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文集》套装全八册》是一本由学诚法师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6,页数:19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诚法师文集》套装全八册》读后感(一):从心出发 --《责任与担当》书评
IT业从业者和风
学诚法师从中国佛教的文化建设谈起,到佛教世界观切入,通过《一个佛教徒的科学观》一文为佛教徒的责任与担当作了开示,“闻、思、修”与“戒、定、慧”是责任与担当的基础,佛教主要并不是要改造外界,人间佛教的建设从心出发,以破除内在的无明着手,直至究竟离苦得乐,这是佛教徒的使命、责任与担当。
同时,学诚法师还在书中强调了佛教与科学的各自使命,科学家与佛教徒的不同担当,“闻、思、修”与“戒、定、慧”改造内心世界,科学家改造外部世界;现代科学兼顾物质和精神而特别侧重物质世界,佛教兼顾精神和物质而侧重精神世界;虽然领域各有侧重,但都是追求客观真理的科学,彼此之间能取长补短,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在佛教徒如何担当上,学诚法师作了进一步开示,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世间也会有很多无师自通、自学成才的人,但对于佛法的学习,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成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自己找几本佛经,随便看看,就以为懂了,实际上可能连佛法的门还没有进入。
学诚法师在书中还提到了佛教的生命价值观,宣导全国佛教信众树立正信的佛教生命价值观,巩固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是佛教界当前信仰建设的重要内容。
学诚法师在书中开示了佛教的临终关怀,把现世生命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以自身生命诠释佛法的真谛,展现佛教的慈悲与智慧,启迪、鼓励活着的人慈悲济世、精进修行,让现世生命的价值通过佛法精神的传递,延续到活着的人身上而得以无尽地拓展,在佛教史上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佛教徒的责任如何落地呢?学诚法师在书中强调,我们要培养好的饮食起居习惯,特别强调要讲究行、住、坐、卧四种威仪。良好的威仪,使人们容易保持气息的顺畅以及心念的端正,这些对人们的健康非常重要。
佛教提倡依报、正报不二。我们整个山河、大地、房屋、饮食……这些众生所赖以生存的环境,都是众生共业所感的果报。要想让这些果报变得越来越好,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从改善自身所造的业开始。佛禁止弟子们破坏环境,并鼓励大家积极爱护建设生态环境。佛教认为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着唇齿相依的紧密联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人们应该采取尊重、关爱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环境去掠夺。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即是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
《责任与担当》不仅仅对佛教徒而言是一本使用手册,对所有一心向善的读者来说,也值得一读!让我们都从心出发,走向更好的未来!
《《学诚法师文集》套装全八册》读后感(二):《佛法与人生》,无上慈悲
上个月参加北京龙泉寺“观音菩萨成道日法会”有幸一见学诚法师法颜,如沐春风,感受到强烈的慈悲祥和,让你想去亲近,想深入了解学诚法师提出并实践的“人间佛教”理念。
感恩有缘提前阅读到学诚法师的《佛法与人生》,得以系统地领悟到学诚法师的“人间佛教”理念。不同于佛教长期以来给人的消极、避世、清心寡欲印象,此书并没有否定人们的欲望,而是认为不同的欲望给人带来的苦乐不同,只有正确的精神层面的追求才能让人坚持善的欲望,从而有喜乐的感受。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变得空虚,迷失了自我,佛教在精神层面给人的导引是最彻底的。
学诚法师进一步告诉我们内心痛苦的病因和解决办法,学习佛法最好的方法是走进寺庙“依止师友勤修学”。
