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是一本由仇勇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0.00,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读后感(一):“agree”和“bullshit”一样多

说实在,我一直不喜欢工具书,总觉得空洞肤浅、言之无物。

读完这本《新媒体革命》,我一直犹豫要不要把它算在工具书的种类里,虽然它讲的课题乍一看都是很很严肃的理论课题——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媒体部分讲得算是有些亮点,公关和传播部分在我看来有些自说自话,并且主观评论性的东西太多,实证部分太少。

作者是记者出身,按理说文笔和叙事能力应该不差。但实际上,读的过程中让我觉得难受的一点是,书写的跳跃性太强了。前半本的正文部分,段与段之间的内容总觉得接不上;每看完一个独篇,也没太搞懂中心意思是什么,翻回去再看一次小标题,想着可以帮助概括一下,结果发现小标题的表达也是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这一点在附录的访谈部分更是体现得明显。一个问题还没问透,就立马话题一转,跳到了另一个不相关的领域。这样的一篇访谈看下来,实在是痛苦。唯一一篇觉得读着比较畅顺的,是介绍NTA申音的那篇,因为文章不是由作者访谈而来,而是通过申音自己的演讲稿整理的。

而这本书的架构也实在是奇怪,正文内容和附录(那就是后面的访谈部分)居然一样厚。两部分虽然看上去都是讲媒体变革的,但除了个别名词和观点刻意被重复提及之外,其它关联并不多。

我对正文部分和附录部分的阅读感受也相差甚远,所以此处就分开来写:

正文部分——“agree”和“bullshit”一样多

读书的时候我会在空白处写写画画,写得精彩的,标注个“agree”,写得太偏颇的,或者说是我认为太离谱又缺乏说服力的,我会标注“bullshit”。

而神奇的一点是,正文部分读完后,“agree”和“bullshit”的数量差不多。

有些观点实在是精彩,这一点比较容易识别。由于《新媒体革命》是2016年1月出版的书,所以书的内容应该是15年写。那是个以报纸、电视台、新闻门户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市场极速衰落的年代,有经验有能力的媒体大佬们纷纷辞职,有去搞公众号的,有去创办网站的,也有办资讯类app的,录视频节目的……

这股风潮从2010年极速兴起,到了2015年,大家似乎已经能够看懂网络新媒体的能量了——流量集结、粉丝经济、商业变现、软文公关等等。尽管商业模式还未彻底跑通,但整个市场格局算是能摸清楚了,一切转型下的传播学问题似乎也快要得到答案了,此书的写作背景大概是这样。

到我阅读这本书时,已经是2018年的5月了,媒体生态圈又高速进化了。再看回书里的观点,有些准确预测到了近几年的一些流行趋势,有些观点却明显是比较过时的。

例如他提到的:

1、“古典媒体应该勒令每一位雇员记者成为自媒体人。”(虽然还未完全跑通,但我觉得这个观点挺有意思)

2、“未来,一个成熟的媒体,必然是内部无数个自媒体、新媒体账号的矩阵式联盟,以及一个广阔的可吸引外部自媒体进驻的平台。”(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澎湃、虎嗅)

3、“未来的报社可能与通讯社的模样越来越混同。”(这个预测虽然并没有完全实现,报社也很难通过出售稿件版权来养活自己,但我个人认为这个方向是对的)

4、“最高级别的权威和最低级别的嘲讽权,都是同时拥有话语权的,大多数人都是在两者之间游荡。所以他们就出现了两种选择:你是不断地努力超越自己成为李开复,从5楼爬到10楼,还是说你干脆从中间纵身一跃,从5楼跳到地上。这个时代,恰好出现了地上的和10楼的一样都非常有话语权的情况。”(这个比喻我读了好几遍,非常喜欢,很好地描述了网络草根文化的成因)

5、“能否想象一下2030年时新闻也的样子……碎片化消息、长篇深度报道、短视频、2小时电影……依时间重新切割的内容类型将共存共生。”

(这里寥寥几句,算是比较准确地预测到这几年新媒体平台的变化,微信公众号数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优质的长篇深度报道内容更容易成为爆款。而现在今日头条和抖音的强势崛起更是印证了作者对媒体形式的预测。)

6、“让品牌成为消费者的个性标签很重要……我们将进入一个全民依个性标签重新聚合的时代……每个人其实都有两个标签:一个是社会标签,一个是个性标签……对于每个人来说,社会标签将越来越隐形,而个人标签会越来越显性……这也带来了亚文化的繁荣。”(这段观点虽然不新鲜,但是在公关的章节里能展开讲,算是准确把握了市场变化的趋势)

还有一些让我觉得不适的地方:

