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日本陆军的轨迹(1931—1945)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日本陆军的轨迹(1931—1945)》是一本由川田稔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陆军的轨迹(1931—1945)》读后感(一):从热血青年到甲级战犯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一种强烈的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他们同样也不乏智慧与执行力,为了国家安全,他们不惜以身犯险,也要为自己民族的生存去博取机会。这样一群人,放在如今这样的环境下,应当会成为很多国人心中的偶像吧。而他们中的很多人也确实成了偶像,被供奉在一个叫做靖国神社的地方。没错,这群人当中随便点几个名字出来,就可以让很多本会崇拜他们的国人们跳脚大骂,问候其全家。所以我们想想看,其实所谓爱国主义,往往会陷入狭隘当中。

回归到这本《日本陆军的轨迹》,川田稔教授清晰地分析了这群热血少年们是如何将自己慢慢玩死的这样一个过程。伴随着这样一个过程,生灵涂炭,赤地千里,可以说所有经历过这场浩劫的个体都是受害者,所以回顾往昔,我们更应该学会不要让历史重现。在东京审判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东条英机、武藤章等人为什么会如此疯狂,甚至于将国家陷入万劫不复当中。但我们回到满洲事变之前,看看到底是什么驱使永田铁男他们做出了这样一种选择。

如果我们考虑到时代背景的话,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段时间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黯淡的时刻之一了吧。刚刚跨入新世纪的人们充满着朝气与希望,那个时代有谁会想到人类竟然会在不几年之后就经历那么大的一场浩劫呢?然而也正是因为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力量,使得一战成为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战,每个国家在战壕中相持的时候所拼斗的并不是步兵的刺刀,而是身后整个国家的技术与资源。在铁和火之下,多少青年才俊本该在为文明贡献智慧的时候却被撕开了肉体。无怪乎茨威格会把那样一个昨日的世界描绘的那么梦幻,当一战结束后,一代人的命运已然终结。然而,可怕之处在于,战后的合约体系并没有真正实现权力的均衡,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在凡尔赛体系下,和平只不过是暂时休战,大战最后终归要来。这些明眼人里面,就有来自东方岛国的这几位青年军官,他们知道未来一定会有世界大战,他们知道未来的战争一定会是总体战。而亲眼见证过总体战可怖的他们也一定会为大和民族忧愁,因为他们知道,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无论是煤炭、石油还是钢铁。那么应该怎么办?

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么办?对于我们后世开了上帝视角的人来说,答案好像挺简单的。同样是岛国,同样是海洋国家,英美怎么办,咱就跟着怎么办不就成了吗?再说了,之前与俄国人开战的时候,不也有英国人暗中协助吗?对于海洋性国家,我们组成一个属于海洋性国家的英美日同盟,倚靠自由贸易,何愁大日本帝国会垮台呢?对于这种方案,其实是可行的,因为英美与日本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利益纠纷。即时日本出兵占领了满洲,李顿调查团出具了报告,英美也并没有什么行动。因为当时美国国内最反日的参议员也觉得只为了中国市场而与日本开战是不明智的,因为日美之间的贸易量是中美之间的七倍还多。

然而,这样一个海洋性国家却偏偏还是纠缠到了大陆事务中去了。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想想看,这一代的青年基本上出生在明治维新以后,他们的父辈们经历了国家近乎危亡的境遇,只不过靠着正确的站队与战争中的好运豪赌两次都赢了对手,从而成为了一个区域性的列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的安全可以建立在盟友身上吗?我们的命运不应该由我们自己掌控吗?要掌控我们的命运,我们就要为未来必将来临的战争做好准备,要为战争做好准备就一定要有资源,资源哪里有?大陆有。满蒙与华北的煤铁资源可以让大日本实现军事上总体战的要求,所以我们一定要占领那片地方,我们占领那片地方并不是战争,因为支那甚至不能称之为对手,我们占领那里,仅仅是为了整合资源,为后面将要到来的战争做好准备。想想看,如果我们抛开我们的后见之明的话,这个分析是不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方案?我只能说,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我们只能在各方博弈下去做出最优的选择,而实际上来说好像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于是日本兵占了东三省。而后,针对是否要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将兵力收缩至原有情况,即退回到南满铁路附近,内阁与军部的意见是相反的。内阁一直不同意这么激进的行为,然而更激进的少壮军官们直接实行了天罚。甚至统制派的谋主永田铁男也被更激进的一方刺杀。于是大家就也默认了这个事实。本来,如果按照石原莞尔的构想,日本就此止步,专心经营满洲,不再窥伺长城以南,那么历史会怎样发展,现在的情况到底怎么样,恐怕还是很难说的。因为自日俄战争之后,加之沙俄崩溃,苏联新建,满洲基本上就由日本一方实际控制了。而且短时间内北方的力量也未必可以兼顾满洲,所以日本还是有希望长期保有的。然而,石原莞尔虽然意识到中国人的反日情绪高涨,但是他却没能想到同僚也是那么地不待见他。所以他的构想没能实现,武藤章接手后,日本要继续占领华北,以得到更丰富的煤和铁。而后,德国终于与英法开战了,而德军前期凌厉的攻势使得日本其实有了一个机会,即推翻华盛顿体系下英美在东亚建构的秩序,而建立一种全新的以日本为核心的大东亚共荣圈。对于这种颠覆旧有秩序的努力,势必会与旧有秩序的缔造者,英美两国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然而,在这样一个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如果德国迅速攻占了英国本土,那么日本就能够接手大英帝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只会在欧洲用尽全力,可以无暇顾及亚洲。又或者因为英国灭亡,美国孤掌难鸣,可能会退回到孤立之中,那么日本就有机会建立一个新的东亚体系。

