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世界简史》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世界简史》是一本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3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简史》读后感(一):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世界简史,用这四个字来命名的书真的太多了,而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有两点,第一个自然是内容,用了六十七章的内容,从宇宙中的地球开始,到人类的出现、文明的传播,再到人们之间的争夺与被争夺,最后到现在的这个社会。第二个就是作者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把科学知识通俗化,并通过小说将其突出出来,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随着时间的流逝,月球距离地球越来越远,有了月食、满月,再随着时间的增长,出现了湖泊和沼泽,最后出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鱼类,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猿等相继出现,最后有了真正的人类。从野蛮人到文字的出现,从赤手到石器的精进,从“无私”到“权利”的争夺,最后出现了大大小小很多的国家。如今的世界是历史的产物,人性的变化也是随着社会关系而转变,但是时间还在流逝,月球对潮汐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小,那时的地球不知又会是什么样呢?

纵观公元前1000年到1922年发生了无数次战争,可以发现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唯有团结,唯有民心所向,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这也和中国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出一辙。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其实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认为比较特别的事,肯定不是唯一的,我们认为是特别的,仅仅是因为我们的眼界太小,不够宽到可以扫到那个拥有相同经历的“自己”。

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圣经》让犹太人紧密团结,有了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精神—奋进和忍耐;《荷马史诗》激发了所有希腊人团结互助,一切对外的意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让更多的人接受了自由的、正确的、系统的思维方法,并为医学、物理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释迦摩尼、耶稣、穆罕默德等创立的教会都对人类自身的思想树了一个标杆。

再来说下中国的两个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佛教在唐朝已经盛行了,但是他应允了赫拉克利乌斯的使者在中国传播他们的宗教,还接见了默罕默德的使者,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开火的国家非常之多,而他,却接受不同的声音,这与关于历史中李世民的形象非常符合。再一个就是清朝康熙皇帝,虽然称得上是一个好皇帝,但是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成为后来惨痛灭国的根本原因。

一个国家的从无到有,一种语言的从繁到易,一种文明的逐渐成长,一种思想的日益渐进,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虽然过程可能会比较久比较苦,但是人类却是在一点点的进步,现在的社会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在几百年,几十年,甚至有可能几年之后,世界简史就可能增加到一个新的长度,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就会应运而生。好书,力荐!

《世界简史》读后感(二):2016-04-13 09:40 历史就是一场剧,我们是观众也是表演者

我读《世界简史》的一些感受。

物质充斥着生活,而暴力事件,意外伤害,天灾人祸,阶级纠纷这些问题围绕发生的时候,人的本心就被迷惑了。

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现在生活的这个地方一直就是这样吗?

纷扰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

大约只有历史才能回答。在浩瀚宇宙中存活的地球,经历数载变化才迎来生物的出现,却遭受全盘毁灭,漫长岁月的等待可以再次顽强重生,似乎预兆循环体体验之旅就此展开。

从动物转变成人类的那一时起,意识在人类的发展中就成为历史,而这些进程中的单细胞生物,成为化石供以研究,爬行动物学着生存,站立起来建成群体,而后的人类,以肤色区分为黑色,白色,棕色,黄色,这各色人种以大地,海洋区分开来,占领地盘,修建城邦,围拢田地。

从古埃及到古巴比伦再到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城邦无一不是用政权,战争,暴力与乃至更大的暴力来征服眼前的土地,人们把原古带来的野性真正发展到极至,圏地,修路,建城,衍生更多的人。

我们看到的这些争夺就是历史。

如果用地区来分离地球,那么有海洋与陆地。

如果用人种来区分物种,那么追踪源头都一样。

但这世界是仍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与信仰,有祭祀,有先知,有孔孟之道,有耶稣与基督教,还有释迦牟尼。越来越多的种族成与信仰形成,越来越多的朝代变化更替。

一个新城邦的诞生,必然都经历过内部族群的四分五裂,外族种群的入侵,扩张,征服,变革,合并,然后大一统。当人们对城邦习以为常后,国家的概念便取代了地区,欧洲世界在逐步稳固后的和平时光里,进行另一轮的生产创新,工业革命。