1、把纸媒定性为“古典媒体”。(不知是哪来的依据,看上去更像是为了出书而刻意打造的噱头。也不知道作者为何对纸媒如此排斥,明明书里自己也列举了一些纸媒的优点,但一到了要和其它媒体做对比时,立刻又开始了情绪化的批判。)

2、“我想问的是:不署名又如何,不注明来源又如何?随意盗版转发又如何?”(这里我实在没看懂,作者为何要反复强调,古典媒体向新媒体过度应该抛弃版权。看得我有些不舒服)

3、“在我看来,当下在中国,只有知乎和今日头条才称得上是有点‘新媒体’的样子。”(很可惜,知乎和头条的老大很坚定地否认了,说他们的产品不是媒体平台。承认自己是媒体,就代表要对发布的内容担责,知乎和头条显然没打算这样做)

4、对公关的预测——“(未来)还需要通稿吗?还需要新闻发布会吗?如果取消车马费,还能维护与媒体的良好关系吗?”(不好意思,作为一名在职公关,我想回答作者,即使是2018年的今天,通稿、发布会、车马费这几个东西依然是公关工作的重要工具,缺一不可。)

5、“个人感觉,从90后到95后的‘草根’派多;95后以后的,‘二次元’派多。‘二次元’派,喜欢极致的浮华、假脸、各种不靠谱、不可能的玛丽苏情节,代表用虚幻对抗现实。‘草根’派,是用失败、小人物翻盘‘权威’,对抗成功。”

(作者作为老一辈的媒体,对于90后群体显然是缺乏想象的,再加上并未进行过多的调查考证,可能是随便在网上看了看帖子,就随意用“个人感觉”这样极其含糊的表达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定性了。而我之前也提到过这样的观点——任何试图去给90后贴上一个以一概全的标签的人,最后都失败了。)

6、在介绍著名的“双向对称模式”理论时,作者引用了大篇介绍,最终括号里的信息来源写的却是“百度知道”。(一个传统媒体人,在引用学术内容时,他的信息居然是摘抄自百度知道这种不正式的渠道,让人汗颜啊。)

7、过分强调“新钱”和“旧钱”,认为媒体不该靠广告来养活自己。

如书名所示,作者想探讨的是媒体、公关与传播,三个都是非常大的课题,但说实在的,他并没有把其中任何一个课题讲透彻。看完之后,只觉得媒体部分太偏激、公关部分不痛不痒、传播部分没啥新意,功课做得并不扎实。

附录部分——预测当下新媒体市场的发展

读这本书之前,看到豆瓣有评论说“为什么不直接上附录”,觉得很逗,心想附录不都是书本正文的补充吗,能精彩到哪儿去。看完书之后,觉得此人的评论非常有意思,说得很对啊。

作者在2014年-15年对国内几个比较大型的新媒体平台创始人进行了采访,话题讨论涉及到对传统媒体的看法、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内容模式、盈利模式等。从今天往回看,这些采访是非常有价值的,里面提到的媒体,36氪、虎嗅、创业家、pingwest、爱范儿等,很多是当下市场上的当红流量平台,不仅提供了适合互联网环境的优质内容,还跑通了商业模式,实现了不错的营收。

这些媒体平台的创始人,14、15年的时候,有些人已经把未来新媒体的发展模式看得很透了,并且创业的信念格外坚定。例如创业家的牛文文,对于媒体内容和社群服务、和商业变现间关系的理解,现在来看已经基本得到了验证;还有36氪,从一开始就坚定了做初创公司的报道和服务;爱范儿从一开始就定位于“连接热爱”,主打新创和科技消费领域;还有澎湃,对传统纸媒和新媒体有着独到的认识,以及对两者之间的调和,都作出了不错的尝试。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这几家初创型的媒体平台算是逐步壮大起来了,也是在按照当时创始人的想法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探索。

而对比比较明显的,虎嗅的创始人,访谈里说辞总是那么含糊不清,对虎嗅的定位也是模棱两可,好多问题根本就答不上来。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所以现阶段的虎嗅才沦为公关黑稿的聚集地。分佣模式也没想好,有才华的写手更是纷纷撤离。

还有一家印象深刻的是pingwest,虽然创始人想得比较多,也很努力地在做解释,但始终没有讲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模式是什么。导致现在的pingwest也是发展很尴尬,看不到它和其它的科技媒体有什么不同。近段时间连续的黑魅族、挺小米的报道,让我怀疑它是不是接了太多没节操的广告费,失去了媒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了。

不好意思,骂得太多,对前辈多有冒犯了。但仇勇老师应该不会怪我,毕竟这几年的媒体市场确实变化太快,想出一本书以一言以概之,太难了。所以他在此书的封皮侧面也说了:“本书不求‘点赞’,只求‘骂评’。新媒体趋势和市场瞬息万变,本书注定永远只是beta版,希望你我一起让它不断迭代更新。”

嗯,说得对,瞬息万变的媒体市场和传播环境,你我都还是学生叻。

《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读后感(二):新媒体真的在革旧媒体的命么?