走进寺庙不一定要出世留在寺庙,学诚法师在书中告诉我们说“念佛、拜佛、持咒、诵经、坐禅、经行、思维法义等宗教仪轨和远离五欲六尘境界的修持”只是狭义的修行,而“广义的修行是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佛法”,用佛法来更好地成就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得到内心的欢乐。
学诚法师的《佛法与人生》为我们指点了做人的方法、解脱苦恼的方法,运用佛法更好地工作和生活的方法,也告诉了我们学佛成佛从而利己觉他的方法,对所有大众、在家居士和出家僧众都是无上的慈悲。
开卷有益,希望所有人都能亲近《佛法与人生》。
《《学诚法师文集》套装全八册》读后感(三):《信仰与对话》书评
《信仰与对话》书评:中国人受佛教影响已经融入血液,在社会道德面临挑战的今天,人们开始对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反思,这本身就是道德内化的外在表现,西方与东方的文化冲突的表现之一就是,人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行为产生质疑,纠结,迷茫。人们需要一种与自己内在道德要求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佛教伦理无疑能够满足这一点,佛教思想已经固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容易在我们内在修养的基础上,转化为我们行为的强大精神指导力量。
《信仰与对话》书评
文/王婷杂志主编
本书的序是老校长许嘉璐先生为作。依稀记得当年入学时先生慈悲智慧的教诲之声,内心收获那一份安静、温和的力量至今难忘。有幸值遇佛法,再遇学诚大和尚礼为恩师,方才感悟到先生话语中蕴含的力量,是传承千年的佛法源流。
在这个信仰动摇、冲突不断的时代,读到这一本《信仰与对话》,很难不被大和尚的洞见、智慧、慈悲所震撼。其中遍涉世界各大宗教之要旨,总括社会、政治、经济等世间诸法,将宗教与全球化、宗教与人的发展、宗教与世界和平等问题都一一述及,倘若能如大和尚所愿,多元宗教加强对话、密切合作,将有多少苦难能够避免?和平与和谐,也将真正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选择。
《信仰与对话》短评
文/李纯涛
我是1971年出生的,在物资丰富的今天,相信金钱能改变一切。没钱时害怕,有钱赚了更害怕,害怕什么自己不清楚,只是内心觉得物资的丰富让我略感快乐的同时,自己变得越来越自私自利、眼光短浅、文化修养缺失,同时,痛苦不断增加,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是这个样子,后来慢慢发现这种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疾病困扰,贫富差距,民族冲突等等,是全球性的。
这世界怎么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读了学诚法师的《信仰与对话》解了心中迷惑。我们在这样一个复杂交织的生存环境中,解决这些苦不堪言的生命与生存的问题需要宗教信仰。学诚法师讲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源泉,也是人类生存中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这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有一句话深深感动我,学诚法师讲:“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的办法,就是去付出、奉献、去利益他人、忘了自己”,我愿意学习并去实践,在平凡中能看见神圣,在困境中走向光明,遇见更好的自己。
感恩学诚法师的开示,感恩国家,感恩佛陀,感恩道友,感恩自己。
《信仰与对话》短评
文/刘艺
未看到书的内容之前,就在琢磨,法师会怎样来诠释信仰的概念。“信仰”本就是个很高规格的词语,是人类一种极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不同信仰间的对话,犹如一场盛大的心灵飨宴,很期待进入其中!
伴随着满心的期待,翻开了书页。随着字句的深入,瞳孔不自觉的放大,身形不由自主的端坐,连脚都下意识的摆正了……行端表正的外在之举,来自内在真实的触动:这一场“规模宏大的文化盛宴”,交流内容之深广,字句之考究,内容之精彩,对身心之涤荡, 都淋漓尽致!
这是一部精华。博古论今,中西理论的融会与贯通,多元化思维的导入,内容深奥宏博。静下心来,每次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升华!
再次感谢,有幸与其接触!