与最初成为人类一样,工业的发展是另一种人类的成长形式。轮船、铁路等新兴产物,不仅让这一时期的人们见识到更多的地区风貌,也滋生出更大的野心,地盘地扩张,权力的统治,更多财富的拥有权,终于让人们起了争夺之心,战争终于爆发了。

不同于原古野性的人们,经历过工业时代的掌权者,采用了更为高级的掠夺方式,以地球为主战场,以国家利益为共同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漫长而痛苦,但无可避免,如果说军队的设立除了保卫自家外,那现在更重要的就是打仗。

我以为,狩猎文明是工具的革命,是社会化的初始形成。

农耕文明是发展农业经济,是文明化的初始形成。

工业文明是工业的革命,是城市化的初始形成。

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学着掌握不同的新技能,为了生存而不断创新与革命,战争是手段,掠夺是进程,这些手段都是为了更多的和平与稳定。世界的发展大约就是这样,经历进化与战乱,拥有信仰与信念,学会坚强与围合。

历史是什么,大约就是这样。

《世界简史》读后感(三):《世界简史》书评

前半段人类起源,瞬觉吾生之须臾,人类发展不过万余年,与亿万年的地球相比,真沧海之一粟。后半段人类社会发展,国家演替,日石文明,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万年的发展甚是比地球亿万年的发展更为精彩,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人的潜力有多大,下一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虽说是世界简史,但书在人类史叙述中作者主要讲的是欧洲史,对中国印度一些亚洲国家甚少涉及,不过作者也说对神秘的中国了解不深,但也未有贬低之意。在叙述过程中,可见作者功力,将复杂的历史娓娓道来,虽有些地方略有偏颇,但不失公允,眼光独到。本书是在二战前书写,但作者凭借对历史,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独到认知,甚至预测到二战的爆发。读史使人明智,写史更令人钦佩。

《世界简史》读后感(四):瑰丽的历史画卷

十多年前阅读了哥特小说《莫罗博士的岛》,H·G·威尔斯这个名字便深深刻在了我的回忆中,如今翻看他于1923年出版的《世界简史》,真乃作家著史,奇妙加倍。

历史,在我们的记忆中总像老学究笔下的文章般晦涩难懂。也许相对于地球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这本书显得并不厚重,但在简要囊括了地球的形成、生物的进化、人类世界发展历程的内容之后,一个庞大的历史架构如时光轴般清晰展现。好似我们在翻阅威尔斯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后做的笔记般,笔调轻快,视野开阔,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们轻松阅读。

习惯在每个夜晚翻开它,在现实中固定的时间点看着这个世界慢慢成长、壮大,如同乘坐时光穿梭机一般。每一页薄薄的纸都承载着上百年、上千年甚至上亿年的历史,有成长的惊喜也有冲撞的阵痛。各个时期伟大的历史人物你唱罢来我登场,如凡人般有血有肉的存在,跃然纸上,仿佛他们正站在我的面前填写着历史密码,从另一个角度诠释着我所不知晓的历史体系的空白。

威尔斯的《世界简史》比同时代的许多著作更早地摆脱了民族主义乃至欧洲中心论的褊狭,他用更为博大的胸怀承认并关注着整个人类文明真正有价值的遗产:文化、思想、宗教、艺术等等。当我们从书中获得对历史的整体看法后,可以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深究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这就如同骨骼和肌肉的关联,当然,添加肌肉的接力棒便交给读者自己了。

书中有三章提到了中国的历史,威尔斯在文中并不是简单地陈述史实,而是采用了比较历史的写法:从华夏文明“日石文化”起源对比古埃及、苏美尔人以及玛雅人的源起;从春秋分裂战乱时期的百家争鸣到分裂后的希腊哲学家的出现以及失去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群中出现的先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各有各的不同。隋唐时期放眼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最开放、繁荣、稳定的时期,让人惊奇的是,唐太宗会见过赫拉克利乌斯和穆罕默德的使者,而他也表示出了对舶来神学的浓厚兴趣并审查了《圣经》的中译本,允许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协助修建了中国第一座清真寺。在巩固政权之后对文化自上而下如此开放的态度,不禁让人钦佩。

