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三十九渡》是一本由李晓明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三十九渡》读后感(一):丰富而又敏感的建筑之心
(1377字)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意思是,如果音乐旋律可以凝固下来,那么,音乐之中一定有完美的结构;而建筑亦是如此,建筑本身亦有音乐般的旋律,有着节奏和韵律之美。作为空间造型的艺术,《建筑三十九渡》之中创造了渡的概念,渡也即意义上的码头,人如过客,停在一个个码头,看遍每一处渡口的风景,这眼中的风景便是建筑。
在建筑之美中,我们欣赏建筑,其实也是欣赏建筑本身构筑的空间造型艺术,是静止的,亦是动态的,是单纯的,亦是厚重的,是沧桑的,也是轻盈的,是精美的,也是粗旷的,是反潮流的,也是未来的......百年来的世界建筑,我们欣赏的是建筑带给我们的奇异感官,是建筑背后的理念与建筑设计师们的卓绝技艺,更是让人敬佩在建筑诞生的那时那刻,敢于挑战一个个极限,构建出一个个不可思议的幕后支持者。
成名的建筑形态从来不是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产物,他们常常是时代蕴育出的建筑之花,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诞生的不可逆转的产物,建筑本身的高低起伏,浓淡疏密,进退取舍,隐与显,深与浅.....都是人类文明史中最激动人心的标志物。曾看过一部科幻片,在人类灭绝之后,地球上可能存在的就是那些残壁断垣。就像我们现在看千年前的金字塔、宙斯神像、巴比伦空中花园、罗得斯岛巨像......千年前的建造现场已不可还原,唯有这些静默不语的遗迹在风雨变换中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灿烂。
《建筑三十九度》中,选择了世界有代表性的建筑,比如建筑表面全铺满金属的古根姆博物馆。如同阳光下的巨轮,带着未来的气息奔驰而来。著名建筑师拉斐尔·莫尼欧也赞叹:“没有任何人类建筑的杰作能像这座建筑一般如同火焰在燃烧。”于是,也有人用充满赞誉的口吻说,“在20世纪90年代人类建筑灿若星河的创造中,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无疑属于最伟大之列,与悉尼歌剧院一样,它们都属于未来的建筑提前降临人世,属于不是用凡间语言写就的城市诗篇。”但从环保的角度看,建筑表面覆盖金属,一个是浪费,一个是到了夏天,该有多热啊。
在建筑外壳上用不同的材质给建筑带来不同性格的,还是耶鲁大学建筑系的大楼,外壳看起来有种“灯芯绒”的肌理。号称一万颗钉的维也纳邮政局,据说墙面上钉了一万颗钉子,看起来肃穆而严谨有序。法国阿拉伯文化中心外墙的穆沙拉比窗,充满阿拉伯情调。最为奇特的是穆沙拉比窗,可以根据光线的强弱,调节窗孔的大小,这样从窗造进来的光线可以控制地投射入大楼之内,相当符合阿拉伯对“光”之精神的追求和崇拜——建筑文化与历史人文完美的结合,相当巧妙,也让人想起可捕捉1351光年之外的电原单磁信号的中国射电望远镜“天眼”。
美国可以承重60吨的蜡烛森林,让人为人工技艺而叹息。13块石头组成的大隐隐于景观的特蚋里费岛艺术和会议中心,让人感叹建筑的适应性,简直天外来石。迪拜的旋转塔,420米的摩天大楼悄悄在旋转,多么让人震惊。卢浮宫绝妙的金字塔,完美融合现代与古老。还有怪诞且超现实的西班牙米拉公寓,让我们记住天才绝伦的建筑师高迪.......
