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公众号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是一本由【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著 / 焉沁 绘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阳光博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读后感(一):我们靠什么来驱散孤独和不安?

01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说,人们为了驱散孤独,更多地生养孩子,是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多的亲人。原来,生孩子是在给自己找亲人。

就我个人理解吧,在这个花花草草的婆娑世界,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其实从本质上说,都是在对抗和驱散孤独。(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身体有残疾的人的博文,有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大概意思是,如果上天给他一个姑娘,让他有一份不散场的恋爱,他就能摆脱自卑,战胜孤独。

后来的后来,我看见有人说:“恋爱就是连蒙带骗。不会说话,还敢出来把妹。”于是,我噗嗤笑了,脑海中既而浮现出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他妈。

奥巴马他妈是个白富美,十几岁的年龄就坠入爱河,而且不到二十岁就未婚先孕了。待她生下奥巴马后,越过日子越发现自己下嫁的黑人老公只会扯淡和吹牛逼,然后就毅然撂挑子,决绝地带着奥巴马扬长而去了。

会说话,会说一口漂亮话,也许可以在搭建关系的初始阶段有所助益,是令人产生好感的加分项,但对于巩固和维系一段关系,尤其对于巩固和维系爱情与婚姻关系来说,仅仅依赖嘴皮子,是行不通的。

如果我们快速闪回过往的人生片段,浮现在脑海中的,且又给予我们生命以温暖与感动的,在更多时候,在更多场景里,往往是一件又一件渗透和溢满着爱的行为,而不是什么关于爱的言语表达。尤其是在过了耳听爱情的年龄,更是如此。

甜言蜜语都是哄那些不懂事的“孩子”或者智商低下的“傻子”的把戏。

02

如果你偏好喜听并沉迷于甜言蜜语,终有一天,你会为自己的浅薄付出代价;千帆过尽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天真,发现自己too young too simple;终有一天,你会将自己弄得满目凄怨,满面愁容,心力憔悴,遍体鳞伤,甚至悲痛欲绝。

如果一个男人对他的女人经常在言语上糖衣炮弹,甚至隔三差五地说:“宝贝儿,我爱你。”

然而,在实际行动中,这个男人对这个女人的一切置若罔闻,既没有做到为他的女人排忧解难,也没有做到跟他的女人承担必要的家庭责任,且分担家务劳动,那么,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男人的爱是虚妄的,是远得没谱儿的,或者说,他其实并没有他日常所表述的那么投入地在爱他的女人。

道理很简单。

如果有一个人时常碎碎念他特别爱花,但人们却总是发现他忘记浇花。假以时日,当他再向人们大谈特谈自己对花是多么情有独钟,人们也不会再愿意相信他爱花这件事儿本身。(当然,无脑者、脑残者除外。)

这种信誓旦旦的关于爱的表达,不是深情款款,是偷奸耍滑,是想不劳而获,如此而已,仅此而已。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很多时候,真相往往跟残酷是挂钩的。这也是为何大多数的人们在面临实际情况时,会产生微微的撕裂感或痛感的原因所在。我们最不愿承认的,往往偏偏就是真相。没办法,人生就是相当残酷和残忍的呀。

也就是说,单纯地通过嘴说耳听,就能建筑起一段稳固、甜蜜又成熟的爱情工程,通常情况下,这种尝试都会以失败告终。如果你说你见过,或者说你在享受中,那么,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这是海市蜃楼、一厢情愿想象出来的幻景罢了。

03

一段亲密、牢靠又令人喜悦的关系,更需要来自双方(而不是一方)的灌溉与呵护,更需要来自双方(而不是一方)脚踏实地的经营与行动。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关系,才会更加有韧性,才会更经得起雨雪风霜。

对于一段关系而言,来自于双方的好的行动,像阳春三月拂面的轻风,沁人心脾;来自于双方的好的行动,像山涧潺潺流动的溪水,令人迷醉。

这些行动,绝大部分都不需要具备英雄救美那样波澜壮阔又惊心动魄的特质,更多的时候表现在能够稳妥且持之以恒地处理好一件件琐碎又源源不断的日常,能够理智而体面地解决好生活中不期而遇的小麻烦和小冲突。

最不济你要表现出对对方积极的关心。

积极的关心,会让人们产生跟孤独与不安作战的力量,会让人们拥有解除迷茫与烦恼的勇气,会让人们置身于快乐与幸福之中,甚至会改写和重塑人们的生活。

生活是什么呢,生活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就会成为问题。

我们在这个与问题共生共舞的过程里,比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耐心、有恒心、既用心又关心的实际行动,那些言语上的空洞表达,那些花前月下的软语呢喃,是多么小儿科,多么轻而易举。

当一方经年累月地持续付出,并给予理解时,另一方如果缺乏感恩之心,就很容易从最初的惊喜变成后来的习以为常,甚至是理所应当。这种情绪和思维定式,对于稳固一段关系来说,就像是一枚不定时的炸弹,一旦爆破,是致命的,充满断壁残垣的可能性。

04

两条小鱼在水里游泳,突然碰到一条从对面游来的老鱼向他们点头问好:“早啊,小伙子们。水里怎么样?”

两条小鱼继续往前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了,他望着另一条,问道:“水,是个什么玩意?”

