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那不勒斯的萤火》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那不勒斯的萤火》是一本由[意]马西米利亚诺·威尔吉利奥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元,页数:2018-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不勒斯的萤火》读后感(一):它是未来和希望

原本看到书名的时候,我以为它是一本温情大于磨难的故事,然而看到最后,不自觉为苦难的命运而动容。

每个成人都相信,岁月把最单纯美好的时光留在了童年,它给每个孩子都种下了梦想和希望,让它在孩子童真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故事的主人公马尔切罗和利奥正是在孩提时代遇到了彼此,一个乖顺温和,一个桀骜不驯,他们那么不同,却又那么契合。他们曾经一起拿着弹簧刀割破周围大大小小的汽车轮胎以赚取一定的报酬,他们曾经一起喜爱过那个年代最红的歌手,他们陪伴彼此度过了最欢乐的一段时光。

只是性格注定了不同的人最终会走向不同的人生,命运让他们无法抗拒。来到命运的分叉口,所有人都不得不选择放手,谁,都不是意外。若是能在人生的某一刻再相遇,那是有缘。

多年以后,两人都成了家,曾经的男孩都成为了爸爸,年少的轻狂不再,肩上多了一份责任,那是幸福的,甜蜜的负担。

若一个人想要成长,家庭、孩子是最好的选择,但现实也许会给你更深刻的磨练。

利奥给父亲报仇失败,被流放放到了一处荒野,在那里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枯燥而没有希望的生活。这一流放就是十二年,十二年,足以磨平一个人所有的暴戾和锋芒,十二年的寂寞时光可以完全摧毁一个人,哪怕杀不死肉体也可以毁灭灵魂。也正是在这一段故事里,作为读者的我明白了什么是最彻底的绝望,在一个只有你和尸体的世界,对家人的思念会像洪水一样把你淹没。没有希望,没有明天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

马尔切罗也没能逃过命运的作弄。他深爱的妻子爱上了别人,一心追寻自己想要的自由,最终一个家庭被搞的支离破碎。是用孩子留住爱人,还是放手,这怕是世界上最难的抉择之一了吧。无论怎么选择都会有人受伤害,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有些时候退缩不是因为软弱,是怕有人受到伤害。

其实命运何曾放过任何人?每一个人不都是经过浴火的历练才能够重生吗?只要心中还有希望,就会有走出绝望的那一天。

那不勒斯有两个少年,仓促走过三分之一人生,把自己弄的遍体鳞伤。从挚友到陌生,兜兜转转了一圈,却还可以在原点遇见。那时他们都已不再是少年,他们是历经岁月沧桑的萤火,始终在彼此心中的某个角落里闪着微微光亮。

只是无论身在何方,彼此都不曾遗忘。他们是彼此记忆深处珍藏的回忆,哪天归来,仍能会心一笑,原来我的生命,你从不曾离开。

《那不勒斯的萤火》读后感(二):意式黑帮布景下的搏击俱乐部

文/宝木笑

马西米利亚诺?威尔吉利奥在《那不勒斯的萤火》中显示了一种激情澎湃却谨慎克制的野心。这位1979年生于那不勒斯的知名作家和编剧显然深受己身文化基因的感召,同时又带着某种“新生代”作家特有的对打破常规的深深渴望,这一切反映在《那不勒斯的萤火》上,就显示出一种源于传统却无时无刻都想冲破传统的强大的内部张力。这种张力恰恰是一部小说从合格通向优秀的必然,也同样是小说人物更加丰满鲜活的内质前提,而小说的主题也将在这样的张力中更加深刻,给读者内心的冲击和震撼也会正比提升。回首整个人类的文学史,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无不具备这样的张力美,卡夫卡、菲茨杰拉德、毛姆、加缪、博尔赫斯等巨匠无不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和享受着这种张力。

