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公众号

《故乡天下黄花》是一本由刘震云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一):热衷“争斗”的百姓

大概用了三天读完了这本书,可即使读完了我依然不理解题目的含义“故乡 天下 黄花”。估计“黄花”应该是解读这本书的关键。可“黄花”到底指代什么?菊花吗?不知道。

前三部分比较好看,第四部分不太喜欢。这是阅读后的观感。

阅读后的一点体会是,这是一本写“斗争”的书。有“内斗”,有“外斗”。第一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都是写国人的“内斗”。可以跨好几代人争斗,可以是为了政权争斗,可以是为了利益争斗,总结起来就是百姓们为眼前的利益争斗不止。

热衷“内斗”的百姓,在外敌压境时却是典型的“缩头乌龟”。一丁点的恐吓都会让他们恐慌不已。所以在外敌面前没有“斗争”,只有一味地退让退让。

建议从人性的角度看这本书,你会发现太“精辟啦!”

之所以给三星,是和《一句顶一万句》相比。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二):权利的争斗

《故乡天下黄花》的故事,以马村村长孙殿元被杀,由此引发孙李两家的仇杀开始,到1973年赵刺猬的儿子赵互助上台结束。虽然故事横穿了民国初年、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和文革四个时期,读起来也颇有乡土气息的趣味和故事性,但细细想来,却是刺骨的寒冷。剥去时间、人物、事件的外衣,内在的完全是一出出为了权利所呈现的残酷、麻木、奴性、利益、糜烂、冷漠的戏码。乡村宁静的外表下,是暗暗流淌着的血液和赤裸。

初看这本书时,还真的不理解书名的意思。故乡、天下、黄花?三个完全不同的意向组合在一起,不说其他的,读起来就很变扭。但看完之后,却猛然醒悟,这三个奇异的词语组合,却是对书本身最好的诠释。

故乡,每一个人的祖辈的根。

《故乡天下黄花》虽然所演绎的是河南马村的故事,但何尝不是我们自己故乡的故事。故事里出现了那么多的人物,李老喜、李文武、李文闹、李小武、孙老元、孙毛旦、孙屎根、赵刺猬、赖和尚......但是却没一个好货。不管身份是地主土匪,还是八路汉奸,他们所为的,无非都是长脸面,报私仇,做人头,吃“夜草”等等的私欲而已。但他们也都不算彻底的坏人。孙毛旦虽然做了汉奸,但日本人要他指认村民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放弃。所以他们都只能算是普通人,和我们一样的故乡的普通人。我们如果身处那个年代,没有谁能说我们能比村民们做的更好。去被扫荡的村“倒地瓜”,“趁机抢走些家具、猪狗和牛套、粮食等”也许就有我们的身影。他们,即是我们,我们的祖辈,我们的根。

对于故乡,我们看过很多的故事。申赋渔的《匠人》,用手工艺匠人祭奠了故乡的兴旺衰败、时代变迁;蔡崇达的《皮囊》用一个个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描绘了对故乡亲人的情感......故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所以对于故乡,我们难免会因情怯而敬畏,因远离而怀念,但这也无形中失去了故乡的本真。故乡难道真的是世外桃源般美好,故乡真的没有积弊陋习和阴暗死角?《故乡天下黄花》里,刘震云用一种近乎残忍的手段,敲醒了我们对于故乡的迷梦,揭开了故乡的疮疤,鲜血淋漓地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乡村:乡里乡亲也会为了利益尔虞我诈,也可能因为一个鸡蛋兄弟反目,也会因为一头猪打得死伤无数。故乡就是这样的,有它的好,更有它的不好。故乡不会是世外桃源,也不会是一个完全吃人的世界。

天下,每一个故乡的扩大的影。

《故乡天下黄花》虽然所描写的是马村的断代史,却也是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也是天下的缩影。对于民国、抗日战争、土改、文革,年轻一辈的我们并没有多少印象,无非都是在课本学到的三两段文字和书中的一些故事而已,更不可能懂得这些大环境的变革,会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写抗战时期,将大环境下的中日、国共的关系融进了一个小圈子:毛旦跟了日本人,屎根当了八路,小武去了国军,小秃干起来土匪。原本的亲人和仇人,村长和副村长的后代,却成了四方势力的代表。这样的四个人相当值得玩味。孙毛旦跟李小武既是同学,也是世仇,颇有点像国共之间的关系。孙毛旦是孙屎根的叔叔,却当了伪军的小队长,也和当时的某些情况不谋而合。路小秃的父亲路黑小一直是孙李两家的跟班,现在却干的比其他势力都要好。作者从这样的四个人物以及他们和老百姓的关系展开,描述的确是当时大环境下各个势力的关系,以及老百姓真实的看法。尤其从老百姓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明白——“你在日本,屎根在八路军,不管谁赢了,咱家都有大官,不是更好!”——不管是国民党、土匪还是八路军,甚至是日本人,对于老百姓而言差别都不大。向我派粮的队伍,都不咋的;保我活命的队伍,都值得亲近。各大势力,你们打你们的,对我们来说只是改朝换代而已,活着才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

黄花,是菊花的祭奠,还是过往的繁华。

书名中的最后一个词,黄花,指的是菊花伤满地,还是昨日繁华不再?