然而,希特勒没有按照武藤章的设想走,他不仅实际上放弃了占领英国,反而掉头去攻打苏联去了。恐怕武藤章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有想杀了这个啤酒馆的街头混混的冲动的。因为苏德一旦开战,武藤章判断不可避免的会陷入到漫长的总体战当中去,而在这种情况下英美两国一定会全力援助苏联,而日本对东南亚的进攻毫无疑问会是对英国的宣战,所以必将会把美国牵扯到战争中来,而两国的实力对比很清楚,最终日本一定会失败。

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无非是战与和两种方法了。在统制派当中,武藤章主和,而田中新一主战。对于美国来说,要和平就要日本撤军。所以当时武藤章和东条英机心中也是非常纠结的,如果撤军,那么二十万日本战士的鲜血不就白流了吗?为了国家未来付出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但是如果不撤军,那么还有多少日本精锐会失去生命呢?所以思前想后,他们还是决定要撤军,只不过我可以不必马上撤军,我等个25年再撤完可以吧?反正我保证会撤,而且我不会再去想要向南进军了。而美国人当时实际上已经想要和日本人就这些问题来谈判了,甚至暗示在谈判期间可以恢复对日本的石油禁运。当然,当美国与丘吉尔及蒋介石政府就此讨论时,这个提议遭到了中英两国一致反对。于是美国向日本发出了通牒,想要和平就必须立即撤军。

就田中新一来说,这个通牒来的非常及时。因为田中新一一直是要和美国开战的。就日美两国国力来说,越早动手,越有可能实现成功和平的可能。因为越早开战,两国的海军实力越接近,越有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对美国海军造成重大创伤,使其在两到三年内难以具备进攻能力。这样一来,日本可以抓住这两到三年的时间,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资源整合,实现总体战的自给自足。后面就发生了珍珠岛偷袭,然而逃过一劫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三艘航母在稍后的中途岛海战中成功反杀,摧毁了日本联合舰队的四艘主力航母。在此之后日本就基本上丧失了主动进攻的能力,田中新一的构想也就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了。

这样一段事实梳理下来,我们还是很难想到永田,武藤,甚至田中等人的构想到底错在哪里。如果从日X之间必有一战的角度出发,他们的构想已然是当时事态下能够想到的最优解了,然而我们知道,一旦开战你就输了。套句老掉牙的话来说这叫气数如此,天命难违。昭和军人们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与规划,来豪赌国家未来,我们知道日本帝国也随着昭和陆军如樱花飘散了。

然而这一段历史更加需要某些人去好好研究,因为现在叫嚷着中X之间必有一战的远诛党们实在是太多了,而这些人无论在见识,能力,决断,修养等各方面上,可能与当年统制派的这些皇国精英们相比都不止万里。然而我们明眼人可以看到,我们其实是二战之后雅尔塔体系的受益者呀,而且吸取一战的教训,雅尔塔体系引入常任理事国的实力作为共同安全的后盾,足以保证世界秩序在可预期的未来都将会继续保持稳定。那么作为受益者为什么却要想去挑战这一秩序甚至重建这一秩序呢?只能说很多人其实并没有脑子,所以只要打几滴肾上腺素就可以唤起死人大军了。对于这些人,他们甚至不会去想,秩序的维护是需要能量输入的,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告诉我们,在没有外界输入能量的时候,秩序总是倾向于瓦解的。美利坚在二战之后彻底从大不列颠手中接过了维护自由世界秩序的大旗,截止目前为止,我不认为有任何其他国家有这样一种能力以及责任能够代替美国,去维护文明赖以生存的脆弱秩序。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美国的世界会是怎么样的?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那就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所描绘的那种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景象,贸易往来、信息传递、技术扩散等等现代文明成型的条件都将消失。当然,这种情况也许是某些人最希望看到的,正像非洲大陆黑暗之心的那些小酋长们。