这是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在一个演讲中的开场白。

在华莱士看来,这个鱼儿的故事要表达的观点很简单:生命中那些最重要、最明显的关系,往往是那些最难发现、最少谈论、最容易被忽视的关系。

小鱼在水中游得太久,肆意享受着来源于水的包容与滋养,令人扼腕叹息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流逝,它们已经漠视了水对于自己的含义和重要性,甚至在智慧老鱼的提醒下,它们对鱼与水如此显而易见之事的价值所在,也意识不到了。

这个故事与某些人际关系其实很类似。

比如前面提到的,一部分人会对另一部分人持之以恒的任劳任怨,从最初的惊喜变成后来的习以为常,甚至理所应该,或者完全漠视这种存在。

他们在这种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式的驱使下,肆意攫取和享受着“水”赋予的

种种,摇头摆尾地迎来送往,从日出东方到日薄西山,再到星辰满天。

在这个过程中,除非有人加以特别的暗示和计较,否则,他们丝毫察觉不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有何不妥。

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一直都是知道的,只不过是在装傻充愣罢了。为何要装傻充愣呢?因为好处多多呀。

这件事,其实挺令人咋舌,令人失望,令人心碎和心寒的;再说严重点儿,其实挺可恶的。

有些人总爱说:“你的付出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你辛苦了。”然而,并没有同时伴随着什么帮衬的实际行动,那么,这些话便是言之无物的,说了基本等于没说,因为你还是觉得自己一个人在战斗,在生活的阵地上陷阵冲锋。

类似这样的表述一千次一万次,也不会让人感到真正的温暖、舒适与喜悦(这些都可以用来抵抗负能量);类似这样的表述一千次一万次,也比不上俯下身来给对方捶捶肩、揉揉背、按摩按摩腰这些微事琐情,更带劲儿。

那些因为说些甜言蜜语就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千万别真以为自己够聪明,以为自己一能瞒天过海,二能偷懒耍滑。事情的真相是:人家只是看透了你的本质,抱持着一颗宽容的心,懒得跟你计较而已。

05

记住,只有来自双向的积极行动与关心,才是真正使人驱散孤独的力量。“双向”这个字眼,仔细体会一下,颇有深意。就我个人所知,一段稳固又绵长的人我关系,从来都不是单向的。

生活中最大的不幸在于,我们误以为会帮你驱散孤独与不安阴霾的人,恰恰又是经常给我们制造孤独与不安的人。

在繁琐的生活中,日复一日地保持思维的警醒,克服掉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并能够年复一年地对他人的付出表现出感恩的姿态,积极做出关心,进行爱的回应,是生命中最简单却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尽管困难,还是愿每个人都能获得并持续拥有这种能力吧。因为,这才是对抗孤独与不安的利器,才是幸福与快乐生活的真正来源。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读后感(二):普通人,怎样才能够巧妙地度过一生?

几年前,看过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在肯扬学院的一篇演讲,原名:this is water,它在美国轰动一时,在Youturbe上一周的点击量为400万人次,并与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一起被评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毕业典礼演讲”(乔布斯排名第一,华莱士排名第二)。

到时觉得这个演讲和乔布斯的演讲比起来,太普通了。既不发人深省又不震撼人心,一点心灵鸡汤和故事,只是告诉大家要换个角度看待身边的人和世界,这只是我几年前看视频注意到的点:神秘的事物不见得一定是真的:唯一绝对的真实是,你可以决定自己以何种视角去看待事物。

确实,华莱士反复强调,他既不是人生导师也不是“过来人”的尊尊教诲,他只是要表达的观点很简单:最明显、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往往是最难发现、最少谈论的。

市面上冲刺着各类成功学和励志书,也有很多告诉你怎样“更好”生活的书和媒体,要赚钱到实现财务自由,要断离舍去终南山归隐,无一例外都指向一个“美好”的未来和终点,仿佛那些自由和归隐就是人该有的最美好的终极目标。

这只是市场卖了一个虚幻美好的梦,我们看了看梦,翻身醒来发现自己还是普通的自己,那个梦更遥遥无期了。

没有人愿意诚实的讲讲普通人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生活,绝大部分人都过的生活:单调无趣压抑痛苦迷茫,大家都想冲出去,走出去,诗意的远方才是我们得以放松的乌托邦。

远方在不在我不知道,环顾四周,狗苟蝇营,庸庸碌碌才是我们真实的写照。普通人的一生,难道就不值得过了么?我也曾追逐过梦想,奋斗过,哭过挣扎过,而且继续这样过。但是最近我越发明白: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自带粮草和地图,每个人都有自己活下去的方式。不管是意气风发的人生赢家还是日夜艰辛的苦命劳工,还有占绝大多数的欢乐和痛苦都平平庸庸的我们。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说,普通人想要巧妙的度过一生,第一:未来可以是一种选择,即使是无聊的循环中依然可以选择自己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的思想。

首先要注意教育体系中最危险的事——它会让人喜欢上过度推理,让人迷失于抽象思维之中,从而忽略了眼前之事。甚至忽略了内心之事。我们在这样的大学里应当接受的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并非关乎思考能力,而是对思考内容的选择。

其次去“学习如何思考”。思考其实是学习掌控自己思考的方式和内容。是让你以充分的自觉和警醒去选择关注的内容,选择从经验中构建意义的方式。

最后,真正教育的自由,以及学会如何更好地适应的自由:你会有意识地决定什么有意义,什么没有。

由你来决定信仰什么……

第二,要去行动。

真正重要的那种自由,意味着专注、自觉、自律、不懈努力,以及真诚地关怀他人,并且每天都以无数琐碎微小而乏味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为他人牺牲奉献。

这才是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

愿你我都有一个平凡又有趣的一生。

只讲书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读后感(三):如何过好这一生?这一点也许能给你启示

