感(一):关于雪的记录
雪之曲
录下雪落的声音
须在傍晚完成
不要听
把录音带剪开,用作包扎礼物的带子
如果乐意,以同样的方式
把一张声音记录纸做成礼品包装纸。
1963年秋
雪篇
想象雪正在下
想象雪在所有时刻落在所有的地方。
当你与一个人交谈,想象
雪正落在你们之间
也落在对方头上
停止交谈,当你想到
对方已被覆盖。
1963年夏
雪两篇 (独奏或三重奏)
o.1
看雪落,直到晚餐时分。
o.2
看雪落,直到雪盖住三十三幢楼房。
1964年春
额外雪三篇(独奏或乐团合奏)
o.1
把雪的声音寄给一位你喜欢的人
o.2
在雪里行走不留脚印
o.3
在雪里找一只手
1964年 春
云篇
想象云在滴水
在你的花园中挖一个洞
存放它们。
1963年 春
葡萄柚是柠檬和橙子的杂交。
雪是愿望和哀悼的杂交。
牙齿和骨头是云的固态形式。
一朵云由以下物质构成:颜色、音乐、气味、睡眠和水。
钢琴琴键是变硬了的花瓣。
《葡萄柚》读后感(二):知识分子的玩意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列侬说,每个人都知道她的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她在做什么。
这也是最初我心里的小野洋子。
行为艺术家,然而完全不知道她到底想干啥。虽然现在我还是欣赏不来她大部分行为作品。
但是这本作为“趣味畸形”的艺术生活指令书让我莫名的有点喜欢她了。
相比那些偶尔一两个闪光还夹在一大堆生涩难懂的废话里的大部头,这本书里天马行空的语言简直给人惊喜。既然她那么relax,那我们也就take it easy~
我想,我们不喜欢她,也许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活得像她那样洒脱诗意吧。
或许,当我们不带标签(列侬遗孀+先锋艺术家)去看她时,其实她是个富有想象力的迷人的普通人。
最后,好歹也是理想国出的,我认为可以眯着眼睛买。话说最近理想国的新书目有点凶猛,作为粉丝的我??????摸了摸钱包,在冬夜里长叹了一口气。
《葡萄柚》读后感(三):葡萄柚
相爱的两个人将一切超脱于肉体 凌驾于精神之上的事都视作稀松平常。一切构建于脑海中的指令让你活在自我创造的世界里 你直面死亡和斥责。
葡萄柚的温柔之处在于 这并非单纯一本指令书 一个行为作家的出版物 他包含了理解她的男人 字字句句都刻画着温柔。
我试图写下这样的话:
把你的味道寄出给夏夜的花
向一个空瓶子诉说你的秘密 让它替你喝酒
每每思念你一次就扯掉一片花瓣 直到能填满一整个信封 写上日期 用铅笔在粘合处写上我们分手的日子 寄给你
放飞一只不会回来的鸟 你背冲它往相反方向走 也不回头 在忍不住回头看的时候克制自己 在脑海中想象自己回头了。
去和你走过的不同街道 询问你遇到的穿衬衫的人最近做过的梦 挑选一个你最喜欢的 我用花香制作一个梦 然后寄给你
超脱于你的肉身 然后 看你自己在路中央因软弱而倒下 看你自己如何点烟 如何与陌生人交谈
在一张白纸上写下描述你的形容词 将形容词划掉替代以可以用该形容词描述的名次 将这些名词替代以他们的形状 颜色 气味等 把这封情书挂在床前
在树林里寻找你 并触碰树木以感知你
《葡萄柚》读后感(四):没经历过文革的老太太就是有文化
文/刘绍禹
