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唧唧复唧唧》是一本由王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一):萤火之光

认识王路老师也是一种缘分。大学刚毕业没多久,只身一人来北京准备读研事宜。身体的疼痛每每让躺在床上的自己胡思乱想,对于未来学术生涯的茫然又总是让人心烦意乱。在这个时刻,知道了王路在隐身,知道了这样一个活得平凡却又坚定的人。

像王路老师这样的人以前也见过,自认为川大的丁纪老师就在学养和个人修身上高过王路老师。以前多多少少接触过儒家经典,读过几个不同版本的论语,也和室友胡侃过禅宗的一些东西。不过,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膈应,总觉得没有办法切实地把哲学观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所以,哲学也就变成了一种好友之间的聊天内容。至于修身一途,总觉太过遥远。

大学时代的老师和朋友给自己种下了儒家的缘分,王路老师正好给了打通那最后一层障碍的力量。还记得读的第一篇王路老师的文章是关于乘坐电梯帮别人按按钮的,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王老师的回答已经基本忘记。字里行间的态度倒是记得清楚: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标杆,向善的标杆。

儒家对于现在的我最重要的就是“止”的明示,当这个社会都在努力奔跑着向前的时候,有一种坚定的声音告诉你:停下来。不只是停下来追求那实实在在利益的疯狂,也不止是停下来对于自身不完美的苛求。是定下自己的心。曾经也有个人对我喊过这句话,可惜人生阅历的缺乏让我把它当作耳旁风一样忘掉了。王路老师的文章算是一个合适的契机,自己静下心来看,然后一切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人的改变是有很多契机的,王路老师并没有给我一种人生观转变的震撼,有的只是春风细雨的舒适。不过这种舒适却足以支撑着我们努力地走下去,心怀温暖地走下去。知道吾道不孤,知道有人和自己一起走着。活生生的,和我们有着一样的压力,一样的追求,一样的生活的人。努力去超越自己的主体性,努力去感受这生命的深刻,压抑,灵动,轻松。

抄一段很喜欢的王路老师的文作为结尾吧:

挤地铁的时候,往后让一点,让旁边人先上。 这是布施

公司朋友聚会,不要喝醉,以免给周围人带来麻烦。 这是持戒

遇到别人有怒火时,纵然他不对,礼让一下。 这是忍辱

平日常常提醒自己不可懈怠。 这是精进

时时留意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处。 这是禅定

思量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这是智慧

(鸡汤和哲学的区别可能就在于鸡汤喝了就喝了,两三天的功效;哲学改变了我们的整个思考方式,然后一切的坚持就会变得理所当然。)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二):非俗,而是雅

《唧唧复唧唧-小世界的俗与真》,这是王路老师最新的一本散文随笔集,书里描写了他经历的社会万态,小小世界里的点点滴滴,还有一些对些事态的个人看法。书名,还有书中四卷首都使用了弘一法师的书法,给我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因曾经在泉州开元寺弘一法师纪念馆见过大师书法,有种是曾相识的感觉。可以看出作者对佛还是有研究的,书中也有部分写到佛家的词语话语。

王路,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85后,河南郑州人,人称:“路总”。识路总是源于,我个人喜好,每天浏览阅读新闻,而新闻专看凤凰新闻。去年世界杯期间有幸加入凤凰网粉丝微信群(凤凰小伙伴),从中结识了许多凤凰网工作人员及爱好凤凰新闻的朋友,随后有缘进入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沙龙微信群,又在里面认识了许多文采斐然,见识博广的主笔们,路总就是其中一个。于是乎,阅读路总文章,关注其书法及些动态,发现路总古文造诣颇深,文章见解独特,古今结合得体。

知道路总出书,又有幸在豆瓣书评人俱乐部小站得路总新著,倍感荣幸之至。得书后,立刻翻阅,先解大概,再细细研读,才能对得起提供书的友人们。也是对书写者的一点点敬意,所以就写篇读后感。书写得不够深入细致,也许未能见其真谛,也只能识其皮毛之表。

