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2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公众号

《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2》是一本由亮亮著作,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8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2》读后感(一):逗逼小警官大战脱线美少女

————剧透警示————剧透警示————剧透警示————剧透警示————剧透警示————剧透警示————

亮亮同学在14年底推出幽默推理《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广受好评之后,不到一年时间又陆续发表了基于同一世界观的两部新作《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2》《把自己推理成凶手的名侦探》,据说季警官系列后续第3、4部作品也即将完成,亮亮同学的笔速不可谓不快。最难得的是,看完季警官2后,发觉作品质量不仅没有因为创作时间短而有所缩水,反而在各方面都有明显进步,实在值得大赞!

季警官1发行后,网上很多评论在赞扬同时也提出了不少意见,亮亮同学大概看过不少,也虚心采纳了不少建议,其中最明显的两点变化就是增加了王小貌这个第二主角以及设置了主线剧情。我在季警官1的书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465214/)也曾提及,各篇故事中的人物虽有少许交集,但基本仍是独立成章,人物和情节之间缺少互动。季警官虽然是第一主角,但更像是一个人形自走伪解答生成器,对于推动剧情及揭开真相起的实际作用并不大。在新作中的季警官的重要性明显得到了加强,成为情节推动和主线串联的核心之一,然而他对于破案的作用依然不大,而且第一个案子最后还没破,真是推理界的耻辱!(笑)至于本书首度出场的第二主角兼第一女主角王小貌也为原本季警官一人唱独角戏的故事中增添了更丰富的人物互动和笑点,尤其在主线剧情中她的重要性甚至比季警官更高,感觉照着趋势发展下去,到了第3、4部季警官第一主角的地位恐怕就要不保了。季警官你还不赶紧去抱亮亮的大腿!

季警官2共包含6个短篇,案件性质比较多元化,不局限于常见的杀人事件,并通过警方卧底的明线与神秘组织的暗线串联成一个新增的主线剧情,但又不同于一般短篇连作集常见的线性串联或平行并联关系。6个短篇中的奇偶两篇紧密相关,形成3个在时间节点上相对分离的独立小章节,然后发生在不同时期的3个小章节又通过上述主线形成关联,尤其最后两个故事回溯到两年前,揭示了前面几篇中埋下的人物关系伏线,又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新的伏笔和悬念。如此新颖巧妙的布局构思不仅大大超越了前作水准,更开创了一种新的短篇连作形式,令人赞叹佩服!看到正文前那长长的案件时间表,不禁更加期待主线剧情后续会如何发展,亮亮同学还会有怎样宏大精妙的布局构思。新作快快发行吧!

6篇中个人最为喜爱的是《摆摊请交保护费》,故事在7个人物的视角之间轮流切换并以此推动情节发展,这种写法虽不算首创但在华语推理作品中依然独特。尤其是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视角之间的认知落差,产生大量笑点。《我的手机去哪儿了》也有类似的视角切换写法,笑果同样不错,但不及《摆摊》人物那么多,讽刺效果也没那么强烈。

以上表扬了那么多,缺点同样是存在的。最大不足就是从季警官1开始就存在的人物形象单薄的问题。季警官出场了那么久,对他外形和性格的描写依旧停留在“高瘦的青年”和“喜欢自吹自擂的逗逼”这两个层面,没有更深层次的刻画和挖掘,总让我怀疑他这么年青又这么煞笔是怎么混上刑警队长这个位置的,而且“你觉得我跟一般警察有什么不同”及后续那一大段口头禅因为太长又重复次数太多也开始有点让人腻味了。至于新出场的王小貌形象更加模糊,一开始是敢于正面吐槽季警官“你的大脑是用来凑数才正在脑袋里的吗”并迅速推理出案件真相,霸道气场全开的女王侦探;中期却变成头脑小迷糊考会计屡败屡战,贪小便宜又爱慕虚荣的秀逗小女生;后期再变身纯爱剧女主角,成了一个爱上失踪卧底每日在思念中倒数归期的文艺女青年。虽说三段故事发生时间有先后,但最多相隔不过2年,如此三种迥异画风实在很难安置在同一人身上。两大主角尚且如此,其他配角更不用说,除了薛警官描写稍多,多数人物基本就是走过场的人形纸牌,难以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希望亮亮同学能在后续故事中丰富并完善主角形象,不再违和感满满,同时可以进一步加强季警官和王小貌两位主角之间的互动关系。