回到《那不勒斯的萤火》,这种源于某物而要摆脱某物的张力也是检验马西米利亚诺?威尔吉利奥故事驾驭能力的试金石,因为文学史海量的文本中除了万中选一的经典,更多的文本将被这种张力揉碎。作为意大利土生土长的作家和编剧,马西米利亚诺?威尔吉利奥并未想要完全摆脱自己的创作土壤,他将《那不勒斯的萤火》设定在了我们相对熟悉的意式黑帮的布景之下。小说表面上描述的是马尔切罗和利奥两人从小时候到成年后三十年的友情,而这种叙述不是架空式的,相反,是完全的写实主义的,如果一定要将《那不勒斯的萤火》的写实主义叙事做一个类比的话,其很像科波拉执导的《教父》系列。《教父》三部曲的背景显然是史诗性的,马里奥?普佐在写作《教父》的时候就从未想过要写一段架空的传奇,而是要写一部科利昂的家族史,而那段历史是完全放在美国二战后至1979年的背景下的。《那不勒斯的萤火》的文本框架划分也带着这样的历史感,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新世纪的2014年之后,涵盖了很多重要历史事件,比如意总理阿尔多?莫罗的遇害,甚至“9?11”的恐怖袭击等。

当然,《那不勒斯的萤火》的这种写实更多是侧重于一种对文本所处文化的忠实再现。马尔切罗和利奥这对好朋友并非是那种我们想象中“圈子相同”的发小,相反,他们生长的环境是完全不同的,马尔切罗是那不勒斯银行职员的儿子,而利奥则是黑手党的儿子。然而,马西米利亚诺?威尔吉利奥并未将《那不勒斯的萤火》写成意大利版的《流星花园》,因为那不是现实。现实是,意大利是一个黑帮文化和街头文化极为发达的国家,不管是中产阶级还是贫民阶级,没有人能够摆脱那种文化的浸染,甚至上流阶层的孩子也不行。小说就曾写青春期的利奥带着马尔切罗到别墅里给那些上流阶层的孩子们送劣质毒品的桥段,“事实上,很多男孩子都会拙劣地去模仿黑帮”。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一个性格乖巧温顺的银行职员的儿子马尔切罗是完全可以加入街头小混混利奥建立的“扎轮胎团伙”的——他们为六根脚趾的补胎作坊小老板工作,扎坏别人汽车的车胎,保证补胎生意兴隆,换取零花钱买烟、大麻和酒精。

正是在这样的写实氛围下,我们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意式黑帮味道。之所以说这是“意式”的,因为《那不勒斯的萤火》在前面提到的那种张力中,要突破和坚守的正是这种“意式”的腔调。虽然不是故意的,但《教父》系列当年确实让美国的黑手党非常满意,他们认为不管是科波拉还是马里奥?普佐都尊重了他们的客观实际。这其中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在意式黑帮文化中,“家族”和“家庭”的概念是一种底线意识和维系整个文化的核心,科波拉本身就是意大利裔,他具有意大利人热爱家庭的品质,科波拉曾对“意大利式”的“家族”和“家庭”观念做过非常直接的概述:“作为意大利人,我深受地中海文化的熏陶,所以我非常爱我的家人。我们也曾有过不愉快,就像其他家庭那样,但是我的心一直属于我的家人。以前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现在是我的妻子和孩子。”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种“意式黑帮”的布景,这种布景不但让家庭成为故事的叙事空间,而且也让家庭发挥了作为文本叙事动因的功能。《那不勒斯的萤火》中最为关键的情节逆转几乎全部是按照这样的逻辑推进的,利奥的父亲被黑手党大佬杀死,利奥完全堕落,走向了彻底的自我迷失之路;马尔切罗的父亲退休后一直为黑手党大佬做税务顾问,却因为一起低级的谋杀而被灭口;原本已经身在美国娶妻生子、几乎已经摆脱过去的利奥因为母亲的葬礼回国,因为无法放下父亲曾经的老大“石头脸”对父亲的谋杀和对母亲葬礼的轻蔑而铤而走险,在刺杀“石头脸”未遂后被黑帮囚禁了12年……是的,这种“意式黑帮”的家庭观念有时让我们很费解,明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非“亲密”,马尔切罗一直将父亲看成是一个庸俗可鄙的小职员和贪财鬼,利奥和父亲更是聚少离多,感情也非常疏离。然而,当有外力伤害到这样貌似疏远的家庭成员的时候,我们发现一种力在人物中迸发,也许这就是科波拉所说的“我们也曾有过不愉快,就像其他家庭那样,但是我的心一直属于我的家人”。