“伟大的建筑师并不是因为他有用来思考的大脑,而是因为他有丰富而又敏感的心。”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这么说。经历了时间岁月与历史人文洗礼的建筑,无穷无尽地讲述着他们的故事。建筑的每一次构想,都是人类灵魂的一次自我放飞,都是在这个大宇宙中留下永久痕迹的光阴故事。
《建筑三十九渡》读后感(二):建筑之美
每次去旅行的时候, 见到当地特别的风景、建筑物的时候都会拍下来, 那些年代久远的建筑,透露的除了历史的沧桑, 还有当时的工匠建筑这些后人欣赏的建筑物的时候的用心。 很多次感叹, 这么精细的工艺是经过多少人的手才完成的。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建筑, 有的地方一个建筑物特别有特点的, 会逐渐成为这个地方的地标。 人们不论是生活在这里的, 还是外来旅行的, 都会注意到它。
建筑并非冰冷, 在中国有很多诗词是诗人外出远游路过那里的时候看到的的景物,题诗或者题字在那里, 比如说《滕王阁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而很多建筑也因为其特点让人们在字里行间,执笔作诗或者作画。 从建筑的一个别致的装点或者雕栏玉柱的雕花上都能看到工匠的用心独到之处。
《建筑三十九渡》书中挖掘了这些建筑不为人所知的“背后”的故事、例如历史条件、建筑师的故事、建筑存亡的秘密等。建筑设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 对于门外汉来讲很多的东西我们不能用纸笔展现出来, 但是这本书并非一本专门给专业的人看的, 而是每个人都能读, 只要你是觉得建筑不是那么高冷的高岭之花的专业, 而是我们都能了解理解的专业。 人人都有了解建筑,体会建筑之美的机会。
建筑是一砖一瓦堆砌起来的, 也是无数人的合力努力得来的, 最早看到水晶大教堂建成的故事, 一座壮观的建筑物幕后有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座建筑的起源,建筑过程中的故事以及建成的设计独特之处,不得不让人赞叹, 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经过了很多人的努力达成的。
在这本《建筑三十九渡》 中有39个渡口, 每个故事里面都有详细的介绍, 每个建筑也都有着很独特的地方。 相信在这本书里, 不管是不是门外汉都能看到建筑之美。 每一座建筑都仿佛一个美丽的音符, 倾听它,就能看到它的独特之处。
小时候听《三只小猪》,这也许就是关于建筑最早的故事了吧? 大家在三座房子之中看不到哪个好, 最后大灰狼验证了房子的建筑的坚固性, 而生活在大森林里的三只小猪也在这样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建房子的重要性。
生活中, 我们每天走过的路口都有建筑物, 他们组成了我们生活的城市,而我们也每天生活其中。
《建筑三十九渡》读后感(三):建筑的前世今生
一栋建筑的生命完全是由人来赋予的,所以才有这样的说法任何建筑都有三个生命:功能的生命,结构的生命和文化的生命。
建筑存在的意义即是它的标签,建筑可以阐述一段历史,也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代言,可以实现一个建筑师的梦想,也可以吞噬一个创造者的毕生精力。
城市建筑可以展现城市的整体风貌,让来到这的人感受城市的历史,城市的生命就在每栋建筑的缝隙里,在建设城市的建造者手中诞生、成长。
在老旧小区和新兴小区建筑风格的强烈对比下,我们就明显能看到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年龄风格的人的思想差别,时代塑造不同的人也塑造出不同的建筑物。
现如今新建筑里再难看到鸽子笼似的粗犷结构造型,年轻人受不了老、破、小房子内部格局的压抑,更喜欢绿化面积大、有阳台、且格局大气的户型,房产商们用各种手段满足购房者们的新需求,楼房外观上和小区景致的升级、改造就是思想与物质互相匹配得来的改变。
最为建筑行业的一员,本人对建筑学的所思所想比普通人稍稍多一些。我从事的是建筑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很多人知道产权档案:这是你购买房产的时候在产权交易中心建立的档案,很少有人知道楼房也是有档案的,它叫做城建档案。
在我没有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楼房作为一个整体它也是有自己的出生证明的,那就是它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文件资料。
这些资料保存在城市建设档案馆的库房里,在楼房改、扩建,发生结构问题以及产生纠纷的时候都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一栋楼房的形成可以和一个新生命形成的过程相媲美,它应该拥有美丽大方的外表和经济实用的内部构造,作为以实用价值为主的民用建筑区别于具有特殊使用意义的政府及公司建筑,外观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楼房的外观,更多的是城市精神的外在体现。
在《建筑三十九渡》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很多国际上都很知名的建筑,比如说卢浮宫,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1933”,上海人应该都知道,作为地标性建筑之一,它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建筑是城市发展和城市的人文环境的直接见证者。
满洲里紧邻中、俄两国交界,地标性建筑---套娃酒店,是一座具有套娃外观的酒店建筑,外墙是由一整幅的俄式风格人物绘画和流线型的套娃圆顶组成,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她的迷人与妩媚所吸引。
在她的身边就是一座以套娃雕塑为主题的套娃广场,在广场中竖立各式套娃雕塑几百个,大小不一,每一个套娃的绘画内容都不相同,这样的建筑非常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在这样一个文化交融的地区,凸显出的意义也就更值得人深思了,她们已经是来满洲里旅游的游客们必定参观的景致了。
因为发展旅游城市的原因,城市改造建筑外观就参考了欧式建筑的设计元素,很多楼房翻新外立面后都设计成了欧式风格,来这里旅游的人们都对这儿的城市景色印象深刻,来到这里就像走到了欧洲,进入了梦幻中的古堡。
《建筑三十九渡》读后感(四):如何零基础欣赏建筑的美?