另外一点或许谈不上缺点,提出来仅供参考。由于引入了警察卧底和犯罪组织这条主线,本作整体风格变得较为正经。尤其殷警官以《无间道》风格坠楼之后,卧底流年身患重病命不久矣仍然一心为殷警官复仇最后黯然失踪,整个画风瞬间变得沉重起来。这段故事固然写得精彩,偶尔还是穿插了一些笑点,但总体感觉还是与前作略显格格不入。希望亮亮同学可以考虑一下在后续作品中该如何把握幽默与严肃之间的平衡度。

还有一个小毛病就是书本纸质较为一般,纸页拿在手中有一种类似滑石粉一般的滑腻感,看完书以后建议洗手(对不起我有洁癖……),希望以后能有所改进。

据说季警官系列已经卖出了影视化版权,最后个人无责任YY一下卡司。高高瘦瘦、喜欢自吹自擂(学霸)还自带逗逼属性的季警官不妨找邓超饰演;贪生怕死又油嘴滑舌的功夫熊猫,啊不对,是薛警官,当然非陈赫莫属;秀逗脱线的美少女王小貌找AngelaBaby也不错哦。(没错我就是跑男脑残粉你来打我呀哈哈哈哈!!!)

《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2》读后感(二):关于此书

《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薄》是一本具有清新之风的幽默推理小说。其中几话小文,可以一气看下来,并不太烧脑,只让人在或捧腹大笑或会心一笑中读完,毫无压力。与看之前这类小说的印象,比如东川的幽默推理,感觉上很像,没有让人失望。

但相同的味道,却不同的配方。这本《无厘头推理事件薄》通过让读者用上帝视角来进入作者编排的一幕幕喜剧中,读者不仅知道凶手是谁,如何做案,季警官如何错进错出的判案等等。将笑料植入到上述种种环节中,给人一种看舞台表演的感觉,用反差带来笑点。当然,也有作者为读者设计的悬念,线索,让上帝视角纵观全局时也随着作者的精心设计逐步得到案情最终结果,很多话中充满了反转再反转。

另外,作者另一个特点是,用幽默的写法,揭露了很多社会不正之风,讽刺了利欲熏心、贪腐、勾心斗角等众生相。文中对这种人毫不留情,都受到了作者的折磨,看得好过瘾。一定不要当坏人,即使遇到季警官这种会把案件推理歪掉的人,也不会得到逃脱,作者告诉你,命运会惩罚坏人的。

关于一点改进想法,由于作者的写作风格,用凶手的视角来推动故事发展,造成了描写季警官的笔墨不重,而凶手又会在每个故事最后消失。当出彩的人物形象塑造出来之后,又不得不结束。有点可惜。但王小貌贯穿全书的存在,让我得到了对人物形象的满足。

最后,全书还有一个彩蛋,揭露了作者塑造人物的初衷。请看《那个人》,看罢,总有淡淡的忧伤,期待作者的爱情小说。

《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2》读后感(三):在幽默的路上渐入佳境

本着善始善终的原则(当然,在我看到扉页的时候,我发现终还早着呢),时隔一年,我又看到了季警官的那张洋洋自得的样子,不同的是,终于有一个人可以让他破功了。看着季警官在脱线女王王小貌毫不客气的挤兑下,从自大臭屁到表情僵裂,真是忍俊不禁。

季警官故事系列2同1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和进步。

从故事情节上来说,不再单纯的仅仅人物有交集和重叠,更增加了故事自身的联系和因果。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邵翔宇成为知识产权部的赢家,孰料,一山更比一山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终也成为别人的垫脚石。所以我们可以大胆预测,现在的赢家将来肯定也有着相同的结局。大飞将别人撞了个失忆,岂不知自己也要玩一玩失忆的梗。一众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也许你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路人甲,就是后面故事的主角大咖,也许你冥思苦想的大boss,就是之前提到的小酱油。这种作者深埋的伏笔,在行文中抽丝剥茧,或者任由读者大开脑洞的联想,总是充满了乐趣。

从手法上来说,作者这一本书中,大量使用视角转换的方式,从不同的人物视角讲述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尤其是街边摆摊的一件小事,分别从小混混、杀手、线人、路人、警察等不同的视角,将一个紧张严肃的大案件,各自拆解成逗比PO主讲故事的段子,而且是弹幕都要满屏的即视感。从篇头那故作高深的自我剖析,到人物出口成章言行不一的矛盾,再加上那个明明一直都一本正经,却总让人觉得在耍宝的季警官,几下里一碰撞,真的是笑点四射。