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世界秩序的最大威胁,恐怕也还真轮不上这些远诛党们,而是那些正在撕裂美国社会的左派们。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边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几下翅膀,就有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如果我们有生之年不会看到礼崩乐坏的到来,其实也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了。

《日本陆军的轨迹(1931—1945)》读后感(二):一场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战争

永田铁山在欧洲亲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段抵近观察当然影响了这位年轻少佐。

军事方面

永田判断下一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首先,德国“带着巨大的仇恨”迎来和平。这种不断增强的内部张力必将在未来深刻影响欧洲局势;第二,不具有超国家权威的国际联盟并无可靠力量来维持世界和平;第三,他认为19世纪后列强之间的战争具有周期性,大约每隔12年即会迎来下一次战争。

和平如此脆弱,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少壮派军官,永田坚信日本必须为未来的总体战做好准备。他深深了解日本工业水平和资源储备与西方列强的巨大差距。一旦开战,必将处于“重要国防资源无法自给的可悲处境”。这种差距除了通过对外交流学习来弥补,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利用军事行动扩大帝国版图,在本国领土附近取得必要的资源。他罗列了铁矿、煤矿、石油、棉花等17种军用物资,并细细对比国内生产概况以及满蒙和华北的可用概算量,认定这些短缺的资源几乎都可以从中国北方获取。

这个日本军中第一大脑心心念念要为将来的“举国抗战”未雨绸缪,他也确实早早嗅到了战争的味道,并且通过推动“满洲事件”为国家夺得一大块实地。然而这块土地并未成为日本的福地,反而成为二次大战的发端之一。一个出色的中层军官,各方面的判断和分析堪称缜密,本意是忠君爱国,最后却将国家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也是历史的玩笑。

外交方面

永田及以其为首的参谋本部情报部都相信,与苏联开战时机并不成熟。日本应将重点置于“满洲国”的建设,充实国力之后才可发动“赌国运的大战”。陆军也一度判断,美国在亚洲没有生死攸关的利益,日美矛盾可以政治解决。

但是即便日本作出“重大让步”,说我只占领华北满蒙,美国还是拒绝了日方“竭力避免战争”的努力。在本国领土附近确保资源供应、建成“日满华”自给圈,这是再“合理”不过的要求啊——军部由此决心开战。在永田的设想中,日本终将和包括苏联和美国在内的列强摊牌,并且战而胜之,建立一个包括中国、东南亚及南洋群岛在内的大东亚“新秩序”。反正要打,不如趁着时机“有利”早打。

这种没有来由的乐观令人印象深刻。首先,日本设立了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并且给目标设定了一个十分紧迫的时间表。其次,为了完成目标,日本不惜和列强开战,并且制订了“渐减邀击”等一厢情愿的计划。可是引以为傲的海军和美国相比,也就能战上三五回合;陆军只能说是东亚的苦主,面对真正机械化的苏美,哪个都不是对手。主频3GHz的CPU,硬要超频到4.1,整体性的狂热也影响了高层对局势的判断。盼苏联溃败,盼英国屈服,盼美国继续旁观。当“必胜”成了政治正确,冷静的权衡也就变成“不爱国”了。

内政方面

永田主张,为了达到“近代国防的目的”,需要举国一致。然而,“铲除”政治、经济中的许多缺陷,需要采取“非常的措施”,仅仅依靠政党政治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事实上,1931年若槻内阁总辞职后,直到1945年战败,日本都没有恢复政党内阁。

即便是军人组阁,从国家总动员论的观点出发,“纯正公明而有力的军部”也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督促为政者”。永田等人希望在陆军省内部成立一个负责综合审议军事及全面国策的机构,起草具体政策,然后迫使内阁执行他们的政策。基本上属于在总后勤部设立军委的即视感。