其实,这种“意式黑帮”的布景有着更为深刻的景深,那是一种对人物价值观和方法论都产生深深影响的类似“哲理”的东西。《教父》系列之所以成为某种将“意式黑帮”布景固化并升华的经典,就是因为科波拉和马里奥?普佐将这种“哲理”通过人物形象化了,教父的话已经远远超出台词的范畴,比如“我费了一生的精力,让自己变得十分谨慎 ,女人和小孩能够粗心大意 ,但男人不行”,“你花时间和你的家人在一起吗?不照顾家人的男人,根本算不上是个真正的男人”……马西米利亚诺?威尔吉利奥在《那不勒斯的萤火》中同样是这样做的,比如利奥虽然是个街头小混混,却将这种从残酷现实中凝练的“哲理”不时地传递给好友马尔切罗,比如“你必须要学会捍卫自己。我们生活在一片丛林里,这里有好人也有坏人,但永远是坏人占上风,尽管他们只是少数,因为邪恶就像唾液一样把我们所有人都粘在一起,无论对谁都一样。我们被一群疯子包围,甚至在你还来不及打开鸟笼,对鸟儿说‘走吧’的时候,就立刻会有人抓住你的肩膀把你和鸟儿一起关回笼子里去了。”

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意式黑帮”的布景中,哪怕这个景深再厚重,《那不勒斯的萤火》也只能是一部中规中矩的意大利风味的小说,前面我们提到的马西米利亚诺?威尔吉利奥的野心也就无从谈起。他的谨慎克制表现在那种对于这种布景的尊敬,他懂得在那片土地上,完全抛开那个布景将意味着作品的失真。同样,他的激情澎湃也基于这样的布景,因为他要在这个布景中做的更多,走得更远,从文本角度讲,这主要体现在其对人物设定的匠心上。马尔切罗和利奥是小说的主人公,而这两位主人公的设定完全处在一种“对抗”当中,不但他们的家庭环境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性格几乎是完全相反的。马尔切罗就是我们熟悉的那种“谁谁谁家的那个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即使在那段和利奥在街头混的日子里,从始至终他都是胆怯的,是被裹挟的,就像利奥不止一次嘲笑的那样,一遇到要“作案”的时候,他总是“想上厕所”。而利奥则完全是粗粝的,是叛逆的,是桀骜不驯的,是彻底的反主流的,利奥的青春期完全在酒精、女人、打架、大麻、抢劫、贩毒等度过,他就像完全释放内心欲望的恶之花,时时刻刻比对着马尔切罗的按部就班、规规矩矩。

无独有偶,这种对比很像1999年上映的《搏击俱乐部》,那部由大卫?芬奇执导,布拉德?皮特和爱德华?诺顿主演的影片正是这样的“双子对抗”模式。爱德华?诺顿饰演的杰克非常像马尔切罗,杰克中规中矩地上学、工作和生活,在貌似平静的表象下是严重的心灵危机。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泰勒则仿佛利奥,他偏激,但也激情似火,到处滋事打架,仿佛一股永不停息的破坏力。当然,大卫?芬奇的妙手让《搏击俱乐部》最终反转——泰勒和杰克其实只是一个人,泰勒是杰克分裂出来的另一人格。然而,这反而给了我们某种启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那不勒斯的萤火》:不管是马尔切罗还是利奥,我们都可以将其视为人生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也许马西米利亚诺?威尔吉利奥真正想要讨论的,或者确切地说那个统一的虚拟主角应该是“我们的人生”,即读者由此联想到的自我的生存状态。

正因此,我们才会在《那不勒斯的萤火》中看到某种镜中的自己。这是一种文本的必然映射,马西米利亚诺?威尔吉利奥笔下的那不勒斯笼罩在“意式黑帮”的布景里,这布景的象征意义是人们生活的不易和过往熏习的难以摆脱。我们接触的不少所谓“现实主义作品”总是将这种不易直接转化为感天动地的“正能量”——人物从此走上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金光大道。但现实却是,生活的扭曲是这个世界最强大的一股力,在这种力之下,走上金光大道的底层百姓的数量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像小说中的那些人,“被这座城市的黑暗淹没,迷失在无为的生活里”。通过这种“搏击俱乐部”式的对抗型的人物设定,读者不由联想到己身的生活,也许也会像小说中的人物一样感慨“在一个星期的销售实践里学会的企业经济学原理比在学校四个月里学的更多”,也会感叹“毫无疑问我们是好人而他们是坏人,然而好人却从不会像今天我们这样开心,甚至,好人根本就不懂得娱乐”。