从人物设定来说,主角和配角的性格更加鲜明。尤其是新登场的王小貌,聪明机灵,同时又有些呆萌,总是和别人的脑频率对不上,然而又能正常交流,有一种从二次元走来的感觉。当然,这一季最出彩的人物莫过于那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人,流年。

交易请小心假币是我最喜欢的故事。这是一个仿佛无间道的故事,也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无间道的故事。故事的开始,好像看到了陈永仁和黄警督。殷警官同黄警督一样,死于非命。逃走过程中,流年同陈永仁一样,看到了从天降落的殷警官。看无间道的时候,就会想,如果当初陈永仁没死,或者说,陈永仁不是直接找到刘建明而是其他警官,会不会是不一样的结局。这一次,身为线人的流年,也遇到了同样的故事。单线联系的警官死于双方会面,深陷嫌疑而没有证人的线人,还肩负着其他使命。幸好,这一次的流年不是陈永仁。他凭借精密的布局,首先完成了殷警官所托。紧接着,又与季警官斗智斗勇,虽然季警官明显不是对手。通过季警官,将透露殷警官行踪的人查出来,算是报了半个仇吧。同时,还担心殷警官家人无人照料,以朋友的名义送去了最后能做的理财,歪打正着的帮某个呆萌姑娘摆脱失业的危机。最后的最后,他随风而去,只给季警官留下一个癌症晚期的通知书和谜一样的结局。

其实,仔细比较下来,流年仿佛就是一个开了挂的完美人物。如果说勇敢无畏、爱心满满是完美角色的标配,那么有责任心有担当,就是给人好印象的起点。如果再加上,还有头脑有智慧,那就肯定会吸粉。同时,他还有个小特长,比如,演技,能蒙混过关的那种也算。除此之外,又有一点点神秘感,让人猜不透。尤其是最后还奉送了一个绝症的泪点,更让人不得不爱。没办法,这年头大家都喜欢完美的人。

相较之下,季警官简直太平凡普通了。但是,季警官的人物形象在这一本中也渐渐明朗起来。他好大喜功,却行事稳重;喜欢奉承,也听的了劝;能力平平,但不断进步。虽然,他还是常常把自己不一般挂在口边,推理出的东西也总是离题万里多正中靶心少。不知道这些是不是都是季警官常说的表面现象。希望在后面的故事中,能有一个反转,让大家看到季警官的实际本质。比如,隐藏的身怀龙抓手绝技的武林高手,比如大智若愚的布局高人。

《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2》读后感(四):就喜欢如此接地气的作品

顺便支持另一本国产推理:亮亮的《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2》

1我还没买,因为当当没有自营出售这本书,而邮费伤不起。

这是一本仿东川笃哉(但看名字就知道了)的黑色幽默轻推理短篇集,它的优势在于

1、尽管推理的成分比较少,但是结局能惊艳到人;

2、十分接地气,凉皮、魅族3x、城管、领导等词,故事设定也是普通公司的日常,说话腔调是微博红段子体,但故事设计又很用心永远猜不到结局不是单纯扯几个梗,十分有趣;

3、黑色幽默,主题涉及公司高层贪污等话题,用诙谐的语言调侃;

4、短篇联系,不同于东川的短篇,作品的几个短篇彼此是相连的,读来有西泽的味道,虽然诡计远远不及西泽;另外还有多视角叙事的尝试,结果也是完成得相对出色;

5、后记,作者袒露了设计王小貌这样一个掉线客串名侦探的角色的深意,读来让人从幽默小说中走进了作者的内心。

五星推荐,是的,借用彩虹牙刷的译者的一句话:说不好的都是不客观。

《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2》读后感(五):犯罪未止,推理未完,创作继续

再过几天就是我拿到《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一周年,还没忘记读第一本时写下的现在看来有些狂妄的评论,我又读到了亮亮“纸上悬疑推理剧”的第二季,我是笑着笑着就哭了,不得不说,亮亮这次真的让我觉得他下了一盘大棋,一部分的推理加上大量的无厘头的幽默或讽刺,案件间抽丝剥茧的联系,他在创作上 的进取心也可见一斑。