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安东尼奥·高迪
01
建筑这种艺术在中国远不如书法、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流行,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在现代建筑上依然比较落后,群众远远没有形成观赏建筑的习惯;另一方面是因为,每当我们提到建筑艺术,往往都觉得它涉及到设计、结构、建造等等太多专业的事情,曲高和寡,一般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但是建筑的魅力是无法阻挡的,有时候即使没有那么多建筑知识,也依然能够体会到建筑的美。
巴黎歌剧院除了像巴黎歌剧院这样古典和谐的建筑美以外,其实世界上还有诸多让我们惊讶,然后又击节称叹的建筑。
米拉公寓比如上图这个建筑名为“米拉公寓”,是20世纪初西班牙“鬼才”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为当时的业主米拉夫妇所建。高迪那时已经是非常出名的建筑师了,而米拉夫妇是社会名流,这个组合在当时是媒体追捧的热点,小报消息铺天盖地。
这座鬼斧神工的建筑非常挑战三观,整部建筑的骨架没有一处直角,也没有直线。整个建筑高低错落,像海浪一样带有一种动感的美,很像大自然和生命的状态。但“流动”不仅仅是米拉公寓唯一的看点,每换一次角度,每深入它一分,都让人有不同的感受。
米拉公寓近看它的窗户,四周的水泥既像是骨头,又像是山体,房间有如在山洞之中,蓝色的玻璃反射出光芒,隐约能看见室内明黄的吊灯,给人一种新奇浪漫,又充满了异域的特色,即使是在西方,这也是大家没见过的东西。
米拉公寓再从另一面看起来,房顶好似鱼鳞,墙面随意地点缀着五颜六色,阳台就像是面具。
米拉公寓屋顶更是令人惊喜,林立着很多神秘的面具雕塑,而从屋顶向下朝建筑内部观赏,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米拉公寓米拉公寓米拉公寓,从外到内,从上到下,没有一处不让人惊叹。它的内部,更是处处都尽显别致,犹如进入了充满了各种元素的童话世界。
02
看到这里,已经有了一种今生一定要去一次米拉公寓的感觉。建筑师高迪赋予了米拉公寓灵魂,这灵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在他之前,没有一个人能把建筑做成这个样子,在他之后,也不会有人能够做到。
圣家族大教堂高迪设计的所有建筑,都极富个人色彩,他永远能把别人想不到也不敢想的元素融入进自己的建筑之中,又能让它们在建筑种和谐相处。
其实每座建筑的背后故事也同样精彩,高迪这个人,就和世界上其他的天才一样,一生传奇。他是一个把生命都奉献给了建筑的人,他是名副其实的“鬼才”。但既然是“鬼才”,当然是与常人不同。据说他一向沉默寡言,对物质生活毫无追求,经常穿得和乞丐无异。他终生未婚,平时只与自己的伯乐兼重要投资人和举荐人古埃尔以及两个徒弟交往,他认为这三个人就是他世界里的所有人,其他人无需再交往了。他被人形容为“不是天才,就是疯子。”
也许世间大才都多多少少怪诞吧,作为建筑师的高迪,也有着种种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建筑是一个很精细的事,方方面面都需要精准算计和控制。然而,“鬼才”岂会按照常理出牌,高迪一向剑走偏锋,出人意料。米拉公寓根本没有设计图纸(高迪大神都是现场设计),米拉夫妇从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的公寓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而且连图纸都没有的“鬼才”高迪,自然也不会在乎工期和预算咯……可怜的米拉夫妇……
米拉夫妇被高迪搞到崩溃(理解他们……),两人多方与高迪交涉均无果,高迪不善言谈,也很少解释,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终于两人无法支撑,将高迪告上法庭……在媒体瞩目下,经历了无数波折的米拉夫妇,最终败诉。但是三人“相爱相杀”了一辈子……
然而,不管当时这三个人有什么样的矛盾纠缠,闹得多么人尽皆知,米拉夫妇早已带着他们的愤怒作古,但是高迪和高迪的建筑,却成为了西班牙的标志之一,作为建筑文化永世长存。说起来也可悲,米拉夫妇如果不是因为米拉公寓,他们早就会被人忘记了。
03