书,总共分为四卷:一,兴。二,观。三,群。四,怨。这四卷都是书写生活中小世界的人间点滴,我个人认为兴,就是兴趣,因为里面写的是个人的相关兴趣而引发的感慨,事不分大小也能体现出生活的哲理。观,应该是观点,里面大部分都是书写关于家庭父母亲朋好友之间发生的事,而做出的个人观点给以表达。群,就是群众,也就是比较大众化的事件,从中表现自己的看法。怨,也就是一些埋怨,对一些事物表达他的看法,给大家一个共鸣,因为人在生活中,多少都是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能够表达出来,让大家发泄一下,认知一下如何处理这是最好的效果。

当我在阅读书的时候,感觉书的纸很好,光滑而又带点书香,而且在每一卷的卷首,都会出现经典语句,而且全部是使用弘一法师的书法。给我一种贴心的感觉。还有文章中,那些特别有意思,有含义的语句,也都会使用不同颜色给与标记,让读者有种一目了然,一眼即中的好处,也更加可以记下那些语句。

书中,应该是收集了路总较为前期的文章。自从关注路总以来,发现他对《水浒传》里面的人物特别有独特的见解,能够深入去挖掘,能够结合如今现实的生活,给以最好的表达,给读者一种清晰明了的感觉。最近关注了路总,对书法的研究貌似加深了,在此希望,路总下一部书,越精彩。早点出版给我们一个良好的阅读机会。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三):一个纯粹的人,一本纯粹的书

喜欢王路是在大学时期,那时人人网热门经常转他文章,也记不得是从哪一篇开始关注了,就知道后来他写一篇,我就追一篇,佛学、诗词、生活、孔子等等,但凡他写的,我就转发加评论。奇怪的是,他那么高产甚至那么啰嗦,每一个字我都是喜欢的,每一篇也都能跟自己的生活联系上,他的文章像平淡生活里的一杯温水,潺潺流淌,你会跟着他看见更大的世面,看见更深邃的思想,看见生活里原本那么多一丝一毫不足以被发现的事情,在他的笔下都成了佛学里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读的多了,就会发现王路是个特别纯粹的人,不遮遮掩掩,不好大喜功,也不溜须拍马,不讨好逢迎,他就是在做他自己。看见什么了就写什么,今天做了什么就写什么,读了什么书也要写,不开心了也会写,他是生活的一个倾诉者,正能量也好,负能量也罢,他都是在做他喜欢的事情,所以文章也纯粹。纯粹当然没什么不好,但是现在的社会,哪能允许你做一个那么纯粹的人,稍有招待不周的地方,别人就会对你指指点点,自己光活着都那么累了,还要照顾这个人的情绪照顾那个人的情绪,说到底都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但是王路不一样,他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管你横眉冷对洪水滔天,他还是他,不会因为你说的一句话而改变自己。所以啊,喜欢他的人都喜欢的不得了,讨厌他的人也讨厌的不得了。他代表了世界上的一部分人,不去管世界给他的压力,做自己就好了。这是勇气,哪怕是有勇气面对那么多人的指责呢,他照样活得洒脱淡定。做自己多好啊,可惜很多人都做不来。

喜欢他大概也有四五年了,看他为新书那么卖力的宣传,自然是知道他把书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也想让孩子茁壮成长。免费读了那么多年的文章,也该是付出的时候了。五六年可以教会一个人忍受、善意、坚韧甚至爱,假若一本书可以教给你这些,又为什么要拒绝呢。我一直觉得王路离我很近,写的东西、谈的事情、发表的观点,都像一个朋友一样,给予最温暖的关怀。他写“人生短暂,远远没有想象那么漫长。十五岁那年的八月十五,一大家人聚在爷爷家闭门打麻将,吃月饼。笑语欢声,一直到后半夜。回去路上,才发觉起了玉露金风,秋天来了。把自行车停在街巷口,吃一碗馄饨,大瓷碗在萧瑟的夜里冒着热气。那时我以为,这样的景象年年会有,但从第二年起,我读了大学,就未再见过家乡的秋天,未再在家乡度过八月十五。如今我爷爷已经年迈,不能再走路了。”读罢就觉得,真的是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人,时光轻擦而过,很多总觉得来得及做的事情,都被我们忽略甚至再也不能做了。

另外说,《唧唧复唧唧》这名字和他太般配了,他真的是一个唠叨又细碎的人,但是你读他文章听他唠叨的时候也总能体会得到,他又是一个可爱的、纯粹的、善良的人。那么纯粹的他当然是在表达他自己,但是读起来,好像又是刚刚和朋友聊完天一样,酣畅淋漓的,表达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耻笑与赞颂。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四):真切深刻