如果马西米利亚诺?威尔吉利奥用“意式黑帮”布景下的那不勒斯街头指涉我们的庸常生活,用“搏击俱乐部”式的人物设定指向我们每个人内心的矛盾和迷茫,那么,我们到底用什么来摆脱这种注定的无意义感,进而实现自我的救赎呢?有意思的是,这个答案仿佛是一个最终成型的完美闭环:利奥在经历了十二年被黑帮流放荒凉之地之后,最终与妻子和儿子一起成功逃到了波多黎各,在波多黎各美丽的海滩,利奥与从出生不久就再也没见过的儿子深情相拥;而一直以来对父亲冷淡疏离的马尔切罗,最终知道了父亲为了让他出轨的妻子留在他的身边,减少儿子的痛苦,不惜雇凶杀掉儿媳的出轨对象,却因事后留下证据而被黑帮灭口,他找到父亲的遗骸,决心最终给父亲一个真正的葬礼。《那不勒斯的萤火》的整个故事由“家庭”开启,最终又回到“家庭”,不管是深陷黑帮恩怨的浪子,还是活得憋屈的白领,他们都在那个意式黑帮布景下的搏击俱乐部中得到了自我救赎。这不由让人想起《教父》里迈克对父亲的某种继承——在《教父》第一部中,维托?柯里昂一定要全家人都到齐才肯照全家福,迈克在第三部也要拉过文森特一起合影,在他看来,文森特缺席的合影也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照。

“就是为了这个,男人想对他说,就是为了这个我才活了下来。为了向你讲述,一切事情都有属于它的光亮。”——《那不勒斯的萤火》

—END—

《那不勒斯的萤火》读后感(三):小径分岔的我们,还能是朋友吗?

这本书的框架很容易联想到《追风筝的人》,但这个故事不是讲述救赎,而是迷失,一种人人都可能走进的命运迷失。

性格温顺的银行职员之子马尔切罗与叛逆挣扎的黑手党之子利奥,一起度过了两小无猜的童年,在利奥的父亲被追杀丧命后,两人被命运的漩涡甩至两个方向。马尔切罗有着优秀的人生,走在主流社会的康庄大道上,爱着跟别人SM的妻子;利奥,抢劫、贩毒,逃命至美国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因缘际会,他再次回到那不勒斯后,被囚禁在“老大”的销尸地长达12年,最终在妻子和马尔切罗的帮助下逃出生天。

在十二年的囚徒生活之后,曾经那个充满活力的爱说大话的小男孩,那个会在衬衣口袋里插一把梳子,会在头发上涂发胶发蜡的小男孩,如今则变成了一个没有个性的枯萎的男人……别人的生活都在前进,而他,三十七岁正值壮年的他,在时间的夹缝里与世隔绝了十二年,穷途末路。

这本书让我想起曾和自己并肩同路的人,我们以为会一直这样走下去,过着类似的人生,却在一个小径分岔的路口,有了不同的走法,偶尔相视一笑,只能往前。

我小时候有个伙伴,他书法好,我画画好,老师总是安排我们一起出黑板报。我们住得也近,可以算是青梅竹马。就像书里的父亲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一样,我们也是在这样的关照下长大。

他是我妈口里“别人家的孩子”,上学下地无所不能,他上一趟山,摘到的树莓可以用狗尾巴草串成绳,捡到一块木头可以刻成一只小象,我觉得他像是“少年闰土”,完全不带贬义的意味。

他家在村子里开了家早餐店,天刚亮雾蒙蒙的时候灯就亮了。他的妈妈在一个寻常的早上,跟人跑了。小小的村子,人言可畏。我不记得他什么时候再来上学,只觉得好像我们不一样了,他的眼睛接收了太多貌似关心的问候,而不想与人四目交接。

可能是害羞,可能是害怕,我也不太跟他一起了。转学以后,都是从妈妈口中听说他的事情。他成绩一落千丈,继母带着孩子嫁给他父亲,自此没有人管他,可想而知,他在家里的尴尬。初中毕业,他没有上普高,去了市里的职高。