毫无疑问,那个有着史上自我感觉最为良好的季警官是我们最熟悉的人,但在这一本里,他的主角光环在减弱,而其他的人物更为立体,每个案件都有直接参与者乃至间接参与其中的人都视角都一一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有欢脱风和沉稳派。在每个人的视角下,“现在”和“”2年前”通过回忆连结成了故事的背景(这个设计我喜欢,有了警匪片的紧张和谋略),死去的殷警官,还有那一瘦一胖的季警官和薛警官(此处隐隐想到了是武侠片还有作者的真实世界)还有线人们,当然不能忘了王小貌,在寻找犯罪团伙的主谋的道路上遇到的更多的案件,各色缺根筋的人物,都是作者创作中的环节,在这一本里被很好的串联成了一盘初见端倪,但没有看见大招的一局拉锯战,是类似于某狗和围棋大腕的对决,现在也是一边倒的趋势,但是还有那些仍未解密的卷宗,让身为读者的我无限期待。

本书笑点明显,几乎每个人物都有,无厘头不止是推理人,也体现在犯罪分子身上,和社会底层人物的处境上,吐槽中的讽刺,那些可以体会的心酸和无奈,倒叙部分说起的两年前的假钞案中有了本书最悲情的人物,流年不利,惟情至深,情义是对正义的追求,对美好的向往,是人性的光辉。6话,还留下6个案子未解密,还有线人张波这条线的发展,王小貌的身份正式揭晓,还有天台密会大老板有待浮出水面…这本书可以给四星半(豆瓣始终没有半颗星的图书打分,有点遗憾),我是笑着看着就哭了,哭着哭着感到希望又有信心了,这也和人生类似。系统的故事,更为合理的结构,看了后记,明白了大概,为此系列第一部的评论感到自己的浅薄,感到作者在创作上的努力和上进心,看到作品的逐渐成熟,对中国原创幽默推理可期。

.S. 评论不才,自己也对这本书做了个略无厘头小结:最危险的部门-知识产权部,同时也是人员流失率最大的,最有阴谋味的地方-天台,最文艺的线人代号-静守“岁月”,以待“流年”,无法一一说明的体会就在读原著的时候体会吧。

《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2》读后感(六):《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2》:小说的推理技巧解决了我的难题

《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2》:小说的推理技巧解决了我的难题

《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2》其实是几个故事的合集,但作者努力在各个断片式的故事之间加入一线串珠的伏线,使得整个小说能够浑然一体。现在看来,作者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基本使每一个故事都有了藕断丝连的关系,本来推理小说就是一种牵一发动全身的题材,往往局部增之一毫,就会造成整体差之千里,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我们只能在容许推理小说可能出现种种症结的基础上,欣赏这种题材的作品。从这种宽大为怀的角度来看待这部小说,我觉得作者已经达到了目的,尽管我们也会各个段落之间的天生的排斥性、疏离状态感到遗憾。

对我来说,我感到醍醐灌顶的是,小说的情节,给我一直纠结着的写作带来了一剂清醒剂,我觉得在作者提供的故事的点拨下,我的小说写作也能够顺藤摸瓜地进行下去了。

我正在写作的是一部谍战小说《外滩血墙》,表现的是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想把存放在外滩银行里的巨额黄金运送到台湾去,银行的地下党人员围绕此展开了生死较量,他在策划阻止国民党运输计划的同时,发现另一支青年人组成的团队也在自发地企图阻止国民党的偷运计划,他发现了国民党设下的圈套,但是他却不能告诉另一支青年人团队,因为那样会暴露自己的计划,他只得牺牲那一支青年团队,这样,他面临着的任务,就必须面对着人性的考验,他只能通过牺牲自己的同盟者、那帮青年人的热血,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使命与人性的冲突,纠缠在他。但在构思情节时,我总是无法找到一个好的构思,就是如何让银行里的那个陷害人的幕后支使者浮现出来,看了《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2》,我大有收获,深受启发,解决了我半年来小说难以下续的痛苦瓶颈。

正是因为小说被卡在那里,从去年十月份到豆瓣来参加约评活动了,意外地得到了这本《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2》,然后毫无意外地得到了一剂开窍的良药。

这个让我深受启发的,就是小说里的最终的那个故事的谜底。在《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2》里,其实最主打的故事,就是线人的故事。而线人中,最核心的人物,应该是那个叫代号叫刘念的线人。

正是他解开了真正的凶手是谁。他的解开办法,就是设置了一个盒子,交给了小说里的王小貌,这个盒子有密码,王小貌自然无法打开,但是只要那个懂得打开的人出现,就是真正的凶手。而盒子里,放着的是一个电话号码,这个号码就是季警官的。这样,整个断案的逻辑结论就是:谁主动打给季警官电话,就能证明那是凶手。因为推理的逻辑是:那个打电话的人,是从盒子中找到电话号码的,而打开盒子的可能性,只属于那个凶手。