自从关注王路老师的公众号“王路在隐身”,每篇文章必读,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有些作者写文章有独特的味道和气质,他的文章和他的人就是这样赤诚幽默又让读者倍感踏实。本书从细小的生活中去发现并挖掘内涵,头头是道铺叙而来。讲到“群”,提到以关系和内容形成的群落,讲到一个群的气质由群成员点滴浇灌,即使成员退出。《周易乾》:用九,群龙无首,吉。群主偶尔出现,群成员有所依而住。像咱们的读书群,依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而住,它是一个好群。 本书中王路老师写了很多关于家庭,关于爷爷爸爸的事,他引领我去关注日渐年老的奶奶和爸爸,从他们慢慢减退的好奇心,以及拼命让自己有用的自尊心。我惭愧,世间事常难遂人愿。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五):时间的唧唧

这本书还没买,但是刚翻了翻目录,大多都是看过的文章,好多话连同当时读它们的心境一起闪现在脑子里。

提起王路,我脑子里就蹦出最早的那篇《师弟,你不要学王晶》,刚刚又专门回去翻了一下作者的豆瓣日记,想起哦,还有更早的一篇《绝交要趁早》。彼时的我还在考研的路上一眼望不到头,学习间歇手机翻来翻去看到这么几篇文章就好像握住了一杯鸡血,等不及便一饮而尽。后来有一天突然发现,好像喜欢的那几篇文章刚好都是一个人写的欸,然后才豆瓣知乎微信公众号一个个关注了王路在隐身。这么一晃好几年过去,感觉到他笔下的内容在丰富和成长,看他开始写孔子、写苏轼、写李白,开始谈佛说禅,开始做了凤凰新闻客户端的主笔。

我呢,考研并没能去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学校,但调剂来了大东北,日子也算欢脱。生活总在继续,琐事围绕下还是会有纠结、焦虑、不安,然后时不时看到王路的新文推送,总是感觉刚刚好,戳中你心里的那个点。有时候觉得挺开心,因为你看这个人好像在跟你一起成长,写完学业上的事他并没有停,他又开始跟你聊生活。这些文章就好比在你一个人默默纠结的时候递上的一杯热茶,也许并不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但是会让你在那个瞬间觉得特别舒心,会让你在觉得自己心中的郁结无人可说的时候,突然发现,哎这个人也在想这些事。唧唧复唧唧,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我还记得之前知乎上看到的那个问题:王路是谁?有人在下面把他跟张佳玮做对比,言语间充满了对王路能否继续保持高产的担心。当时看完我还心里嘀咕了好久,总担心这答案要一语成谶。好在王路一直在写,写的也依旧好看。

祝文思泉涌,好文常有。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六):唧唧复唧唧——读不厌的秘密

文/友竹

以前经常在人人网看王路的文章,因其文章标题总是很好地勾起人的阅读欲。相信如今这本《唧唧复唧唧》又会成功俘获读者的心——这可不仅仅是因为书名的功劳,套用李小璐女儿的话来说“我们的内容可精彩着呢!”

对于爱好文字写作的人来说,这本书里有很多充满价值的写作方法论。比如《生活和写作是一码事》里讲:生活没有止境,写作的素材也永远不会匮乏。相信那些想开始写作却苦于无事可讲、无话可说的人,好好翻翻这篇文章会有启发和收获。

至于《早餐前的总时间》这篇则提到了如何抓住文章初稿“想法”的问题,个人感觉,这大概在讲写作灵感和创作冲动的事。虽然到目前为止,对于“唯独早上,灵感最容易造访”这件事还没有明确的体会,但感觉还是值得尝试的。

《那个世界钱不重要》讨论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由于最近正在重温经典《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自然对这篇文章是看了又看。关于武侠世界里钱不重要的原因就不说了,我感兴趣的是王路对金庸写作问题的思考。

他说写小说的人不能足不出户、闭门造车,这是真的;又说读金庸最重要的是养成对生活的兴趣和热爱,这也是我非常认同的一点。从个人经验来看,从前情绪低落靠韩剧提神,年岁渐长之后,发现还是金庸武侠题材更醒脑一些。