仔细观赏了米拉公寓的整体和细节之后,它的美自然而然让我们内心升起一种愉悦之感,而米拉公寓的建筑师和米拉夫妇的恩怨情仇,更是为米拉公寓增添了厚重的色彩。了解了这些之后,很难不对米拉公寓产生一种“身未动心已远”的感情。
像这样的建筑,在《建筑三十九渡》这本书里有三十九个之多,既有古典细致极富特点的,又有令人匪夷所思拍手赞叹的,各有各的特色和命运。作者李晓明说,“渡”为摆渡之意,可以理解为通过这三十九个著名建筑,带领大家学会欣赏建筑,对建筑产生兴趣。
《建筑三十九渡》这本书是一本非专业人士也可以读得很尽兴的一本书,书里没有长篇累牍的术语和研究,语言平实易懂,建筑细节附有图片,观赏起来很容易。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其中很多建筑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主动去了解了很多它们的前世今生,可以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以后出去旅行,又多了一项值得细赏的事物。
请关注公众号《建筑三十九渡》读后感(五):《建筑三十九渡》摆渡到39个建筑圣地(内附圣地名单)
第一渡:(法国马赛)马赛公寓——勒-柯布西耶
第二渡:(意大利米兰)但丁纪念馆——朱塞佩-特拉尼
第三渡:(美国 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耶鲁大学建筑系馆——保罗-马文-鲁道夫
第四渡:(四川成都成华区)汶川大地震援建计划成都市华林小学纸管过渡校舍,——庆应义塾大学 SFC坂茂+松原弘典研究室
第五渡:(中国上海)1933屠宰场——巴尔弗斯
第六渡:()——
第七渡:()——
第八渡:()——
第九渡:()——
第十渡:()——
十一渡:()——
十二渡:()——
十三渡:()——
十四渡:()——
十五渡:()——
十六渡:()——
十七渡:()——
十八渡:()——
十九渡:()——
二十渡:()——
二十一渡:()——
二十二渡:()——
二十三渡:()——
二十四渡:()——
二十五渡:()——
二十六渡:()——
二十七渡:()——
二十八渡:()——
二十九渡:()——
三十渡:()——
三十一渡:()——
三十二渡:()——
三十三渡:()——
三十四渡:()——
三十五渡:()——
三十六渡:()——
三十七渡:()——
三十八渡:()——
三十九渡:()——
《建筑三十九渡》读后感(六):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三十九渡》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籍,为我们展现了中外最著名也是最伟大的建筑。虽然是一本建筑专业书,却也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翻看这本书,觉得每一页有关著名建筑的介绍都是非常活泼有趣的。
在这本《建筑三十九渡》 中有39个章节,就有39个详细的介绍, 每一个很独特的建筑就有一个故事,不管你是不是懂得建筑,都能从中看到这些建筑的美。 而且,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每一座建筑都是用美丽的音符来表现出凝固的建筑美学。
这些建筑物也是在我们生活的城市最重要的风景,是城市的灵魂。读了这本书,使我们对这些了不起的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及在设计建造过程中的的故事。也从中看出国外的建筑和中国的建筑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建筑的艺术是不分国界的,也有相通的民族文化和艺术思想。建筑毕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从简单的生存居住到艺术的升华,可以看出文明的发展到了非常高的阶段。这些建筑却是具象又抽象的建筑艺术,是技术进步和文化艺术的结合。
建筑是可阅读的,不仅针对过去的已经造好的建筑,同时也着眼于现在建造的建筑,建筑具有“可读性”,因为它们承载的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带着这座城市的鲜明印记,它们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
在我们很多城市的建筑,大多数都是千篇一律,这些建筑就很缺乏‘可读性’。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建筑,一味追求‘形似’,却不去深化它的文化内涵,这些建筑简单看看还好,但如果作为城市标志,作为使用的功能,可能就不行了。