威尔斯的写作结束于一战后,面对战后世界的满目疮痍,他是极其痛心的,但在文字里也流露出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世界充满疑问,如同人性总是让人捉摸不透;地球在不断构造,人类好战的基因似乎也是与生俱来,而世上的每一次动荡之后却又如凤凰涅磐般能诞生出如此惊奇多彩的火花,不断进化,进化,进化......让后人啧啧称奇。

《世界简史》读后感(五):一本通俗易懂的历史书

一本书,带你穿越20亿年。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又译作赫伯特?乔治?韦尔斯,英国著名小说家,新闻记者、政治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1895年出版《时间机器》一举成名,随后又发表了《莫洛博士岛》、《隐身人》、《星际战争》等多部科幻小说。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革家和预言家,曾是费边社的重要成员,会晤过罗斯福和斯大林,撰写了《基普斯》、《托诺-邦盖》、《波里先生和他的历史》、《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预测》、《世界史纲》等大量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作品。

以时间为轨道,见证了地球的成长。

地球在宇宙中如人们在地球中,是亿万同类中的其中之一,毫不起眼,无所不同。

但是它养育了无数不可计算的生命,它是我们最最伟大的母亲。

幻想中的剧情:

地球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星球与星球之前的距离让它无从交流,感到孤独寂寞。它想拥有其他生命的陪伴,如女娲造人般,它以亿为单位的时间去改变自己,逐渐的变化成适合生物们居住生存的环境。

首先出现了 无生代 ,它们的生与死都没能留下痕迹,所以暂时不能确定出时间,球球(我给地球暂时取的名字)看着它们出现,来不及交流,就在短暂的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默默的继续努力。

续而产生了鱼类,它是已知的最早的脊椎动物,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最开始的生物是恐龙...不过在当时,陆地还是一片沉寂,完全没有生命存在。

球球觉得还不够,自己的孩子们活动的区域太受限制了,所以它制造了火山爆发、降雨、下雪、冰冻以及河流的冲刷,山地的高度慢慢降低。河流带着大量的泥沙流进海里,致使海底增高,海水变浅,海面不断变宽,以前海水的陆地都变成了浅海。当然,球球先派了植物到陆地上创造出适合孩子们生存的环境。

在球球努力的同时,孩子们也不落后,胆大的孩子迈出自己的步伐,转移到新的地域,为了适应环境调整自己的体质。经历了百万年的进化,有的长出了四肢,有的长出了翅膀。这一时期的爬行动物和后代之间几乎没有接触,除了个别特例之外,爬行动物在产卵之后就先行离开,任其自生自灭。没有情感的交流,只是呆板又重复的延续着后代。

球球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样的关系,因为天气的寒冷,陆地与天上动物们慢慢的长出羽毛,进化成恒温动物。哺乳动物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们没有进化出羽毛,但而是进化了出毛发,它们不用体温去孵卵,而是把卵一直保存在温暖的身体里,直到幼体发育接近成熟才产出来。

这只是开头,后续的发展还得读者们继续从文字中探索。

就这样无数年的进化,尽管有的生物已经绝迹了,但是它们以另外的方式存在。至今,已是人类的时代。

球球对自己的孩子有无限的宽容,当人类因为领地问题而战争时,它会适当分裂陆地的面积,因为这工程需要对于人类来说是无比长久的,所以球球派了几个手下,去感化人们,就是我们所说的先知;当人们不断的破坏生态环境时,他会努力进化自己,一些孝顺的孩子也会体谅球球,进而创造出各种净化方式减少污染。

是的,我们与地球是共生共存的,在地球无限制的付出时,如果我们帮不上忙,也请不要破坏。

为了写《世界简史》的书评,特地去参考了几位前辈的文笔与思绪。

一句话、一段文字,不同人看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抵挡不住《世界简史》确确实实很好看。

曼笔。

2016.04.12

《世界简史》读后感(六):宏观看世界,是文明替代文明

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 ——达尔文

什么是世界?世界于你又是什么?是二百二十五个国家还是七大洲四大洋。在我们出生的很久很久之前,这个世界在混沌中产生。

在空间里的世界:没有人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所以中国人经常说,无知小儿,不知天高地厚。在时间里的世界:地球不过是宇宙中渺小的小小星球,在经历了亿万年之久,才逐渐形成了今天,这个我们可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形成之初,并没有生命,一片死寂,生命从何来,我们又从何来?