之所以喜欢王路的文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感觉他的一些经历和想法跟我十分相似。尤其是对于高考噩梦的记忆以及考研的态度,甚至在读书期间站讲台代课,而不被学生当作师长反被嬉问“有对象否”的经历,通通都有切身经历。无论如何,那时的紧张心情是现在的一笑而过掩饰不了的。

王路的文字总是透着一股佛性,因其在文中引用佛经的频率颇高。有时候是极小的事情,引出了很大的道理;有时候又是很令当事人感到烦恼和棘手的遭遇,但是经他一番条分缕析,你又不得不感觉其实这在漫漫人生路中,实乃小菜一碟。人应当以何种态度面对事情?他说:事情不可以利害得失计,当以是非曲直计。

引用几句本书中最喜欢的话来结尾:人一辈子都在处理事情。并不是事情的大小、所涉及的金额,决定了事情的意义。而是面对事情的态度,衡量了自身的意义。小的事情上,用不姑且的态度面对,其意义要超过许多大事。人所遭遇的事情,无论幸与不幸,都可以看作上天对自身的成全。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厄运比好运更能成全一个人。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七):鸡汤乎?鸡肋也

偶然在朋友圈里看到王路先生的文章,读来甚感喜悦。又去读了几篇历史消息,欢喜益增,于是就关注了王路在隐身这个公众号。他的文章很合口味,就连着两天晚上彻夜地读历史消息。公众号的历史消息读起来体验不好,索性就关注了微博,微博的阅读体验很好。当时我就说,像这样的文章读一百篇都不会觉得乏味,接着很快就读完了所有文章。读完后还是不尽兴,又去知乎翻遍了所有王路回答的问题。大约把以上所有的都读完,依然会在每隔一段时间读到新文章时感到开心。王路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欢喜,起因是我对儒家与释老的兴趣。书评里那篇《萤火之光》的作者,即是我的室友。我与他在寝室时常会谈禅说道,东扯西扯。我喜欢与他聊天,是一种相契的感觉。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而我则是对故事感兴趣的人,尤其感兴趣于故事的主人公对故事本身的看法。以前我并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对故事感兴趣,读王璐的文章读的多了,便知道这是源于本心的自大。然自大又是仁爱的另一面,自大的人是认为自己有改变别人的能力。而究其发心来看,其实是想解决别人的问题,是恻隐之心在作用。而一个人要自大,就要使自己的自大有所依靠,也就是背靠大树好乘凉。

这本书里的一些文章,在微博、知乎和微信等平台都能读到。这些文章读起来感受到的是一种平实朴素而不矫揉造作。我曾在微信读到过一位著名作家的文章,那位作家在文中硬生生地把人拉到跑龙套的角色设定上,又设定你很纠结。最后又假装悟透一切似的告诉你,不要纠结了,你就是个跑龙套的。像那样矫揉造作的文章,就是鸡汤文,鸡汤的不能再鸡汤了。那样的鸡汤文,读得越多就越执着,越迷茫。你本来只是一点点小病,读着读着便得了大病,那就是灌鸡汤灌上火了。而王路先生的文字并不花功夫雕琢却能达意深远,称之为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不为过的。他的文字平实而朴素,道理深入浅出。一字一句虽从眼睛里读进去,却感觉那是从心里流出的。若以茶来做比喻,王路的文字就是苦荞。我在成都的馆子里吃饭,每个馆子一进去都会先上一杯苦荞茶。这苦荞茶百喝不厌,沁人脾胃,而不只是留香于口舌之间。我喜欢喝两种茶,一种是清香入口的,一种就是这苦荞茶。