建筑艺术的一切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来欣赏和理解这些建筑的灵魂。当我们来观赏这些建筑时,一种和谐、完美的观感油然而生,不仅仅是这座建筑群本身固有的艺术意境了,而是成为我们审美的一种鲜明、强烈的艺术感受。这座建筑永恒的魅力,也就通过这本书让读者的审美,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魅力,是一种于和谐中见完美,于完美中显崇高,于崇高中见永恒的了不起的伟大建筑。这正是我们读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所以,那些高低起伏的建筑群有那样和谐、协调,是因为它们富有美的“旋律”,体观了建筑美的特有法则。至于建筑设计中讲究主题与形象(造型)、统一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重复与变化、性格均风格、色彩与色调等等建筑艺术法则,这与建筑艺术法则在文化方面,更是息息相通。建筑工程设计与美学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能让建筑设计师更多地了解一点音乐知识,让建筑成为凝固的音乐,提高建筑设计师的艺术素质与修养,定会在建筑创作设计中获得更大更多的自由,得到更为有益的启迪和奇妙的灵感。
读了《建筑三十九渡》这本书,使我们对这些著名的建筑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这本书的每一章节的建筑都附有图片,图文并茂,从中去体验建筑的美感,确实是一次建筑艺术的享受。
1
《建筑三十九渡》读后感(七):爱上建筑 从这本书开始!
看完这本书,原来建筑的背后也它的故事的,建筑是我们可以用爱倾注的,当我们每一次在旅途中,总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建筑,会被其吸引,我们通常都叫它们房子,喜欢或不喜欢,只能凭感觉,凭我们所拥有的可怜巴巴的美的鉴赏能力。什么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福建土楼的围城,多是只能识个外形,其他的一概不知,只能自欺欺人的说,我喜欢自然的美景,不喜欢人造的景点。 参观时,总会有人说,那些老房子有什么看头的?可是你去寺庙都是宫殿,去名人故居都是看他们曾经住过的地方,去古镇都是老房子旧民居,城市是建筑的综合体,乡村是民居的集合点。
之所以去参观它们,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建筑的 终结 ,有可能在某一天会被意外破坏掉,或者拆掉,能够被珍视而保留下来的是少有的奇观,有的建筑是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而成为永久的纪念。
谈到人文景观,就离不开建筑,不懂得欣赏建筑的美,看什么都只能像没有读过诗的人那样词穷,赞美之词,胸中有丘壑,口中却说不出。 国外的建筑和中国的古建筑之美有不同之处,咱们国人的建筑就像古典民乐般迷人,不同乐器演奏出不同风格的曲目,不同材料建成的也是不同风格的建筑。 所以,当背完古诗的我们,也学点有关建筑的门道,了解它是如何在建筑师的思维逻辑中形成,钢筋混泥土也好,也可以懂得每一砖瓦倾注的心血。它的诞生就像一个符号标签,都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不一定是纯属功能性的建筑,之前对它的了解比较片面性,从书中介绍看到了它的复杂性,对于一个复杂体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建筑师的骄傲,可以是地标,一座城市的导向,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我想,无论走在哪里,在炫耀照片的同时,加上对建筑独有的见解吧,会更加有完美呢!
想了解每一栋建筑背后的故事么?这本书里39渡建筑故事,每一篇表现的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背后的内容有论点和论据,非常有看头,轻松幽默,精彩绝伦的故事很有带入感,每一个建筑师想要创造的建筑意境,也许你看不懂,抽象派可以夸张的理解它,这本书看完你会瞬间爱上它,很有参考和收藏价值的,即使你非专业!
