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欧洲的陨落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欧洲的陨落》是一本由(法) 马克思·加罗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洲的陨落》读后感(一):一战简史

去年的夏天,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名为《巨人的陨落》的小说横扫图书市场,号称吸引众多读者三个通宵读完。当时我也入手一套,并且从头到尾读完。或许可能作者是英国人的缘故,他在小说中的描述,似乎更加偏重英国一些,《巨人的陨落》似乎讲述的更像是英国的陨落。

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陨落的又何止是英国一个国家,整个欧洲都被战争拖垮。战败的德国接受制裁,自然战后艰难困苦,而战胜国也饱受好几年的战火洗礼,日子自然也好过不到哪里去。

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因为萨拉热窝事件,这使得本就十分紧张的欧洲形势变得紧张到了极致,战争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爆发了。谁都不曾想到战团随着一个又一个的因素加入而变得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也不曾想到战争居然延续了四年之久。欧洲的各国都在战争的情势下被动的走着,谁也无法控制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终于变得不可收拾,成为了一场全世界的灾难。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好奇古今中外的一切历史故事,作为一个女性,我对于战争场景的描述以及军事布防并不是很感兴趣。我更为关心的是战争的诱因、发展以及战争时期的社会状况。

《欧洲的陨落》一书是一部专门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书籍。它不同于以往的那些介绍战争的书籍,它从战前欧洲各国的社会现状入手,着重分析当时各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再现了在战争的阴霾下,各国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对战争的态度和反应。以最近的视角来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时间里的真实状况和情景,仿佛所有的一切都历历在目与读者的眼前。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书信、文件、报道以及演讲的精彩语句,以一种悲凉而又惨烈的语调来描述一战时期欧洲各国的状况。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

不管以何种理由发动的战争都是残酷的,战争只是少数人的游戏,却是绝大多数人的灾难。按照当时的市值,整个一战损失一千七百亿美元,超过一千六百万人丧生,对于以后的世界形势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数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可以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巨大灾难。

写历史,是为了将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讲述给现在的人来听,而读历史,也不仅仅只是去看那些在曾经的人的身边所发生过的那些事。更重要的在于我们是要去弄明白历史的来龙去脉,并且对其进行理解分析,这样才能够避免同样的错误再现于这个世界。

《欧洲的陨落》读后感(二):未来主义宣言

“1909年1月,意大利人菲利波.马里内蒂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写道:‘我们要歌颂追求冒险的热情、歌颂劲头十足地横冲直撞的行动。。。我们要歌颂战争—-这清洁世界的唯一手段,我们要赞美军国主义、爱国主义、无政府主义破坏行为,我们歌颂为之献身的美丽理想,我们称赞一切蔑视妇女的言行。。。我们要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科学院,向道德主义、女权主义以及一切卑鄙的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开战。我们歌颂声势浩大的劳动人群、娱乐的人群或造反的人群。。。”多么熟悉的宣言,半个多世纪之后它也曾出现于地球的另一端,由此可见,政治理念的殊异都无法阻止人性中狂热的、企图摧毁一切的本能,真悲哀。