当然。王路先生的文章,不见得人人都会喜欢。起先,我写这篇书评是给了一个力荐。但给了力荐之后我发现我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甚至连个题目都想不出来。虽然我写文章不会拘泥于我的题目去写,但若没有题目,我是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的。思索良久,我把力荐改成了推荐,一下子就文思泉涌了。我之所以改成了从力荐推荐,是因为我觉得王路先生的文章还是可以批评的。他自己的简介里说:“常被人以为是佛教徒,其实不是,最景仰的还是孔子。”我不知道是否可以据此来判断他是一个儒者,姑且就先这样认为吧。纵然他如此说,可是他的文章随处可见以佛教的痕迹,总让人觉得他又是一个佛教徒。有时候,你会发现在王路的文章中说一个佛教的词语时,会找一个对称的儒家的词。如此一来让人感觉佛教和儒家是殊途同归,用佛教的话来说叫心同迹异。然而就是这个心同迹异则正是我最不能同意的地方。《朱子语类》就批评说佛教是弥近理而大乱真。我很认可这个批评。佛教与儒家,不近理的时候看上去似乎不冲突,但是佛教越接近道理就越混淆道理。佛教说要中道,不要边见。可是越是中道的时候,边见的力量就越大。这就像两个同电荷的粒子相互靠近的过程,离得越近斥力越大。王路先生说历史上批评佛教的很多,但大多数都是没有搞懂。可能是我也不懂佛教,更不敢说懂儒家。纵然如此,我还是坚持认为《朱子语类》中弥近理而大乱真的批评是合理的。我曾做过一个比喻,说把佛教和儒家都看成一个函数(不妨以F(x)表示佛教,R(x)表示儒家)。所谓近理,可以看成这个函数的自变量x趋于零的过程。当x→0时,limF(x)可能是存在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但F(0)是不存在的。而同样当x→0时,limR(x)是存在并且等于R(0)的。也就是说佛教函数F(x)在x=0这一点是不连续的,而儒家函数R(x)在x=0这一点是连续的。当然在定义域其他点,这两个函数都可以是各自连续的。以上这段话,也不能算作是批评吧,只是个人对儒佛之别的一点愚见。当然,我在这类问题上面并没有王路先生那样细致的功夫,上面的比喻也真是班门弄斧。只是心中有此疑惑,就讲出来了而已。事实上,我是很期待王路先生写关于儒佛之别的文章。不过那样可能读的人就不多了,哈哈。

噫。似乎还没有说鸡肋是什么。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然而,真的是食之无味吗?既然食之无味,那怎么会弃之可惜?鸡肋,食之有味,味道还不错。只是肉少,不解馋。稍不注意,就以为没有味道给弃掉了。等弃掉之后缓过神来,才会想起好吃的味道,又觉得可惜了。

冰渊

2015年11月28日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八):一个小粉丝的碎碎念

我单方面认识王路老师并没有多长时间,不过从一开始到现在我都是王路老师一个还算忠实的小粉丝,可以说是缘分吧。

一次在豆瓣APP首页上乱翻的时候看到老师写了一篇关于曹雪芹的文章,正巧那时在看《红楼梦》于是就点进去看了看,文笔颇合我口味,不矫情也不过分卖弄,再一看他豆列里的文章,除去这样谈文化的以外,《论如厕的用纸量》《电梯上的权力》等关于生活的文章都让我看得挺津津有味的。

后来翻到他主页,嚯,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很高端嘛,还写过两本书,mark一下,点个关注,就开始了闲时追看日志的日子。

顺便说一下,当时对王路老师的另一个记忆点是我一个SNH48的粉丝,曾经推(就是喜欢)过一个妹子叫王璐,虽然现在转推了吧。

记得我关注王路老师不久他就开始更水浒系列,而作为一个在初中作为必读书读过《水浒》的人我也在看完以后留下了不少评论。当然,因为我是个小透明嘛,没什么人回我那些幼稚的见解。

暑假到了,我去国图第一次就借了王路老师出的第二本书《你所知道的世界很陌生》,封面长得……嗯,完全泯然于心灵鸡汤那类书中。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那么深,而且也不算好。一整本书谈的似乎都是作者稍稍“离经叛道”的观点,由掉下的一堆书袋做装饰。至今记得有一篇讲“一去二三里……”那首诗的作者,前面用各种作者的牛事吹得天花乱坠,然后冷不丁告诉你这是某首小学语文第一篇课文的作者,我好像能想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王路老师得意的笑容——哈哈你们这群傻X谁知道这个人?——好吧我可能有点添油加醋,但看完真的觉得作者就是来秀优越,摆出一副高姿态在给我们这些逼格不高的大众科普的,可是知道这个人的人呢?不会看到第一行就嗤之以鼻地翻过去么?