小野洋子于2015年11月中旬,在北京林冠艺术基金会举办了《金梯子》展览。同时理想国也出版了小野洋子的第一本书《葡萄柚》。这本书首版于1965年,小野洋子32岁,还有整整一年才见到约翰?列侬第一面。我们经常习惯了只要听到“小野洋子”这个名字,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列侬的老婆”。而且经常还会认为是列侬的“那个翻江倒海的老婆”。一直以来只要提到小野洋子,脑海中的画面总会是:和列侬双双赤身裸体现身封面的《Two Virgins》,在披头士分崩离析的白专辑中献出恐怖的和声,披头士濒临解散的末期在录音棚里织毛衣,在列侬各个单飞专辑的封面上秀恩爱气坏所有粉丝,以及成为列侬遗物的保管人,并且带着“列侬老婆”的标签度过整个下半生。在人类历史上最有名的乐队的灵魂人物的狂热粉丝眼中,洋子始终是那个亲手摧毁世界上最伟大乐队的人,并且,仍有为数众多的人至今认为列侬的死是洋子的过失甚至阴谋。配合着这次洋子本人的抵京和这本新书的发布,我试图穿透包裹在“摇滚乐第一夫人”身上的重重迷雾,去领会小野洋子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家,一个独立的人,能够真正带给我什么。
从前小野洋子给我的印象大部分停留在照片中。翻阅一本本列侬的影像画册,查阅关于列侬的一张张网页,除了早年”Beatlemania”时期那些梳着拖把发型的炫酷青春照片和中期越洋巡演集体照,你很难在列侬身边见不到这个多半时间梳着中分大波浪发、目光倔强、一身古怪罩衫的日裔女子。很多人认为是小野洋子缠上了我们像圣徒一般散发纯洁之光的约翰?列侬,才让列侬的文艺观和生活方式开始变得古古怪怪,从而让整支披头士在稀奇古怪的路上一去不返,使乐队的艺术变得虚无缥缈毫无终点和意义,并且直接导致了乐队的分裂。每一位披头士粉丝在看到列侬手挽着看起来和他一点都不般配的洋子的照片时,心里都会掠过一丝不快,都会认为:“也不知是从哪儿冒出来的日本女人,丑得要命,让我家列侬天天不是上床就是坐禅,毁了乐队,还不够她疯的呢!”可是小野洋子真的是“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日本女人”吗?
这本《葡萄柚》里面有洋子在认识列侬之前进行的艺术尝试,充满了令人捉摸不透的只言片语。比如:
第一章《音乐》 :《笑篇》 ——持续笑一周;《咳嗽篇》 ——持续笑一年。
《浇画》 :每天给画浇水。
《销售清单》 :“哭泣机——投币时为你哭泣和掉眼泪的机器——300美元”
读者都会纳闷,这是什么?当然大家都懂,这是一种广开脑洞的艺术,是的,笑也是艺术,咳嗽也是艺术行为,给画浇水更是。洋子这些艺术观念看起来很简单直观,就是只要打破常规、跨过事物日常界限的想法,都是她的艺术。所有当代艺术正在做的看起来不都是这样大同小异吗。但是我们细读洋子写的这些东西,她的艺术可能并不仅仅是“罗列名词、取消常用功能、试着用故作高深的定义唬住观众”这么简单而已。洋子写道:
《光篇》——“提一个空袋子。走到山顶。尽量把所有光倒进去。天黑时分回家。把袋子挂在房间中央。代替一个灯泡。”
《数数篇 2》——“每天数一遍天上星星的数目。做一张表寄给你的朋友。”
这些具有诗歌之形式的短句子,后来慢慢发展成更加成体系的作品,收录在洋子八十岁出版的《想象你是一颗飞翔的种子》里面。我们可以在此稍微领略一下小野洋子的艺术形态。当读到这些充满了“天空”,“阳光”,“树木”,“森林”,“山顶”,“眼泪”的句子时,我会想,首先洋子的作品虽然由(甚至“只由”)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字眼构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它们都可以完全使用自如。但在洋子这里,我们基本见不到任何一丁点的空洞。在她的观念里,世界就是由空气啊阳光啊山丘啊水啊,这些基本元素构成。值得歌颂和追求的,也是这些基本元素。在刚读到她的这些作品时,我确实产生了一丝嘲讽:浇水有什么好说的,灯泡有什么好说的,太常见了,就给我看这个?可是一篇篇看过来,却发现问题是出在了自己身上。在洋子这些作品里,我发现其中流露出了一种巨大的鲜活。与之对照再反观自己的观点,我会认为我对自己生活中这些基本的构成元素是非常麻木的。我看到“月亮”这个字眼,不会产生什么浪漫的反应。看到“山丘”和“天空”,不会认为它们是希望和自由的象征。但洋子却用这些作品告诉我,它们就是的,天空就是希望的象征,就看你是否真正地在乎过它们,或者曾经在乎过但不知道已经有多久没有再留意过了。洋子写道:
《天空篇 10》
“天空不只在我们头顶。它一直延伸至大地。每当我们从地上抬起脚,我们就走在天空中。怀着这份认知在城市中。算算今天你在天空中走了多长的路。”
这类作品具有一种极简的外壳,可它并不仅仅期望展现一种空灵之美。或者说,洋子的这些简简单单的诗句,基本上是不空灵的,而是非常充实,有强烈的目的性和感召力。这些简单的词语在这里焕发出了巨大的力量,尝试用最原本最基础的东西去推动一切事物。
是不是突然感觉有点像列侬的后期思想了?这些以简制繁、以小搏大的东西,几乎就是列侬从披头士单飞出来后、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我不会在看过小野洋子这些作品后,还依旧认为“洋子是搭列侬顺风车的女人”,我关注的重点是:洋子的这些思想,是如何自成一派贯穿于她整个生命和全部艺术生活的;洋子的这些思想,是如何和列侬的思想合并在一起,在属于他们的那个年代燃放起璀璨的焰火、并且让其光芒直接照耀到我们身上的。
小野洋子在中央美院美术馆的报告厅做了一小时的讲演活动。活动开始前两三个小时,现场就挤满了狂热的粉丝。人群中的那股蠢蠢欲动的燥热,让我间接体验到了一种疑似”Beatlemania”的东西。每个人都会为了一个更靠前的更好的座位而用尽一切办法,说谎自己是工作人员,把别人占座位的书包直接扔掉径直坐下,在会场门口骗检票的人自己是过来替某某老师占座的然后一进门就飞奔进人海,甚至还有人假装是摄影师,希望能占据第一排最棒的位置。总之,为了一睹小野洋子的风采,大家的身体会偷偷绕过自己的意识,不知不觉在暗地里释放一种激素,让自己坚定地做出平时绝对不会去做的举动。如此,小野洋子在一众工作人员的拥簇下入场了。黑衣,墨镜,歪戴礼帽,身材矮小,一如照片中的她。
洋子入场之前,工作人员用麦克风向全场观众喊话,说应艺术家要求,本次的表演不允许录影和拍照,请大家尊重艺术家本人的选择,不要用你们的手机相机拍摄。当然了,这是小野洋子,地球上最有话题性的女人。洋子一入场,大家就狂拍不止。主持人简短介绍后,洋子走上台来,一言不发,直接蘸墨在预先准备好的七块木板上写字。中文的“世界 人民 团结 福 福 福 福”。前面两三个字墨汁饱满,越写到后面,越看不清,书法毫不讲究,完全没有常规意义上的美观。洋子一直背对着观众挥毫泼墨,台下的观众也拍摄得不亦乐乎。洋子写完所有字,离开展板,转过身面对观众,手拿话筒,向前走了几步。观众拍得正嗨,洋子突然发出了恐怖的吼叫声:AHHHHHHHHHHHHHHHHH!沉浸在手机镜头里的全场观众全被吓住。洋子随后发出连续不断的吼叫,且毫无规律。之前网络流行过一个洋子演唱《Fireworks》的视频,大家可以从这里面领略一下。只是面对面观看洋子的现场表演,其凄厉可怖且全无理性可言的吼叫,更具有冲击力。小野洋子吼叫完毕,落座于后面的沙发上,和主持人开始对谈,旁边设翻译。
坐下以后的洋子恢复了“小女人”温文可人的面貌,彬彬有礼。在她讲话以及等待翻译的过程中,时常做出很多基本不符合她八十二岁高龄的年轻化的举动。她个子矮,坐在沙发椅上双脚沾不到地,她就做出小女孩一样的摇晃双腿的可爱动作。洋子对观众讲,她小时候有一次去姑姑家住,有天突然听见旁边房间里发出极为可怕的女人吼叫的声音,让她感到非常恐惧。后来才知道是姑姑家有人生孩子。洋子认为女人是人类的创造者,是这个世上最具有创造性的人,却被社会规则所束缚,让女人去扮演一个软弱的形象,好像只有细声细语才是好女人。