地质学家把包含有生命迹象的最初的岩石称为原生岩,根据岩石上留给我们的一些痕迹,来研究推算,虽然还是不知道最早的是什么,但已经可以知道大约16亿年前的生命形态。有研究说,人是从海洋生物逐渐进化,到陆地,然后进化成人类,比如人鱼,鲛人就是一个美好的意向。石炭纪沼泽期,动物的体型都比较大,所有呼吸空气的脊椎动物都属于两栖动物。地球上的温度急剧变化,进入了爬行动物时期,比如中生代的沙鱼蜥蜴,翼龙梁龙。动物们也在不断的进化,适应气候。为了适应地球的严寒,进化为恒温动物,最早的鸟类是捕鱼的海鸟。有一些鸟类的羽毛还不是很丰满,正在逐渐进化。

人类属于灵长类哺乳动物,大多数人比较认可的是,人类由猿,类人猿和原始人,进化而来,人类留下来的骨骼化石,生活痕迹都留给我们很多的研究资料。

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繁衍形成今天的生态体系之前,很多植物动物因为环境气候的变化,被淘汰。稀有物种的灭绝,恐龙的消失,都是对环境的不适应,大多数大型生物逐渐演变成小型生物。

现在意义上的世界,是文明代替文明的世界。是人类创造的世界,早先的原始人们,他们打猎,农耕。从被自然支配的生存方式变成了利用自然生存的方式。玛雅文明,巴比伦王国,最早的楔形文字都是人类的文明。在航海文明出现的最初,人们以为除了自己生活之外没有人类了,英雄们,从不相信别人的话。他们开始造船,尝试穿越海洋,落后的技术,并不能实现他们的猜想,腓尼基人就成为了第一批航海家。

这个时候,哲学家们就开始思考世界,主张用哲学来拯救或者统治人类。繁荣的希腊文明,先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形成最初的哲学。

知道了人外有人,世界之外还有世界以后,人们就开始侵略,战争慢慢兴起,以菲利普为开始,以亚历山大大帝为首的大军,逐渐征服很多国家。无论是希腊文明还是雅典文明都是人类史上必然的产物。

人类在不断的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加快了人类的发展,国家体制,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扩张,革命,都在不断的优化。

《世界简史》读后感(七):一场关于地球的变化之行

物质充斥着生活,而暴力事件,意外伤害,天灾人祸,阶级纠纷这些问题围绕发生的时候,人的本心就被迷惑了。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现在生活的这个地方一直就是这样吗?纷扰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大约只有历史才能回答。在浩瀚宇宙中存活的地球,经历数载变化才迎来生物的出现,却遭受全盘毁灭,漫长岁月的等待可以再次顽强重生,似乎预兆循环体体验之旅就此展开。

从动物转变成人类的那一时起,意识在人类的发展中就成为历史,而这些进程中的单细胞生物,成为化石供以研究,爬行动物学着生存,站立起来建成群体,而后的人类,以肤色区分为黑色,白色,棕色,黄色,这各色人种以大地,海洋区分开来,占领地盘,修建城邦,围拢田地。从古埃及到古巴比伦再到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城邦无一不是用政权,战争,暴力与乃至更大的暴力来征服眼前的土地,人们把原古带来的野性真正发展到极至,圏地,修路,建城,衍生更多的人。

我们看到的这些争夺的纷争就是历史。如果用地区来分离地球,那么有海洋与陆地,如果用人种来区分物种,那么追踪源头都一样。但这世界是仍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与信仰,有祭祀,有先知,有孔孟之道,有耶稣与基督教,还有释迦牟尼。越来越多的种族成与信仰形成,越来越多的朝代变化更替。一个新城邦的诞生,必然都经历过内部族群的四分五裂,外族种群的入侵,扩张,征服,变革,合并,然后大一统。当人们对城邦习以为常后,国家的概念便取代了地区,欧洲世界在逐步稳固后的和平时光里,进行另一轮的生产创新,工业革命。与最初成为人类一样,工业的发展是另一种人类的成长形式。轮船、铁路等新兴产物,不仅让这一时期的人们见识到更多的地区风貌,也滋生出更大的野心,地盘地扩张,权力的统治,更多财富的拥有权,终于让人们起了争夺之心,战争终于爆发了。不同于原古野性的人们,经历过工业时代的掌权者,采用了更为高级的掠夺方式,以地球为主战场,以国家利益为共同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漫长而痛苦,但无可避免,如果说军队的设立除了保卫自家外,那现在更重要的就是打仗。