电影《后会无期》里有句经典台词:听过了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别说一生了,有的人连半辈子,甚至几十年都没活过去。

人,往往在面对自己的问题时很难保持清醒,常会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死钻牛角尖,甚至想不开做出偏激行为。这是由于我们天生的“默认设置”在作祟。

那什么是天生的“默认设置”呢?我是在读《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一书时得到这个概念的,它指的是:作为人的本能,我们总是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万事万物,无法对事实进行客观分析判断,导致思维封闭,走进自己制造的“死牢”里挣脱不出来。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封面

作者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是这样描述的:“如帝王一般独一无二的自我中心”。而我们往往容易成为这一“默认设置”的奴隶。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是美国最好的当代作家之一,他24岁时就因第一部文学小说《系统的扫帚》在文坛上大放光彩。后来又凭借《无尽的玩笑》取得麦克阿瑟基金(Mac Arthur Foundation)奖,2005年这部小说还被《时代杂志》评选为“1923年来世界百部最佳英语长篇小说之一”。虽然取得了这么大成就,华莱士最终还是因为抑郁症于2008年在家中上吊自杀,年仅46岁。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是由他生前唯一一次在某大学演讲的录音内容整理而成的,他演讲的题目是《This is water》,翻译过来是:这就是水。华莱士认为:真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不是成绩和学位,而是要保持生命的自觉和警醒,这种自觉就隐藏在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中。

这篇演讲后来被权威媒体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毕业典礼演讲”,地位仅次于第一名的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

演讲开头,他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两条小鱼在水里游泳,突然碰到一条从对面游来的老鱼向他们点头问好:“早啊,小伙子们。水里怎么样啊?”小鱼继续往前游了一会儿,直到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了,他望着另一条,问道:“水是个什么玩意儿?”

由此可见,日常里,最简单、普遍、明显的重要关系,往往是最难发现的。

尤其是在成年人的世界,日复一日的生活难免枯燥乏味,这时我们往往很容易被一些小事所激怒,甚至被击垮,而自己却完全意识不到。

比如,早上时间很赶,明明起得很早,却依旧没有赶上那唯一一趟开往公司的公交车。站在路边看着来往车辆扬起的灰尘,不由得心生抱怨:为什么车不晚点来?为什么又没让我赶上?一想到如果迟到会被扣工资,自己天天辛苦上班的那点儿薪水还要被扣掉就心酸的不行,接着又顺着这个思路七七八八地想起其它的不如意事,坏情绪一下子就泛滥,心情一下子就糟透了!最后得出:我真是全世界最惨的人,这一结论。那这一天整个人的状态就很丧了。

再比如,我们去超市购物,经常会碰上人流高峰期,要排长队,时间久了我们也会心情烦躁,埋怨前面的人东西买得太多、速度太慢,耽误了自己的时间,排了半天队,肚子都饿了,恨不得把东西扔了立马出去。这时,身边的人仿佛都变得面目可憎,个个都成了自己的“眼中钉”,巴不得会魔法让他们立马通通消失干净,好让自己先结账走人。

超市购物拥挤的人群

这些顺其自然的想法,就是我们天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默认设置。但如果我们能不受它的控制,换个角度思考,心情会完全不一样。

比如说这样想:公交车一般都准点,这趟没赶上,肯定是我起得不够早,时间没把握好,明天早起一点,就能赶上了。这么积极一想,后面就不会冒出那么多顾影自怜的想法了,一天的状态也能维持下去。而在超市排队,你等得辛苦,别人也辛苦呀,他们也是排了很久才排到前面去的。这样换个角度想一下,是不是好过多了?

上面讲的可能都是些小事,但是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指的就是生活中的小事。有时人很容易受本能驱使因小事冲动,思想下滑钻进死胡同,往往容易酿成悲剧。

思维是优秀的仆人,可怕的主人

我上学时认识一个学长,人长得帅打球又好,但因为一点小事,他和同学发生矛盾,两人从校内打到校外,终于另一学长找机会抽刀把这个学长的大腿动脉给割破了。后面双方家长到学校来扯皮,闹了很久。我不知道学长的腿有没有抢救回来,只在一次上学路上看到了他的老父亲用拖谷子的板车拖着他,受伤的腿上盖了一条大红的毯子,两人神情都落寞不已。

网上经常爆出因冲动杀人或是其它极端行为的事件,起因常常就是小得让人瞠目结舌的事。而过后,当事人一般都是万分后悔的。可想而知,如果自己当时能理智一点,不钻牛角尖,不任由自己的默认设置思维发散,或许就没有后来那些忏悔了。

华莱士在演讲中说: 在无聊繁琐的日常中,日复一日地保持自觉与警醒,困难得不可想象。因为无论大事小事,我们最先能感知的永远是自己的感受。思维是优秀的仆人,可怕的主人。而我们往往就在某一瞬间,成为了默认设置思维的奴隶而不自知。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再说回华莱士,既然他自己深刻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还会自杀呢?其实在文坛取得巨大成就时,他也饱受抑郁症的折磨,在选择死亡之前,他一定经过了常人无法感知的痛苦和反复思考。死亡,是他最后的选择,虽然叫人惋惜不己,但对于他来说也许是最好的方式。

记得去年看过一部电影《遇见你之前》,剧中男主本来是个成功人物,但一次车祸打破了他的生活。他的脊椎粉碎,四肢也终身瘫痪,下半辈子只能在轮椅上生活。昔日恩爱女友也离他而去,他一直求死,但父母不同意,后来请了一个叫小露的护工,这个大大咧咧、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女孩感染了他,使他重新思索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乐趣。

《遇见你之前》海报

不过可惜的是,最后男主还是选择安乐死。这是他经深思熟虑的结果,他的亲人虽然很痛苦,但是也含着泪接受了。

相信华莱士的自杀和电影里男主最终的安乐死,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最后选择,和任由默认设置思维支配的行为是不同的。《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这本书讲的不是什么励志鸡汤,而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往极端方面想,要调动自己的主动思维去抵抗默认思维的压制。

生而为人,除了活着,我们别无选择,想要活得自由一些,就要避免被本能的默认设置牵着鼻子走,遇事,换一种角度去思考,时时警醒自己,要活着,如果可以,最好是用积极的态度活着。这是我们终身要学习的事情。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读后感(四):如果你抑郁,你的“水”又是什么? 真正的自由又是什么?