女人总是被安排成一个不能主动创造,不能主动展示自己和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没有权力大声说话的仆人般的角色。但是女人却有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力量。所以她认为可以用这种声音来展示女人应该有的力量。男人可以通过喊叫展示自己的力量,女人同样也可以通过喊叫展示女人的力量。她讲这些话的时候,是说几句,旁边翻译几句,然后继续说。在她说完这些,旁边也翻译完,又轮到她继续讲的时候,洋子又突然吼叫起来,发出了更加凄厉恐怖的声音。但是听到这次吼叫,和之前开场白的那段吼叫的感觉又不一样。开场时洋子的吼叫是一种名片式的表演,让大家见识见识,我来了,没见过吧,好好看吧。等她坐在那儿安安静静地阐释完自己关于这个行为的理由,观众理解了她以后,她的再次吼叫,那种冲击力完全成了“破除心中冰海的斧头”。我听完她的解释后,再听到她出其不意的狂放的肆意的无理性的喊叫,当时就热泪盈眶。我发现坐在我旁边的一些年轻女学生,已经开始抹眼泪了。谁会不爱小野洋子呢。
与此同时,我发现她身为一位八十二岁的老太太,举手投足和整个心态全都是“年轻化”的。按一般的想法是,您是列侬的遗孀啊,列侬死时您不到五十,完全可以领着列侬的版税或借着列侬的名头安安稳稳过一个最好的下半辈子,干嘛八十岁了要远涉北京,在一群基本上毫无面孔的中国人面前表演这种“卖了老命”的艺术呢?看到洋子这些年轻化的思想和年轻化的神态动作,我想,也许有些事情,只有在时间面前才有意义。如果一个女人是五十岁,她的行为可以非常年轻,但是别人不会认为这有什么大不了。但是八十二岁呢,如果她的某些行为还像年轻人,甚至像十几岁的小姑娘时,每个人见到她,都会感到惊奇,并且产生思考。这种稍稍带有夸张表演性的年轻化的举手投足,也是小野洋子的艺术的一部分。她说从前年轻时,只意识到有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当自己上了八十岁,才知道原来还有年龄歧视,一个人老了,别人就会想当然地认为你就再也不能干什么了。八十二岁的小野洋子明明可以过一种“那样的”生活,却选择了“这样的”生活。生活乃至自己的整个生命,全都成为洋子的艺术表达和作品本身。
洋子还提到她这次抵京专门游览了长城。她对长城的印象是terrible,因为长城毕竟是屏障,是藩篱。她提到这次创作了一件装置作品,一扇玻璃窗,中间穿过一颗子弹。观众从玻璃窗的这一侧观看,可能你是站在射击者的角度。换到另一侧,你就来到了中弹者的角度。施害与受害的巨大差异,中间可能只隔着一层玻璃。同时她提到,长城也是如此,她发现自己站在城墙上时,实在搞不清长城是被哪一侧用来抵御哪一侧的。她说这个世界是一个以态度(position)来衡量的世界,而束缚我们的也正是这些。
其实不难看出,小野洋子本人的艺术观点,和她的作品表达是一脉相承的。在她这个矮小的、日渐衰老的身体下面,埋藏着一个不屈的灵魂。她用简单的语言和外形,去攻克复杂沉重的命题。用直观到触目惊心的语言,尝试唤起大众的心灵反馈。在她这些极简的语言和直观的表演之下,暗含着一股绝对的坚定,坚定认为“人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都有百分之百的价值”,她的艺术完全强化了“人作为一个人的自尊”。她这种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肯定和宣扬,完全到了一种振聋发聩的程度。无论她的外在表现形式多么多变,她的核心理念只有一个:人有能力做任何事,只要你有勇气。就像她在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如果你头上的天空就是你的理想,你如果向天空伸出手臂,你就会触摸到天空,再伸出一点,你就能摸到宇宙。