我以为,狩猎文明是工具的革命,是社会化的初始形成。农耕文明是发展农业经济,是文明化的初始形成。工业文明是工业的革命,是城市化的初始形成。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学着掌握不同的新技能,为了生存而不断创新与革命,战争是手段,掠夺是进程,这些手段都是为了更多的和平与稳定。世界的发展大约就是这样,经历进化与战乱,拥有信仰与信念,学会坚强与围合。历史是什么,大约就是这样。

《世界简史》读后感(八):我眼中看到的世界历史

我眼中看到的世界历史-评《世界简史》

文/信实的精灵

有一种目光越过时代,有一种情怀早已不在。

对于世界的历史,人类的历史,尤其如此。历史不是为了忘却,而是让我们在清晰知道自己过去的基础上,努力走好自己的将来。

龙应台在她的经典文章中《不相信》里面写道,“我们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历史在不同的人笔下都会有不同的态度,他对于一段历史肯定有自己的看法。当然,即使我们自己亲身经历那段历史,我们写出来的文字也带有我们自己的态度,不可能完全公正。

本书的作者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作为英国著名小说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家,后来主要从事新闻工作。在他年轻的时候就著有《时间机器》《隐身人》《当睡着的人醒来时》和《不灭的火焰》等多种科幻小说以及其他许多著作。他的作品多达一百多部,内容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是现代作家里面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尤其是他的《时间机器》,完美勾勒出关于未来世界的想象,在他对未来的幻想中,很多都在慢慢地实现。这也注定他的书中还没有涉及到1940年代之后的事情,若是有心之人愿意延续他的风格,可否考虑把威尔斯尚未经历过的这段历史补充上去,也算是对已逝威尔斯先生的缅怀。

威尔斯的这本《世界简史》,完全不同于他之前在一战结束后1920年创作的巨著作品《世界史纲》(近100万言、里程碑式的历史巨著),旨在“向具有一般智力的人展示,如果文明要想延续下去,政治、社会和经济组织发展成为世界性联盟是不可避免的”。《世界史纲》完全展现了他作为历史学家研究深入、学识渊博的一面,也帮助他自己整理自己之前对于历史的研究成果。甚至于当年梁思成都曾翻译过他的作品,可见他作为历史学家的影响之深远。而现在我们看到的《世界简史》中,他更加以自己对于世界发展的认知,以简单轻松的语言,帮助我们理清世界发展的脉络,轻松架构出来世界历史的轮廓。

用威尔斯他自己的话语说就是,“我写作这部《世界简史》的最大愿望,是希望读者能像读小说一样,一口气把它读完。”,而我,也确实在这本所谓的“历史书”中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尤其是谢凯流畅的翻译,也为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加分不少。

这本书被翻译成30多个国家的文字,在全世界狂销200万册,多达50多个版本。仅仅中文版的,目前我所能搜索到的版本,就有2011年中央编译出版社的《世界简史(英文版)》,是这个版本中基本是保持原样的;201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岩翻译的版本(虽然此版大部分人反应不佳,都说翻译方面和语言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多的失误和欠缺);还有2012年由新世界出版社余贝翻译的版本,和2008年曾经出版的被叶青翻译过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威尔斯的另外一部作品《写给青年人的世界简史》。2013年由新世界出版社再一次出版的换了另外一位翻译者余守斌的作品《世界简史》,当然这都从侧面证明这本书的无穷魅力。

相比较于《世界史纲》,《史纲》不过是对过去百年内地质学者、古生物学者、胚胎学者和任何一类博物学者、心理学者、民族学者、考古学者、语言学者和历史研究者的大量活动所揭示的现实的初始图景加以通俗的叙述。如果认为它在任何意义上超过了这一点,那就是荒唐的。