报众生恩,为人民服务
——读《信仰与对话》有感
贤三
《有信仰的人容易有道德的自律精神》在这篇对话中,学诚法师用深入浅出的现代语言诠释了佛法是如何作用于人的身心,使人在道德上更容易有自律的精神。我比较有感触的是,法师的语言很现代、很容易懂,也很灵活。
法师是这样来讲闻思修及证的:
“闻”就是信息的接收;修,就是信息的处理,并还举例子,“一天,接触的东西太多,如果不处理的话,你这个u盘就会满,电脑就会满,头脑也会满,你必须要去处理,不要的把它屏蔽掉,把它放在垃圾箱里,这个就是修行。证,就是巩固,好的信息保存好,巩固好。
闻思修证这些听起来很深奥的佛法名词,法师说出来确轻松自如,令人信服。
法师还用如下的话来阐述佛教的因果原理: “现在一些事情的产生,也有可能是因为过去的信息在起作用,我们现在收储的信息,未来也会起作用,所以我们需要从更宽广的空间、更长远的时间来认识事物,认识它的整体性,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大众很熟悉的语言,读过之后,会深深地感叹:“是这么回事,是这个道理啊!”
法师不仅把深奥的佛学用现代人的语言轻松阐释,而且也把我们熟知的语句用佛教语言来诠释,比如法师说:为人民服务,和佛法里讲的普度众生、报众生恩是一致的。我相信大多数人读到这样的话,佛教的宗旨教义就不再难于理解、接受了!
佛教是在传播和践行正能量
上海 张晓煜
一天听一朋友聊佛教与基督教的区别,她讲“佛教是去求佛、拜佛,然后让佛保佑人,是要先贿赂的……”。多么大的误解啊,佛教博大精深,是生命伦理的哲学,可是我的智慧尚浅,语言贫乏,不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告诉她佛教的真意。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直至有幸读到学诚法师的《信仰与对话》。
《信仰与对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快乐、光明,佛教的终极目标是离苦得乐。佛教认为苦乐不是由神主宰的,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佛教相信善的力量,以善为出发点,讲因果,善念善行会感化成善果,所以只要我们在因上努力,让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都从慈悲、善良、利他出发,就能感得善果。
佛是什么呢?学诚法师解释的很明白,“佛是觉悟的人。觉悟分成三种:第一种是自觉,自己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第二个觉他,帮助别人觉悟;第三个觉行圆满,他觉悟的这些行为已经圆满,做到家了,做好了,就名为佛。”我们学佛参佛的目的就是要向内观心,坚定自己内心善的力量,改变错误的思考方式、生活习气,达到内心平和、快乐,提高生命的质量。所以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内心的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省示自心,觉悟人生、悟真悟善、善行他人,即可成佛。
佛教的教义是慈悲、智慧、平等、圆融。慈是给予人快乐,悲是为人去除痛苦。目的是净化人心、利益社会、维护世界和平。学诚法师讲 “佛教是伦理性的宗教,佛教的善恶观、慈悲观、人生观、缘起观等,对于净化人心,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和谐社会应该拥有的吗?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这个众生,不仅仅是人类,还包括其它物种,佛教不仅开示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别人的关系,还开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关心我们人所生存的环境,“我们人,仅仅是宇宙当中的一份子,我们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同这个世界、同他人有着极其紧密、丰富的联系”,“人是不可以脱离环境而很好地生存、发展的”。开示我们自然环境恶化、道德危机是“个人由于丧失了和整个世界的丰富完整的联系,而使自我成为单向度的占有财富的‘挣钱机器’”。佛教倡导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善待大千世界,善待众生、众事、众物,顺应自然规律,天人合一的精神。
佛教、佛法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紧密关联的,佛教是宗教信仰,也是一种道德规范,佛法里有明细的道德标准,也有实践道德标准的行为规范。我们大部分人都认为目前社会出现了道德危机,出现了信仰危机,学诚法师分析的很到位,“信仰的失落使个人无法找到‘终极关怀’,无法实现生命的根本转变,从而沉沦于各种欲望之中”,“有信仰,它就会成为人的性格里面一种稳定的力量和作用,这样自己就会从内心里头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佛教宣扬的是包容、和煦、自律的道德正能量。