《建筑三十九渡》读后感(八):不一样的故事
建筑三十九渡,39个渡口,39个故事。本书中,讲述了39个建筑的故事,他们是旅程的一个渡口,也是一个过程。
看到书名第一眼,对,最先想到的是建筑。何为建筑?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想很多人对建筑的理解,就停留在钢筋水泥结构的印象中。我自己是学环艺的。最开始的梦想是服装设计师,但是家人反对,说服装设计师就是一个裁缝。贼心不改的我于是去学了环艺。环艺设计和建筑设计以及室内设计,虽然都是设计,但千差万别。虽然本质是相同的,追求统一与和谐与美。
建筑物按使用性质可以分为三大类:生产性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应该是居住建筑以及公共建筑。
说到居住建筑就不得不提到住宅,当我们还是山顶洞人的时候,我们的住宅就是一个洞穴。(因此结婚也有入洞房一说)但就算是穴居时代,人类也不忘美化自己的环境,例如洞穴墙壁上的绘画(虽然有很多专家说这些画相当于现在的文字记录,但我任然觉得纯粹就是艺术)。当然,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人类的住宅也变得越来越高级。从洞穴、泥草屋、木屋、砖房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不得不承认时代进步得太快。虽然中国现在住宅,流行的是欧式的小洋房。但我却一直对中国古典住宅情有独钟。该怎么形容中国古典建筑呢?最明显的是它的对称美。因为我喜欢,古代建筑中房梁、门窗、家具上面工匠精雕细刻出来的工艺。
在我没有了解建筑之前,在我的理解里,只有服装设计师才需要考虑如何把各类材质物尽其用。一直以为的建筑的流程就是,打地基、架钢筋、砌墙砖、搭楼板……对建筑感兴趣不是因为我的专业,而是由于学生时代看的一部长篇小说《源泉》,主人公洛克是一个诚实而坚强的建筑师,他志在启蒙社会,却在大学毕业前夕被学校开除,他的设计风格被社会视为异端,一度沦落到去采石厂当小工。他深爱的女人也处处和他作对,并与他的夙敌结了婚。最后,他答应无偿为政府设计经济实用房,但他的设计被政府主管部门任意修改,万般无奈之下,他抗起炸药包就把建到一半的楼炸回了砖头瓦砾。在法庭上,他也同样孤军奋战,为自己作为天才的原创行为自辩:“创造是各己私事,是天赋权利,维护创造也是同等天赋个人的权利。”那个时候著作权、知识产权等概念还未曾为人们所认同。结果洛克被认定为“狂人”,并因此而无罪释放。
本书讲了三十九个不同风格迥异的故事,虽然不如《源泉》那么跌宕起伏,但以别样的方式让你认识到建筑之美,虽然作者有些说法我不是很赞同,比如“胎记”这一篇,马塞公寓因施工过程中一系列小插曲以及各工位的不配合,导致模板微小的起伏、木板的交接及木材的纹理的斑痕都在裸露的混凝土之上一览无余。也算是误打误撞吧,反而造就了一种粗犷美。本来我是很喜欢这种风格的,但当别人参观过后对建筑师抱怨做工差时,建筑师的话我就不能认同,虽然人生活的这个世界存在各种缺陷,而且我们也容忍并习惯了这种不完美,但并不意味着别人要为你工艺的不足来买单。作者那样的解释反而有点牵强了。
《建筑三十九渡》读后感(九):有感情的建筑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刻,我就觉得应该是很高逼格的书。封面印有有突出的39,39是本书的重点,书会围绕39个建筑展开。封面还有一张抹水消图,应该是为了防止盗版。
作者李晓明的序就给我打一剂肾上腺素,让没有艺术建筑知识的我也有兴趣看这本书。李晓明也解释了这个书名里出现的渡是何意,在这来自不同国家建筑师之手的39个建筑里都藏着一份不一样的情感,而李晓明就是一个摆渡人,带我们去观摩这39个渡口。
我最喜欢的是第四渡,源自日本松原弘典研究室的512汶川大地震援建的纸管过渡校舍。这是个感动建筑,开头就是对于建筑师的评价,也是对建筑师工作的认可。他先介绍了这个作品的建筑师坂茂,也解释了为什么要搭建直管校舍的理由,这个校舍是在一个月内由来自不同专业的100多名不具有施工经验的志愿者搭建完成的。可想而知,这个建筑的结构并不是十分复杂,令人感动的来自日本的坂茂将这个自己的建筑作品无条件提供给中国和那些在地震里依旧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在介绍里还特意插入了志愿者们搭建房子时的照片,并给予注释,但是我觉得注释的排版有点不太好,因为它是竖版注释,但数字无法竖版就看起来有点累。后面书中还附带了这个建筑的简易分割图,介绍了这个建筑的特点和搭建方法甚至连建筑的材料也提及了。