这本书读完已经快两个月了。第一次读的时候,我觉得这只是陈腔滥调。两个看似禅意的小故事,其实不过是说了早被说滥了的道理——鱼和水的故事说,影响你的无所不在,你却无知无觉不认识;雪地和上帝的故事说,人对世界的认识如此偏执。简直有点嗤之以鼻。

学会思考?不是每个人都这么说吗?尤其是各种“教育专家”,声称自己推崇言论自由的各种“公知”。这就是生命中最困难的事?

直到再次深深被抑郁状态俘虏,我又开始彻底厌倦所有的一切,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又一次的黑暗深渊里,我完全丧失了工作状态,目光落到电脑旁的这本书上,“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想起书封上的介绍,2008年,作者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因为抑郁症,在加州家中上吊自杀,年仅46岁。

不禁觉得有点黑色幽默。又一个看似励志的楷模,到底还是被打败了啊。

可是为什么呢?

他写的书里,会有我没发现的真谛、死亡的线索、或者是一些相似的心情吗? 我开始好奇起来。

“我们在大学里应当接受的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并非关乎思考能力,而是对思考内容的选择。”

这一句话,我读了三遍,才读懂其中的意味。所以我们平日里都在思考些什么呢?绩点——讨好老师?恋爱——讨好恋人?求职——讨好老板?

“一个人对世界和对自身经历的意义的解读方式,是像身高或者鞋码一样,是天生的吗?还是像语言那样,是从文化中吸收的?”

我以前总以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注定的。你的基因和环境决定你的性格,你的性格决定你的命运……我一直觉得,我就是一个消极悲观的人,哪怕看上去无比热情开朗,我的心都如同一块冰寒意彻骨。因此觉得,自己此生侍奉父母终老,就算完成人生使命,自己呢,从小被说“古怪”的人,一个怪胎,会孤独终老吧。直到读到霍妮的时代文化论,直到无意中翻墙发现自己所处的言论控制环境,直到慢慢发觉原来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可以有不同选择。

我们在这个水域里成长,因为不曾见过宁静的湖泊、灵动的泉流、壮丽的大海,以为全世界的“水”都是一个味道——甚至呆久了,根本意识不到它有味道。

这是一个人对自身命运的全盘审问和翻盘。的确是跌到谷底在抑郁中的人会去做的事。从头开始,怀疑世界和人生

“我们对意义的构建,似乎并不是出于个人自觉的、刻意的选择,而是源于傲慢自大。”

“自我中心意识:我绝对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上最真实、最鲜明、最重要的人物。”

天啊,真的。我们一直在被自己不自知的傲慢驱使着。只关注着自己的内心,也因此只被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所奴役。心理学有个词,抑郁状态想自杀的人,都处在“管状思维”,他们的眼和心,只能看到自己最悲伤最软弱之处,像透过一根狭长的管子看世界,别的一切,都在管子之外被隔离。

在你悲伤、沮丧、觉得失败的时候,世界上不同的角落,同时也发生着更失败或者更成功的事。

我们通常称之为悲观的心态,这难道不是一种傲慢吗?

“也许教育体系中最危险的事,便是它会让人喜欢上过度推理,让人迷失于抽象思维之中,从而忽略了眼前之事,甚至忽略了内心之事。”

“思维是优秀的仆人,可怕的主人。”

我们文化所推崇的“聪明”,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态度。我们所谓的“创新”,不过是出一些粉饰的工具。我们过度迷恋外人眼里看来的“招式”,太在意别人眼里的我们的姿态,反而阻碍了自己实现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

“随时保持警醒与专注,而不被头脑中持续不断的独白催眠,实在困难。”“‘学习如何思考’,其实是学习掌控自己思考的方式和内容。让你以充分的自觉和警醒去选择关注的内容,选择从经验中构建意义的方式。”

保持警惕。

“大多数自杀者在扣动扳机之前便早已死去。”

觉得活够了、已经在大脑中策划执行方案的我,看到这一句,竟忍不住笑出两朵泪花来。没错,早就受够了无法自控无法自我改变的这个消沉对自己,早就厌倦了每天对前一天的重复——生活、思想、甚至感情。

“‘日复一日’的真实含义:其中一部分便是厌烦倦怠、例行公事和微小的挫折。——正是你做出选择的时机。”

看到这一句真想熊抱住作者!这是鸡汤文里不会提到的一面,也是老师长辈不会告诉我们的关于生活的“真相”。我们所谓的梦想,也是要由这些日复一日的例行公事累积而成。——可因为之前总在期待一些特别的、不平凡的、值得我为之献身的闪闪发光的东西,总在等待、在寻找、在焦虑,所以干脆连当下的事也做不好。