看完那本书浮现在我脑中的第一个念头居然是“作者还是太年轻了”——虽然我作为一个高中生根本没资格这么说,但是当时王路老师文章里藏都藏不住(而且也没怎么藏)的锋芒(或者说戾气?)真的是……年轻作家的通病,或者说专利。

虽然我这么说但我比王路老师还要年轻得多,所以肯定还不如人家,不论是文笔还是书袋大小。

暑假中后期听说王路老师要在西土城的彼岸书店办讲座讲水浒,欣然赴往,还在评论区问了关于门票的问题,直到如今,那个评论还是我唯一一个受到王路老师亲自回复的评论(看到的时候一脸的受宠若惊←典型的小粉丝心态)

不过啊,那个地方真是太不好找了,费劲千辛万苦找到的时候,讲座早就开始一刻钟了。别说座位,站着听的人都从小小的会议厅溢到门外三层了。我一个155的矮子,哪怕踮起脚视线都还不能越过人家肩膀。虽然声音能听到,但我来晚了又对水浒不太了解,听一会儿也听不明白,所以干脆在缝隙中匆匆瞥了一眼王路老师的侧脸就去找书看了。

王路老师属于长得很……正常的那种,其实比想象中帅一点啦,不过声音倒是蛮好听的。我一边翻《重返美丽新世界》一边把王老师的声音当BGM,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上高二以后有点忙,就没怎么追看王路老师的文章,偶尔一次上豆瓣看到老师出了新书,就赶紧趁着双12买下来了。大概是因为书和我都在北京,所以货到的很快。记得货到的那天我一边拆包装一边向我妈炫耀:“老妈你看!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当代作家王路的新书《唧唧复唧唧》!”喊完我就后悔了,万一让我妈以为我买了本多污的书呢,那影响多不好。还好我妈没多想,就是反应很冷淡:“哦,那又怎么了?”

王路老师说这是他这几年最精选的随笔了,我信,首先封面就能拿出去装逼了啊!翻到作者简介,那句“从前有人说,王路的文章有戾气,现在看来,不是戾气,是穷”把我逗笑了。在往旁边一看,吓死宝宝了,居然是签名版!——没办法,见得世面太小了,光一个签名就够我兴奋和炫耀好几天了。不过让我很想吐槽的是,这两个字写得不像王路,像王海。

翻到目录看到不少熟悉的标题,随手打开一篇在豆瓣看过的随笔,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于是莫名地兴高采烈,从第一篇看起。

没看几页,放下来,笑一笑——对嘛,这才是我熟悉的那个王路老师!比起上一本书,书袋子少多了,锋芒还是有的,但确实少了戾气——可能真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很喜欢那种清蒸鱼汤一样的散文,平淡、纯粹,没什么花里胡哨的,但很鲜美。这本书除了还残余着点鱼腥味其他都很好——不知是老师还不到那个年纪还是还不到那个功力。

评价说王路是给作家写书的作家,当得起。那篇《生活和写作是一码事儿》对于我这个写作爱好者来说简直句句说到心坎子上,每看一句都要在心里喝个彩。而对于封底说王路老师才气不足抖不起机灵的评价嘛,我觉得我不敢这么对王路老师说,一方面是我自己还不够格,一方面也是我觉得用这句话评价作家有些残忍,就像是在给人划定他一生只能达到的高度一样。

令人玩味的是,在王路老师的上一本书里他谈到了很多关于国学的东西,尤其是儒家,还分享了国学入门的方法和推荐书目,但这一本没记错只有一篇谈儒,剩下却是谈佛居多。仿佛可以脑补出这一段时间王路老师的心境变化,虽然我那时候还不认识他。

这本书是谈“俗”的,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谈王路老师的日常生活,也正因为如此,给人一种一半在看别人生活一半在看自己生活的感觉——尤其我和王路老师都住在望京。难以忘记《旧年夜的卖唱人》一开头把我惊到了——“望京地铁站附近的凯德MALL”,卧槽,望京站不就是我家那站么!凯德MALL不就是我家对面么!(不过由此也能看出王路老师在望京没住多久,因为原来凯德MALL叫华联,一直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这么叫的)这么说来我很有可能在去年的什么时候和王路老师在街上或者在地铁里擦肩而过啊!我就这么抱着书陷入少女(误)的遐想——别误会,比起大叔,我更喜欢可爱的女孩子。

吹了老师这么久,我作为一个本质粉最后还是要提出一点点吐槽的——

《一个好群是什么样的?》这篇文章里有提到下一篇文章《一个人的思想是不是他自己的》的内容,可是这样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吧,何不把两篇文章的顺序颠倒一下呢?