15年夏天,有幸参加仇勇老师在3W咖啡的讲座,机缘巧合获赠图书一本。

以上为背景介绍,作者要求骂评,但本人对媒体行业知之甚少,仅就阅读本书说几点个人的见解:

媒体在过去是什么?门户?报纸?杂志?还是电视台?个人认为过去的媒体是漏斗,功能是把漏斗外的内容过滤充分,把有用的信息滤出来,报道给大众。这其中在漏斗里发挥主要作用的是主编,他们就是漏斗里的滤纸,负责筛选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无用”的。商业模式往往是内容-流量-广告-money。

媒体在现在是什么?知乎?逻辑思维?虎嗅?澎湃新闻?或者是爱范儿?用作者的观点来看,现在的媒体更偏向于媒介,内容可以外包生产,媒体只是负责把内容传递给用户。至于赚钱?利用媒体所处领域的周边及延伸服务甚至是直接从阅读者手里赚钱,这些也是作者在书中表达的“新钱”。

至于评价一个媒体是旧媒体还是新媒体,个人认为,区别有很多。借书中的观点表达一下:

1.是否存在主编观点:各路媒体和自媒体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看看我们手机里的微信订阅号,微博里的一些大V用户,每天他们推送给你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没有主编意识的,比如我现在写的这篇书评,不会有人帮我审稿,更别提KPI了,这些没有人在意,包括我。

2.是否在意版权问题:这是我想着重说一下的,仇勇老师认为在当下时代,版权并不重要。我反倒觉得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版权意识的增强,版权更加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国家版权局针对图书音乐版权的管控越来越严格,知乎上发布原创内容的作者也更加重视自己创造知识的版权价值。而且针对版权的产品也越来越多,比如猪八戒网的猪标局,销售图片的视觉中国等等。我在2015年3W咖啡参加活动的最后提问了一个问题,那个问题我自己现在觉得很low。在活动一个月后的某一天我突然想起来,我应该问这个问题的:在国家对于版权保护越来越严格的今天,为何对于内容为王的媒体来说,版权这么不重要了呢?

3.是否依赖广告模式:依赖广告是典型的旧媒体赚钱的方式,新媒体应该赚更广阔空间的钱,而且随着流量的分散,广告的钱已经越来越难赚了。

其实我现在也在想,今天的这些媒体如果叫新媒体的话,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将来是否会出现“新新媒体”呢?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仇勇老师在书中说他有两个野心:找到媒体适用于在线时代的生产方式;让优质内容有权获得合理的市场定价。

相信经历过从旧媒体到新媒体痛苦时期的每个媒体人,心中应该都有这两个期盼吧。

标题我写到:新媒体真的在革旧媒体的命么?

其实终归是在不断革自己的命罢。

最后再安利一下:

1.本书内容丰富,关于媒体内容介绍深入,让不了解媒体运营模式的人比如我,能写出来这么多字的书评;

2.本书语言风趣易懂,至于怎么个风趣法,你看了就知道了;

3.本书结构合理,不拖沓,前半本书是干货,作者思考的结晶,后半本书是山货,需要挑挑拣拣,选择性吸收,不过当故事看的话还是挺有意思的。

4.如果你是媒体人,要看《新媒体革命》,如果你不是媒体人,那你更要看《新媒体革命》!

感谢@仇勇老师 赠书。

《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读后感(三):新媒体革命:裂变的时代,我们顺势而为还是激流勇退?

2007年,鲜果网创立;2008年,爱范儿创办;2009年,掌中新浪ios版发布;2010年,无觅网、iweekly、36氪、ZAKER上线......新媒体近十年的发展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攻城拔寨,占领每一寸意识形态的高地。另一边,纸媒四处唱衰,传统媒体人纷纷出走。

“每一个新的一代都是如此,他们面对毁灭的前景战栗不已。同时却把较早的时期看作黄金时代,但属于那个时期的人也受到同样阴郁的预言的困扰。”带着对曾经80、90年代“精神上的洁净与理想的秩序”的追忆,仇勇奋身跃入了新媒体的浪潮中,以自己十多年的传统媒体经历,结合对业界的深度思考,撰写了《新媒体革命》一书。

何为新媒体?何为古典媒体?仇勇并未对此作出明确如百科辞典般的界定,而是以长期工作在党的新闻和宣传战线上的记者陆定一对于“新闻”一词的定义和如今“新闻”一词发生的深刻变革为切入点,绕开了艰涩的概念式说教,以一种颇具趣味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新媒体的“阅读模式”。

不可否认,仇勇与他的同行一样,对传统媒体有着难以割舍的家园情结,但面对信息时代,却同样有着深深的无力感。仇勇对于时代的感触是敏锐的,他深刻的意识到:人们焦虑于所谓信息爆炸带来的眩晕感,争执于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是否在摧毁阅读的优雅。作为曾经传统媒体的无冕之王,它们的地位被蚕食,与读者的信任关系被解约,已经沦为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局外人。

当一门学科、一个领域、一种思维需要被重新定义,还有什么是不可改变的?