没有那么多伟光正,正是因为真实的生活有无数的苟且和当下,才有人要在琐碎的洪流中挣扎着寻找诗意和远方,这一举动才被那么多人心心念念。

可是暂时低头看路并不意味着,你真的要像身边那些聒噪的闲人说的向生活屈服。

我们要找到我们愿意为之忍受的那个生活目标。

“自由:挑战先天的默认设置,选择去信仰什么。”

“同情、爱以及万事万物深层的和谐”

“真正重要的那种自由,意味着专注、自觉、自律、不懈努力,以及真诚地关怀他人,并且每天都以无数琐碎微小而乏味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为他人牺牲奉献。”

我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在被抑郁困扰的时间里,我一遍又一遍地揪着头发问着自己、质问世界。人生的意义这种东西,只是人类为了自我安慰才编造出来的吧。我们只是一个消耗着世界上的资源、不择手段生存下去的贪婪的物种,万物天性如此,倒也无谓对错。只是我们总要自我标榜自己是万物之灵多么伟大崇高,这种惺惺作态让我觉得有点恶心。

可我还是想要自由。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的时候,我知道我是被情感缚住了。我对万事万物都怀着深深的愧疚。我的爸妈惯于用“爱”来情感绑架我,或者是我自己太“良心”,总不忍心让他们失望,可心里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想法,于是动弹不得进退维谷,干脆就瘫在这里,变成了一滩烂泥。

我的心有多纠结,我就有多讨厌这样的自己。

阔别多年的好友C从美国回来举行婚礼,请我参加。我耗尽所有力气去做好一个笑盈盈的主伴娘。

仪式结束,酒过三巡,宾客散场,兢兢业业演了一天木偶戏的C不辞劳累,热情邀了我们这些从小到大的同学朋友去新婚套房去聊天。归国假期有限,老友相见分秒珍惜。

一直断断续续联络着,我也大致知道他的坎坷经历。

他慷慨分享了这一路的心路历程,最后说:你们说什么叫成功?什么又叫自由?

我中学的时候,觉得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就是自由。能打球就是自由,开始迷吉他,再加上能玩乐队就是自由,

后来人人都宣扬财务自由,我也想要有钱,

可发现有钱人也不一定幸福。

什么是自由呢?我现在觉得是意志的自由——你可以控制自己,不去做不是你真正想做的事。你想吸大麻就吸大麻是自由吗?不是,因为清醒的你知道自己并不想吸大麻;这么做的你恰恰是被大麻控制住了。拼命追求金钱、权利、迷恋物质,也都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以为是自我实现,其实是成为了自己欲望的奴隶。

为了忠于自己,C辞掉了高薪的销售工作,不必再卖他并不真正认同的产品。

C说的时候,依旧带着当年那个英语少年演讲慷慨激昂的气势,依旧是真诚而闪亮的眼睛。

C的新婚太太坐在他身边,定定看着他,眼里全是温柔,全是温柔。

我们一干人,工作的面对糟心的工作和操蛋的种种现实压力,临毕业的面对即将到来的糟心的工作和操蛋的种种现实压力,围坐在一起,默然无语。

仿佛已经习惯了享受被生活强奸,为了不感到那么痛苦,还劝自己学会忍受,甚至享受:学会了打牌和交际,学会了喝酒和推让,学会了你来我往的那一套套辞令,学会了舔着脸扮演HR最想要的应聘者,连从前最讨厌理财的我,都开始关心起哪个理财产品利率高,不关心面朝大海喂马劈柴,更关心粮食和蔬菜的价格,学会了长辈们平日里唱着的那一套腔调:“过日子就是这样啦”……

不,才不是。

绝不向这个操蛋的世界投降。

绝不向软弱而糊涂的意志投降!

是我思考的内容,我关心的我,塑造着以后的故事发展,塑造着我的生活。

是我,在承担着自己的生活。

疲惫倦怠迷茫时刻你选择的坚持或放弃,正是你区别于人群大流的地方。

其实我们是有选择的。

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不是吗?

从今天起,警惕自己的思考惯性,努力做一个真正意志自由的人。

大卫?华莱士坚持了很久,最后还是失败了,可虽败犹荣。

这是一场终身的战役,but worth fighting.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读后感(五):如何对抗生命中的无聊?

文/派妮

最近跟一位喜欢读书写作的朋友闲聊,她说,现在越来越没有大段大段时间拿出来写作了,每天都被很多乏味而又不得不做的家务事所缠身,感觉自己已经快成了一个生活正常的空心人。我表示深有同感。正如村上春树所言,人到中年(写出中年这个词还是觉得有些可怕,撇嘴~)之后,大部分的时间会被一种叫做“琐事”的事情所缠绕。美国的天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也提到过,成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日复一日,而这个日复一日的真实含义就是重复单调、例行公事、厌烦倦怠。

想想我们每一天过的生活吧!假设今天是普通的一个工作日,早晨起床,刷牙洗脸,做早饭,叫老公孩子起床,一不留神一个多小时已经过去了。你急急忙忙开车上班,堵在上班路上,一点一点往前蠕动,如果碰上那种超车、随意变道的人,你不得不咬紧牙,使劲浑身解数让对方不能得逞。最终在已经堵得没有脾气的时候,你终于到达了公司楼下的停车场,又为了找车位花费了不少时间。等你坐在办公位上的时候,从你起床到这一刻,几乎两三个小时已经过去了。