永田被刺杀后,武藤章作为统制派的继任核心,也事实上按照永田的设想,强化了陆军省在政府内部的角色。《随世界局势变化的时局处理要纲》、《支那事变处理要纲》、《对南方施策要纲》等文件,基本上经过内阁的小幅修改后,就成为日本的指导国策。

另外,和总体战一脉相承的,还有永田的一些其他设想。比如,将年轻优秀的退役军官安置到学校担任教官,实施学生军训;对社会青年则设置“青年训练所”;同时配合“在乡军人会”活动,把忠君爱国思想、皇道神权意识,注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以团结国民精神、统一国民行动。

像这样面向战争、举国一致的“国防国家”,历史上也有不少。远的有太平天国,近的有朝鲜,似乎都不够那么吸引人。

亨廷顿说过,军队以其严密的管理、高度的组织性、类似的心理背景和教育水平,通常成为变革中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集团。他总结道,“一个社会越是落后,它的军队的角色就越进步;一个社会变得越先进,其军队的角色就变得越保守和越反动。”永田对“纯正公明而有力的军部”的自信,可能说明的多半还是当时日本社会整体上的落后与蒙昧。

《日本陆军的轨迹(1931—1945)》读后感(三):昭和陆军是如何把自己玩坏的

对二战中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中国来说,发动战争的日本绝对是邪恶的存在,以至于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提起日本除了憎恶,就是排斥。很少有人愿意冷静地去了解日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战争的深渊,日本的自我毁灭对中国又有着怎么样的启示。

战争责任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昭和陆军作为战争发动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无疑十分重要。这个看似巨大的怪物吞噬了一切,张牙舞爪的外表令人生畏,至于内部的“构造”长久以来一直迷雾重重。川田稔的这本书所做的,就是对怪物进行解剖,虽说并非完美,但也足以窥见一二。

关于永田铁山的构想

在昭和陆军崛起过程中,永田铁山可以说是陆军的“大脑”,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后来的武藤章、田中新一、东条英机等人都是他的门徒。关于他的经历只需要知道一点——在欧洲亲眼目睹了一战。这场战争颠覆了永田的三观。

在永田的构想中,未来的战争,必然是国家的总体战,需要举国动员。为此日本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统制一切资源的政体,以便随时应对战争。这也是后来陆军统制派的起源。

当然,仅靠国内的资源当然满足不了日本的需要,于是中国进入了永田的视野。在他看来,中国的满洲、蒙古以及华北是日本建立“自给自足经济圈”必须控制的地方,能为日本提供足够的国防资源。这也成为后来九一八事变(满洲事变)和华北事变(华北分离)的思想源头。

对苏联,永田认为未来可能会发生“赌上国运的战争”,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对美国,永田认为美国在亚洲没有事关生死的利益,日美矛盾可以调和。

归结起来,永田思想的核心就是未来必然爆发世界大战,而日本必然会被卷入其中,需要及早准备。

只能说永田的构想就当时的世界形势来说也许有一定道理,然而他的继承者们固守于此,自酿恶果。

关于扩大日中战争

在陆军皇道派与统制派的斗争中,永田被暗杀。此后,日本陆军出现了一个“天才”——石原莞尔。石原的思想比起永田,明显要务实的多,也更有远见。

石原认为,就算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不一定会被卷入,而且日本的终极目的是和美国大决战。为此,他主张停止华北分离活动,不扩大日中战争,改善与蒋介石的关系,建立日本,满洲和中国联盟对抗美国。对苏联,只需要加强战备即可。日本应该积极发展军备和经济,放缓对外战争的节奏。所以石原的主要思想是“南进”。

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是如果陆军依照石原的策略行事,没有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后来的太平洋战争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关于日美开战

石原被排挤之后,执掌陆军战略的是武藤章和田中新一。不得不说,这两个人毫无战略远见,在制定战略上连连失误。

对中国,武藤和田中,发扬了乃师永田的理论,积极扩大在华战争,认为只要给中国会心一击,中国就会完蛋,对蒋介石及中国军民的抵抗力量和意志毫无认识。结果让大量军队陷入泥潭。

对苏联,武藤和田中产生了分歧,田中主张配合德国给苏联会心一击。武藤则认为,日本难以战胜苏联,为了牵制永田,他想出来一个“妙计”。一直避免与美国产生矛盾的武藤,突然同意日军南进,占领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以此激化日美矛盾,让田中无暇北顾,从而阻止北进计划。