本书论述了从时间和空间的开始、地球的形成、生物和人类的起源直到现代的世界史。对民族的形成和社会发展史,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加以叙述,对各种历史事件着笔简要、边叙边议。另外,书中还附有105幅地图和100幅插图,甚至于“基督的洗礼”的图片都包含在内。不论哪一版翻译,一直保持着六十七章的结构,力求尊重威尔斯自己当时的章节划分和逻辑结构。在这部颇具影响的历史著作中,他从空间中的世界到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建,无不渗露出宇宙之旷达、生命之奇特、以及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作者抛弃了堆积枯燥的文学史料,省去了那些繁琐的事件,以一种欢快的笔调,豁达的自然观,讲述了人类成长史上所经历的磨难与成功,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威尔斯比同时代的许多著作更早地摆脱了民族主义乃至欧洲中心论的褊狭,他关注的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遗产,包括文化、思想、宗教、艺术等,这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威尔斯确实文采飞扬,他还将达尔文进化论的观念引入历史研究领域,形成融通东西、纵观古今的宏大构思,因而,《世界简史》自问世以来一直是青年人增益历史知识的典范读本。

当然,这本书也被誉为“世界之书”,当然它跟《圣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包括书里面开篇第一章就与《圣经》中的观点背道而驰。《圣经》中讲道,人都是由上帝创造而来的,而在威尔斯的研究笔下,他认为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不管是从空间来看,还是从时间来看,都是与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息息相关。我们始终摆脱不了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这种说法。当然,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我们都有关于自己起源的不同看法,威尔斯也仅仅是给出自己关于世界历史的一种观点和态度。毕竟,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

相比较于以往鸿篇巨制的世界历史,威尔斯力求在历史事件的描述中,将现今我们所具有的历史知识扼要地叙述出来,绵密而复杂的事,一概略而不提。

我们能从本书获得历史的概观,而这概观,也正是研究特定的一个时代或一个国家的历史所必需的骨架。再者,这本书也可以作为阅读叙述更精密、篇幅更庞大的拙著《世界史纲》之前的入门书。然而本书的目的,主要还是满足那些无暇细读《世界史纲》,而又希望能使对于人类历史已趋模糊或片断的记忆再次清晰起来的忙碌读者的需要。

“本书不是上述拙著的选萃,亦非缩写。《世界史纲》就其本身的目的而言,乃是不容缩写的。本书是更一般化、大众化的历史,也是以崭新的立意执笔写成的。”

另外,这本书的最后附录了从公元前大约1000年左右,雅利安人在西班牙半岛、意大利和巴尔干地区和北印度简历定居点,以及接下来的人类历史。作者都给出了详细的世界大事年表(从公元前800年兴建迦太基到1922年希腊人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打败。),这也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到某一个年代的历史事件的时候,去搜索相关的历史资料更加深刻了解这段历史。

确实,这本书是在历史书中,尤其是世界历史中比较愉快的一次阅读体验。整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作者仅仅抓住改变世界的几次重要事件为主线,娓娓倒出来世界的历史。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email protected]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世界简史》读后感(九):一场关于地球的变化之行

物质充斥着生活,而暴力事件,意外伤害,天灾人祸,阶级纠纷这些问题围绕发生的时候,人的本心就被迷惑了。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现在生活的这个地方一直就是这样吗?纷扰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大约只有历史才能回答。在浩瀚宇宙中存活的地球,经历数载变化才迎来生物的出现,却遭受全盘毁灭,漫长岁月的等待可以再次顽强重生,似乎预兆循环体体验之旅就此展开。

从动物转变成人类的那一时起,意识在人类的发展中就成为历史,而这些进程中的单细胞生物,成为化石供以研究,爬行动物学着生存,站立起来建成群体,而后的人类,以肤色区分为黑色,白色,棕色,黄色,这各色人种以大地,海洋区分开来,占领地盘,修建城邦,围拢田地。从古埃及到古巴比伦再到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城邦无一不是用政权,战争,暴力与乃至更大的暴力来征服眼前的土地,人们把原古带来的野性真正发展到极至,圏地,修路,建城,衍生更多的人。