下班后也是一样,上了一天的班,你筋疲力尽,你只想快点回家吃顿好的,休息一下,然后上床睡觉。因为明天跟今天一样,还得早起,还得重复一模一样的事情。

突然,你想起了家里好像没菜也没其他日用品了。所以不得不在回家之前先去一趟超市。好不容易到了超市又遇上人潮涌动。因为这个点也是其他上班族采购食物和日用品的时间。你不得不推着个车子,在巨大的超市里找寻自己想要的东西。偶然还会遇到一些行动迟缓的老人或者患有多动症的小孩不停地挡住过道,你不得不耐住性子,尽量礼貌地请求借过。终于,买好了所有的食材和日用品,又迎来了一条长长的结账通道,你无聊地站在长长的队伍后面,拿出手机刷会朋友圈,然后茫然而又无聊地四周看看。终于结完账了,你推着车子穿过脏乱、拥挤的停车场,努力拿到后备箱里。接着,再一次在缓慢、繁忙的交通高峰时段开车回家。

回家后,你又开始手忙脚乱把采购的食材往冰箱里放,然后开始做饭,吃饭,刷碗。一眨眼,已经九点了,洗个澡,敷个面膜,刷个手机微信,差不多就该睡觉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仔细算一下,每天除去8小时的睡眠,剩下的16个小时当中,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这种处理生活琐事中度过的。无聊吗?无聊!然而,这就是生活的真相,你不得不面对生命中这些必须的无聊。

或许上面的描述有些过于夸张过于消极了,实际上人们还是有很多办法来“找乐子”的,比如跟朋友聚个会唱个K,再比如找一个心仪的饭馆安享一个宁静的晚上,再比如看电影打游戏出去爬山远足旅行等等。

是的,这些快活的确可以让人感到一时的放松与快乐。可是,这种快乐却好像从来不持久。很快,新的无聊就会袭来。生命仿佛好像陷入这样一种宿命般的循环中。那么,到底有没有人跳脱出这样一个死循环?到底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对抗生命中的无聊?

当然有,比如就像毛姆先生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他是一个年近四十岁的中年男人,有一个热爱文学的太太,有俩个可爱规矩的孩子,在英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西方中产阶级普遍过的生活,是一个跟你我一样,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男人。可是突然之间,就是这样一个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人,却突然丢下家庭,身无分文跑到巴黎,追寻自己那所谓的艺术理想。

在毛姆的笔下,最后思特里克兰德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天才画家,身后拥趸无数。他当然战胜了生命中的无聊,把自己从那种体面却无聊的生活解救出来。可是你要知道,在这过程中,他所遭遇的窘迫不堪、颠沛流离、疾病缠身是在对抗生命的无聊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而这种代价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受。即便是可以承受这样的代价,最终的结局也未必是一个happy ending。

听起来挺绝望,是不是?难道真的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逃脱生命中设置下的这些无聊?刚才提到过,美国的天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曾经做过一场公开演讲,在这个名为《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演讲里面,他提供了一个最简单却又是最困难的一个办法,那就是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知道什么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知道什么是自己内心的信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这就好像,此前你在一个荒草丛生的草原上漫无目的地乱走,看到一望无际的杂草,你会觉得自己往哪边走都没有方向,都没有意义;但是当你知道自己走过这片草原,翻过前面那座山,就可以看到汪洋大海,那么这身边的荒草只不过是通往自己道路上的“绊脚石”或者“考验”而已。想过这里,那些曾经被你视作无聊的举动,便变得有意义起来。套用一句心灵鸡汤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你知道你要去哪里,那么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如果有人问,人最大的自由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你有权利决定什么是对自己有意义的,你有权决定自己信仰什么。这种信仰不关乎宗教,只关乎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周围的事物。

回到我们真实生活中的这个环境,如果你觉得,长大、工作、买房、结婚、生子、加薪......这种俗世的幸福对于而言是有意义的,那么你就会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感到幸福与快乐,如若不是如此,那么开头那一段无聊的描述可能就是你真实心情的写照。如果你觉得写作对于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舍弃掉一个热闹的聚会,端坐在电脑前敲敲打打,你便觉得充实无比,否则你便会觉得无聊至极。

找到属于自己人生的意义,然后追求它,实现它。在这过程中,无聊不再无聊,生命也变得生动。

然而,当下,不得不说的是,很多人仍然按照这个社会主流的价值体系来决定什么是对自己有意义的。这个社会崇尚金钱与权力,那么人们就觉得金钱与权力是自己生命中最意义的东西;女性的世界里崇尚美貌与俘获男人,那么女孩们便会拼命按照这样的金科玉律去规划自己的一生。这些都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而做出来的选择。难怪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说,这是一件最简单却又是最困难的事儿。在繁琐无聊的日常中,日复一日地保持这样的自觉与警醒,真是困难得不可想象。

如何确定对自己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最简单的一个,你希望在你盖棺定论时获得什么样的评价,那或许才是你最认可的成功。别人梦寐以求的名利、成就、财富或许根本不是你想要的,你想要的或许是一个没有留下很多钱,但却留下很多故事的一个传说。

所以,想清楚什么才是对自己最有意义的事情,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和使命,找准大方向,就能确信日常的所作所为是无聊还是有聊。生命中的无聊是无处不在的,只是关键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它们。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读后感(六):你是如何毁了你

无前戏,上正文。

欣欣想解释(自己想的)有关“思想如何影响行为”的四个概念:

1、 思想建筑形态

2、 自由界限

3、 三方力量(原我意识、自我拯救意识、自我毁灭意识)

4、 跳出无破绽循环

------------------------------------【思想建筑形态】------------------------------------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美]大卫·华莱士)

(乍听书名以为是鸡汤文,实质是作者的哲学观解释,如果让欣欣提名,我投《控制思想》一票)

34 “思想封闭,就像一个彻彻底底的牢狱,狱中之人甚至不知自己被监禁。”

作者于2008年盛年46岁受抑郁症困扰于家中自杀。

一开始我不解,因为听说此书是本颇积极的书。

可是看完全书,我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自杀。

因为他聪明,却不够聪明。

华莱士以为他的敌人是监狱,不是,他的敌人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想要获得自由必须打破束缚(即思想监狱)。

华莱士意识到监狱的存在,自由的概念催促他打破牢笼。他无从下手,选择自毁。

(他意识到了监狱的存在,却没意识到狱卒的存在,在下文“三方力量”再作解释)

但为什么监狱不能是一座易攻能守的安全堡垒?