佛教有特定的仪规,任何宗教都需要仪规,如果我们对佛教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仪轨表面,没有深入了解佛教的深刻内涵,不悟慈悲善良的本意,容易把迷信与宗教混为一谈。佛教的仪规是为了让我们静心、专注,了悟佛善之要义,学佛是为了我们现世能更够好地做人、做事,处理好自己与万物的关系。
学诚法师《信仰与对话》
袁婷婷
学诚法师在《宗教关注全球化问题》中提到:古典经济学大师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思考令人深思,他说“我们将自由地回到宗教信仰和传统美德的那些最确切的原则上来......贪婪是一种罪恶,高利盘剥是一种不端行为......我们将再次把目的看得高于手段,宁愿取善而不为实用。”(科斯洛夫斯基,1997年)是的,我们应该回到作为人类智慧和教导的伟大宝藏的各大传统宗教,谛听那些历久弥新、对人类具有永恒价值的伟大教导。当法利赛中的一位律法师问耶稣,他的第一紧要的诫命为何时,耶稣回答道:“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爱邻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与先知的总纲。”(《圣经》(和合本),马太福音,22:37-40)这里“邻人”具有超越不同地位、种族、教派、国家和地域的全人类性质,是普世之爱。巴哈伊教学者乔治?汤森(George Townshend)说:“所有(耶稣基督教的)戒律,无论消极的积极的,都是为了消除疏远,促进爱、和谐与一致。他想尽办法去清洗人的心灵中的自私,教育人从自我中心走向世界中心。”(汤森,2000年)
佛教从平等慈、同体悲的基本观念出发,展示了其利乐众生的伟大胸襟。印顺法师说:“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也可以说与中国文化的仁爱、基督文化的博爱是相同的。”(印顺,2000年)“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一方多予人快乐,一方减除人的苦痛,名为慈悲。”(印顺,2000年)基于“慈悲为本”的佛教,主张“所行惠施,不求其报”的布施,牺牲自己的精神和物质利益,甚至生命。《古兰经》也教导人们应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还有印度教、锡克教、犹太教等等,可以说,关心他人、关心人类、关心生命,是世界各大宗教的基本教谕。
法师从各大宗教的博爱思想出发,为我们细细解读各大宗教的内涵。如何践行关心他人,关心人类,如何走向幸福,让我们悉心听取法师与各信仰的对话!
《《学诚法师文集》套装全八册》读后感(四):《和合与愿景》书评
读完学诚法师《和合与愿景》中的“当今佛教的社会责任——建设人类的心文化”一节后,对学诚法师所谈到由人类内心的问题,而引发现今世界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的环境危机,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等深有感触。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使人们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舒适物质和快感享受,但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由于信仰的缺失,道德沦丧人性泯灭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人为了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这个目的而不择手段,突破了道德底线。例如,药物掺假、食物掺假,掺毒等等,这样的做法所导致的恶果最终都会回报到人类自身。出现这样的危机,很多是由于我们的心出现了问题,心生病了。学诚法师认为,当今佛教的社会责任,就是建设人类的心文化,这符合佛教的基本内涵:慈悲,智慧,包容,和合,中道。纵观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价值观,要想根本上解决人类的各种冲突和危机,佛教提供了一条独特而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促进世界和谐是佛教徒的神圣职责与使命,和谐世界需要从心开始”。
《《学诚法师文集》套装全八册》读后感(五):一套充满正能量的文集
学诚法师第一套文集出版了,真是可喜可贺!这套书里里外外充满了正能量!能让我们内心充满正念和善的力量,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我们生命的价值,是一套能够给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奋斗的年轻人、渴望修身养性的中老年人,带去信仰的关怀和力量的好书!