这很巧妙。我由此获得联想的是,有一个器物的存在,必然地逻辑性地可以推演到某一个相关的人物,一般人是无法启动这个逻辑线的,而能够触及到这个器物的人,在逻辑链条上,肯定是与这个器物有着内在的响应关系。那么,标配式的设置就是:要找出那个潜在的人,只要把那个器物置于某处,就会必然地使相关的人开始行动,那个行动者就是幕后支使人。这似乎是一种永动机一样的存在,但是它的原动力是人心,人心永远愿意去启动与他相关的那一个多米诺骨牌的首张牌。

在《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2》中,刘念此举,是想揭开由理财公司里的某一个黑手操纵着的殷警官之死的谜底。

其实这个黑手就是理财公司里的杨经理,他受小说里贯穿整个故事的“大老板”蔡总的指使,主动去联系殷警官,以理财为名,约殷警官见面。殷警官答应了,但杨经理并没有前去赴约,而是委派自已新招来的下属王小貌来到约会地点,以发放传单为名,把控现场。在约会地点,殷警官同时还约来了自己的线人刘念,这也是让人感到不能理解的地方,殷警官去赴的是杨经理的约会,怎么会把自己的线人也约到现场呢?这不是增加了线人暴露的机会了吗?

但作者为何会这样写?我想根本原因,就是推理小说在设置故事情节的时候,总是会把两起不同动机却有着共同结果的事件放置在一起,从而产生误判,而这种情节设置,在《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2》里,可以说从局部到整体都是大面积地、全程性地存在着。

这样,在这起案例的开头,我们仅仅看到天台约会所带来的一场误会。当时小说并没有交待殷警官还与理财公司的杨经理有联系,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殷警官与线人刘念约会,然后,就突然看到一帮歹徒上楼了,把殷警官从楼上扔了下去,摔死了。实际情况下,殷警官赴约,有两个原因即动机,分别是线人刘念,还有就是理财公司杨经理,但因为小说没有交待杨经理那个动机,所以,逻辑推理的结果,也是小说里的警察们的逻辑结果就是线人出卖了殷警官,所以,线人刘念不得不亡命天涯。

这种因为歪打正着地闯入到另一个前因的后果中,而被误认为凶手的故事架构,可以说是包括《国家公敌》在内的好莱坞电影里惯用的情节设计。

实际上,《季警官的无厘头推理事件簿2》整个情节故事,就是一个放大了此种模式的翻版。

整个小说,实际上是分两部分,一个是两年前的殷警官之死,一个是两年之后,殷警官当年关注的地域里的知识产权公司里发生的命案。

两年前的故事,警察的本意,是想查出假钞案,从而派出了线人,这个计划非常庞大,原计划有十个线人,安插到那个地段里的十家公司,号称“十面埋伏”。这个计划看似很完善,但却不值得推敲,因为其实小说里描写到的那个假钞团伙,其实做的很笨很蠢,竟然把假钞就放在公司里,实际上真正的假钞团伙,是不可能把假钞固定地放在公司里的,这不是坐以待毙吗?但小说里的线人刘念,竟然轻而易举地就能够发现假钞团伙,他采用的办法,竟然是霸王硬上弓地直接制造爆炸的恐怖现场,然后观察哪一家公司里的职员没有搬东西,而把门锁起来,用这个办法,推断出心怀鬼胎的假钞团伙。更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假钞团伙公司里,已经有卧底警察在那里了,刘念凭着只身进入就能够掌握秘密,而那个就在那里上班的卧底竟然一无所知,无论如何是不可信的。从小说描写的氛围来看,本来那个假钞团伙根本没有实现赃物分地隐藏的办法,但小说却刻意强调警察一旦闯入,假钞团伙就会焚毁罪证,所以刘念采取了一个以毒攻毒的办法,就是用假钞冒充真币,去购买假钞,从而达到陷害伪钞团伙的目的。其实,刘念拿的是假钞,伪钞团伙只要验钞机上过一遍就能发现了,但小说里的犯罪分子极度弱智,犯了如此低级错误,令人觉得难以置信。作者炫技的是正义的一方,利用卑鄙的陷害的手段,搞掉了邪恶一派。但在整个故事中,却没有照顾到其它方面的合理性。