如果想解除禁锢,只要在城墙开扇门,自己拿着钥匙,不就解决了问题?

饿了出城外打猎,累了回堡垒休息。

(我知道抑郁症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只是,在最初刚开始出问题的时候,心理因素影响生理器官病变从而加剧心理问题,对吧?仍然对治疗抑郁症有兴趣的请移步《渡过》by张进 本文不讨论抑郁症)

作者将“思想封闭”状态形容成监狱,很好,因为欣欣之前也曾想过——

【思想的建筑形态】

思想的建筑形态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读后感(七):如何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一生

初读这本书时首先会想起老子的那句“上善若水”,不禁慨叹老祖宗的无尽智慧。但是读完会觉得似是而非,书中自有其独特的意义。

人生于世间,总会不由自主受社会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的影响,更别提自从人出生以来陪伴始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先天优越感了。以上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了每个人大体相同却又略有不同的人生观,人们在这样的人生观保护之下坦然生活着,享受着所有人认可的事业成就感,创建一个众人眼中被羡慕的家庭,每天过着繁忙却划一的日子,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是“幸福”的,却也可以说成是丧失了自我的。因为所有的理所应当看起来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享受着从固有思维中寻找意义,这样的生活简单而单一,却也容易轻易被摧毁,如果想让自己的世界更加坚固,就应该构筑更加多元化而超然的思考方式。这也是本书作者想要表达的。

作者也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提出了希望,教育不是为了让我们学习知识,而是教会我们应该如何思考,不是为了让我们构筑思想高墙,而是拆掉思维里的桎梏,而如果我们仅仅按照现行单一化思考的话,教育与思考也就失掉了意义,不随意否认任何观点,发现事物背后更多的可能性,才是真正学会思考的方式,那样即使在许多年之后,我们终将面对所有单调而繁复的生活时刻时,还能够试图重新理解这个世界以及其中的人们,能够思考这些时刻为生命带来的不同的意义,也是一种进步。

另外,作者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许多真理与“老套格言一样,看似陈腐、毫无说服力,实则表达的是一个伟大而可怕的真理”。 很多事物都隐藏在这个世界之中,就如水在世间流淌,我们却很少发现一样,如何才能发现这些如水一般的真理呢?需要的是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无时无刻的思考。

但是世事就是如此荒谬且出乎意料,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对于人生不断进行着深入的思考,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篇简洁而深刻的演讲,最终他却在三年之后自杀身亡,如果你为他感觉惋惜,那么我想作者想要演讲的主角就是你,因为你未能超脱生存与死亡的关系,他为读者展现了一种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与角度,又用自己的生活诠释了这个命题。而如何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一生,是华莱士为我们每个人留下的思考题。

另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读后感(八):学会思考,认真生活

文/吴情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美国著名小说家,与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并称为美国当代文学“双雄”,代表作包括《无尽的玩笑》和《系统的扫帚》等等。华莱士初登文坛便大放异彩,得到了美国文坛和评论界大家的赏识。然而,在私人生活里,华莱士始终受到忧郁症的困扰,最终在加州的家中上吊自缢,年仅四十六岁,令人扼腕唏嘘。《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This Is Water)是他在美国肯扬学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后整理成单行本出版,受到广泛赞誉。

在这次演讲中,华莱士以一个寓言故事导入,强调了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它“并非知识填鸭,而是‘让你学会如何思考’”。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总以为自己接受了学院训练、社会训练,自然而然懂得了思考。华莱士认为则不然,他自言这一“思考”,“并非关乎思考能力,而是对思考内容的选择”,“自主选择思考的内容”远比“思考的内容”本身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勿轻视日常凡俗,也不要“想当然”,而应在最司空见惯处寻找意义的差异,也即所谓“在无疑处有疑”。

在追问这些差异的背后,华莱士发现,个人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经历体验才是根本原因。我们无法、也不该以一套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束缚个人,因此,我们必须“鼓励相互包容,鼓励信仰多元化”。在生活当中,“我们对意义的构建,似乎并不是出于个人自觉的、刻意的选择。而是源于傲慢自大”。我们过于自信,而这一自信,其实深植于“自我中心主义”的先验观念和行为模式上,它“确确实实地存在于我们所有人的内心深处”,没有人能够逃避。然而,“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并以自我中心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诚然大有不足,甚至害处。

当我们意识到或试图意识到自我中心主义的危害时,“学会思考”这一策略显得必要且高效。它“让你以充分的自觉和警醒去选择关注的内容,选择从经验中构建意义的方式”,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你将会被彻底打败”,因为你只能生活在自我的狭隘天地里,无法超越。而那些真正能够践行这一理念或方法的人,则拥有了更广阔的天空。