以及,《戒肉之初》中,写到您戒了肉但心里还有想吃肉的潜意识,并把这个当做“戒了肉世界都不一样了”的依据,可是我后来在读甘地自传时看见甘地说内心还残留着想吃肉的想法的素食者是伪善的(大意,后来我试图在书中找这个观点但没找到,不过我清晰地记得这个观点而且这个观点很像是甘地能提出来的,不对请指正),不知老师您对此是怎么看的呢?

以上内容完成于12月份,但本子里的内容总是懒得打在电脑上,最近也没有太看王路老师的文章,也没有发生什么特殊事件,就不再说了,期待王路老师下一本文集,祝王路老师越来越好!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九):写作的好胚子

《唧唧复唧唧》,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的一本随笔集。

王路,1988年出生,年纪轻轻,见识不浅,三观很正,看事极透,处处思辨,能讲出别人想不到或讲不出的道理来,也是本事。王路文学功底扎实,对佛学颇有心得,行文之处解说两句,很妙。文章较杂,涵盖范围广,细细看下来,多少能有所悟。是一本好书。

书的开头,一段话就颇为震撼人心: 人都应该持点戒。比如戒跷二郎腿。一时半会儿没那么舒服,但过了十年二十年,你的腰就比人家的好。世间任何成就,莫不如此。

二郎腿的例子是很平凡的道理,加上后面那句世间任何成就,莫不如此,立马成为很平凡的至理。短短的几行字如此入心,作者功力不可谓不深。从看到这段话后,我习惯跷的二郎腿,往往就忍住了,有时候实在觉得坐着不舒服了,才翘一会会。在其他小的事情上,也变得自律了一些。世间任何成就,都是一时半会儿的不舒服,累计坚持下来所得。

书中另一处深有所悟的点,是讲要如何写小说。

王路认为,小说源于生活经历,没有经历,没有细节,拿什么东西往外写呢?小说是虚构的,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在虚构的情节中有真实的情感,能引人共鸣,而这共鸣,如果不代入真实的场景,很难获得。

书中举了例子,《射雕英雄传》里,“黄蓉刚见郭靖的时候,是乞丐打扮。郭靖请她上桌吃饭,店小二很不情愿地拿来碗碟,黄蓉说要好菜,郭靖让小二赶快切一斤牛肉,半斤羊肝。黄蓉说,先别吃肉,先来四干果、四鲜果、两咸酸、四蜜饯。店小二冷笑着问她要什么果子蜜饯,黄蓉说,干果四样是荔枝、桂圆、蒸枣、银杏;蜜饯是玫瑰金橘、香药葡萄、糖霜桃条、梨肉好郎君。店小二就不敢小觑了。等黄蓉说下酒菜要鹿肚酿江瑶、鸳鸯煎牛筋、菊花兔丝、爆獐腿这些,店小二就吓得张大口合不拢了。能说出这些,绝非乞丐之辈。

金庸高明在哪里呢?高明在写小说永远不是他人生的主要追求。他写武侠小说,同时也是个武侠世界的人,现实世界的人怎么写武侠小说呢?就像今天玄幻小说的写手,闷头儿在屋里,每天码两万字,足不出户。那你怎么写出郭靖黄蓉这段菜谱?

这段话一对照起前几天看的《庆余年》和《豆汁记》的感觉,立马信服。《庆余年》情节精巧好看,很长很宏大,描写的场景和事件也是气势吞人,可是看完后,心里并没有什么感觉,就是觉得情节不错一小说看完了。作者有脑洞,脑洞没力量。《豆汁记》短短一篇小说,写了一个女仆,一些生活上的小事,看完之后却觉得心里很不能平静,平平淡淡的文字,感人至深,回味无穷。为什么,因为作者叶广芩的父亲,是清朝慈禧太后的宗亲,皇室宗族。叶广芩亲身经历了锦衣玉食,又亲眼目睹了败落仓皇,她经历太丰富,平淡的写出一段生活,就是别人眼中的小说。不真实的东西,没有力量。

关于小说,本书另有一段让我颇为开心的论述。 微博刚流行的时候,有人路上被车撞了,别人要把他从车轮底下扶出来,他说你别慌,我先发条微博。这祥的人,就是一块写作的好胚子。因为他有把自己的情绪和故事记录下来给大家看的冲动。但仅仅是胚子并不足以从事写作,还得练习叙述的技巧,得学会把故事和情绪千岩万壑地展现出来 。