这场战争中数百万的男性都已准备好穿上军装,拿起武器,走向前线。在1914年八月最初的日子里,他们未能料到的是,截至1914年底,他们当中将会有数十万人或死或伤,他们的名字书写了二十世纪漫长而惨痛的开篇,可他们早已被埋藏于开战起到1918年11月11日休战为止的几千万尸体之下。战争犹如绞肉机,每一个个体被推搡着、身不由己的被卷入、被搅碎、被四分五裂,活于太平年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欧洲的陨落》读后感(三):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作家海明威脍炙人口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美国青年乔丹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故事。小说在极短的时间跨度内生动地刻画了乔丹这样一个小人物在生与死、爱与职责的考验面前,人性的不断升华。这本书的题目来自英国玄学诗人约翰?邓恩一段著名的布道辞,“谁都不是一座孤岛,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敲响”。战争是残酷的,它无情剥夺人宝贵的生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次战争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对整个人类造成的伤害来得深远和巨大。数以千万计的人死伤,难以统计的物质损失,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丧钟,又一次为整个人类的文明敲响。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今天的人们更多地在反思一战对世界的影响,它是人类命运的必然阵痛吗?它与二战有着怎样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如何避免人类在未来跌进战争的深渊?有关一战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绝大多数著作都着眼于惨烈的战争本身,而忽视战场之外的其他因素。法国作家马克思?加罗的《欧洲的陨落: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以下简称《欧洲的陨落》)却有着迥异的视角,他敏锐地捕捉到在战场之外的那些不可或缺的因素,比如战争中不同人的反应,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扑面而来。这部作品以冷静、客观的笔触描述了与众不同的一战。加罗有着文学家的细腻笔触和驾驭宏大题材的能力,波澜壮阔的久远往事鲜活地跃于读者眼前。 一战前的欧洲暗潮涌动,人心不稳。巴尔干战争在一战前一年结束,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塞尔维亚理所当然引起了奥匈帝国的恐慌;法国和德国因1871年战争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而剑拔弩张;土耳其与意大利也因领土纷争互相虎视耽耽;俄国期冀“巴尔干同盟”削弱土耳其和奥匈帝国而从中渔利。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媒体、政客、文人、普通人甚至军人都嗅到了战争的危险,纷纷加紧军备竞赛。而1914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貌似一派祥和的新年伊始,法国以普恩加莱总统为首的政要与各国大使觥筹交错,相谈甚欢。错觉之下,仍有清醒之士,法国左翼社会党饶勒斯呼吁法国保持理智,坚持走和平路线。他极力反对三年兵役条款运动,号召人们同“沙文主义和军事行动”斗争。饶勒斯痛心地说,“野蛮行径的内在力量通过出奇无礼的方式伪装成了法国文明的卫士。”他甚至但悲壮坚定地宣称,“这条道路两边,多是坟茔。但是这条道路将通往正义。” 理智的声音被普遍存在的盲目乐观淹没,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法国。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主要欧洲国家。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的遇刺身亡,成为了一战的直接导火索。客观讲,没有这场意外的行刺,一战也无可避免。战争就像是坐在火药桶上的怪兽,面目狰狞地盯着欧洲这块大陆。萨拉热窝事件舆论的反应不一,却鲜有人从中嗅到战争的影子。而法国前总理克列孟梭却立即看到其中危险,他在自己的报纸《自由人》上写道:“将刺杀事件的责任加诸塞尔维亚政府和塞尔维亚人民这种想法是非常荒谬的!这将导致不可想象的极为严重的后果。” 饶勒斯阻止战争的大声疾呼和四处奔走,如飞蛾扑火一样壮烈,却于事无补。“如果军事动员已经进行,我可能被谋杀。” 饶勒斯的预感一语成谶。饶勒斯似乎为法国的参战铺平了道路,却也把这个国家带入了战争的深渊。 如果说政客的言行理应为这个国家负责,那么作为普通一员,又是如何反应呢?一位法国年青的随笔作家在战前8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法国,虽然经历了那么多次警告,却还是没有寄予足够的重视……在这场战争里,一方面,英法两方不仅很平静甚至有点和平主义的倾向,可以说他们在信条上确信战争在人类历史上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而敌军一方(德国),却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并动用着一切可用的资源在筹备着战争。” 战时的法国失去了乐观,在被德军打得措手不及的时候,政府的南撤波尔多不能不说一个软弱的政府缺乏远见的政治视野。而政要们的不团结,能力的不足,盲目的进攻,导致了大量士兵的无辜伤亡。法军统帅霞飞的一意孤行,平庸无能;加利埃尼的脱颖而出,却受到政府的怀疑和不信任;政府总理维维亚尼的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在《欧洲的陨落》一书中,除了对法国政要的看法、言行大量描述之外,媒体、记者、作家的各种文字和声音,都进一步让一战变得立体起来。例如,路易?阿拉贡在其作品《战争》里写下了如下的话:“石碑已经成为你名字的栖身之所;/‘你’从此仅是广场上几个镀金的文字;/你眷恋的回忆从此消逝;/从此你自己也只能是过去的回忆。” 一战被全方位地纳入本书,而不是泛泛讲述激烈的战场本身。那些青史留名的战役并非需要我们铭记,只有战争本身的创伤才应该深深铭记。在血流漂杵的战场之外,堑壕战阶段壕洞里肆无忌惮的饥饿老鼠,士兵破败的衣服褶皱里的虱子,都永远成为无法忘记的阵痛。 一战的影响是深远的,并且遗患无穷,二战的继之登场,生民涂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到处一片凋敝。随后,冷战蔓延,两种主要思潮的你死我活变本加厉。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1991年苏联的解体,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到一超多强的格局形成,世界日益多元化,第三世界的日益崛起,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都使得各国之间互相依赖度加强。世界是各国的世界,不是某个国家的世界。“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敲响!”只有坚持和平,远离战争,人类才有未来。