我们看到的这些争夺的纷争就是历史。如果用地区来分离地球,那么有海洋与陆地,如果用人种来区分物种,那么追踪源头都一样。但这世界是仍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与信仰,有祭祀,有先知,有孔孟之道,有耶稣与基督教,还有释迦牟尼。越来越多的种族成与信仰形成,越来越多的朝代变化更替。一个新城邦的诞生,必然都经历过内部族群的四分五裂,外族种群的入侵,扩张,征服,变革,合并,然后大一统。当人们对城邦习以为常后,国家的概念便取代了地区,欧洲世界在逐步稳固后的和平时光里,进行另一轮的生产创新,工业革命。与最初成为人类一样,工业的发展是另一种人类的成长形式。轮船、铁路等新兴产物,不仅让这一时期的人们见识到更多的地区风貌,也滋生出更大的野心,地盘地扩张,权力的统治,更多财富的拥有权,终于让人们起了争夺之心,战争终于爆发了。不同于原古野性的人们,经历过工业时代的掌权者,采用了更为高级的掠夺方式,以地球为主战场,以国家利益为共同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漫长而痛苦,但无可避免,如果说军队的设立除了保卫自家外,那现在更重要的就是打仗。

我以为,狩猎文明是工具的革命,是社会化的初始形成。农耕文明是发展农业经济,是文明化的初始形成。工业文明是工业的革命,是城市化的初始形成。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学着掌握不同的新技能,为了生存而不断创新与革命,战争是手段,掠夺是进程,这些手段都是为了更多的和平与稳定。世界的发展大约就是这样,经历进化与战乱,拥有信仰与信念,学会坚强与围合。历史是什么,大约就是这样。

《世界简史》读后感(十):这个世界的心路历程

这本书从地球的起点开始说起,直到一战结束(本书出版于1923年),絮絮叨叨的把世界历史捋了一遍。

其实很多书都会这么做,很多人也都多多少少看过几遍这种的历史。我们也知道没有一本书或一个人能说清楚所有的历史。就算在数据爆炸的今天,也不能把历史说全。大家都是在展现一个自己眼中的世界而已,或者说都是很片面的。

这本书这种偏向性特点也非常明显,就是从心理成长的角度去展现,甚至连猿人的心理也分析一下。从各种族人群的心理差异,以及哲学、宗教的引入入手,似乎历史的发展的动力都是来自于人类乃至于动物的内心。

从整个世界角度看,虽然几千年前世界的空间对于人类来说还很大很大,然而类似从公元前五世纪,公元六世纪等几个大事频发的时间片段来看,冥冥之中整个人类的历史又似乎有着共同的趋势。

历史到底是什么?怎么会发展到今天的样子?也许这是可以永远问下去的问题。

作者是用一个不一样的视角,选择相应的历史事件,去让你看到一个不同的历史演变过程。哪怕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对于人类特别重大变化,比如印刷术、工业革命之类的,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似乎都是在佐证作者的一些观点,比如“没有哪个思想可以超越同代的思想,也没有谁可以超越自身的知识行事。”也许措辞上会有些偏颇,然而似乎我们所意识到的一切都突破不了其自身的局限。或者一切都有他的原型,了解和学习历史的一个目的就是发现并掌握一些原型的规律。

相应的作者也很准的预测了二战发生,“如果以后没有政治上的统一来预防战争的发生,那么在二十到三十年里也一定会出现更灾难性的战争。”也许这就是一种原型的规律。

另外对于历史的片面性作者有一个独特的观点,就是片面主要是因为人类考古并没有踏遍所有的区域。很有意思的还希望中国(当时是民国政府)要多多开放,而且中国考古学者们要多多加油。

不难看到中国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一定是举足轻重,虽然从人类思想发展角度出发,百年的希腊帝国甚至可以说改变了整个人类的思想,但作者更多次的写到中国,还甚至专门写了一章关于隋唐,主要是因为隋唐见证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引入中国对于宗教发展的关键意义。

其实,无论怎么去讲述历史,历史就在那,你做的只是反复的去品味,每次都会有新的味道。我感觉更重要的是一种收获,不一定是为了去预测未来,其实只是做好当下的自己就好了。

2017-8-22

    

上一篇:《22岁,莲花盛开》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非学历派精英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