依照他的观察,在线时代,“新闻”是:你看到的,与你相关的事实,而构成新闻的五个要素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原来新闻的五要素是: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而新的五要素是:即视性、连接度、碎片化、戏剧性和真实性。由此,仇勇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提供什么样的内容才是数字受众们关注的“新闻”?

“我们为了与数据流中任何一个微小变化保持同步而采取的特别措施,到头来只是放大了这些变化在万事万物中的相对重要性。”仇勇认为,这是人类把时钟时代追求的效率和生产率错误的运用到了数字文化的异步状态,以前我们是在机器上工作,现在我们必须变成机器。因为我们总是深处于无法免于信息未知的恐惧之中,一直想要跟上信息更新的脚步,生怕错过任何可能重要的事物,以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信息的掌握与处理能力,已经成为在数字世界生存的新的通关秘籍。

长久以来,古典媒体一直致力于为大众勾画“神话”图景,位于图景中心位置的无一例外的都是大人物,而“沉默的大多数”却一直被摒弃在外。及至现代,因为互联网,每个个人,都站在了数字地图的中央。郭玉洁曾在《正午故事》的序言里写道:“今天中国最主要的故事,是马云的故事(以及千千万万个变种)。为了抵御这种单一,我们应该学习讲故事。长久的凝视现实,让被遗忘的复活,赋予普通人尊严。”每个人都站在数字地图的中央,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讲述自己故事的权力,而郭玉洁的正午故事团队只是一个新媒体品牌的范例,这些内容,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报道,也非媒体和职业记者所为,更没有英雄情结,但它直接观照生活,仿佛是我们人生的写真。

正是站在这样的叙事角度,仇勇热情拥抱了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的自媒体,但也清醒的意识到:在初尝到文章自我撰写,自我发布和一大堆点赞和评论的快感后,许多自媒体人不在沉溺于拥有意见领袖的权力和光环的骄傲中。在探讨过“新闻”定义的革命和自媒体的内容生产之后,仇勇一针见血的指出:如果生产方式和定价机制不创新,所谓新媒体只是披着互联网的皇帝新衣。在此基础上,仇勇又进一步探讨了传统企业面临的品牌传播(公关)问题、粉丝经济和社群关系以及媒体的未来价值。在最后一章中,仇勇向所有的媒体人发出召唤:作出拥抱式改变。对好的内容的甄选能力,说白了,就是鉴赏力。身怀鉴赏力,我们才不会成为信息时代的零余者。

仇勇并非贩卖情怀,也并不想借此博人眼球,时代瞬息万变,而这本书注定只能是Beta版。不必留恋古典媒体时代的光荣与梦想,找到媒体适用于在线时代的生产方式,让优质内容获得合理的市场定价。

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伴随阵痛。面对裂变的时代,我们没有理由逃避退缩,只能全情投入。

“我们奋力向前,逆水行舟,不断的被浪潮推回到过去。”

《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读后感(四):【媒体推荐】

吴晓波、胡泳、牛文文、邱兵、魏武挥 认真推荐

“话语即权力”,这是米歇尔·福柯对这个世界的定义,所以在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往往与信息、内容媒介的演进有关。

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自己的媒体革命,从来都是如此。而在我们双目能及的未来,我们所正在经历的新媒体变革会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加重要和意义非凡。

——吴晓波 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吴晓波频道创始人

互联网从诞生的最初时刻起,就一直与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图景与修辞纠缠不休。社会性与地域性的鸿沟不仅始终没有因互联网而消除,而且似乎还诞生了新的形式。新的媒体革命能否改变旧制度?答案恐怕需要一代人去寻找。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当媒体人开始勇敢地面对变革挑战,会发生什么?仇勇的观察,在这个大时代给这群媒体人留了一个侧影。

——牛文文 创业黑马董事长、黑马学院院长

传媒业变革之年代,没有先知,只有诤言,推荐仇勇新书《新媒体革命》。

——邱兵 澎湃新闻CEO、《东方早报》社长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冲击最大的就是媒体业,这个行业的变化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仇勇雄心勃勃地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个变化背后的逻辑,并基于此,展示了他眼中的媒体未来。

——魏武挥 新媒体研究者、天奇阿米巴投资合伙人

当当网购买链接

    

上一篇:《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读后感精     

下一篇: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值得等待的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