可以说是菊花,为了祭奠。故事的最后,每一个该死的、不该死的人,都死了。李老喜被吓死了,李文闹被自己雇的凶手杀死了,孙毛旦被日军捅了肚子,许布袋冻死在了土匪窝,李文武被手榴弹砸死,喂了野狗,路小秃被剿匪所杀,许锅妮被日军奸杀,路喜儿在文革械斗中被误杀......菊花残,满地伤。

但也可以说,这是昨日黄花。自古至今,作为我们故乡的农村,一直都是熟人的社会。虽然有地主和佃户、富人和穷人,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那么严重,对立也没有那么明显,每个人都只是过着略显贫困但不乏幸福的日子。佃户对地主的仇恨并没有很大,地主对佃户也并不是完全惨无人道地剥削,他们一个输出劳力、一个输出土地,更像是现代组织中的一种雇佣关系。故事中,矛盾真正的激化,反而是改革的结果。从土改开始到文革,都说老百姓当家做了主人,但其实只是换了个主子继续当奴隶。以前是孙李这些地主,现在是赵刺猬、赖和尚之流的泼皮无赖而已。而且随着派系斗争的无休无止和传统儒家礼义和宗族法则被一次又一次地摧毁,从偷偷摸摸的暗杀到明火执仗的公然械斗,参与夺权者的行为越来越无所顾忌。李文武的孙子没出生几天,就被赶进了窝棚,而自己最后也是尸骨无存的下场;贫农团正副团奸污了李家的媳妇,却成了书记和队长......所以昨日的那个村庄,也许比今天更好。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三):地主 土匪 和村民

刚看完。用了一周时间。 这小说太精彩了,刘震云特有的文字风格,从民国到六十年代跨度的家族和村落,历经时代的大风大雨的发展史,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人物与时代的关系,时代对人命运的影响,尤其是那个特殊的年代,都足以让我们思考。其实这种类型的小说之前也读过,李佩甫的,严歌苓的,都有,也都挺喜欢的,不过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角度,这样对于读者来说才有意思,千篇一律就没劲了。

刘震云的文字冷静,沉稳,读他的小说,就像是一位手艺人在给你展示自己的绝活儿,他可以把你带到你没有去过的地方,去认识一些人,去见证一些事,你能做的,只有静下心仔细欣赏整个过程,跟着他去倾听时代的叹息。你的内心可能五味杂陈,可能同情,可能心酸,可是这位手艺人却全程一言不发,显得极为冷静。事实上,我觉得,李佩甫,严歌苓,金宇澄,余华,毕飞宇,他们都是这样的大师,用文字映照历史,折射人性。

这本书,这个小小的村子其实就是一个点,但六十年沧桑岁月,时代的怒吼和喘息却都在这里成为缩影。看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姜文的让子弹飞,张麻子用群众推翻了独裁者,二者都得到了好处,这本书里面的村民其实也一样,他们或许不懂外面的世界,不懂哪一派会胜,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一边,可是他们看到地主被打倒后自己可以分到东西就觉得必须批斗地主。人啊,归根结底是自私的,每个人最爱的,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当自己无法看清形式的时候,或许我们总是会选择现阶段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而不会想着长期是否有利,其实也并不是会想,只是想也想不清。

对于第四部分描写的特定时期,作为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我还是觉得触目惊心,疯狂,没有理智,心里也几分同情和无奈。

其实写了这么多,我觉得我写的也只能算是个读后感,不能算是书评,毕竟不够专业。这样的书,读完就感觉心里被撞开一扇大门,门里面的内容,是书里没有的。

《故乡天下黄花》读后感(四):近百年中国农村权力更迭史

小说分四个部分,但每个部分都前后关联,为我们演绎了近百年随着中国农村权力的更迭,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以及人性的卑劣和丑恶。

民国时期村子中两家地主为了争夺村长的位置而相互仇杀。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中央军,土匪,前前后后来村里征粮,村民饿得只能吃槐树叶子。这些队伍的头目只顾算计自己的利益,当日本鬼子大军开到村里,烧杀淫掠,他们却早已逃之夭夭。更可气的是邻村的村民乘鬼子走后,却到村里抢劫猪狗牛羊粮食等,见村里埋人又过来卖棺材板。

土地革命时期,村子中的无赖地痞当了权,一个地主被斗死,地主儿媳被强奸。

文化大革命时期,村子权力分为三个战斗队,为争夺控制全村的权力,进行械斗导致8人死亡,杀人的人最后也被执行枪决偿命,然而三个战斗队的队长却毫发未损。

参加八路军的孙实根,做了邻村的县委书记,被反复的打倒,想不通跳楼自杀,但却没死成却成了瘫子,被人抬着到处挨批斗,真是荒诞。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上一篇:《密室困游鱼》读后感10篇_读后感     

下一篇:《把平凡的日子过得像诗一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