不管怎么说,小说里的假钞团伙在线人刘念的陷害下,被端掉了。这本来是警方的真正的目的,但是因为线人的广泛安插,导致了小说里的另一个黑帮老大“蔡总”的警觉,他误以为警察是对付他而来的,于是他开始反制警方,干掉了殷警官。这就是本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共性特点,警方派出线人的结果,本来是为了一个动机——假钞团伙,但却触发了另一个犯罪团伙——潜伏在知识产权公司里的黑帮,从而这个黑帮出手,来对付警察。

两年前的故事,以杨经理的暴露为终结,但是杨经理为什么没有把黑帮大老板招供出来?而季警官继续派出了一个卧底,潜入小说里的知识产权公司,如此一来,两年后的故事就是小说前半部分的故事开演了。

但是,这个卧底两年的线人,却没有揭开知识产权公司里的黑帮,毫无作为,令人不解,这也是小说里的前后两部分故事相互悖离的原因所在。

而发生在知识产权公司里的两起命案,可以说是与黑帮老大的故事毫无关系,也不是两年前的那个故事有因果关系,完全是公司内部搞毛、倾轧而发生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模式的重演。第一个故事,用意走的是逆转式路线,害人者在山道上停车,打电话叫被害者出来,拦阻被害者时害之,没想到,还有一个第三者欲害他,于是他被害死了。其实这个故事同样不可信,从小说交待来看,那个山道是交通要道,常有飙车族走那山路,用自己的车子设伏害死目标敌,未免太不可取。第二个案件是欲偷取合同,潜入董事长办公室,意外发现董事长早已被人打死,于是,潜入者被疑为凶手。但是,奇怪的是,门把上竟然没有指纹,由此可知另有凶手,因为真正的凶手,在消除了自己的指纹时,把疑似者的指纹也抹除了。这是一个逻辑推理问题。故事的本意不错,但是,偷公司的劳动合同令人觉得不真实,其实有很多可能去拿合同,没有必要在晚上兴师动众去偷合同,其故事设置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使另一个人之死,移植到自己身上来。也就是同一个结果,却有另外的动机。这一模式,正如上面所说,是作者最喜欢的设定,也是推理小说迷障的一个主要套路。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里也多用此法,金庸小说师承克里斯蒂,也学得惟妙惟肖。如桃花岛上的那个“木”字,推出是“黄”,但真正的凶手却是姓“杨”的。同样的结果,前因条件却有多个。反向推导,常常误判与误导。幡然醒悟,是推理小说的乐趣之一,此种技巧自然必不可少了。

小说里还有一个故事,就是“摆地摊请交保护费”与“我的手机去哪儿了”连成一体,它表层说的是黑社会如何敲诈的事,但是黑道组织相对于杀手与卧底,却是最不专业的一种,所以,黑帮遭遇到杀手与卧底之际的交锋的时候,就整个显现出一种弱智,这也是小说里的黑色幽默的味道。但不可信也在这里,摆摊的那一帮人,都有着各自为战的深层动机,每一个人都有别有用心的目的,使得司空见惯的一群摆摊人都是藏龙卧虎的交锋之地。作者为了使他的故事环环相扣、奇峰迭起,不惜把各种势力都压缩到一个狭小的时间与地段,看起来情节发展很是热闹,但是却照顾了眼前,却无力去掌握整体布局上的合理性。此处故事的原始动力是一个杀手去毒杀卧底,却与黑道发生了交锋,但是,看起来带有荒诞色彩,但若从杀手杀人的可能性上来说,却没有必要如小说里设置的那样多此一举。小说显现了笨贼的失算,看出作者编织故事的绞尽脑汁,但却是牺牲了另一面的真实性上的洞脑大开为代价的。

作者的叙事多采用反话正说,有王朔风味,幽默多由此而来,但是如果一味地采取这种调侃的方式,也使得整个小说沉静不足,人物内心刻划受限。不过作者的主要用意还是在推理上力求拉住读者注意力,正如上文所说,如果克服掉各个段落之间的疏离的话,打造成整体一体的逻辑推理架构的话,作者在推理小说上的成就相信会更高。当然,我要感谢作者给我的启示与启发。毕竟,推理小说的架构,在想不到更好的主意的情况下,套一个现成的模式与套路,进行一番新翻杨柳枝,是一条可行之路。从作者的介绍来看,作者也在亦步亦趋地模仿着日本推理小说的一些思路与套路,随着对别人的套路的融会贯通,中国此种题材作品不进步也难。

    

上一篇:《生命清单》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     

下一篇:《批评的窄门》读后感精选10篇_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