平素总觉得自己太爱发朋友圈,好像一点小事都愿意发出来秀秀。有时候忍不住有点惭愧。看到这段文字后,心里乐了。这不是病好吗,这是因为我有把自己的情绪和故事记录下来给大家看的冲动,说明我是一块写作的好胚子。

好胚子去快乐的勤奋的联系叙述的技巧了。

《唧唧复唧唧》读后感(十):烟火气与儒释道的交响

烟火气与儒释道的交响

——评《唧唧复唧唧》

方鸿渐

有人说,读王路的散文需要焚一炉香,在午后的阳光照耀下看青烟直上。我却认为,压根不需要这么有仪式感,甚至倒杯白开水就着读就行了——滋味儿全在书里。你甚至不用一把正襟危坐的椅子,在床头依然能对生活细节的感悟心领神会。

我妈妈只读过初中,五十岁却还能背诵木兰诗。所以我看到《唧唧复唧唧》的书名,倍感亲切。一本书,你觉得亲切了,读它的语速都会放慢许多。

看《唧唧复唧唧》,经常会有矛盾的阅读感受:一边缭绕着浓重的烟火气,一边又在儒释道三家流转。

烟火气组成了王路散文表层的叙述架构。很多人甚至忽略了这本书的副标题——却能准确地反映王路的定位——小世界的俗与真。世相中的芸芸众生,看起来大得没边儿,但又芜杂不堪,重复率极高。苍生也好,公民也罢,称呼不同,本质无差,自然而然也就小了。众生相固然俗气,却又不乏平和、真切的一面。

俗是生活本色。所以王路说,生活和写作是一码事儿。因为俗,他能将双亲的嗔怪中暗含的情感展露无遗;因为俗,他能把厕所和烧饼放在一起写,却并无违和感;因为俗,他能让河南方言与杜甫诗集齐鸣,却又余音袅袅。

因为俗,就什么都露出来了,自然真了起来。

如果放眼望去,满目的俗,相信文章是美不起来的。真正为文章注入精气神儿的是儒释道的出现,这也是逐渐浮出生活地表的深层内涵。巴赫金提出“复调小说”的概念,强调小说的多声部和对话性。《唧唧复唧唧》虽不是小说,但依然在俗世背后隐藏了一个升华的主题:关于人生,如何以一种哲学意味解读。反过来说,王路最大的贡献是用这俗世为儒释道作了最佳注解。

真觉得作者是联想力丰富的能手,而联想力丰富的背后一定是对儒释道的熟稔。从技痒之失想到儒家修养,从佛家的“辩才无碍”想到“干货”要慎行,从做奶茶的小伙子行云流水般的工作想到《庄子》中技熟的稳当与自得——仿佛在俗世的底子上早已铺排了哲学味道,等你去品,去尝,去回味。嗅一口烟火气息,呼出来的则是哲学味道,幸甚至哉!

想要有升华,就免不得些许执拗。书中“不是…而是…”的句子不知是不是脱胎于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在语法习惯上显露出作者好玩的固执。是完全否定吗?恐怕不是。这也许就是王路在尾封说的:“这是一本写俗世的书。写的是俗,所以许多地方不能当真。”忽略了文章主题的整体性和前后的衔接性,就无法领会作者的要义精髓。

苏轼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我想,王路是做到了这一点的,一方面是为稻粱谋,吃文字饭的人得把写作当门手艺。以浓重的烟火气起笔作引,无疑是聪明的选择;另一方面,王路视野的宽阔足以承载他的世情,儒释道与烟火气无缝贴合,所以读来并不阻滞,真正做到了“滔滔汩汩,随物赋形”。

说点之外的:

自从接触了一些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东西之后,不自然会对形式与结构多了几分注目。不知道做书的人是否有意,书脊上的“王路”和“著”之间用六道斜线隔开,活生生“路”的斑马线嘛。有些书“著”字甚至和名字字体字号相同,以至于前些年盗版书出现了“金庸著”的李鬼事件。

再一点,书的扉页序目录部分用上彩色本来无可厚非,而且“兴观群怨”的划分也颇具创造性。可正文也不用正黑颜色,更可气的是每一篇还把编辑认为颇为哲理的中心句用彩色区别开来。这初中生的把戏,实在是此书最大的败笔。

    

上一篇: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后感10篇_读后     

下一篇:帝王师:张居正读后感10篇_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