记得学诚法师曾说过,佛教在一辈辈出家人的劝善教育中,唤起了人们“积德行善”,以改善自身命运的内在动力,更影响着一代代佛教徒与社会大众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无我利他”的慈善事业中去……只要能对家国民生、对幸福快乐的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都应该去做。
佛教讲,世间万法,还归一心,慈善事业最终还在一颗善心。守护这颗心,传递这颗心,增广这颗心。佛门的慈善,贵在这颗善心的启发和善行的坚持,在日复一日中默默扩散着它的影响。
学诚法师的这套文集,用佛法的力量开启我们内心的觉性,开创幸福、喜乐、自在的人生,我们相信正信、正道、正见一定能成为我们民族信仰的根基,并转化为我们内心稳定而强大的精神力量!
《《学诚法师文集》套装全八册》读后感(六):以戒为师—— 《持戒与觉悟》书评
(IT业从业者,和风)
学诚法师的新作《持戒与觉悟》系统开示了“以戒为师”的来龙去脉、传承历程。对于修行人来说,要学佛,想觉悟,先从持戒入手!
在本书中,学诚法师强调:戒律不仅是个人修学定慧的基础,更是佛法长久住世的根本。
对于持戒,学诚法师这样教诫:
持戒涉及对内调伏烦恼和对外观照境界两方面,要想如理地观照好外境就需要学习戒相,同时要培养对缘起的观照力;而调伏烦恼须以戒体为推动力,运用正知见来调伏。
戒律是因更是果,戒律是从佛的慈悲门、般若慧中流演出来的,又密切结合现实生活;好好研学和认真行持,就会体会到皈依、业果、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般若慧等众多内涵。
戒律的核心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持上,用佛法戒律的智慧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的习惯,改变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起心动念。
在本书中,学诚法师系统开示了如何持好戒,特别是新戒比丘如何习学戒法,还对戒律的发展演变过程做了详尽的介绍。佛教历史中蕴含着修行的秘密,实在是极为宝贵的修行教授。如何以戒为师,进趣菩提呢?
学修能断惑业苦,进趣菩提依三学
无漏三学戒为首,殷重持戒众所赞
住持正法戒为本,以戒为师佛教诫
尊奉大乘修三聚,声闻律仪为共基
大慈大智佛制戒,随时随方应机缘
戒律流传分部派,会通时方南山兴
南山之后清规兴,敬守戒律三品持
财色名见污蔽心,闻法识破好持戒
止持作持不偏废,法体行相心行契
偏执离境心无力,融入团体学行事
勿执勿舍勿畏怯,勤学依师戒不难
识知四重利世间,僧俗学戒趣菩提
学诚法师教诫:现在很多人受戒后,因害怕犯戒、造业,对团体的很多事情都不想去做,没有整体的考量和担当,只考虑自己一个人持戒不堕地狱,毫不慈念他人,这种心行与戒律的根本精神是相违的。
针对这些现象,学诚法师开示:要修习慈悲心,懂得大家之间都是有关联的,这样才会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才会明白谁去做都是一样的,这才是菩萨发心。越是苦的、累的,乃至越有危险的事情,越是应该带头去做。在僧团中,如果时时刻刻只想着自己不下地狱,别人下地狱就不去管了,这样的起心动念根本不符合佛法!这样处理问题,肯定会造成处处与他人对立。现实中这类现象非常多,尤其是学戒律学得比较偏执的人更是如此,他们没有从内心认识到人与人、业与业都是有关联的。甚至也是一些寺庙里人与人之间不相和睦的原因。
我们如何培养大局观呢?学诚法师开示:
无论善业还是恶业,都是在与别人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作用和力量。有些业种在我们心里,被外缘引发而产生行为。因此,自己的业与别人是有关联的。同样,别人的业与自己也是有关系的。别人做得好,我们起欢喜心,随喜他的功德,我们也造善业了;别人做不好,我们心里起烦恼,也造了恶业。所以我们要培养大局观,要考虑到问题的整体性、长远性和连续性,这样我们的看法就会不一样。假如天天想的都是个体,怎么会有好的成就呢?而如果时时刻刻考虑的都是团队整体,那么自己的很多问题也就自然不成问题了,最终我们才能有所成就。菩萨考虑的是所有众生的事情,所以才能广度众生。
对于僧团如何清净、和合、增上的发展,学诚法师作了开示:
在一个僧团中,我们要把整个僧团的清净、和合、增上作为考虑问题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并不断去熏习这些基本观念。这样慢慢地学,有进步了,有能力了,才有办法承担教法、住持佛法。否则,无论学法、受戒、持戒都会遇到诸多障碍,学一法而障碍一切法,得一法而失无量法。如果真正有所发心并踏踏实实地行持,不好高骛远,不分别拣择,就一定能够有所成就,从而真实荷担如来家业!