自从利奥放弃了学业,所有事情都在加速地发生。先是一次打群架让他领到留校察看的处罚,再是在厕所里明目张胆地卷大麻让他彻底被开除。

十五六岁,男孩子开始崇拜起“古惑仔”之类的社会青年,女孩子开始偷偷修改宽大的校服,我们听起流行歌,我们一头冲进了青春期,我们无比向往长大,我们以不同的方式长大。

像很多农村孩子进城一样,拉帮结派是最快融入一个团体,见识一座城市的方法之一。他“混”了几年,最后回到县里的工厂,跟父辈一样每天聆听着机床的环绕音。

而我,一路上学,不好不坏,越来越像个城里的孩子。上了一个听起来不错的大学,又进了听起来不错的单位,不用插秧种稻,也不用忍受夏天厂棚的高温。

我感到我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无法挽回了。我们曾一起成长,我们曾走过相同的道路,他的家庭的衰落和我的家庭的攀升都不曾影响到那份属于我们的星球的平衡。然而利奥正在我的眼皮子底下转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恶棍。我再也不能从他身上看到哪怕一丁点的纯洁,那份曾经由我们的友谊所摩擦出的纯净。

前年,他生母生病临终,喊他去看,他被拉去了,一句话没说,一滴泪没掉。去年,他结婚了,新娘落落大方,我们在喜宴上重逢,他像个久经历练的社会人,而我还像个不经世事的学生,互留了电话,至今没有通过话。

美国仔之后我就再没有过朋友了。并不是没有机会去结识,尤其是在同事之间,但我和所有人之间的关系都只停留在一种直接而肤浅的交流上。在我们面前,时间早早地就收紧了它的发展前景。

如果有命运,真想去看一看自己的结局。我们却只能这样不知道终点地前进,好像身边很多人在高考之后都在瞬时失去了目标,陷入迷茫,迷失了好久好久。

那天,跟朋友走在路上,我说:“我们这些人,十年后肯定不会还像现在这样聚在一起吧?”

《那不勒斯的萤火》读后感(四):两个男孩的成长

当看到《那不勒斯的萤火》这个书名时,我深深地以为这是讲述感人故事的文章。腰封上,它被冠名为可以与《追风筝的人》媲美,鉴于《追风筝的人》非常精彩,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书。这是一段关于两个少年的故事,他们曾经迷失于生活,却最终因为爱而回归,虽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两个少年 一个是家里的乖宝宝,在家听爸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按时完成作业,不打架斗殴,不抽烟喝酒,一心只读圣贤书。一个是问题少年,爸妈不管任他在大街上闲逛,老师不管任他坐在角落里发呆。学校里每个人对他充满了好奇,却也充满了恐惧。没人敢和他说话,敢和他玩。而一次契机下,他们两个成为了朋友。利奥带着马尔切罗踢足球,和六个指头的男人合作在大街上扎轮胎赚外快,窝在利奥的卧室里看电影,听唱片。他们彼此视为挚友。 两个爸爸 一个是在银行工作了数十年的文员,一心想要调回到故乡,过着拮据的日子,不敢花钱、不敢买房。为人谨慎且保守,精于算计梦想着发财。会琢磨着买股票,会偷偷地将银行的东西拿回家挪为己用。他娶了沉迷于占星的老婆,有个可爱的儿子。他爱儿子,所以他选择雇凶杀人,解救儿子的婚姻。一个是黑帮手下,从小喽啰做起成为了大佬的左膀右臂。有聪明的头脑,身手矫健,能言善道,手头银钱足,对于别的孩子而言奢侈的玩具利奥应有尽有。他娶了本是美国修女的老婆,有个儿子,有个女儿。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像所有家长一样,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坏孩子一起玩耍时,总是会想尽办法拆散他们,力求自己的孩子回到正轨,却无视他们的真正想法。有一天,马尔切罗的爸爸告诉他,利奥的爸爸是恐怖分子,是他在火车的一节车厢地下埋了炸弹,炸死了马尔切罗的老师和孩子。这个消息撕开了利奥和马尔切罗的友谊组合,一个相信自己的父亲不会骗他,一个相信自己的父亲不是坏人。就这样分开了二十一年。 马尔切罗在父亲的干涉下,读本科、读硕士,拥有了一份每月工资三千欧元的工作,娶了老婆,还有一对双胞胎孩子。可谓是人生赢家。尽管她的老婆热衷于绑缚,出轨,对孩子不理不问,他仍然要困着她,彼此折磨,就是不肯接受离婚。 而利奥呢,经历了抢劫、贩毒,逃离后在美国拥有了家庭,有了老婆,有了儿子。却在回到那不勒斯之后,被黑帮困在流放之地十二年,做着苦力,给黑帮掩埋尸体。直到马尔切罗父亲的出现,妹妹婚礼的邀请,才让利奥有了逃跑的机会。 这一次,利奥要永远逃走,要与黑帮对抗。他将证据留给了马尔切罗,这一次,马尔切罗是像以前一样选择逃离还是帮助这位老朋友呢? 那不勒斯被看作是一些人的垃圾场,一些人的故乡,一些人的游乐场,一些人的回忆。对于我们的主人公而言,有一团火焰在不停地燃烧着,那是他们的友谊之光,是一种回家的力量。