我爱你,小野洋子。
A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葡萄柚》读后感(五):她是地球上最迷人的女人
在写完这本小说的第二年,她才遇见著名的列侬,所以她不仅仅是列侬的遗孀,她更是小野洋子,她 是地球上最迷人的女人。
“来,持续笑一周。”
“录下房间呼吸的声音。”
1.在黎明 2.在清晨 3.在午后
4.在黄昏 5.在黎明前
“画一条包含你自己的线。一直画直到你消失”
“戴一幅空白的面具。
边走边请人们在上面添皱纹,酒窝,眼睛,嘴。”
除了阅读后舍不得烧毁你的书,
其他我都愿意听从你的指令呀。
《葡萄柚》读后感(六):一本有趣的书——《葡萄柚》
推荐这本书,我只用两个字——有趣。
是的,当我在书店第一眼见到这本书时,首先是被它小巧的装帧所吸引的,然后偶然在西西弗书店找到一个安静的位置,就用了下午的时光读完了这本书。
来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应该先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小野洋子。
小野洋子,1933年2月18日出生于日本,日裔美籍音乐家、先锋艺术家,她的老公是约翰?列侬。
关于这本书,对于小野洋子我只想介绍这么多。而上面这一句短短的介绍,我最想凸显五个字“先锋艺术家”。
因为这本书,也许并不像我们平时认知的书一样,它没有故事,有时只是只言片语。
本书的副标题是——一本指令与图画书,是的,里面有很多指令一样的文字,它告诉你需要怎么做,它用只言片语就编织了一幅景象。
本书分为七个章节1音乐2绘画3事件4诗歌5物品6电影7舞蹈
看似简单的词语,都是我们熟悉的事物,但是如果这本书真的是那样平凡,小野洋子也就称不上先锋艺术家了。
首先是【音乐】
在音乐这个篇章中,她是这样写的——钟篇
“听钟敲响一小时。让钟声在脑海里回响 衰减为弱音。让钟声在梦中回响 衰减为极弱。再遗忘,渐次地 衰减为超级弱。
再试试其他声音
比如,母亲的说话声
婴儿的啼哭
丈夫的揭斯底里”
对于这一段的理解,我想前半段她用了音乐中的“弱音”“极弱”“超级弱”给人一种,让声音由强转化为消失的体验。而后文,她所转换的,都是那些让我们生活中不愉快的声响。是不是用这样的方式,就会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份美好呢?
——鼾声篇
“听一群人打鼾。直到黎明”
只有短短的这一句话,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听一群人打鼾,每个人以自己的声响,自己的节奏,持久的打着鼾。所有人一起,就像一个交响乐团,此起彼伏的合奏成一首鼾之曲。打鼾是让人厌烦的事,但是把它变成了音乐,是否就变得有那么一些有趣了呢?
——回声电话篇
“找一个无论你说什么它都 只发出回声的电话。每天打这个电话,跟它说 很多事情。”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喜欢找人倾诉,诉说自己很多很多的事情。当我们说的时候,也许会让自己心里放轻松许多,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听的人的感受呢?那就不妨索性让自己听听自己每天想说的事吧!
这个篇章就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没有我们概念中的音乐,它只是一种记录,无论是落雪还是石头老去,我们听到的,那就是音乐。
“读后请你烧了这本书。——Y.O.”