在本书中,学诚法师还详细介绍了居士五戒中的四根本戒(不杀生、不盗、不邪淫、不妄语)的戒相与果报以及犯戒后的忏悔方法,对于在家居士来说,也是一本很好的持戒修行指南。
《《学诚法师文集》套装全八册》读后感(七):佛教是在传播和践行正能量
一天听一个朋友说起“佛教是去求佛、拜佛,然后让佛保佑人,是要先贿赂的……”。多么大的误解啊,佛教博大精深,是生命伦理的哲学,可是我的智慧尚浅,语言贫乏,不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告诉她佛教的真意。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直至有幸读到学诚法师的《信仰与对话》。
《信仰与对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快乐、光明,佛教的终极目标是离苦得乐。佛教认为苦乐不是由神主宰的,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佛教相信善的力量,以善为出发点,讲因果,善念善行会感化成善果,所以只要我们在因上努力,让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都从慈悲、善良、利他出发,就能感得善果。
佛是什么呢?学诚法师解释的很明白,“佛是觉悟的人。觉悟分成三种:第一种是自觉,自己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第二个觉他,帮助别人觉悟;第三个觉行圆满,他觉悟的这些行为已经圆满,做到家了,做好了,就名为佛。”我们学佛参佛的目的就是要向内观心,坚定自己内心善的力量,改变错误的思考方式、生活习气,达到内心平和、快乐,提高生命的质量。所以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内心的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省示自心,觉悟人生、悟真悟善、善行他人,即可成佛。
佛教的教义是慈悲、智慧、平等、圆融。慈是给予人快乐,悲是为人去除痛苦。目的是净化人心、利益社会、维护世界和平。学诚法师讲 “佛教是伦理性的宗教,佛教的善恶观、慈悲观、人生观、缘起观等,对于净化人心,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和谐社会应该拥有的吗?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这个众生,不仅仅是人类,还包括其它物种,佛教不仅开示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别人的关系,还开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关心我们人所生存的环境,“我们人,仅仅是宇宙当中的一份子,我们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同这个世界、同他人有着极其紧密、丰富的联系”,“人是不可以脱离环境而很好地生存、发展的”。开示我们自然环境恶化、道德危机是“个人由于丧失了和整个世界的丰富完整的联系,而使自我成为单向度的占有财富的‘挣钱机器’”。佛教倡导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善待大千世界,善待众生、众事、众物,顺应自然规律,天人合一的精神。
佛教、佛法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紧密关联的,佛教是宗教信仰,也是一种道德规范,佛法里有明细的道德标准,也有实践道德标准的行为规范。我们大部分人都认为目前社会出现了道德危机,出现了信仰危机,学诚法师分析的很到位,“信仰的失落使个人无法找到‘终极关怀’,无法实现生命的根本转变,从而沉沦于各种欲望之中”,“有信仰,它就会成为人的性格里面一种稳定的力量和作用,这样自己就会从内心里头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佛教宣扬的是包容、和煦、自律的道德正能量。
佛教有特定的仪规,任何宗教都需要仪规,如果我们对佛教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仪轨表面,没有深入了解佛教的深刻内涵,不悟慈悲善良的本意,容易把迷信与宗教混为一谈。佛教的仪规是为了让我们静心、专注,了悟佛善之要义,学佛是为了我们现世能更够好地做人、做事,处理好自己与万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