《那不勒斯的萤火》读后感(五):一切事情都有属于它的光亮

男人想对小男孩说,就是为了向你讲述我才活下来,一切事情都有属于它的光亮。

马尔切罗在六岁时认识了八岁的利奥,那一年,马尔切罗与父母一起回到那不勒斯,在这之前,父亲在基层银行服务。

利奥是学校里唯一没人接送的学生,马尔切罗看见利奥走在人行道上,那种自己从未被给予过的自由让马尔切罗心生嫉妒。

经意间就刻骨铭心。第一次伤痛时的流泪,第一次成功时的喜悦,第一次考试时的紧张,满脸轻蔑的神情、充满威胁的目光,都无法控制地吸引着马尔切罗。当马尔切罗终于有机会可以和利奥一起踢足球时,马尔切罗回忆说:我和利奥渐渐找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一颗荒芜的星球。我们一起度过了五个快乐的夏天,天不怕地不怕。我们在自行车上相互追赶,在树林里践踏草地,在足球场踢比赛时闹矛盾,然后用石子儿混战,在街角的宠物店里替那些小鹦鹉渴望自由。

年少纯粹的时光在不经意间就刻骨铭心。第一次伤痛时的流泪,第一次成功时的喜悦,第一次考试时的紧张……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淡忘,陪我们走过年少的那个伙伴却总是在记忆深处固执地守护,不肯离去。

利奥告诉马尔切罗:“如果你不努力,就没人会在乎你。”马尔切罗一直在利奥的引导下成长,即便他永远是跟随的那一个,即使他常常被利奥笑话说——你又想拉肚子了?

在利奥淡出马尔切罗的生活之前,马尔切罗已经感觉到了他与利奥之间关系的无法挽回。曾一起成长,一起走过相同的道路,利奥家庭的衰落和马尔切罗家庭的攀升都不曾影响到属于他们那份星球的平衡,然而利奥却正在马尔切罗眼皮底下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恶棍,再也不能从他身上看到哪怕一丁点的纯洁。

二十一年的沉默之后,利奥重新出现在了马尔切罗的生活中。这其间,两个人均已结婚生子,利奥给马尔切罗带来了父亲的消息。

马尔切罗的父亲爱德华多在马尔切罗的婚姻中看到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失败。爱德华多一直渴望儿子远离堕落,让他成为一个理性、现代、富有的男人,当爱德华多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是一个软弱的人,面对障碍无力反抗时,他决定自己出手来扫除障碍。

《那不勒斯的萤火》一书的封面上写着:跟《追风筝的人》《阿甘正传》一样震撼灵魂、给人力量。这里提到的两本书恰巧都读过,只是时间有些久远,记忆有些模糊。阿米尔在哈桑的陪伴下长大,在心有愧疚之时,阿米尔选择了逃避;在无法面对哈桑时,阿米尔选择了陷害。哈桑洞悉一切,却始终沉默。

与马尔切罗略有不同的是,阿米尔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时常无法抗拒地记起自己年少时的懦弱,幸好,老人阿辛汗给他指出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马尔切罗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软弱,他已经习惯跟随,跟随利奥,跟随父亲,跟随妻子。

利奥把有关马尔切罗父亲的秘密告诉马尔切罗时,马尔切罗爆发了:“为什么告诉我这些?”他将面对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继续沉默还是勇敢面对。这一次,利奥让马尔切罗自己选择,他不再是那个给马尔切罗指路的少年朋友。

马尔切罗的母亲告诉他:“去做你觉得正确的事情…你的路还长,你比我更需要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宁。”

一切事情都有属于它的光亮,这光亮或许微弱但一定会照亮前行的道路。

    

上一篇:《君子如玉》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     

下一篇:生命的奋进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