《欧洲的陨落》读后感(四):《愿世界和平》

看过写一战的书也不少,这本是资料最详实,用情最真的。特别是对于一战的讲述角度,令我感到了满满的人情关怀,我竟从没有想过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战,从新闻的角度来挖掘一战,作者那让人身临其境的描述让我从新认识了不一样的一战。

有时候我们看待一个历史事件,尤其是在学校的历史书中都是有着明确的时间节点,仿佛过去历史中的人物都是木偶,在某一时刻突然之间就大打出手,这一度曾让我很困惑,也可能这导致了我当年的历史不是很好,因为总记不住到底是1687年还是1678年,没区别嘛。这本书才真正的让我明白了历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也明白了历史中很多时候其实不过是当局者迷,站在当中很难明白社会正在经历什么,这也正是时间的局限性。正如本书中对于一战前的描述,在距离一战爆发还有一个月的时候,所有人,所有人都认为这依然是太平世界,局部的小摩擦影响不了大局。就算宣 扬战 争是迎接新世 界最好的礼物这个观点也仅仅是小部分人在传播,歌舞升平的法国人哪里能想到马上就会国 破家 亡。

所以这本书让人从一个当年最普通群众能接触到的视角,最多开一点各国信函的外挂,犹如穿越般的在当时各国之间游走,看当时社会的气氛,在明知道前方就是战争的情况下依然有着让人难以呼吸的紧张感。再配合上当时各种报纸等新闻媒介的宣传,在一战前的半年之间,全欧洲都好似绷起的一根弦,以至于当弗兰茨?菲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这个关键点来临之后,全世界仿佛都沉默了几分钟,在那之后的又一段时日,欧洲平静的可怕,但其实这不过是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接下来欧洲将走向战争的深渊。

接下来本书对于战争的描写依然有别于其它同类,还是从史料中去寻找那些参与战争的士兵最真实感受,从他们口中的描述来感受战场的无情,从当时的报道中看那个疯狂了的年代,仅仅是1914年8月22日就有2.7万法国人死去!

接下来作者更是从史料中逐渐还原一战中的普通大众,没有从一般意义上的大角度出发,选取的都是小片段,但是这些小片段却让我很难受,因为战争,受苦的还是那些最底层的人们,他们随波逐流,他们被新 闻所欺 骗,他们茫然的奔逃,只是为了活着。

看完本书没有看其他一战书一样,你感受不到一丁点的所谓战争乐趣,体会到的只有深深的绝望和无助。这个时候我才明白,愿世界和平,真的不单是个美好的祝愿,更应该是我们所有人为之辛苦维护的正义!

    

上一篇:《中国现代小说史》读后感精选10     

下一篇:《科学与宗教的领地》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