……
【绘画】
绘画是艺术,一支笔,几抹色彩,一块画布,那就是绘画,好的绘画作品就应该被装裱、珍藏。也许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对绘画的理解,至少是最基本浅显的理解。
而在这本书里,小野洋子是这样写的。
——烟画
“在某个时刻以任意时长 点燃一张画布或完成的画作。观察烟的运动。当整张画布或画消失时 画作完成。”
——睡画
“在上面躺100个夜晚后挂起。”
在这里,我只放了两个小小的篇章。读了这样简单的词句,你有没有觉得很有趣呢?画画的过程并非一个线条、一抹色彩,也许到最后什么都不剩,燃烧中烟雾的翻滚那便是画作,画作就在当下。
谁说艺术品就是用来珍藏的?将它融入生活,那样才是属于你的。她并没有把画本身当做艺术品。而是把行为作用在画作本身时当做了艺术。很有趣的想法!
【事件】篇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
——公告篇I
“每次搬家,发一篇讣告 而不是地址变更公告。到你死时还发同一篇。”
——公告篇II
“每次你死的时候都发搬家公告。”
想一想,如果我们真的去这样做,会有什么样意想不到、有趣的结果呢?而有时搬家何尝不是因为自己“死”了一次,死又何尝不是一次“搬家”呢?
【诗歌】
——在线上
“ ——————— 这是一条直线
——————— 这条不太直
——————— 这条线有一千里长
——————— 这条线有一寸长
——————— 这条线有历史
——————— 这条线有味儿
——————— 这条线很难受
——————— 这条线从前是个圈
——————— 这条线曾经是只凤凰
——————— 这条线据说一度有点灰
这条线每隔十亿年才出现一次”
只想问一句,有没有看出它们的不同呢?
有时候想象也许比真实更重要……
【舞蹈】
在这个篇章里我只选两篇,在看着两个篇章之前,我只想请你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舞蹈呢?
——13天DIY舞蹈节(实录)
(由于篇幅太长,建议您还是自己看看吧!)
只想说你一定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体验,请相信我。
——切片
“剪切。
该作品曾在京都、东京、纽约和伦敦演出。它通常是小野洋子走到台上,保持坐姿,将一把剪刀摆在自己跟前,请观众一个接一个上台,把她衣服的一部分(任何一部分只要他们乐意)剪下来并带走。不过该作品表演者并不限于女性。”
这是小野洋子在国内最为熟知的一个表演,其实还有一个要求,剪裁大小不要超过一张明信片,把剪下来的碎片寄给你最爱的人,也许这是不同场次的不同要求。你可以想象么?想象如果你是观众中的一员,或者你就是台上的表演者。
……
在书的最后外封扉页上写着——这是小野洋子创作的一本古怪的、快活的、颠覆的、惊人的艺术与生活指令。
外封扉页上还有两句话
“读完后烧了这本书 洋子”
“这是我烧过的最伟大的书 约翰?列侬”
是的,这本书你读到最后也许你得不到什么,但你一定会有一次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这就是我推荐的这本有趣的书——《葡萄柚》
《葡萄柚》读后感(七):指令,想象,给生命以生命
给没有生命的东西以生命
给没有思想的东西以思想
让有思想的东西变成观众
教所有会思考的东西思考
而艺术家投射不出生命
他们投射的只能是他自己
艺术好像一视同仁生命体和非生命体
把他们看作第三种东西
小提琴和树叶对唱
会飞的人和会飞的气球
有名字工牌和有名字的橙子
信封上和天空上都写着地址
想象一座庞大的博物馆
放着每一页的每一个作品
顺着逛一遍
坐下看录像带
缓解走路和站立的疼痛
逆着逛一遍
听录音想象生命
照着指令完成作品像一个邪教信徒
一页没有意义的ppt是画
一段没有意义的代码是诗
一个没有意义的行为是表演
数数,分解,拼贴
抽象与具体互换
生命与非生命颠倒
指令,集成,偶发
脑洞跨越时空
给反复以时间,给空间以瞬间
感知关闭,感知放大
人类共同的心灵感应
交际,朋友,或者说作品需要观众
邀请,观众,或者说呈现需要演员
艺术强调我们忘记的事情
艺术给生命以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