当谈及人文科学的意义时,华莱士认为,人文教育“具有的实实在在的价值在于:在你们舒适、富足、体面的成年生活中,如何摆脱日复一日的的重复单调,避免自己成为思维的奴隶,成为‘如帝王一般独一无二的自我中心’这一默认设置的奴隶”。我们总是习惯从自我出发,“由己到人”地推恩式判断,却很少真正能够“待人如己”。我们习惯轻易原谅自己,却对他人百般苛刻。另外,还有一种隐患需要我们提防:日复一日的单调无聊对于思考的侵蚀。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此喻甚妙,将思考之于人类的关键,全然道出。

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生活。我们无法勒令每个人都成为精英,成为柏拉图《理想国》中极力推崇的“哲学王”,但我们希望每个人不被日常现象迷惑视野,忘记了意义和价值,忘记了生命和思考。这是我的希望,也是华莱士的希望。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读后感(九):真正的自由开始于放弃自我的那一刻

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将会走向何方?应该以怎样的方式生活?这些思考就像幽微的火花,悄悄暗示着另一种真相,但它们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一闪即逝,些微动荡的内心世界随即又陷入平静无澜,我们继续麻木地、机械地做着例行公事。这并不奇怪,要知道始终保持着自觉而警醒的精神状态是需要很强的意志力与行动力的,一旦内心的触动没有得到切实的回应,而我们又不得不应付各种琐事,久而久之,这种震撼就烟消云散,我们就这样心安理得、无知无觉地活着。

几个月前,我看了这本书的原文,如今打开这本小书,这种震撼依旧新鲜,回看过去的评论,我明白触动自己的是什么,只是之前被激发的自省意识又被日常琐事几乎消磨殆尽,让我更加意识到保有这份自觉的困难,只有不断提醒自己。为什么我们难以保持清醒的认识?华莱士的演讲说出了核心道理,我们本就是自我的,习惯性以为世界围着自己转,从而认定了眼中的真实,而这可能只是虚妄的幻象。这样的思考方式是自然而然的,再舒适不过的,当我们开始选择另一种可能时当然会极其不协调,因而在两种观念的撕扯中回归固有也不难理解了。

其实我们都会在某个时刻领悟到真相,这也许归功于人文教育的影响,华莱士认为人文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教你如何思考,也就是说你总能为一个思考模式找到依据,因此很难对一件事做出非对即错的判断,这样能够少些自大,多些批判意识和审慎思考。这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默认配置,保持开放的态度。这种开放既包括遇到烦心事时的心态调整,也意味着我们选择生活的方式。如同华莱士所举的例子,迷恋身材外貌会接受不了岁月的流逝,崇拜金钱意味着不断追逐利益,崇拜智慧、努力塑造别人心中的形象摆脱不了冒充者的心理阴影,最可怕的是这些信仰毫无意识,让我们深陷泥潭而不自知,成为幻象的奴隶。

与此相对的,真正的自由是什么?华莱士说出了我看过的对自由最好的定义,“真正重要的那种自由,意味着专注、自觉、自律、不懈努力,以及真诚地关怀他人,并且每天都以无数琐碎微小而乏味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为他人牺牲奉献。”这无疑非常艰辛,没有任何浪漫主义色彩,与我们的固定思维背道而驰,但这是追求持久的幸福的必经之路。每一次在陷入麻木的生活轨道后,我们都要破除这个狭小的自我,继续前行。

在这个方面,阿伦?瓦兹与华莱士的观点有共通之处,甚至更为深入,他认为我们必须放弃自我来找到自己,因为这个自我将现实推开,把生活构筑于对未来的空洞设想与对过去的痛悔之上,他要求我们必须与“当下的现实”接触。仔细想来,渴望并不断追求钱权的表现不正是对未来的无限索取,对美好青春的追忆不正是无法面对现在的可悲景象?因此自省是面对真相的唯一选择,对此他的态度是悲观的,他认为人无法自己觉醒,只能通过些微的暗示来发掘真相。华莱士则认为通过思考,我们有选择的机会,这个观点无疑更激励人心,不管怎么说,这本小书也像对我的警示,这就是水,提醒着我还有另一种真相的存在。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读后感(十):学会思考,不要让日复一日的麻木将你吞噬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最初看书名以为是讲如何面对那些生命中必须经历的、让人难以承受的事情,而带着这种心理预期,读了这本书。

这是华莱士在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确切的说,因为看得断续,是一头雾水的看下来的,而看完之后,也没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能回味起具体的细节。再重新翻一下前面所提到的内容,根据举例还是可以总结一下的。

整篇以鱼儿问什么是水的故事开头,提醒我们要在日复一日无聊乏味的生活中,学会如何思考,随时随地保持警醒,抛弃凡是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用同理心去谅解别人,这样会得到更多的快乐和爱。

联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的存在着大量作者书中所举的例子。生活在节奏很快的城市里,每天面临着重复相同的事情,不免会有所麻木和冷漠。我们上下班开车,堵车,烦;别人插队,烦,不让;坐地铁,别人看手机走路慢,也烦;地铁上很挤,别人碰到我们了也烦。这样带给自己的不快感会影响自己半天。

其实经历过去年的磨砺,现在自己的心态已经好了很多,不再像以前一样的暴躁,也可以理解别人,很多事情过去就过去不需要计较了。当然还是出于自己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点麻烦自己的心情就没那么糟糕来考虑,只是修改了自己的默认运转模式,当然没有做到从他人的角度考虑,为他人奉献的层面。

修身、修心,才会得到真正的解脱和释然,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上一篇:硅谷之谜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     

下一篇:《古董局中局 大全集》读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