为何武藤敢于挑衅美国,因为乃师永田说过,美国在亚洲没有事关生死的利益,日美矛盾可以调和。占领法国殖民地的事儿,跟美国谈判就能解决。然而,美国对日本进行全面禁运,超出了武藤等人的预料,让他们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这里不能不说,当时决策者的思维让人无法理解,首先对形势的判断,很多时候基于自己的想象,以为事态都能按“计划”好方向发展。其次,对国策的决断如同儿戏,武藤和田中的斗争,完全就是把国家政事当成工具,本末倒置。最后,很多时候,他们的决策除了想当然的分析,更是靠一股热血,鲁莽行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陆军认为经过珍珠港袭击,美国海军至少需要两年才能恢复元气,结果第二年,日军就惨败中途岛。

昭和陆军就这样被一群糊涂的人控制,然后一步步把自己和整个国家玩坏了。

关于东条英机

最后,说说东条英机。他大概是我们最熟悉的日本战犯,印象中我们一直认为东条是陆军和核心,控制一切。其实,就书中来看,从满洲事变到日美开战,东条扮演的都只是辅助角色。1941年当上首相之后,东条的国策主要都是靠武藤,田中等幕僚制定,本人并没有什么思想。当1942年,东条踢开武藤和田中之后,日本的战争形势更是一落千丈,再次证明东条英机在战略上的无能和平庸,他的崛起只能说是时势使然。

《日本陆军的轨迹(1931—1945)》读后感(四):精致分析之后的黑色幽默

因为简评的字数限制,一些超出本书内容之外的读后感只好在评论里面添加了。

就日本陆军关于30年代到41年底战略决策研究来讲,本书超过了目前中文界出版的所有书籍,也体现了日本学者一以贯之的精细。相信中文读者通过阅读此书,可以跳出网文、期刊杂志的思考水平,另外此书对现实的启发意义也非常大。

就本书涉及战略决策的权限而论,也比社科之前翻译的《军政关系》为好,实际上通过永田铁山、石原莞尔,武藤章和田中新一的角度看,并非是前书所说的军令部门控制住了军政部门,实际上大部分时候反而是军政部的中坚幕僚通过同僚、同学控制住了整个陆军的决策,军令部门的中坚幕僚也根本无法控制军政部门的中坚官僚与自己的意见分歧。另外是对总体战战争资源(后勤)筹划(持久战体系下)的考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战术规划。从战争这个专业角度来讲,日本30到40年代的战争决策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但最为讽刺的是在这种看似具备相当合理性的战略决策下,却蕴含了最不合理的现实考量。

从永田铁山、石原莞尔,武藤章到田中新一,都认为即将到来的战争是总体战,从被卷入战争之后的英国、苏联、美国甚至是中国的观点来看,这种观点并没有错,但是这个假设却对于发动战争的关键德国并不适用,德国并没有进行如一战一样充分全国的全国战争总动员,在经济统制上也是一塌糊涂,以军工为主刺激经济并不等于以战争为目的进行全面经济统制。这场战争在一开始就违背了中坚决策者们的假设前提。

这种错误恰恰彰显了军事官僚仅仅从军事本身的角度进行思考的巨大局限性,他们天生假定战争这样发生过,所以新的战争也应该这样。但是他们没想到过纳粹政权的本质与上台的契机以及这一政权的统治方式,要知道没有这一政权就没有战争投机。

另外全民战争动员是军事官僚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全面的战争动员需要一国内部进行高度的有效整合与协调一致,这是政治思维、经济与民众心理的全方位考量,军事专业人士无法胜任,所以永田铁山在918中认为必须通过内阁影响天皇,所以永田的后任的中坚幕僚们也是如此的依赖近卫首相,但是他们又天生的出于军事专业和作战组织的视角对政党,民众以及社会风气抱持着不信任,在占云密布的时代,无法解决协助内阁以及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有效解决这一动员的难题,只好通过操纵陆军大臣辞职来一再让自己不满意的内阁下台以及让整个社会完全纳入军事化管理的轨道(实际上又将日本近代经济的诸多弱点最大化的放大)。

仅仅从军事的角度理解总体战所带来的狭隘性就在于此

作者最后分析了武藤和田中的经历对他们战略构想的影响,不由得让人感叹日本陆军决策者在20到30年代至少还有长达数年旅德的亲身经历以及基层部队的指挥作战经验,单从战争、军事角度的决策上也始终抓住了要点,但他们决策的局限性和给国家带来的破坏力都如此巨大。而现在的决策者们是否还有这样的成长和能力培养的体制,不由的让人怀疑

暂时写到这里

    

上一篇:《火车》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     

下一篇:《红手指》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