还特意对建筑材料进行了解释,表明了这个建筑的环保性,在面对多种不同的天气情况都可以使用,这个建筑隔热防水抗风。然后这个建筑设计曾经获得过世界博览会建筑的最大贡献奖。没错!这个看似平凡的作品,看似普通的校舍里面凝聚的无数人的心血,来自外国友人的帮助和团结一心的人们。在面对这些灾难,始终不要放弃希望,要学会在绝境中寻找生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在汶川地震之后的那年深秋。北京中国美术馆筹办了一次世界灾后应急建筑展,就展示了这个建筑。平凡的建筑却包含着当时在汶川地震时的希望。在故事的最后放了一张照片,一群孩子们面带微笑坐在这个建筑里学习。在面对灾难的降临,只要你有希望,没有什么灾难可以将人类彻底打垮。天真无邪的孩子坐在这个纸质的校舍里学习知识,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也是我们悉心呵护的花朵。在最后李晓明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筑的材料和工艺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的,建筑师该有的也不单单只是建筑的知识而已,更需要学会利用现实生活里的资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一颗善良的心。唯有心怀大爱的人才能创造出充满爱的建筑。
在这39个渡口里,每个都有太多太多感情在里面,那些看似平凡却并不平庸的建筑其实都是每一个建筑师在费尽心血设计的,当你遇到这些建筑时请停住你的脚步看一看,当初你或许并不了解它的意义在哪里,但是当你看过这本书你就会对它怀有一种崇高的敬意。虽然书中只列举了39个只是小部分,但是我要知道我们永远到不了尽头,还有无数的渡口在等着我们。
《建筑三十九渡》读后感(十):那些有灵魂的建筑
三十九个建筑,三个九个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李晓明选取了世界上非常有代表性的非凡建筑,并用赞叹的语气与读者一起走进这些瑰宝,分析其历史,了解其内在。
建筑最初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建造的必需品,通俗点说是为争风挡雨,但是这个世界上就是这样,当任何一项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艺术就随之而来。书中这些建筑当然都保留了最基础最原始的功能,但是这些伟大的建筑师们同时又赋予了这些钢铁丛林新的温度,不单单是居住进去,仅仅是站在外面看都是一种享受。更别说里面还有一些我们随时可以进去参观的博物馆展览馆一类,看里面的展品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这些传奇的建筑也毫不逊色,就如书里说的著名的金字塔罗浮宫博物馆。
作者多数时间在介绍这些建筑的时候会重点说下建筑师和建筑构造,前者按照作者的说法是赋予了建筑的灵魂的人,而后者是给了这个灵魂一个安放的地点,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当然建筑不是一个人的功劳,甚至于都不是几个几十个,如著名的圣家族教堂,从1884年就开始建造,直到现在都没有完成,还在加班加点(笑)。这里面可是融入了几代人的辛劳,而就是这个未完成的建筑都早已成为了这个城市的灵魂,真是难以想象完成后该有多么惊世骇俗!
本书作者可能是为了不那么枯燥,所以书里没有讲解很多专业性的东西,有也一笔略过,更多时候是在说一些人文,说一些故事,启发人们对于寻常可见建筑的思考,这点我认为很重要,有了兴趣,才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而未来也许就有了更多的世界级建筑大师。
整体看下来就建筑来说还是外国的更加有特色一些,当然我们的很多地方奇葩建筑不能算是特色了,走在城市中就可以发现,我们的建筑真的更多是为了住下更多的人,而不是首先考虑其艺术性,这个国情所限也没什么办法,人口众多,外国呢首先注重艺术性,然后才是居住性,这是这本书读下来给我最大的感受,说不上好坏吧,各有优缺点。当然这不是说我们没有,只是数量相对少了些,不过近几年已经有赶超的趋势了,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建筑的灵魂。